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旅游业
A. 云南十大贫困县都是哪些
对于云南省来说,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以农业、旅游业为主,没有很多的工业发展经济,所以云南省在全国来说经济处于中下水平。省内各个县发展的也不是特别好,对于十大贫困县,就拿2019年云南省各县GDP排名后十位来说。排名129最后一名的是盐津县,第128名大关县,第127名镇雄县,第126名威信县,第125名巧家县,第124名彝良县,第123名元阳县,第122名鲁甸县,第121名广南县,第120名西盟县。
巧家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邵通市西南部,也是云南省地形最复杂县之一。全县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8.9%,可谓是真真正正的山区县。本就靠农业为主的巧家县,加之地形复杂,大大减少了可耕地的面积。这也是巧家县经济落后最重要的原因。
从上面详细介绍的五座县城来说,不难看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地形复杂,多为山区。城市的发展有句俗话“要想富,先修路”,在山区内修路不仅难度大,而且周期长。所以一般对于交通不便利的城市来说,经济的发展都相对落后。
B. 云南施甸县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抄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保山市南部,地处东经98°54′至99°21′、北纬24°16′至25°00'之间。东隔枯柯河与昌宁县接壤,南以勐波罗为界与临沧地区为邻,西隔怒江与龙陵县相望,北连隆阳区。县城距保山市政府60公里,距省会昆明654公里.
旅游文化资源朝阳寺坡至大寨门、响山的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地质剖面以及何元西边塘、滑石板泥盆纪和仁和徐家半坡奥陶纪等古生物化石景区,历为中外地质考察基地,以古生代生物化石“海林檎”丰富而被中外地质学界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石瓢、娲女、仙人洞、打黑、葫芦口、郭家寨、白沙水、大田坝等温泉,水温在44~70℃之间,水中含多种矿物质,浴后可治皮肤、风湿等病。老黑龙洞、朝天洞、蝙蝠洞、摆榔仙人洞,洞中奇形万状,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明将邓子龙抗缅平叛系列遗迹:恤中祠、清平洞、镇姚所城、点将台、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保留完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C. 云南省施甸县仁和镇在开发旅游业吗
怪又可以匿名发帖?
D. 云南省最穷的县是哪个县
1、红河县有29.65万人,但在这里森林资源却十分丰富,虽然红河县的地理位置相当不错,但当地的人口GDP在全省却是排名倒数的。
2、第二座便是福贡县,为云南省怒江傈僳(lìsù)族自治州中部,地处高山峡谷之间,但是这里的交通却十分的不发达,因此经济也十分的落后,所以在云南省最穷的几个县中,福贡县一直都是榜上有名的。
3、镇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云贵川三省结合部,隶属于云南省昭通县,镇雄县县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而在历史上更是与滇西的腾冲,共享有金腾越银镇雄的美称。
4、施甸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该县围绕开展“基层党建推进年”的思路,以开展“善洲故里•扶贫先锋”行动为重要抓手,采取“1234”措施。把扶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心放在找“贫”根、寻“困”源上,实现扶贫开发和党的建设“无缝对接”。
5、云南昭通鲁甸县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是昭通市的南大门,国土面积1484平方公里,辖10个镇2个回族乡,97个村(社区),总人口46万人,居住着回、彝、苗、布依等13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0.6%。境内最高海拔3356米,最低海拔568米,立体气候明显。鲁甸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属国家级贫困县。
(4)施甸旅游业扩展阅读:
1、国家级贫困县,是国家为帮助贫困地区设立的一种标准。全国共有585个国家贫困县(包括县级行政单位区、旗、县级市)。国家为扶持贫困地区,设立国家级贫困县标准,资格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审批工作共进行过三次。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不同评定标准,称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2、 2012年3月,国家级贫困县调整名单出炉,调出38区县,但总数不变。2014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一个扶贫日。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E. 施甸风土人情的作文
