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乡村旅游能得到什么部门支持

根据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科学利用资源,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观光旅游质量,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文化、红色、乡村、森林、湿地、草原、海洋等专项旅游,提升旅游业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全国特色名镇(村)建设,规范发展主题公园。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旅游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实施人才兴旅工程,推进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加快旅游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十二五”时期,旅游业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1.乡村旅游发展。
推进实施《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示范村和示范县,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
2.旅游精品建设。
推进实施《“十二五”全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打造一批国家级城市旅游目的地、国家级精品景区,推出一批文化旅游演艺精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及文物、森林、海洋、温泉、草原、工业、科技、会展、修学等专项精品旅游景区。
3.红色旅游发展。
推进实施《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继续加大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深化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重点旅游区建设,加强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结合,完善配套服务,提高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 农村公共服务与城市公共服务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处

没啥大方面的,微信城市服务联合为各地政府提供城城市F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政府通过接入城市服务,打造手机上的市民之家,可以省事,省力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不仅可以交费,预约各种办理业务 还可以查寻各项家庭生活使用情况

3. 乡村旅游的三要素

乡村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资源等要素,开展的一切游憩、休闲、参与、娱乐、体验、科普活动。近年来,随着人们休憩时间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和游客的青睐。
一、 乡村旅游的定义
要把握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应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①从地理角度来看,乡村是与都市相对的一个空间概念,它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
②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存在于乡村的资源。它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农事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等无形的旅游资源。
③乡村旅游有别于农业旅游,前者是按旅游的地域空间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后者是按旅游对象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
④要区分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民俗旅游指的是以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两者含有公共部分——乡村民俗旅游的关系。
⑤乡村旅游不仅能观光游览,亦可度假休闲,游客还能亲自参与体验农家生活与生产以及购买时新农产品和其他土特产品。
⑥乡村旅游的特色是乡土性,其目标是生存环境与乡村有较大差异的城市居民。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1994年定义: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2004年,在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形成统一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应包含三方面: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二、现代乡村旅游的基本类型
乡村旅游一般具有休闲、观光、度假、娱乐、体验等功能,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综合服务功能强,适合于群体团队活动,一般以家庭单元、企业团体为主,兼以零星散客。组织乡村旅游,对家庭而言,有益于亲情培养,心灵沟通,充分享受家的温暖和关怀;对企业团体来讲,有利于放松心情,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加深友谊,增强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
现代乡村旅游由于受到其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山清水秀,碧空万里的自然风光使游人留恋忘返,幽雅清静、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是人们返朴归真的最佳选择。
②以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教育型乡村旅游。集知识、考察、学习、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例如:宁波奉化滕头村。
③以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民族56个,就有56种风情,富饶的国土形成灿烂的风俗,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多彩的民间文化,引人入胜。
④以观花采果和品尝美食为主题的参与型乡村旅游。以观赏花卉、采摘果实为主题的“动手果园”,以特产参观、品尝、购买为主的工艺特产一条街等,都对广大游客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⑤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注意的康乐型乡村旅游。与都市生活的“灰色空间”相比,富有乡野情趣的“绿色之旅”更能使游客放松身心,消除疲劳,陶冶情操。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三大要点
全球乡村地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旅游业正逐步成为乡村地区和社区发展重要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因素。旅游业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的贡献是可以估算的,但机制和过程尚不完全明确。旅游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过高估计,会导致发展停滞、后退,甚至导致地方旅游业获得利润能力的损失。过高估计必然会过高估计对旅游设施的需求。1991 年美国国家(州) 旅游局的调查表明,60 %的州正致力于乡村旅游的发展,50 个州中的30 个州具有目标具体的乡村旅游发展计划,70 %以上的美国居民在乡村娱乐。1993 年英国每天接待的乡村旅游者为90000 人,估计84 %的人口每年进行一次乡村旅游。反观我们中国国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发展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中国发展乡村旅游应注意以下三大要点。
1、天时
①给予政策扶持。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空前激烈。仅靠乡村旅游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靠口碑宣传和散发传单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唯有政府的主导、群体的力量方能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乡村旅游的正常稳态发展。
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这足以说明我国对乡村旅游越来越重视,但是光有足够的关注是不行的,还缺少一定的法律保障和扶持政策。现在我国关于旅游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更不用说是关于乡村旅游的了。致使很多开发商利用这个机会,打着“乡村旅游”的幌子进行着圈地、开发房产的行为,导致了乡村的乡土面貌被严重破坏。
因此国家,乃至当地政府都要从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政治高度,出台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质性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补助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的规划编制、人才培训和重点项目的开发等等。
②完善管理办法。
一是,实行服务质量监督。对每户农家建立档案,并采用乡村旅游点的标志授牌、等级评定、记分考核、实施奖惩等可行办法,对于经验优良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做出违反管理的农户则给予相应的处罚,直至取消该乡村旅游经营内容。
二是,加强服务动态管理。即积极组织经营农户参加服务礼仪礼貌、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细分目标市场,明确服务原则。要做好值班工作,确保随时向游客提供有效、便捷的服务,并记录在案。
③加大宣传力度。
例如:目前,龙坞茶村的主要旅客是杭州人,而且大都是回头的老客户。这些游客是来自开业之初游客高峰期的,而近来的新客户则非常至少。散客的数量有限,而且时间也较为分散,不利于实际经营。此时,龙坞茶村的服务容量显然是未饱和的,大量的开业农户仍在“待业”状态,因此暂时可以放下对游客容量问题的忧虑,一心加大宣传力度。只有有了足够的客源,才谈得上分摊客户,才能让农户看到项目的前景。

