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组织对旅游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A. 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意义
1、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2、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
3、旅游业的发展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旅游组织对旅游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
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B. 发展旅游业对经济有什么意义
有以下几点:
(一)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
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助于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龙速度,扩大货币回笼量,因此能够加快资金周转,增加资金积累和国民收入,为国际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难得的经营管理经验。发展国际旅游业能够增加外汇收入,旅游者必须要来旅游产品生产地进行消费,节省了商品外贸过程中的运输、仓储、保险等费用,降低了换汇成本;旅游出口不受客源国或地区贸易保护的限制,不受关税影响;旅游业创汇方便,无须产品包装、储运和其他繁杂的进出口手续。
(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在我国,巩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仅直接给航空、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经典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将增加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有赖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
许多外国投资者都是通过旅游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市场。旅游的宣传效应率为1比8,即一个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可影响8个人。旅游业一般不受贸易壁垒干扰和出口配额的限制。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发展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量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通过旅游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我们低成本地学习和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加快观念更新,促进本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及与国际接轨。
C. 旅行社组织的作用有哪些
1.节约交易费用,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 旅行社曾在节约交易费用上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旅行社的出现使得原有的N*M的旅游市场交易模型变成N+M模型,但它所节约的交易费用是有限的。同样,假设市场上存在N个异质产品生产者和M个消费者,并且存在X个同等竞争水平的旅行社。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区域的独立性,同一时期内,在每个旅行社中交易的生产者为N/X个,消费者则为M/X个。如此,每个旅行社节约的交易费用为N/X*M/X-(N/X+M/X),那么,整个市场中节约的费用△TXC1=X*〔N/X*M/X-(N/X+M/X)〕=N*M/X-(N+M)。但如果以一个完全信息的互联网为中介,得到的结果△TXC2=N*M-(N+M)。 旅游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的旅行社业务则节省了(1—1/X)*N*M个单位的资金,而且这个值将随着旅行社数目的增多而增大。这就表明了,旅游电子商务更适合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广阔市场的地区。随着全球商务一体化趋势的加剧,旅游电子商务将更大地发挥其作用。旅游电子商务不仅减少了吃、住、行、游、购、娱等产品与游客之间的销售环节,更重要的是在旅行社行业内部实现了“机构精简”。传统的旅行社团是在竞争性很强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运行的。旅行商加点提成后卖给国内批发商,国内批发商加点后给国外零售商,其再通过当地旅游代理出售给消费者。因为每个商家都有获得差价的需要,几经周折后,不但费时费钱,而且会给消费者增加额外的支出。消费者最终得到的旅行团价格与所需各种旅游产品零售价格总和的差额就微乎其微了。旅游电子商务则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通过网络平台直接把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同样达到了低价批发转让旅游产品的目的。假如每一次交易增加7个点的话,旅行社之间经过一系列的批零环节,成本至少增加30%,而目前世界上较大的电子商务旅游公司,如YahooOnline、Expedia,它们的产品到达市场成本只不过增加3-5个点。比起旅行社,它们的成本则要低得多的多,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物美价廉。 2.信息高度集中,操作方便快捷 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这使旅游产品无法以实物形态进入流通领域,而只能以信息的形式加以表现。信息传递是旅行社营销的关键。传统旅游业中的信息通常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广告传递的,信息存在容量小、欠丰富、针对性差的特点。这种缺陷增加了人们搜索、筛选信息的工作量。人们往往为了得到价廉物美的产品,货比三家,甚至不辞劳苦地寻找大量的广告资料,进行热线咨询,而网络旅游则让产品与用户见面。只要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上选择好自己所需产品的规格、价格,再点击一下查询,就一目了然了。更方便的是,包括预定、交易、结算这样复杂的过程都可以在网上一次完成。 3.追求个性化,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旅行社经营处于买方市场,市场需求从过去被动接受旅行社提供的“套餐”向追求多样性、个体化的主动选择性转变。越来越多的商家已经意识到“适销对路”已经成为市场主流,逐渐从产品销售转向产品开发。然而,面对自主性、个性化的国际散客自助出游趋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究竟该选择开发哪一种个性市场成了老大难的问题。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增加了消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市场进一步细分。而对于相对封闭又实力单薄的旅行社要生产包罗万象的产品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市场的细分就意味着市场份额的减少。网络旅游正是在个性化旅游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充分满足了不同性格、心理的消费者的需求。网络旅游通过网站上的社区,及时搜集不同旅游者的需求信息,获取生产者的销售反馈信息。旅游电子商务的BtoC和CtoB模式利用得到的供需双方的信息寻找开发市场中的新亮点,BtoB、CtoC模式又加强了生产者与生产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使自组线路、自助出游完全变成现实。不久前,国内知名旅游网站——再见城市的“网络旅游测试”的成功也进一步证实了网络旅游的可行性。 4.协调供需矛盾,引导资源配置 旅游需求具有“多样少量”的特征,旅游供给则表现为“少样多量”,怎样才能缓解这种供需矛盾呢?传统旅游业中的旅行社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利用供需双方的有效信息使供给多样化、需求多量化,最终趋于平衡。但由于旅行社的不完全信息,它不可能对供需进行完全正确的引导。它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相对迟钝,会造成短期卖方市场的假象,恶化供需矛盾。就拿假日旅游经济来说,旅行社只图眼前利益的盲目炒做往往导致供需失衡,制造了供不应求的假象,而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因为占有相当量的信息,就能对市场的细微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通过全国范围的预警系统,及时协调供需矛盾、疏导客流,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全面、全方位开发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三)旅行社的存在毋庸置疑 旅游电子商务以巨大的优势占据了旅行社市场,这是否就意味着旅行社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了呢? 1.网络发展不完善,短期内旅行社不会退出市场 网络旅游的概念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网络旅游时代的真正到来是建立在成熟健全的网络基础之上的。目前,网络的发展仍很不完善,它无法接替旅行社作为旅游中间商的历史重任。首先,网络的可操作性差,必须基于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不易普及。