青冈民俗民宿
『壹』 木里人的风俗习惯
一、婚俗
在木里境内,居住着藏族的一个分支“旭米”人,他们除了语言上与当地其他藏族稍有差异外,其装扮、宗教信仰等并无两样。他们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的奇特婚俗,至今仍保留相当完整。
二、走婚制风俗
在木里的屋脚乡境内,至今仍保留着母系氏族的社会形态,家中由女性主事,家庭成员中只有母系的姐妹兄弟和子女。父亲是另一个家庭的成员,只有在夜晚才能过门,在清晨则要离去。这便是传统的“走婚制”形成的家庭格局。
三、燃灯节
木里的藏族人民,在每年的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的燃灯节,都会点燃明灯、念诵经文,来纪念缅怀雪域智者顶严、文殊化现、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
四、布扎舞
木里的藏族人民都会跳布扎舞。布扎舞的上身有鹿头、下转指、狮子头、双飞燕、双摆手、双绕推手等手势变化;动作有弹腿纵身前跳、跳十字、跳喜旋、正反跨腿旋转、拉弓射箭及高举腿(勾脚外开)等等。
五、彝族换裙礼
木里的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
六、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也是木里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贰』 去西藏旅游,住店、吃饭大概得多少钱。有什么好的建议
朋友你好!!西 藏 拉 萨是一个不错的城市!!拉萨海拔在3700米!是高原地带!在西藏游玩夏季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夏季雨水较多,空气中含氧量丰富!七月初或者八月底是外出游玩的最好时间!!七月初可以在山里摘到山核桃!!八月底可以摘到草莓和松茸!拉萨市有雄伟的布达拉宫!建议夜晚去看,有种天空之城的感觉!布宫广场还有音乐喷泉广场,当时建设耗资1亿点RMB!还有大 昭 寺,小 昭 寺,罗 布 林 卡等寺院!还有西 藏博物馆,里面的镇馆之宝是双身单口瓶!还有去八一巴河吃巴河鱼,去鲁郎看林海吃石锅鸡,去看噶定天佛瀑布,去巴松错划船,去山里摘山核桃,草莓,松茸,青冈菌,玩的地方真是数不胜数!在拉萨还能吃到美味的藏餐,当然,如果口味比较挑剔的话有点吃不惯哦!总之西 藏 真的是值得游玩!!来的时候注意多喝水,建议和红景 天口服液,注意保暖……不要做剧烈运动!!来西藏时一定要带身份证!住店双人间价位在180到220!三人间价位在330左右,不能加床!八一八一巴河吃饭每人平均120左右!鲁郎吃饭住店大约在80左右!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可以你觉得不错希望采纳!如果有疑问 请继续追问!(本答案为玩世不 恭亲手编制,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复制使用,发现者一律检举)
『叁』 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少数在广西。他们主要从事
农业,有定期赶集贸易的习惯。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
用长数
丈的青布包头。
女子头上缠包头,
有围腰和腰带。
男女外出时都披
“擦
尔瓦”
,形如斗篷,下缀长穗。
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阿诗玛》是著名的彝族民
间叙事长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
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
等地。在唐宋时期,土家人手工生产的溪布、水银和朱砂远近闻名,
成为贡品。
“西朗卡铺”
(土家铺盖)是土家族的两朵艺术之花之一,
它编织精巧,色泽绚丽,有
100
多种图案。土家人的另一朵艺术之花
是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
土家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
滚花边,
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
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
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黄果树瀑布周围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
治州和兴义、安顺地区的几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
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
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
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布依族居住区风景秀丽,除了黄果树瀑布外,还有被誉为“贵州
高原之花”的花溪。那里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盛产木棉、剑麻、竹
笋、香蕉、黄果以及松杉、青冈等建筑木材。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
湖南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他们主要从
事农业生产、兼营林业。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
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
13
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
尽情歌舞。
侗族人大多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村落依山傍水,住房一般用杉树建造木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或
堆放杂物。饮食以大米为主,普遍喜食酸辣味,好饮米酒,用油茶待
客。
白族
白族自称“白子”
、
“白尼”
,意思是“白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大
理白族自治州。
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也有少数白族人散居。
白族
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号称“粮棉之区”
。
白族服饰以蓝、
白、
黑色为主,
男女都包头。
他们喜欢吃酸、
冷、
辣味食物,
还爱喝烤茶。
白族信奉佛教,
洱海地区寺院遍布,
曾有
“妙
香古国”称。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哀牢山区。
他们善造梯田。
元
江南岸遍是层层叠叠的梯田,
有的高达数百级,
从河谷一直延伸到山
顶,梯田内还养鱼,堪称哀牢山区的鱼米之乡。
哈尼人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
男人穿对襟上衣和
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穿右襟上衣,下穿长裤,胸前挂成串
的银饰,头戴圆帽。哈尼人的住宅大多在山腰,依山势而建。房屋多
为土墙草顶楼房,
分上、
中、
下三层,
上层堆放杂物,
中层住人存粮,
下层关养牲畜。
哈尼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
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
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
1957
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
治州,以及耿马、
孟连自治县。傣族人大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
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甘蔗、樟脑、咖啡等农作
物,经济作物,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野象,犀
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
。
傣族男子上身穿短衫,下着长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
包头。有纹身的习惯。妇女穿窄袖短衣和筒裙。住房是干栏式建筑,
西双版纳、德宏瑞丽一带的竹楼别具风格。傣族信奉佛教,过去西双
版纳未成年的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
识字念经,
才能还俗回
家。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深
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黎族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
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黎族
妇女精于纺织。宋末元初,
著名纺织家黄道婆高超的纺织技术,就是
在黎族地区居住了
40
多年学到的。黎族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
种植水稻、玉米、甘薯等,还盛产橡胶。
黎族妇女在脑后梳髻,上插用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发簪,披
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胸无扣,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
