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的由来

民宿(潮宿)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研究说来自日本,也有的说来自于法国。探究版民宿权一词,更多的是来自于英国。
公元1960年代初期,英国的西南部与中部人口较稀疏的农家,为了增加收入开始出现民宿,当时的民宿数量并不多,是采用B&B(Bed and Breakfast)的经营方式,它的性质是属于家庭式的招待,这就是英国最早的民宿。

② 对民宿的评价

虽然这样的神评论真的很像广告,
然而它确实只是一位顾客入住的所感。
借此发表,一为感谢,二为纪念!
都说世间所有的遇见,都是有意义的偶然。
然而最美好的偶然,莫过于您刚好都懂!
谢谢您!下次再来,赠送红酒,哈哈!

——from 美兮

以下为评论全文:

关于腾冲美兮载和民宿的十句话测评
差一点,就错过了这么棒的一家民宿。也因为她太容易被错过了,在去哪儿和携程的平台上,居然搜不到任何一条居住过的评价,以至于我订房的时候只是被老板拍的好看的照片所吸引,完全没有管好评与否。还好没有错过,相信你看了这篇测评,也不会错过。
外部
民宿采用了腾冲当地砖混结构,整体主要采用木梁搭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和顺小镇特色,与周边完全融为一体,同时又简洁高端。我看当地很多新建民宿都是采取这种方式,但细看美兮载和在细节上做到了更好。单看大门的质感、以及“美兮载和”四字店名的做法,就不同于一般酒店民宿的大鸣大放,低调却高级;

视野
基本上美兮载和占据了和顺古镇数一数二的风景制高点,俯视小半个小镇的同时,坐拥全部田野风光。特别的是,老板任性的将最好的视野景观位置留给了公共平台,住店客人人人都可以享受最好的景观位置,不夸张的说,在这个平台的小亭子里边看风景、边发呆喝茶看书,可以一整天;

大堂
完全不输一些品牌(我是说文华东方等)或者一些网红酒店的设计和装修。刚才说过,民宿整体主要用木梁结构搭建,老板设计时很巧妙的选择了深棕色,既有别于一般古镇红褐色太重让人压抑的感觉、又有别于浅黄色带来的小清新风显得掉价,这种颜色的木色透着高端上档次。配上简洁的新中式软装、恰到好处的全射灯辅助光源(完全没有使用恶俗的主灯),让整个大堂显得档次十足。与庭院之间只有几扇可以完全打开的木扇门,光影流动,很美。

③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开民宿,是因为民宿生意好投资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开名宿,是因为名宿的需求越来越大。
以前都想到大城专市属生活,大城市生活久了,又开始怀念贴近自然的农家乐;现在的农家乐也是遍地开花,好多人驱车很远,甚至上山去吃一顿有土味的,自给自足的农家餐。
民宿一般都在景区附近,出去玩的人不仅想要看当地的星级景点,更想要体验当地的生活习俗,选择一间名宿,比酒店更有人情味,氛围更亲近。