网上的消费者也多为高收入或受过良好教育的阶层,用户多分布在沿海开放城市,东部沿海普遍高于西北内陆地区。其次,安全性和速率是网络发展的瓶颈。网络虚拟性和网络黑客的侵袭增加了旅游产品的不可感知性和购买行为的风险性。网络的速率远远达不到消费者的期待水平,很难想象一个消费者会在网上订购一份在书摊上就能买到的当天的报纸。第三,网络信誉无法保证。尽管出现网上预定、支付,但网上的“承诺”不一定能够兑现,这不仅需要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来支撑,而且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对这种“承诺”进行制约,保证它的实现。 2.从长远看,旅行社的人性化服务永远是旅游电子商务的空缺 旅行社从事的是一种人性化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性的呼唤、对感情的渴望越来越强。而人的感情又是电子化、信息化所不能替代的。虽然将来,人们会大量依靠网络信息选择旅游产品,甚至配有专业性的电子导游为其提供讲解服务,但是他们得不到被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人有被他人尊重的需要,人们外出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尚未得到满足的被尊重需求的驱使,只有真正的人为人的服务才能满足这种与生俱来的虚荣心。再者,对于不同消费群的特殊服务也应属于这个人性化服务的范畴,如:老人、儿童。这两类人具有自己的年龄特征,因此不可能赶上网络自助旅游的浪潮。他们在旅游中需要更多的照料,以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只有旅行社从事的额外的高质量、高品位的服务才能使他们产生宾至如归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四)新型旅行社经营模式呼之欲出 1.利用业务优势,开展电子商务,从现实经营转为网络“虚拟经营” 网络旅游对于传统旅游并非一种颠覆,而是网络与旅游的融合。决不能因为旅游电子商务的优势而否定旅行社的业绩和作用。现代旅游网络在信息整理、市场开发上的缺陷就是缺乏旅游业介入的结果。旅行社是旅游业的中间商,它应以熟练的业务技能介入网络,开展电子商务,以网络平台为办公桌进行“虚拟经营”。所谓的虚拟经营,就是从事信息加工、传递,从差价盈利转为信息盈利。旅行社应在占有资源、营销网络的基础上转变经营模式与网络旅游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使我国旅行社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有较强的竞争力。 2.细分市场,强化人性化服务 如果说“虚拟经营”只是一种脱胎换骨,那么细分市场才算是旅行社真正意义上的进化了。旅行社仍然是旅行社,但必须定位于网络旅游时代给予它的特定的市场。其一,提供导游与散客之间的中介服务,收取中介费用。这需要建立大量完整的导游信息档案。旅行社与导游的雇佣关系转变为游客与导游的雇佣关系,是对旅游者自主性的尊重,完全顺应旅游业的发展潮流。其二,开发儿童市场和老年市场。儿童和老人是两个钱、阳二要素都具备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采纳哦
D. 旅游行业协会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一)对复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管理体制制、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等进行调研,向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向业务主管部门反映会员的愿望和要求,向会员宣传政府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并协助贯彻执行; (三)组织会员订立行规行约并监督遵守,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四)协助业务主管部门建立旅游信息网络,搞好质量管理工作,并接受委托,开展规划咨询、职工培训,组织技术交流,举办展览、抽样调查、安全检查,以及对旅游专业协会进行业务指导; (五)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六)编辑出版有关资料、刊物,传播旅游信息和研究成果; (七)承办业务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
E. 旅游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是什么
作用于影响
旅游业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摆脱地区贫困,因其投入一般较低,因此对贫困地区的帮助是巨大的。
促进了商业消费,加速了经济增长。
合理和优化了产业结构部门,作为非生产性行业,带动了其它的相关产业。
.跨国旅游的飞速发展对本国的外汇收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F. 旅行社在促进旅游目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与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并称为旅游业三大支柱。旅行社是和饭店、交通和游览对象物共同为人们旅行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
(1)为旅游者服务
旅行社接受旅游者的相关费用后,它就以一种特殊的商 品——旅游服务,为广大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创造条件和方便。
(2)对旅游产品进行组合和销售
即把为旅客旅游活动所需要的交通、住宿、饮食、游览、娱乐等基本旅游项目组合成为旅游新产品——预先计划好的一条条旅游路线。然后向旅游者宣传推销,把合成的旅游产品送到游客手中。可以说;旅行社把交通、饭店、娱乐、游览分散的不同的服务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了这些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使游客由和多个部门打交道变为和一个部门打交道,减少了许多麻烦,即使某一方面有不尽人意之处,也不需游客直接出面,而由旅行社全权处理,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所以说它是沟通旅游者和旅游相关部门的桥梁、纽带,是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介体。旅行社因势利导地进行旅游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使游客的旅行需要成为可能,并走向规范化和正常化。
一、行业发展为就业提供了巨大空间
我国的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龙头,十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也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1071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19家,国内旅行社9397家),比1991年底增加了9155家,扩大了近7倍,年均增长21.24%;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为19.24万人,比1991年底增加了13.72万人,年均增长13.30%。如按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将间接增加5个人就业来计算,相当于提供了96.20万个间接就业机会。未来十年,如旅行社的直接从业人员按年均增长15%计算,将为全社会提供间接就业机会292.96万个,成为巨大的就业空间。
导游人员作为旅游业的形象大使,十年间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有大幅度增长。1994年起,导游人员的资格考试对社会开放,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取得导游资格证书的人数已达到15万,比1991年底增加了13.2万多人,扩大了近8倍,年均增长23.62%,相当于提供了75万个间接就业机会。预计今年年底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的人员数量将达到20万。除此之外,临时导游和景区(点)的导游人员数量也增长较快,导游已经成为一项社会热门职业。据了解,仅北京市2001年报考导游的人数就达到13800人。
二、为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旅行社是从有组织地接待国际入境旅游者的发展模式开始的,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特别是每年增加了三个“黄金周”的假期,国内旅游异军突起,旅行社组织国内旅游以更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对出境游政策的调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也很快,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也成为了一个亮点。旅行社在旅游行业中的龙头地位日益显现,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在扩大内需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2001年度,在国内旅游方面,全国旅行社组团和接待达9410.56万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12%,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旅游业务收入为331.33亿元,占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9.41%。在入境旅游方面,全国旅行社接待入境旅游者1453.64万人次,占全年入境旅游者总数的16.33%,旅行社组织入境旅游业务收入为150亿元,约占全部国际旅游收入的10.16%。