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的热点领域有哪些

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区域旅游、乡村旅游、城市旅游、旅游形象口号等热点领域。

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区域旅游,一方面,旅游资源的跨行政区域分布、旅游营销的整体性要求等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不同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区域合作的方式,将景观进行整合。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通过景观整合可以体现区域内的特色,增强整个区域内景观的内聚力。

乡村旅游,以乡村产品延伸出来的相关产品为基垫的一项特殊的旅游产业,具体来讲可以概括为在乡村地域内,以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农村牧渔业生产、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为资源基础,通过科学规划。

开发与设计,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其内容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

城市旅游,21世纪,在人们回归自然和乡村的同时,城市以其现代化特征,多元化特征使得城市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城市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形式,城市旅游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形象口号是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理念核心的精辟表达。旅游形象口号的设计关系到一个地方旅游的发展,旅游形象口号的设计关键在于要有好的创意,要能吸引民众的眼球,使人有想去实地的冲动。

(1)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扩展阅读:

世界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面前,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全球,中国对生态旅游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生态旅游是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而生态旅游能否真正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其规划是否合理。

由于城市生活的紧张与压抑,很多人在内心深处向往宁静的乡村,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周围,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如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发展势头强劲。

2. 我急需关于生态旅游案例分析的论文,请大家帮帮忙!谢谢拉

1.1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保持高速发展,在国际旅游方面稳居亚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再次被确认,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旅游业的规模扩大,参与旅游活动的人数增多,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旅游业的发展所造成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就是,人们既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更加关注它对环境、生态、社会文化遗产可能造成的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态旅游正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尽管我国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态势喜人,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国在生态旅游问题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来自旅游群体的层面,游客在旅游时没有自觉学习和积累生态知识的意识,不知道自己对环境究竟负有什么责任,许多人仅仅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二是来自旅游开发和管理部门,为了满足物质享乐型旅游的社会需求,并借此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热衷于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兴建宾馆饭店。
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中的应有之义,研究生态旅游,分析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问题并用以指导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游学界、生态学界和相关学科的极大关注,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国外,除了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以外,主要的研究领域还包括生态旅游与保护的关系,生态旅游的生态、审美、社会、文化、经济影响,生态旅游与当地社会发展、生态旅游与道德规范、生态旅游与公共政策,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旅游规则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生态旅游案例研究等。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的期刊就有几十种之多,各类研究专著也是举不胜举。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态旅游:规划者、管理者指导》,是由学者和实践家合力倾注的面向实践,为生态旅游实践开发者、专业和业余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导性综合集成著作。此书收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50种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学术论文。《自然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旅游原则》是由生态旅游协会(TES)编辑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的最新准则,也是一本旅游和旅行专业人士必备的指导用书。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态旅游和评述生态旅游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古巴、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南非等5个典型案例。
在我国 ,国内众多学者对开展生态旅游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旅游学科的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保护、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分类,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形成了多种分类方法,吴必虎从发展哲学、科学和旅游产品三个层次来界定生态旅游的概念。在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规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从资源调查、确定开发原则,到功能分区、社区参与、游客管理以及建立监测体系等。在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并据此提出一系列的规划原则、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义民等在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本底现状和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认为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当然,学术界对生态旅游基本理论的探讨还远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很多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主要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有关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成为热点,但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还有待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探讨。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本文采取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分析生态旅游的兴起原因、定义特征出发,归纳国外生态旅游实践模式及发展经验,进而结合中国生态旅游实际,深入探讨中国生态旅游的产生、现状及其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其可持续的对策。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除导论外,在第二部分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兴起原因进行简略的介绍,剖析了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和影响;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概况,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部分归纳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
在第五部分,基于前面的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推进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六部分结合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区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理论,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导。
1.4 研究的结论
针对中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提出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它的发展需要在详细分析旅游点环境资源与文化特色以及地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制定详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为此,要正视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鉴国外生态旅游发展中规划管理、市场营销、生态标识、规范论证、景点评价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遵循生态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优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政策,加快生态旅游科学规划的步伐,完善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机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态旅游的力度,增强生态旅游教育的实效,从而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3. 我在农村投资生态旅游农业,已投进200万现停工,寻记者帮曝光和指点解决的办法。泰兴市张桥镇刘井村。

