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的乡村旅游
① 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有哪些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名单
北京市怀柔区
天津市蓟县
河北省迁安市
山西省清徐县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
黑龙江省宁安市
上海市崇明县
江苏省句容市
浙江省安吉县
浙江省嘉善县
安徽省黟县
福建省南靖县
江西省婺源县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
山东省荣成市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
河南省栾川县
湖北省恩施市
湖南省隆回县
广东省从化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
重庆市九龙坡区
四川省郫县
四川省蒲江县
贵州省桐梓县
云南省腾冲县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
大连市金州新区
宁波市奉化市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名单
北京市
北京御林汤泉农庄
北京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
北京交道富恒休闲农庄
北京华坤庄园
天津市
天津市东淀都市型现代农业核心区有限公司
天津诺恩渔业生态园
天津市松江乡村俱乐部
河北省
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渔夫水寨休闲农业观光园
河北省滦平县周台子现代农业休闲园区
山西省
昔阳县大寨村
山西省文水县苍儿会休闲农业园区
山西世泰湖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天福祥生态农业旅游区
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观光农业示范园
内蒙古香岛生态农业产业园
辽宁省
阜新桃李园民族文化村有限公司
葫芦岛葫芦山庄有限责任公司
凤城市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
吉林省
吉林市神农庄园有限公司
关东文化园
长春净月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潭镇
黑龙江省
宁安市渤海上京旅游有限公司
甘南县兴十四村
漠河县北极乡
上海市
上海市奉贤区金色田园
上海马陆葡萄艺术村
上海五库农业休闲观光园
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
江苏省
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苏州太湖胥王山休闲农业园
海门市海永乡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南京傅家边现代农业园
浙江省
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
中南百草园集团有限公司
湖州吴兴移沿山生态农庄
杭州同家乡村乐园
安徽省
安徽恩龙林业集团有限公司
肥西老母鸡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大浦乡村世界
福建省
龙佳生态温泉山庄
五龙农家乐
棋磐寨
永福高山农业旅游区
江西省
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
江西国鸿旅游管理有限公司
上饶市田园牧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山东省
昌邑市绿博园
沂南县竹泉村旅游度假区
烟台市农博园
阳信县金阳街道办事处
河南省
中国银杏嘉年华
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宁陵县刘花桥村
湖北省
湖北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
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
武汉佳海——农耕年华农业风情园
湖南省
长沙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
沅江德群庄园
湖南锦龙生态农庄
长沙浩博农庄
广东省
广东陈村花卉世界休闲农业园
梅县雁南飞茶田景区
饶平绿岛旅游山庄有限公司
清远根本农业科技扶贫哟险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
北海田野生态农业旅游区
上思县十万大山金花茶观赏园
柳州农工商有限责任公司观光农业旅游区
广西乐业县草山王茶业有限公司
重庆市
重庆市永川区黄瓜山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农龙蔬菜科普休闲观光园
万州古红橘主题公园
大木花谷
四川省
都江堰市虹口乡高原村
华蓥山黄花梨度假村
四川省常乐酒业有限公司
绵阳市游仙区老龙山生态农业旅游区
贵州省
凤冈县中国西部茶海之心景区
湄潭县桃花江田园休闲度假区
云南省
云南省昆明市福保村
宣威市万松居民族园
丽江玉水寨风景区
甘肃省
庆阳市西峰区黄土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
青海省
大通县桥头镇向阳堡特色果品种植观光休闲基地
乐都县洪水坪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
西宁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万义生态园
宁夏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华联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板房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吐鲁番皇家瓜园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
大连市
长海县大长山岛镇杨家村
青岛市
大泽山葡萄观光园
青岛市枯桃花卉实业有限公司
宁波市
宁波大桥生态农庄
宁波天宫庄园休闲旅游区
厦门市
小嶝休闲渔村
