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铁板腿”的嬗变

1978年~2008年,随着代步工具的不断进步,我这个“铁板腿”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如果论年龄,我现在算国土资源系统的老干部,可是30年前我却是本地最年轻的学校校长。当时,由于家庭困难,人家上班骑自行车,我只能靠“两条腿”,有时甚至到三四十里外的县城开会,也是把“腿”当作交通工具。人们夸我能跑路,给我送个绰号叫“铁板腿”。

随着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自行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很多人都用上了“飞鸽”、“永久”、“凤凰”等名牌产品。于是,我这个起步较晚的“一头沉”干部,从市场上买来一辆旧自行车,才算有了真正的代步工具。尽管只花百十块钱,但那是全家年把的积蓄。我自然对它爱护有加,每天擦来擦去,遇到沟坎泥泞,就小心翼翼地搬过去,生怕弄脏弄坏了。

做梦也没有想到,近几年从城市到农村,各种摩托车、电动车家家都有,到处可见。特别令我欣慰的是,俺家除了人人“专有”,还添置一部“公用”汽车。我本人则是一辆减震自行车,一部“欧派”电动车。因家中人多,早两天又接一部轿车,吸引了许多孩子。他们边跑边喊:“快来看,‘铁板腿’家又买一部高级轿车。”邻居王大伯捻着八字胡神秘地说:“算上这一部,咱这小庄今年总共添12部啦!”

我们袁庄村位于陇海铁路和“310”国道中间,交通便利。想坐火车有火车,想乘汽车有汽车,想活动一下身子骑自行车,想省力气骑电动车,想舒服就开轿车。每逢节假日,我便带着家人外出旅游,时间短就近游,时间长就远游。两年来,先后逛了故宫,游了三峡,登了泰山,还到新加坡等国家进行观光。父亲心满意足地说:“高山平原、陆地海洋,哪里都看了;飞机、轮船什么都坐了,就是没有上天。”我告诉他,中国的航天员曾两次遨游太空,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到月球上会会吴刚,看看嫦娥,观观玉兔,他一听乐得直捋胡子。

人总是不会满足,妻子也不例外。前几天“十一”长假外出,她在飞机上故意逗我:“‘铁板腿’,咱家啥都有了,现在就缺这个(飞机)。”我笑着对她说,有些发达国家的富人,目前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飞机。只要我们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走下去,飞机早晚也会走进我们的家庭。到那时候,我这个“铁板腿”由轿车又变成了飞机,说得妻子哈哈大笑。这笑声,既是对现代生活的赞颂,又是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原载2008年12月17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⑵ 焦作30年来的变化

“‘焦作现象’不仅是旅游现象,更主要的是借旅游促进城市职能、产业转型的综合现象,是多种转型成功实施的结果。”接受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一再强调。

方创琳认为,焦作的城市转型主要通过了“四条路径”:一是资源开发由地下转为地上,走综合开发之路;二是经济结构由“黑”变“绿”,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三是旅游发展由温冷变为火暴,走旅游旺市之路;四是废物利用由废变宝,走循环经济之路。通过“四条路径”的转型,焦作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焦作的城市地位从单纯的煤炭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转变,城市经济基础从以煤炭为单一主导的资源型经济向以多元主导的综合性现代工业城市转变,城市人口主体从以工矿职工为主体向以现代城市居民为主体转变,城市性质由原来的煤矿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工业城市、山水旅游城市等综合发展转变。

新世纪以来,我国旅游界最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就是“焦作现象”。在中文搜索引擎“网络”上搜索“焦作现象”,可以找到大约18万篇相关报道,在量级上几乎可以与我国最知名的旅游景点相比,其被关注程度可见一斑。“焦作现象”就是以发展自然山水旅游,代替将要枯竭的煤炭资源开发,实现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并取得成功的现象。“焦作现象”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对于焦作旅游今后的发展,方创琳建议,一是坚持不懈地做强、做精、做好;二是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搞综合开发,发掘文化底蕴,提升焦作旅游的文化品位;三是在旅游开发中注重生态保护,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加强中心城区服务设施的改善,为游客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着力打造配套旅游产品

——访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旅游室主任王诚庆

“‘焦作现象’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话题,是与时俱进、谋求科学发展的范例,是努力拼搏、开拓创新的硕果。”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旅游室主任王诚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解读“焦作现象”。

