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促进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

1、针对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发展旅游业、特色种植、养殖业、林业等,保护、保留部分少数民族及其传统
2、针对过度偏远或山区,可以实行统一移民,并安排住房、就业
3、针对文明层次较低或经济欠发达但有发展潜力的,可以提供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4、大力兴办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实施,降低基础实施层面上的差距
5、汉化,通过教育、移民、电视电影宣传等办法,汉化少数民族,使之接受更加先进的文明模式,同时消除民族问题

❷ 民风民俗与旅游业的关系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民俗。我国56个民族在居住、服饰、生产、交通、婚姻、节日、礼仪、饮食等各方面的风俗都各不相同。这些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华民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当世界各国将自然风光旅游推向人文生态旅游的高层次旅游经济趋势时,我国则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经济,并注重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使我国的民俗旅游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国民经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历正月。泼水节是傣历新年。节日一般持续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塔尖耍插上几枝缠着花布、彩纸的竹校。人们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和讲解历史传说,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上山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们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身上为佛洗尘。接着,男女老少提着水桶,端着脸盆,互相泼洒,互相祝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万的人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翩翩起舞,边跳边呼喊"水!水!水产,喊声动地,鼓锣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丢包做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啊缝抨,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先是无目的的抛来掷去,后渐渐有了固定的目标,等姑娘有意识的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妨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泼水节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聚集到澜沧江边,观看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竞赛,傣家儿女在"瞠瞠瞠"的茫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欢乐的气氛。放高升和孔明灯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它一边喷出白烟,一边"嗖嗖 嗖 "的尖啸着飞上蓝天,引得人们举目张望,不时发出喝采声,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的活动内容。近几年,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得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采。泼水节的活动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两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个法力无边的魔王,他无恶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后霸占了六个姑娘,后来又强占了人间最美丽的公主楠棕布,七个姑娘受尽凌辱,伺机报仇。聪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从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点。一天晚上魔王醉后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说,拔下一根魔王的头发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掉到地上。但从魔头上滴下来的血却变成了熊熊大火,并迅速漫延到人间。楠棕布赶忙抱起魔头,地上的火也就熄灭了。一放下,火又重烧起来。于是七个姑娘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他的人则用清水朝她身上浇泼,一直坚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扑灭,乡亲们从此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人们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于是在每年扑灭邪火这天互相泼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劳和污秽,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来临,从而形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不仅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傣族的重要标志和傣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果单纯的把它看成一个节日,不从深度去领会开发它、挖掘它,宣传它、运用它,它的旅游经济效益就无法凸显。在锦绣中华、在民俗村,泼水节都被搬到了舞台上面,让游客与之同乐,形成互动气氛,极大的推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在四川, 在云南,各具特色的泼水节节庆活动纷纷登台亮相,在增强当地旅游吸引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民俗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民俗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以此可以了解民间疾苦、生活状况,考察政治得失。在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府县仕宦,无不以“观风察俗”进行旅游的。采风问俗既推动了旅游发展,又丰富了民俗资料,增添了旅游资源。

2、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丰富了旅游者的文化知识,使旅游者得到精神享受

恩格斯曾把人的生活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表现自己三方面。旅游显然不属于生存需要的范畴,而是一种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的获得为目的的、高层次的文化生活。我国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民俗也有差异。民俗文化的“新”、“奇”、“美”、“乐”吸引着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旅游地去旅游,旅游地的民俗成了旅游者十分重要的观赏内容之一。民俗既反映了旅游地的历史,又体现了旅游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观赏考察旅游地的民俗,还是一次对旅游地的认知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而且能增加旅游的兴趣和愉悦度。在泼水节活动中,旅游者不仅能体会傣族特有的民族风情,也可以了解到关于傣族的重教知识。

3、民俗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旅游活动的中心内容之一是游览景点。在中国即将跨进21世纪的日子里,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保护固有的旅游景点、景区的生态平衡,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成为迫切的任务。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民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强民俗资料的发掘、研究,加大民俗开发的投入,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在当前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问题,主要问题有:

1.民俗文化被淡化.以无锡的吴文化公园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吴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吴地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园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2.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继承下来。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风和民情,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建筑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3.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民俗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摘起《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

民俗文化度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遍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从和平与德定的国际环境中脱顺而出,并始终保持着商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中国,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全社会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避免开发中破坏民俗的行为,必能使我国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❸ 关于少数民族旅游与文化的论文

