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托起致富梦
① 贵州山区适合种植贵妃枇杷吗
贵州紫云万亩枇杷园托起“致富梦”
3月1日,记者从紫云县城出发,乘车20分钟后来到幸福园村黄泥堡,放眼望去,一棵棵两尺多高的枇杷苗立在土中。“瞧!上个月才栽上的枇杷苗,在春风的吹拂下已经开始发芽了。”郭鹏飞拿着一棵枇杷苗观察后兴奋地说,这些枇杷苗是他们村全面脱贫实现同步小康的希望。
② 旅游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何谓乡村旅游,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满足城市
居民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愿望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最优越的地区之一。地形地貌、河流湖泊、植被种属等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奇特,同时,这些地区也多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化程度较低,贫困面积大,返贫现象也比较严重。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业理应成为本地区反贫困战略的主导力量。而在整个旅游业中乡村旅游对反贫困的作用最大、最直接。因为乡村旅游项目和目的地所在的地区基本都是贫困地区,其居民基本都是贫困人口。乡村旅游的社会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更在于能为贫困人口创造提高文化和科技素质的机会和条件。乡村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作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乡村旅游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乡村旅游,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从中直接受益,创造财富,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同时,农民直接开发、经营乡村旅游,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同时,具有高度外向性的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能动性,产生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资金、商品,打破这些地区的对外封闭状态,变投资的“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乡村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大、受经济衰退影响小等特点,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可利用资源供给有限,加上“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绿”等国家政策的推行,使本地区存在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正好可以让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据专家测算,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收入,即能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第三世界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的旅游收入,将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
增加外汇收入。乡村旅游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以其特有的神秘古朴,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还吸引了大量境外旅游者,成为重要的创汇方式,对于提高外汇储备、弥补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乡村旅游业经营的是“风景就地出口”,是“不出国门的劳务出口”,因而不需要直接输出物质产品,省去了运输费、仓储费、保险费和有关税金等开支和一些繁复的相关手续,同时不受贸易保护主义干扰、关税壁垒和出口配额的限制。所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来增加外汇储备,对提高西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显得极其重要。西藏1995年国际旅游业利润达到2598万元,超过工业、建筑业、交通业三个行业全年的利润总额。
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许多直接就业机会,还刺激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着许多间接的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以增加收入4.3元。因为乡村旅游的活动本身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它一方面给交通运输、饭店宾馆、餐饮服务、商业网点等带来客源,另一方面也带动影响了轻纺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邮电通讯、房地产、金融保险业、文体事业等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还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使农产品可以跳过购销体制不畅的难题直接面对消费者,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带动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少数民族地区富有独特文化魅力的乡村旅游吸引了许多外国旅游者,他们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建设成就、政策法规,因此,乡村旅游在客观上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吸引外部资金和对外贸易创造了机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腾飞,必须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协作,招商引资。开展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旅游活动是宣传本地区最有效的手段。乡村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作用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魅力在于清新怡人的田园风光可以使游客身心放松,因此,乡村旅游市场要求经营者以及旅游目的地具有优美、舒适、和谐的室内外环境。经营者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主动自觉地去保护、美化周边环境。同时,与工矿业相比,旅游业没有原料消耗,资源可以持续利用,是“无烟工业”,在本质上与环境保护有着内在一致性。此外,乡村旅游对环境保护还可起到经济支撑的作用,旅游收入增加了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资金。西南民族地区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要保护生态优势,减轻自然环境压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很有效的方法。
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产业。少数民族地区许多都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村落、生活方式、婚丧习俗、节庆活动、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是吸引外部游客的重要因素,也是乡村旅游开展的重要条件。通过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促使本民族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会积极深入地挖掘、拯救、复原、宣传民族文化,由此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使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传承得以发扬光大。
促进文明建设。乡村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在满足人们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成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旅游者在进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通过领略这些地区的秀丽山河、民俗风情、历史文物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另一方面,旅游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维,使当地居民开阔了眼界,促进了当地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及精神文明的提高。此外,乡村旅游对文化层次的高要求能够激发当地居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
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通过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促进了各种文化、学术信息及先进科技成果的传递。而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客源大多来自于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这必然会推动本地区与外地的科技文化交流。如贵州省2004年举办“中国·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与世界交流经验,探讨发展。另外,中国与挪威、新西兰、法国、爱尔兰、奥地利等国在贵州进行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合作,这对西南地区与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③ 茅石乡的茅石乡乡村旅游
茅石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一是有夏季凉爽的气候和美丽的高原自然风光,极宜夏季休闲避暑;二是有红军长征经此地到板桥的足迹,茅坝街边有群众自发建造的长征亭;三是有民国初年主政贵州的军政名人周西成、毛光翔的故居;四是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垂柳山庄、龙凤山庄,漂亮的黔北民居、悠闲的草坪漫步、逸人的塘中垂钓、独特的农家生活体验、诱人的爬山运动,是盛夏休闲避暑的理想境地;五是有龙会村天门河水库蓄水而成的库区风光、底水经果林风景区及顺势而产生的乡村旅馆;六是有奇特的新桥村浑水河风光,四季浑黄的溪水及沿岸的青山绿地、小桥流水,展示着大自然的妩媚和神秘;七是神奇的龙会、中关、高垭溶洞风光,吸引着众多的探秘寻奇者前往寻幽解梦。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四在农家”创建为基础,大力发展外向型乡村旅游,目前已开发朝门、茅龙两个景点,共建黔北民居72幢,发展乡村旅馆50余家,累计接待重庆客人204000人次,创收510万元。2009年成功承办全县第三届乡村旅游节暨茅石野钓赛事,举办西南地区场地摩托车邀请赛,遵义电视台在我乡成功录制《科学发展观论坛》节目,进一步提升了茅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朝门乡村旅游点位于茅石乡茅坝村朝门组,距乡政府1公里,景区内有鸳鸯湖、清风亭、茅坝河峡谷、百亩草坪、摩托车竞技场、健身场、水榭舞台……是重庆游客纳凉避暑的圣地。该点目前已有36家乡村旅馆挂牌营业,日接待能力800余人,2010年创收100万元。今年4月,朝门乡村旅游点作为中国·贵州(桐梓)乡村旅游节暨乡村旅游与“四在农家”研讨会的分会场,喜庆地迎接“一节一会”的召开。
茅龙乡村旅游点位于乡政府西南面100米的茅龙组,背靠凤凰山,有奇特的茅坝河风光和长征亭。目前该点已有乡村旅馆20余家,日接待能力400余人。
“十二五”期间,乡党委政府将在两个乡村旅游点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增收工程,种植向日葵、观赏型蔬菜等经济作物,着力在创特色、提品位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乡村旅游升级换代、转型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