4. 乡村旅游的功能有哪些

(1)审美享受。长期生活在城市之中,看到的都是钢筋水泥,听到的都是汽车喇叭,呼吸的都是浑浊的空气,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会追求一种别样的审美愉悦,而乡村旅游正符合了这种需求。这种美是纯自然的,是历史遗留的。
(2)缓解压力。之所以选择乡村作为旅游地点,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优美的风景或别样的生活方式,而是因为人们想要摆脱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卸下沉重的工作压力。
(3)教育体验。国外的乡村旅游,很多家长都愿意带孩子一同去,其中的原因除了娱乐之外主要是能对孩子进行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铭智旅游策划—乡村旅游规划专家)通过体验农村生活、品尝乡村野味、参与农业劳动,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能够领略到农村中别样的生活方式,体味到农村人的辛苦和勤劳,学习到有关自然的知识,即寓教于乐,是一种很好的教育体验方式。
(4)文化传承。相比于城市,农村中往往保留了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乡村旅游,建设民俗文化村,举办民俗文化节,都市人能够更好地了解乡村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起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5)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多的高度综合的特殊产业,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循环周转,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变,从而提高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对解决“三农”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更新社会观念。农村地区之所以落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观念的落后,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吸引大量城市游客的进入,农民在为游客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开阔视野,接收到城市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更新陈旧的思想观念。

5. 政府,国家分别对乡村旅游扶持政策的支持有哪些

根据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科学利用资源,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观光旅游质量,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文化、红色、乡村、森林、湿地、草原、海洋等专项旅游,提升旅游业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全国特色名镇(村)建设,规范发展主题公园。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旅游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实施人才兴旅工程,推进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加快旅游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十二五”时期,旅游业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1.乡村旅游发展。
推进实施《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示范村和示范县,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
2.旅游精品建设。
推进实施《“十二五”全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打造一批国家级城市旅游目的地、国家级精品景区,推出一批文化旅游演艺精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及文物、森林、海洋、温泉、草原、工业、科技、会展、修学等专项精品旅游景区。
3.红色旅游发展。
推进实施《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继续加大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深化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重点旅游区建设,加强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结合,完善配套服务,提高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6. 如何做好农村公共服务文化设施的规划