厦门五峰土楼生态庄园开发有限公司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石河子西部新丝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桃源农业生态旅游区
新疆新天冰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2011年度[3]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名单
河北省
涉县、围场县
山西省
长治市郊区
内蒙古自治区
额尔古纳市
辽宁省
宽甸满族自治县
吉林省
集安市、珲春市
黑龙江省
铁力市、宾县
江苏省
南京市江宁区、如皋市
浙江省
桐庐县、遂昌县
安徽省
绩溪县、宁国市
福建省
闽侯县、漳平市
江西省
井冈山市
山东省
沂源县、烟台市牟平区
河南省
鄢陵县、新县
湖北省
洪湖市
湖南省
张家界市永定区、岳阳市君山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恭城县
海南省
保亭县
重庆市
大足县
四川省
成都市温江区、汶川县
云南省
曲靖市罗平县
陕西省
西安市长安区、凤县
甘肃省
敦煌市
青海省
贵德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贺兰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县
山东省
青岛市平度市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名单
北京市
北京金福艺农番茄联合国
北京市延庆县井庄镇柳沟村
北京鹅和鸭农庄
北京市密云蔡家洼休闲农业集聚区
天津市
蓟县穿芳峪镇毛家峪村
北辰区双街镇龙顺庄园
西青区杨柳青镇杨柳青庄园
蓟县下营镇常州村
河北省
邢台临城蓝天生态观光园有限责任公司
邯郸永年县文兰种养有限公司
山西省
临汾市尧都区卧虎山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区
晋城市城区仕帝生态农业观光园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九成宫旅游景区
鄂伦春民族乡鹿鸣山庄
辽宁省
盘锦鼎翔农工建(集团)有限公司
辽阳新特现代农业园区
沈阳农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乐农庄园)
吉林省
吉林圣德泉亲水度假花园悠闲公司
吉林省扶余县官地泡生态园
黑龙江省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
兰西黄崖子关东民俗旅游文化村
上海市
上海前卫生态村休闲农业旅游聚集区
上海淀山湖金龟岛渔村
上海联怡枇杷生态园
上海崇明明珠湖景区
江苏省
南通市海安县中洋河豚庄园
张家港市永联村
南京市高淳县银林生态园
泰州市江苏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浙江省
嘉兴碧云花园有限公司
台州市三特渔村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温州市瓯海白云山农业观光园区
安徽省
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
蚌埠市禾泉农庄
凤阳县藤茶山庄
福建省
南安市香草世界度假村
南靖县云水谣
宁德市上金贝畲家寨
江西省
江西得雨生生态园
江西新光山水开发有限公司
山东省
山东冠县梨园生态旅游有限公司
山东莱芜吕祖泉旅游区
德州馨秋种苗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省
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郑州丰乐农庄有限公司
河南中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湖北省
武当道茶文化旅游山庄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安福桃缘景区
京山丁家冲村休闲农业 观光园
湖南省
长沙市滴翠山庄
郴州市桂阳县奇秀山庄
岳阳市君山区虹宇生态农庄
常德市安乡县土生源避暑山庄
广东省
广东长鹿环保度假农庄
珠海市一棵树休闲农庄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北流绿满地提子观光园
三江侗族自治县丹州村休闲农业旅游区
南宁乡村大世界
梧州市藤县石表山休闲旅游景区
海南省
三亚小鱼温泉
兴隆热带植物园
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
文昌文亭休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龙泉乡园)
重庆市
江津区四面山镇四面村
长寿区“福村”香耕村文化体验园
綦江县永新镇梨花山
四川省
成都双流县元聪万亩生态休闲农业田园区
西贡市自流井区飞龙峡景区
泸州市纳溪区天仙硐景区
绵阳市北川县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贵州省
贵阳市开阳县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
遵义市务川自治县龙潭仡佬丹砂古寨旅游景区
遵义市湄潭县四品君旅游有限公司-茶海生态园
云南省
丽江拉市海美乐旅游度假有限公司
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
宣威市虹桥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陕西省
汉中市城固县桔园镇刘家营村
榆林市神木县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
铜川丰润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阳光绿都休闲山庄
渭南市临渭区渭北葡萄产业园
甘肃省
甘肃省临夏州观滩沟生态旅游经济开发有限公司
酒泉市肃州区生态农业观光园
青海省
湟源县西石峡乡村生态旅游园
湟中县万聚源生态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金凤区盈南生态园
宁夏贺兰县宁夏园艺产业园
宁夏盐池县哈巴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阜康市瑶池休闲农业园
库尔勒市普惠休闲农业园
岳普湖县达瓦昆沙漠休闲风景区
昌吉市杜氏休闲农业庄园
大连市
普湾新区东沟农业旅游风景区
庄河市冰峪酒庄生态园有限公司
青岛市
