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如何一体化规划

现代农业的发展,除满足其农产品供给功能外,还具有促进就业增收、休闲体验专、生态保护、旅属游度假、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即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尤其是构建美丽乡村产业支撑体系时,要实现村庄总体联动发展的新局面。北 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 院 指出,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应该结合县、镇域、村域产业发展现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现状统一规划,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和支撑,以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为特色,最终实现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B. 农家乐,农业旅游和现代农庄和乡村旅游都是什么关系

农家乐,一般以农户家庭为经营单位,也就是说一户家庭就是一个农家乐版。
农业旅游,是把权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旅游线路并不局限于一个家庭,一个村庄,或者一个乡镇,而是一条以农业为主要项目的旅游线路。
现代农庄一般是有实力的企业承包开发的集观光、休闲、采摘、餐饮等于一体的大型农业庄园。
乡村旅游就是主要以农村为主要线路的旅游项目,属于农业旅游的一部分。

C. 怎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或者休闲农业项目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或者休闲农业项目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研回究一下南宁--东盟经济开发答区山水田园小镇的开发理念,即:借助"农业生产多样化、农民生活现代化、旅游生态自然化"的措施,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且平衡发展的"三生"产业,力促区域和谐发展。同时,以"三生"为主旨,以再造新型乡村为指导,统筹农业、旅游度假产业、居住地产,使其得以共生发展。最终使区域形成与中心城区相对立统一的二元城市空间,作为开发区再造城市的附属休闲配套,发展定位始终保持生态化、田园化、休闲化、乡村化

D. 生态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以及乡村旅游有什么区别

美丽乡村应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统筹确定区域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旅游资源、文化资料、生态环境,按不同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规模,确定发展重点。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方面应统筹到美丽乡村规划体系中,首先注重产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路径,突出地域特色原则,形成美丽乡村体系的产业规模效益,达到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的强有力支撑——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 美丽乡村与生态休闲农业统一规划核心是要明确生态休闲农业是否成为村镇体系的产业支撑,其次要确定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内容。在美丽乡村规划案例提到落实好生态休闲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统筹好区域城乡统发展,凸显村镇特色,确定美丽乡村体系构建中的空间布局,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建设,配套建设等内容。总之,美丽乡村与生态农业的统一规划是总体与局部,骨架与内涵的关系,生态农业规划应结合区域重点合理确定发展内容,融进美丽乡村规划。
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一体化规划,要以区域农业产业基础为依托,通过合理布局,确定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策略;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以资产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最终实现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扩大、产业功能拓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增加的经营方式-中农富通城乡规划。着力构建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E. 乡村旅游怎么与现代农业融合

乡村旅游和农业现代化有七大融合发展路径:一、生态治理与大地景观的融合;二、新农村建设与乡土风情的融合;三、科技创新与旅游业态的融合;四、原乡文化与旅游体验的融合;五、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的融合;六、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的融合;七、农业产品与旅游商品的融合。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要实现农业产品到旅游商品的转化,还需要完善乡村旅游商品供销销售体系,各地应组织筛选一批具有突出乡土特色、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产品、手工艺品进行重点扶持。
从乡村的发展上来讲,未来乡村的功能应该是综合的,能为城市提供多功能的服务,而乡村旅游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则有条件成为带动乡村经济优化、保护乡村文化传统、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的主要动力。

F. 如何发展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重要的建设内容。乡村是众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其文化内涵厚重,历史悠久,价值独特。美丽乡村的建设,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再现乡村传统艺术,使其焕发新的生机。积极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发展传统文化的演艺、体验和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在实现乡村文明传承、加强乡村文化遗存保护的同时,增加地方收入,践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各地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生态农业的发展,其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是安全、卫生、优质的绿色农产品,通过推广精耕细作,使用有机肥,严格监管高毒剧毒农药的使用,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具有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功能,也是实现望得见的乡愁的重要途径。
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重点突出地域特色,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体验、科普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传承等为项目,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构建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美丽乡村综合体。

