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出发的诗句

【标题】:秋日旅途即事
【年代】:唐
【作者】:刘沧
【体裁】:五律版
【内容】:--------------------
驱羸多自感权,烟草远郊平.乡路几时尽,旅人终日行.
渡边寒水驿,山下夕阳城.萧索更何有,秋风两鬓生.
【标题】:题大庚岭北驿
【年代】:唐
【作者】:宋之问
【体裁】:五律
【内容】:--------------------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标题】:清明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绝
【内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 谁知道四川大地震的详细内容!!

中新网5月15日电 据前方消息,映秀镇再次发生强烈余震,一些在上次地震中没专有倒塌的房屋出现再次倒塌,属附近山体滑坡。

据中国地震局监测,从14日晚20时至目前震区共发生5级以上余震1次,4级以上4次。

据了解,从汶川地震发生至今,震区共发生6级以上余震3次,5级以上17次。余震有可能造成原先已经受损的房屋倒塌。

3. 汶川在元朝叫什么

自汉代来以来所设汶江、自绵虒(sī)、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读作汶江。
古属冉毵(sān)部年(公元前111年)以冉毵地置汶山郡,辖绵虒等5县,绵虒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虒县为绵虒道,西晋改绵虒县为汶川县。东晋后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虒县。肖梁于绵虒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间过治寒水驿(今汶川县绵池乡政府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迁汶川县治于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复置。1990年底汶川县行政建置为3镇、14乡。
汶川因县西汶水(现岷江)得名,西汉时为绵虒县,西晋改为汶山县,并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1952年县城由绵虒迁威州;1958年茂县、汶川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2年恢复汶川县至今。

4. 汶川县在古代历史上住的是什么名族

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虒(sī)、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读作汶江。
古属冉毵(sān)部年(公元前111年)以冉毵地置汶山郡,辖绵虒等5县,绵虒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虒县为绵虒道,西晋改绵虒县为汶川县。东晋后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虒县。肖梁于绵虒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间过治寒水驿(今汶川县绵池乡政府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迁汶川县治于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复置。1990年底汶川县行政建置为3镇、14乡。
汶川因县西汶水(现岷江)得名,西汉时为绵虒县,西晋改为汶山县,并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1952年县城由绵虒迁威州;1958年茂县、汶川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2年恢复汶川县至今。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汶川县常住总人口100771人,其中:威州镇34460人,绵虒镇7845人,映秀镇2468人,卧龙镇2421人,水磨镇12574人,漩口镇13597人,龙溪乡3724人,克枯乡3078人,雁门乡7504人,草坡乡3826人,银杏乡2302人,耿达乡2857人,三江乡4115人。
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1号)批复同意撤销三江乡,设立三江镇,镇政府驻街村,辖原三江乡所属行政区域;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26号)批复同意撤销耿达乡,设立耿达镇,镇政府驻耿达村,辖原耿达乡所属行政区域。2014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4]9号)批复同意撤销草坡乡,将草坡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绵虒镇管辖。汶川县是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有羌族27154人,占总人口的28.27%,主要居住在县北部的威州、绵池地区;藏族13837人,占总人口的14.4%,多聚居在氓江以西地带;汉族53978人,占总人口的56.2%,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区;回族916人,占总人口的0.95%,其他民族169人散居集镇。

5. 四川地震出现在哪里

汶川县

6. 有关出发的诗词

【标题】:秋日旅途即事
【年代】:唐
【作者】:刘沧
【体裁】:五律
【内专容】:--------------------
驱羸多自感,烟草远郊平属.乡路几时尽,旅人终日行.
渡边寒水驿,山下夕阳城.萧索更何有,秋风两鬓生.
【标题】:题大庚岭北驿
【年代】:唐
【作者】:宋之问
【体裁】:五律
【内容】:--------------------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标题】:清明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绝
【内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 512地震,震中在哪,为什么是最开始就确定为汶川地震,据我所知,北川破坏更加严重,为什么不叫北川地震

我来回答吧:
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一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举世震惊的汶川八级大地震发生版后,中国举权国动员全力开展抗震救灾。被确定为震中的汶川县城在地震中倒塌的建筑物、受到的破坏,相对北川县城要小很多,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不解。
对此,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表示,汶川是经地震台网综合判定的震中,所谓震中就是说它是破裂的起始点,但是,分析的图象显出它(即震中汶川)并不是应力最大的位置,这个破裂向北东方向延展,所以汶川的北东方向的几个地方破坏相对更重。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鋐研究员说,地震的震中包括宏观震中和微观震中,宏观震中是一个区域即极震区(也叫主震区),微观震中则是相对的一个点,这些都还有待于中国地震局专门的现场考察组完成震区烈度分布结果后确定。

8. 汶川在四川哪里

靠近:棉竹 茂县 在地图上,绵阳市左边

9. 汶川县城地面标高多少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中国国内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是阿坝州的工业基地,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的美誉。县域东西宽84千米,南北长105千米,总面积4083平方千米,共辖14个乡镇,人口1117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总人口的26.69%,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325米,森林覆盖率达48%,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千米、州府马尔康市246千米,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左右,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地震。
中文名称
汶川县
外文名称
Wenchuan County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四川省阿坝州
下辖地区
威州镇,漩口镇,映秀镇等
政府驻地
威州镇
电话区号
0837
邮政区码
623000
地理位置
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东南
面 积
4083平方千米
人 口
111788人(2010年)
著名景点
三江生态旅游区等
车牌代码
川U
行政代码
513221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行政区划
3 人口民族
4 地理环境
▪ 境域
▪ 气候
5 自然资源
6 经济
▪ 农业
▪ 工业
7 社会事业
▪ 基础设施
▪ 邮电通信
▪ 文化教育
8 旅游
9 自然灾害

历史沿革编辑
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虒(sī)、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读作汶江。
古属冉毵(sān)部年(公元前111年)以冉毵地置汶山郡,辖绵虒等5县,绵虒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虒县为绵虒道,西晋改绵虒县为汶川县。东晋后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虒县。肖梁于绵虒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间过治寒水驿(今汶川县绵池乡政府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迁汶川县治于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复置。1990年底汶川县行政建置为3镇、14乡。
汶川因县西汶水(现岷江)得名,西汉时为绵虒县,西晋改为汶山县,并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1952年县城由绵虒迁威州;1958年茂县、汶川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2年恢复汶川县至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