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能使安徽省池州市经济快速发展

一、利用池州市本省的资源,如区位优势、旅游资源等进行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大型国企、民营企业前来投资。池州市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以及人才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协助。

二、利用皖江城市带的大前提下,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还是要进行招商引资。工厂来了,企业来了,人才必须得跟上。那么,高等教育就必须要发展一下。目前,池州市有池州学院和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两个高等院校,而且这两个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规模、专业程度上比较滞后(省会合肥有高等院校50个左右)。无法满足池州市的大发展、大建设的需求。

三、近年来池州市的发展仍然缓慢。省政府搞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纵观几年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效果。政策不施行、资金不到位,发展就会停滞。

㈡ 发展池州旅游产业相关具体措施

今年以来,池州市旅游业发展可谓是“好戏连台”:4月16日,池州市人民政府与正大财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池州平天湖旅游度假区整体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合作成立池州市财信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并将分两期投资共同开发平天湖风景区;7月16日,安徽省政府在黄山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成立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池州将与示范区内其它五市一县携手加快推进皖南地区的旅游国际化进程,把皖南地区真正建设成为安徽的旅游龙头,华东的旅游中心,中国的旅游名牌,世界的一流旅游目的地。

其实,这一幕幕上演的“大戏”不过是蓬勃发展的池州旅游业的一个片段。今年以来,虽然池州旅游市场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由于组织有方,应对及时,措施有力,旅游经济实现“逆势飘红”。1至6月份,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46.8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09818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14亿元,同比增长35.5%,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高层推动 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

池州境内,名山胜水不计其数,众多人文景观,底蕴深厚,独具风格。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与黄山、太平湖等众多景区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皖南旅游经济圈。但在撤地建市前,池州旅游业发展步伐缓慢,产业化程度低,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没有转换成产业发展优势。

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包括池州在内的大皖南国际旅游区的发展十分关心,及时作出了加快建设以黄山、九华山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胜地,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促进皖南大开放的重要决策。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曾多次到池州考察,对以九华山为龙头的池州旅游经济发展寄予厚望,明确提出要“把九华山建设成世界级旅游胜地、国际性佛教道场,把池州打造成为皖江首选、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坚定了池州人民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旅游强市为目标,全面实施“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加快以九华山为龙头的全市旅游开发和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努力推进池州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

2001年,在安徽省政府编制的“两山一湖”旅游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后,我市于2002年10月聘请同济大学编制《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4年初通过评审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同时各县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九华山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修改稿)》先后完成,花台景区、牯牛降生态旅游、秋浦河景区、大王洞等各重点景区景点的开发规划也先后通过评审。2007年,我市制定了池州市“十一五”旅游产业振兴规划和2007年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十一五”末,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30亿元;力争达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0亿元;实现旅游收入对GTP的贡献率在25%以上。从总体规划到振兴规划再到年度行动计划,发展的目标越来越明确,任务分解越来越细化,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越来越完善,池州旅游业正一步一个脚印,以坚实的发展步伐朝着旅游强市目标迈进。

剪杂除芜 “龙头”焕发勃勃生机

池州景区景点犹如群星闪烁,而九华山就是最耀眼的“月亮”。如果说一个个景点就像一枚枚棋子,那么九华山正成为运筹帷幄的棋手;如果说一个个景点是龙身,那么九华山就是池州旅游当之无愧的龙头。

1979年,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九华山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从而拉开了九华山旅游发展的帷幕。随着30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大量流动人口迁入,景区内擅自修建房屋现象变得突出,“莲花佛国”的清静逐渐被无序的市场喧闹所淹没,过度地开发已让九华山这个全市旅游业的“龙头”不堪重负。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在山下开发建设柯村新区,并对山上九华山单位进行搬迁,对建筑进行拆迁:首先搬迁山上的管理机构,接着是职工,最后是居民、驻山单位和接待服务设施。目前,九华山风景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公检法、财政、城建、税务、工商、金融等管理机构已全部下迁到山下柯村。同时根据规划,先后拆除芙蓉庄、祗园城两个集中个体经营的市场、百岁宫至肉身宝殿沿线、凤凰松至天台沿线摊点、商棚,结合接客市场的全面规范,致使核心景区的个体工商户数量锐减,使景区行业布局趋于合理。今年,九华山在总结前几年拆迁整治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山上拆迁整治工作力度。肉身殿北大门地段是九华街的核心地段,但该地段建筑拥挤不堪,影响景观效果。今年7月,九华山正式启动肉身殿北大门地段环境整治,到目前为止,该地段房屋基本拆除完毕,不久这里将建设一座广场。