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男人上穿无领对襟衣服,下穿前后两幅
布的吊幨。部分地区的黎族人保留着纹面、纹身风俗。黎族人喜欢吃
水饭。
肉食用火烧或生腌,
腌肉掺加米粉、
野菜等,
酸渍后长期保存。
蒙古族
“蒙古”
最初只是众多的蒙古地区部落中的一个,
后来演变成民
族的名称。他们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他们冬季穿皮衣,外罩丝绸或
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开叉,俗称蒙古袍。他们居住的是圆
形的蒙古包。蒙古族人民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新疆、青海、甘肃、河北
和东北三省等地区。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
,有“联合”
、
“协助”的意思。他们主
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大多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绿洲,
也有少
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
维吾尔族很早就从游牧畜牧业转向定居农业了。南疆干旱而温
暖,北疆寒冷、雨雪充足。在盆地边缘和戈壁上开发绿洲,是维吾尔
族农业的一大特色。
维吾尔人一般穿棉布衣,
男子穿的对襟长袍称
“袷
袢”
,妇女在宽袖衣裙上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
帽,俗称“尕巴”
。未婚少女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饮食方面
以面为主,喜欢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白面烤制的馕。抓饭是节日和
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大米
制成,用手抓食,别有风味。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
垒、巴里坤两个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地。
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风俗。
他
们的服装多用皮毛制成,
长袖肥身,
便于骑乘。
男子在冬天穿皮大氅,
腰系皮带,右侧佩挂小刀。妇女穿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
姑娘们的花帽上常用猫头鹰羽翎做帽缨,
十分美丽。
妇女们所戴的白
布披巾绣有各种图案。
哈萨克人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食。
哈萨克牧民
按季节转换牧场,春、夏、秋住圆形毡房,俗称“宇”
,冬季住平顶
土房。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进餐时,主人献上羊头,客人要将羊头右面
颊上的肉割下来放在盘中,
再割一只羊耳给座上的年幼的人,
这是表
示接受的礼节。
藏族
藏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他们大
多居住在高原地区,从事高原畜牧业。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过去,喇嘛教的上层人物与各
地豪强结合,在西藏、青海等地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
15
世
纪以后,
尊崇达赖和班禅两位活佛。
以前,
藏族地区实行封建农奴制,
占人口
95
%的农奴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过着奴隶的生活。新中
国成立之后,西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百万农奴翻
身作了主人,开始了民族的新生。
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
靴。为便于活动,袒出右肩或双臂,两袖系于腰间。男子将发辫盘于
头顶上,
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
农区女子大多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绚丽
的围裙。
农区以糌粑为主食,
喜欢喝酥油茶;
牧区以牛、
羊肉为主食。
西藏大部分地区不吃飞禽和鱼。
献哈达是藏族一种独特的礼仪。
哈达
是特制的丝织长巾,
一般分白、
黄、
蓝三色,
在拜访谒见时双手献上,
表达敬意。
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的山地、东南沿海纵谷平原和兰屿上。
由于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诱人,雅美人等
不同的名称。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各地语言差别较大,没有本
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
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
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
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高山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旱稻、粟、黍等。雅美人
以捕鱼为主,同时饲养鸡、犬、猪。排诱人主要养牛。
『肆』 各个民族风俗习惯 包括节日名称 多答的加分
京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氵万)尾、山心、巫头潭吉4个自然村。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 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
现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景颇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 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 "、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纪末叶创制了以拉丁字 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白族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
保安族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藏族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达斡尔族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达斡尔族长期和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大部分人兼通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鄂温克语。"达斡尔"是达斡尔族自称,"达斡尔"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传说以及达斡尔族的语言、地理分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达斡尔族与古代契丹族有渊源关系。
朝鲜族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 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关于朝鲜语的系属问题,中国学术界尚未定论,但多数倾向属阿尔泰语系。
拉祜族
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清代文献中被称为"倮黑"。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 语和傣语。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
高山族
现有人口40万,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其余3000多人,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
黎族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 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县。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历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赛"自称。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 ,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哈尼族
现有人口1253952 人。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多”、“(亻爱)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50 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萨克族