④ 英国民宿的发展对大陆民宿有何借鉴意义

一、我国民宿的基本类型
我国民宿一登上旅游产业的舞台,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分类。
按发展类别可分为传统民宿和现代民宿。传统民宿多以民间百姓的民居为依托改造而成。这类民宿在外观上基本保留原貌,内部进行适当的改造装修。它一般具有一定的历史年限,比较多地保存了当时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民宿当中的主流。现代民宿以新建为主,一般依照当地的建筑风格辟地新建,也可移植域外名宅、名村,形成反差效应,增强吸引力。
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乡村民宿和城市民宿。乡村民宿分布在广大农村,具有比较浓厚的“村”味。也可以把建在城市或城郊的、按照乡村风格建设的民宿称为乡村民宿。同理,城市民宿坐落在城区。它可以是城中的古民居,也可以是城市居民利用自家空余房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对外接待客人的民房。
按服务功能可分为单一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单一服务型是指只提供住宿服务,此类民宿一般紧靠大型景区、旅游综合功能区和城市,因为所依托的区域旅游功能比较齐全,住宿以外的服务能够方便地得到解决。综合服务型是指除住宿外,还能满足其他的服务需要,如餐饮等。有的民宿自身就是旅游吸引物,除解决吃住外,本身还有观光休闲养生等功能。
按规模可分为:①居家散落型。这类民宿的主要功能是居家,即房屋主人还住在该处,在满足居家条件的前提下,把多余的房间整理出来做接待客人用。其特点一是家庭味浓,跟房主家人住在一起,过的是家庭化的生活;二是接地气,住的是真正的百姓家,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融入百姓的生活,使旅游更具体验性;三是服务家庭化,住在百姓家里,其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可能是服务员。四是无规则,分散布局,星星点点散落在村庄里、街道上。②单独打造型。一两户人家择一合适的地点建造几栋民宅打造成民宿。这类民宿多见于交通要道旁,多以提供特色餐饮为主,兼作住宿。往往功能比较齐全,除食宿外,还注意环境和景观的打造。③小簇集群型。把一个村庄、一条街道或者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规划,连片打造成民宿。这类民宿主要依托的是古村古镇、民族地区。其特点是有规模,有特色,且管理比较完善。④连片新建型。即完全在一块新的土地上,规划建设成片的民宿。这类民宿有的移植国内外某一名村名镇异地打造,如深圳东部华侨城的茵特拉根小镇。有的是恢复已经消失了的历史名村名镇。有的是根据某一文化主线或某一特色资源打造的特色小镇。
按层级可分为:①一般民宿。这类民宿主要以居家民宿即传统民宿为主,其特点是原始、朴实、真实。原始即原封不动地保留建筑物的原始状态;朴实即对民宿的外观、内饰不做或少做改变,把民居的本来面貌展现给游客;真实即如实地展示建筑风貌、特色,如实地展示原始的生活状态。②精品民宿。精品民宿主要体现在一个“精”字上。与一般民宿不同,它在保留原建筑物外观特色的基础上,对内部装饰会作较大的调整,体现一种“金包银”的状态。一是设计精,按照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进行设计。二是用材精,在选材用料上讲求高档。三是特色精,体现当地的风俗,有文化底蕴。这种民宿的美感度、舒适度、享受度甚至胜过高星级宾馆。③潮流民宿。笔者把根据异国异地、名村名镇建设的、恢复重建的古村古镇和主题主线清晰的民宿归类为潮流民宿。一是它具有文化上的差异性,在此地可以领略体验异地、异国的风情风貌;二是它具有体系上、文化上的完整性,可以完整领略村镇的结构体系、建筑风格和文化风情风貌。这类民宿,往往是年轻人追逐潮流的目的物。
按产权可分为私有民宿、集体所有民宿、国有民宿和社会民宿四大类。私有民宿是指产权在每家每户,属个体私人所有,其主体是大量的民居型民宿。它们产权归个人所有,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集体所有民宿也分几种,一种是产权为宗族、家族集体所有,如南方地区的客家围屋。这种围屋规模大,房间多,功能全,历史较为悠久,由于牵扯的家庭多,一直没有进行产权分割。用这种民居改造成的民宿,其所有权为家族集体所有。一般由家族组成理事会进行管理和经营。另一种是我国不少农村还保留了集体所有制的民居,用这种民居做成的民宿其产权仍归集体所有。国有民宿是近些年来新出现的民宿类型。主要是各级政府的国有企业收购的民居或新建的成片民居。社会民宿主要是指由社会资本,如私营企业、企业集团等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民宿。
二、民宿的基本特性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民宿具有一些基本特性。
个性特征张扬。从起源和本质上讲,民宿就是民居,就是老百姓的住宅。百姓分布各地,接受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不同传统、不同家教的熏陶,在选择和建设自己的住宅时,无不受到这些熏陶的影响,显得各具特色。此外,由于是民居,是老百姓自己的房子,较少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所以,在选址、朝向、设计、用料、内饰、规模、体量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主人的意愿。
