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论述下现在乡村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而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实际范畴比较有限,主要指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区域内,以田园风光为依托开展的休闲旅游活动。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农家乐”旅游的雏形来自于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并将国内特有的乡村景观、民风民俗等融为一体,因而具有鲜明的乡土烙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
20世纪,“乡村旅游”在我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发展。“乡村旅游”在我国受到较为广泛注目的事情,出现在1989年。那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在会上,根据有关同志的提议,“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虽然由于多种原因,“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后来被“中国国内旅游协会”所取代(再后,“中国国内旅游协会”又被“中国旅行社协会”所取代)。但是“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一度正式命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以1984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为主要标志)及其随后全国发展的相当规模,反映着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研究者和有关方面对于此一领域所具有的视野和目光。
我国农家乐最初发源于四川成都,具体位置有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郫县、温江等说。真正以“农家乐”命名的乡村旅游始于1987年在休闲之都——成都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桃花节。这次桃花节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
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农家乐”层面,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生活。所谓的乡村旅游其实还是农村旅游。乡村旅游成为一个开发热点,很有市场,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易于操作,容易出成绩,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投资少见效快。目前乡村旅游的基本模式“农家乐”,依靠乡村的环境或者特定产业比如养殖、种植等,不需要特大的投入,容易成型。但是“农家乐”再往下维持已经不行了,必须要转型升级,要向真正意味的田园乡村转型升级。

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哪几种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乡村旅游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地区的经验模式对于起步较晚的地区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前瞻产业研究院总结,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有6种发展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产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和农事参与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利用乡土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和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和乡村酒店等。
(6)科普及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如广东高明蔼雯教育农庄、沈阳市农业博览园、山东寿光生态博览园等。

⑶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一)国外发展历程
1.萌芽—兴起阶段,在19世纪初,城市人开始认识农业旅游价值,并参与了乡村农业旅游,如法国、意大利。
2.观光—发展阶段,在20世纪中后期,乡村观光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新产业,如西班牙、日本、美国;
3.度假—提高阶段,在80年代以后,观光农业由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体验、环保多功能扩展,如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
(二)国内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自发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1994年
农家乐兴起
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诞生标志着“农家乐”旅游模式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序幕。
1989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
1994年,“1+2”休假制度颁布并实施。
2.全面发展阶段1995-2001年
乡村假日经济
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1999年又将春节、“五一”、“十一”调整为7天长假。
2000年,国务院46号文明确了“黄金周”的概念。
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旅游主题与 “中国:56个民族的家”宣传口号带游客深入少数民族风情区;
1998年“中国华夏城乡游”旅游主题与 “现代城乡,多彩生活”宣传口号吸引大批旅游者涌入乡村。
3.纵深发展阶段2002-2006
助力“三农”问题解决
2002年,我国颁布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走向规范化、高质化
2006年,明确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将乡村旅游的角色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全面推动乡村旅游提升发展。
2006年8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乡村旅游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
2005年国家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06年我国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提升转型与
4.可持续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产品转型,产业升级
2007年国家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8年健全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克服了乡村旅游发展受土地制度制约。
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和“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提出带动了农村风貌大变样。
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2008年,三次长假调整为“两长五短”模式及带薪休假制度法制化。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
2009年,《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⑷ 国外农家生态旅游有什么特点

尽管国外的农家旅游发展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大都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1)以成熟的农业产业结构为基础。农业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供粮食和农产品,是保证人类生存的根本产业。如果连根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那么农业也没有余力去发展其他的产业。然而,当生存威胁逐渐消失,单一的农业便开始转向农、林、牧、渔等一系列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农业,这时农民的收入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家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结合后的新兴旅游方式,在成熟农业的基础上嫁接旅游业,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因此,没有农业高度发达、农业产业结构成熟作为基础,农家旅游本身就会失去其最大的吸引力,并会阻碍农业的发展。

(2)政策体系完整。在发达国家,拥有完整的农家生态旅游发展政策,如:农家生态旅游的宏观管理、行业管理、市场规模等。这些政策体系保证了农家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占据重要的产业地位。在发达国家,农家生态旅游已成为规模大、稳定性强的旅游方式之一,并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据统计,2001年法国乡村地区的旅游消费达140亿欧元,相当于法国个人在国内旅游开支的19.2%。2001年,意大利1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美国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计划,加利福尼亚州农业观光旅游业1年的收入就有7500万美元,而且还带动了贸易和食宿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4)具有丰富的产品层次。国外的农家生态旅游已不单单为了观光,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进入乡村、融入自然,得到休闲体验。而农家生态旅游的经营者为了满足游客的这类需求,也把越来越丰富多样的农事体验活动和休闲娱乐项目加入到农家生态旅游当中。当然,任何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和需求都是以低层次的产品为基础的,任何高层次的旅游消费都不可能完全摆脱消费低层次产品。所以,随着国外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农家生态旅游的产品体系将更加完善,产品种类会更加丰富多样。

⑸ 想了解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请详细说明下,谢谢!!

