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乡村旅游发展机遇
『壹』 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存在哪些机遇
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绿维创景-旅游规划设计专家认为存在的问题很多。三农工作,是我国经济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中央连续6年把三农问题列入“1号文件”,而乡村旅游被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新时期下,我们认为,应该抓住机遇,加大力度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舞台上,充分体现旅游的价值和作用。
在新时代我们可以借助一下机遇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
1、规模化发展的机遇
2、乡村休闲资本化的机遇
3、政府扶持的开发机遇
4、基础设施改善与市场机遇
目前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我公司在这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开发经验,在乡村旅游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专题研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以下是公司的研究成果以供参考
1、《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2、《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奇迹》
3、《温室休闲——乡村旅游休闲化发展的全时引擎 》
4、《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
6、《2006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简评》
经典案例:打造风貌街区,建设新农村,成就乡村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会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点工作方向,乡村旅游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作用越来越重要,希望我们院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共同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
『贰』 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继续与生态相结合,表现出绿色发展态势
乡村旅游是生态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方式,体现了游客对原生态自然的向往,乡村的生态化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丰富文化内涵,使得乡村旅游具有“灵魂”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丰富化,单一的观光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式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保持本色,原汁原味
乡村的城市化一方面导致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使乡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乡村不再是原始的乡村,一味的拆建让乡村面貌面目全非。
第四,融合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纯粹的对农业资源的开发,融合发展是中国乡村旅游的一大趋势。
『叁』 乡村旅游是个好项目,如何抓住当下机遇
这既是对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已取得成绩的肯定,更是对进一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发挥更大综合效益寄予厚望。文件倡导以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通过“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借助一号文件提出的“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的有关工作要求,把提高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今后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性和重点工程加以推进。
二是按照一号文件的要求,“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
三是按照文件“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的要求,重点推进旅游小镇的规划建设,推动城乡旅游联动。
微信公众《十月存永》
『肆』 威海旅游业发展的怎么样
给你发几段采访的话你就知道了吧
邵春(原《中国旅游报》总编):威海的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千公里海岸线,无论从海滩的质量,还是气候、环境条件,都是中国海岸线的精华所在;湾多、岬角多、沙质好,作为旅游景区可以大做文章;与京津、日韩建立一小时交通圈,处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纵观威海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历史与文化项目做得很有特色,山地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营销思路也体现了创新性,“走遍四海,还是威海” 的宣传口号就让人印象很深刻。威海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有准确的定位———这里不是转移站,也不是过渡带,而应该是一个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目的地。威海旅游定位应确定三个发展层次,即中国休闲度假的著名品牌城市;东北亚地区休闲度假的中心城市,或者是中心城市之一;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的明星城市。旅游定位与城市定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认为,威海的城市定位应该是以旅游为主业的海滨生态城市,是不仅宜居,而且宜业、宜游的城市,“旅游立市”应该成为威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威海应按照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架构服务体系和产品支持。城市的框架、功能,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要尽量适应休闲度假旅游的要求,这一点应在规划中体现出来。此外,体量重大的吸引物、规模化的景区群要建立起来,打造辐射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融合全国、全球特色风味的风情街等;要把单一的洗海水澡逐步丰富为邮轮、游艇、沿海游、渔家乐和环海游。为避免同质化的产品近距离不合理竞争,威海各市区应打造独自的卖点,形成旅游风格的多元化。