文化特征明显。民宿是一种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民宿虽然个性化特征明显,但脱离不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在外观、建筑风格、内部设施等方面都能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平民特征突出。由于民宿是由老百姓的房子演变而来的,它的过去就是民居、民房。在没有“民宿”一说之前,即便是接待客人,也是属于“留宿”、“搭铺”性质,是行善事、做好事,没有多少商业性质的成分。正因为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也不会刻意“打扮”,而是“我怎么住客人也怎么住”,以素颜待人,以本来面目待客。由这种民居脱胎而成的民宿,尽管有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它的DNA是变不了的,它的平民化特征是变不了的。
“乡愁”味儿浓厚。由于民宿历史痕迹明显,乡土气息浓厚,贴近甚至融入百姓生活,因此,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勾起人们的儿时回忆,是典型的“乡愁”型旅游产品。这是民宿的典型特征,也是民宿的吸引力、生命力所在。
观赏性、体验性和研究价值并重。一幢民宿,往往是一段历史的截图,一种文化的化石,一种风俗的遗存。同时,住民宿可以让人体验当地百姓的生活,领略当地的民风民俗,品味地道的当地美食,其体验性不同于住宾馆酒店。此外,有的民宿由于其历史性、文化性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三、民宿发展应该避免的误区民宿发展过程中,在发展理念和发展思维上出现了一些误区,应加以廓清。
民宿不只是农村有。一说到“民宿”,很多人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农村,认为民宿只有农村有,住民宿只有到农村。这实际上是对民宿的一种误解。民宿的本质是民有,这里的“民”是广义上的民,是区别于“官有”“官办”而言。虽然随着民宿的发展,有的民宿在所有权上有变化,但根还在“民”手里。民宿不分城市农村,农村有,城里也有。
民宿不都是古民宅。在很多人眼中,民宿一定有悠久的历史,把民宿与古民宅划等号。这也是个误解。不可否认,古民宅是民宿的重要资源、重要部分。以古民宅为基础建设的民宿,就像一部历史书籍,不但可居、可宿,还可读、可品、可把玩、可领悟。更因它与现代建筑形成的巨大反差,能让人产生一种沧桑感、新奇感和距离感,新奇产生吸引力,距离产生美,因此这类民宿成了民宿的标志性符号。但民宿毕竟不止古民宅一种,民宿是老百姓的住宅。古代百姓的房子可以改造成民宿,现代老百姓的房子同样可以做民宿。不同时代的民居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历史印记、文化符号,体现不同时代的建筑艺术,甚至折射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同样能够产生距离,产生美感,产生乡愁,形成体验。
民宿不都是“高大上”。“高大上”的民宿不是没有,本文前面所述的“精品民宿”就可归类为“高大上”类。这类民宿由于在设计、选材、用料等方面都体现一个“精”字,在管理服务上也更加严格周到,所以投资大,管理成本高,收费也相对贵。但这类民宿绝不是民宿的全部,甚至不是大部,而是小部。大部分民宿还是百姓的住宅稍加改造而成,是一般投资者能投得起,一般消费者能住得起的民宿。
四、民宿发展应把握的原则
民宿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人们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但必要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做民宿不能脱离民俗。民俗是一方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而且对当地人们的言行举止有较强约束力的民间文化,是一个地方百姓遵循的风俗习惯。它的形成,既与中华大文化即民族传统有关,又与宗族文化、家族文化即家风家教有关。百姓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家训家教、价值取向等体现当地风俗的文化符号集中体现在住宅的设计和内饰上,一座小住宅,满屋是文化。所以做民宿不能只重视外表,只重视躯壳,而是要把民宿内在的东西做出来,把当地的风俗习惯融入进去,把民宿的灵魂做出来。这样的民宿才有生命力。
做民宿不能脱离百姓生活。人们之所以要去住民宿,就是要去过一过老百姓的生活。做民宿,不能只把“百姓的房子”做岀来,更重要的是把百姓的生活做进去,把当地的文化做出来。以老民居、民宅改造而成的民宿,除安全问题和必要的服务设施外,要尽量保持原生态,保持百姓生活的原形原貌,让游客真真实实过上当地百姓的生活。新建民宿应尽量把老百姓的生活融入进去,规划设计要研究当地的民风民俗,研究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情趣、劳作习惯,把老百姓的生活真实地呈现出来。有条件的地方应发展一些拓展项目,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反映当地百姓生活;设计一些体验项目,让游客体验当地百姓的真实生活。
做民宿不能忽视服务。一些人认为,住民宿等于住家,住家无需多少服务。其实不然,人最舒服、最中意的就是居家过日子,要让客人住进民宿能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大有文章可做。家庭不是没有服务,相反,家庭的服务无处不在,而且是无微不至,体现在无意之间。它是家庭成员间长期的心灵沟通,长期的默契相处,长期的真情流露。对客人的服务,要做到这种程度是很难的,因为和客人不可能有这种长期相处、长期磨合的机会,这就是亲人和客人的区别。但是对客人用真心、动真情,把游客当亲人是可以做到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引导,着手制定《民宿管理服务规范》,对民宿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设施要求、安全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做出明确规定,用法规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引导。

