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旅游广告对旅游的影响是什么

1,旅游广告具有一般商业广告的各种特点,如有偿性、目的性、时效性、指向性与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此外,由于旅游产品的在生产、销售、推广及消费中的特点,又决定了旅游广告还具有有别于一般商业广告的其他特点,如旅游广告传播的高互动性、旅游广告信息高度的立体化、旅游广告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旅游广告信息鲜明的个性化等。
2,旅游广告媒体之间毕竟还存在着差异,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势。根据广告宣传的对象、范围和目的,以及旅游广告费用的支出,进行媒体的可行性分析,科学地选择广告媒体,对旅游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旅游广告对旅游起到促进的作用,可以带动当地旅游的大力发展,增加居民的人均收入。

⑵ 论文:浅谈旅游行业营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 浅析权益的形成及其复分类。制
2. 试论降低产品成本的意义与途径
6.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中的合理应用。
2. 论会计科目设置的必要性、严肃性
2. 浅析权益的形成及其分类。
6.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思考(数字是我的q,我可以帮你 )
4.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会计管理中的运用。
9.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会计管理中的运用。
8.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思考。
4.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或7. 浅析权益的形成及其分类。
3. 试论降低产品成本的意义与途径
5.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中的合理应用。
3. 论会计科目设置的必要性、严肃性
4.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思考(数字是我的q,我可以帮你 )
8.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会计管理中的运用。
4.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会计管理中的运用。
2.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思考。
6.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⑶ 浅谈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
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 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 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 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 。
(二)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贵州多彩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www.bfblw.com/lw1.asp?ID=177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三)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⑷ 旅游商品化的对策及思考

传统文化是促进丽江旅游发展的催化剂,纳西族的人文精神是吸引全球目光的亮点。丽江保存了完整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级的人类文化财富。文化资源是丽江最大的优势资源,丽江最大优势也就是文化优势,如果丧失了这一点,丽江旅游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世界文化遗产将会名不副实。因此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一)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纳西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保护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是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增强纳西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纳西人民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使传统与现代整合,怎样才能使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但只有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必须唤醒纳西人民的保护意识。首先,在各机关单位、农村和学校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培养纳西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是加强农村学校的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更加丰富自己的母语词汇,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三是通过社区的教育,鼓励家长主动承担起向子女传承文化的责任,鼓励人们以讲纳西话为荣,以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四是通过有关部门开发和规范民族传统节日和服饰、歌舞、饮食等,使纳西族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二)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严控无度的文化开发
旅游业波及的地区,作为旅游资源的地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被商品化。虽然丽江依托文化创出了品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引来了更多的外来开发商打文化的主意,使当地文化商品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文化也就被大量的涂改,变得面目全非。作为纳西人,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开发商以优势文化的习惯整理、加工、包装民族文化,使民族传统文化舞台艺术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这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进行掠夺式开发,已成了一种假造的民族文化,从而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变迁轨道,极不利于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化开发必须严格控制,有关部门应该作好以下工作:一要规范旅游市场,坚决杜绝短期行为的所谓“文化”开发。二要正确引导,让当地人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旅游之中,自觉担当起维护传统的使者。三是继续发挥好民族研究专家和学者的作用,为政府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献言献策。
(三)保护古城,保护古城的人文景观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传统聚居地,是纳西族传统文化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载体。数百年来,纳西人世世代代在此居住,享受着宁静安详的生活。这座“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是由世代以古城为家的居民们创造出来的,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构成了独树一帜的“活”的古城文化。因此保护古城文化最重要的是留住当地的土著居民。之前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都是较有效的,但这项工作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动员社区参与,把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将社区的环境、社会和文化背景都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之中,使旅游发展的整体目标和重点与本地居民的目标和重点相互协调一致,正确引导当地居民在依靠旅游获得利益的同时,自觉维护传统习俗和生活习惯,主动参与到维护传统的行列中。二要关注古城居民的生活状况,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果对古城居民的要求和困难视而不见,让大多数居民眼睁睁看着旅游经济所带来的种种好处自己不能从中受益,反而还要忍受由于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承担旅游发展的各项成本(包括环境、社会成本等)。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抵制、消极和敌对情绪。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愿望、要求、态度、看法和权利,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要尊重当地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通过运用当地的知识,吸纳当地的做法,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与民俗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推出的旅游活动能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同与支持。不断地征询并采纳当地社区的意见和建议,使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居民都能从旅游收入中体现出在古城居住的优越性,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人,而非旁观者或受害者。三要不断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商品经济意识,逐步增强他们适应市场和保护自己文化的能力。
(四)宏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传统道德教育
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使纳西族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受到了强烈冲击,导致一些诸如传统道德失落、秩序失控的现象发生,给人一种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消极印象,极大地损害了丽江原本良好规范的旅游氛围,直接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应大力发扬民族精神,使纳西族传统道德得以恢复,使纳西族的优良传统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在弱小民族面临强大主流文化进入而处于困惑时,宏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应与时俱进,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用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纳西人的形象。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同时也恶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致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情感危机、家庭危机。纳西社会却是一个重视情感生活的社会,老人受到爱戴,亲情与友情是维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手段,它营造的温情笼罩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他们从生活中找到幸福。人伦与亲情是人类存在的精神支柱,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人类永远的精神财富,而纳西文化却恰巧具备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品质,是对现代文明的重要补偿。因此,发扬民族精神并不是回头路,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选择,将会有利于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重视教育,不断提高纳西族的整体素质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古以来,纳西人民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历朝历代的杰出人物和“天雨流芳”的牌坊,给我们留下的不是吃祖宗饭,走回头路,而是一种警示和激励。在所谓纳西族先进、文明的赞誉声中,我们应该多关注农村教育,重视各中学的辍学现象。一是进行升学教育,激励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二是不断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档次,提高用人的标准和要求,逐步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长效投资与现实经济利益的认识。
四、小 结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凝聚着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自我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智慧、理性和创造力以及自我约束力。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力加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注释:
[1]张波.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J].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2]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
[3]张波.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J].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4]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 [J].旅游学刊,2000
[5]张波.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J].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6]李颉.纳西族传统文化功能的转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7]和爱红.丽江古城的保护和开发研究[J]. 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
参考文献:
[1]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
[2]王岚.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3]和爱红.丽江古城的保护和开发研究[J]. 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
[4]张波.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J].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5]李颉.纳西族传统文化功能的转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6]方慧,黄琪,周芳,熊琼芬.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7]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8]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9]肖星.严江平 .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⑸ 旅游市场营销的营销对策