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晓望社区
青岛藏马山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地
宁波市
腾头村
宁海县欢乐佳田农场
厦门市
厦门市同安区丽田园农家乐专业合作社
厦门市海沧区青龙寨果园观光有限公司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农五师怪石峪风景区
2012年度[1]
河北省涉县、围场县
山西省长治市郊区
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
吉林省集安市、珲春市
黑龙江省铁力市、宾县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如皋市
浙江省桐庐县、遂昌县
安徽省绩溪县、宁国市
福建省闽侯县、漳平市
江西省井冈山市
山东省沂源县、烟台市牟平区
河南省鄢陵县、新县
湖北省洪湖市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岳阳市君山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
海南省保亭县
重庆市大足县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汶川县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凤县
甘肃省敦煌市
青海省贵德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
青岛市平度市
2013年度[4]
北京市延庆县
河北省滦平县
山西省榆次区
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
辽宁省辽中县
吉林省抚松县、丰满区
黑龙江省虎林县
上海市奉贤区
江苏省盱眙县、兴化市
浙江省上虞市、江山市
安徽省颍上县
福建省长泰县、顺昌县
江西省靖安县、石城县
山东省沂南县、岱岳区
河南省确山县
湖北省谷城县
湖南省桂阳县
广东省新兴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
重庆市黔江区
四川省苍溪县、平昌县
贵州省雷山县、兴义市
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弥勒市
陕西省平利县
甘肃省永靖县
青海省湟中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湖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家渠市
② 绩溪县的经济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县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取得新成就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六年齐抓、三城同创”为抓手,把握“好为标准、快字当先”工作导向,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发展平稳健康,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4亿元,比上年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8.54亿元,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5亿元,增长12%;进出口总额8070万美元,增长1.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均增长10.5%;完成节能减排年度任务。
我们狠抓产业发展,经济转型迈出新步伐。提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互联网“聚土地”模式在全国引起轰动,被首届中国县域经济和电子商务峰会总结为“绩溪模式”;制定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四方电商产业园跻身全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建成全省首个公用型电子商务保税仓库,完成全市跨境电商第一单业务;全县新增电商企业52户,实现网络交易额6亿元。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发展,胡开文墨业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户企业入选安徽民营文化企业100强;17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进展良好,龙川和园温泉度假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华商碧水湾、黄山机场绩溪候机楼全面施工,登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获省发改委批复;龙川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上庄村、湖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古村落”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成功举办“油菜花节”、“安苗节”及全国摄影大赛,全年旅游接待量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分别增长24%和33%。徽商银行、华夏保险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83亿元,增幅达到19.8%,居全市前列。 清、民国时期县内工业以个体手工业和作坊为主体。
民国8年(1919)从业人员2162人,占全县人口的1.95%。
1949年工业总产值126万元(折1980年不变价)。以粮油加工、陶器、铁锅及铁木农具为主。
1956年对手工业和私营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手工业合作社和地方公私合营工业。
1982年后社队工业异军突起,发展较快。
1985年列入省重点扶持县,补助资金,增加贷款,增拨钢材,改造老企业,上新项目。重点发展丝绸工业,新建和扩建机械、化工、食品、建材、皮革、服装工业。