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让九华山这个全市旅游发展的“龙头”剪杂除芜,强身健体,焕发出勃勃生机。2007年,九华山进入首批国家级5A风景区行列,并荣获中国十大“佛教文化旅游胜地”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项殊荣。2009年3月,九华山风景区被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今年,虽然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九华山旅游经济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上半年,九华山累计接待游客172.4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6.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31%和12.65%。

共打“九华”牌,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如火如荼

池州境内,名山胜水不计其数,以九华山、牯牛降、升金湖、蓬莱仙洞等为代表的众多自然景观,特色浓郁,品位较高;以莲花佛国、杏花村、秋浦仙境为代表的众多人文景观,底蕴深厚,独具风格。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了一个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市。

但是由于交通限制,这些资源在以前并没有给池州带来多少好处。随着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安景高速、铜九铁路及沿江城际铁路完工或开工建设,九华山旅游机场、池州长江大桥筹建,池州的区位优势初步显现,发展旅游正当其时。近几年来,个体、外资、联户、国企等各类资本蜂拥而至,在池州大地形成了旅游资源大开发热潮和全社会大力发展旅游、发展大旅游的氛围。

2008年,东至县香隅镇农民汪实华瞄准了大景高速开通后带来的市场机遇,在火车站站前区选择了上千亩荒山、渔场,将前些年做生意赚的钱全部投入其中,建设了一个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禽类水产养殖、生态园林建设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度假村———清水湖畔,并于2009年5月1日正式开业。

汪实华的清水湖畔仅是我市旅游业大发展的一个缩影。匈牙利籍华人詹晓荣慕名池州杏花村古迹胜地,在城西复建杏花村;浙商苏文明、牟国量在城东开发平天湖旅游度假区;九华山管委会与安徽省投资公司、嘉润集团签署协议,分阶段对环九华山风景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战略投资;东至县通过招商引资由南京梅花饮料食品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的仙寓山·南溪古寨旅游区已成为该县又一热点。

做大旅游业,需要有一个品牌作为切入点,而作为池州旅游业“龙头”的九华山,无疑是各县区发展旅游业需借助的一张“王牌”。青阳县主动与九华山核心景区对接,突出佛教文化、生态风光、人文景观等特色,对县内景区进行了开发包装,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同时,以打造皖南重要旅游接待基地为目标,强力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近两年来,青阳县共实施市政建设项目40余个,目前城区面积已经扩至6.5平方公里,较5年前扩大了一倍;贵池区按照“立足主城区,对接九华山,发展城乡游”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旅游产品建设为中心,景区开发取得重大进展。九华天池、石门高、杏花村二期、秀山门博物馆二期、华丽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园五大旅游产品建设快速推进,除石门高景区外,其他四大景区年内有望实现对外开放。九华山旅游集团还实施“走出去”战略,收购贵池区秋浦胜境景区,对景区实行控股经营。九华山还就势联合了周边一些景区的旅游资源,打通景区间旅游通道,串点连线,使过去分散的力量强强联手,形成整体优势,逐步改变九华山“佛强景弱”、“山强水弱”现状。

目前,池州市旅游项目列入全市“583”重点工程的共42个,总投资86亿元,列入省“861”行动计划项目23个,总投资50.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4.3亿元。九华山风景区大铜像工程、花台索道,平天湖旅游度假区、杏花村文化园、九华天池、九华河旅游观光带、秀山门博物馆二期工程等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九华山中心大酒店、大王洞索道已建成运营,龙溪山庄、平天湖明珠大酒店等6个高级酒店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政策解读