王诚庆说,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使国民得以跳过无弹性的生存门槛,开始追求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支付能力增强,发展旅游业具备了初步的需求条件。“焦作现象”出现的根本保证,就在于焦作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高层战略决策精神和本地实际以及当地各部门的集体智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地区全面发展的系统性指导思想和操作办法,使焦作旅游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王诚庆说,“焦作现象”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对外地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既借鉴又创新,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的游客至上的观念、强烈的进取意识和孜孜不倦的创新追求。焦作的旅游营销工作做得非常精彩,对传统营销手段不断进行再研究、再比较、再评价,进而充分发挥想象力,形成了新的营销手段。旅游行为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即有钱、有闲、有情,只有打动了旅游者的“情”,才能激发旅游者将“钱”和“闲”投向旅游目的地。焦作市的许多创新思路和创新举措,正是瞄准并牢牢抓住了旅游者的“情”这个关键因素。

对焦作旅游业的下一步发展,王诚庆说,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还很大,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挖掘。焦作应该在稳定和巩固国内市场上下功夫,同时对国际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焦作目前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以焦作山水为主题的观光游,而这种观光游发展虽然迅速,但市场终究会趋于饱和,应着力打造休闲娱乐游、体育健身游、工业参观游、历史文化游、黄河湿地游等多种配套旅游产品,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细节上丰富旅游内涵

——访上海复旦大学旅游系主任夏林根

“焦作旅游业,正在从争取大客流量向争取高端游客群体发展,从简单粗放型向高质优质型转变,从政府主导行政管理型向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型转变。”这是上海复旦大学旅游系主任夏林根教授对“焦作现象”的最新认识。

作为“焦作现象”课题研究组组长,夏林根在当初焦作旅游异军突起、很多学者怀疑“焦作现象”到底能否持续时,就撰文提出了“焦作现象”是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夏林根说,在2004年“焦作现象”国际研讨会上,“焦作现象”的基本内涵是速度。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焦作现象”也在发展中嬗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具体来说,其本质意义在于为经济转型、发展旅游业建立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现实标本,一些有益、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促进焦作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仿效、应用的经验。

夏林根说,注重细节,把焦作打造成游客心目中的旅游目的地,是焦作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焦作山水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知名旅游品牌,但还应不断深化主题,不断开拓市场,增强焦作山水的竞争力。同时,焦作旅游要取得持续发展,应在自然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休闲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并把旅游市场放在东南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占领最有消费潜力的游客市场。

夏林根说,旅游是游、购、娱、吃、住、行六大要素的综合性体验。为此,应有专门的机构、人员来编制完整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打造旅游产品的特色,拉长旅游产品的链条,并对游客的不同层次、客流来源、消费水平等结构进行细化分析,指导旅游产品开发、宾馆基础建设等,以保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做到既“卖”山水又“卖”健康 ——访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衍用

“焦作旅游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根本性变化,不但打造了世界地质公园、焦作山水、太极拳三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品牌,而且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树立了焦作新的对外形象。业内外人士把这种变化称之为‘焦作现象’。在我看来,‘焦作现象’其实是一种精神体现,即敢为人先、真抓实干、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精神。”这是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衍用对焦作旅游业快速发展最直接的感受。

王衍用说,焦作地理位置优越,北依太行,南邻黄河,不仅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还有浓厚的文化资源。通过两天的了解和考察发现,焦作旅游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确实不简单,但是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城市建筑没有特色,没有自己的个性,个别地方比较脏、比较乱;其次是通往景区的道路绿化还不够,路两侧建筑比较乱;第三是景区内设施规划也不太合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焦作要想建成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还必须努力,进一步加以改进。

作为中国知名旅游规划专家,王衍用对焦作旅游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是深化经济类型,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转化。每年来焦作旅游的人不少,但是真正在焦作当地吃、住、娱的人却非常少,要拉长产业链,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带动旅游业全方位、多角度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营销宣传,实现从资源营销到景观营销再到环境营销、文化营销。焦作山水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可以打出太行山水、太极文化的品牌, 形成从地下到地上、从大山到大河、从太行到太极、从山水到文化营销的模式。三是要既“卖”山水又“卖”健康。焦作山水在全国也不多见,焦作要将山水与太极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既“卖”山水又“卖”健康。此外,焦作发展旅游业不能停留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要深化“焦作现象”,让焦作人游焦作、河南人游焦作、外地人游焦作、外国人游焦作,这将有力地促使焦作的社会经济再创辉煌。

旅游特色的灵魂是文化 ——访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

“山水也是一种文化,既包括古代名人雅士对山水的理解,又包括现代人对山水的认识。焦作在发展山水旅游的同时,要将对山水景观的科学解释、幽默解释、趣味解释融入山水文化中,因为旅游特色的灵魂是文化。”谈到焦作旅游未来的发展,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中肯地对记者说。

