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美食发展乡村旅游
㈠ 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有哪些
我国乡村地域辽阔,自然类型多样,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随着农村交通条件和生活基本设施的改善,以及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我们相信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仍存在着重现代元素轻传统元素、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规范标准轻特色个性、重纵向管理轻横向联合等误区。为此,我们需要从发展战略高度作更多的思考,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1、 政府重视,加大投入,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
纵观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各级政府都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因此,发展乡村旅游首先需要政府从战略上思考有关问题,有条件的地区要联合有关部门,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实施农村扶贫结合起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小村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发展其他旅游结合起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着力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同时限制对农村地区经济乘数效应低的产品如城里人的第二居所等,以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多数人受益,而不是少数人受益的行动。二是颁布一些管理办法和标准,以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如《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以及符合当地风格的建筑和维护的最低标准等。三是搭建城市和乡村结对子的平台,加强部门服务,给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城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 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少开发、多利用,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各地区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很不平衡,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不宜全面开花,可优先选择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进入条件好、靠近旅游热点和经济大都市的乡村加速发展。由于旅游发展永远有阶段性的局限,以及乡村资源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发展乡村旅游要少开发、多利用。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一定要整体规划谋发展,先因陋就简,整合资源,避免盲目开发建设。
3、 成立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实施联合营销,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在法国、西班牙、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乡村旅游发达国家,国家、地区(省)、市(县)、乡镇都成立有乡村旅游协会,其主要职能是制定标准和进行质量评估、通过网络开展联合推广和人员培训等工作。这条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推广,因为乡村旅游个体的实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国应加快成立各级乡村旅游协会,建立规范统一的乡村旅游网,以推进乡村旅游纵向和横向的联合,共同塑造乡村旅游整体形象,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另外,目前我国对乡村旅游的普遍认识是价廉物美,其实,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并不是一种低价旅游,乡村旅游者也不是廉价的旅游者,他们在乡村的花费往往比城市观光还要高,因为他们所要寻求的是一种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这是他们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也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要知道,那种低档次低价格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能长久的。
4、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专业研究不深入,专业化人才缺乏是导致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众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培训应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大力加强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才能确保我国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铭智旅游对旅游人次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培训。培训可以采取理论讲解与案例讨论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东部经验与西部实情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展开。
㈡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哪些积极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2、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3、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
4、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㈢ 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特点
1、独特的活动对象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分散的时空结构
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上下五千年,十里不同俗,且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参与的主体行为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高品位的文化层次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我国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5、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由于现代乡村旅游融乡村自然意象、文化意象和现代科技于一体,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于一体和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于一体,因而是可持续旅游。
如何开发乡村旅游
第一,需求量很大。旅游者寻求差旱。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
第二,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
第三,与一般性的度假旅游有不同之处。一般认为,休闲度假旅游是较观光游更为成熟的旅游类型。一些休闲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对休闲度假的价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游者偏向于距离较远、时间较长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游,乡村游具有如下特点:乡村游针对的主要是周边的城镇市场,因此旅行的距离较短,不同于一般性的中长线休闲度假;乡村游的旅游者对旅游的价格比较敏感(相对于散客游和家庭游,单位集体出游的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这一点可能与现在乡村游市场还不是太成熟,没有形成旅游者可信赖的品牌效应有关;乡村游一般距离近,旅游时间短。魏小安在《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一文中认为,乡村游的市场层次比较分明:市民活动和农民活动基本是大众化的旅游,属于比较低档的消费;部门活动属于中档消费;企业活动层次较高,属于高档消费。因此可以说,乡村游的需求市场是一个差异化的市场。
㈣ 靠美食带动的乡村旅游,如何才能持久
1 产品种类创新,模式创新
在美食产品上不断创新,增加体验环节,保持美食的新鲜感和趣味性。对游客而言,“吃”不仅仅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而渐渐成为一种休闲活动,一种丰富生活的象征,这样的美食才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乡村美食游想要长久,需突破以特色小吃、特产为主打产品的单一模式。注重系统开发与合理优化,开发美食主题核心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
2 特色活动,为美食旅游增色
除了在产品上创新,还可以通过与美食相关的活动,增加体验性和趣味性,形成长久的旅游拉动效应。
可通过区域合作,开展资源互换与共享,打造区域性龙头美食旅游产品,开发主题旅游精品路线,并结合其他区域的优势条件创新美食文化资源表现形式,促进美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深入融合。
3 深挖文化基因,丰富旅游内涵
乡村美食往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包含本地的风俗特色、生产特色、生活方式……
因此,赋予美食文化内涵,将美食、文化遗产、生活方式整合起来,旅游就不仅仅是品尝美食,更是一种完整的生活体验和精神享受。
以饮食文化为主轴,建造饮食文化博物馆、举办美食培训讲座、创办美食论坛、举办烹饪大赛等活动,还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传统手艺人才、以及评选美食形象大使等,使乡村美食旅游更加多元,有效地吸引游客的文化探索动机。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能够丰富乡村美食旅游的内涵,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增加消费深度。
4 打造乡村美食带,串起吃喝玩乐
成功的乡村美食旅游应该达到一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一般而言,以美食街的形态存在。
用这条美食线路,将分散的自然景点、人文景观、特色农场、休闲设施,以及餐饮企业连接起来,集合乡镇优势资源,形成美食旅游带,合力拉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5 做足宣传,提高知名度