威海旅游的突破口选在哪里?我认为应该选在以温泉为载体的康体健身项目上。温泉是休闲产品的一大亮点,抓休闲抓旅游业是城市产业链中的一个牛鼻子,是城市转型的催化剂,是城市形象的宣传书。温泉开发有三个境界,一是洗身体,二是洗文化,三是洗精神,这就需要对温泉和文化两大资源进行整合。在确定明晰的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威海应提升城市营销水平,加强协调、加大投入,高端发力、高端策划,打造东北亚休闲度假中心城市。
王衍用(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在中国很多旅游城市,都着力打造以度假为主,或者是以休闲为主、体验为主的目的地,它的产业的立足点不是景观,而是环境。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发展旅游需要从养眼的角度向养生和养心的角度提升。旅游发展靠什么?一个靠资源,一个靠客量。要把资源观变成环境观,大家就应该对环境展开说明,将大气、水、气温的优势用数据体现出来,将城市的好客度、社会风气和安全,用指标表示出来。
一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和决策层的战略。我们做旅游规划,是在评价环境、建设环境、营造环境和优化环境,而不是在建设景观,建设景点,盖房子。旅游是一个产业,是一个创意,所以如果我们老想建景点、盖房子,这个理念一定是错的。我们应按照旅游者的要求来打造城市,第一有文化特色,第二城市配套健全,城市环境优美。
此外,我们威海要考虑城市外在形象及文化的打造,海洋文化、渔业文化在城市旅游中要体现。要围绕城市建设,第一打造旅游城市中心服务区,建设我们旅游城市的特色,中心城市优先建设好环境,要为市民打造休闲的空间。旅游景区的革命要抛弃风景名胜区的概念,风景名胜很静态,我们要把风景变成环境,要把名胜变成场景,这才是文化旅游需要做的。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旅游产业首先最大的贡献是形象产业,打造区域形象,你不要指望它挣多少钱。威海应把地标性的东西,地脉当中原点、本色的东西,充分利用起来,做好海疆文化、渔家文化、休闲度假文化的结合与对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严国泰(上海同济大学旅游与文化系主任):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这两者之间到目前为止,应该属于相辅相成的。在我看来,威海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上来讲,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和休闲城市概念的转移和发展,这一点,在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当中,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和珠海、厦门等城市相比,威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这说明威海发展旅游业的总体思路中是注入了文化和环境因素的。
海滨地区不仅为城市居民,而且也为旅游者提供了户外游戏场所以及城市休闲体验。如果我们只有海滩没有文化,很难发展高端的旅游产品。所以,我认为威海在发展海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要挖掘威海的文化内涵,比如刘公岛在威海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应强化刘公岛与城市互动的关系,以刘公岛品牌为起点,延伸到威海的其他景点,而后一一串联起来;强化城市与乡村旅游板块的互动。现在,体验乡村、回归自然是趋势,我们应高度重视乡村田园景观的建设,夯实乡村游的基础。
威海的地缘及资源优势决定了这座城市应该坚定不移地发展度假旅游。游客在这里呆上一两天就匆匆忙忙返回,没有真正融入,是不能体验到威海的独特魅力的。我们的观光旅游阶段已经结束了,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实现旅游业的升级,强化威海旅游文化内涵,让人多留点时间在这里,使威海能够让人留下来。
吴文媛(雅克兰德(香港)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城市型旅游是高端的产业,它应该在中心区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心区必须具备两个特色:公共资源提供的作用足够多、商品必须具有地域特色。然而在威海中心区,唯一的公共资源就是滨海公园;中心区提供的韩国产品也属于低端、基础的旅游消费品,没有特色。这两方面的问题必须加以改进。
中心区首位度的强化,需要“金角银边”的支持。我认为应该降低山和海之间,人和海之间,人和人之间的跨越度,因为对旅游城市来说,道路的面积度越低越好,但同时道路的线密度越大越好,因为道路带来的是路边,俗称“金角银边”,这里全都是经济价值最高的区域。
中心区首位度的强化,还应该改善中心区的公路脉络。现在城市中心区的脉络不能连续,这种不连续的城市界面、商业界面制约了夜生活和商业生活的繁荣。
只有本地人乐在其中,幸福指数很高的区域才可能成为旅游的目的地。因此,我反对为城市建设将人们的生活从海边“赶出去”,人们就应该在离海更近的地方生活,这样可以有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参与海上运动,才能向旅游者传达一种滨海生活方式。
周志辉(深圳锦绣时代景区管理公司总经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景区景点只是配套产业,最根本的支撑还是城市特色和服务业。一个城市的特色不是建筑特色,最重要的是本地的自然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和风情文化特色。
我们可以借鉴北欧的旅游经验。相比南欧,北欧没有气候优势,也没有交通优势,它凭什么吸引游客?南欧主打阳光、沙滩和海水,建设以大规模的豪华酒店为主体的度假村。北欧注重的是原生态的自然,强调文化和心灵的回归。它把森林、大海、湖泊作背景,以城市和各种旅游接待乡镇为主体,游客来了之后体会的是北欧的一种幸福生活。此外,北欧的城市规划,处处都有文化、生活、环境、情景的气息。这种旅游项目和自然生态相互尊敬的关系,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作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威海的主要卖点,应该是威海这座城市,城市和特色城镇才是威海骨干的产品体系,风景名胜区仅是体系中的补充。因此,威海的旅游开发应该和城镇体系建设、资源保护、优质产业,以及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结合。
真正做一个休闲度假城市,应如何开发?对于老城区,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复兴应该是重点,新城区的重点是功能的完善、配套的到位和服务的提升。作为一个创业、旅游、居住的三宜城市,整座城市建设的配套标准和服务标准,应该远远高于国家标准。此外,专项度假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是作为城市的补充,应做到少而精,打造有品位的景区,丰富整个城市旅游产品类型,提升整个区域的档次。