野鸭湖位于施甸县姚关的山邑村,这里是个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野鸭湖玩。我们大清早就收拾好东西,带好吃的坐车踏上姚关的旅程。
转眼间就来到野鸭湖了。刚下车,就看到美丽的荷花,湖中还有小船。于是迫不及待地跳进小船,准备去一睹这美丽的景色。
我撑起竹杆,小船缓缓地移动了。呵!好美的一番景象啊!两边的荷花纷纷让开一条水路,他们一动不动,亭亭玉立,像静静地看着我们欣赏他们的美姿。四周静极了,一股凉风迎面吹过,使沁人心脾,舒服极了。看……湖也仿佛是静的,再加上四周的荷花似动非动,湖更静了,船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使你感到船在前进,小荷向后移。
水是绿的,象一块无暇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在四周碧绿的荷花照映下,水就显得更绿了,又象新泡的绿茶一样,清澈见底,恨不得下去品尝一口或者到水里畅游一番。
瞧,荷花也好不美丽,个个争奇斗艳。有的荷花尽情的把花瓣向四周伸展开来,有的却很羞涩,用花瓣把自己裹得紧紧的,不让游人看到自己羞涩的小脸。
一股凉风吹来,使你心旷神怡。湖面上微微荡起层层漪涟,湖面被褶皱了,但我的眼前还是那美丽的画面。于是我又来到了上游,却被荷叶堵住了,我只好拨正船头。忽然看见几只棕色的野鸭嬉水的声音打破的湖面的平静,只看见偶尔用那尖细的嘴巴去捉水里的小鱼。如实在不行,它就连身子一起潜下去,非把那鱼抓到手不可。有的在一起游着,好像也来欣赏这里的美景;有的却在嬉戏。这时鱼儿们看见了也来凑凑热闹,来个鲤鱼越龙门,它那银白色的鱼鳞一闪,水花四溅,于是又迅速回到水里。这一精彩的表演只有一瞬间,却让你回味无穷。
船靠岸了,但我仍然还沉醉在这美景中,啊!真是“舟在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F.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的历史
施甸县由旺镇辖街道、杨家、永福、坡脚、大庄、银川、木榔、源珠、华兴、中村、常村、四大庄、躲安、王家、岚峰、大秧田16个村民委员会,164个村民小组,96个自然村。2003年末全镇有10109户,总人口39938人,其中农业人口3702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2.7%。
由旺镇位于施甸县坝子北端,距县城18公里,距保山城45公里,历来是施甸县经济发展较快,集市贸易较为兴旺,文化艺术较为繁荣的一个大镇。由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始建于明朝年间的土主庙、西竺庵、太子寺、山耳寺等名胜古迹(图二);有始建于光绪16年的由旺文笔塔(“文革”遭彻底毁坏,92年又恢复重);有组建于解放前后至今仍活跃在农村的农民滇剧团和花灯剧团。由旺,是施甸县民间艺术较为丰富的一个乡镇,无论是造型艺术或是表演艺术都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县内、市(区)内甚至省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从造型艺术上看,有泥塑、木雕、石刻、刺绣、编织、绘画、染织、纸扎等。
泥塑、木雕、石刻、绘画(图三、四) 在由旺的土主庙、西竺庵、太子寺、山耳寺等古建筑上都显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明、清以来塑造的各种佛象栩栩如生,人物造型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文革期间遭到彻底毁坏,现又由群众自愿集资重新恢复。 由旺老年协会,利用做庙会的机会集资
十多万元人民币,对土主庙重新扩建,新建了具有古建筑风格、雕龙刻凤的长廊八格、古亭三座、龙山水池一个,并修平道路、接通电源,每当庙会期间,便举行讲书、洞经、吹打弹唱等民间文艺表演,吸引了不少外地和当地的游客,成为人们闲暇时的旅游点。
由旺文笔塔(图五),由原正安皮革工业公司投资14万元人民币重新建造。外观上保留了原来的风格,又超过了原塔的高度。内部是空心的,转角楼梯一直通向顶层,通过瞭望孔可以观赏到四周风光,使由旺这方风水宝地更加增辉美丽,为施甸旅游增色加彩。
竹编业在由旺比较普遍,农户利用农闲时编织提篮、背箩、竹篮、囤箩、碗箩、坦笆等到集市上出售。作为一种副业收入。这些编织器具制作精密,工艺水平较高,还销售到外地倍受亲睐。
染织业,自明、清、民国及解放初期,由旺都有私营的染房,备有染缸、晾晒场。用人工织制的土白布染成青布(黑布)、蓝布、红布、黄布等。也有少量的蜡染,染制的花布多用于被包、背腰等。染料从一种植物“甸叶”中提取。由于轻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种色彩鲜艳的棉布、丝绸及化纤布的大量生产,老式染织业已不存在。
纸扎(图六、七),在解放前和文革后较为时兴,一般有纸人、纸马、灵床、棺罩等。还有专供表演用的如大龙、小龙、仙鹤、旱船、跑驴等。首先用竹篾编制,后用棉的纸裱糊,用布绷制,再上各种颜料、色漆、清光漆等。制作精良、形象逼真,美观大方,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反映出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另外,还有用胶泥首先制成模子,再用棉纸层层裱糊,最后绘画、上色、着漆而制作出来的“狮子头”、“笑和尚”、“孙悟空”等面具,也是当地民间艺人的佳作。
