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旅游业发展
❶ 近代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因为航空业爆炸来式成自长,
长途旅行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英国
重要贡献人:托马斯·库克英国旅行商,近代旅游业的先驱者,也是第一个组织团队旅游的人。19世纪中期,托马斯·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运送了570人从莱斯特前往拉夫巴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行程22英里,团体收费每人一先令,这次短途旅游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开端。
这是我们上专业课的时候学到的。终于派上用场了...谁说读书无用?!
❷ 为何近代旅游业发展于19世纪中期 最好 600字 以上
近代旅游业开始于19世纪中期,促成旅游近代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旅游,转变为一种大众化的社会活动,为旅游服务的企业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并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而存在,还是近百余年的事情。如果将1840 年作为古代旅游业穹近代旅游业的分期点。中国由于1840 年鸦片战争而受列强瓜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近代旅游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在这个阶段西方旅游业正处于重大发展期。(一)西方的大众旅游时代逐渐形成 19 世纪是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随着产业革命蓬勃开展,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显著发展的时期。蒸汽机和铁路在那时迅速地发展起来。随着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人们在时间和经济上逐渐宽裕起来,旅游人数也随之迅速增长。1845 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创立的第一个商业性的旅行社应运而生,成为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旅游服务形成一个独立行业,旅游活动正转变为一种大众参与的社会活动,西方旅游事业进入重大发展时期。(二)处于停滞状态的中国近代旅游 1840 年以后,连年战乱,百业凋零,中国人民处于饥寒交迫的贫困境地,根本谈不勺参与旅游,所以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100 余年内,我国的近代旅游濒临停滞的状态,仅在沿海各租界区邻近,有少量专供军阀、官僚、外国冒险家们避暑、娱乐的风景点,如青岛、庐山、杭州、莫干山等。,除此之外。一些供人观瞻的革命遗址成为现代旅游史上的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抗英的三元里,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中山纪念堂、中山陵、中共一大会址、“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井岗山、遵义、延安、西安事变发难地、东北烈士纪念馆、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还有湘潭韶山冲,重庆红岩村,海南庆龄故居,绍兴鲁迅故居,厦门陈嘉庚纪念堂等。中国近代旅游时期第一个旅行社,便是成立于1923 年的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所附设的旅行部,至1927 年改为中国旅行社;比西方的旅游业整整晚了 80 年,而且业务很少,不过存在几年。
❸ 为什么说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是旅游业的开端
近代旅游的发展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1840年英国召开工业博览会,有一个叫托马斯·库克的英国人组织了很多人坐火车,形成了旅游团去参观这个博览会,这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所有的旅游教科书上都必然谈到这个事件。之所以作为一个开端和标志,是对应工业化旅游的大生产形成了近代旅游的工业化模式。所以,这种工业化模式就是团队式的、标准化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模式。从1840年到1980年,延续了140年,可以说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式,大体上可以这么看。1840年开始的这种方式,后来形成了一个名牌旅行社,就叫托马斯·库克旅行社,还有一个名称叫通济隆旅行社,这是世界著名品牌。现代旅游的真正开始是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从50年代之后的欧洲重建、日本复兴,才逐步开始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旅游。现代旅游从50年代到80年代这三十年,强化了标准化的模式,即旅行团的模式,这种标准化的模式时间稳定,所以要提前预定,在旅游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分钟都要安排妥当。为确保稳定的品质,住饭店是标准间——两个人一间的标准客房,坐汽车是大巴士,坐飞机是旅游包机,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模式,这套模式和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模式非常相似。
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基本特点
首先,旅游业具有综合性。旅游业是集行、游、住、吃、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产业,其综合性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决定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同一个旅游目的地对旅游业必须实行全行业管理。
其次,旅游业具有经济性。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旅游业本身就是由旅行社业、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和交通客运业等众多的以盈利为目的并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构成的。因此,经济性是旅游业最根本的属性,是旅游业的核心和实质。
第三,旅游业具有服务性,旅游业为旅游者提供的劳务是一种可以用于交换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而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过程就是服务
第四,旅游业具有依赖性。其表现: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在于它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在于这些旅游资源坐落的地理位置及其能否使旅游者进的来、散的开、出的去,在于旅游客源的人们对这些旅游资源的了解和感知;二是表现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国民经济;三是表现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以依赖相关行业和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协调发展;四是表现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多种因素。我们了解旅游业的依赖性特点,要明确它是一个较为敏感而且脆弱的产业,同时也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产业。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把它视为唯一经济支柱,一旦发生巨大波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第五,旅游业具有带动性。方能带动其他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产业全体的发展。所以是一业兴、百业兴。