当前我国众多的农村地区都面临着发展规划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缺乏合理布局,缺少合理规划,盲目动迁,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和政策失误。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普遍存在发展布局不合理、建设比例不协调、建设顺序混乱的问题,严重的会给村镇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对此,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上,应全面提升农村发展规划设计的理念,在政策制定上尊重当地的发展特点,建设真正的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村镇规划,建设更具有前瞻性和建设的原则,并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的考核监管体系:
1.进一步加大涉农开发政策的保障力度,中央财政应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地区建设完善的建设规划管理体系。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来说,新型城镇化建设仅仅是一个发展载体,更应当全面考虑,合理进行农村建设规划。既要从财政政策上给予充分的资金保证。又要让村镇建设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从科学的发展理念上看,应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2.对农村地区的这种特殊习惯进行“拾遗补缺”式的优化,而不能粗暴的照搬城市整齐的设计模式。
3.注重对农村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保留农村特有的生态和特色。农村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文化的发源地。农村地区的环境和生态景色是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直接体现,也是这个地区人文面貌的主要方面。对乡村继续建设规划时,应注重对农村地区原有自然地理形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尽量保持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农村地区环境优雅,拥有干净的水、土壤、生态良好的生态系统,不能在对农村地区进行改造的同时,将这些稀缺的资源全部破坏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对村庄周边的区域进行合理规划,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对资源供应能力和废物吸收能力的需求压力,特别要以建设乡村规划的“生态承载力”为主要指标。
4.尊重与保护农村的文化遗产、地域文化特征及其自然特征的传统布局,这不仅是我国村庄整治建设的第一要务,也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特别是发展农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重要资源。
5.尊重和保护自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占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对农村的开发和建设,应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特别是涉及到农业和生态用地的保护,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应成为乡村规划管制的重点指标,成为农村地区建设的红线。要更加自觉的保护和利用农村资源。因为现在的乡村社会,拥有自然美景、生态敏感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独特性都是十分难得的,在城市和农村双向发展时,更应强调对大自然财富的共享。

7. 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吸引的受众有什么区别

旅游就像围城一样,城市里的人喜欢到乡村去体验感受生活,享受难得的宁静空灵;乡村的人想到城市去看繁华,看外面的花花世界!

8.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政策和服务

自"美丽中国"概念提出以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又将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奋斗目标,要求"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编制村庄规划,推行以奖促治政策,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全国各地再次掀起建设美丽乡村的浪潮,"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
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下,全国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对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发展政策,例如湖州安吉县在县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即用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使之成为继"中国竹乡"、首个"全国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从2011年开始也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海南省也明确提出将以推进"美丽乡村"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河北省为鼓励和引导全省各地积极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美丽乡村,启动"环京津旅游带"工程,制定出台了《河北省美丽乡村评选奖励办法(试行)》,美丽乡村评选每年举行一次,对评选出的100个美丽乡村,省财政给予每村200万元奖励;2012年秋季,安徽省委省提出了要建设"美好乡村"的宏伟计划,编制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总体目标定为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规划》明确,从2013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50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年。每年治理10000个左右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北京郊区开展"一村一品"工程;河南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工程等。

9. 如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一)高度重视,加强政府主导。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于提升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增强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正式实施的《旅游法》明确了县级以上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2011年,北京市政府投资为全市A级旅游景区统一配套“九个一”,即:一块以上五种语言导览图、一批旅游公共厕所、一种以上特色旅游商品、一册景区导览故事书、一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一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一支旅游志愿服务队伍、一家北京礼物专营店、一套旅游安全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广西从2013年起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上亿元用于扶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河北近年来坚持政府引导,把停车场建成景区第一道风景。江苏、浙江、云南等许多旅游先进地区,都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政府职责进行大力推进。省旅游局也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列为2014年全省重点旅游工作之一。为此,建议市政府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出台促进政策,大力推进全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本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规划,统筹城乡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指示标识等要辐射到乡村旅游连片发展的地区和重点乡村旅游点。结合本地实际,未来5年预计全市至少需要新建1个大型旅游集散中心,5-8个集散分中心;新建改造20-30个旅游咨询中心;新建改建道路旅游指示标识100-120块,新建旅游交通导览图10-15块;规划建设自驾车游营地2-3个;旅游景区建设或改造达标星级旅游厕所130-150处、达标游客中心35-40个、生态停车场60-80处。在全市构建以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标识系统、自驾车游营地、景区服务设施为主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三)政策扶持,分类推进。城市旅游基础设施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一样,是公共服务设施,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广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和经营,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经营市场化和管理社会化水平。建议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类施策,扶持推进。
旅游集散中心:政府独立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或者政府协调交通运营划出地方,政府投资装修、运营和管理;或者吸引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在建设用地、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旅游部门参与管理。
旅游咨询中心:积极探索运营模式,采取与通讯运营商、火车站、长途客运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型商场等单位的客服中心合作,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监管,政府补贴部分建设运营资金,旅游部门在业务上进行管理。
旅游公共标识系统:对各类旅游标识的建设,以各区县政府、交通运输部门为建设主体,政府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住房城乡建设、旅游等有关部门配合共同推进。
自驾车游营地:按照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对市场化运作较为困难,但有必要建设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可采用由政府提供土地、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的方式投资建设和管理。
旅游景区服务设施:对景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服务设施,由景区负责筹资建设;旅游主管部门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组织旅游景区开展达标创建;对创建达标的星级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和停车场,政府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引导支持。

