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贵州新开的乡村旅游景点有吗

在黔东南雷山县望丰乡有一个叫党欧神的地方,位于雷山县城西面,雷公山东专面,隶属于望丰属乡,五星苗寨和独南苗寨的交界处,这里是苗族人心中很神圣的地方地方开发了一个新景区—雷山丛林国际牡丹园。
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原生观赏牡丹最多,牡丹平均树龄最高的牡丹园。牡丹园景区是以牡丹为核心,集观赏旅游、避暑度假、活动赛事、文化发展、产业示范、品种培育、科研教学、休闲养老为一体的精品花卉综合性旅游区。
项目总投资13亿元,占地1500亩,引进原生观赏牡丹20万棵,其中一半以上的牡丹树龄超过20年,同时种植珍稀蕙兰10万株,金丝皇菊、杭白菊等30万株,丹桂2万棵,确保牡丹园开园期皆有花开。景区基础设施均按照国家“5A”级标准规划建设,游客接待能力达到400万人/年。

㈡ 贵州的乡村旅游资源都有些什么

都是一些比较接近自然的极少被外界影响的农家生活形象!有很浓郁的民间风味

㈢ 急求一份行政管理社会调查,内容是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起到的作用~!

在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中,在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的反贫困意义的前提下,贵州的乡村旅游一定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局,走在全国旅游行业的前列,为推动贵州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为保证乡村旅游项目能够取得长久的效益,为了使乡村旅游发展的反贫困战略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确实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对贵州减少贫困人口的目标发挥实际作用,从全局着眼,贵州省政府应该重视以下基础工作。

1.开展乡村旅游的宣传工作。过去在战争年代,为打胜仗必须做好宣传工作;现在搞经济建设,为实现规划目标也必须做好宣传工作。发展乡村旅游,应在乡村、在城市、在客源的开发之中大力开展宣传,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为了开发客源而进行的宣传。这种宣传不是在省内进行,而是要遍及全国。贵州乡村旅游的客源应主要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大城市,其次是来自各省会城市及部分副省级城市,再次是来自沿海先富裕起来的地级城市,如东莞市等。贵州乡村旅游的扶贫主题要让天下皆知,要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知道贵州乡村贫困状态,这是宣传的基调和基点。没有这样的广而告之,贵州的乡村旅游是起不到扶贫作用的。贵州乡村旅游的宣传应扩大受众面,打出影响来。贵州应不以现在的贫困为丑,而要以将来不能解决贫困问题为耻。因而,除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宣传广告外,贵州还应在目前经济发展较好的省市电视台做广告,尽可能地扩大宣传面。这种宣传与其说是广告行为、企业行为、市场行为,还不如说是一种反贫困战略举措的宣传,其直接目的是最广泛地开发来贵州乡村旅游的客源。
2.做好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工作。从根本上说,效益不是来自于行动的肢体,而是来自于从事乡村旅游研究的头脑。研究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战略性工作,是贵州通过开展乡村旅游达到反贫困目的的最重要的工作。没有自觉的研究,就只会有自发的行动,而自发是难免不盲目和不具有局限性的。所以,研究工作是开展乡村旅游中决定成败的工作,是必须给予极高重视的基础工作。对贵州来讲,做好这项工作一定要注意“引智”,要努力吸引全国最优秀的战略研究人员参与这项工作。由于这又是一项攻坚性的、前沿性的工作,所以一定要重视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年轻人的作用;具有现代市场意识的新一代人是开辟贵州乡村旅游市场的主力,这是一定要明确的。

3.做好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乡村旅游的质量,取决于从业人员的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业人员的素质是由培训工作来保障的,既是说,培训人员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做好培训工作对于贵州发展乡村旅游意义重大。鉴于贵州开展乡村旅游具有相当广泛的普遍性,所以培训的任务相当艰巨。具体地说,贵州的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分为4类:(1)专门旅行社服务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这种培训要求培训对象达到MBA毕业水平。这一类培训可委托省内高等院校负责,并由有资质的MBA教育中心承担具体的培训工作。(2)专门旅行社服务机构的一般业务人员培训。这类的培训内容主要不是旅行社的业务培训,而是反贫困行动的业务培训,要让专门的从业人员从战略高度切实认识在贵州开展乡村旅游对于解决全省贫困问题的重要作用。(3)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这是对乡村中负责开展旅游项目的领导干部进行的培训。这一类的培训可委托社会上的专门培训机构进行,由省旅游局提出培训目标和具体的培训内容,招标选择优秀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4)开展旅游的乡村的一般服务人员的培训。这项培训可由省旅游局委托专门的旅行社负责,由专门的旅行社组织师资力量对培训对象进行旅馆服务、饮食服务、导游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㈣ 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挑战

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挑战

我心里挺想去的
据说很不错,还有很多小吃
希望那个以后有机会的

㈤ 贵州乡村发展旅游业经济效益可观吗

近年来,花茂村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红色游、田版园游,通过改水、改厕、改灶、权改圈,建设农村污水生态湿地处理系统和集镇“垃圾中转站”,村貌焕然一新。2016年,花茂村接待游客6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26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了一倍。