(一)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
使各个旅游公司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成员应当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存到行业协会,当哪个公司出现问题,协会立刻扣罚该公司,同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二)要积极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对于一个长期发展的旅游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应包括:对游客售后服务满意程度的跟踪调查,获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和意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建立一个完备的资料库,以便今后在进行旅游市场营销及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另外,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可以帮助旅游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建立口碑效应,为今后旅游服务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同时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在各级导游证考试当中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考核,鞭策导游人员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在旅游公司经营活动中,旅游监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和监督,定期深入旅游市场,常抓不懈。聘请监督员,微服探察,适时进行监管,对有问题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
(四)要注重发展、应用科技手段,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把互联网等引入旅游经营当中,使各个公司网络连接,作到信息通畅、快捷、方便,促进旅游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要有长期规划和发展眼光。注意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切实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制定适合本公司的中、长期规划。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深入挖掘潜力,不断推出一系列有新鲜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开掘新渠道,增加旅游公司的收益。
(六)要视形象为生命,汇游九州认为把旅游公司的形象宣传作为一项工作目标。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旅游公司和旅游服务项目、景点、产品;多组织展览、旅游形象大使巡游、旅游知识有奖竞赛、旅游摄影比赛、模特表演等,积极搅动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人更加认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导游和其他旅游公司成员要在工作当中注意仪表、举止、言谈等,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为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恪守承诺,搞好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使旅游市场淡季不淡,增加旅游收入。