张人天(深圳创业投资集团公司首席投资顾问、投资总监):威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要发展度假旅游,首先要弄明白度假旅游是什么。度假游就是让度假者来分享这个城市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要有情感互动。
有些地方搞旅游景区开发,把居民拆迁走,将风情小镇风干,抽空了当地人的生活态度,变成一个空壳,成了趋同性景观,游客来了也不能有深度的体验。威海的旅游要真正有特色,就要营造出一种文化,迥异于其他地区的地方风情。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应该眼高手低。所谓眼高,是指站在未来,规划今天手上的活,手低就是要针对现实。
要把万里长江水烧开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打上一桶烧开。所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以利用既有条件,进行开发梳理。像刘公岛这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我们可以尊重它的历史,拣起过去那些失落的记忆,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把它发展成一个高端度假区。除了度假,还可以吸引游客来此开会、聚会、丰富度假区的内容。
此外,还要注重打造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应该有垄断性,用简单的话说清楚这个城市是什么,内涵是什么,与其他城市区分开,让城市形象有较高的识别性。同时还要让外地人有办法很便捷地验证甚至可适度地体验,让游客和城市互动起来
魏敏(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副教授、度假胜地和著名饭店研究中心主任):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缺少文化的城市旅游就没有了内涵和潜力,失去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意味着一切旅游项目、产品的开发,都必须以文化为依托。回顾威海旅游业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与同等级的旅游城市相比,威海的发展速度已走在他们前列,尤其在观光旅游方面卓有成效,在全国叫响了“人居”品牌。
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轨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旅游业便进入了观光旅游为主的发展形态,但当人均GDP水平达到3000美元时,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就由观光旅游开始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逐渐向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发展休闲度假,威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它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与青岛、烟台相连,交通便利;山、海、岛群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全国享誉盛名;刘公岛、圣经山、铁槎山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要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威海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缺少叫得响的旅游度假胜地,没有功能齐全的酒店和基础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没有旅游产业的大企业、大品牌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果有了这些有形的资产,就能在无形中大幅提高威海的社会效益和知名度。
我认为,在下步威海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大力拓展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层次。以人居节为例,可以更多地融入绿化、园林设计等相关文化元素,丰富人居品牌的内涵,拉长产业链条。第三,我认为要实行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千方百计提高普通市民参与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意识。
朱凯(威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作为一名外地人,我眼中的威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而且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和刘公岛、圣经山、赤山等文化底蕴丰厚的著名景区,“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响亮口号,又使这座城市成为在全国都能叫得响的“人居”城市。
但是,这样一座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却有着许多不相称的软环境。以公交车司机为例,标准的“威海话”曾经让无数游客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在不经意间,会让美丽的威海失色不少。我认为,威海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城市的人文素养,可以学习大连市的经验,从细节之处着眼,无论从城市环境的保洁和自然资源的维护方面,都一丝不苟。另外,要注重旅游项目、产品的形象包装,要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创意,挖掘威海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威海的各个景区还应结合自身特点,挖掘文化资源。以济南的九顶塔为例,它在景区内加入了民族风情园,举行了一系列少数民族特色的风俗活动,与游客形成互动,增强景区的感染力。对比威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公岛应充分挖掘那段历史背后的故事,而以民俗文化著称的荣成,也可以将民俗文化通过文化长廊等方式展现出来,有利于将游客更好地融入到民俗文化的氛围中
『伍』 威海旅游业最主要的优势是什么
我给你发几段采访的话你就知道了吧