10. 如何构建美丽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学校、医院、文化站、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健全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增长,让乡村产业强起来、设施多起来、环境好起来,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一村一个规划。要根据乡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民实际需要等要素,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细化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区块的定位,合理安排村庄的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貌和自然景观的融合,在美丽乡村的特色上下工夫,在美丽乡村的差异化上找出路,加强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的无缝衔接,确保一村一个规划能落地、可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严控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
3、倡导节约集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发展理念,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减少土地的粗放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浪费。引导乡村民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聚,向农民推荐节地建筑户型,实现乡村住宅用地集约化;引导村办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聚,减少占用非农建设用地数量,实现乡村非农建设用地集约化,挖掘乡村节约集约用地的潜力。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切实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格禁止乱占滥用耕地行为,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4、倾听农民心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和图片展、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让家家户户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实惠,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美丽乡村规划要由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美丽乡村规划变成农民的美丽乡村建设愿望。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和积极吸收农民的意见,让农民能够自己选择、自己决策、自己建设、自己管理,推动美丽乡村规划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按照规划实施,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5、尊重农民意愿,推进特色民居建设。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新建住房和改造危房,注重保护、挖掘和传承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资源和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全面落实节地、节材、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切实改变乡村民居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建设模式,确保乡村特色民居数量稳步增长、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和建设质量稳步提高,跳出建新房不见新村、建新村不见新貌的怪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6、夯实产业支撑,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发展精准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精深加工农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协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把农民组织带动起来,引导农民依托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兴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和档次,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吃住行游购娱,促进农民增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乡村的产业开发和项目经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做强乡村的产业,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7、加强村庄整治,提高生活环境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活动,重点抓好交通沿线、河道沟渠、村庄庭院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实施乡村生产生活污染源治理工程,重点开展以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主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垃圾收集点、中转站、无害化处理场等设施建设,加快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利用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严格落实保护生态的法律法规,加强乡村水域保护和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环境质量。
8、培育文明风尚,提升乡村文化内涵。要加大对地域风情、传统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力度,加大对古民居、古农具、古树木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丰富乡村的文化内涵。针对新型农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不同群体,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有演出看、有电影看、有广播听、有电视看、有书读、有报读、有棋牌、乒乓球等室内文体活动、有篮球、排球等室外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倡导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坚决遏制乡村赌博迷信之风,营造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
9、创新社会管理,维护乡村和谐稳定。要推进乡村网格化社会管理,配备专职网格员和网格协管员,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由过去浮在面上变为沉到下面、被动应付变为主动服务,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有需求及时服务,实现乡村社会管理人性化、精细化、信息化。建立乡村多元化调处机制,整合综治、司法、信访、治保等基层工作力量,加大调处力度,及时化解影响乡村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帮扶管理,提高美丽乡村法治化管理水平。
10、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规范乡镇机构设置,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理顺部门责权关系,引导农民参与乡镇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财政收支管理,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提高乡镇的财政保障能力,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增强村级组织自我发展和自我保障能力。总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经验,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增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投入,强化财政奖补资金项目管理,进一步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