⑹ 感知环境是旅游地的宣传促销手段吗

一、游客感知环境影响结构模型
(一)理论依据
认知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为解释游客认知与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认知学派认为,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游客的行为受旅游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理性行为理论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和阿耶兹于1975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理性行为理论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即游客在对旅游地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霍曼斯创立,它主张人类一切的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社会交换理论由Long、Pere和Allen引入旅游学,在旅游地必然存在资源交换,游客用她们的经济资源交换当地居民的友好与服务。认知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为解释游客的感知与行为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游客感知、旅游行为等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构建
瑞典学者KarlG.Joreskog与DagSorbom首先提出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简称SEM),有学者也把它称为潜在变量模型(LatentVariableModels,简称LVM)。它通常被归类于高等统计范畴中,整合了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两种统计方法,是从变量间或变量群间的协方差结构出发,积极探讨和反映解释变量(外生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内生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使用广泛,近年来在旅游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1.概念模型构建模型构建是研究游客感知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定量验证游客对少数民族旅游地环境影响感知的一系列关系与行为,根据以上理论,遵循游客感知锁链规律,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和结构方程建模软件(AMOS17.0),构建少数民族旅游地游客环境影响感知、满意度以及旅游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图1)。模型中设计了4个潜在变量,即环境影响正面感知、环境影响负面感知、游客满意度以及游客行为,及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潜在变量列于椭圆形中,观察变量列于长方形中,ξ表示外因潜在变量,η表示内因潜在变量(吴明隆,2010)。其中,β与γ为通径系数。βab表示ηb对ηa的通径系数。γab表示外因潜变量ζb对内因潜变量ηa的通径系数。调查问卷设计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模型构建包括4部分:一是游客对旅游地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包含6个观测变量;二是游客对旅游地环境影响的负面感知,包含7个观测变量;三是游客满意度,包含3个观测变量;四是游客行为,包含2个观测变量。共4个潜在变量,18个观测变量,见表1。2.假设提出通过文献梳理,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以及模型的构建,现针对游客环境影响感知研究提出以下5种假设。H1:游客对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对游客行为有显着正向关系;H2:游客对环境影响的负面感知对游客行为有着显着反向关系;H3:游客对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对游客满意度有显着正向关系;H4:游客对环境影响的负面感知对游客满意度有显着反向关系;H5:游客对旅游地环境的满意度对游客行为有显着正向关系。
二、游客感知环境影响实证研究
(一)研究区域
我国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桂、黔、滇、川、渝、藏)多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已成为促进当地发展的重要产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导致的负面影响将更为严重和明显。而目前,国内“主客”感知研究主要集中于九寨沟、黄山、阳朔等风景名胜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研究欠缺,导致对民族旅游地发展演进规律的认识不足,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研究点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特殊性,见表2。充分考虑案例地的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可比性、以及特征的差异性,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列的广西、贵州两省选取三个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点进行研究,分别是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以下简称西江,A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安壮族平安梯田景区(以下简称平安,B地)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瑶族大寨梯田景区(以下简称大寨,C地)。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与调查2012年7月至10月先后在三个案例地进行多次调查,在三地发放游客感知问卷942份,总共回收有效问卷876份,有效率为92.99%。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游客对旅游业发展对当地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经济影响、游客满意度、旅游行为等进行评估,此部分均采用李克特七点等距量表(按赞同程度由低至高分别赋1~7分,要求游客按照“非常不同意”、“很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很同意”、“非常同意”7个选项对每一个问题给出主观态度判断);第二部分是被访者的人口统计特征以及社会属性。依据本文研究主旨,主要选取游客对旅游地环境影响感知进行研究论证。
2.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抽样数据与雷山县旅游局、龙胜县旅游局统计数据基本情况相吻合,见表3。从年龄方面看,游客主要分布于21-49年龄段,分别是81.90%、78.40%、84.60%,大寨比例相对较高;学历方面,主要聚集在大专、本科学历,其中西江比例最高,达77.20%;收入情况看,多数游客收入集中在1000-8000元之间,1000-3000元之间比例相差不多,3000-5000元之间西江比较最高40.3%,5000-8000元之间西江比例相比平安、大寨比较较小,相差10.00%左右;职业方面,政府公职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学生与其他的比重较大。
3.问卷数据常态与信度检验运用SPSS17.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检查和统计,对于异常数据进行必要的校正和剔除,并对缺省的数据采用样本分析均值替代法进行处理,然后对数据常态及题项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分析。表4显示所有观测变量的偏度—S—<3、峰度—K—<8,即各观测变量评价值均属常态(邱皓政,2003),个项———总量修正系数均大于0.3,符合结构方程建模要求。表5所显示结构变量与观测变量标准化Alpha(α)系数均大于0.7,因此获取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内在信度。模型中18个观测变量删除后Alpha(α)值变小,因此变量全部予以保留。对模型中所有18个观测变量进行重复度量的方差分析,西江、平安、大寨的结果分别是F=40.439、P<0.0001,F=31.194、P<0.0001,F=35.704、P<0.0001,显然量表的重复度量效果良好。用ANOVA方差检测法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首先分别对三个案例地正面感知6个题项以及负面感知7个题项的数据进行Leneve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均显示sig>0.05,说明三组数据均满足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适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综合分析游客对环境影响正面感知的6个题项,发现除了X3、X6两选项分值显示较低(Mx3=4.107、Mx6=4.313),被访者保持中立外,其余四项分值均在5.000以上,可见游客对旅游给当地环境造成的正面影响感知度较强。