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Ⅰ 以凤凰古城为例,谈谈怎样才能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500字左右
这可是的大问题,请环保人士解答吧
搜索 凤凰古城自助旅游 公众号 更多凤凰民俗民风 文化旅游 旅游攻略
Ⅱ “贵州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贵州周围被山包裹,与外界的交通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也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工业发展缓慢也有一个优势,就是自然环境的破坏小,因此可利用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并且贵州受外界的同化小,有自己的生活和特色,还有分布的少数民族,这些都是旅游的亮点。他们的手工艺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交易,以及他们的生态农产品等,觉得腾讯的为村项目就是一个模式,如果可行,那么这一模式可以覆盖到贵州更多的乡村。
Ⅲ 你认为贵州如何走出一条有贵州特色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嗯,这个我觉得它可以根据这个贵州的资源风景等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路线。
Ⅳ 中国乡村旅游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
恩,旅游业持续发展!
首先开发者,当地人民,政府,游客需要一起努力,具体的是:
开发者,不能大肆的开发,完全被利益驱使,记得开发的时候,需要眼光放长远,进行循环再开发;
当地人民,当然会好好的保护,但是当景点的客人越来越多时,也容易倍利润等问题所困扰,于是争夺利益,破坏景区的正常运行,也会一定程度上的给景区带来危害;
政府,加强管理,提高防范,保持景区开发和投入开放的次序,严格管理景区的健康发展,可持续成长;
游客,提高保护意识,不破坏景区卫生等等。。。。
Ⅳ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是如何富起来的
守住了乡愁 走上致富路
——探访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
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的游客络绎不绝。
“土地是我们致富的宝,我们要用技术带动周边村镇共同发展。”潘克刚计划明年适时增加耕地种植面积,带动更多人致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花茂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在潘克刚的计划中,还将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如今,村里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预计为99.18%,并已被评为省级同步小康示范村。“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计划突破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可达1.6万元以上。”潘克刚言语间信心满满。
留得住的乡愁
打造乡村文化特色产业
参加党的十九大之前,潘克刚既紧张又期待:紧张的是,小小的花茂村会有人注意吗?而期待的是,这两年村里交出的答卷能否令人满意,不辜负为新农村建设付出努力的人们。作为十九大代表,潘克刚来到北京后,顾虑瞬间打消,大家不但知道花茂村的名号,更对村子的发展充满好奇。潘克刚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村子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着到花茂村看看。
潘克刚说:“我下一步最关注的,就是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如果村里旅游市场趋于饱和,就要提前采取措施,必须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诚如此言,没有文化支撑、没有形成地方特色,乡村旅游就难以保持吸引力。花茂村从自身历史文化开掘,从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中,找到了自己的“过人之处”。
花茂陶瓷业有些历史。从有据可查的清代光绪年间算起,距今约有140多年的历史。村里就此专门打造了一条集旅游休闲、陶艺展示于一体的陶艺一条街,母先才的店是街上最显眼的一家,他家的手艺已经传了四代。村里还送了几位有家传手艺的人出去学现代技术,母先才就在其中。回来后,他申请到小微企业鼓励资金,再加上贷款和借来的本钱,总共投资近百万元,扩大了陶艺馆的规模。“如今收入翻了几番,手艺我不丢了,还得传给孩子。”母先才说。陶艺一条街成为村里的特色,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各式土陶艺术品,还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一件土陶产品带回家。
这条街上还开了一家古法造纸体验馆,馆里坐镇的是隔壁苟坝村的村民敖坤。敖坤刚从河南科技大学毕业,学的是国画专业。从外省归来后,敖坤施展所学,使具有400多年历史传统的古法造纸焕发了新生机:一系列依托古法造纸技术、融合当地艺术特色的文创产品出现在大山里的花茂村,马灯、书本、手账、明信片等,让游客爱不释手,一到旺季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计划形成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潘克刚说,花茂村不仅守住了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还形成了独具个性和历史传承的文化特色。如今,村里各项产业齐头并进,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从2012年的3356人,减少到现在的不到1000人,甚至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的人员来就业。
花茂村人守住了自己的乡愁,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花茂村的乡愁,就是让人来了不想走。”潘克刚笑着说。
在市区,交通也方便多了。
Ⅵ 怎样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随喔全触点,让旅行更完美。
一、建立乡村旅游产业赖以生存的政策环境。
1.要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 乡村旅游的农业性质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上述农业产业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金融政策的优 惠,引导扶持当地农民深度参与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2.要吸引发达企业、发达地区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开办生态旅游实体;