第六,旅游业具有外向型。现代旅游业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或涉外性。
第七,旅游业具有季节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季节性同该国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密切相关,而且是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所决定的。但是,游览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不受季节的限制。
❹ 近代旅游地发展过程及主要特点
近代旅游地发展过程
近代旅游的发展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1840年英国召开工业博览会,有一个叫托马斯·库克的英国人组织了很多人坐火车,形成了旅游团去参观这个博览会,这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所有的旅游教科书上都必然谈到这个事件。之所以作为一个开端和标志,是对应工业化旅游的大生产形成了近代旅游的工业化模式。所以,这种工业化模式就是团队式的、标准化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模式。从1840年到1980年,延续了140年,可以说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式,大体上可以这么看。1840年开始的这种方式,后来形成了一个名牌旅行社,就叫托马斯·库克旅行社,还有一个名称叫通济隆旅行社,这是世界著名品牌。现代旅游的真正开始是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从50年代之后的欧洲重建、日本复兴,才逐步开始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旅游。现代旅游从50年代到80年代这三十年,强化了标准化的模式,即旅行团的模式,这种标准化的模式时间稳定,所以要提前预定,在旅游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分钟都要安排妥当。为确保稳定的品质,住饭店是标准间——两个人一间的标准客房,坐汽车是大巴士,坐飞机是旅游包机,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模式,这套模式和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模式非常相似。
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基本特点
首先,旅游业具有综合性。旅游业是集行、游、住、吃、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产业,其综合性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决定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同一个旅游目的地对旅游业必须实行全行业管理。
其次,旅游业具有经济性。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旅游业本身就是由旅行社业、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和交通客运业等众多的以盈利为目的并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构成的。因此,经济性是旅游业最根本的属性,是旅游业的核心和实质。
第三,旅游业具有服务性,旅游业为旅游者提供的劳务是一种可以用于交换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而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过程就是服务
第四,旅游业具有依赖性。其表现: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在于它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在于这些旅游资源坐落的地理位置及其能否使旅游者进的来、散的开、出的去,在于旅游客源的人们对这些旅游资源的了解和感知;二是表现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国民经济;三是表现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以依赖相关行业和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协调发展;四是表现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多种因素。我们了解旅游业的依赖性特点,要明确它是一个较为敏感而且脆弱的产业,同时也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产业。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把它视为唯一经济支柱,一旦发生巨大波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第五,旅游业具有带动性。方能带动其他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产业全体的发展。所以是一业兴、百业兴。
第六,旅游业具有外向型。现代旅游业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或涉外性。
第七,旅游业具有季节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季节性同该国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密切相关,而且是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所决定的。但是,游览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不受季节的限制。
❺ 中国近代旅游业生产的背景是什么
中国近代旅游业产生的背景是:
1、近代以来的中国旅游活动局部存在,未形成产业,亟待改进。
(1)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活动紧密联系,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一些冒险家来到中国,在一些通商口岸和风景名胜地区巧取豪夺,建造房舍,供其经商、传教、游览和休憩之用;
(2)旧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不少外交官员考察异域,游历甚为广泛;
(3)不少人民出国出卖劳动力,其中也有一些人在谋生之余顺道游览观赏;
(4)为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不少青少年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留学热潮”,得以游学欧美。
2、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有一定发展,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1)交通。铁路是近代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从1876年起铁路建设有胶济铁路、滇越铁路、广九铁路、中东铁路。近代中国的内河航运、远洋航运、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对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旅游住宿。近代旅馆从清代末期开始发展。有外资经营的西式旅馆,民族资本经营的中西式旅馆,铁路沿线的招商旅馆以及公寓等。