有人口1111718 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乌孙”。“哈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萨克”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据民间传说,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赫哲族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4245 人,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 个民族乡。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 "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4 0 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民族语,通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过去曾信仰过萨满教。
基诺族
现有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 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 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5个民族。由于多种原因,基诺族的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直到50年代初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是其传统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刻竹木记事。典型的民族服饰是砍刀布和尖顶帽。
满族
现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肃慎人。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 "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旗袍是满族的典型服饰也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盛誉。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旗袍,满语称"衣介"。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门巴族
现有7 4 7 5人。主要 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门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13世纪错那以南的门隅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在**、经济、文化、宗教上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使用藏历、藏币。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
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通用藏语、藏文。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纳西族
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曾经被称为“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傣族
人口1025128。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边境的弧形地带, 西双版纳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傣族历史悠久。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清代多称“摆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都从印度字母脱化而来。长期以来,聪明智慧的傣家人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深渊的文化和历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
德昂族
现有人口15462。 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 9 8 5 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基本与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语支。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东乡族族
现有人口373872。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历史上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亚一带的穆斯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东乡族。东乡族语基本上同蒙古语相同,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通晓汉语、汉文。
侗族
现有人口2514014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俄罗斯族
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市等地,其余的散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等省区。中国的俄罗斯族已有将近 2 0 0 年的历史。他们最初是 在1 8 世纪末叶由沙皇俄国迁来的。进入1 9 世纪,又不断有俄罗斯人迁入新疆等地定居,当时他们被称作" 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并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力,正式改称为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在社会上,他们都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族人交往时,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 。
俄罗斯族人的服饰丰富多彩,男的穿制服、马裤、 皮靴或皮鞋,女的穿连衣裙(俗名布拉祺)。俄罗斯族多信仰东正教。
鄂温克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 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们"。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 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 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 语支。 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鄂伦春族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 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 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语言 ,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 斯语支。
柯尔克孜族
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苏、额敏等县。柯尔克孜族世代过着以游牧为主,兼事农耕的 济生活。柯尔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准噶尔语,称之为"布鲁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实厥语族 。自历史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后,开始创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许多柯尔克孜族人已兼通维吾尔语文和哈萨克语文。
毛南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 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
怒族
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人口27123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与僳僳族长期共处,怒族人民普遍会讲僳僳语。
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约占苗族总人口的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
苗族自称"牡"、"蒙"、"摸"、"毛",建国后统称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仫佬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 部山区,9 0 %聚居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多自称"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仫佬人民的意愿,统称仫佬族。以信奉道教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普米族