由旺早在1929年便成立了“扶风社”,设置戏箱八个,购置服装、道具价值二万多大洋。先后到缅甸的果敢、耿马及施甸坝八乡地演出,很受群众欢迎。由旺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十分活跃,被世人冠以“滇戏之乡”、“花灯之乡”的美称。多年来,无论是省或市组织的农民调演,凡是由由旺镇出队代表县参加演出,大多获奖。而县内举办的文艺调演或大型群众性文艺活动或其他节日活动,由旺从不缺席,演出的节目深受群众欢迎,故而2000年3月由旺镇被云南省文化厅、保山行署命名为“云南民间民族艺术之乡”。
二、由旺花灯的基本情况
由旺不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还是滇西通往南亚的交通要道。由旺人民祖祖辈辈都有爱好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的传统习惯。解放前就有滇剧、老花灯、花鼓、山歌、小调、唱八仙、洞经、耍龙等民间文艺的表演队伍。
由旺镇现有滇剧团队二个,花灯队十一个,洞经队三个,龙队十个(其中大龙二个队),狮子队48个,高跷队五个,矮跷队一个,八仙队一个,秧歌队二个(其中百人秧歌队一个)、腰鼓队二个。共85个表演队伍活跃在各村各寨,其中由旺街道老年花灯队、银川青年花灯队、银川青年龙狮队影响力较大,演出地点已外延至德宏、缅甸等地。
由旺,素有施甸县“滇剧窝子”之称。由旺财神庙戏台,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台柱楹联:“檀板谱新声,千古英雄归月胆;梨园传旧事,一时子弟檀风流”。抗战时期,71军87师师长张绍勋撰楹联:“真中假,假中真,上下五千年无非似此;虚若实,实若虚,纵横数万里尽属如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建太平寺戏台。1963年银川公社建盖现代戏台一个,1970年银川中学、由旺中学各建露天舞台一个,1980年由旺街北门建活动戏台一个。
民国十九年(1930),由旺的杨世昌、杨应昌兄弟二人出资组织“扶风社”,购买了全套戏装。并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到缅甸果刚县土司及英国官贵盖厅厅长家演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段林宾筹资成立银川滇剧玩友班。
“扶风社”、“玩友班”两剧团自成立后,不断扩大,经常活动,同时注重培养新人。先后共演出传统滇剧“秦香莲”、“孔明吊孝”、“山伯访友”、“五台会兄”等160多个剧目。自创滇剧“创业”、“第一炮”、“拥军优属”、“抢婆婆”等10个剧目。在长期的表演和编创过程中,他们对传统的滇剧表演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把清唱改为坐唱。代表剧目:《秦香莲》,表演时,由乐手自打自唱,自拉自唱,四个乐手分别饰演包公、陈世美、秦香莲、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七个角色,1981年代表地区参加省农民调演,式荣获表演奖。由旺滇剧靠长辈艺人以教传授,世代相传积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间乡土文化。
由旺花灯是从老花灯(玩灯)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地方剧种。演出场地由一家一户走上舞台演出。演出时增加故事情节、突出人物性格、明朗戏剧冲突,提高了艺术水平。由旺花灯的曲调始终保持着老花灯的基调,不断地丰富曲牌、剧情。所以在演出时,剧情能抓住观众的心,曲调通俗易懂,幽雅动听,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老花灯相传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是时,国泰民安。起初在正月初二至十五几日中,人们自愿组织起来进行说唱,自娱自乐。逐步发展成固定团体到亲朋好友家或者有钱人家演唱,获取一定的“彩头”(钱物)。传到皇宫后,皇帝李世民微服出宫观看,十分赞赏,与民同乐,于是下旨全国大放花灯,演出范围逐步扩大。从此,花灯这种自娱自乐形式也逐渐在全国流传开来。
由旺的老花灯是随着外来人员传进来的。起初,较为简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七十一军八十八师二六四团进驻由旺,随军带来中原花灯曲调及演唱技法,由旺花灯得以进一步完善。
起初,花灯演出,有固定时间,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为花灯的表演日。正月初二“出灯”,先到财神庙或山神庙及寺院向神祈祷,唐二(贺彩人)先贺彩,花灯队员演唱《参佛调》,然后才开始为期十四天的演出。正月十五过后,选一天“烧灯”,花灯队员演唱《送王调》,以示一年的表演全部结束。如今,花灯表演已不受时间限制,全年中,各种节庆、私人家做寿或其它红白喜事都可表演,只需在唱词或服饰上稍做变化即可。
花灯的传统调有:“参佛调”、“十二属”、“猜花调”、“祝英台探梁山伯”、“农谙调”、“劝世文”、“二十四孝调子”、“送王调”等100多首。