在出境旅游方面,全国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人数为369.53万人次,占中国公民出境人数的30.45%。二是旅行社的投资对经济增长也有促进作用。旅行社是综合性比较强的行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率。2001年底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达到415.47亿元,同比增长13.55%;负债总额为199.08亿元,同比增长2.07%;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16.39亿元,同比增长26.64%;注册资本金额为130.63亿元,同比增长15.39%。三是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为589.80亿元,占旅游业总收入4995亿元的11.8%,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61%,但旅行社营业收入的增长为25.51%,远远大于全国GDP的增长速度,可以预见,旅行社行业在GDP中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四是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2001年度,全国旅行社实缴税金为7.63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16371亿元的0.0466%,结汇7.85亿美元,同比增长38.94%,占旅游外汇收入的4.4%。旅行社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收入主要在旅游经营企业和个人手中,第二个阶段地方财政开始增加,第三阶段中央财政开始增加,目前我国旅行社还处于第一阶段,随着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对各级财政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三、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近年来,为了适应旅游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旅行社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在产品设计、营销手段、客户关系、品牌塑造等方面引入了新理念,实现了新发展。产品由过去的单一的文化观光产品为主逐步发展到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种类齐全、结构完整的格局,满足了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促进了旅行社行业的发展。
在观光旅游产品方面,我国的文物古迹、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最能反映东方文明和神州风韵,这类产品具有垄断性,而且内容丰富,已形成相当的规模,成为我国旅游产品在世界上竞争的长久优势。适应市场的需求,旅行社大力开发了观光旅游产品,使我国的观光产品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旅游产品参团人员踊跃、经久不衰、形成了品牌。如九寨沟之旅、长江三峡游、西部之旅,云南周末团、海南周末团等。
在度假旅游产品方面,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中国开办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由此拉开了发展度假旅游产品的序幕。之后,又有一批省市级旅游度假区开始兴办,加上城市周边的度假地,初步形成了比较适应国际国内多层次需求的度假产品体系,家庭度假、乡间度假、海滨度假、周末度假、节日度假己形成比较成型的市场。
旅行社开发的专项旅游产品比较新颖、独特、别致。如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脉络的古城新貌、以青山秀水和乡村风情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丝绸之路游、长城之旅、马拉松团、西南少数民族风情游等几十个品牌。一些大的旅行社如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应对市场需求,针对入境游客推出了夜游北京、中医保健、北京婚礼等入境旅游产品;中国旅行让总社的出境游产品在国内首家突出个性化服务的分团型旅游方式,以及北京--香港天天出团、“海上生明月”等特色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推出了“红色之旅--革命圣地参观团”、高考学生“放飞自我、回归自然”系列团等。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适应旅游者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需求推出了豪华旅游团、亲子团、蜜月团、长者团等。
特种旅游产品近年来发展也很快,形成了品种多样、规模较大的特点。如修学旅游产品、滑雪旅游产品、商务会议旅游产品、自驾车旅游、文化体育交流等,外国人来华自驾车旅游今年1-10月经国家旅游局审批的就达到42个团2007人次。广之旅根据旅游的特点,推出了高文化含量的特种团,如修学团、滑雪团、烹饪团、自驾车团、球迷团、音乐欣赏团、科普旅游团等。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不断增加,出境旅游产品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主要出国旅游产品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条线路,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包括东亚、欧洲、大洋洲、非洲的部分国家。中国旅行社开发的边境旅游产品主要有中俄边境、中朝边境、中越边境、中老边境、中缅边境等旅游产品。
四、更加注重企业形象和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对外和对内开放,旅行社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多数旅行社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一批服务水平高的企业逐步脱颖而出,成了市场竞争中的佼佼者。
一是旅行社加强了内部科学管理。大多数旅行社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旅行社出境旅游服务质量》、《国内旅游合同范本》、《出境旅游合同范本》等法规规章的同时,加强了内部质量管理。通过对直接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过程的控制,对地接社的选择与评价、出国领队管理、导游陪同规范、顾客投诉处理、门市部服务要求等容易存在隐患问题的环节加强了管理,使旅行社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中旅首都旅行社对社内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确定涉及服务质量的各个过程和环节,并以文件的形式加以规定,从而达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有些旅行社还加强了企业内部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企业氛围。
二是旅行社企业重视品牌的树立。“品牌揽顾客、质量主沉浮”,一批旅行社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并形成广泛影响。如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在1994年就在全行业率先导入CI,实施名牌战略,采用琅琅上口而又有丰富含义的“广之旅”简称,和让人怦然心动的广告词“广之旅无限风光带给您”,设计了新鲜活泼亮丽的新商标。导入CI后的广之旅不断通过外树形象、内抓质量,使“广之旅”的品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2001年,广之旅被全国质协用户委员会评为用户满意服务单位。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与国际知名广告公司合作,推出了全新的品牌形象--“中青旅”,并创立了“青旅在线”网站和16家中青旅连锁营业部。
三是一些旅行社完善了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一批旅行社通过了IS09001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并自觉按照标准规程运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标准,投诉率明显下降,顾客满意率显著上升。如国旅总社,为实现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在2000年积极开展了IS09001质量认证工作,明确了企业“诚信、优质、高效、安全”的质量方针,确定了质量发展目标,2000年底顺利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广义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初步完成,管理水平提升到与国际接轨的高度。
四是一些旅行社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以强化员工服务意识为重点,向社会作出了更高层次、更为全面的文明服务承诺制。把企业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时限向社会、消费者公开,制定专门的服务承诺制度,对前台营业员、国内游全陪、出境游领队、入境游陪同等业务操作及服务规范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同时还通过与接团的旅行社签订承诺协议书,保证了旅行社的承诺落到实处。此外,通过征求游客意见书,电话回访以及上门听取意见等形式来改进服务,使游客的满意率大大提高。如广之旅在公司内部推行“五心服务”,即热心的态度、贴心的服务、精心的安排、称心的导游、开心的旅程,使游客的满意率达到98.6%。
G. 旅游也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起到的作用
