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将会带动乡村振兴吗

据报道,数据显示,2017年,我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7036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27.5亿元,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到18万人,带动2.92万建档立卡户、12.26万贫困人口脱贫,反映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富民效应。

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既是推进旅游强省战略和优质旅游发展的客观需求,在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环境质量、发展质量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景区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旅游强省的中坚力量,希望乡村振兴可以早日实现!

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有哪些有利因素

(1)规模壮大,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国积极引导和培育了一批农、林、渔业的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吸引旅游者,为游客提供观光、运动、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综合服务的乡村旅游点。使旅游业充分切入农业,实现了与"三农"的直接对接,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点已发展成为全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接待人数近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数的1/10。农村的产业结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田地里的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销售,绿色蔬菜、水果成为市场的宠儿,甚至在田地里耕作、采摘,体验磨米、磨面都变成了旅游活动。这一切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转变固有观念,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为"三农"问题的充分解决,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途径。
(2)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集休闲与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发动和扶植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利用乡村特有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旅游产品。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热情奔放、或含蓄内在,或以种植为主,或以游牧为生,或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或以独特的生活习惯世代繁衍生存。这些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风情,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再以盛行于我国乡村传统的节日为例,汉族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苗族有"赶秋",彝族有火把节,壮族有歌墟,傣族有泼水节;伊斯兰教有开端节、古尔邦节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传统的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泼水节,贵阳苗族四月八,内蒙古蒙族的"那达慕",丽江的龙王庙会等都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民情风俗旅游资源。另外,盛行于我国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竞渡、摔跤、赛马、射箭、斗牛、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我国的乡村具有美丽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分布在没有工业污染的贫困的山村,而这些山村又是中国独特、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留地,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正是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地域特色,深深地吸引国内外游客,使旅游接待大大增加。
(3)设施逐步完善
我国乡村旅游区接待服务设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均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交通道路问题也很大程度的得到解决。公路越来越平坦,极大的缩短旅游者在路上所耽误的时间。公路也连接到各乡各村,大大提高乡村的可进入性,也为自驾车旅游提供了方便。如贵州已达到村村通公路,极大的促进了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各乡村旅游点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整齐划一。许多乡村旅游点建设起了乡村度假别墅、农家饭庄、售货点等旅游服务设施,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扩大了乡村旅游经济内涵,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我国还不断探索切合农村实际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逐步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
(4)乡村旅游后劲十足
乡村旅游后劲十足,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区(点)正积极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新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也在竞相开工,抓紧建设。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5000人,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缓解了农村人口转移的巨大压力。望峪山庄景区建成后,外出打工村民纷纷返乡从事旅游开发,村民的就业门路扩宽了,直接收入也得到了相应增长,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00元增长到了5500元,土地年租金由每亩100元,增长到了1000元。相对于外国,中国的农村还处于落后的状态,这使得中国的乡村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前来我国旅游的动机,虽名目繁多,但仍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即是仰慕中国悠久的游牧、农耕文明史以及围绕此而产生的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他们认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诗意绵绵、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以满足其反哺归真的愿望的"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应首推中国。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这是自然和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赋予我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后天优势。
(5)建设农村新面貌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风貌,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⑶ 如何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1,政策支持;
2,资金支持;
3,文化带动。

⑷ 发展乡村旅游有哪些积极的带动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而且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整体文明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铭智旅游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1、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2、增加农民受益,让农民脱贫致富
3、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4、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村整体文明的提高
5、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要求
6、有利于乡村自然环境向着乡土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7、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8、有利于农村选择城镇化的方式

⑸ 乡村旅游能带动精准扶贫吗

近年来,恩施州坚持以美丽乡村为发展平台,带动当地的精准扶贫。

恩施枫香坡毗邻恩施城郊,虽有区位之优却无增收之门,自发展乡村旅游之后,修通了循环路,建起了农家乐集群,打造了侗族建筑群,组建了农民艺术团,形成了生态茶园景观带和“恩施玉露”品牌,成为国家3A级景区。

希望更多地区能实现以旅游带动脱贫!