1985年冬国务院批文,接收上海市驻绩“小三线”企业,县内工业基础壮大。1987年共有独立核算企业171个。其中全民27个,集体144个;重工业75个,轻工业96个。共有职工9134人,其中全民(国营)4392人,集体4742人。县直属企业固定资产净值3461.2万元,其中全民(国营)3198.6万元,集体262.6万元。全县工业产值700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0.9%,比1949年增长54.62倍,年递增率11%。
2014年,绩溪县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发展。成立县工业经济改革发展领导组和4个帮办服务组,向企业提供担保资金8330万元、应急转贷资金超亿元;预计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9%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上升幅度位列全市前茅。13个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全面完成,泰昂电力、合一电气等二期工程达产达效;新开工工业项目37个,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高新技术企业3户、高新技术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1个、著名商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获批筹建,园区扩容提质取得积极进展,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转产不锈钢企业8户,新增入园企业15户。 绩溪山多耕地少,常年粮食不够自给,需调进补充。种植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一年两熟居多。农民勤于耕作,受条件所限,民国以前产量较低,建国后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产量逐步提高。80年代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广农业科技,粮食生产有突破性发展。
自50年代至70年代,强调以粮为纲,忽视经济效益。人均年纯收入不足百元。
1979年后,县委和县政府制定以粮为主,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1983年,农民人均收入增至198元,1985年338元,1987年410元。全县农业总产值,1987年比1953年增长3.32倍,年增长率4.2%。1983年,种植业产值2072万元,1987年增至2699万元。
建国后,县财政每年投放支农款项少则数十万元,多则百余万元,用于兴修水利,治理沙化和科技兴农事业。1981年至1987年累计达718.28万元,其中1984年134.5万元。县农行每年亦给农贷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仅1982年就贷出363万元。县内商品粮收购量,随着生产发展而增加。
1949年收购393.7万斤,1979年增至1046万斤,1984年2021万斤。1985年后改统购为合同定购,定销量减少,曾出现卖粮难。少数农户将部分粮田改种经济作物。农业人口平均粮食占有量1949年339斤,1984年680斤,1987年615斤。
2014年,绩溪县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新增专业大户84个、家庭农场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天路山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加大徽菜山珍等五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新建徽菜原材料基地2000亩、油茶1万亩、山核桃4500亩、标准化优质茶园1060亩,优质烟叶、菊花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5000亩和6000亩,“绩溪黑猪”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农业加工企业发展到108户,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50亿元,增长20%。徽菜文化园成功争创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园区,家朋梯田景观获“中国美丽田园”称号,仁里村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我们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投入跃上新台阶。高频开展项目调度,总投资468亿元的27个重点项目推进有力。
抽水蓄能电站完成4个标段建设,上下水库大坝工程启动实施。合福高铁全面竣工,杭黄铁路开工建设,高铁站房基本完工,新站综合体通站道路等配套设施同步推进,绩溪即将跨入高铁时代。绩宁高速通车运营,省道215升格为国道233,东迁工程华龙公路至湖里段路基工程基本完成,湖里至临溪段开工建设。扬溪源水库、天然气输气管道项目进入核准公示阶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加快。29个项目列入省“861”行动计划,完成投资35.63亿元,增长27.8%。着力招大引强,成立县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评审委员会,设立驻浙江、广东招商办事处,全年引进省外资金58亿元。
③ 安徽省绩溪县有哪里好玩又不用花太多钱的地方
如果你是为了看绩溪的风景的话,那就去百丈岩吧。顺便去一下胡氏宗祠吧。
④ 绩溪地处于安徽南部地区,为什么被称为“名人故里”
绩溪地处于安徽南部地区,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以人杰地灵闻名于世,有着“名人故里”的美称。绩溪县之所以被称为“名人故里”,是因为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非凡影响力的著名人物,比如胡宗宪、胡雪岩、胡适等等。胡宗宪,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浙江巡按监察御史。