对于偏于一隅的乡村美食,除了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之外,还需要进行主动的营销宣传,提高美食的知名度。
现在,各地花样繁多的“美食节”基本承担了宣传窗口的职能,由政府牵头,对特色美食进行大力推广。但是美食节往往是短暂的,容易被模仿、超越,缺乏足够的特色标签、辨识度和影响力。
这就促使美食宣传的渠道和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
㈤ 如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来发展乡村旅游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美丽乡村的推动作用。
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农副产品、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如乡村旅游特色镇尤溪依托江南大峡谷景区的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和生态农业,磨豆腐、做年糕、捣麻糍、酿米酒等传统产业重新兴起,蔬菜、水果、禽蛋、肉类这些农副产品实现了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目前我市已建成涌泉柑橘、羊岩茶叶、岭景葡萄、括苍大白桃等各类游客向往的特色农业观光园。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农民既可以通过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如尤溪镇指岩村的李彩女,她原来在江苏打工,见老家发展旅游业就回来在江南大峡谷景区摆了个小摊,专卖红糖姜茶,2元一杯,生意出奇的好,每天净赚好几百元,相当于她在外地打工10天左右的报酬。一些在家无事的老人到山上挖蕨菜、野菜、摘蕃薯梗,或到农家乐帮忙做钟点工,每天也能收入四五十元。
三是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带来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如小芝、括苍等镇的大批农民自办了旅游服务馆店,还通过互联网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均实现网上预订。
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尤溪下涨村,有了军事探险漂流项目后,村里除了建起大型停车场、公园等,还将村民的房前屋后都进行了绿化,以往垃圾乱扔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
五是有利于推进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农村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村管理、决策更民主了;一些农村还成立了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如尤溪镇率先在台州市成立了镇级农家乐协会,协会定期举办经营户经验交流、培训、考察等活动,实现了农家乐的自我管理、和谐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当前,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项目规划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考虑旅游元素。小流域治理、新村建设等项目在规划时欠考虑旅游元素,尤其是原先具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村镇,等项目实施完毕后想到旅游又去重新建设,造成投资浪费。
二是村庄整治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护古村古建筑。村庄整治按照建设部门的政策要求,农村建房必须“拆老屋、建新屋”,一户只允许有一处住宅。因此,一幢幢水泥楼房拔地而起,而一大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被拆除,目前老房子已为数不多。有些村庄因人口稀少或地处偏辟,向中心村、中心镇进行整体搬迁,更是全村拆除。
三是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留农村韵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但在推进过程中,不能搞千篇一律。目前,各村村庄改造没有很好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此外,乡村旅游带来的商业气息使农村原有的“农韵”逐渐消失,如很多农家乐办得像城市酒店,还专门聘请厨师掌勺,农家菜成了点缀。
三、以发展乡村旅游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旅游具有“兴一业,旺百业”的作用,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有条件的村镇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注意各规划衔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宜认真调研分析本地旅游资源,结合行政村调整,明确域内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要避免无潜力可挖的地方人为造景和有潜力可挖的地方却视而不见,要强调对一些有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且市内各规划在制定时要相互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尊重生态,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对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把一个市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镇当作一个功能区块来建设,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要善于挖掘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风土人情,给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此外,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各渠道项目建设的整合。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发展乡村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样需要资金投入。两者在资金投入时,尤其是基础设施投入上可以共享。各村镇在建设项目包装上报时,要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各级职能部门也要多为村镇出谋划策,帮助争取资金支持。村镇一级也要发挥主动性,多方筹措资金,不能“等、靠、要”。
四是突出农民主体,注重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做好引导,通过让农民得实惠,从内心来激发农民共建美丽乡村的主动性。同时,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自然、人文和产业等资源,串点联线,推进乡村旅游常态化发展。如积极落实旅游惠民工程,创新推出乡村赶集游活动,把乡村旅游与农村集市日有机结合,乡村赶集游扩大了旅游惠民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各农家乐经营户、土特产购买点、种养基地,乃至各小商小贩,均能从中得益,农民得到实惠了,他们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调动起来了。
㈥ 发展乡村旅游有哪些积极的带动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而且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整体文明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铭智旅游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1、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2、增加农民受益,让农民脱贫致富
3、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4、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村整体文明的提高
5、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要求
6、有利于乡村自然环境向着乡土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7、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8、有利于农村选择城镇化的方式
㈦ 为什么近年来大家越来越喜欢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也称绿色产业,是当前的发展趋势,它使农民不仅找到了在城市工作的出路,而且还在我们附近建造了许多景点,这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照顾老年家庭和幼儿,实现农村地区的自给自足。现在,每个村庄都有道路,这在农村地区也很方便。许多城市人带着他们的家人和孩子去乡下郊游,买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在乡村音乐中吃饭和生活,这是一个舒适的周末度假选择。
城市噪音和空气污染在农村地区仍然很难看到,而农村设施、环境和他们吃的菜让许多人感觉新鲜。城市疾病催生了乡村旅游的繁荣,这也是人们越来越向往乡村的原因。并且有民俗文化展示、农耕文化互动体验和特色民俗美食品味是乡村旅游最受青睐和吸引游客的独特特色。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绪。
㈧ 怎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或者休闲农业项目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或者休闲农业项目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研回究一下南宁--东盟经济开发答区山水田园小镇的开发理念,即:借助"农业生产多样化、农民生活现代化、旅游生态自然化"的措施,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且平衡发展的"三生"产业,力促区域和谐发展。同时,以"三生"为主旨,以再造新型乡村为指导,统筹农业、旅游度假产业、居住地产,使其得以共生发展。最终使区域形成与中心城区相对立统一的二元城市空间,作为开发区再造城市的附属休闲配套,发展定位始终保持生态化、田园化、休闲化、乡村化
㈨ 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民有什么好处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
①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②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
③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④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⑤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⑥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⑦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