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 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 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许多普米人 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撒拉族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州县。撒拉族,早在元朝时,其先民--中亚撒玛尔罕人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藏、回、汉、蒙 古等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称"撒拉尔" "撒拉回"等是汉人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 语支的乌古斯组。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族交往, 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无文字,通汉文。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生活习俗大体与回族相似 。
独龙族
现有人口5817。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 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 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 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独龙族。
千百年来,独龙河谷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特征。独龙人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部分通晓汉语。
布朗族
现有人口82280,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 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 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无文字。布朗人兼操汉语、傣语和佤语,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
瑶族
现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
仡佬族
现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 多种杂粮, 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仡佬 ” 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畲族
现有6 3 0 3 7 8 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土族
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这儿。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土族之乡便是互助县。关于土族的先祖,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倾向于吐谷浑说。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在4 世纪初迁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后逐渐建立吐谷浑王国,公元663 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曷钵避走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又迁居今宁夏,其部属之一部分散居祁连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县一带。后来经过与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时形成土族,史书上称之为“土人”,互助土族则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土族具有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故事众多,歌谣丰富。
佤族现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等。“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彝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 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彝语支,有6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花包头是彝族的典型服饰。
裕固族
现有人口10569 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 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为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裕固族。裕固族现使用三种语言,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
壮族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曼”、“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 0 世纪5 0 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汉族
汉族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羌族
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 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 )。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
乌孜别克族
现有人口12453, 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乌孜别克族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撤马尔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络绎不绝,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通晓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舞蹈,优美轻快。
锡伯族
现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 吉林等省。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 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锡伯族以勇武骑射著称。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伍』 五十六个民族的特殊风俗习惯(少一点)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 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
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
朝鲜族的禁忌有:严禁同宗、表亲通婚;不喜食羊、鸭、鹅及油腻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汤,但婚丧及佳节时禁止杀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
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
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陆』 少数民族民俗
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区以及北方平原地区的民族主食品种繁多,五谷杂粮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间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欢用竹筒做饭,做出的饭带有新竹的清香;流动性较大的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广西山区的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波斯语“面包”之意)作为日常主食;他们还特别喜欢吃“帕罗”,这是一种用羊油、羊肉、葱头、胡萝卜、葡萄干等做的甜米饭,用于捏团抓食,通常被人们称为“抓饭”,此外,新疆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
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鱼类;穆斯林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
