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未来农场,乡村旅游怎么样

1乡村价值的解读与重塑
旅游导向下的乡村规划,以发现和重塑乡村价值为根本出发点,在全面解读乡村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产业价值、美学价值的基础上,寻找和探索乡村复兴的核心战略与独特路径。
文化价值:乡村中保存的老宅大院与历史遗址,乡村中流传的美丽传说、乡村中独特的手工技艺和传承手艺的老艺人、乡村中丰富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活动,都是体现乡村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
生态价值:乡村的生态价值在于原生的乡土自然,由村落中及村落周边的古树池塘、水系湿地、田园山林等共同构筑的乡土生态系统。
产业价值:乡村中出产的有机绿色农产品、林果、茶,制作精美的竹编、草编工艺品等手工艺品,是乡村产业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乡村旅游业发展重要依托资源。
美学价值:和谐有序的乡土肌理、依法自然的民居格局、与山水和谐的乡村色彩、精美讲究的民居建造工艺,是蕴含着中国传统生活艺术的乡村美学空间。

2微创式的乡村空间整理改造
旅游导向下的乡村规划,一般不采取“大拆大建”乡村建设模式,而是倡导通过“微创式”的乡村空间整理与改造,在保留传统格局与肌理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民居院落空间、文化景观空间、公共服务空间、休闲游憩空间等多元化的乡村空间体系,实现居游共享的乡村格局再造。
民居院落空间:注重对典型传统民居的整体保护,同时新民居建设延续传统民居风格,色彩、建材的选择与整体村落协调一致;强调闲置民居院落的旅游化、度假化利用。
文化景观空间:注重对村落内的宗祠、古井、戏台等传统文化空间的修复整理,并重新赋予文化景观与文化活动功能。
公共服务空间:嵌入乡村肌理之中,服务于旅游发展的小型公共服务空间,包括停车场、休闲商业区、游客集散区等。
休闲游憩空间:依托田园、山地、林场、湿地、河流等自然空间,打造的休闲农场、自然学堂、乡村营地等具有休闲体验功能的新型空间。

3尊重传统,又独具设计感的产品与体验转化
旅游导向下的乡村规划,强调对传统本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注重通过设计、导入,实现乡村传统资源的创意转化,衍生乡村民宿、乡村度假酒店、乡村艺术沙龙、休闲农场、乡村营地等多种业态,将传统村落空间变成一个有趣而时尚的创意聚落。

4旅游业为核心的乡村产业全面升级
旅游导向下的乡村规划,注重通过乡村旅游发展,联动传统农业、渔业、林果业、特色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乡村多种产业,一方面,衍生和孵化新型产业业态,促进乡村产业整体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包装设计,开发高端创意农产品,提升传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乡村产业效益。

5围绕旅游服务业的精准扶贫方式构建
旅游导向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注重以旅游开发为切入点,创新扶贫方式,并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村民群体进行细致研究,制定精准旅游扶贫策略,发挥乡村旅游富民惠民功能。

⑵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1.乡村旅游发展的政府推动力将持续增强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乡村旅游作为活跃地方经济、宣传地方形象、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从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可窥见端倪。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乡村旅游在改善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将愈加明显,政府从税收、土地、管理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也将持续增加。
2.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将实现创新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起源于形式单一的“农家乐”接待,随着乡村旅游游客的需求不断升级,特别是众多资源品级并不突出但区位条件较佳的乡村加入乡村旅游开发序列,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涌现出了高科技农业园、农耕嘉年华、田园养生会所、农村创意产业园等多种新形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受到乡村游游者的喜爱。在未来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中,随着科学研究和知识引进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鲜理念将会灌输到乡村旅游项目设计上,乡村旅游产品会在更全面优化的乡村保护计划下,更注重产品的规模化、品牌化和特色化,不断满足游客需求,逐渐形成以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农事体验、乡村度假等多层次的产品体系,进而实现乡村旅游产品从量到质的跨越式发展。
3.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求更趋严格
乡村旅游的客源集中于村落所处区域内的主要城镇,主流文化并无明显差异,乡村地区独有的民风民俗与农耕文化特色就成为乡村旅游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观光与农家接待对文化特色的挖掘工作尚不完善,游客进行乡村旅游活动所消费的农家饭、棋牌、垂钓等活动,除了所处相对原始的自然环境外,与在城镇消费无异。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缺失导致乡村旅游产品的可复制性增强,进而影响乡村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面对未来日趋激烈的乡村旅游竞争市场,特别是游客知识水平提升、文化消费意识增强,缺乏文化品味的低档次乡村旅游产品将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求将更趋严格,成为旅游规划者、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⑶ 未来乡村旅游该如何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既不同于传统景点景区式旅游,也不同于早期的农家乐,而是要走综合一体化的现代乡村休闲旅游模式,简单来说,要让游客来到乡村之后,有休闲享受的项目,有参与体验项目,有闲情逸致的项目,有度假生活的项目,也就是有能让人呆得住,呆着不想走,住了还想住的项目。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发展好乡村旅游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2.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法国、日本等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时,非常重视在原有的一些遗址上进行复原和整修,尽可能保持其传统的、旧式的、古董的、原貌的民俗景点或博物馆,使之成为乡土式的综合博物馆。
3.乡村旅游应朝选择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助化方向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普及化,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⑷ 中国乡村旅游现状和未来发展