一、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
政策解析:此条政策的立意,在于通过改革在国内形成统一的旅游大市场,从大局出发,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到旅游业发展建设中。各地旅游部门须以改革的精神和勇气,重新梳理和审视本地区在消除行业、地区壁垒方面存在的问题,旅游部门能够解决的,要抓紧时间尽快解决;仅靠旅游部门不能解决的,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
二、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政策解析:此条政策的立意,在于全面推动各类旅游企业的做大做强,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总体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政策充分考虑到旅游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宽的特点,专门提出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有利于推动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各地须按照本条政策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国有旅游企业的改革改制,通过必要的扶持和引导,尽快把国有旅游企业推向市场;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监督和管理,对资质优良、经营业绩突出、市场潜力大的中小企业,要探索更多手段予以扶持。
三、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
政策解析:本条政策的立意,在于鼓励地方以更广阔的视野开展旅游业改革试验,从中总结经验,推进旅游产业整体改革步伐。进行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的地区,应进一步大胆探索和实践,以更实际的举措推进改革实践;进行经济社会改革综合试点的地区,旅游部门应加强与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将旅游改革的内容更多地纳入到综合改革中;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协调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推动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推动中存在的问题。各地须加强与国家旅游局在改革方面的信息互通,及时提出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国家旅游局协调解决的问题,以利国家旅游局从更宏观的层面总体谋划,推动整个产业的改革和发展。
四、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五年内,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要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
政策解析:此条政策的立意,在于通过把协会改革改制进行得更深入、更彻底,从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建设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意见》中对此提出量化的时间要求,是对旅游改革寄予的厚望,各地须按照这一要求,抓紧做出协会改革改制的具体方案和时间安排,按时完成任务。
五、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所有旅游收费均应按规定向社会公示。
政策解析:本条政策的立意,在于通过对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向社会公布设定具体时限,以及向社会公示旅游收费项目做出原则规定,以便更好地保护游客的知情权和旅游企业的切身利益。各地旅游部门须协同发展改革、价格部门,根据本条政策对于时限等方面的要求,及时制定具体措施和办法予以落实,并加强对公布和公示本身及其执行情况的监督。

㈣ 促进旅游业发展意见的相关政策有哪些

你好,量价骄阳解答 有2009 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2012年2月,《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2年7月《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4 年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5 年《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2015 年7月《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希望有帮助吧。