根据"十一五"规划﹐旅游业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此﹐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近日指出﹐中国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邵琪伟表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面对"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各级旅游部门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用好有利条件﹐克服制约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作为中国"十一五"开局之年﹐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邵琪伟认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既是顺应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将有利於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据介绍﹐在世界上﹐旅游业以其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的市场规模和普遍看好的发展前景﹐被誉为"朝阳产业"﹐并成为促进现代经济社会繁荣和发展的新兴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2005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 8.08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682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9.6%。2004年全球旅游就业人数达 2.12亿﹐约占全球就业总人数的7.5%。在中等发达程度以上的国家,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约10%。以旅游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国家和地区﹐其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则超过20%。相当数量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的社会投资﹑就业﹑税收已占本国总量的10%以上。
并且﹐随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或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和竞争程度不断加强﹐旅游业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成为各国和地区参与国际分工﹑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成为展示国际形象的重要领域。中国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是适应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展示中国良好国际形象﹐提高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需要。
有利国内经济发展
邵琪伟表示﹐旅游业的发展将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内需的扩大以及区域发展的协调起到推动作用。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点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带动作用大﹐对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旅游业是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发展旅游业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另外﹐旅游以人的流动为基础﹐通过发展旅游﹐可以促进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资金﹑信息﹑人才的流动和交换﹐并成为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东部发达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已被中西部大多数省区市及地州县列为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加以培育。中国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从一定意义上讲符合这些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特点和人力资源状况, 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培育了新的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邵琪伟表示﹐"十一五"时期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资源条件好﹐二是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三是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四是宏观发展环境有利。
邵琪伟指出﹐中国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禀赋高﹐自然风光丰富多样﹑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民族风情特色鲜明﹐对海内外旅游者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且﹐经过改革开放28年的发展, 中国旅游业供给能力﹑配套水平不断提升﹐人的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与国际接轨的程度都不断提升; 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通达性明显提高﹔旅游住宿﹑游览等服务设施体系日益完备﹔旅游人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得到明显加强, 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旅游产业体系和供给能力还将进一步提高。
邵琪伟认为﹐持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将是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最根本的保障。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人口基数大﹐但目前居民平均出游率祗有92.7%﹐还不足人均1次, 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潜力很大。随著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消费需求都很旺盛。
另外﹐邵琪伟表示中央与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把旅游业确立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领域﹐在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时﹐都将旅游列为重要内容﹐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支撑﹔各省区市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通过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邵琪伟同时坦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由於旅游业综合性强﹐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 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中国旅游业发展仍然面临著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如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入境旅游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国内旅游低层次﹑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依然突出﹔旅游法制建设严重滞後﹔市场主体还不发达﹑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规则还不完善﹐制约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业人员素质不适应发展的要求﹐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等等。
据介绍﹐中国旅游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国内最大的旅游企业是首旅集团﹐其营业额也仅为世界五百强最末一名旅游企业的七分之一。邵琪伟认为﹐大力提升企业实力﹑素质和竞争能力﹐是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此外﹐还应进一步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邵琪伟认为﹐加强诚信旅游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是确保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国家旅游局目前正在全国开展诚信旅游活动。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辐射作用