绩溪的旅游资源一是十分丰富:有胡主席故乡龙川风景区、胡氏宗祠(强烈推荐);有千年古村落千年仁里和太极湖村;还有百年徽商走过的徽杭古道、还有最美家朋油菜花。徽州文化在这里大放光芒,徽州美景在这里异彩纷呈。安徽绩溪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国唯一承办“奥运火炬传递”的县城,也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⑤ 绩溪县华阳镇的全镇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华阳镇党委、政府在上级的领导下,带领全镇广大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弘扬“绩溪牛”的精神,使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城镇面貌明显改善,知名度和外向度不断提高,现已成为全省“普九”义务教育第一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镇,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2004年为宣城市首届文明集镇,全镇综合实力有较大增长。
⑥ 请问安徽绩溪县的洪坑地区有哪些砚台厂
去歙县……
⑦ 绩溪属于安徽的哪个城市
绩溪是皖南山区县,地处皖赣通衢.绩溪县东与浙江省临安县交界,北与宁国县、旌德县毗邻,西与旌德县、太平县、歙县接壤,南与歙县相连,东西长59.5公里,南北宽42公里,总面积1126公里。 绩溪原属徽州地区,1988年1月起划入宣州地区。 所以绩溪是宣城市的 徽文化被行政硬生生的割断了
⑧ 皖南古村落开发的 意义
皖南古村落旅游的深度开发研究
黄成林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近些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古村落旅游蓬勃发展,以江苏周庄、同里,安徽宏村、西递,浙江乌镇、西镇,上海朱家角,江西流坑,湖南张谷英村等为代表的古村落,已经成为江南最重要的古村落旅游目的地。
皖南旅游区是安徽七大旅游区中最重要的旅游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三市,虽然其面积仅占安徽的22.2%,人口占安徽的9.1%,但其旅游接待要占全省的25%左右,旅游收入要占全省的35%左右。皖南旅游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工业经济不发达,林地的主要功能已由过去的经济目的转向如今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目的,种植业因山多平地少受到限制,发展以古村落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就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民生活和居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皖南旅游区古村落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目前已开发古村落旅游地近20处,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徽州区、绩溪县、旌德县、祁门县(表1)。从旅游资源影响力来看,皖南旅游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以黄山、太平湖、新安江为主体的山水风光,其次是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景观,第三是以九华山佛教文化、齐云山道教文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景观。但是,按旅游目的地数量,古村落已经成为皖南旅游区山水之外第二大类旅游目的地;按旅游接待规模,古村落已成为皖南旅游区仅次于山水观光的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和超过宗教文化旅游地的第一大文化旅游目的地;按旅游品牌影响力,皖南古村落旅游已经成为安徽第二张王牌旅游产品。
表1 皖南主要古村落旅游地基本情况
村名 代表性资源品质特征及名称 营销主题形象 公路里程(km)
宏村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宏村 世界文化遗产 至屯溪65,至黄山55
西递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递 世界文化遗产 至屯溪55,至黄山37
南屏 祠堂群,《菊豆》等电影外景地 至屯溪62,至黄山52
关麓 联幢民居群 至屯溪63,至黄山55
历溪 水口园林、祠堂、目连戏、陵园、悬棺葬 至屯溪105,至黄山150
江村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溥公祠、父子进士坊 伟人故里,千年古村 至黄山50
唐模 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唐模村 中国江南园林的故乡 至屯溪28,至黄山61
呈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村、罗东舒祠 至屯溪32,至黄山55
潜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潜口民宅 至屯溪24,至黄山57
棠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石牌坊群 至屯溪27,至黄山77
蜀源 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桥,古井 养生休闲 至屯溪32,至黄山65
渔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渔梁坝 徽商之源 至屯溪32,至黄山80
一、开发条件分析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
皖南古村落是以明清时期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观念为社会基础,在徽州文化熏陶下造就出来的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落。皖南古村落的家族性、布局的整体性、民居的艺术性、建筑的历史性、景观的独特性,早已为专家学者所认同,为影视界作为影视的外景地。