反映在恋爱婚丧方面,如深受男女青年喜欢的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和布依族的对歌“丢花包”,回族实行的无棺土葬和藏族实行火、水、天葬。这些习俗的形成受宗教信仰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我国民族风俗多种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驰名,乐曲节奏悠扬、向以鼓钹、欢乐自在。蒙古族牧民精骑善射,射箭、赛马、摔跤是一年一度“那达慕”大会的精彩节目,传统的演唱形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好来宝”,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哈萨克族的服饰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戴黑绒圆高统帽,女戴圆顶绣花棉帽等等。
满族
明朝末年,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满洲民族,即满族。他把满洲人分别组织在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族之中,实行全民皆兵。后来,满族政权还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清帝国。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我国的满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朝鲜族
我国的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三省和内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他们居住的地区是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
朝鲜族的房屋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房屋正面开三扇或四扇门,室内用砖或石平铺成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朝鲜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短衣长裙,以长布带打结。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裤腿宽大。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和在跳板上飞腾,小伙子则喜欢一对对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他们散居全国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也有聚居区。
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我国也称回教。回族喜欢环清真寺而居,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他们的生活习惯有较深的宗教烙印,婴儿出生要请阿訇(伊斯兰教教士)起名字,结婚要请阿訇证婚,去世后要请阿訇主持葬礼。回族忌食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欢戴白帽或黑帽。
壮族
壮族过去有20种称呼,1949年以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改称为壮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聚居地区多山,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壮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还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龙蛇等。壮族人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迎客歌”。唱过山歌之后,就开始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娱乐活动。大的歌圩有上万人参加,他们常以唱山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壮族在两三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瑰丽的文化艺术。壮族的先民在广西左江两岸的陡壁上绘制了大量的崖壁画。从战国时期开始,壮族人民就能铸造铜鼓,它既是乐器,又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独具民族风格的壮锦久负盛名,远销国内外。
苗族
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东部地区),后来不断迁徙,分散到南方各省。现在,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能歌善舞,芦笙是他们最喜爱的乐器。苗族的芦笙舞蜚声国内外。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少数在广西。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有定期赶集贸易的习惯。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
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阿诗玛》是著名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等地。在唐宋时期,土家人手工生产的溪布、水银和朱砂远近闻名,成为贡品。“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族的两朵艺术之花之一,它编织精巧,色泽绚丽,有100多种图案。土家人的另一朵艺术之花是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
土家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黄果树瀑布周围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兴义、安顺地区的几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布依族居住区风景秀丽,除了黄果树瀑布外,还有被誉为“贵州高原之花”的花溪。那里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盛产木棉、剑麻、竹笋、香蕉、黄果以及松杉、青冈等建筑木材。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业。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侗族人大多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村落依山傍水,住房一般用杉树建造木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或堆放杂物。饮食以大米为主,普遍喜食酸辣味,好饮米酒,用油茶待客。
白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意思是“白人”,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也有少数白族人散居。白族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号称“粮棉之区”。
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哀牢山区。他们善造梯田。元江南岸遍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有的高达数百级,从河谷一直延伸到山顶,梯田内还养鱼,堪称哀牢山区的鱼米之乡。
哈尼人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人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穿右襟上衣,下穿长裤,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圆帽。哈尼人的住宅大多在山腰,依山势而建。房屋多为土墙草顶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堆放杂物,中层住人存粮,下层关养牲畜。
哈尼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傣族人大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甘蔗、樟脑、咖啡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野象,犀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
傣族男子上身穿短衫,下着长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有纹身的习惯。妇女穿窄袖短衣和筒裙。住房是干栏式建筑,西双版纳、德宏瑞丽一带的竹楼别具风格。傣族信奉佛教,过去西双版纳未成年的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才能还俗回家。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黎族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宋末元初,著名纺织家黄道婆高超的纺织技术,就是在黎族地区居住了40多年学到的。黎族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甘薯等,还盛产橡胶。