⑤ 民宿是什么

民宿(Minsyuku),源自日本的「民宿」。是指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专,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属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

注: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

此定义完全诠释了民宿有别于旅馆或饭店的特质,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也许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它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

(5)由民宿想到的扩展阅读:

国家旅游局发布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 ,明确规范了民宿行业标准,规定了旅游民宿的定义、评价原则、基本要求、管理规范和等级划分条件。《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于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

旅游民宿是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

旅游民宿分为二个等级,金宿级、银宿级。金宿级为高等级,银宿级为普通等级。等级越高表示接待设施与服务品质越高。潮宿(潮流民宿是精选的民宿,具有品质、服务、管理等特点)指金宿级的高等级民宿。

⑥ 民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民宿的意思是:

民宿(Minshuku),源自日本的「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或者闲置的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

⑦ 民宿产业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缺乏规范对于民宿,我国没有相关的管理规范进行直接监督和指导。目前,民宿都是民间自由发起,不完全属于旅游业,也不完全属于酒店行业。

一个蓬蓬勃勃大规模开发的领域,却没有全国性的指导规范,更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依据,让众多民宿身处尴尬局面,无法为自己正身,从而游走在灰色地带。因此导致各地民宿质量参差不齐。比如,莫干山的民宿评价极高,而云南的民宿却常有顾客投诉。

就目前而言,由于无法可依,因而也无法完善民宿的监管,无法保证民宿的服务质量。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民宿行业发展过快,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及时出台;另一方面,部分地区民众素质偏低,没有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融入到民宿业态中。

(7)由民宿想到的扩展阅读:

民宿产业分类:

(A)独立农舍民房型-例日月潭、九族文化村民宿置身于聆听大自然的蛙鸣声、鸟啼声、碧绿山头、微风吹拂、飘来阵阵花香,就好像置身于大自然般。

这就是最大自然农舍民宿的优点,来到最大自然最有感觉的农舍民宿,在这可以享受不被打扰的黄金假期,并亲身体验最轻松、悠闲的乡村生活,过着最不一样的美好假期。

(B)集合住宅型-例宜兰罗东一带的合法民宿位于罗东溪附近,冬山乡珍珠农业区,冬山河休闲农业区之间,是宜兰县政府工商旅游局核准设立的合法民宿,宜兰乡村农庄处处绿意良田,田野稻香享受旅游的心情。

乍见井然有序的住家设计,内部却有着与外观全然不同的空间安排,承袭外部简洁朴实的设计,民宿主人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居家环境,全新打造的新颖装潢、怡人的视觉享受、舒适的住宿设备,再加上民宿贴心的服务,是个让每位来访的朋友能够完全放松身心的天地。

(C)聚落别墅型-例南投集集一带的聚落民宿,一个全新完工拥有安全、干净、温馨的家及庭院造景的好地方,位于集集火车站附近,是一个属于旅游的中心点,精心打造这与众不同具日本风味的仙境。