由此可见,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旅游业起端很迟,直到本世纪20年代初,上海、南京、北平等地还仅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外国公司开办的旅行社。因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陈光甫于1923年在该行设立了旅行部。1927年6月,旅行部独立,更名为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由于创办者陈光甫等人的竭力经营,该社发展迅速,独占中国旅游业鳌头30年,拉动了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
❻ 近代旅游产生以及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早在古代,就有以观赏风景和怡情悦性为主要目的的出行活动,但是当时能够参加这种活动的只是极少数人,整个社会尚处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时代,大多数社会成员既不具备参加这种活动所需的财力和时间,也缺乏相应的观念和习惯。旅游只是少数人的个人行为,远不具备今天这样的社会规模和社会意义,作为经济行业的旅游业当然也不可能出现在那样的时代。
到了近代,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欧洲在数百年间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不仅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逐步从封建宗教神权的禁锢下解放出来。在社会变迁中力量日益强大的中产阶级积极倡导并实践以人为本、注重人生享受、注重现世幸福的新观念和新生活方式。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开始受到欢迎,成为生活中越来越受重视的内容之一。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多数人还不可能经常外出旅行,更不可能仅出于消遣和娱乐的目的去做长距离的旅行。
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最终把人类推向近代旅游的新阶段。产业革命前,人们一直以人力、畜力或自然力来驱动交通工具,几千年来没有太大变化。产业革命使这种状况根本改变,蒸汽机技术用于交通工具,从此人类有了机械动力的运载工具——火车和轮船。新式交通工具不仅速度快、运载量大,还具有票价相对低廉的优势。这使得远距离大规模的人员流动第一次成为可能。此外,产业革命也使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中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加,大量中产阶级加入旅游的行列。在最早建成铁路的英国,商人们开始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把大批游客运送到游览地。旅游需求逐渐形成社会化规模,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有人代他们处理从启程到返家过程中的一应事务。这意味着专门为旅游者服务、为旅游者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的活动已有可能逐渐从其他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行业—旅游业。可以说,近代旅游和旅游业孕育于向近代转型的欧洲,最终由产业革命催生而成。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在转折关头,人们往往愿意把某一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作为标记。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500多人包租火车从莱斯特到洛勃罗赫参中加禁酒大会。这次旅行并非观光度假,库克也非组织包租火车团体旅行的第一人,但是作为中介者依靠广告这样的活动,库克却是第一人。此后人们纷纷效仿。库克本人则以此发端,多次组织类似活动,并且最终成为职业旅行代理商,而且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旅行代理商之一。于是后人便以1841年那次活动作为近代旅游和旅游业开端的标志。
二战后,旅游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在各主要工业国家,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私人汽车逐渐普及。原来主要用于军事的航空喷气技术转向民用,既大大提高了运速,也使机票价格大幅度下降,越洋远程旅游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于是,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加入旅游者的行列,旅游从此成为一种大众的活动,现代旅游也因而被称作“大从旅游”。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为换取外汇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也开始利用本国或本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来吸引欧美地区的游客,发展国际入境旅游接待业。从此,世界范围出现大规模的游客流动,旅游和旅游业也因此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大多采用类似大机器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式,以满足大规模客流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旅游业在这一时期获得长足发展,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部门。
近年来,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在现代技术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下,人们的旅游需求日益复杂,选择也日趋多样。旅游业的运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逐渐超越传统的大众旅游运行模式,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❼ 中国近代旅游业生产的背景是什么
中国近代旅游业产生的背景是:
1、近代以来的中国旅游活动局部存在,未形成产业,亟待改进。
(1)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活动紧密联系,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一些冒险家来到中国,在一些通商口岸和风景名胜地区巧取豪夺,建造房舍,供其经商、传教、游览和休憩之用;
(2)旧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不少外交官员考察异域,游历甚为广泛;
(3)不少人民出国出卖劳动力,其中也有一些人在谋生之余顺道游览观赏;
(4)为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不少青少年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留学热潮”,得以游学欧美。
2、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有一定发展,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1)交通。铁路是近代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从1876年起铁路建设有胶济铁路、滇越铁路、广九铁路、中东铁路。近代中国的内河航运、远洋航运、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对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旅游住宿。近代旅馆从清代末期开始发展。有外资经营的西式旅馆,民族资本经营的中西式旅馆,铁路沿线的招商旅馆以及公寓等。
由此可见,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旅游业起端很迟,直到本世纪20年代初,上海、南京、北平等地还仅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外国公司开办的旅行社。因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陈光甫于1923年在该行设立了旅行部。1927年6月,旅行部独立,更名为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由于创办者陈光甫等人的竭力经营,该社发展迅速,独占中国旅游业鳌头30年,拉动了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
