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央农村工作会开了,为什么农业股还跌

中国的股票与企业没有关系。农业股也于农业没有多大关系,农村工作会议与涉农企业农产品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在中国政府的行为是导致股票起伏的主要原因。但这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太少。

『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的思路,采取综合措施。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


15.B 16.B

『叁』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到的三区三州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

三区三州的“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
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

『肆』 如何理解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有关“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的思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之际,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分析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用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做好明年乃至今后五年的“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过去五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粮食总产迈上新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农村社会呈现新气象,亿万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亮丽成绩,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增添了底气,为“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作出重要贡献,也为“十三五”时期顺利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形势向好,尤需谨慎。一定要清醒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在粮食连年丰收背后,进口量、库存量齐增,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凸显;在农业稳定发展背后,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趋紧;在农民持续增收背后,外出就业压力增大,务工收入增长放缓。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必须牢固树立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是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只有依靠体制创新,才能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新农村谁来建的现实难题,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协调发展是必由之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绿色发展是必然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是大势所趋,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共享发展是本质要求,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才能让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更多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推进农业现代化,出路在深化改革。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必须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着力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
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场持久战。实践一再证明,越是宏观环境复杂,越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稳增长、保供给、调结构,哪一样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要严格落实“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责任要求,始终坚持思想不松劲、政策不减力、改革不停步,不能让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发生逆转。
明年是“十三五”时期开局之年,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争取农业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续写“三农”发展新辉煌,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新贡献。

『伍』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与中央一号文件什么关系

您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每年12月底召开,主要总结当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着重研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全面部署来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次年的中央1号文件正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文件的形式贯彻执行的纲领。 近几年1号文件的重点都是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文件的精神和基本内容正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之后决定的。谢谢阅读!

『陆』 (29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部


(1)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对粮食储备的调节作用,可以在确保粮食安全过程中优化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3分)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状况,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分)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有利于更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助推农业走现代化道路。(3分)④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政策。强化农业财政补贴,有利于为农业生产提高物质保障和增加粮食产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好国家的粮食安全。(3分)⑤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需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参与国际粮食贸易,有利于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农业生产服务,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3分)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切实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是我国坚定的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具体表现。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3分)②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运用科学技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自给,可以提升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3分)
(3)①我国政府要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好国家的粮食安全。(2分)②我国政府应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在农业发展中要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不断强化农业的财政补贴,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分)③我国政府应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队伍。(2分)④我国政府应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有效利用社会仓储设施进行储粮,运用科学技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分)

『柒』 发展我国农家生态旅游有什么重大意义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2008年预计农村人均纯收入大约在4500元左右,到2020年人均纯收入应该达到10000元左右,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农村发展除了“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和“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成为主要途径。“现代农业”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更应该是农村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观念的改变。农家生态旅游恰恰是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广大农村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等,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是农民。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农民作为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位一体,劳动力与土地、资本相结合,自主经营,创造财富,从农家生态旅游发展中直接受益,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比如云南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本是一个非常贫困的边远山区乡村,梅里雪山景区开发以后,吸引村民参与景区服务,仅通过驮马运送游客,每户年均收入就达1.5万元,最高的超过4万元,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初步走上致富的道路。成都近郊的红砂村,农民办起农家生态旅游,人均收入达5040元。

(2)有利于解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在2003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三农问题”,一是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二是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三是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目前我国虽已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走出农业领域,但仍有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600余万。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技能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展农家生态旅游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较低,数量多,受经济衰退影响小,产业带动功能强。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行业有24个,间接相关的行业有124个,能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就业。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能为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农家生态旅游涉及的吃、住、行、游、购需要大批的相关从业人员,这就增加了农民的就业门路,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相比城镇化转移,这种转移还可以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田荒废、农业边缘化等问题。事实上,农家生态旅游对农村社会的综合带动功能远远大于它直接的经济效益。

(3)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家生态旅游不仅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

我国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第三产业比例小,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农家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为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架起了桥梁,带动了种植、畜牧、水产、蔬菜、花卉业的发展,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农业、养殖、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相互延伸。如昆明西山区团结乡,利用距昆明市城区较近、生态环境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农家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全乡粮食、禽蛋、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流通和销售,而且培育了一批“绿色养殖业”专业户,加大了油葵、玉米、水果、蔬菜等新品种和种植现代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促进了袋装野菜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加工,发展了多家酱菜、果品、肉食腌腊加工厂,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开发和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

(4)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2020年将实现“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的目标。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城市和农村“分而治之”,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差别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发展农家生态旅游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首先,发展农家生态旅游能够提高城乡间的财富转移速度。农家生态旅游的旅游者主要是城市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城市旅游者每次的旅游消费平均在766元左右,按一半费用计算,接待1000人次的旅游者,就会带来38万元的收入,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城市财富向农村的转移速度;其次,发展农家生态旅游能够进一步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主观上会推动农村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本身就为农家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而旅游的可进入性特征客观上也要求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获取的旅游收入又会反过来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再次,发展农家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对接。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必然会形成二元的城乡文化结构。通过发展农家生态旅游,会加快城乡居民文化的协调统一,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5)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化了环境。另外,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回归与传承。农村开发旅游,加强了水土保持,环境治理,带动了农副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方面发挥了十分独特的作用。如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造20平方千米的黄兴山水园林新型城镇,切实有效地改变了农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