⑧ 我想到民宿去打工,越偏越好,主要环境美就好,有山有溪水的地方最好,工资低点无所谓。

我觉得你还是别去的好,偏远的环境好的地方只适合旅游而不适合长期生存,毕竟需要生活的,在偏远地区待了几年你赚的钱可能都不够你在大城市生活一年的

⑨ 中国民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民宿的定位
一股民宿热正在中国大地兴起,这是新现象,但是严格的说是个老题目。何谓民宿?这是一个日本词汇,后来被台湾引用,大陆转用,因通俗而流行,因发展而通行。我们历史上没有这个词,历史的传统,宾馆、驿站、客栈、客舍,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首唐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我觉得中国传统的词汇更有文化,但是因为民宿流行起来了,所以今天日本的民宿协会、台湾民宿业代表也都来了,他们觉得是一种荣耀。从近代开始,我们用饭店这个词,又有港澳至广东到全国的酒店一词,成为一种高大上的代表,实际上无论饭店还是酒店,我觉得都很不高大上,都很没有文化,但是没办法,流行。
民宿是非标准住宿,所以第一要研究和酒店的区别,第二和农家乐的区别,把这两个区别找准了,我们定位就清楚了。民宿是自成一体的,酒店可以说是一种城市型的代表,农家乐完全是小微,是原子化、碎片化的,但是民宿不同,民宿是一种整合,一种提升。
第一,民宿姓民,借助民间闲置设施,利用民间资金建设,为民众的新兴需求服务。
第二,民宿在乡,利用乡村环境,追求乡村意境,超越传统乡村,提供新型生活方式。所以说到底,民宿提供的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超越了城市的生活,超越了紧张的工作,也超越了农村的传统生活,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
第三,民宿非宿,住宿是主体功能,但不是唯一功能,多元化感受,深层次体验,根本在于差异化。
第四,民宿与城,民宿是城市的延伸,现在多数民宿都是城里人建设,城市人享受,日常休闲,乡村度假。下一步,也会形成城市的民宿。但是浙江的民宿不同,70%都是当地人,这就不得了,但是说到底是一种日常休闲、乡村度假。
这次会议的主题叫做民居、民宿、民享,我觉得这里还应该加一个词叫民俗,民俗比民宿还要有味道,因为到这体会乡村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体会民俗所集中展现的乡村文化,什么叫记得住乡愁?乡愁就是乡村文化,只不过是一个比喻的语言而已,很多孩子都是城里长大的,根本不可能有乡愁的概念,但是在乡居的过程中,感受到民俗了,所以这是民宿根本性的定位。
2、民宿的特点
民宿第一个特点是民间和文化,是乡村的家,所以民宿一定要有家庭感,如果说一栋民宿,一百间客房,二百间客房,这叫乡村酒店,不叫民宿。第二规模小,服务细,设施舒服,环境适宜。虽然单体规模很小,但是可以小聚大,照样可以聚集成为大的项目,造成客观的感受就是舒适、适宜。第三环境引人,生活留人,情感动人,口碑来人,所以民宿一定要有好环境,如果现在用一些所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来做民宿,谈何民宿?用建设部副部长裘部长的话说兵营式的乡村。严格的说,当年搞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央提了五句话二十个字,但是迅速演变成运动,这种运动几乎把农村文化的根拔掉了,后来这个事没人再说了,现在大家谈的是恢复乡村传统风貌,这个很好。一是民宿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恢复乡村的传统风貌,这就构造了好的自然环境,好的社会环境,好的人文环境,这就把人引过来了。二是生活非常舒服,这个非常舒服的生活就留住了人。三是情感动人,乡村的情感尤其是人和人近距离的接触打动人。最后形成了口碑,就来人。
这里面涉及到主与客的关系,首先我们要当好主人,第二选择客人,严格的说,不是谁想来就接待,比如那种土豪想到这来挥霍,你有多少钱,对不起我不稀罕,可是我们在选择客人的同时,实际上是帮助客人在提高自身的素质。第三就是营造场景,一定要营造好的乡村场景,当然这个乡村严格的说不是传统乡村,至少有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传统乡村都没有但。是我们现在做民宿,乡村里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还是以前那种乡村,泥泞的道路,到处都是猪圈味、鸡屎味、鸭屎味,怎么做?可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努力营造乡愁的场景,培育乡村的民俗,形成乡村的氛围。最后是感受乡村,也是感受我们的生活,实际上这种生活是衔接的,所以就构造了新的生活方式。现在80后90后乃至00后,如果没有洗手间,没有上下水,晚上不能洗澡,说破天也不来,因为无法想象没有洗手间的生活,我们传统里有吗?没有,所以就必须得打破一些教条主义的甚至原教主义的观念。家庭式消费,亲友型消费,形成了近程市场,包括一部分中程市场,这是民宿最直接的市场目标。进一步发展,涉及到三个层次,第一是高端乡村度假,可以对应远程市场,比如说欧洲很多乡村度假场所,实际上对应的就是远程市场,很多美国人到欧洲度假,不去滨海,也不去大都市,就找一个乡村,就到那住十天半个月,中国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产品,我希望这样的产品不断产生。第二类就是中端的乡村休闲,对应中程市场。但是多数还是大众产品,对应近程市场。