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霄云洞村,目前全村仅有九十二户人家,在册人口仅三百七十人左右,其中还有大约30%的劳动力因进城务工而常年不在家。而且所辖的地区面积也小。就是这个巴掌大小的小村庄现在竟然还以一个行政村的形式名义存在着。并且这个小行政村也像其他标准的村委会一样,有支部书记,村长,妇联主任,会计共四位村官。如此高比例的官民结构(~2%)导致了什么呢?四位村官整天闲的无所事事,索性在村里导演起了“小文革”,说白了就是“整人”啊。整天谋划并盼望着张家李家出点什么事,他们好趁机从中有利可图,因此他们每天都在制造矛盾。小小的村庄让四位村官搞的是乌烟瘴气,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官之间的矛盾是日益增大。而四位村官则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其他的受益者就是四位村官的那些亲戚朋友们,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当选并连任的原因之一。多数的村民都是受害者,市场经济这二十多年以来,本村目前是全镇最贫穷的行政村,村里没有一项有规模的产业,全村90%的劳动力靠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并且其中的80%都是没有技术的力工,实际人均年收入仅两千五百元左右。

我们霄云洞村的多数村民强烈地要求上级政府尽快撤销与合并我们这个小村庄。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同时也符合我们群众的呼声!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合情合理合法!

霄云洞村多数村民 (邓博代笔) 2012年4月25日
2012

4. 哪个旅游具有经济游憩社会教育环保医疗文化deng

乡村旅游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径在于:加强规划指导,注重有序开发;规范指导理念,设置开发门槛;增加活动内容,创新管理体制;利用“农味”优势,多元开发联动;重视教育培训,规范环保管理;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规范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保持乡土本色,注重优良民风;打造旅游品牌,大连虹光酒店公寓(新开路店),创新营销策略;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强化分类管理,防止流弊侵蚀;借鉴国外经验,创新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路径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文化性很强、大自然意趣很浓、农业和乡村特色很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具有经济、社会、教育、游憩、保健、文化和环保的多重功能,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一、乡村旅游的特点、意义及我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特点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找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但钱不多。“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目前,苏州金山圆酒店,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5、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二)乡村旅游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拓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高效和深层次开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的重大举措,苏州翰林邻里假日酒店。它兼顾农业生产、乡村风貌与景观塑造及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拓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转化成为重要的游憩地,并促进乡村文明的进步。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主要应包括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乡村游憩地系统建设、观光农业资源开发与乡村休闲业发展等。具体说来,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以下个实际价值:

1、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旅游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乡村旅游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乡村旅游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3、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乡村旅游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乡村旅游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4、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5、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昆山汉庭酒店连锁(柏庐中路店),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6、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产业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目前主要问题有:

1、缺乏正确认识,发展思路不清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跟风模仿从洋

有些地区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挥;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大连原野内蒙宾馆,因而逐渐衰落停业。由于缺乏规划,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3、政策不易到位,监管措施乏力

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监管措施也乏力。目前乡村旅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4、产品缺乏特色,品牌建设不够

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农家乐”聚餐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5、服务设施落后,经营管理粗糙

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另外,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6、缺乏产业链条,综合效益低下

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此外,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索

(一)加强规划指导,注重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规划,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应成立由旅游规划、环保、建设、农业等部门组成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同时聘请乡村旅游方面有关的专家、学者和规划设计人员,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在总体规划时,必须要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适度、有序地分层次开发,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建设,提倡以自然景观、民俗文化为主,体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禁止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转移到乡村旅游中来。同时,“酒香也怕巷子深”。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可将乡村旅游拍摄成专题片,在新闻媒体上作广泛宣传。