作为资深的旅游研究专家,李明德在讲到增强焦作旅游文化内涵时说:“目前,焦作已经充分认识到以名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对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主要问题是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表现形式和展现手段。”

“文化资源不仅仅指的是历史文化资源。因为有些文化现象已经融入历史,还有相当多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现实存在,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情趣。这些新文化现象也应该作为新的资源来对待,尤其是在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时尚魅力的旅游业时。所以,焦作旅游的发展还应该瞄向近代、现代社会产生的大量新的文化资源。”谈到如何利用文化资源发展焦作旅游时李明德说。

当谈到焦作旅游的品牌时,李明德说:“焦作最为宝贵的是山水品牌和服务品牌。但是,品牌的意义不仅仅是每个旅游者的体验和感受,还更应该体现在市场意义的层面。所以,焦作品牌应该发展的方向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品牌。焦作应鼓励更多的企业创造自己的品牌,与山水品牌和服务品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是社会品牌。焦作要提升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品质,让外来旅游者和本地居住者都能感受到方便舒适。三是城市品牌。焦作应努力使城市的旅游功能更加完备、休闲氛围更加浓郁、区域地位更加突出、文化品位更加独特、自然环境更加生态,让城市真正成为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⑶ 旅行,让生活更美好。 求作文!!(500至600字)

在全省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依托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一个崭新的城市发展战略――“抚松新城”横空出世,被明确列为全省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示范区项目。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建成后,将直接新增高素质人口10万,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年接待游客360-1000万人,拉动地方消费120-350亿元,新增税源10-40亿元。站在长吉一体化重要战略发展节点的高度,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作为长春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载体正在加速推进。莲花山规划控制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作为长吉都市区中心面积最大的生态区域,不仅具有宜居宜游宜业的特点,更是“生态长春”和长春“园林城市”的重要支撑。为此,二道区加快东部近郊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推进路、水、电、热等基础设施东进进程,这些路网完工后,2012年,长春可向吉林方向推近30公里。

产业深度融合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旅游业已成为跨越许多领域的产业集群,在一些区域内成为领跑者。在与农业的融合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可喜态势。全省现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750户,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6.5万人,营业收入达到5亿多元。休闲旅游农业不仅使传统农业直接受益,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今年,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振兴人参产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人参面临发展转型突破的关键节点。省旅游局乘势而上,以突出“吉林制造”地标性旅游商品为主线,重点开发以人参、松花名砚为首的“七大系列”旅游商品。当净月潭、长白山等景区纷纷增设信息触摸屏、手机加油站、IP程控电话等设施时,也为相关产业开辟了偌大的市场空间。

⑷ 如此嬗变,到底什么意思

估计她身边有男朋友吧,或许她说的时候还没有,也许是喝多了

⑸ 何为文化产业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人群中有着不同的定义。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文化部分,是文化经济属性(也称之为“文化经济”)的集中体现,一般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可将其定义为: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一创造利润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骨干,以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协作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文化产业”做过十分简洁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的范围十分广泛,它设计体育比赛、体育娱乐、文学艺术、传媒广告、旅游休闲、影视音像、科学研究、新闻出版、信息咨询、设计策划等等。同时,它还涵盖了体育文化财产、体育文化设备和传媒载体等方面。从产业归类上来看,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服务业的范围。 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嬗变和生成的概念,在发展中有“学院派”与“应用派”之分。学院派通常是从“理论—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界定文化产业,应用派则从社会经济实践中关注文化产业的生产与流通、经营与管理、传播与消费等问题。有人主张建立宽广的文化产业概念,把文化产业纳入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循环链条上来界定,也有人提出文化产业其实就是“创意产业”或“内容产业”。不仅如此,由于国家战略、地域特征和文化政策等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产业也有不同的提法,如美国主要以“版权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总体理念,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主要推出的是“创意产业”概念,日本、韩国等更重视的是“内容产业”。

⑹ 作文门源旅游业取得的成就

门源有丰富的旅复游资源,独制特的民俗风情。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新型的朝阳产业正在兴起。积极实施"3345"战略,即打造一个祁连山旅游圈、一条浩门河旅游经济带、一个百里油菜花海品牌为内容的"三个一"和东中西"三个片区",积极举办油菜花旅游节、环湖赛、中秋赛马节、秋季摄影登山节"四个节庆活动";积极做强以油菜为代表的农业文化基地、浩门马为代表的牧业文化基地、白牦牛为代表的林业文化基地、岗什卡为代表的雪山文化基地,达坂山为代表的古丝绸之路文化基地等"五个文化基地",全县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人数近50万人次,呈现了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⑺ 求一篇以阿诗玛的嬗变为主题的4000字左右的论文。要以论文格式,可以从阿诗玛反射到彝族文化之类的。

啊!!4000字!!疯了!