皖南是徽商的发源地。徽商是我国明清时期10大商帮之一,形成于明成化、弘治年间,兴盛于明嘉靖至清嘉庆年间,衰落于清末。皖南也是我国清代最鼎盛的三大学术中心之一[1],读书入仕博取功名厚禄者为数很多。如清代,仅徽州(大体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黟县、歙县、徽州区、屯溪区和宣城市的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就考取进士516人,其中状元18人,略次于苏州,居全国第二,若以县计,休宁县状元13人,居全国第一[2],由此还出现了“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九进士、四尚书”、“同胞翰林”、“同胞状元”等佳仕途奇迹。由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加上受“聚族而居”、“叶落归根”、“荣归故里”及风水说的影响,这些因经商或仕途功成名就者往往回家乡大兴土木,“遍察山水形胜”,辟基拓产,营造鳞次栉比且十分讲究的民居,并且资助家族修建祠堂、水口园林、书院、牌坊等公用设施和纪念性建筑。由于民居乃至整个村落建筑质量非常高,虽然年代久远,这些古村落还基本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以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纷纷成为旅游开发的对象。
皖南古村落主要由水口园林、牌坊、祠堂、学堂、民居、古桥、古井等景观单元组成。
水口园林位于村落流水出口之处(即村口),集保瑞、避邪、屏障、导向、观赏、界定、美化等功能于一体,类似于村民共享的乡村公园,主要由古树名木、小桥流水、风雨亭、魁星楼、石质牌坊、石板大道、宗教祭祀建筑等部分组成。游人尚未进村,即被水口园林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建筑所折服:“随山采形,就水取势,隐僻清奇,闲雅质朴,巧如因借,无中生有”,与苏州、扬州园林明显不同。
几乎皖南每个古村落都有牌坊,一个村落多座牌坊并非鲜见。如歙县棠樾村有7座牌坊,稠墅有4座牌坊,高约10m的石质牌坊,或矗立村口,或矗立村中,龙凤牌上或“圣旨”,或“恩荣”,或“敕建”,无声地记载着村落的辉煌、坊主的荣耀、家族的光荣,具有启迪、教化作用。虽然不少牌坊饱含着封建礼教牺牲品——妇女的斑斑血泪,具有封建的一面,但其将建筑造型艺术与雕刻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集匾额、楹联、书法于一身,有的古村落还数座牌坊成群分布,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主要用于祭宗祀祖、正规教化、族长议事之所的祠堂,宽通面大进深,雕梁画栋,形制恢弘。遍布古村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平面和立面结构蕴涵着吉祥,室内陈设充满着儒雅。由于建筑是古村落的主体,因此作为装饰构件的木雕、砖雕、石雕遍布民居、祠堂、牌坊之中,每一个雕件都寄托着主人的心愿或期盼。明清时期,皖南盛行风水说,以致每个村落、每幢民居在选址、布局、朝向上都慎之又慎,村落形态或牛形,或船形,或棋盘形,或龙形,或塔形,都有其特定的趋吉、景观、宗教、宗族和环境意象[3]。
皖南古村落的历史一般在1000年左右,鼎盛时期千人之村不在少数,村落中现存古建筑最早为明代。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我国元代及以前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非常罕见,明清两代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也非常少。在我国28处世界遗产中,西递–宏村是唯一的古村落类世界遗产。在我国12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古村落的只有20处,皖南的西递、宏村、呈坎、潜口、查济均属其中。千年古村实质上是明清时期皖南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见证,是凝固的史书或“活化石”。
皖南古村落的科学价值,特别反映在聚落规划、村落防火、人居环境、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整合等方面[4]。如传统古村落通常是“滚雪球”式的发展,即随着村庄的扩大,道路、水系无序状态非常突出,而皖南不少古村落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规划性,道路纵横有序,水系来去有常。从文化生态角度看,皖南古村落与皖南自然环境具有制约、适应、再现和选择关系。从文化景观角度看,皖南古村落观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从文化整合角度看,皖南古村落是徽商经济实力和徽人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
由于皖南古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非常高,以致有的古村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西递–宏村;有的古村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西递、宏村、呈坎、潜口、查济;有的古村落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如唐模、许村、湖村、陈村等;更多的是古村落的某一建筑物被列为全国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皖南古村落以文化景观为主,与皖南山岳型旅游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
(二)优美的自然环境
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丘陵、山地和山间盆地交错分布。总体上,皖南古村落大都依山建屋,傍水结村,远山近村,粉墙黛瓦,蓝天白云,白墙黑窗,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统一,无一不是最佳的人居环境,“山深人不觉,同在画中居”[5]。
(三)较好的市场区位