(二)规范指导理念,设置开发门槛

1、规范指导理念。指导理念是指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树立的目标和和观念,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乡村旅游”这一概念的准确定义和阐释。二是推广这一活动的目的、价值、意义所在,即开发理念。

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议中提出了“乡村旅游”一词;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所谓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开展的旅游活动。这是一个相对于城市旅游的空间概念,除已建成的景区、高尔夫球场、大型度假设施外的一切在乡村旅游活动都包含在乡村旅游概念之中。这个定义阐明了两层意思:第一层,这是一种以乡村资源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旅游主体是市民,而不是农民;同时需要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备。第二层,以旅游为纽带,转移消费热点,既满足了市民求新、求异、求知的心里需求,又自然的促进了城乡交流,达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同国际接轨,把农村、农业、农户旅游的概念统一到乡村旅游之中,以规范视听。

基于对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我们在开发理念上应该以提高农业经济总量,解决农村就业,造就城乡和谐为目标,而不是以开发乡村旅游为幌子,把占有土地资源的矛头由城市转向农村,或租赁一片土地建造企业的疗养院;或修建自己的后花园。

2、设置开发门槛。

从经济学角度看,乡村旅游说到底是因游客空间位移形成的经济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乡村旅游开发,资源是基础,市场是导向。我国乡村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适合开发乡村旅游。我们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适度开发。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必然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设置门槛,能有效地防止盲目跟风和避免重复建设。

(三)增加活动内容,创新管理体制

1、增加活动内容。目前我县乡村旅游活动内容单一,千篇一律。单调重复的活动,既没有达到交流、消费的目的,反而导致许多市民产生了失望甚至厌恶感,乡村旅游者的重游率迅速下降。乡村旅游活动应该围绕当地的资源基础和游客的需要而展开,着重体现“三亲”,大连航空宾馆。即,亲知:让旅游者了解农林业科技知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变革、家庭变迁等。亲行:组织和引导旅游者参与农事活动、民俗节庆、乡村体育、乡村游艺等,其中参与自做农家美食尤其受女性游客的欢迎。亲情:将旅游者作为家庭一员,与其结对子、拉家常、共同娱乐等。

2、创新管理体制。我县乡村旅游最大的误区在于只重开发不重管理,或把开发与管理截然不同的分开,使乡村旅游点形成管理不善,开发半途而废或开发后缺乏科学管理而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乡村旅游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行为,开发最重要环节便是管理,其中管理体制的健全又涉及全局。

(1)建议结合新农村建设,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吸纳农办、旅游、农业、林业、渔业、工商、税务、消防、环保等相关部门参加。指导本地区乡村旅游协调有序发展,制定乡村旅游政策规范,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下设办公室,从事实际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旅游部门有利于市场营销和规范管理。旅游协会可以分支出乡村旅游协会进行业务培训与指导工作。

(2)满十个经营户的村应该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不满十户的可以联合相邻村落共同组成合作社,股份制或乡村集体所有制,公司形式,村委会必须有代表参加其中,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享受农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如享受低利率农业借贷,统一办理工商税务登记,规范管理经营户,协调经营户与非经营户利益分配问题,决定村级公有资源使用范围等。合作社之外成立村乡村旅游分会,负责业务指导和市场营销宣传,经营信息管理,接受市、县乡村旅游协会的领导。

(3)村级乡村俱乐部或旅游服务中心,是乡村旅游合作社在本村的经营操作实体,负责客源组织、分配工作,可以利用村里的公房、公共设施接待小型会议,安排村里的大型旅游、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协调和组织本地农副产品的销售等。所获利润主要用于本村环境改造、公共设施建设,壮大集体经济。