二、为什么
为什么现在民宿形成了一种发展的热潮,主要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达到中等收入国家,这是民宿的基础因素,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现在都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甚至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在这个时期必然追求这样的生活方式。
第二,从单一观光到复合发展,这就民宿热的推动因素,国家旅游局谈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是一个推力。
第三,城市生活的短缺,空气污染是民宿热的刺激因素,现在的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可以说越大城市病越明显,太忙了,太急了,太挤了,太脏了,这个脏不是城市的市容,而是指空气的污染和这种生活感受,所以只要有一点机会,一定要逃出去,逃到哪去?就应该逃到乡村来体验民宿。
第四,中小资本的大批进入,叫积小为大,是民宿供给的主导因素,不要认为民宿的门槛低,实际上民宿的资本门槛低,可是运营门槛不低,运营成本严格说下来是高于城市酒店的。所以在这里就需要积小为大。
第五,三农格局的改变,现在资源很多,闲置房屋空心化,这是民宿发展的可能因素,由此决定中国的民宿无论从需求侧精准角度来看,还是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来看,都将长期持续发展。
但是现在有几个主要障碍:
第一,模式障碍。小的局限,说起来进入成本低,但是运行成本高。物料、能源、人工、市场、品牌,客源周转,都难以顺畅,这是现在摆在民宿面前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第二,制度障碍。领导往往重视在口头上,落实到口号上。因为项目小,处乡村,基层为主。所以现在既定法律法规不可能及时调整,致使消防、卫生、安全、环保等管理依然刚性,少一个环节都不行。所以民宿建起来,但是想合规合法经营困难,所以绝大部分的民宿应该说处在灰色的运营状态之中。比如说税务过去了,征税怎么征?把发票拿来,没有发票,采取包税制也不行,现在规定越来越严格。在制度障碍方面,既缺乏理论支持,也缺乏政策支持,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先发展后规范,但是有一些东西是前置性的,前置性的因素就阻碍了发展。类似这样的东西,在世界各地都有所不同,我觉得台湾民宿制度比较好,基本上处于民不举、官不究、不出事、不问责的状态。你做你的,靠协会来组织大家,协调大家,制约大家,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说,你做你的,顶多涉及到税收,就采取包税制,这样的话,政府也简单,民间也放开。可是我们现在一说是法制国家,越来越严格,实际上一道一道绳索,制度性的障碍,就绑住了民宿的发展。
第三,社区障碍。一是乡村变化,我们原来说农民很淳朴,那是因为没有进入市场,进入市场之后就发现农民的良心大大的坏了,实际上不是良心大大的坏了,是市场意识刚刚萌芽,但是还没有完全成熟,在这个时候红眼病就起来了,制造各种各样的障碍,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二是社区环境不足,缺乏生活氛围,缺乏商业便利。所以说民宿不是简单的住,必须得有民享,怎么享?晚上想出去散散步,街道里深一脚浅一脚,想出去喝个小酒,喝个咖啡,找不到一个地方,晚上只能憋在屋子里,这样能行吗?这就是社区环境不完善。
第四,技术性障碍。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物料保障,缺乏基础设施。很多不是体制性的障碍,就是基础性的障碍,这些缺乏就需要一点一点补足,尤其需要基层政府一步一步突破。
第五,观念性障碍。做大做强与做精做细,民宿尤其需要工匠精神,现在缺乏旅游工匠精神产生的土壤。民宿应该是手艺人的民宿,要培育民宿的手艺人。可是我们现在非常缺乏,我们的进步是文化优势启蒙了,大家知道老东西值钱了,所以民宿里有很多老家具,有很多老砖瓦,有很多老的建筑构件,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下精细二字,如果一方面把古人的精细的老东西摆在这,一方面凸显了现代人的这种粗陋,这方面差异性越大,吸引力越小,所以我们一定要跟上去。这样的话,把这五个障碍突破了,我们做事情就好办了。
三、怎么办
第一,群模式。一是实体群,构造民宿体系。比如说今天开论坛的桐庐,已经有这么多民宿了,但是这些民宿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民宿如果在一个群平台上全面整合,这就构造了一个体系。二是网络群,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终端。在每一个点上形不成,但在一个面上、在一个域上,可以聚集,最主要的就是靠现代技术,也契合城市人的习惯。三是民宿联盟或协会,形成组织化。这样来突破现有的模式障碍。