花灯的演出,民国时期一般由一些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有的以村寨为单位;有的由几个玩友组成;有的由当地的开明绅士组织几个村寨的文艺骨干进行演出。
解放后,党委、政府对民间传统文化非常重视,1950年下半年成立秧歌队,每年的年关、节日均由当地政府或群众自发地组织文艺活动。以丰富人民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1951年由政府组织组织了“歌咏队”。
1952年成立了“秧歌队”,庆祝土地改革的胜利。
1954年成立了“由旺、银川文化室”。
1955年成立了由旺“银川俱乐部”。
1957年由旺组织了“玩友班”。
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山军分区命名“银川公社民兵俱乐部”,并赠送月琴、笛子、板胡等乐器及各种演唱材料。
1966年至1976年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77年1月成立“银川公社文化站”。
1981年11月成立“由旺公社文化站”。
1981年8月银川公社向浙江购买价值近万元人民币的古装戏服及戏剧导具等。
由旺花灯队自成立至今,经历五十多个春秋,培养出花灯艺术人才六代近四百人。并向上级有关部门输送专业人才数十人。先后共演出传统花灯剧:“三访亲”、“闹渡”、“状元与乞丐”、“游春”、“劝赌”等五十多个剧目。大型歌剧:“洪湖赤卫队”、“红姐妹”、“红嫂”、“白毛女”等,花灯剧移植“沙家浜”等。自创花灯剧“送子参军”、“拥军优属”、“良种迷”、“争婆婆”等六十多个(件)。除参加县、地区文艺调演获奖外。部分剧本刊登在《施甸文艺》、《保山地区剧目选》,云南省戏剧编辑部编辑出版社90年出版的《红红的咖啡果》等刊物。
G. 写施甸美景的作文350字
清平洞景区,位于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乌龟山下,距县城20公里,该景区占地面积40亩,是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它是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永昌参将邓子龙抗缅平叛战争胜利后,休闲期间,邓子龙开凿一山洞,在石壁上自题为“清平洞”,寓滇西战乱平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之意。清平洞原为一石灰岩天然溶洞,山洞雄浑壮观,洞内清凉,可容百人;洞中有一石,击之声如鼓乐,又有石乳涓滴,下有“石碗”接之,碗中之水永不枯竭;洞分南北二厅,皆石纹奇崛,壁如铁铸,北厅有石床、石凳及石刻弈桌,相传为邓将军当年运筹军机及休息之所;南厅壁高厅阔,可容百余人,乃邓将军卫队“营房”,洞厅中开一孔,正午前后可泻下阳光,洞外石壁上刻“倚剑”、“挂弓”和“课射”,寓意为邓子龙在安全时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危险,平时也要提高警惕的思想。南厅石壁上刻“铁壁”、“银瓶”、“天梯”三首诗词,是邓将军赞美石岩之意。沿“天梯”盘旋而上,洞顶有一座别致的看山亭,亭为邓子龙登高赏月处,伫立看山亭,不仅可以欣赏洞前满池莲花,岸柳葱绿,山峦峥嵘,相映生辉,还可眺望姚关古镇和姚关美丽的喀斯特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洞前荷香四溢,荷池中飞檐出阁,相传邓子龙当年在此磨砺战剑,故称磨剑亭。亭上有他撰写的盈联:“剑到几时磨就,洞从何处飞来。”据说邓子龙走在亭中磨剑和吟诗,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表现出邓将军“披肩执锐,赤胆忠诚”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些诗赋篇章历经了历史的沧桑至今仍向后人昭示着邓将军一腔热血、文武双全、智能超群的英雄形象。洞北侧建有一小亭,内置李根源所书“烹象处”石碑,是邓子龙大败缅象队,烹象犒劳将士的地方
H. 云南施甸县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保山市南部,地处东经98°54′至99°21′、北版纬24°16′至25°00'之间。东权隔枯柯河与昌宁县接壤,南以勐波罗为界与临沧地区为邻,西隔怒江与龙陵县相望,北连隆阳区。县城距保山市政府60公里,距省会昆明654公里.
旅游文化资源朝阳寺坡至大寨门、响山的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地质剖面以及何元西边塘、滑石板泥盆纪和仁和徐家半坡奥陶纪等古生物化石景区,历为中外地质考察基地,以古生代生物化石“海林檎”丰富而被中外地质学界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石瓢、娲女、仙人洞、打黑、葫芦口、郭家寨、白沙水、大田坝等温泉,水温在44~70℃之间,水中含多种矿物质,浴后可治皮肤、风湿等病。老黑龙洞、朝天洞、蝙蝠洞、摆榔仙人洞,洞中奇形万状,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明将邓子龙抗缅平叛系列遗迹:恤中祠、清平洞、镇姚所城、点将台、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保留完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