㈤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意见建议

一、树立科学旅游观
(一)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兴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发展格局;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二、增强旅游发展动力
(三)深化旅游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发挥各类旅游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中介组织发展。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打破行业、地区壁垒,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各地要破除对旅行社跨省设分社、设门市的政策限制,鼓励品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扶持特色旅游企业,鼓励发展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稳步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现对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抓紧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对景区游客进行最大承载量控制。统一国际国内旅游服务标准。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取消边境旅游项目审批,将旅行社经营边境游资格审批和外商投资旅行社业务许可下放至省级旅游部门。
(四)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一步深化对外合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完善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框架下,采取有利于边境旅游的出入境政策,推动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中东欧的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推动中非旅游合作。加强旅游双边合作,办好与相关国家的旅游年活动。
(五)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完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体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实现国家旅游宣传促销专业化、市场化。建立多语种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网站,加强国家旅游形象宣传。研究促进外国人入境过境旅游签证便利化措施,推动符合规定条件的对外开放口岸开展外国人签证业务,逐步优化完善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数量适当、布局合理。统筹研究部分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优化邮轮出入境政策。为外国旅客提供签证和入出境便利,不断提高签证签发、边防检查等出入境服务水平。
三、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六)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在城乡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国民休闲度假需求。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合理优化布局,营造居民休闲度假空间。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推进整形整容、内外科等优势医疗资源面向国内外提供医疗旅游服务。发挥中医药优势,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快建设慢行绿道。建立旅居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建设标准,完善旅居全挂车上路通行的政策措施,推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铁路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海洋旅游。继续支持邮轮游艇、索道缆车、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国产化,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
(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加强规划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保持传统乡村风貌。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八)创新文化旅游产品。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整合会展活动,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杜绝低水平的人造景观建设,规范发展主题公园。支持传统戏剧的排练演出场所、传统手工艺的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建设。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反对低俗、庸俗、媚俗内容,抵制封建迷信,严厉打击黄赌毒。
(九)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十)大力发展老年旅游。结合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规划引导各类景区加强老年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适当配备老年人、残疾人出行辅助器具。鼓励地方和企业针对老年旅游推出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和优惠措施。抓紧制定老年旅游服务规范,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旅游景区门票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措施要打破户籍限制。
(十一)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加大对老字号纪念品的开发力度。整治规范旅游纪念品市场,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鼓励各地推出旅游商品推荐名单。在具备条件的口岸可按照规定设立出境免税店,优化商品品种,提高国内精品知名度。研究完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符合条件的地区。在切实落实进出境游客行李物品监管的前提下,研究新增进境口岸免税店的可行性。鼓励特色商品购物区建设,提供金融、物流等便利服务,发展购物旅游。
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十二)完善旅游交通服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建设要统筹考虑旅游发展需要。完善加油站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将通往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推进旅游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与改造。重点旅游景区要健全交通集散体系。增开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列车和旅游专列,完善火车站、高速列车、旅游专列的旅游服务功能,鼓励对旅游团队火车票价实行优惠政策。加强高铁车站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开通和增加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航线,支持低成本航空和旅游支线航空发展,鼓励按规定开展国内旅游包机业务。规划引导沿江沿海公共旅游码头建设,增开国际、国内邮轮航线。制定旅游信息化标准,加快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十三)保障旅游安全。加强旅游道路特别是桥梁、隧道等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场所特种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检测。完善旅游安全服务规范,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安全风险防范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旅行社、景区要对参与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旅游者进行风险提示,并开展安全培训。景区要加强安全防护和消防设施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将其纳入当地统一的应急体系。重点景区要配备专业的医疗和救援队伍,有条件的可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基地统筹建设。
(十四)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行业协会要完善行业自律规则和机制,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建立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大曝光力度,完善违法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的行为,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引导旅游者文明消费。充分发挥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推动景区景点进一步做好文明创建和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加大景区文明旅游执法,杜绝乱刻乱画、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行为。
(十五)规范景区门票价格。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景区应严格按照规定,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人、军人、残疾人等实行门票费用减免。所有景区都要在醒目位置公示门票价格、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及团体收费价格。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各类变相涨价行为。
五、完善旅游发展政策
(十六)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理念,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条件。
(十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游客咨询、标志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力量开发建设一批新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科普教育功能完善、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编制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国家重点旅游区域的指导,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十八)加大财政金融扶持。抓紧研究新形势下中央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做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
(十九)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安排旅游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占用耕地。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海洋功能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范用海及海岸线占用。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进一步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二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编制全国旅游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建立完善旅游人才评价制度,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推动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导游评价制度,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导游职级、服务质量与报酬相一致的激励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建立一批国家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鼓励专家学者和大学生等积极参加旅游志愿者活动。把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支持旅游科研单位和旅游规划单位建设,加强旅游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动本地区旅游业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各地要加强规划引导,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重复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要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落实配套法规。发展改革委、旅游局要定期汇总各地区及有关部门对本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开展督促检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调配合,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国务院
2014年8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㈥ 旅游局对发展生态旅游业有哪些政策

多样性
1、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应在非生物因子和生态过程等方面加强生态系统完整性建设。
2、保持生态系统本土性,禁止或慎用引进外来物种,防止生物入侵,保护古树名木和原生的乡土植物群落,防止生态环境退化。
3、重视生物多样性,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计划,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监测内容。示范区设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专职人员及咨询专家。
4、生物因子植被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的生境类型众多。物种保护措施有效,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能得到重点保护。
5、示范区内无捕猎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的行为,禁止出售野生动物制品。研究和防治生物危害、生物入侵,合理控制原有的林产品采伐规模。保护区内物种的生存环境,结合示范区绿化等生态建设项目,进行适宜生境的扩大设计。
6、调查、记录和监测国家重点保护和省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种群现状、动态分布和生境。识别野生动物活动廊道,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廊道设计。在野生动物栖息区内的人工设施,控制夜间照明和噪声,保持天空的自然黑暗,避免惊扰野生动物,不应对夜行动物造成明显的干扰。

丰富性
旅游资源结构合理,规模较大,丰度较好。

独特性
1、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很高或较高的美学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或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文景观价值较高;
2、生态资源游憩价值较高。示范区内的人为干扰较少,大部分为自然区域。
3、特定资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缺性,在市场上形成较大影响。