邵琪伟还表示﹐发展旅游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据介绍﹐旅游业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达 768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4%﹐相当於全国GDP 的5.02%。全国出现了一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省区市﹐若干省份和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已经占当地GDP的 10%以上﹐真正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上﹐改革开放以来截至2005年﹐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2193亿美元﹐在国家外汇十分紧缺的时期, 旅游为国家平衡国际收支发挥了积极作用。
邵琪伟表示﹐旅游业将通过带动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近年来除了对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基础设施提出新的需求以外 ,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大促进了宾馆饭店﹑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等旅游领域直接投资的显著增长。特别是随著新的旅游产品出现﹐高尔夫球场﹑游艇﹑游轮﹑旅游房车﹑旅游港区等新业态投资快速增长﹐还带动了一批度假休闲区的发展﹐有的投资规模, 相当大。同时﹐与旅游相关的商品包括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及相关的制造业也快速发展并获得了相应的资金与市场。黄金周旅游消费不断增长﹐带动全社会假日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邵琪伟认为﹐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旅游业发展也对中国社会协调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就业层次多﹐能够吸纳不同层次的人群就业﹐能够扩大中国就业面﹔对促进农村富馀劳动力就地转移安置具有独特优势。据统计﹐国际上旅游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比例达1:5﹐发达国家旅游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20%以上﹐发展中国家约占10%。中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约1 000万﹐扩大就业的潜力还很大。
又由於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是重要的旅游场所﹐通过发展旅游, 全国许多农村实现了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农业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探索出了一条以旅游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且城市人口的平均收益和消费水平高於农村﹐中国大部分旅游资源集中在农村和山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交流。
与此同时﹐旅游业发展对维护资源生态﹑文化传统传承﹐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作用。目前﹐旅游业走体验型的消费方式﹐这对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又因为人们通过旅游可以接触和体验到不同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旅游目的地文化保护﹑建设﹑传承﹑发展﹐促进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文化交流。近年来兴起的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等﹐成为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方式。
H. 旅游业的发展,对国家和个人有什么好处
经济、社会、环境来三方自面优点。从经济上来说,可以获得外汇收入,增加GDP;对社会的好处在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旅游业被称之为无烟工业,相对于工业等其它产业而言,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要低的多。
I. 旅游教育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科教旅游作为一种迅速崛起的产业日益受到业界关注。12月2日,本报举行小型座谈会,围绕科教旅游的发展意义、探索实践、经验体会、未来前景等做了交流发言。
对话嘉宾有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王粤,海淀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黄亦红、副主任冯军,中国社会科学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刘德谦,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王忠君。本报社长高舜礼主持了座谈会。
话题1:
破茧成蝶
高舜礼:请各位谈谈为什么会有科教旅游这种提法?发展科教旅游有什么意义?
王忠君:科教旅游是指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术教育、科技展览、科普游乐等场所和活动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和科学价值较大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以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和体验科技魅力为目的而开展的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旅游者通过对科教旅游接待单位的独特知识与文化和教学、科研、生产方式的参与、观察和体验,获得对场所特殊的专业背景下当代活化的科学文化形态的认知和了解,来实现其审美与求知需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本质体现为一种学习的交流或文化的观察与体验。
海淀区的科教旅游从自身的这些资源出发:从学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发起,制定标准,再到地方政府的认同。从现在投入的成果和社会反响来看,科教旅游已经被大众所关注,特别是从2012年以后,全国的各个媒体把中关村科教旅游变成了中国十大节庆旅游品牌之一。民众对科教旅游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度。而海淀中关村科教旅游节的连续举办,也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通过旅游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科技知识、科学理念和探索精神,成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新动力。尤其是到2015年,中关村科教旅游充分体现出海淀区多产业业态融合发展的特征。旅游业与科技、教育、文化等产业紧密联系、融合,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产生了新的市场化发展动力。
高舜礼:我认为国家发展科教旅游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一,科普。对于学生来说,科教旅游是一种生动、活泼、直观、亲切的科普。一旦你参与了科教旅游这个过程中,对人的一生的成长会有很积极的影响,就像在大家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科教的种子,对一个人的学习、职业的选择甚至人生道路的选择可能都会有很大影响。
第二,爱国,也可以说自尊。在我们参观的这些科教旅游项目中,有很多是民族工业、民族科技,这些项目在中国是一流的,有的在世界也是领先的。参观这些地方,看到中国很多科技项目在世界领先,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前两天,我在盐城参观了悦达起亚的汽车生产线,他们车间一分钟就可以生产一台整车,一个小时就能生产68辆车,一年有40亿的利润,创造70亿税收。参观这种地方,你就会觉得我国制造业国力的强盛。
第三,研学。科教旅游可以说是古代先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念的现代实践。它让人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应该去广博见闻,科技旅游对自己的学习、学问是一种很好的延伸。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够培养人的学习兴趣。
第四,宣传。对企业、院校来讲,面向对公众开放,就等于开放了一个口碑宣传的渠道。这种让人实地去观看、实地听讲解的宣传方式,能给参观者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的印象。
第五,拓展。科教旅游对于传统旅游来讲是一种拓展,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拓展,也是旅游产品结构的一种完善。
第六,共享。大家通过参观,能够去理解对方,而这些东西对融合发展是非常重要。
话题2:
丰富业态
高舜礼: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地区依托丰富的科教旅游资源着力推动科教旅游的发展。各位认为科教旅游其具体形式和产品业态有哪些?海淀区作为全国发展科教旅游的代表有哪些优势呢?