黎族妇女在脑后梳髻,上插用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胸无扣,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男人上穿无领对襟衣服,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幨。部分地区的黎族人保留着纹面、纹身风俗。黎族人喜欢吃水饭。肉食用火烧或生腌,腌肉掺加米粉、野菜等,酸渍后长期保存。
蒙古族
“蒙古”最初只是众多的蒙古地区部落中的一个,后来演变成民族的名称。他们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他们冬季穿皮衣,外罩丝绸或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开叉,俗称蒙古袍。他们居住的是圆形的蒙古包。蒙古族人民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新疆、青海、甘肃、河北和东北三省等地区。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有“联合”、“协助”的意思。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绿洲,也有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
维吾尔族很早就从游牧畜牧业转向定居农业了。南疆干旱而温暖,北疆寒冷、雨雪充足。在盆地边缘和戈壁上开发绿洲,是维吾尔族农业的一大特色。维吾尔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对襟长袍称“袷袢”,妇女在宽袖衣裙上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俗称“尕巴”。未婚少女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饮食方面以面为主,喜欢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白面烤制的馕。抓饭是节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大米制成,用手抓食,别有风味。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地。
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他们的服装多用皮毛制成,长袖肥身,便于骑乘。男子在冬天穿皮大氅,腰系皮带,右侧佩挂小刀。妇女穿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姑娘们的花帽上常用猫头鹰羽翎做帽缨,十分美丽。妇女们所戴的白布披巾绣有各种图案。哈萨克人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食。哈萨克牧民按季节转换牧场,春、夏、秋住圆形毡房,俗称“宇”,冬季住平顶土房。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进餐时,主人献上羊头,客人要将羊头右面颊上的肉***下来放在盘中,再***一只羊耳给座上的年幼的人,这是表示接受的礼节。
藏族
藏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他们大多居住在高原地区,从事高原畜牧业。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过去,喇嘛教的上层人物与各地豪强结合,在西藏、青海等地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15世纪以后,尊崇达赖和班禅两位活佛。以前,藏族地区实行封建农奴制,占人口95%的农奴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过着奴隶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后,西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作了主人,开始了民族的新生。
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为便于活动,袒出右肩或双臂,两袖系于腰间。男子将发辫盘于头顶上,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农区女子大多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绚丽的围裙。农区以糌粑为主食,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区不吃飞禽和鱼。献哈达是藏族一种独特的礼仪。哈达是特制的丝织长巾,一般分白、黄、蓝三色,在拜访谒见时双手献上,表达敬意。
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的山地、东南沿海纵谷平原和兰屿上。由于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诱人,雅美人等不同的名称。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各地语言差别较大,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高山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旱稻、粟、黍等。雅美人以捕鱼为主,同时饲养鸡、犬、猪。排诱人主要养牛。
『柒』 外婆家吴国平为什么敢6000万打造超级民宿
吴国平为什么敢6000万打造超级民宿?我认为有四个原因:
一、马岭脚古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
马岭脚古村本身有着600年历史,村内有一条梓马古道,是一条官道,由马岭脚村直通建德梓洲村,是当地通往建德的交通要道,据说抗战时期也是浙西北地区的战略通道。2005年,长575米的马岭隧道建成通车,马岭脚村到临县建德梓洲村只需5分钟。
目前,马岭脚村共有古树14棵,有榧树、苦槠、青冈、糙叶树、麻栎、江南桤木、红楠、柿树、白榆等树种。沿路有一棵1200年的红豆杉树和一棵400多年的糙叶树,依然绿意盎然。每逢节假日,许多外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观赏。特别是夏季,马岭脚村成了乘凉避暑胜地,人多的时候,村前公路上停满了外地来的私家车。
该村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马岭脚野马岭名胜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仙华山的组成部分,集奇秀幽险于一体,是一个旅游开发的宝地。村内拥有美女峰、红岩顶森林公园、马岭古道等景区。
有游客感慨:马岭脚古村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村子被群山包围着,黄泥墙、黑土瓦、石板路、参天大树都给他一种全新的体验。
吴国平到来之前,这里已经开发了民宿。马岭民宿去年修缮完毕,今年对外试营业,吸引了很多游客。国庆当天,一个小乡村就挤进来一万多人,为的是爬爬山,住民宿。
目前村里只完成7号民宿、民国四合院2栋古建筑修缮,并且只有民国楼在对外试营业,总共才5间房。
试营业的“民国楼”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后来被烧毁,复建于民国时期。
“大家抢着来住,没房间没办法。现在也试营业,300元钱一间房间。”民宿工作人员笑着说,“以后改建好了,可就不是这个价格喽。”
有了这些基础,吴国平自然信心倍增。
二、莫干山民宿的示范效应
距离马岭脚村不足200公里的德清县境内有个莫干山,莫干山民宿今年可谓大红大紫!《纽约时报》评选了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莫干山排名第18位。
今年以来,以“裸心谷”为代表的一批精品民宿在全国出尽了风头,不仅吸引了大批苏、沪以及外籍人士前来入住,还上了央视,可谓名利双收。据统计,德清西部山区共有民宿162家(莫干山镇88家,筏头乡74家),今年1~10月份共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亿元!
以裸心谷、法国山居、隐居莫干为代表的德清洋家乐品牌也成为了德清旅游休闲的金字招牌。
吴国平说自己的野马岭特色酒店价格肯定会超过五星级酒店,知道他何以敢如此夸海口?
先看看莫干山民宿的价格,以“法国山居”为例:4800元-7500元(+15%服务费)/晚/套!最主要的是,全部爆满!想住?你要排队到一个月后!
有如此近在咫尺的成功案例,吴国平的底气自然十足。
吴国平选择马岭脚古村,还有一个原始是因为马岭脚靠近桐庐,在富春江沿线风景带,“我在桐庐也打造了民宿,以后富春江沿线都会考虑打造一系列精品民宿。”吴国平对进军民宿已然胸有成竹。
看来,吴国平搞民宿是哑巴吃秤砣——铁了心!
三、经济驱使下的休闲消费呈现井喷之势
人们不禁要问:小小的农家乐何以如此火爆?
很简单,有钱了!
有钱后的有闲一族,复古、怀旧、乡愁纷纷躁动,逃离城市、呼吸田野清新空气、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土味等各种身心刚需集中爆发。
就在国人纷纷走向田野农家乐的时候,日本记者撰文指出: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显示,全国有170万家农家乐。私家车的普及推动了农家乐的迅速增长。中国新车销量2013年超过2千万辆,私家车的保有量突破了1亿辆。城市居民的居住地区和消费行动已经开始从城市中心扩大至郊外。
瞧,日本人尖锐的指出农家乐的火爆就是因为私家车的普及,而私家车的普及还是因为有钱了。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口袋里有钱了自然任性,海参鱿鱼不稀罕了,总统套房住腻了,哥就是想住住土坯房、木屋、竹楼!就是想吃野地里野鸡野兔乱拉屎在上面的野菜!
在标榜个性化、自主化、自由化的时代,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就是牛逼,就是炫耀!周末待家里干嘛?刷微信?看微博?和人瞎喷?泡妞?妞没泡到,倒先把自己泡霉了!