我是苗族的,不晓得如何写,不过可以提供些建议: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在毁坏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总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苗族而言,我们有我们独特的文化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惯常法的民族,也是第一个冶炼青铜的民族。现代苗族文化是多元而开放的,著名的苗族艺术有苗族芦笙舞,湘西苗鼓,湘西苗剧,苗族凳子舞,巴乌,苗琴,苗绣苗服,苗族蜡染等,苗族祖先古代发明了苗族历法-苗历。主要的苗族节日有:三月三,花山节(踩花山),六月六,苗年等。苗族因支系和地域分布的不同也可导致语言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苗族而言,主要以稻米和玉米为主粮,过年有年糕,近似日本年糕的做法。苗族根据历史,有“盘瓠崇拜”,许多南方少数民族也有盘瓠崇拜,(《清史稿》:古西南夷多盘瓠遗种,曰僮,曰苗,曰瑶。。。。。。苗蛮尤多。),所以原则上苗族行医行药者不吃五爪动物。过年的时候,全家必须让自己的狗先吃(盘瓠:犬图腾),打苗人的狗视为对主人不敬。而苗族历史根据传说是这样的:苗族发源于上古九黎部落,其首领为蚩尤(苗文:Yeuf Chik),,蚩尤即为苗人共祖。蚩尤和炎黄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九战九败,遂造指南车,乘大雾弥漫进攻蚩尤,蚩尤战败,传说蚩尤死后化为枫树,故有地方苗族自称"蒙”(苗文:Hmongb/Hmoob)意为“树心”的意思,枫树心生妹榜妹留(汉语意思:蝴蝶妈妈),妹榜妹留才生苗族远祖姜央。

❹ 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正在衰退和消逝现在我们所面临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纳西古乐到满语,甚至是一些传统的祭祀礼仪也在慢慢的消逝。
个人拙见,感觉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运用强有力的行政机能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乃至是国际组织申遗。
第二,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拯救。
第三,当然,有些少数民族文化又严重阻碍着现代化发展,必须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旧观念和旧思想,通过政府的强大执行力,改变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少数民族地区由自然经济进入市场经济。 (我个人对政府这方面的行为比较矛盾,得到的同时也会失去)
第四,政府具有强大的财政实力,可以对一些老少边穷的少数民族地域进行切实可行的帮助。大力发展当地“文化产业”,以文化促经济发展。(这一点,需要建立在保护文化的基础上)
第五,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规定来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形态

❺ 请你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设计一条广告词

、脚下留情,草坪留青 2、当世上最后一只雄鹰在草原上艰难寻找配偶时,人类活着也就没有了意义 3、当绿色成了黄色,蓝色成了灰色,红色成了褐色,我们的生活就没有了颜色 4、植物青青,水也清清。路房园新,家也温馨。 5、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6、来时清清爽爽,走时干干净净 7、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爱护环境,等于爱护自己! 8、没有蓝天、绿草,就没有将来美好的生活! 还天空蓝色,还土地绿色! 9、请不要让小草为我们哭泣! 鸟儿是我们的人类的朋友! 地球妈妈伤心的哭了,你看到了吗? 10、小草小草正睡觉,请你不要来打扰! 今天你耍了地球,明天地球加倍耍你!

❻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会破坏其文化吗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复业的制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探索培育期、初步发展期、规模扩张期和质量提升期,历经了发展层次由"双高速度"提升为"支柱产业",发展机制由"开发为主"转变为"管理为主",发展模式由"政府包办"演变为"服务导向"等转变趋势,并得到了其今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之根、动力之源、当务之急"等启示。

❼ 怎样开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代旅游经济价值,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综合潜力,建立民俗旅游点,设计民俗旅游线,规划民俗旅游区,不仅仅是旅游学界和应用民俗学界的共同心声,也是时代变化的特殊需要和我国旅游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❽ 举例说明少数民族民俗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

旅游不是有很多 民族艺术展览、民族艺术表演、民艺术特产纪念品之类的吗。。。很多

❾ 旅游对民族文化的负效应及应对措施

控制:因材施教,大力宣传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护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蒋民族文化与旅游相互融洽达到最好。
措施:在民族文化方面多花一点资金投入,保证旅行的正常运行与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