邵春(原《中国旅游报》总编):威海的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千公里海岸线,无论从海滩的质量,还是气候、环境条件,都是中国海岸线的精华所在;湾多、岬角多、沙质好,作为旅游景区可以大做文章;与京津、日韩建立一小时交通圈,处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纵观威海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历史与文化项目做得很有特色,山地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营销思路也体现了创新性,“走遍四海,还是威海” 的宣传口号就让人印象很深刻。威海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有准确的定位———这里不是转移站,也不是过渡带,而应该是一个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目的地。威海旅游定位应确定三个发展层次,即中国休闲度假的著名品牌城市;东北亚地区休闲度假的中心城市,或者是中心城市之一;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的明星城市。旅游定位与城市定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认为,威海的城市定位应该是以旅游为主业的海滨生态城市,是不仅宜居,而且宜业、宜游的城市,“旅游立市”应该成为威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威海应按照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架构服务体系和产品支持。城市的框架、功能,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要尽量适应休闲度假旅游的要求,这一点应在规划中体现出来。此外,体量重大的吸引物、规模化的景区群要建立起来,打造辐射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融合全国、全球特色风味的风情街等;要把单一的洗海水澡逐步丰富为邮轮、游艇、沿海游、渔家乐和环海游。为避免同质化的产品近距离不合理竞争,威海各市区应打造独自的卖点,形成旅游风格的多元化。
威海旅游的突破口选在哪里?我认为应该选在以温泉为载体的康体健身项目上。温泉是休闲产品的一大亮点,抓休闲抓旅游业是城市产业链中的一个牛鼻子,是城市转型的催化剂,是城市形象的宣传书。温泉开发有三个境界,一是洗身体,二是洗文化,三是洗精神,这就需要对温泉和文化两大资源进行整合。在确定明晰的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威海应提升城市营销水平,加强协调、加大投入,高端发力、高端策划,打造东北亚休闲度假中心城市。
王衍用(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在中国很多旅游城市,都着力打造以度假为主,或者是以休闲为主、体验为主的目的地,它的产业的立足点不是景观,而是环境。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发展旅游需要从养眼的角度向养生和养心的角度提升。旅游发展靠什么?一个靠资源,一个靠客量。要把资源观变成环境观,大家就应该对环境展开说明,将大气、水、气温的优势用数据体现出来,将城市的好客度、社会风气和安全,用指标表示出来。
一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和决策层的战略。我们做旅游规划,是在评价环境、建设环境、营造环境和优化环境,而不是在建设景观,建设景点,盖房子。旅游是一个产业,是一个创意,所以如果我们老想建景点、盖房子,这个理念一定是错的。我们应按照旅游者的要求来打造城市,第一有文化特色,第二城市配套健全,城市环境优美。
此外,我们威海要考虑城市外在形象及文化的打造,海洋文化、渔业文化在城市旅游中要体现。要围绕城市建设,第一打造旅游城市中心服务区,建设我们旅游城市的特色,中心城市优先建设好环境,要为市民打造休闲的空间。旅游景区的革命要抛弃风景名胜区的概念,风景名胜很静态,我们要把风景变成环境,要把名胜变成场景,这才是文化旅游需要做的。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旅游产业首先最大的贡献是形象产业,打造区域形象,你不要指望它挣多少钱。威海应把地标性的东西,地脉当中原点、本色的东西,充分利用起来,做好海疆文化、渔家文化、休闲度假文化的结合与对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严国泰(上海同济大学旅游与文化系主任):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这两者之间到目前为止,应该属于相辅相成的。在我看来,威海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上来讲,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和休闲城市概念的转移和发展,这一点,在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当中,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和珠海、厦门等城市相比,威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这说明威海发展旅游业的总体思路中是注入了文化和环境因素的。
海滨地区不仅为城市居民,而且也为旅游者提供了户外游戏场所以及城市休闲体验。如果我们只有海滩没有文化,很难发展高端的旅游产品。所以,我认为威海在发展海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要挖掘威海的文化内涵,比如刘公岛在威海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应强化刘公岛与城市互动的关系,以刘公岛品牌为起点,延伸到威海的其他景点,而后一一串联起来;强化城市与乡村旅游板块的互动。现在,体验乡村、回归自然是趋势,我们应高度重视乡村田园景观的建设,夯实乡村游的基础。
威海的地缘及资源优势决定了这座城市应该坚定不移地发展度假旅游。游客在这里呆上一两天就匆匆忙忙返回,没有真正融入,是不能体验到威海的独特魅力的。我们的观光旅游阶段已经结束了,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实现旅游业的升级,强化威海旅游文化内涵,让人多留点时间在这里,使威海能够让人留下来。
吴文媛(雅克兰德(香港)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城市型旅游是高端的产业,它应该在中心区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心区必须具备两个特色:公共资源提供的作用足够多、商品必须具有地域特色。然而在威海中心区,唯一的公共资源就是滨海公园;中心区提供的韩国产品也属于低端、基础的旅游消费品,没有特色。这两方面的问题必须加以改进。
中心区首位度的强化,需要“金角银边”的支持。我认为应该降低山和海之间,人和海之间,人和人之间的跨越度,因为对旅游城市来说,道路的面积度越低越好,但同时道路的线密度越大越好,因为道路带来的是路边,俗称“金角银边”,这里全都是经济价值最高的区域。
中心区首位度的强化,还应该改善中心区的公路脉络。现在城市中心区的脉络不能连续,这种不连续的城市界面、商业界面制约了夜生活和商业生活的繁荣。
只有本地人乐在其中,幸福指数很高的区域才可能成为旅游的目的地。因此,我反对为城市建设将人们的生活从海边“赶出去”,人们就应该在离海更近的地方生活,这样可以有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参与海上运动,才能向旅游者传达一种滨海生活方式。
周志辉(深圳锦绣时代景区管理公司总经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景区景点只是配套产业,最根本的支撑还是城市特色和服务业。一个城市的特色不是建筑特色,最重要的是本地的自然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和风情文化特色。