到郊外去!一张蝴蝶XXOO的照片传来,立马秒杀苦逼的加班族。
更何况,即使你不想另类、异族,你的孩子也在逼迫你走出去!亲子游也是刚需啊。
于此同时,观光式旅游已经OUT了,人们已经开始更加注重休闲旅游的深度和质量,开始由观光式旅游过度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到达目的地,住下来,数星星,听蛙叫,才是屌丝想要的生活。
吴国平紧抓“民宿”这个核心元素,可谓深得屌丝的内心世界。有强需求,自然有强消费,自然有数到手抽筋的各种币。
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吴国平为退休做打算
网上一直盛传外婆家董事长吴国平即将“退休”的消息,先不管传言是否属实,假如是真的,我们看看50岁的吴国平在“退休”的时间节点都干了啥。
如果吴国平真退休了,那么,投注三年多心血的“动手吧”就将成为他卸任之前的最后狂舞。
吴国平谈到“动手吧”时说:“我觉得餐饮要娱乐化,对这家店我付出了太多的‘爱’,是外婆家系列当中投注心血最多的。”
这是官话,实际上“动手吧”是以什么为营销卖点呢?
且看,在这里吃的东西,不是披萨、西点,而是我们最常见的食物,一个大盘子里装的是花生、毛豆、鸡爪、番薯,啃猪蹄、羊腿、鸭脖,不用器皿,不用餐具,用徒手的就餐方式。注意,还是徒手就餐!
吴国平说:“就是自由自在的状态,释放生活和工作中的负能量和压力,是给客人带来愉悦,带来快乐,让他们回归和释放。站着吃,徒手吃,快乐吃,一起吃,都是为了创造快乐,符合现在的一个潮流,从私密到体验的时代。”
这不就是农家乐的定位吗?!
原来,吴国平早就在布局农家乐!
这样看来,进军马岭脚民宿更是自然而然的题中应有之义。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养老。
据吴国平的友人说:“在他近五十年人生中,二十年献给了书香,十五年献给了国企,还有十五年一手缔造了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和时尚度的餐饮帝国。”
辛苦了大半辈子,为了养老,就没什么敢不敢6000万投资民宿了。要那么多钱干嘛,是不,吴哥?
『捌』 四川亚米罗住宿攻略
导语国庆之后最大的出游话题就是红叶了。而米亚罗作为四川乃至国内最大的红叶观赏地,没有理由不被关注。下面村长为您介绍2015米亚罗红叶节时间及摄影攻略。
藏语米亚罗,译为“好玩的坝子”,米亚罗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境内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河谷地带。
邛崃山脉北段,美丽的鹧鸪山南麓,背靠雪山,面对盆地,正处在成都至九寨沟-黄龙旅游线的中间,距成都市263公里。全景区东西长127公里,南北宽29公里,幅员3688平方公里,比北京香山红叶风景区大180余倍,是中国发现并开放的面积最大的红叶风景区之一。
米亚罗特点:中国最大红叶风景区之一,是香山红叶景区的180倍,四川最红红叶观赏地
红叶节时间:10月-12月
米亚罗:枫叶为什么这样红
米亚罗的浪漫与美丽一直令摄影家们垂涎,每到秋季,三千三百道沟,三千三百道梁,沟沟有红叶,沟沟有融雪,沟沟有泉涌。米亚罗地处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谷地带。“杂谷脑”是藏语“吉祥”的意思。
这是一个关于色彩的童话王国
山被红叶所遮掩,水被红叶所浸染,路被红叶所铺成。一簇簇、一团团燃成米亚罗秋的火焰,方圆3688平方公里,全部是由绚丽的彩带,绿色是所有色彩的背景底色,它们由松树、柏树、青冈树等常绿树组成;而红色、橙色、金**、紫色等绚烂的色彩则是由枫树、桦树、黄金树、银杏、山樱桃等众多树木组成。
一场秋霜过去后,米亚罗就像是一个调色板被打翻了一般,各种色彩便在米亚罗漫延开来,从叶缘泛起的红色,树梢生起的**,还有在树叶边缘镶上金边的阳光,让米亚罗的十月美得如诗如画,如同进入了一个梦幻王国。