领导小组、合作社、俱乐部的建立,不用扩大编制,增加行政人员,同时理顺了管理、业务、经营等多重关系,也避免产业归属不清或部门之间争权问题,有利于我国乡村旅游稳步、快速发展。

(四)利用“农味”优势,多元开发联动

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交通、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出“农家乐”系列产品、“农家乐”系列套餐,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等。使乡村旅游走出各自的特色之路,打上各自的特色品牌。此外,由于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户多数“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催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必须引入多元的开发模式,加强产品营销策划,设计独特卖点。比如,交通便捷、环境整洁是发展“农家乐”的基本要求。如何确保游客“行有基础”、“游有内容”,把发展“农家乐”与时下正在进行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5. 恭城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 1.颐园

    地址: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燕新路

6. 关于生态旅游开发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深度探索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是旅游业管理中心的领域内关注的话题之一。在本文中,科学发展观,分析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更新知识,深入挖掘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的质量,发展的指导下,旅游业,打造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近20年来,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对反思传统发展,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只是一种手段,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成为中央共同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光明之路。旅游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必要的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打造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演绎现代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主动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并出现全面的公共活动,文化旅游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的元素。

文化内涵,一直是一个不同的问题。我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对整个的文化内涵,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文化广度。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的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也说明了文化内容丰富,广泛宣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细分文化,旅游,文化的分支之一。

2。文化层次。文化具有独特的层次结构,包括表面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核心层,中间层和中间层,制度文化的教育和文化。因此,“文化之邦的文化和心态整个对立的互动旅游活动,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物质的状态过渡的中间部分的心态,一个连接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为确保服务质量,提升旅游业水平,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以确保方向和指导意义。“因此,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应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

3。文化歧义。因为文化涵盖范围很广,有学者提出是一个自然和文化的模糊的概念,其内容的具体和抽象,模糊模糊的文化和文化,让我们了解,研究文化,我们有时有浅表的理解。“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差异和发展。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实践中创造一种产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今天的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不断交流信息材料和动态的开放系统,稳定和发展在反对派不断实现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文化的时代,在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的中心位置。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人口流动所造成的旅游文化,旅游和目的地不解释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更好的。

结合的文化旅游产业,旅游和文化旅游文化的理解不是简单相加,它不局限于传统文化领域,也不仅仅是专注于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等形式的明显表征,但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固有的自然法,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旅游和文化的一般形式,相同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多层次架构“,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和宗教,餐饮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和自然景观旅游客体文化领域,游客还涉及自己的文化,兴趣爱好,行为,想法和信念,以及其他文化学科领域的质量,还涉及到文化旅游服务,商品文化,管理文化,文化指南,政策和法规,如旅游文化中介“。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旅游文化,旅游和文化建设将更加有目的,有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引领发展的方向。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经济和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旅游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发展优先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要求,与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引领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现代旅游的游客,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实施的高消费游客最伟大的成就是精神的喜悦和难忘的回忆,所以就没有文化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经济,文化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文化旅游产品,并挖掘自己的文化,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为了吸引旅游者,为了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旅游经济是竞争的核心。旅游产业的竞争性质是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和文化等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物质需求是较低级别,轻松满足的需求,但其最终目标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先进和复杂的需求,更难以满足。由于地理,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独特的,难以模仿和复制性,可比性低,容易创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竞争力的文化发展带来了一些独特的种族和地理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突出文化特色,形成了跨区域的旅游和文化性状,是培育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手为主的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以建立持续保持旅游经济的深度。

3。文化旅游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发展的原动力其实存在于文化,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经验表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越来越依赖于收入增加的数量和内容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旅游和文化交流的更高程度的整合,旅游和文化等因素,更多的旅游更经济发达。例如,在北京大观园,从1.6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国王收费制度开始,继续探索红楼文化,按“红楼梦”的配方研制新型红楼宴梦,红楼宴舞,挖掘文化内涵,使企业成为国内旅游企业和品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阶段,游历广泛深入文化旅游的发展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中国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资源。 2002年,海外游客最感兴趣的是中国旅游资源普查,5个种的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占四个,其中中国的调查,文物位列其中。这反映旅游业对文化和其固有的文化属性的依赖,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文化资源,帮助发展一个结构良好的,适应多种旅游期权产品,在形成高品质的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的发展,以满足高层次游客的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旅游大国的游客从选择。