2016年,贵州省乡村旅游完成投资123.61亿元,通过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覆盖全省14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带动29.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脱贫,占全省脱贫人数的24.5%。

㈥ 贵州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贵州旅游线路综合推荐:

北线:国酒之乡,红色长

贵阳—息烽集中营—乌江渡口—遵义会议会址(含红花岗烈士陵园)—湄潭红九军司令部旧址及浙大西迁抗战文化—娄山关战斗遗址—桐梓小西湖抗战文化—仁怀国酒门、茅台渡口、茅台国酒文化博物馆、茅台镇—习水三岔河—习水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赤水黄皮洞战斗遗址—袁猴渡口、风溪渡口—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燕子岩、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十丈洞、四洞沟瀑布,丙安、大同古镇—去四川泸州。

征西线:瀑布之乡,红色星光

贵阳—天龙(屯堡文化,明朝军队的长途西迁)—安顺市(含王若飞故居、文庙、历史街区等)—龙宫—黄果树、天星桥—王二河水库、晴隆抗战文化(含史迪威公路延伸的关岭永宁钢、石二桥,晴隆24道拐)—花江大峡谷—贞丰三岔河(红八军革命遗址、滇桂黔革命根据地遗址、布依族风情)—兴义(民族婚俗博物馆、马岭河峡谷、万峰林)—去云南昆明。

西北线:乌蒙磅礴,红色激情

贵阳(息烽集中营)—黔西、大方(红二、六军团战斗遗址、百里杜鹃)—织金(织金洞)—毕节(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夏曦烈士纪念碑)—威宁(红二、六军团战斗遗址,草海)

南线:绿色宝石,红色奇景

贵阳—都匀(斗篷山)—瓮安猴场会议会址—三都(板告、怎雷水族村寨)—独山(黔南事变纪念馆、深河桥战斗遗址)—平塘(县城玉水金盆景观、掌布地址奇观及乡村旅游、甲茶休闲度假区)—荔波(红七军革命遗址、邓恩铭烈士故居、樟江、大小七孔、水春河漂流、瑶族村寨)—去广西河池。

东南线:苗疆腹地,红色黎明

贵阳(黔灵山张学良、杨虎城囚禁地)—凯里(含镇远及

㈦ 贵州特色乡村旅游有哪些

镇远县 青溪镇 金奇谷超大型水上亲子游乐园

㈧ 如何开发贵州的乡村旅游以某个旅游去为例

建议你看一本专著 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 张晓松的《 文化千岛》 看了也许你就有思路了

㈨ 贵州几个乡村的资料

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自州府凯里怀恩堡,沿巴拉河上行20公里至雷山县境内,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包括保存比较完好的南花、郎德、季刀、怀恩堡、猫猫河、南猛、脚猛等7个民族村寨,有1082户4758人,其中苗族人口超过98%。在当地,青山秀水、民族文化、历史遗存和田园风融为一体,“世界苗族文化遗产保留地”是巴拉河乡村旅游的灵魂,具体包含了古驿道、苗族歌舞、古建筑群、古粮仓、百年古歌、芦笙表演等内容。2004年,巴拉河乡村旅游区接待中外游客40万多人次,旅游直接收入900多万元,创税近40万元。

下白岩布依村寨位于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的核心风景区内,荔波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成员,是中国政府本年度唯一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并已通过初期评审。下白岩离县城仅3公里,距荔波支线机场8公里,有38户布依族村民。村寨附近有巨型岩壁、溶洞、峡谷,青山绿树和农田村落交织成美丽的田园风光,有条件开展徒步、攀岩、探洞和悬崖跳水等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目前已经开发的、主要由下白岩村民参与经营和服务的“水春河漂流”活动备受国内外游客欢迎,被誉为“中国第一漂”。

控抗:http://www.2ep.org/blog/SchoolList/archives/2006/08/post_179.html

别的乱七八糟的有一点,我也不写上来了.希望这些对你有用,只能帮你这些了.

㈩ 贵州省发展概况如何

一,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贵州省按照《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通知》中提出的“发展特色旅游业”的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和发展,培育成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积极推进贵州省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近五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2004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3.1万人次,外汇收入8020.27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480.21万人次,同比增长31.88%,国内旅游收入161.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8%,旅游总收入167.75亿元,同比增长43.54%。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2002年出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贵州省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贵州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旅游业富民强省、保护自然生态和民族民间文化、推动改革开放等功能和产业联动效应,使旅游业的发展与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强化旅游产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素质,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使贵州旅游业形成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之路。二是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2000年至2004年,国家和贵州省各相关部门对旅游业投入共计4.03亿元,其中旅游国债资金达3.25亿元,投资总额超过了1980年至1999年贵州省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总和,极大地改善了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财政比较紧张困难的情况下,决定从2002年起,每年拨出专款1200万元建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把对旅游业的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从2005年起增加到2000万元),这对进一步完善贵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公路主干线通往重点旅游区的道路条件显著改善,几个旅游支线机场相继通航和开工。四是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的指导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由国际著名旅游规划专家编制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获得了贵州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批准,地、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和支线机场旅游线路规划及长征文化、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已相继完成或启动。五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多民族特色文化体验旅游为重点的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省首批三个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建设进展顺利。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成效明显,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媒体参与的联合促销机制基本形成,“文化千岛,生态贵州”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已经凸现。六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以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全面推进。