皖南是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区和资源型旅游地,拥有世界遗产项目2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处,4A级旅游地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2处。旅游资源高度富集,有利于形成景观群以吸引旅游者。游人以皖南为旅游目的地可选景点多,单点交通成本低,对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三大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之一,也是皖南最大的客源地。虽然皖南临近长江三角洲,由于客源地本身的古村落(如同里、乌镇、朱家角等)的“截流”作用和替代性竞争,仅凭皖南古村落难以成为皖南中远程国内市场的首选旅游目的地。但是,皖南古村落旅游地大都拱卫在皖南旅游区最具有市场引力的黄山周围,或者临近皖南最主要的游客集散地屯溪,或者位于游人进出黄山必经干线公路旁,这是皖南古村落发展旅游最主要的区位优势。如“伟人故里,千年古村”江村位于距南京、芜湖至黄山必经的主干公路205国道1km处,渔梁、雄村、棠樾位于杭州至黄山必经的主干公路104省道附近,潜口、唐模、呈坎地处屯溪经或岩寺至黄山主干公路205国道旁。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虽不位居旅游者进出黄山的必经之地,但本身有便捷的公路与黄山、屯溪相通。大体上,按照时间距离计算,除了龙川、湖村、历溪古村落以外,其他已经开发的古村落旅游地距黄山均在1~1.5小时车程以内,符合旅游者理想的旅行/游览时间比要求。
在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期,黄山、屯溪为古村落旅游开发提供了机会市场,古村落旅游地以黄山、屯溪为依托,“借客出海”。今天,黄山依然是皖南旅游区中远程市场的首选旅游目的地,至少30%的黄山旅游者游览黄山前后要游览1~2个古村落。古村落已经成为近程市场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所有制形式与经营模式
(一)所有制形式
从所有制形式看,皖南古村落景观的物质载体有的是国家所有,如潜口民宅、龙川胡氏宗祠;有的归集体所有,如古村落中的祠堂、牌坊、水口园林、水系、道路和土地改革时划归集体的大户人家的房产等;有的属于私有财产,如古村落中绝大多数民居;有的属于企业所有,如旅游股份制企业恢复的人文景观等。总体上,古村落景观的物质载体以集体所有和私有财产为主体。
所有制形式不同,权益关系不同。皖南古村落景观的物质载体相当一部分属于私有,古村落旅游开发者妥善处理好村民利益尤为重要。
(二)经营模式
皖南古村落旅游企业主要是内资企业,目前经营模式大体分为四类。在不同经营模式中,资产所有者的地位不同,收益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租赁经营。租赁经营者有的是国有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有的是民营企业,大都以利润或税收包干加提成的形式租赁古村落最精华的古建筑作为景点以吸引游人。游览户和全体村民虽然都不同程度上享有古村落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收益,但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租赁经营者,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或企业,本身有发达健全的营销网络体系,资金雄厚,开发力度大,能够迅速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形成接待规模。
股份制经营。村集体或村民一方以有形旅游吸引物入股,另一方以资金入股。由于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东之间容易形成合力,促进古村落的开发。
集体经营。这种经营模式一般由村办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开发、经营、保护,古村落旅游收入是村集体收入的一部分,游览户和全体村民都能充分享受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收益。根据需要和能力,一部分村民直接在古村落从事旅游经营活动。
国营。潜口民宅系文物部门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潜口周围不便保护的10座明代典型建筑集中建于一处而形成的村落型的明代山庄。文物部门将其辟为游览点,收入所得主要用于弥补文物保护和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所需相关开支。
三、古村落旅游开发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同类景点过于密集,主题基本相同,市场竞争激烈
旅游者选择旅游地首先考虑的是景点的知名度和特色。皖南古村落旅游地类型相同, 水口园林、牌坊、祠堂是古村落的共性特征,虽然有个性特征,如棠樾以牌坊群见长,唐模以水口水街闻名,宏村以“牛形”村落突出,呈坎以祠堂和“八卦形”村落出众,但总体上个性特征不足以弥盖共性特征,同时,众多古村落彼此之间相距很近(最近者不足5 km),都在挤观光旅游独木桥,客源市场的替代竞争不可避免,以致位于相对区位劣势的古村落进退两难,每年只接待旅游者1~2万人次,停滞不前。
要从激烈的客源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部分因资源特别出众、名流政要到访率高而成为最著名的古村落景点外,如西递、宏村、棠樾,其他古村落应该以古村落为基本依托,走自己的路,推出其他形式的旅游产品,出奇制胜,以互补竞争代替替代竞争。如徽州区蜀源村,以古村落为基本依托,结合青山绿水、山野田园风光、无污染食品、经济住房、古朴民风,推出了“休闲养生”旅游。由于游人逗留时间长,重游率高,每位旅游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过去观光游览的10倍。又如徽州区唐模村,在一般古村落游览的基础上,增加自助拓片、吃农家饭、看徽州民俗表演等很受旅游者欢迎的参与性项目,还将村幼儿园高年级班办在水口园林中的学堂里,不时传来着古装的幼童习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的朗朗声,给古村落增添了几分古韵。
(二)交通通而不畅,有路无车