5。旅游与文化的互动。游客通过旅游活动,学习理解了文化的旅游目的地,也将带来自己的文化在该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居民,两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发展和保护文化资源,文化发展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许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量的游客继续参观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影响更负面的部分,最明显的是当地文化的商业化是不正常的,这样的变化,那些原本独特的文化作为当地的基本社会旅游资源和民俗风情,以吸引游客参观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会失去这些目的地的吸引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失去了维持其基本的生存。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利益最大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关键是要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过程中,建立工业健康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关系,从而提升工业质量,获得可持续发展。

1。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旅游业发展。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议,“旅游支持旅游”,“五个共同”的发展思路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从旅游行业的原因,外事接待然后逐渐清醒的认识,在某一时期内的一些项目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这种粗放式扩张的粗放式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自然资源和社会损害旅游目的地文化资源的经济数字难以估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业的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和效率,通过挖掘旅游文化的深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2。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旅游业的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从而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经营,参与产业发展的人趋势目的地,旅游投资管理人员,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相互交织,只有政府可以协调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和实现经济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要提高管理水平政府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代表先进文化,引导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旅游的旅游环境。由于中国的法律建设旅游业的逐步完善,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在旅游行业的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和其他的短期行为是仍然在旅游经济的侵蚀是不健壮的身体,严重的威胁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创建一个公平和诚实的商业环境,提高旅游业的形象,旅游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管理的法律和法规,以改善旅游建设大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企业,旅游企业自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诚信守法。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促进品牌的发展。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发展,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化创意的核心是,在分析当地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的方向和发展的文化主题风格,清晰的定位是围绕主题,通过旅游产品得到反映,不断丰富文化,创意升级。其中,通过明确主题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关键,其本质在于旅游文化资源一概而论,探索,最终团结的精神升华的区域特点,个性化,然后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渗透,表现在各个方面的旅游产品,形成特色品牌,加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5。强调对旅游业的影响,社会和文化以及前瞻性研究。后期开始中国的旅游业,旅游业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深度扩展能力;手,羽翼未丰,恰逢中国加入的世贸组织很大的变化,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都面临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挑战,使中国旅游业客观不可能亦步亦趋地照搬西方的发展国家。同时,因为对中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是很短的,集中对旅游业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再加上影响其少直接和容易到检测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的社会和文化旅游业,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结果才逐渐显露出来,但是一旦结果表明,其后果将无可挽回,这是值得注意的,这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经济和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这种现象,对文化旅游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在这个阶段的内容主要旅游区,包括商业化的社会和文化问题,传统文化的衰退,种族和文化的异化和文化旅游示范效果等,在这些研究中,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也是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应注意良好的成果共享和研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6。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夯实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旅游专业教育放在经济学的背景下,旅游,文化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文化重视不够。事实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服务基础上的文化基础,但文化水平低的旅游从业者,来自不同文化的认识不足,文化,旅游和文化内涵的“白化”缺失的一环,而不是游客背景做帮助情绪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容易水平,不能满足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并逐步从一个简单的移位生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业务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在其历史和文化,民俗的了解程度,有必要改善环境做服务员,做教官,每到旅游工作者通过言传身教给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味。

旅游业四大产业相结合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功能,但盲目追求经济忽视文化和其他功能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适度发展旅游资源和永久继续使用的要求,以提升产业层次,整合的文化元素,品牌运作。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精神和文化的研究,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教育,文化和旅游产业,由政府和有关各方,深度挖掘旅游和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进旅游业的成熟,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1]谢春山。旅游文化 - 中国旅游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1,(3)。