3.对现有的乡村旅游项目,要减轻经营者的负担,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营造法制化的有序的经营环境;
4.应当将乡村旅游纳入当地整体旅游规划和管理的范畴,加强分类指导。通过整体旅游规划的制订,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到科学化、规范化的框架下,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能够大大提高投资的效率。
5.必须发挥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避免政府在其中大包大揽,要充分调动市场各主体的积极性,使乡村旅游在经营上更加灵活多样,在机制上更加充满活力,在服务上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兼顾生态、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效益。
从事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
1.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按照均衡兼顾的原则,对开发和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努力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2.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优先发展不占或少占耕地的休闲农业项目,要在节约、集约上下工夫,要充分利用我市现代农业园区、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等集中型农业园区开发农业旅游项目,利用大型设施农业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努力走出一条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又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
3.要正确处理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坚持以农为本、农民主体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保护农民利益的机制体制。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拓宽社会参与、支持的途径和方式,培育或者引进新型农民群体,引导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流向休闲农业,实现乡村旅游上水平、上层次、上规模和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在具体实践中:
1.坚持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要在生态和人文的结合上下工夫,把自然资源与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整合起来,走出一条一园一品、一区一景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太仓市的地方特产、地方文化、民间故事都可以作为单独的特色元素融入到各个园区景点。
2.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农业旅游概念应该先农后游,以“农、林、牧、渔、种、养”带动“食、住、行、游、购、娱”,先完善农业项目而后植入旅游休闲项目,各元素均衡发展、相互匹配才能使消费者产生满意的体验。
3.大型园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要加强社区参与,可以考虑设立农业社区、成立合作社,加强管理、协调与监督。
四、加快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产业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
农业休闲旅游产业是典型的服务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远高于传统农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将促进我市农民的综合素质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可以考虑:
1.吸引乡村旅游的规划、管理、经营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2.选择农业、旅游、管理等培训机构,大力开展乡村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加大对普通从业人员培训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
3.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方面的优势,做好远程培训,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五、着力推进乡村农业休闲旅游转型升级。
1.吸收和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内目前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仅仅满足了消费者最基本的感官需求,未来可以吸收和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向休闲、参与、康体、娱乐等更高层的体验消费转型,有氧运动基地、瑜伽馆、SPA会所的引进都属于这一类型。
2.申报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先行区,开始合理的规划和部署的工作。
六、着力推进农业休闲旅游的创新。
1.投资开发模式可以做创新性尝试
目前传统的农业休闲旅游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当地政府,消费也主要是政府购买,缺乏市场机制活力,一旦政府扶持期结束,农业休闲旅游园区就面临全面亏损。
2.经营理念的创新
传统乡村旅游的农业休闲园区是靠旅游人士的购买、外带和将产出的农产品外运进行销售和推广。
Ⅶ 农家生态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农村而言,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必然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指其中某一方面,因而,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使农业在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实现可持续性。