❽ 近代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现代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是:
1、战后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个人收入的增加
3、闲暇时间增多:带薪假期增多
4、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轮船、铁路——汽车、飞机
5、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
一、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
1、普及性或游客的大众性
2、增长的持续性
3、地理集中性(客源地、目的地)
4、季节性
二、现代中国的旅游
新中国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外事接待阶段”
基本特点:旅游接待多为单纯政治接待,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因此,此时旅游业还是事业,不是产业。(“产业”是某一类企业的总称,其主要业务或产品大体相同。产业必须讲究成本效益,而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不讲成本效益)
主要大事:
两大旅行社系统成立
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二是1957年由各地的华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1974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1980年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系统,共为旅行社三大系统)前者负责接待外国自费旅游者,由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的外事办公室领导;后者负责接待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及台湾同胞,属于政府的侨务系统。体制方面名义上定为“国营企业”,实际运作中都是行政或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1979年以前政府办旅行社主要是为了争取外国人和华侨来访,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同情和支持新中国,以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属于友好接待性质。那时对旅行社的要求主要是取得接待工作的政治效果而不是经济效益;主要根据政治条件选择接待对象,而不是广为招徕;旅行社的体制也是行政或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
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1964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其直接意义是中国旅游事业从此有了专门领导机构。(1978年改为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各省直辖市成立旅游局;1982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振兴时期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阶段
基本情况: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5次专门讲话,要求尽快发展旅游业。邓小平同志指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搞旅游要把旅馆盖起来。下决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侨资、外资,然后自己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旅游业对国家政治经济的积极作用,对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以及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促销等一系列旅游业的基本认识、基本规律上作了明确指示。按照邓小平同志指示,国务院成立以主管副总理为首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地政府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开放和高层决策人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但是由于中国旅游设施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此时我国旅游业发展重点是入境旅游(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外”的常规发展模式,而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国内旅游则实行“不宣传、不提倡、不反对”的方针。
主要大事:
1979年7月,邓小平到黄山考察。
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1983年)
“世界旅游组织”是1975年成立的一个政府间的国际性旅游组织,总部设在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
198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印度新德里会议一致通过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正式成员国,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已跨入世界旅游业的行列。
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市场逐步形成。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国内旅游发展给予重视,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方针,形成全社会大办国内旅游业的格局。
主要大事:
1986年,旅游业的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1991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明确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说明国家已经真正认识到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包括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以及由于旅游业对其他行业的刺激对国民经济作出的间接贡献。
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周五工作制,每周有两天的“双休日”。
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主要大事:
1999年5月1日,全国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加上传统春节,被称为三个旅游“黄金周”)。大大促进了国内旅游的发展。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
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至2005年10月,中国公民自费组团可以前去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6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