[2]安宇,沉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建设文化强省的江苏文化产业的研究和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匡勇。弘扬优秀文化,加强意识[N]的位置。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7. 关于生态旅游及开发的问题

1.1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保持高速发展,在国际旅游方面稳居亚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再次被确认,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旅游业的规模扩大,参与旅游活动的人数增多,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旅游业的发展所造成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就是,人们既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更加关注它对环境、生态、社会文化遗产可能造成的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态旅游正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尽管我国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态势喜人,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国在生态旅游问题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来自旅游群体的层面,游客在旅游时没有自觉学习和积累生态知识的意识,不知道自己对环境究竟负有什么责任,许多人仅仅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二是来自旅游开发和管理部门,为了满足物质享乐型旅游的社会需求,并借此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热衷于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兴建宾馆饭店。
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中的应有之义,研究生态旅游,分析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问题并用以指导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游学界、生态学界和相关学科的极大关注,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国外,除了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以外,主要的研究领域还包括生态旅游与保护的关系,生态旅游的生态、审美、社会、文化、经济影响,生态旅游与当地社会发展、生态旅游与道德规范、生态旅游与公共政策,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旅游规则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生态旅游案例研究等。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的期刊就有几十种之多,各类研究专著也是举不胜举。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态旅游:规划者、管理者指导》,是由学者和实践家合力倾注的面向实践,为生态旅游实践开发者、专业和业余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导性综合集成著作。此书收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50种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学术论文。《自然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旅游原则》是由生态旅游协会(TES)编辑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的最新准则,也是一本旅游和旅行专业人士必备的指导用书。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态旅游和评述生态旅游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古巴、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南非等5个典型案例。
在我国 ,国内众多学者对开展生态旅游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旅游学科的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保护、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分类,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形成了多种分类方法,吴必虎从发展哲学、科学和旅游产品三个层次来界定生态旅游的概念。在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规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从资源调查、确定开发原则,到功能分区、社区参与、游客管理以及建立监测体系等。在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并据此提出一系列的规划原则、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义民等在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本底现状和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认为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当然,学术界对生态旅游基本理论的探讨还远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很多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主要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有关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成为热点,但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还有待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探讨。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本文采取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分析生态旅游的兴起原因、定义特征出发,归纳国外生态旅游实践模式及发展经验,进而结合中国生态旅游实际,深入探讨中国生态旅游的产生、现状及其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其可持续的对策。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除导论外,在第二部分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兴起原因进行简略的介绍,剖析了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和影响;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概况,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部分归纳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
在第五部分,基于前面的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推进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六部分结合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区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理论,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导。
1.4 研究的结论
针对中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提出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它的发展需要在详细分析旅游点环境资源与文化特色以及地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制定详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为此,要正视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鉴国外生态旅游发展中规划管理、市场营销、生态标识、规范论证、景点评价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遵循生态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优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政策,加快生态旅游科学规划的步伐,完善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机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态旅游的力度,增强生态旅游教育的实效,从而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8. 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高潮。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2005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 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 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 ”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9.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措施