(1)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经济增长、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投资,这就要求在农家生态旅游开发时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有效管理农村资源,进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结合旅游业的开发,积极开展多种产业经营,向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体现在社会公平、社会凝聚力等方面,要控制人口,避免造成农业生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使人口与资源相对平衡;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持社会安定,所以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并能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3)生态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完整、保护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这就要求要保持良好的大气环境,节约用水并减少水污染,维护耕地资源总量,维护土地自然力,保持土壤肥力稳定,依照生态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物资源,使生物资源不断地更新,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与基本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
Ⅷ 黄果树怎样能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先行打造一流景区环境
白水河蜿蜒于贵州西部崇山峻岭之间,曲折的河床跌宕起伏,断落成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瀑布,其中便有风景绝美的黄果树大瀑布。然而,孕育这个瀑布之乡的土地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石裸露,土地贫瘠,生态人居环境异常脆弱。
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黄果树景区曾常年面临“一流资源、二流景区、三流服务”的尴尬境地。
“黄果树景区要打造一流景区必须生态先行。”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林业局副局长周兰说,“10多年来,黄果树不遗余力打造绿色景区,我们通过山头绿化工程治理石漠化已经取得明显效果,现在景区很难看到岩石裸露的山头了。”
结合景区绿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黄果树近年来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2.3亿元,全区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30%提高到现在的50.%以上。
2015年,新一轮造林绿化生态建设的热潮掀起,黄果树景区启动实施绿色黄果树建设行动计划,计划提出用6年的时间使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从核心景区居民搬迁工程,到山头绿化工程,再到迎宾大道绿化工程……如今的黄果树可以说是一片生态建设的热土。
据介绍,下一步黄果树景区将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范围为白水河大桥沿河至陡坡塘瀑布坝点、滴水滩瀑布,投资规模约3.45亿元。建设内容包含修建广场、码头、观景平台、园路、木栈道、浮桥、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公厕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等。
“黄果树湿地公园将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寻找生态、旅游、生活三者的平衡点。”景区建设规划局规划科负责人石维国介绍道,“湿地公园规划侧重于生态保护、联动作用。以水系为中心向周边扩展,渐进式的协调生态、旅游、生活、人和动物的关系。”
人居环境建设助推大旅游圈升级
走进位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天星桥景区东南面的募龙村,高山环绕,绿树成荫,田园阡陌美不胜收。
村里有46棵几百年树龄大榕树,其中最大的一棵需要4人合抱,每年正月初二,村民们都聚集在这棵树下祭祀祖先,商量村中大事。村支书李德忠告诉记者:“这两年,大伙儿讨论最多的就是怎么建设村庄,依托黄果树景区发展乡村旅游。”
黄果树景区旅游火爆,而这个毗邻天星桥景区,生态环境优越的传统布依族村落,一度因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而“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今,村民正从黄果树景区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分到了一杯羹。
“黄果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将黄果树辖区范围内的镇、村、景区作为一个大旅游圈来规划和打造。” 安顺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朱桂云认为,景区附近一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既能提升当地人居环境建设,又能增加黄果树旅游深度,缓解核心景区压力。
从2014年开始,黄果树利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推进一批“小康村寨”建设,募龙村便是受益者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募龙村硬化拓宽了通组路,修建了几百平米的榕树广场,路灯、绿化、垃圾桶随处可见,排污管网设施也在加紧施工。
据朱桂云介绍,下一步,黄果树将在交通格局中增加小火车系统的规划设计,同时增加自行车道、步行道、栈道等慢行系统,通过规划合理、功能齐全的旅游交通格局,串联黄果树石头寨、滑石哨等民族村寨为代表的旅游资源,推进大黄果树旅游圈持续升级和发展。
理念先行缔造国际影响力
“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考察黄果树大瀑布后如此赞叹。
今天,白水河依然奔腾,白练落潭,彩虹高挂,黄果树大瀑布日夜不息地绽放着独有的壮美。
“黄果树景区拥有世界级的美景,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全球低碳生态景区’一直是黄果树追求的目标。”朱桂云说,“通过持续不断的投入、改造、升级,黄果树景区正朝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前进。”
生态文明,理念先行。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分论坛之一,27日开幕的“安顺·黄果树可持续旅游和人居环境建设主题论坛”将探索可持续旅游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引导旅游业和人居环境建设走向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