刘德谦:科教旅游中最为凸显的核心要素,应该有五个,即理念的开拓性、知识的科学性、体验的参与性、内容的趣味性、前沿的创新性。
如果把科教旅游比做一个人,那么它的开拓性理念,就是现代科教旅游生命的由来;它的科学性知识,就是它赖以存在的灵魂;它的参与性体验,就是它与人真切热情的交往;它的趣味性内容,就是它的活泼幽默可爱的表情;它的前沿性创新,就是它永葆青春的寿命。
如果再把“科教旅游”比作一片果林,那么“开拓性的理念”就是生长这片果林的土地;“知识的科学性”就是千株万株果树结出的果实;“趣味性的内容”就是众花开放的缤纷色彩和各种花香;“参与性的体验”就是大自然爱好者进行耕耘实验的趣味探索;而其“前沿性的创新”就是保留优良品种时对新品种的不断培育。
王粤:海淀区发展科教旅游有几个有利条件:
第一,环境有利。海淀区科教旅游的发展在环境上有基础、有特色、有创新。首先,海淀区的科教资源类别特别多,门类齐全。海淀区人才队伍也非常雄厚。大单位、大品牌的机构能起很好的引领作用。其次,有特色,海淀区的科教游是从大学游开始,发展到科技游,再深入到科教游。这三步跳跃可以把更多的大学资源、更多的文化资源用旅游体验整合起来。再次,有创新,科技、教育跟旅游结合才叫创新。科教只有搭上旅游这趟车才可以快速的产业化,或者真正意义上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资源有利。北京的高等院校大多数都在海淀区,任何一个学校都可以开展校园游学。
第三,代理商有利。这些代理商不完全是旅行社,它也包括教育培训机构,例如新东方。在新东方,老师可以24小时随时给学生答疑,老师投入的是服务,这个服务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应该是有价格、有价值的。如果你认为这个课外购买的服务是有价值的,那么它就是个产业,而这个产业应该鼓励它健康发展。
话题3:
政府担当
高舜礼:近年来,以修学游、亲子游为代表的出入境游发展较快,体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请各位提些建议,政府部门应该如何推动科教旅游的发展?
王粤:我认为,目前科教旅游在政策上、机制上、培训上都还有缺失,需要政府更多的主导。
第一,从政策上我们缺乏对游学这一类活动的法定界定。在日韩,孩子游学是有学分,在政策上有支持,甚至政府部门有资金补贴。但是我们国家在游学上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未来可以考虑将游学计入到课程体系中去。另外,教委、外事办、旅游委各级部门还可联合出台一些文件,优化游学规范。例如,游学的代理商需要有一定的资质,既能保证其良性的竞争又能对游学产品进行监控。
第二,机制上缺少搭建。在科教旅游产品当中蕴含着大量的脑力劳动、大量的人才培养和大量的品牌价值,有很大的产业带动性。如果将科教旅游体系搭建完善,至少能够带动教育、带动文化、带动科技、带动旅游。
第三,建立稳定的培训机制。在这个产业向前推进的过程当中,还要有稳定的培训机制。首先代理商要培养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完整的产品意识。所谓完整产品意识就是要考虑产品的设计、产品的保险,产品的后续评价,这样一套完整的产品体系。而政府作为主管部门,必须有培训的意识,才能把有积极性的代理商聚集在一起。旅游部门可以拿一些产业支持奖励资金作为旅行社的奖励基金,而且要从事后奖励变成事前引导。
冯军:2010年,是海淀科教旅游“再起航”的重要节点。这一年,海淀区旅游局打造了促进科教旅游品牌建设的平台——“中关村科教旅游节”并取得成功,受到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参与者的关注和好评。但同时也暴露出节庆效应明显,节后产品线路接待难以常态化等突出问题。
探求原因,主要与举办中关村科教旅游节的运作模式有关,节庆活动侧重于宣传推介,由政府主导,政府与接待单位联合承办,政府部门与接待单位之间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发展思路和意愿也并不完全吻合,导致许多单位参与旅游节的积极性并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接待单位协调难度大、市场动力不足。
从2012年起,海淀区旅游委着力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采取多项举措以市场化推动常态化,以常态化保证市场化:一方面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包括设立专项促进资金、扩大宣传、加强促销等方法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科教旅游;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培育和扶持科教旅游接待和组织机构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公司、游学机构、旅行社成为科教旅游的带头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丰富科教旅游产品,提升标准化服务,满足科教旅游的社会需求,吸引社会资本、技术、人才与服务进入科教旅游。至此,市场开始细分化,企业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拥有了开发市场的强大动力,同时,引导企业按照市场化、常态化、规范化、智慧化的标准良性发展。
话题4:
资源开放
高舜礼:科教旅游的发展必然涉及“社会资源开放”,各位认为,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文化场馆、研究机构、高科技企业等应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科教旅游?