以黄山、屯溪为结点,以黄山至屯溪的205国道或103省道为界,皖南古村落旅游地大体上分为东、西两大片。西片主要包括宏村、西递、南屏、关麓、卢村等古村落。东片主要包括棠樾、唐模、潜口、呈坎、蜀源、槐塘、许村、雄村、渔梁等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大多数离国道、省道不超过5km。目前的交通状况是通而不畅,有路无车,即古村落至交通干线的公路等级不高,没有通达古村落景点的固定旅游专线班车,散客想到古村落旅游,要么临时成团跟旅行社团队走,要么包车,要么几经辗转,非常不方便。2001年,皖南旅游区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表明,散客占全部客流58.79%。有路无车,等于主动放弃了已经到达村口的古村落潜在旅游者。
必须以黄山、屯溪为结点,通过种种优惠措施,引导客运户开行东片和西片连接主要古村落旅游点的环行旅游专线客车,为散客前往古村落旅游提供便利条件。
(三)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无论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联合国机构和中国政府设立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利用古村落发展旅游,可以为保护文化遗存筹集资金,改变为保护而保护的传统保护观念,但若处理不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有可能竭泽而渔。
古村落,一是古,二是村落,如果古气、古风、古韵、古朴、古貌不存,商贾遍地,古村落则变成了新集镇。少数古村落里的新景观,如充满现代气息的楼房,穿街过巷的电线,为了吸引旅游者新建的“古建筑”,杂乱无章的摊贩等,已经让人感到古村落的风韵正在漫漫消失。
要树立“保护第一”、“保护就是资源”的观念,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必须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结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手段,加大保护力度,制订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和保护性、抢救性维修方案。
(四)主题形象问题
因为皖南旅游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在人们的心目中,皖南古村落肯定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山村,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的韵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古村落已经失去往日风采,山无往日浓郁,水无往日长流。恢复“山深人不觉,同在画中居”的山乡古村风貌迫在眉睫。也只有恢复山乡古村风貌,打“山乡古村”牌,做活“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才能与江浙等地的“水乡古镇”相区别。恢复“山乡古村”、“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必须从长计议,从眼前做起,搞好规划,加强绿化,注意美化,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四季流水潺潺。
皖南古村落之所以出名,一是古建筑,二是名人。皖南古村落藏龙卧虎,人才辈出。如清代医学家、“人痘接种法”发明者江希舜,民国北京市特别市长、代总理江朝宗,著名数学家江泽涵均是旌德江村人,革命烈士江上青祖籍旌德江村。名村得名人而活,名人使名村以传。如何依托古村落,打“名”字牌,如“名村”、“名人”、“名祠”、“名坊”牌,依托古建筑,打“祠堂之乡”、“牌坊之乡”牌,依托乡村名产,打“祁红之乡”、“枇杷之乡”牌,增加古村落的文化含量,推出明确的主题,是皖南古村落深度开发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五)村民利益问题
无论租赁经营或国营,还是股份制或集体经营,不论村民的民居是否是游人参观点,生活在古村落里的村民以及由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所构成的场景,是古村落旅游必不可少的环境,古村落的每个村民及其活动已经成为古村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古村落旅游的灵魂之一。是否允许村民参与古村落旅游,村民对自己的家园发展旅游持何种态度,能否从旅游中获得合理收益,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认真考虑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没有广大村民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不妥善解决村民切实利益问题,不给村民因发展旅游而付出的代价(如古民居的翻修扩建和作为参观点的民居内部现代化改造等都受到限制,村民维修古民居希望外观整旧如新,而事实上旅游经营部门只允许其修旧如旧等)予以补偿,古村落旅游氛围将大打折扣,终究会危及古村落旅游开发。
⑨ 绩溪县桐坑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怎么样
绩溪县桐坑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2014-05-26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桐坑村28号。
绩溪县桐坑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41824399056830M,企业法人胡平安,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绩溪县桐坑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旅游景点、水上乐园项目开发、建设、服务;观光农业服务;餐饮、住宿服务;农业科技开发、推广;初级农产品加工、销售;家禽养殖、销售;瓜果、蔬菜种植、销售;盆景培育、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绩溪县桐坑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