1.1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保持高速发展,在国际旅游方面稳居亚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再次被确认,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旅游业的规模扩大,参与旅游活动的人数增多,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旅游业的发展所造成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就是,人们既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更加关注它对环境、生态、社会文化遗产可能造成的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态旅游正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尽管我国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态势喜人,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国在生态旅游问题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来自旅游群体的层面,游客在旅游时没有自觉学习和积累生态知识的意识,不知道自己对环境究竟负有什么责任,许多人仅仅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二是来自旅游开发和管理部门,为了满足物质享乐型旅游的社会需求,并借此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热衷于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兴建宾馆饭店。
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中的应有之义,研究生态旅游,分析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问题并用以指导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游学界、生态学界和相关学科的极大关注,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国外,除了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以外,主要的研究领域还包括生态旅游与保护的关系,生态旅游的生态、审美、社会、文化、经济影响,生态旅游与当地社会发展、生态旅游与道德规范、生态旅游与公共政策,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旅游规则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生态旅游案例研究等。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的期刊就有几十种之多,各类研究专著也是举不胜举。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态旅游:规划者、管理者指导》,是由学者和实践家合力倾注的面向实践,为生态旅游实践开发者、专业和业余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导性综合集成著作。此书收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50种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学术论文。《自然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旅游原则》是由生态旅游协会(TES)编辑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的最新准则,也是一本旅游和旅行专业人士必备的指导用书。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态旅游和评述生态旅游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古巴、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南非等5个典型案例。
在我国 ,国内众多学者对开展生态旅游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旅游学科的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保护、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分类,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形成了多种分类方法,吴必虎从发展哲学、科学和旅游产品三个层次来界定生态旅游的概念。在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规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从资源调查、确定开发原则,到功能分区、社区参与、游客管理以及建立监测体系等。在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并据此提出一系列的规划原则、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义民等在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本底现状和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认为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当然,学术界对生态旅游基本理论的探讨还远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很多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主要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有关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成为热点,但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还有待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探讨。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本文采取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分析生态旅游的兴起原因、定义特征出发,归纳国外生态旅游实践模式及发展经验,进而结合中国生态旅游实际,深入探讨中国生态旅游的产生、现状及其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其可持续的对策。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除导论外,在第二部分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兴起原因进行简略的介绍,剖析了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和影响;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概况,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部分归纳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
在第五部分,基于前面的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推进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六部分结合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区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理论,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导。
1.4 研究的结论
针对中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提出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它的发展需要在详细分析旅游点环境资源与文化特色以及地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制定详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为此,要正视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鉴国外生态旅游发展中规划管理、市场营销、生态标识、规范论证、景点评价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遵循生态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优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政策,加快生态旅游科学规划的步伐,完善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机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态旅游的力度,增强生态旅游教育的实效,从而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展开追问
thicklynurseb 2014-07-19
0
0
分享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特征
近些年,“生态旅游”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词汇,上山下海、观景览胜似乎都和生态旅游有些关系,但究竟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准确、说得透彻。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旅游项目协调员希拉尔给出如下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旅游者在旅程中会受到环保知识的教育。这种旅游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破坏作用。而且,它要求当地社区的更多参与并从中长期获益。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二十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充实,结合以上各种观点,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笔者认为,生态旅游实质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二是生态旅游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以区别于传统的旅游业;三是生态旅游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
1、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比较而言,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它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并提高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及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3、普及性。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不应是高消费和高素质者的特权,只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等都可成为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资源上说,西方国家将生态旅游仅仅定位于自然景观,而我国是具有5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所以,中国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显现问题
1、旅游生态意识落后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2、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缺乏真正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首先是开发队伍的问题,生态旅游专业性很强,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而我国现在的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队伍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这已经不符合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其次,规划中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
4、景区内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现阶段旅游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第二,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第三,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据有关方面报导,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这是导致生态旅游问题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较为复杂。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尚短,生态学和旅游学又相对独立,因而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缺乏。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难以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而大多是保护部门又同时搞开发,无论从专业背景还是经营管理水平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开发经营人员的多样化要求。
三、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综合考虑、统一规划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生态旅游规划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状况、特性及其空间分布;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其需求;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相融合。在制订生态旅游规划时,必须分析生态旅游地的重要性,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绿地和气候条件,为游客创造优美的景观,为当地居民创造卫生、舒服和安谧的居住环境。
2、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的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政府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中,有意识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
3、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有序开发生态旅游。首先,要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规划,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工作,将生态旅游纳入有计划、有步骤的轨道;其次,制定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避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证生态旅游开发科学、规范和有序地进行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