冯军:我举几个海淀区非常好的科教旅游产品做案例。案例一:中海智旅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出了科技创游的科教旅游产品。科创游的“景点”是各种科技企业与科技成就。科技创游有着不同的产品体系,以创业主题为例,就有十大主题模块——包括创业大街参观、创业分享会、创客制作、创业总结等内容。创业要的是看清市场方向,了解热门产品。为此,行程会带大学生、青年创业者参观大数据、无人驾驶汽车等炫酷科技;参观3W咖啡、西少爷等创业企业聚集的创业圣地,感受创业紧迫感;他们邀请当下真正的名企创业大咖为青年创业者面对面答疑解惑,在头脑风暴的游戏中碰撞出创业灵感、挖掘潜藏在身体之内的其他能力。参与者通过分享、参观了解创业的要素、学习成功案例、分享成功经验了解创业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和互联网企业成为“景点”,与企业家和创业者的交流成为“体验”,参加主题真人秀活动成为“参与”,同时加入创业方面各种层次的训练,科技创游的深度和体验性也就更加完善,行程完成后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从教育的角度讲,更是完成了“教学+实践”的闭环。
案例二: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将“认识+实践+思考”的深度体验模式更好的应用在圆明园这座消逝的“万园之园”当中,打造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圆明园也可以很有Fun儿(好玩,有趣)”的科教旅游产品。把中小学合作校本课程、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数字化建模技术浓缩在这套“历史其实也有Fun儿”的APP之中,设立很多有趣的题目让孩子和家长们去探索。我相信未来也将会有更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来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
黄亦红:作为传统景区的颐和园也有很成功的案例,一是突出皇家文化体验主题,设计推出四项科普体验活动。二是突出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古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主题,推动特色科普教育活动。比如,“我与古建零距离”系列活动基于古建维护和维修类,木建筑结构开发的认识古建构造及古建彩画艺术表现形式的互动等。
王忠君:我国的科教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但仍然存在开发处于浅层次和开发面临巨大困难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四类:
第一,科技企业普遍参与性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多数接待单位无专门人员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另外,专门的展示场所不足也是影响常态开放的主要原因。
第二,科普场馆的科教体验性不足。科普场馆是开展科教旅游的重要力量,其现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体制缺陷”为主的外部发展制约因素以及“体验力不足”等内部发展制约因素。由于体制的原因,大部分科技馆都是国家投资的事业单位,在维护、宣传、更新上缺乏连续性。只有少数接待人数多、效益好的场馆才可能得到良性发展。此外,科普场馆展示或活动的类型与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展示项目更新不够、APP等动态性的展示内容较少,也是影响游客多次光顾的主要原因,虽然大部分都已经“常态化”开放,但很难吸引更多的游客。
第三,教育机构的游学矛盾突出。教育机构一直是科教旅游的主力军,是发展科教旅游的重要平台。如高校游这几年来愈演愈烈,广受全国学生家长的欢迎,特别是北大、清华每年接待量都在百万以上。但除了北大、清华、北体、地质等高校外,其它学校的科教旅游开展的规模普遍偏小,亮点不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育机构参与科教旅游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第四,科研院所的展示空间受限。对于科研机构来说,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大部分科研院所十分乐意加入到科教旅游“常态化”发展中来。但由于单位性质所限,大部分科研单位无法实行常年对外开放,只有科普日、开放日和假期部分时间可以接待科教旅游活动。体制限制、人员缺乏、游览服务设施严重缺乏等,是其所面临的主要发展瓶颈。
所以,当各方力量都主动参与到科教旅游中来时,才是科教旅游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
话题5:
海淀前景
高舜礼:科教旅游在全国方兴未艾,未来发展前景很好,对海淀科教旅游发展今后有什么期待?
王忠军:目前,中关村科教文化游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海淀区科教旅游正在壮大发展。因此,我们要用国家级的标准去考虑资源整合及品牌建立,完善激励制度及人员培训,提升宣传质量与营销手段,推动北京乃至全国科教旅游事业尽快走上科学、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科教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满足人们求新、求乐、求真、求美的愿望,不断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更多地关注游客的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化需求。
黄亦红:未来,海淀旅游委还将加大科教旅游的宣传力度。同时,丰富产品,扩大游学对象,吸引更多的外籍孩子来参加中国的夏令营,海淀区旅游委将为更多的科技、教育以及旅游企业做好服务。
高舜礼:北京海淀区在科教旅游方面应该有非常丰富而独特的资源,近些年更是有开发、有产品、有亮点、有体会,在这个领域里,海淀区走在全国的前列。将这些经验分享到其他地方,对推动科教旅游在全国的兴起很到重要的作用。
对于科教旅游今后的发展,我还有一些思考:
第一,科教旅游是一个融合发展的新常态。是非传统旅游资源,这就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封闭不了独立不了的,必然要犬牙交错。
第二,要做好充分协调。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服务社会的公益性,今后会越来越突出。人民群众有这种呼吁,政府也会对他们提这种要求。通过倡导社会服务意识,开放合作意识会逐步增强,趋势总体环境会越来越好。
第三,抓好宣传引领,不断的去探索创新。
创新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科教旅游不是比较浅显、简单的观光游览,更多的是一种深度体验。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办法去深化它,让大家更多一些理解、更多一些收获。如此,科教旅游的生命力才会长盛不衰
J. 阐述国际旅游组织的作用
国际旅游组织的主张简介
--------------------------------------------------------------------------------
2005年01月10日 16:36
2005-01-10 15:40 聚源数据库
旅游业的社会关怀
人们不应该只关心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应该有一种更广阔的社会眼光——强调旅游业应在促进公平、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和推动社会和谐等方面担社会发展之责,承伦理主体之重。
人们不应该只关心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应该有一种更广阔的社会眼光——强调旅游业应在促进公平、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和推动社会和谐等方面担社会发展之责,承伦理主体之重。
近十年来,全球旅游发展的理念鲜明地反映出_种“社会导向”。这不仅是人们对旅游业众多问题反思的结果,也是近年来兴起的经济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思潮的反映,更与我国新一届政府所倡导的“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有深刻的契合之处。从WTO、WTTC和BITS三个国际旅游组织的倡导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充满社会关怀的目光,期待着旅游业新思维的转型.