我们可以借鉴北欧的旅游经验。相比南欧,北欧没有气候优势,也没有交通优势,它凭什么吸引游客?南欧主打阳光、沙滩和海水,建设以大规模的豪华酒店为主体的度假村。北欧注重的是原生态的自然,强调文化和心灵的回归。它把森林、大海、湖泊作背景,以城市和各种旅游接待乡镇为主体,游客来了之后体会的是北欧的一种幸福生活。此外,北欧的城市规划,处处都有文化、生活、环境、情景的气息。这种旅游项目和自然生态相互尊敬的关系,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作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威海的主要卖点,应该是威海这座城市,城市和特色城镇才是威海骨干的产品体系,风景名胜区仅是体系中的补充。因此,威海的旅游开发应该和城镇体系建设、资源保护、优质产业,以及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结合。
真正做一个休闲度假城市,应如何开发?对于老城区,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复兴应该是重点,新城区的重点是功能的完善、配套的到位和服务的提升。作为一个创业、旅游、居住的三宜城市,整座城市建设的配套标准和服务标准,应该远远高于国家标准。此外,专项度假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是作为城市的补充,应做到少而精,打造有品位的景区,丰富整个城市旅游产品类型,提升整个区域的档次。
张人天(深圳创业投资集团公司首席投资顾问、投资总监):威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要发展度假旅游,首先要弄明白度假旅游是什么。度假游就是让度假者来分享这个城市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要有情感互动。
有些地方搞旅游景区开发,把居民拆迁走,将风情小镇风干,抽空了当地人的生活态度,变成一个空壳,成了趋同性景观,游客来了也不能有深度的体验。威海的旅游要真正有特色,就要营造出一种文化,迥异于其他地区的地方风情。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应该眼高手低。所谓眼高,是指站在未来,规划今天手上的活,手低就是要针对现实。
要把万里长江水烧开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打上一桶烧开。所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以利用既有条件,进行开发梳理。像刘公岛这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我们可以尊重它的历史,拣起过去那些失落的记忆,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把它发展成一个高端度假区。除了度假,还可以吸引游客来此开会、聚会、丰富度假区的内容。
此外,还要注重打造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应该有垄断性,用简单的话说清楚这个城市是什么,内涵是什么,与其他城市区分开,让城市形象有较高的识别性。同时还要让外地人有办法很便捷地验证甚至可适度地体验,让游客和城市互动起来
魏敏(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副教授、度假胜地和著名饭店研究中心主任):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缺少文化的城市旅游就没有了内涵和潜力,失去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意味着一切旅游项目、产品的开发,都必须以文化为依托。回顾威海旅游业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与同等级的旅游城市相比,威海的发展速度已走在他们前列,尤其在观光旅游方面卓有成效,在全国叫响了“人居”品牌。
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轨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旅游业便进入了观光旅游为主的发展形态,但当人均GDP水平达到3000美元时,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就由观光旅游开始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逐渐向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发展休闲度假,威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它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与青岛、烟台相连,交通便利;山、海、岛群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全国享誉盛名;刘公岛、圣经山、铁槎山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要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威海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缺少叫得响的旅游度假胜地,没有功能齐全的酒店和基础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没有旅游产业的大企业、大品牌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果有了这些有形的资产,就能在无形中大幅提高威海的社会效益和知名度。
我认为,在下步威海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大力拓展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层次。以人居节为例,可以更多地融入绿化、园林设计等相关文化元素,丰富人居品牌的内涵,拉长产业链条。第三,我认为要实行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千方百计提高普通市民参与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意识。
朱凯(威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作为一名外地人,我眼中的威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而且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和刘公岛、圣经山、赤山等文化底蕴丰厚的著名景区,“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响亮口号,又使这座城市成为在全国都能叫得响的“人居”城市。
但是,这样一座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却有着许多不相称的软环境。以公交车司机为例,标准的“威海话”曾经让无数游客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在不经意间,会让美丽的威海失色不少。我认为,威海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城市的人文素养,可以学习大连市的经验,从细节之处着眼,无论从城市环境的保洁和自然资源的维护方面,都一丝不苟。另外,要注重旅游项目、产品的形象包装,要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创意,挖掘威海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威海的各个景区还应结合自身特点,挖掘文化资源。以济南的九顶塔为例,它在景区内加入了民族风情园,举行了一系列少数民族特色的风俗活动,与游客形成互动,增强景区的感染力。对比威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公岛应充分挖掘那段历史背后的故事,而以民俗文化著称的荣成,也可以将民俗文化通过文化长廊等方式展现出来,有利于将游客更好地融入到民俗文化的氛围中。