阿诗玛名播海外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一提起阿诗玛,许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美丽善良的彝族撒尼姑娘阿诗玛,为了爱情和幸福,不向恶势力低头,最后化为一尊石像,天天翘盼着心爱的阿黑哥归来。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六十年代初改编成电影《阿诗玛》后,作为追求坚贞爱情和自由幸福的象征,阿诗玛的故事得到广泛传播。
如今,阿诗玛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民族的代表,也不只是中国人才知道的人物。她的名字早已跨海越洋,为世界各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及海内外游客所熟悉。
初秋时节,在阿诗玛的故乡———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召开了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者会聚一堂,共同对中国的彝族文化进行广泛研讨,阿诗玛又一次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
百年彝学归故里
彝族是世居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阿诗玛所属的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千百年来,彝族人民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休养生息,不仅在此建立过古滇国、爨国、罗殿国、南诏国等诸多政权,而且创造了青铜器、十月太阳历等古代文明,并较早地创造和使用文字记录本民族语言,在社会历史、宗教礼仪、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都有鸿篇巨制的著述,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彝族悠久的历史、神秘而富于创造性的文化、复杂的社会形态,已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算起来,彝学成为一门多学科的、国际性的研究领域已有100余年的历史。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学者、探险家、旅行家、传教士到中国彝区考察、探险、传教,他们调查彝族撒尼、阿细、诺苏等支系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化,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有关彝族的论著,开创了彝学研究之先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孝通、林耀华、杨成志、马学良等中国学者对云南、四川的彝族社会、历史、宗教、语言、文献进行调查和研究,成绩斐然。五十年代,中国对彝族各支系进行民族识别,并对彝族语言、彝族社会历史及凉山彝族社会形态进行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彝学研究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彝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彝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1995年,首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举行。1998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上,许多学者希望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能在彝族的家乡、彝学的发源地中国召开。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9月4日至7日如期在石林彝乡召开。走过了百年历程的彝学研究,终于回到自己的发源地。
跨文化交流的盛会
本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共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芬兰、波兰、日本、韩国、越南和中国等10个国家的100多位学者参加。其中既有首次发起召开国际彝学研讨会的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家郝瑞教授、德国杜易斯堡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海贝勒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樱井龙彦教授等外国知名学者,也有中国的资深彝学专家,还有不少年轻的彝族本民族学者。
大会组委会副主席、国内首位彝族女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巴莫阿依说:“此次会议是中外学者的一次学术大交流,其规模之大,涉及内容之广,研究水平之高,均超过了前两届,堪称国际彝学界的一次盛会。”
本次研讨会是在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召开的,因此确定的主题为“彝族传统文化与彝族社会经济变迁”。围绕这个颇具现实意义的主题,与会学者就经济发展与教育、社会变迁与民族关系、历史文化、语言文献、文学与民俗文化、传统信仰与宗教等专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身穿彝族传统服装的郝瑞教授在作学术发言时认为,彝族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厚,其他学科如果没有彝族的社会、文化资料,就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个案。他指出,在彝族社会经济变迁中,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与现代化相结合?怎样认识彝族文化对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的贡献?怎样认识彝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此次研讨会探讨的这些问题,将为未来彝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会议收到的130多篇论文中可以看出,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嬗变等是中外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其中,阿诗玛是学者们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司佩姬教授在论文《阿诗玛从哪里来:撒尼人、彝族文化和世界主义》中,对阿诗玛从撒尼人的民间传说演变成为世界知名形象的过程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中国学者则从阿诗玛的故事对开发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研讨会上,各国学者充分表达各自的学术观点,展示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令人吃惊的是,几乎所有外国学者都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有的甚至会说彝语及撒尼话,会上气氛活跃、坦诚、融洽。许多学者反映,此次研讨会通过跨文化的学术交流,分享了信息,结识了朋友,收获很大。
伴随着阿诗玛优美动人的歌声,为期4天的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它标志着彝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如郝瑞教授所说:“如果说召开首届研讨会是撒下了一粒彝学研究的种子,那么现在它已长成了一棵大树。我希望将来它变成一片森林。”

够吗?