世界旅游组织(WTO):“以无障碍旅行推动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旅游组织就提出通过旅游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在《旅游权力法案》和《旅游规范》中,WTO把“旅游为人们提供教育、交流和发展机会”作为「项重要功能看待。1999年WTO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高屋建瓴,提出旅游业应致力于促进人民和国家间的相互尊重和了解,应尊重平等、促进人权;倡导旅游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义务,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促进当地人参与旅游业并平等地分享收益。
近10年来,WTO致力推动的主要工程如“旅游与消除贫困”、“保护儿童免受旅游性剥削”等,充分反映出世界旅游发展的“社会导向”。WTO提出的“可持续旅游——消除贫困”(ST-EP)计划,旨在帮助那些不发达国家通过旅游业实现脱贫。计划包括4个方面:成立一个基金会,为不发达国家提供资金;促进社会科学和旅游业对贫困和可持续性的研究;建立为最不发达国家的旅游项目募集资金的运作机制;开展一年一度的论坛,使有关各方能从旅游业、赞助人和民间团体那里得到交流和反馈。
当今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LDCs),旅游收入已占总体服务产品出口份额的70%,是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WTO提出“以无障碍旅行推动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呼吁发达国家协助发展通往不发达地区的航空设施,消除人们自由旅行的政策障碍,进一步发挥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和推动社会和谐的功能。
世界旅行旅游理事会(WTTC):“新旅游的蓝图”
世界旅行旅游理事会是一个全球百强旅游企业的领袖论坛。作为旅游业者的代表,WTTC呼吁旅游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响应《新旅游蓝图》的号召,从长远看待发展,努力实践“新旅游”,促进旅游业——这个为全球创造约2亿个就业岗位和10%GDP的第一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使更多的人受惠。
WTTC的《新旅游的蓝图》提出了一个确保“未来旅游业服务于每一个人”的新战略框架。它将“新旅游”理解成一种伙伴关系,认为旅游应建立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密切合作的基础上,为地方政府、投资者和当地人的带来多赢的、积极的成果,既使旅游者满意,又让利益相关者受惠。旅游业发展须基于:1)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2)经营者妥善处理追求经济收益与保护文化和自然环境、促进人类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3)参与旅游业的各方齐心协力,追求长期的增长和繁荣。
在另一份《企业社会领袖报告》中,WTTC号召其成员企业在社会事务中的担当领袖作用,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承担责任,为员工的成长提供机会,同时更好地评估和应对旅游市场变化带来的机遇和威胁,确保平稳发展。企业应将社会责任溶入核心价值观并贯彻在日常行动当中,这将有助于树立积极的品牌形象,吸引富有社会和环境意识的游客和投资者,并得到政府的嘉许。在今后的五年中,那些敢于在社会事务中做出表率的企业将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
此外,WTTC还设立了“为了明天的旅游”奖项,奖励并推广在目的地、非政府组织和旅游企业在可持续方面的最佳实践。
国际社会旅游组织(BITS):“社会旅游:社会的塑造者”
国际社会旅游组织是一个致力于“在国际范围内推行社会旅游理念”的非盈利组织,在世界众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北美和南美)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和会员。其成员既有跨国旅游集团,又有旅游俱乐部、青年旅舍和汽车公司和非政府组织,还有12家政府组织是其名誉会员。
BITS的一项重要目标,是让更多的人得到旅游机会,由此得到心灵的丰富和知识的拓展。BITS看到,旅游休闲服务的消费主要由收入决定。低收入者往往被排除在休闲参与之外,而不充分的休闲机会将导致社会排斥。为此,BITS倡导一系列消除休闲歧视和社会排斥的活动,主张人人享有带薪假期,推动西班牙政府在旅游淡季为低薪的公务员提供休假,推动经营商们开发“低价度假村”和“野外宿营地”,提倡旅游地提供残疾人设施。在英国,该协会为单亲家庭和残疾人提供旅游资助,并说服一个大型连锁度假公司Butlins为单亲母子提供低收费的度假机会。此外,BITS还为旅游从业者提供伦理培训,帮助他们消除种族、文化、宗教、政治、心理等原因造成对游客的歧见。
BITS所倡导的“社会旅游”概念是与更广泛的“公平旅游”联系在一起的。霍尔将社会旅游定义为“吸纳经济贫困者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共同参与的旅游——这既包括让贫困者享有亲身参与旅游的平等权利,又包括通过旅游发展让弱势群体受益”。
BITS在其章程中提出了社会旅游的四大使命:1)减低社会排斥,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类自由发展;
2)建立利益相关者之间新型的伙伴关系,让广泛的参与者共享发展成果;
3)为落后地区带来新的非资源消耗型发展途径,促进可持续发展;
4)使旅游成为全球发展计划的一部分,促进经济资源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流动。
BITS的口号“社会旅游:社会的塑造者”充分表达了这一国际组织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