⑹ 靠美食带动的乡村旅游,如何才能持久

1 产品种类创新,模式创新
在美食产品上不断创新,增加体验环节,保持美食的新鲜感和趣味性。对游客而言,“吃”不仅仅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而渐渐成为一种休闲活动,一种丰富生活的象征,这样的美食才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乡村美食游想要长久,需突破以特色小吃、特产为主打产品的单一模式。注重系统开发与合理优化,开发美食主题核心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

2 特色活动,为美食旅游增色
除了在产品上创新,还可以通过与美食相关的活动,增加体验性和趣味性,形成长久的旅游拉动效应。
可通过区域合作,开展资源互换与共享,打造区域性龙头美食旅游产品,开发主题旅游精品路线,并结合其他区域的优势条件创新美食文化资源表现形式,促进美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深入融合。

3 深挖文化基因,丰富旅游内涵
乡村美食往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包含本地的风俗特色、生产特色、生活方式……
因此,赋予美食文化内涵,将美食、文化遗产、生活方式整合起来,旅游就不仅仅是品尝美食,更是一种完整的生活体验和精神享受。
以饮食文化为主轴,建造饮食文化博物馆、举办美食培训讲座、创办美食论坛、举办烹饪大赛等活动,还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传统手艺人才、以及评选美食形象大使等,使乡村美食旅游更加多元,有效地吸引游客的文化探索动机。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能够丰富乡村美食旅游的内涵,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增加消费深度。

4 打造乡村美食带,串起吃喝玩乐
成功的乡村美食旅游应该达到一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一般而言,以美食街的形态存在。
用这条美食线路,将分散的自然景点、人文景观、特色农场、休闲设施,以及餐饮企业连接起来,集合乡镇优势资源,形成美食旅游带,合力拉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5 做足宣传,提高知名度
对于偏于一隅的乡村美食,除了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之外,还需要进行主动的营销宣传,提高美食的知名度。
现在,各地花样繁多的“美食节”基本承担了宣传窗口的职能,由政府牵头,对特色美食进行大力推广。但是美食节往往是短暂的,容易被模仿、超越,缺乏足够的特色标签、辨识度和影响力。
这就促使美食宣传的渠道和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

⑺ 旅游公路土地优惠政策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树立科学旅游观
(一)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兴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发展格局;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二、增强旅游发展动力
(三)深化旅游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发挥各类旅游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中介组织发展。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打破行业、地区壁垒,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各地要破除对旅行社跨省设分社、设门市的政策限制,鼓励品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扶持特色旅游企业,鼓励发展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稳步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现对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抓紧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对景区游客进行最大承载量控制。统一国际国内旅游服务标准。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取消边境旅游项目审批,将旅行社经营边境游资格审批和外商投资旅行社业务许可下放至省级旅游部门。
(四)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一步深化对外合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完善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框架下,采取有利于边境旅游的出入境政策,推动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中东欧的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推动中非旅游合作。加强旅游双边合作,办好与相关国家的旅游年活动。
(五)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完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体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实现国家旅游宣传促销专业化、市场化。建立多语种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网站,加强国家旅游形象宣传。研究促进外国人入境过境旅游签证便利化措施,推动符合规定条件的对外开放口岸开展外国人签证业务,逐步优化完善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数量适当、布局合理。统筹研究部分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优化邮轮出入境政策。为外国旅客提供签证和入出境便利,不断提高签证签发、边防检查等出入境服务水平。
三、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六)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在城乡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国民休闲度假需求。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合理优化布局,营造居民休闲度假空间。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推进整形整容、内外科等优势医疗资源面向国内外提供医疗旅游服务。发挥中医药优势,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快建设慢行绿道。建立旅居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建设标准,完善旅居全挂车上路通行的政策措施,推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铁路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海洋旅游。继续支持邮轮游艇、索道缆车、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国产化,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
(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加强规划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保持传统乡村风貌。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八)创新文化旅游产品。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整合会展活动,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杜绝低水平的人造景观建设,规范发展主题公园。支持传统戏剧的排练演出场所、传统手工艺的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建设。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反对低俗、庸俗、媚俗内容,抵制封建迷信,严厉打击黄赌毒。
(九)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十)大力发展老年旅游。结合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规划引导各类景区加强老年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适当配备老年人、残疾人出行辅助器具。鼓励地方和企业针对老年旅游推出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和优惠措施。抓紧制定老年旅游服务规范,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旅游景区门票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措施要打破户籍限制。
(十一)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加大对老字号纪念品的开发力度。整治规范旅游纪念品市场,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鼓励各地推出旅游商品推荐名单。在具备条件的口岸可按照规定设立出境免税店,优化商品品种,提高国内精品知名度。研究完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符合条件的地区。在切实落实进出境游客行李物品监管的前提下,研究新增进境口岸免税店的可行性。鼓励特色商品购物区建设,提供金融、物流等便利服务,发展购物旅游。
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十二)完善旅游交通服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建设要统筹考虑旅游发展需要。完善加油站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将通往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推进旅游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与改造。重点旅游景区要健全交通集散体系。增开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列车和旅游专列,完善火车站、高速列车、旅游专列的旅游服务功能,鼓励对旅游团队火车票价实行优惠政策。加强高铁车站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开通和增加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航线,支持低成本航空和旅游支线航空发展,鼓励按规定开展国内旅游包机业务。规划引导沿江沿海公共旅游码头建设,增开国际、国内邮轮航线。制定旅游信息化标准,加快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十三)保障旅游安全。加强旅游道路特别是桥梁、隧道等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场所特种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检测。完善旅游安全服务规范,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安全风险防范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旅行社、景区要对参与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旅游者进行风险提示,并开展安全培训。景区要加强安全防护和消防设施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将其纳入当地统一的应急体系。重点景区要配备专业的医疗和救援队伍,有条件的可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基地统筹建设。
(十四)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行业协会要完善行业自律规则和机制,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建立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大曝光力度,完善违法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的行为,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引导旅游者文明消费。充分发挥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推动景区景点进一步做好文明创建和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加大景区文明旅游执法,杜绝乱刻乱画、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行为。
(十五)规范景区门票价格。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景区应严格按照规定,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人、军人、残疾人等实行门票费用减免。所有景区都要在醒目位置公示门票价格、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及团体收费价格。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各类变相涨价行为。
五、完善旅游发展政策
(十六)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理念,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条件。
(十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游客咨询、标志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力量开发建设一批新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科普教育功能完善、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编制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国家重点旅游区域的指导,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十八)加大财政金融扶持。抓紧研究新形势下中央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做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
(十九)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安排旅游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占用耕地。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海洋功能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范用海及海岸线占用。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进一步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⑻ 抖音直播如何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通过抖音直播将优美的乡村告诉外界,吸引外界来旅游。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开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全新的突破口。一是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⑼ 如何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带动群众发展乡村旅游