『陆』 如何把握十三五发展乡村旅游业重大机遇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即稳增长的重要引擎,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十三五规划”重点在于改革和创新,亮点很多,比如互联网+、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都对旅游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十三五”规划亮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 战略。
旅游解读:在旅游方面,这次十三五规划强调了大数据与互联网,预示着“互联网+文化”将成为我国在“十三五”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会为线上线下文化旅游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会。
“十三五”规划亮点: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
旅游解读: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8月11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十三五”规划亮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旅游解读:从市场上分析,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 “十三五”时期多项举措有望落实,构筑了全球统一的大市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带动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旅游业进一步双向发展,有助于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
“十三五”规划亮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旅游解读:今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下发通知,要求各省开展生态旅游调研工作,标志国家正式启动“十三五”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通知要求各省对各自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摸底,对目前的生态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梳理出需要国家层面统筹支持的事项,提出“十三五”期间拟打造的重点旅游线路、生态旅游区设想和全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生态旅游方面人才发展计划、旅游者教育培训体系和解说服务系统方案等。待规划编制完成,国家将安排资金专项支持生态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生态旅游将大放异彩。
趋势: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1、中西部地区旅游基础持续改善,旅游投资潜力逐渐显现
根据《2014年中国旅游业投资报告》,尽管2014年东部地区仍然以4056亿元的投资,继续稳居东中西部投资规模之首。但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旅游投资增速分别达到77.8%、62.9%,远超东部地区21.3%的增速。随着国家对中西部旅游重视的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中西部旅游投资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投资潜力逐渐显现。
2、旅游参与主体逐渐多元,民营资本成为主体
近年来国际资本、国内民营资本纷纷加大旅游投资力度。根据《2014年中国旅游业投资报告》,全国旅游投资呈现民营资本为主,政府、国企和外商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其中民营和外商资本投资重点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投资方向集中在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政府和国有企业对西部地区旅游投入的比重最高,投资重点集中在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以及景区提升改造等观光类项目。
3、融合成为旅游业发展常态,乡村旅游作为众多国家战略交汇点,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旅游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等相结合,既拓展了旅游发展空间,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而旅游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在《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个国家政策文件中被涉及,成为众多国家战略的交汇点,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柒』 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有哪些
作为一项复朝阳产业,当制前我国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首先,美丽中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村镇化规划布局当中重要的领域,必将受到城乡广大居民的更大亲睐。
其次,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支柱产业,并且在用地政策扶持项目、发展类型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再次,旺盛的市场需求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和带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实,必将成为拉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源泉。
最后,改善的农村设施,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农村的水、电、路、气、房和通讯等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社会水平明显提高,作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