中国乡村旅游现状和未来发展
1.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在各地大量涌现。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

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旅游者比较,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征。而供给方面也多是开发层次较低,较浅的初级乡村旅游产品。具体来讲,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足,乡土特色不明显。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盲目引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第二,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第三,产品形式单一,参与性不强,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第四,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些乡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和周围环境状况较差等。第五,在管理上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2.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首先,乡村旅游将继续享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这一方面是由国家对农村问题日益重视的宏观政策环境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决定的,即工业化带来了更多的有逃离工业环境需求的城市人口。

其次,乡村旅游将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相对于欧洲国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绿色内涵的重视、日本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在现阶段则侧重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供需主体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必然得到进一步发掘。这也是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相符的。

最后,本土化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对乡土民俗文化、乡土地域特征强烈的依附关系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最终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纯朴的民风来创造一个对旅游者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氛围环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保障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3、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培养农民对农耕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从工业文明中逃离出来的人们要体验的是地道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真正富有乡土特色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第二,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发展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引进外资或者民间投资;以市场需求特征为导向开发旅游产品,做好营销宣传和市场推广工作。

第三,政府在给予一定的税收、土地使用和宣传推广等政策倾斜措施的同时,加强对市场环境的规制。包括协助成立行业协会、鼓励农民或经营者成立民间团体等。

第四,合理开发和规划,改变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进行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注重参与性,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和文化内涵,努力使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相融。

第五,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行业的发展成熟离不开高素质的企业家。对于以创造“诗意的栖居”为目标的乡村旅游业来说,管理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特征,对于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尤为重要

⑸ 乡村旅游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1.突出重点、亮点和示范点。
乡村旅游在同一个地区不能一哄而上,以数量增长代替质量增长。这样会导致乡村旅游迅速泛化,产品同质化。铭智旅游策划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发展规划,筛选出本区、本省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
2.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之所以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市场选择和需求在趋向个性化。到乡村旅游的人,大部分是以家庭、情侣或自驾车为出游方式,他们要求看到的乡村旅游点应有个性和独特性。几年前去过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在几年以后如果还是依然故我,旅游者就不会再选择它,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策划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使景观、产品、接待、管理都实现个性目标。
3.与实现“三农”目标相结合,是今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
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推动社会小康目标,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国许多地区都在强化乡村旅游的这种功能。如成都市近期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五朵金花”:幸福梅林、花香农居、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通过发展观梅、观花、观菊,发展菜园、荷池等手段,吸引城市居民前往观光、休闲、娱乐,使“五朵金花”成为该地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示范点。农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四重收入,获得较大的利益。
4.乡村旅游开发要注重保持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乡村原生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个性特征,是城市居民前往游览的追寻目标。特别是作为乡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观,更不能改变其原真形貌。但保持原真性,绝不是在保护乡村环境的落后面。
5.乡村旅游要注重产品的多样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在一个地区,必须有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类型,如成都市的“五朵金花”就是以梅花、花卉、菊花、荷花、菜园为主题发展的不同乡村旅游品牌,每个品牌又有一系列的观光、参与性产品。游人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旅游目的地就越要尽快改变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创新产品的特色,使游客增加更多的选择,包括交通出行的自主化,旅行事务的自主化,订房、订票、订餐的自主化,游览乡村景物的自主化等。

⑹ 未来乡村旅游应朝哪个方向发展

乡村旅游的优势我就不说了,因为大家都懂。下面我就来说说乡村旅游在未来发展的对策吧!


1.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以英国为例,为解决日渐凸显的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并增加了“环境”与“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具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了继续提高对农村事务的支持水平,2007年拨付16亿英镑来支持英国农村发展计划。英国环保人士巴彻勒说:旅游业是英国最大的产业,截至目前,到英国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的人数已经超过10亿。

2.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法国、日本等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时,非常重视在原有的一些遗址上进行复原和整修,尽可能保持其传统的、旧式的、古董的、原貌的民俗景点或博物馆,使之成为乡土式的综合博物馆。乡村旅游与其是在乡村空间里旅行,还不如说是在乡村概念中旅行。乡村魅力对于都市人群来说,或许并不是换一种“地方”,而是换一种体认“价值”。在芬兰,农场旅游广受欢迎。人们在农场可以欣赏原生态的乡村景色,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农场主用自己饲养的家禽、种植的农作物等生态食品款待客人。在芬兰,类似的乡村旅游场所有几百处,均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3.乡村旅游应朝选择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助化方向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普及化,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乡村旅游点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自主开辟新的旅游点,提出新的旅游要求。

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内容有不断泛化的趋势。与乡村旅游选择多样性相仿,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愿意选择更加自助的方式开展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