给你提供个专业、权威的。。。好的话加分哈!
据山合水易了解,在国外,很多学者都相当重视对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认为这涉及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但目前对概念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在英语里,“乡村旅游”有两种替代名称,即agritourism(农业旅游)和rural tourism(乡村率哟),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传统上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称之为“农业观光旅游”从介绍国外乡村旅游的文章来看,国外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有以下几种观点:
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
有学者这样界定乡村旅游的:位于乡村地区;旅游活动能够是乡村的,即旅游活动建立在小规模经营企业,开阔空间,与自然紧密相连,具有文化传统和传统活动等乡村世界的特点;规模较小,即无论是建筑群还是居民点都是小规模的;④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传统特征,变化较为缓慢,旅游活动常与当地居民家庭相联系,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地控制。
从以上各种不同的观点可以看出,由于乡村旅游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是用以区别尘世旅游和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
山合水易成功案例《云南开远凤凰谷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北京延庆县京西北乡村旅游综合体策划》
《西洼都市农业生态园提升策划》

⑹ 当前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有哪些趋势

(1)规模壮大,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国积极引导和培育了一批农、林、渔业的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吸引旅游者,为游客提供观光、运动、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综合服务的乡村旅游点。使旅游业充分切入农业,实现了与"三农"的直接对接,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点已发展成为全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接待人数近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数的1/10。农村的产业结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田地里的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销售,绿色蔬菜、水果成为市场的宠儿,甚至在田地里耕作、采摘,体验磨米、磨面都变成了旅游活动。这一切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转变固有观念,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为"三农"问题的充分解决,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途径。
(2)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集休闲与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发动和扶植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利用乡村特有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旅游产品。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热情奔放、或含蓄内在,或以种植为主,或以游牧为生,或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或以独特的生活习惯世代繁衍生存。这些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风情,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再以盛行于我国乡村传统的节日为例,汉族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苗族有"赶秋",彝族有火把节,壮族有歌墟,傣族有泼水节;伊斯兰教有开端节、古尔邦节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传统的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泼水节,贵阳苗族四月八,内蒙古蒙族的"那达慕",丽江的龙王庙会等都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民情风俗旅游资源。另外,盛行于我国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竞渡、摔跤、赛马、射箭、斗牛、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我国的乡村具有美丽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分布在没有工业污染的贫困的山村,而这些山村又是中国独特、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留地,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正是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地域特色,深深地吸引国内外游客,使旅游接待大大增加。
(3)设施逐步完善
我国乡村旅游区接待服务设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均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交通道路问题也很大程度的得到解决。公路越来越平坦,极大的缩短旅游者在路上所耽误的时间。公路也连接到各乡各村,大大提高乡村的可进入性,也为自驾车旅游提供了方便。如贵州已达到村村通公路,极大的促进了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各乡村旅游点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整齐划一。许多乡村旅游点建设起了乡村度假别墅、农家饭庄、售货点等旅游服务设施,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扩大了乡村旅游经济内涵,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我国还不断探索切合农村实际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逐步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
(4)乡村旅游后劲十足
乡村旅游后劲十足,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区(点)正积极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新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也在竞相开工,抓紧建设。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5000人,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缓解了农村人口转移的巨大压力。望峪山庄景区建成后,外出打工村民纷纷返乡从事旅游开发,村民的就业门路扩宽了,直接收入也得到了相应增长,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00元增长到了5500元,土地年租金由每亩100元,增长到了1000元。相对于外国,中国的农村还处于落后的状态,这使得中国的乡村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前来我国旅游的动机,虽名目繁多,但仍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即是仰慕中国悠久的游牧、农耕文明史以及围绕此而产生的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他们认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诗意绵绵、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以满足其反哺归真的愿望的"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应首推中国。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这是自然和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赋予我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后天优势。
(5)建设农村新面貌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风貌,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⑺ 国际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是什么样的

国际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是什么样的?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研究,国际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方式。国际上开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最好的是匈牙利。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即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范式。
3.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式的乡村旅游现在正成为许多地方和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又一个模式。以旅游带动农业,以旅游促进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使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促进,既能够增加旅游业收入又带动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据预测,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中农业旅游收入占5%~10%。
4.生态乡村旅游。把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相结合,建立生态农业园,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的种植与管理。旅游活动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旅游者通过在农业园内生活,参与农业园的劳动。并且可以通过购买或者租赁的形式在农业园内选择一块土地,自己种植一些农作物。有的国家的生态农业园非常大,形成一个联合体,乡村旅游活动都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进行生态农业旅游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波兰。波兰的生态农业旅游区的面积超过了4000公顷。

