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乡村旅游规划思路,哪里来

1.以特抄色论定位,协调统一发展
特色定位工作的前提是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的协调发展,这实际上是在让乡村保持协调规划的同时合理的保持乡村本身的特色。其次,乡村作为我国基础的行政单位,下属有不同数量的存落,因此为了能让每一个村落都形成较有特点的发展模式,则需要进一步的深挖村落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2.政府提供平台,动员全民参与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建立在政府进行政策引导的前提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大力吸引更多的资金加入到旅游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的担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3.明确功能定位,构建空间蓝图
在明确功能定位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建设的关键是合理的运用规划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的理解其发展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更加科学可行的规划模式。

2. 旅游产品定位

旅游产品定位,
随着旅游业多元趋势的发展,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与选择也趋向多元化,乡村旅游发展又呈现出休息娱乐、收获品尝、运动养生、观光审美、学习体验等五种旅游类型趋向。
1·村落民居旅游模式 :是依托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的村落民居建筑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
2·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是以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
3·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以田园、草原、森林、渔港等生态环境和各种乡村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
4·农业示范园区模式:现代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未来趋向。
5·综合旅游模式:是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多元开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 乡村旅游本质上是什么

所谓乡村旅游,基本就没有离开自己日常生活的区域,从城里到乡下,仍旧在同一个地域内,大环境并没有根本的改变,顶多就是多了点“土、俗、野、古”的乡村风味和习俗,以及区别于城市的生态自然环境,但区域性的核心文化是相同的。

乡村旅游、全域旅游都是近年很火的概念,也是政府层面着力推动的,行业在引导,企业在推进。谈及规划、开发以及落地经营,由于时间较短,还没有显现出实际效果,但是,社会影响已经有了,至于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恐怕还要观望。

确切地说,乡村旅游的称谓应该叫乡村休闲,这个定义很重要。我并不是吹毛求疵,一味地在玩文字游戏,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路不畅。

乡村旅游也罢,乡村休闲也罢,其目标客户定然是城里人,那么城里人究竟到乡村去干什么?休闲还是旅游?这一点要搞清楚。

只有定位精准,才能规划精准,才能开发到位,才能落地产生效益,大家才不会白忙活。否则,又成了政绩工程、一哄而上的面子工程。

事实上,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大多不到位,真正落地产生客流和效益的更是寥寥无几。

乡村旅游是国家提出的,方向没有错。从宏观经济调控讲,也算是供给侧改革一个重大举措。但问题是执行和运作,下面往往就弄歪了,搞着搞着就成了普天下之大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器”。

所谓乡村旅游,我理解是乡村休闲(乡村休闲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乡村旅居,笔者此前曾有文章《乡村旅游的未来定位应该是乡村旅居》),这个说法显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权作一己之见。

先从概念说起。休闲不分区域,在本地休闲,不挪屁股,当然成不了旅游;而到外地休闲,我们往往说成是休闲旅游。

再从市场说起。乡村总是与城市共生共存的,每个城市周边都是乡村,国内国外,亘古未变,概莫如此。只不过,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深入,靠近大都市的乡村,多半已半城市化,失去了乡村的原生态,没有了乡村的原风景。

现在我们所搞的乡村旅游,其市场必然是定位于乡村所依托的城市,或者是邻近城市。这样说来,就是附近的城里人到乡下去休闲,而不是旅游。

因为谁都知道,旅游要换地方。单从字面讲,先旅后游,“旅”是旅行,有一种空间上的移动;“游”是游览、观光、娱乐,二者合起来即旅游。

对于所谓乡村旅游,基本就没有离开自己日常生活的区域,从城里到乡下,仍旧在同一个地域内,大环境并没有根本的改变,顶多就是多了点“土、俗、野、古”的乡村风味和习俗,以及生态环境,但区域性核心文化是相同的。

当然,事情没有绝对的。有的地方乡村旅游也是成立的,且火的很,市场辐射得足够远,不止是周边城市。但其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这样的乡村有独特的旅游吸引物,要么是景观,要么是业态,只不过,这已上升到景区的层面。这是景区旅游,而非乡村旅游。

4. 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具体要考虑哪几方面的因素

1、无论哪种乡村旅游形式,都离不开“五生”需求、“五风”资源和“五味”产品。

2、乡村旅游必须满足“五生”需求,即生存、生态、生产、生活和生命,这有原住民需求,也有投资者需求,更有旅游者需求,唯独没有政府需求。

3、因为政府在讲政绩和形象,这不是一种需求,原则上,民、商、旅三者诉求就是政府的唯一诉求,正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4)乡村旅游总体定位扩展阅读:

1、道路功能乡村旅游区内所规划的车道首先应考虑是采用人车隔离还是人车共存,前者是基于保护行人安全,避免与汽车使用同一空间,从而确保汽车能够顺畅行驶。

2、秩序清晰道路规划时,应建立清晰的秩序,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愉快的乡村旅游服务贝空间和景观意象。

3、规划者应考虑以下方面问题,首先汽车与行人尽量避免冲突,其次出人口与基地周围动线系统的联结,再者与基地停车场或服务区相配合,最后对基地与周围景观造成最小冲突。

4、充分利用已有道路和田埂道乡村旅游交通应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和田埂道,在不破坏现有农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精心设计线路。

5. 乡村旅游规划总体构思思路有哪些

到我的文库下载,有一份我写的报告

6. 乡村旅游发展的门槛定位

乡村旅游的特点
1、独特的活动对象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分散的时空结构
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上下五千年,十里不同俗,且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参与的主体行为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高品位的文化层次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我国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5、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由于现代乡村旅游融乡村自然意象、文化意象和现代科技于一体,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于一体和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于一体,因而是可持续旅游。

如何开发乡村旅游
第一,需求量很大。旅游者寻求差旱。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

第二,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

第三,与一般性的度假旅游有不同之处。一般认为,休闲度假旅游是较观光游更为成熟的旅游类型。一些休闲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对休闲度假的价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游者偏向于距离较远、时间较长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游,乡村游具有如下特点:乡村游针对的主要是周边的城镇市场,因此旅行的距离较短,不同于一般性的中长线休闲度假;乡村游的旅游者对旅游的价格比较敏感(相对于散客游和家庭游,单位集体出游的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这一点可能与现在乡村游市场还不是太成熟,没有形成旅游者可信赖的品牌效应有关;乡村游一般距离近,旅游时间短。魏小安在《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一文中认为,乡村游的市场层次比较分明:市民活动和农民活动基本是大众化的旅游,属于比较低档的消费;部门活动属于中档消费;企业活动层次较高,属于高档消费。因此可以说,乡村游的需求市场是一个差异化的市场。

7.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怎么做才好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北京建国慧景旅游规划设计院是一家擅长于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利用、战略定位、项目策划、景观建筑创意设计、旅游综合体策划设计、大型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规划设计、宗教文化旅游规划设计和红色旅游规划设计,具有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全程规划设计能力的专业旅游规划公司。我公司为国家乙级旅游规划资质(正在申报甲级),拥有职业规划师、设计师、培训师和客服人员50多人,吸引了来自中央美院、清华大学、中国美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著名院校的优秀青年设计人才,部分旅游咨询师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和海外留学背景,专业结构纵横贯通、完整齐全。
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类型。就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首先去除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等已经由国家直接控制的成型的景区。因此,乡村旅游,更多的是着眼于景观农业及乡村休闲。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乡村旅游资源分为五大类:
山水环境资源――以山岳、河流、溪谷等等地质、地貌、水文等等自然环境的独特观赏价值为基础,形成了山水景观基础,是“山水型旅游新农村”。
生态环境资源――以绿色植被为依托,形成的郁郁葱葱的环境,特别是较好的森林覆盖,成为氧吧,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是“生态型旅游新农村”。
田园环境资源――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形成一幅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致,形成了田园景观基础,是“田园型旅游新农村”。
村落环境资源――以古村落、古街、古巷、古民居、特色民居、特色村庄建筑、新型特色村落建筑、民俗风俗习惯等等文化为基础,构成独特的村落景观,形成了村落景观基础,是“村落型旅游新农村”。
经济产出资源――以果林、花卉、大棚、药材、牛羊牲畜、鱼塘、简单副食品加工等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渔业等等为依托,形成独特的景观环境和经济产出基础,是“新农产业型旅游新农村”。
对于不同的资源类型,应该有完全不一样的旅游开发模式和营销手法,也因此对新农村的效果及示范推广价值产生不通的影响。我们应该选择在一个区域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易于成功开发的类型,进行试点。

8. 什么是农家生态旅游的主题定位

农家生态旅游开发的主题定位类型多种多样,有以“三高”农业为主题类型;以观赏花、果、园艺为主体类型;以农耕景观、乡村活动为主题类型;以水乡活动为主题类型;以茶艺为主题类型等。因此发展农家生态旅游应找准主题,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自身特点,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9. 乡村旅游开发中如何给景点定位

资源分类、评估。再根据和当地旅游总规划的契合度和资源互补性定位。找到景点的核心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