㈦ 池州市昌松鹿业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池州市昌松鹿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11月1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许可经营项目:梅花鹿驯养,鹿产品初加工,旅游景区管理服务等。
法定代表人:曹登科
成立时间:2012-11-12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4170200001039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和平村

㈧ 安徽池州市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池州市的大发展发展已是必然。我在这里分析一下(个人观点,希望对您有一个参考)。

一、从历史沿革来讲,池州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古代政治上虽然不是中心,但在地方也是比较不错的。另外,其文化底蕴是非常悠久的。包括李白、陶渊明等人都感叹赞扬池州市的山水、文化历史等。

二、从旅游、生态环境发展来看。池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市区生态环境良好,比起工业城市环境要好的多,适合宜居。尤其是九华山这座著名的国际佛教圣地,是安徽两山一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徽省呼声仅次于黄山的著名自然风景区,2010年九华山旅客量已经超过黄山2倍,成为安徽省旅客量最大的自然风景区,在安徽省的旅游经济中,占了重要的比重。与全国风景区相比,九华山名气也是非常靠前的,在宗教文化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所以池州市可以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多渠道增加旅游财政收入。

三、从区位优势来说。近几年,安徽省政府搞了不少的政策,提出要发展安徽长江沿岸几个港口城市。过去一段时间,安徽省政府一直把经济中心放在省会合肥(合肥并没有什么独特的资源,但是它毕竟是省会,在政治上的干预和领导下经济必然会优先发展,这个没有办法,不然合肥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其区位优势、空间格局不如芜湖)以及北方的几个工业城市。近几年合肥在迅速发展,但是北方几个城市发展速度依然比较缓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反应安徽省政府对安徽城市发展的定位也有一定的欠缺,忽略安徽长江流域几个港口城市的大发展实乃错误之举。从区位优势来说,池州市是安徽省南端的大门、咽喉之地。安徽长江流域的几个港口城市(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明显比安徽北方几个城市的区位优势要优越,在空间发展格局上优越性比较大。同时,池州市靠近长三角,是泛长三角、参与长三角经济转移协作的核心城市之一。

四、交通运输建设方面。池州市是皖江城市、长江中下游西边的中心,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拥有长江天险、滨江港口,通航可东至南京、上海,西至九江、武汉,成为航运黄金水道的连接点,分散点。目前,池州市正在大力建设各类一级、二级港口,其中船舶制造行业在迅速发展。池州市的高度公路网已经铺开。池州市的长江公路大桥已经开工建设,规划与安庆枞阳县地域对接,也是济祁高速公路(济宁-池州-景德镇)的组成部分,是池州市与长江北岸连接的重要快速通道,加强了池州市与合肥市以及安徽北方工业城市的交通对接、经济贸易的快速联系。另外也是池州市跨江发展的重要举措。九华山飞机场已经开通运营,机场按4D级规划,目前按4C级建设,保留建设为国际大型机场。拟开通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厦门、海口、烟台、哈尔滨、西安、成都等区域中心城市航线,适时开通韩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包机。铜九铁路(武汉-九江-池州-铜陵-南京-上海)已经开通运营,它是连接东部与中西部的又一重要快速公路网通道。宁安城际铁路(安庆-池州-南京-上海),全长257公里,设计时速250km/h,规划运输能力为日发送旅客列车125对。工程投资估算总额257.02亿元,池州至南京、上海旅行时间可分别缩短至1小时和2小时,大大缩短了沿线及长三角各中心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对完善地区交通运输结构,密切各城市间及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池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从国家政策来说。池州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级)核心成员之一,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极城市之一。其中,江南产业集中区是参与泛长江经济协作转移的试点区,是池州市及安徽经济发展的龙头经济区之一。另外国家级池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前江工业园区等经济发展较快。

综合以上,池州市尽管有以上的优势,但是池州市是山区城市,管辖的面积大,但是市区可发展的空间比较小,在大发展、大建设的前提下,土地的利用是相当迫切需要的。参照南京,上海,武汉,哪个城市不是跨江而治?既然修建了长江公路大桥,必然会跨江发展的,这是必然也是趋势,只不过时间没到。我相信未来,池州市必然会发展成为二线城市,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一线城市。不仅是经济发达,而且生态环境依然良好、城市建设水平都相当的高端化、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