对题项进行差异性分析,其中5个题项相伴概率α小于显着水平0.05,拒绝零假设,即三地明显感知差异。题项分别为:“X1旅游促进旅游地环境美化和景观塑造α=0.000”“、X2旅游改善城镇面貌α=0.025”、“X3旅游促进生态环境保护α=0.004”、“X4旅游提升民族区域建设的休闲和景观功能α=0.023”、及“X6改善旅游地自然环境质量(绿化、植被、原始森林等)α=0.000”。在满足方差齐性条件下,采用S-N-K(Student-Newman-Keuls)检验法进行单因素方差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案例中西江在所有具有明显差异的5个题项中均值均高于其它案例地,同时标准方差也都是最小的,即游客的感知差异小。游客对旅游地环境影响的负面感知7个题项的评价分值多介于4.000~5.000之间,说明游客虽然对旅游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有所察觉,但并不认为负面影响因旅游而产生,即游客并不认为自行的言行举止会对旅游地产生负面的环境影响,这种认知与其后的行为倾向与选择有着潜在联系,也反应出游客对旅游给当地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感知度较弱。对案例地做差异性分析发现有3项差异明显,分别是X9、X10、X13。采用S-N-K检验,结果表明西江在所有具有明显差异的3个题项中均值均低于其它案例地。以上分析显示,西江在旅游环境管理及民族区域建设上较到位,值得借鉴。贵州省政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累国内外旅游景区成长经验,对西江千户苗寨进行科学的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升。保护旅游区自然环境,走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健康休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游客行为η2包括两个观测变量,“Y4您是否愿意为保护旅游地环境增强自身环保意识M=5.131”,与“Y5您是否愿意为保护旅游地环境以身作则M=5.065”,表明游客为保护旅游地的环境愿意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与行为。差异性分析发现,女性较男性更倾向于增强环保意识与行为自律(M男=5.083,M女=5.241);年龄方面,40-59岁之间的游客分值较高(M(40-49)=5.240、M(50-59)=5.793),中年人更关注环保与行为自律;收入在2000-8000之间的游客分值均在5.000以上,相对集中;职业方面,分值较高的集中在专业文教技术人员(M=5.212)、服务销售商贸(M=5.200)、企事业管理人员(M=5.170)、学生(M=5.166)。研究结果有助于识别生态环保意识良好与不足的细分群体。
4.测量模型分析检验显示所有误差方差均为正数,因果模型符合基本适配标准(吴明隆,2010)。模型运用极大似然法对三个案例地的数据分别进行单个样本以及综合样本参数估计,分析观测变量对游客满意度以及旅游行为的影响,结果t值均>1.96,观测变量因子载荷均显着,P<0.001,达到显着水平。表明观测变量对特定结构变量的影响是显着的。
5.结构模型分析首先对结构模型的潜在变量以及所对应的基础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以及拟合度分析,由表6可见,无论是综合数据还是单个案例地数据,均达到理想标准,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与有效性,保证了研究结果的效度与信度。其次,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信度检验,对各结构变量的信度系数、测量误差进行计算,得到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以及平均方差抽取量(averagevarianceextracted,简称AVE)。结果显示,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值在0.60以上,AVE值除了正面影响6个题项AVE为0.3106,其余均在0.50以上(负面影响AVE值0.5056、游客满意度AVE值0.5642、游客行为AVE值0.5188)。模型内在质量基本达标,模型的测量变量收敛效果良好。结构模型预先假设结论的成立与否均由标准化路径系数来体现,标准化系数越大表示在相互关系中的影响越大,反之则

⑺ 发展旅游业有什么好处人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行业,中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就明确了开发建设的基本方针。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建设旅游项目。这种开放的投资方针推动了中国旅游投资市场的活跃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特别是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总体上看,中国旅游业的投资环境呈不断优化的趋势。
未来10 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到2010 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今后几年内将存在重大的投资机会。

我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其中人文旅游有着突出的比较优势,不少旅游资源还具有垄断性,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不能比的。

我国是国际旅游大舞台上的后来者,旅游业发展得晚,但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80年代以来,我国周边国家政局相对稳定,为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进入90年代以后,从周边国家和地区所输入的客源已经超过70%。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BR>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BR>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BR>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BR>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BR><BR>三、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BR>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BR>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BR>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P>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BR>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P>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P>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P>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BR>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P>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BR><BR>四、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BR>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P>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BR>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P>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P>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P>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BR>不当的旅游</P>
<P>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P>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BR>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P>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P>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BR>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P>5、加强旅游环境立法。<BR>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主要内容有(1)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