G. 为什么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重要的建设内容。乡村是众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其文化内涵厚重,历史悠久,价值独特。美丽乡村的建设,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再现乡村传统艺术,使其焕发新的生机。积极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发展传统文化的演艺、体验和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在实现乡村文明传承、加强乡村文化遗存保护的同时,增加地方收入,践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各地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生态农业的发展,其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是安全、卫生、优质的绿色农产品,通过推广精耕细作,使用有机肥,严格监管高毒剧毒农药的使用,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具有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功能,也是实现望得见的乡愁的重要途径。
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重点突出地域特色,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体验、科普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传承等为项目,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构建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美丽乡村综合体。

H. 如何调动乡镇发展现代农业及乡村旅游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就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美丽乡村要结合区位条件,统筹城乡要素,在对村庄居住环境、村庄配套设施、村庄产业发展、村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科学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立足现代农业,挖掘村庄特色,重点布局农业产业,打造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休闲、现代为主线,以乡村旅游为核心,以大地景观格局的生态环境为脉络的总体发展格局,其核心是农业本身的发展,其次需统筹城乡,融入休闲旅游,大地风景园林等进行综合规划。

I. 火燃村从哪几个方面来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

开创出农业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和结合大自然的规律、创造出有特色的景观,惹人流连,前来参观。

J. 怎样才能确保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发展

围绕园区和产业 做大乡旅基地
近年来,我区依托区内五大山脉的地理资源,建成6.5万亩重庆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全区现有2000亩种植规模以上的5处;建成名优水果基地22.15万亩、蔬菜基地40.3万亩、“晚熟龙眼”生产基地3.3亩。重点打造3个市级农业园区,在圣水湖农业园区引进食用菌种植业主,建成重庆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袋栽7000万袋,年产食用菌3万吨,占据全市食用菌消费市场的40%;在黄瓜山农业园区建成“早熟梨”基地6万亩,打造“年年有节,季季有果,月月有花,天天有客”的乡村观光农业品牌,年接待游客量200万人次;在八角寺农业园区建设万亩荷莲,打造了“十里荷香”旅游观光基地,年接待游客量60万。同时,支持各个镇街因地制宜建设区级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区,建成了永荣茶叶、来苏蔬菜、五间富硒西瓜、朱沱龙眼、何埂猕猴桃等一批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基地。这些基地的建成,极大地丰富了我区乡村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去处。
围绕特色和效益 做特乡旅农产
按照“差异化、高收益”的特色效益农业要求,我区重点在茶叶、食用菌、特色水果等方面下功夫,培育具有永川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永川秀芽”、“永川香珍”、“永川豆鼓”等167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其中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产品11个,无公害产品90个,绿色食品47个,有机食品14个,名牌农产品5个。“永川秀芽”被评为“全国最具文化底蕴十大地理标志名茶”,同时获得“2015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蓝莓、草莓、富硒西瓜、龙眼、猕猴桃等时令水果全市知名,真正实现了乡村旅游来有景点看,走有礼品带。
围绕通畅和便捷 做实乡旅设施
按照水、电、路、生产设施全面配套的总体要求,我区充分整合农业投资项目,在三大市级农业园和特色产业基地等乡村旅游景点大力实施土地治理,配套完善机耕道、耕作道、生产便道、山坪塘等设施建设。近年来,累计硬(油)化农村公路208公里,建成农村生产生活便道454公里;完成山坪塘整治3475口、完成土地治理面积约25万亩,实现了村社公路通畅率100%,人行便道入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点达到100%,使乡村旅游更加通畅便捷。
围绕清洁与绿化 做美乡旅环境
为美化乡村环境,改善村容村貌,自2014年开始,我区开展了“美丽永川·清洁乡村”专项行动,村容村貌整治效果明显。2015年,我区整合农业、交通、水利、建委、市政、环保等部门涉农资金5.62亿元,常态化清漂水库1.23万亩,清漂河流197.2千米,保洁干线公路273千米,清洁田园16.44万亩,建设清洁田园示范点99个,建设示范院落552处,建设人行便道557.6千米,实施“门前五包”31101户,固定保洁人员1778人,实现了农村环境整治、卫生保洁常态化,农家庭院进一步清洁绿化,乡旅游客舒适度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