⑻ 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专化意义本身的创作属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

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

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8)旅游业嬗变扩展阅读:

范围

根据以上定义,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⑼ 市场营销方面关于住的问题

体验营销是一种伴随着体验经济出现的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已有一段时间。它最初是1998年由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提出的。他们对体验营销的定义是:“从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理念。”而结合到旅游景区的体验营销理论,目前在国内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体系。

旅游者体验本质上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景区着力塑造的旅游体验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规划的,应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从竞争的角度看,景区要提供的顾客体验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对旅游者有价值的。景区营销必须建立在目标旅游者体验的消费习惯和体验营销要求的基础上,自始至终不能偏离"体验主题",这需要根据不同景区的地区特征和消费终端环境,展现不同的体验诉求,充分把握游客的特点,把游客的敏感区域激发出来,以正面线索使体验结果达到和谐。

案例20:“体验式旅游”悄然升温

“到农民家里体验田园生活”、“像职业探险家一样穿越西部无人区”、“去国外入住当地人家”,诸如此类的旅游方式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响应。“体验式旅游”正悄然升温,成为现代旅游中最具开发潜力的一个亮点。

所谓“体验式旅游”,业界人士理解为旅行社安排更多参与性的活动,使游客感悟旅游真义。时尚的年轻人则认为,旅游不在乎山水,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闲适心情的分享。

就目前的旅游产品而言,体验式旅游尚存在很大的市场空白。“体验式旅游”始于1997年广东中旅推出的穿越罗布泊探险游。随后,一些旅行社又开发了高校旅游。旅行社把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作为一个景点列入旅游路线,激励孩子们考名校的决心,让他们提前感受高校生活。当然,也有部分旅行社时不时拉出“当一回军人”、“做一天牧民”这样的大旗,但热闹一阵后,便偃旗息鼓。纵观旅游市场,与“体验”拉得上关系的旅游产品还真不多,而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式旅游”更是微乎其微。但在国外非常流行的“体验式游学”,则开了个好头。

“体验式游学”就是学生由出国留学机构办理出国,在国外完全进入当地的生活状态,参加由当地语言学校安排的课程及其他文体活动。虽然第一次独处异乡的孩子还不免表现出一定的拘谨,但与外国孩子同吃同住数十天的生活,却让全部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再也不怕说外语了!

其实旅游中的众口难调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但在“体验式旅游”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比如说“想做一天农民”的,并不在少数,但事实上,目前并没有旅行社在做这个项目。自己开车去吧,不仅投石问路花费工夫,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即使到了农民家,谁信你呀,一番口舌之后,老乡们也难理解。年轻一族只能无奈:“想做‘农民’原来这么难!”

一向精明的旅行社为什么开发“体验式旅游”的力度不大呢?原因就在于旅行社对有这部分需要的人群数量没有太大的信心,如果形不成规模,就无效益可言。所以旅行社对开发此类线路较为谨慎,因此目前旅行社对“体验式旅游”的开发还停留在“作秀”阶段。

从最初的观光游览到追求休闲化旅游,上升到找寻另类感觉的个性化旅游,这是旅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目前大部分的旅游者,还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面上。比如去北京旅游,大不了安排晚上听听京戏、看看杂技,到胡同里坐坐黄包车,体验的实质还停留在表层。再有就是“急行军式”的旅游方式,一天走马观花几个城市,游客哪来什么文化体验?

案例21:成都“农家乐

特色是旅游的魅力所在,“农家乐”体现了旅游业的这一特点。就整体而言,成都“农家乐”为游客充分展示了川西坝子特有的田园风光、民习风情和古老的巴蜀文化,具有浓郁的农耕“川味”。就局部而言,它又依自然条件和区位的不同,形成风貌各异的特色类型,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实用理性的文化观念。按照所依托资源的不同,“农家乐”也分好几种:

1.农家园林型。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温江县万春镇等西部川西坝子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这里位于“国家生态示范区”内,是享誉全国的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农家乐”发端于此。它荟萃着川西平原农家休闲旅游的主要特色,展现着“农家乐”的巨大魅力。

2.花果观赏型。以龙泉驿的书房村、工农村、桃花沟、苹果村等东郊丘陵的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龙泉山果品远销全国乃至海外,果品收入是龙泉驿区的经济支柱。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以春观桃(梨)花、夏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使其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卖果不如卖花,让人先饱眼福,后饱口福,它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嬗变。龙泉山水果在提高其科技含量之后又着力提高其文化含量,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观光农业,开启了宜林山区发家致富的新思路。

3.景区旅舍型。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蒲江县的朝阳湖、彭州市的银厂沟、大邑县的西岭雪山等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低档次农家旅舍价格低廉,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环境,景区“农家乐”因而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

4.花园客栈型。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泥巴沱风景区、邛崃市前进农场改建的东岳渔庄等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使之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向现代化谱写上光彩的一笔。

150-250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