(1)规模壮大,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国积极引导和培育了一批农、林、渔业的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吸引旅游者,为游客提供观光、运动、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综合服务的乡村旅游点。使旅游业充分切入农业,实现了与"三农"的直接对接,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点已发展成为全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接待人数近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数的1/10。农村的产业结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田地里的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销售,绿色蔬菜、水果成为市场的宠儿,甚至在田地里耕作、采摘,体验磨米、磨面都变成了旅游活动。这一切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转变固有观念,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为"三农"问题的充分解决,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途径。
(2)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集休闲与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发动和扶植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利用乡村特有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旅游产品。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热情奔放、或含蓄内在,或以种植为主,或以游牧为生,或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或以独特的生活习惯世代繁衍生存。这些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风情,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再以盛行于我国乡村传统的节日为例,汉族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苗族有"赶秋",彝族有火把节,壮族有歌墟,傣族有泼水节;伊斯兰教有开端节、古尔邦节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传统的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泼水节,贵阳苗族四月八,内蒙古蒙族的"那达慕",丽江的龙王庙会等都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民情风俗旅游资源。另外,盛行于我国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竞渡、摔跤、赛马、射箭、斗牛、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我国的乡村具有美丽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分布在没有工业污染的贫困的山村,而这些山村又是中国独特、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留地,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正是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地域特色,深深地吸引国内外游客,使旅游接待大大增加。
(3)设施逐步完善
我国乡村旅游区接待服务设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均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交通道路问题也很大程度的得到解决。公路越来越平坦,极大的缩短旅游者在路上所耽误的时间。公路也连接到各乡各村,大大提高乡村的可进入性,也为自驾车旅游提供了方便。如贵州已达到村村通公路,极大的促进了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各乡村旅游点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整齐划一。许多乡村旅游点建设起了乡村度假别墅、农家饭庄、售货点等旅游服务设施,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扩大了乡村旅游经济内涵,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我国还不断探索切合农村实际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逐步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
(4)乡村旅游后劲十足
乡村旅游后劲十足,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区(点)正积极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新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也在竞相开工,抓紧建设。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5000人,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缓解了农村人口转移的巨大压力。望峪山庄景区建成后,外出打工村民纷纷返乡从事旅游开发,村民的就业门路扩宽了,直接收入也得到了相应增长,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00元增长到了5500元,土地年租金由每亩100元,增长到了1000元。相对于外国,中国的农村还处于落后的状态,这使得中国的乡村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前来我国旅游的动机,虽名目繁多,但仍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即是仰慕中国悠久的游牧、农耕文明史以及围绕此而产生的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他们认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诗意绵绵、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以满足其反哺归真的愿望的"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应首推中国。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这是自然和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赋予我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后天优势。
(5)建设农村新面貌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风貌,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