二、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从贵州实际出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扩大旅游业投入、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 2、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围绕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按照“规划先行,保护第一”的原则,切实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和旅游资源保护等基础性工作,认真解决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坚持“以质取胜”和“以特取胜”,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品体系。大力拓展中高端客源市场,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努力塑造贵州旅游新形象。

4、始终把加强旅游教育培训、整治旅游市场秩序、规范行业管理,作为提高我省旅游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大力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在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体制、经管机制的创新上进行新的探索。

三、贵州省旅游业“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总体要求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富民兴黔为旅游业发展的根木任务,把促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质取胜”、“以特取胜”,进一步转变旅游业经济增长方式,在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旅游和红色旅游,打造精品线路,创建旅游品牌;加大以入境游为重点的高中端客源市场开发力度,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相关行业、部门的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努力开创旅游业齐抓共建的新局面。

发展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突破 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预计全省生产总值的13%左右,初步把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使贵州成为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

四、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继续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航空、公路、铁路和航运构成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以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争取在首批三个优先发展旅游区率先取得突破。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观光、度假旅游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突出特色,打造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配套、在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及民族文化村寨,构建起初具规模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二)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资源为载体,以交通为纽带,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区域旅游发展方向,确定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及与重点客源城市的协作,联合周边省区市共同策划推出省际特色线路,形成开放、联动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以联手开发客源市场、联合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建立无障碍旅游区为重点,形成区域旅游精品环线。近期正积极参与和推动“9+2”泛珠三角的旅游合作,西南六省市区旅游合作,以及不断推进川黔渝、滇桂黔、湘渝黔等多边合作,努力促进区域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两个市场,着力拓展中高端旅游客源市场。按照营销渠道多样化、营销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切实把目的地形象推广与旅游产品营销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专业营销网络开发旅游市场的特长,形成组合优势,有效拉动客源增长。大力开发日本、港台、东南亚和韩国、欧美等入境游市场,不断拓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及周边国内重点市场。

(四)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围绕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目标,实施人才兴旅战略。进一步加快旅游院校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协调发展,扩大旅游教育培训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把人才培养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培育旅游人才市场,优化旅游人才资源配置,在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服务贵州旅游业的良好机制和有效渠道。通过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各类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实行期权、股权等激励措施,以及采取知识、技术入股等形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推动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加强旅游岗位培训的力度,加大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旅游教育投入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文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营造依法行政、诚实守信的旅游业发展环境。继续抓好国家和省级旅游管理、服务标准的实施和建设,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客运等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规范出境游和查处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等四个环节为重点,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进一步加强旅游行风建设,促进全行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防止重大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几点启示

1、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旅游行政管理方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我省要进一步深化旅游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分明、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旅游行政执法体系,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旅游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真正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旅游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逐步实行以监督执法为主的管理方式。

2、推进重点旅游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我省要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继续推进重点旅游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的分离。积极鼓励旅游区(点)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旅游资源能够有效保护和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规划和相关法规的要求,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股份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通过公开招标等多种方式选择业主,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区(点)的建设、管理,引进人才和现代管理理念。

3、扩大旅游业对内对外开放。推进国有独资旅行社股份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促进国有旅行社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行社业。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省内外优势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到我省合资、合作经营旅行社。积极引进国外旅行社采取合资、独资方式在我省开展旅行社业务。对在我省兴办旅行社的省外、境外旅行社,在资质审查与项目审批方面适当放宽标准。省外、境外优势企业通过投资、兼并、参股、收购、迁移总部等方式来湖北开展旅游经营,凡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我方企业可以不控股。

4、进一步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建立协调对外、运转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规范旅游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搭台、以企业为主体的旅游招商引资机制,建立滚动的、分层次、分行业的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大力推行定点定向招商、代理招商等方式,提高旅游招商引资的服务质量和实效。

5、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的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要根据财力情况适当增加,主要用于旅游开发项目贷款贴息及补助、旅游规划编制及产业发展研究、旅游宣传促销等,其中用于宣传促销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各市州和重点旅游县(市、区)政府应安排相应旅游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切实保证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保护的资金需求,相对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交通、生态、水利、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和项目,要适当向重点旅游景区倾斜。加快建设湖北旅游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

6、拓宽旅游项目融资渠道。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我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和延长贷款期限;争取国家商业银行总行对我省贷款金额较大的旅游重点项目给予直贷。选择条件成熟的部分旅游区,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吸引国外和省外资金参与我省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政府间投资进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以旅游项目收益权作为质押向银行贷款,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基金、开放式旅游基金和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