第二,制度化,设立上下线,管理有弹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我们对上有一个如何应对的问题,对下也有一个如何应对的问题,管理要有弹性,现在主要障碍不在条规上,是在调整上。每一个部门都有每一个部门管理方式,比如说工商管理、税务管理、安全管理、消防管理等等,一系列的条条,这些条条刚性极强,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是很难出来的,就需要我们的条条管理略微具备弹性,实际上民间的活力极大,只要有一点弹性,给一点空间就发展起来了,这里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第三,法制化。第一,法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第二,提倡契约精神,这是基础保障。但是还有一个方面,叫乡规民约,乡规民约原来是乡村自治的基础,现在变成乡村管理的一种高端的形态,实际上到今天为止,乡规民约还在发生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要通过法制化的基础和乡规民约的提升,来促进整个发展。有一次我在贵州一个乡村看见一张告示特别好,就是某某违背了什么乡规,所以要罚他割二十斤肉、打十斤酒,今天晚上在祠堂请大家喝酒吃肉。所以乡规民约的制约更大,让他丢脸,让他没面子,有这一次就够了,谁都不敢违规。
第四,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如果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处理不好,一个方面可能把客人吓跑了,一方面可能把客人憋倒了。传统乡村到晚上是没有什么活动的,农忙时期绝对没有,农闲有点小戏看一看,有点小评书听一听,可是现在丰富多彩,光靠这点传统撑不下来的,所以一方面,要把传统文化挖掘最大化,另外一方面要引入一部分现代元素,使客人能够待下来。这里我很赞赏文化人下乡,文化人租个农民院子,然后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充分展示出来,很有味道,狐朋狗友就来了,来了之后要吃要喝要住,周边老百姓就跟上来了,按照这样的模式,自然成长起来。但是我反对文化下乡,我们现在这套文化下乡是一种粗俗的城市现代文化冲击深厚传统的淳朴的乡村文化,结果造成乡村文化不伦不类,所以要倡导文化人下乡,适度组织所谓的文化下乡。
第五,绿色建设,原生态着眼,次生态手,泛生态着力,深生态着心。这里不能片面强调原生态,原生态只是个说法,月光下的凤尾竹,凤尾竹掩映下的傣家竹楼,何其诗情画意,可是一楼养牲畜,二楼住人,苍蝇蚊子都有,这是原生态,这显然不行。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关系,说到根本是绿色建设,用绿色理念建设绿色产品,实现绿色消费。
第六,市场延伸,民宿休闲对应周边,民宿文化对应中程,民宿度假对应远程。不同的市场距离有不同的诉求,也有不同的产品提供,裸心谷模式,高端度假,高端不等于奢华,特色,精致,舒适,自然。契合人性,自有文化性,才有商业性。
第七,业态丰富,小而精,多功能,社区借助,小镇模式。所以不能满足村子里有几栋民宿,因为这只是一种初级的满足,真正的满足应该是多功能的,大体上我的愿望在这都可以满足。比如说欧洲的很多乡村度假的民宿,村子旁边有一个骑马场,孩子过来训练一个礼拜,终身骑马,大体上就建立起来了,所以效益非常之好,乡村可以做到,城里很难做到,而且一边度假一边骑马,一边游山玩水,就形成综合性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晚上干什么,把晚上的事情解决好,这才能够有最终的吸引力。否则的话,晚上憋在屋里看电视,和在家里生活有什么区别?类似这样的东西都需要开动脑筋,做的越丰富越好。这里还要进一步研究主与客的关系。有些城市人到乡村休闲民宿,完全按照自己的这套审美趣味来操作,形成喧宾夺主。另一方面,也同样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叫店大压客,一个层面叫客大压店,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这就需要突破,一系列怎么办,把事情做好,做到位。

⑩ 民宿的缘起发展

日本现代用语对新创的名词—农业旅游(Green Tourism)之涵义解释为:「农业旅游为农林水产省(即农业部)在泡沫经济后推动的农村度假开发方式」。原因是泡沫经济使民众对大规模开发型的度假吃足苦头后,回头转向农渔山村,寻求生机盎然的自然与文化,形成一种都市住民以家族为单位,长期停留住宿农家民宿的新型旅行方式。因此,地方公共、自治团体或农家都可经营民宿,接待外客。但民宿并非放任式开放,而是由官方授权委托民间财团法人进行辅导、审核、认证及登录作业,因此不是由政府部门主办。是以,民宿在民宿立法上学习欧洲的模式是采许可制,而且名称取为「体验民宿」,更说明了农业体验才是农游民宿的主要卖点和特色。只要有意愿即可推动农游事业,其经营者不限于农业背景,也不见得是由农协经营。亦即,日本进入劳动时间缩短化后,使得都市民众的自然生活取向及农业体验取向日渐增强,另一方面农家所得也需要农游提供新的来源,因此日本未来农业旅游及农家民宿扮演可资期许的新城乡交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