在五彩世界的簇拥处,居住着藏族和羌族人民,淳朴的民族习俗及风情,古老雄伟的石寨古堡,还有羌族的羊皮褂、藏族的珊瑚腰带、藏羌极具特色的餐饮以及民族建筑、华丽的服饰、浓烈欢快的“锅庄”舞蹈,构成一座巨大的藏羌民族文化风情走廊。
这里的藏族人和羌族人很勤劳,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种植很多蔬菜以及果树,借此来换取一些生活开支。
最佳游览时间:
全年均可,但十月金秋季节是最好的游览时间,因为这时候满山的枫叶红了,景色最美。米亚罗红叶一般十月中旬20日至下旬左右。而且由于每年气候不一样,导致红叶的开放时间也不一样,所以要搞清楚具体时间,一方面要多留意各地准确的信息,一方面还要看您的运气了。
交通:
自助旅游者可在成都茶店子车站乘车前往:十月份每天有三班车,具体时间是早晨7:20、8:10及10:30分,票价是40元。乘车时间约需6小时,全程约260多公里。也可乘前往马尔康的车途经米亚罗时下车。
如是去古尔沟泡温泉,可在成都茶店子汽车站乘车到黑水卡龙沟、米亚罗、马尔康、红原方向的车,中途在古尔沟下车,车程约5小时,票价42元。
米亚罗景区内的交通也很方便,主要景点均在317国道线附近,红叶景观最集中的地段在理县薛城镇至米亚罗镇之间,可租辆车子走一段沿途拍照。米亚罗风景区可以与黑水彩林、红原、若尔盖、毕棚沟景区相连,所以现在很多去米亚罗的游客往往将毕棚沟及红原、若尔盖风景区连起来一起游览。
10月气候:
由于米亚罗地处高原(海拨1800米左右),气温比平原要低很多,特别是早晚与白天相差甚多,一般需要穿厚外套及毛衣,并配备防晒及防风的物品。10月份天气以晴天为主,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最佳拍摄季节:
11月初,前后大约有半个月的时间适合拍摄。
最佳拍摄地:
秋天沿着杂谷脑河行驶,两岸便是漫山遍野的红叶,尤其以米亚罗镇附近最为壮观。米亚罗以东5公里左右的芦杆桥一带,是红叶集中而壮观的地段。红叶区在317国道两侧,所以不收门票。
最佳拍摄时间:
上午11点以前和下午3点以后,光线柔和,明暗反差及阴影比较小(早晨的阳光和午后的阳光是最适合拍照的,但必须要提醒的是,米亚罗的拍摄点都在沟内,一般早上要到11点钟阳光才能光顾得到,而下午三点过后就得抓紧拍了,四五点太阳就会离你而去)。
成都到米亚罗交通:
可在成都西门车站或茶店子车站乘坐至米亚罗长途班车,约6小时,全程260多公里,票价40元左右。
从成都西门车站至米亚罗需经过都江堰、汶川、理县各境,总路程约260公里。全程路况总体上都比较好。成都西门车站有直达米亚罗风景区和理县的班车,如果旅行时间超过两天,推荐选择成都直达理县一线,这样可以游览更多的景点。行车时需注意的地方是:在薛城小镇有900米左右的滑坡路段,虽已完全修复,但仍然需要谨慎驾驶。此外,薛城小镇的城门上还依稀有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历经风雨依然苍劲。
一村小贴士:
(1)由于米亚罗平均海拔在3500米左右,紫外线强烈,拍摄时为了避免反光,最好加上遮光罩、偏光镜、减光镜等配件。
(2)拍摄红叶,背景以绿色或深色为主,单纯的背景能突显红叶色调和层次。背景杂乱时,可以蓝色天空或水面为背景。
(3)因为红叶色彩比较艳丽,如果用正片(幻灯片)来拍摄,效果会更好。
(4)在米亚罗拍摄可以选在公路与河谷两旁,但如果能稍微爬一点山,从上面拍摄缤纷树叶下的河谷,则别有一番味道。
必备硬件:
三脚架最好带上,一路上都可以坐车,无须自己背着,三脚架能保证你的片子具有足够的杀伤力。去米亚罗应该以表达大场景的风光为主,特写在香山拍就很好。
留影秘笈:
红叶的色彩主要以红橙黄三色为主,镜头前最好穿红叶的对比色衣服,比如蓝色、绿色等,白色亦可。
『玖』 绥化市,青冈县住宿哪里好
这些宾馆都是带有独立的卫生间和电脑的,个人感觉还是蛮经济实惠的。价格一般在100多点。
长治长城宾馆
地址:长治市西大街21号(十字街西200米处)
长治海阔天空欢乐浴宾馆
地址:长治市城区府后西街326号(近长治市客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