⑻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农业功能拓展、乡村价值发掘、业态类型创新的新产业,横跨一二版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权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发展前景广阔。
1、聚焦重点区域
依据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重点区。建设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区。
2、注重品质提升
乡村休闲旅游要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古朴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
3、打造精品工程
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建设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
4、提升服务水平
促进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要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让消费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买得舒心。

⑼ 国外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根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将西方发达国家的农家生态旅游,也就是乡村旅游,划分为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迅猛的工业化大潮,在解放人类社会生产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产生了回归田园、体味乡村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消费需求。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其宗旨就是让城市中的居民到乡村去体味农家的自然风情和文化习俗,让市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城市居民享受到别样的休闲放松。工业文明席卷欧洲,也使得乡村旅游在欧洲逐渐受到城市人的青睐。至20世纪30年代,到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欧洲城市人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

此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具体表现在没有明确的乡村旅游的概念以及命名,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村庄旅游区域和组织方式,几乎全部的旅游活动都是由游客自发组织进行的。旅游者仅仅是利用乡村中农家的种植地、养殖区和农舍进行采摘、钓鱼、骑马等放松活动,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和新鲜出炉的农副产品,借着村庄自然幽静的环境暂时躲避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而对于很多的农村居民来说,也同样没有认识以此可以作为获取利益的机会,并将其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收益。很多的村民把城里来的旅客当作是朋友的造访,只是适当地收取客人的食宿费用。

(2)发展阶段。20世纪中后期,乡村旅游在西方国家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城镇化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而与此相对的,农业人口减少,农业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农业生产在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同时,林业、渔业、果木、特色养殖等为辅同步发展。现代农业已初具规模,农业景观焕然一新。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组织各种乡村旅游的旅行社,同时农民也发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丰厚收益,出现了专门负责接待来客的农户。这标志着乡村旅游已区别于单纯的农业和单纯的旅游业,成为一个新兴的交叉性的产业。

观光成为了这一时期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形式。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容也日趋丰富,不仅包括观赏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花、草、林、果、家畜、家禽等农村特有的产物,还新增了很多关于村庄传统文化的展示和欣赏活动,例如乡村聚落的欣赏、传统老式建筑的参观以及乡村特有服饰的展示等等。同时,购物、餐饮、游乐、住宿、参与地方节庆、体验民俗成为主要的活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乡村因为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情况不同,开始分化出各种不同特色和侧重点的乡村旅游,以吸引和满足不同的游客群体。

一方面乡村旅游内容逐渐丰富,品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两地的文化差异越发明显,农村对城市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农村干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使得游客开始不满足于短期暂时性的游玩,他们更愿意把周末和假日安排在乡村中度过,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的怀抱,完整地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式生活。为了顺应这一需求,在生态环境较好的村庄,农户们利用自己闲置的房屋,将其改装成具有乡村气息的旅店来接待过夜游客。一时间,乡村成为周末度假、老人休养的最佳选择。同时,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满足于旁观式的欣赏游玩,更要求积极加入到农村劳作的体验生活中去。于是,乡村旅游增加了丰富多彩的操作性活动项目,不仅满足了游客的需求,而且也拓宽了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在很多国家,游客想要参与到农活中去,不但不会得到酬劳,反而要交纳一大笔费用,这已经成为了旅游价值的一种新取向。这一时期,很多的乡村度假小屋以酒店旅馆的经营方式运作,经营管理以家庭为单位,农村妇女成了管理者的中坚。

(3)成熟阶段。无论是度假旅游还是参与式的活动抑或是体验乡村传统文化,都能让游客既获取愉悦的心情,又能够学到一些知识,所以乡村旅游在更大的范围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在成熟阶段,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为了寻求区域整体的良性发展,开始注重农村整体环境的营造,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加强调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社区居民生活改善,乡村旅游开始具有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特点。

⑽ 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式有哪些,与大陆有哪些不同

乡村旅游丰富多彩欧洲乡村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根据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色,欧洲农业旅游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传统观光型。主要以城市人所陌生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采茶、赏花,尽享田园乐趣。在法国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酿酒全过程,还可以品尝、带走自酿的葡萄酒,体验到与在城市商场买酒不大一样的乐趣。
二是都市科技型。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的同时,又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有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德国柏林的大型农业科技公园不仅种植农作物、名贵蔬果及花卉,还喂养观赏鱼和珍稀动物,并建有娱乐场所。
三是休闲度假型。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湖滨等环境宜人的地方,提供休闲度假服务。休闲农场是对传统农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