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发展旅游业的劣势
1. 旬阳县有什么旅游景点
旬阳博物馆
陕西旬阳太极城
从远处俯瞰陕西省旬阳县县城,呈现出典型的太极八卦图案。该城四周叠翠,峰高谷低,沟壑分明,八卦罗列,且绿水绕廊,阴阳回旋,如“太极城”。
这是陕西省南部有一座美丽的山城旬阳县,县城周围环立着八座山峰,分别昭示着“乾、兑、离、震、坤、艮、坎、巽”等八个方位。阴阳鱼眼位置分别生长着一棵郁郁葱葱的古柏,使得县城成为一座天然八卦太极城。
旬阳县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开始置县。
据了解,“天然太极城”是因奇特的地貌所造成。由于旬河的下切、侵蚀、堆积,使河床呈“S”形。旬河环绕流经旬阳县城,并在老县城东注入汉江,组成了一幅天然太极图案。在此,可体会到我国古代造城选址的独特思维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身处汉水之滨、旬河之畔的旬阳城,又称太极城。恒古洪荒,岁迁月移,处子般静置在陕南的一方沃土上。旬阳历史悠久,秦设旬关,西汉置县,素有“秦头楚尾”和“北国江南”之誉。积淀了深厚的秦、楚、巴蜀、岭南、吴越等历史文化和丰富久远的汉水流域文化。县城地貌景观极为独特,一条婀娜多姿、蜿蜒流长的旬河环城270度流入汉江,犹如“S”型的旬河水将县城天然分成阴阳两鱼岛,与四周环立的8座山峰一道勾画出一幅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的太极图,鬼斧神工般造就了中国一个神秘、神奇、神圣的八卦太极城。自古就有文人墨客这样来描绘她的壮美:“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灵山刻就天书字,旬水绘成太极图”“仞望俯瞰江河流、太极突现山城秀”“南望汉江、北镇旬河,江河锁钥旬阳城;东倚灵崖,西倚林园,秀丽妩媚太极城”……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太极城方圆800里开荒生活,繁衍生息,其地在历史上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地方,而且还是水陆要冲。由于旬阳太极城具备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因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而今,最让太极城人荣耀的,还是城里悠久的文物及可人的景致。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为太极城之辉煌。仅现在陈列于城内博物馆的新石器及战国、汉代文物就多达数千件。其中最著名的象牙算筹、孤独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等可谓稀世珍宝。境内现有60多处景点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明代文庙、赤岩千佛洞、三国孟达墓和蜀河黄州会馆更是领尽风骚。三面环水的太极城风景名胜数不胜数:柏荫铜碑、灵岩芝草、环城曲水、禹穴遗踪……
太极城物产丰富,烟叶、矿产、黄姜、化工挤身全国十强,龙须草、香水梨、荷包杏、狗头羊等全省闻名。旅游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西康、襄渝铁路、S102省道、G316国道均在此交汇,北接西安古都文化旅游区,东连湖北武当山、神龙架自然保护区,南达长江三峡,西靠安康瀛湖、香溪洞和南宫山风景区。
一位全国著名的女作家曾3次来到太极城,她说,此处山水天地造设,形胜一方,山中汉子朴实大方,姑娘清纯水灵,人文景点密布,文化积淀深厚,的确是一个好去处。
就是这座自然造化,阴阳相抱,灵性无限的太极城;就是这个千百年来演绎着秦巴风情的太极城;就是这个镶嵌在秦巴山中的一颗明珠——旬阳太极城,正向世界敞开怀抱,等待你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
2. 请问安康市旬阳县和紫阳县哪个发展好哪个风景更美
当然是旬阳县了,紫阳相对经济落后些,旬阳是安康十县之首
3. 旅游行业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养
一要积极组织从业人员学习了解全国特别是本省、市的旅游概况和规划,熟悉我县旅游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发展趋势和下一步发展思路;熟悉我县历史渊源,文化流传,旅游景观,民族宗教、民间工艺和特色家族,加强对挖掘并加快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通过学习比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责任感和打响旬阳旅游品牌的使命感。并通过他们高质量、高水平的旅游服务,吸引游客,宣传旬阳,扩大旬阳文化内涵和知名度。二要组织从业人员走出去学习。由县旅游主管部门协调,对宾馆、饭店等从业人员组织到大城市进行学习,从中汲取好的服务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三是重视对旅游岗位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兴旺,人才是第一位。我县旅游业起步较迟,旅游岗位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目前担任各大宾馆领导的,大多数是改行过来或是半路出家的。在酒店经营管理、业务拓展与联系、国际旅游接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十分重视对旅游岗位管理层领导的培养,主动聘请有关旅游管理专家对宾馆饭店、旅行社老总进行业务培训,给他们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并考发岗位资格证书,持证上岗。三要运用前瞻而实用的教育培训观念和措施,以国际标准为参照,注重国际旅游教育发展趋势。以人为本,能力为本,对旅游从业人员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人的再教育。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做到学历教育与定向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
二、建立旅游教育培训基地
一要充分利用我县的教育资源,以县职业中学为龙头,与陕西师大旅游学院联系,开设旅游专业,定向招生,培养旅游人才,二要与专业旅游学校联系定向委培我县急缺的各类旅游人才。第一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发展的核心就是一些旅游发展的构思,旅游市场项目策划,旅游产品、旅游商品都需要创新,我县有些活动花了冤枉钱,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创新思维,缺乏创新人才,搞“大窟窿”粗放型经营。第二,要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没有市场营销人才,旅游资源就会浪费,没有市场,就无法吸引投资,就没有了一切。第三,要培养高层次的导游人才,抓好导游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第四,要培养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
三、制定优惠措施,多方吸引人才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了人才。我县旅游产业尚属起步阶段,各类人才都相对奇缺,只有制定出相关的优惠政策,以政策吸引人,以待遇留人的方法,才能将各类旅游人才引进来,为我所用,从而促进地方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即使旅游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为旅游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加快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加快旅游业内涵的发展,积极提升我县服务业的总量和水平,使旅游业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旅游业的壮大而打好厚实的人才基础。
4. 旬阳县和勉县对比哪个地方经济更发展好,地势更平坦,商业也更不错。
没有可比性,勉县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地势平坦,高速发达。几十分钟就到汉中主城区。
5. 旬阳县卧牛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怎么样
旬阳县卧牛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2015-02-12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城关镇二居十八组。
旬阳县卧牛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10928305591235R,企业法人胡荣锋,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旬阳县卧牛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旅游项目开发;艺术品展览、销售;花卉苗木、中药材、核桃、拐枣、魔芋、油用牡丹、销售;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养殖;餐饮、停车、住宿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旬阳县卧牛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旬阳县卧牛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6. 西北旅游小镇哪个好
西北地区首选栖云田园小镇,李家庄田园综合体位于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村,总占地面积25600亩,总投资约22.8亿元。是全国首批、西北首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包括栖云田园小镇、烂漫花海、榆兴农庄、生态田园、产业园区等。栖云田园小镇是其核心子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1.92万㎡,总建筑面积约8.71万㎡,项目规划结构为一心(小镇之心)、六区(非遗文创区、特色餐饮区、休闲区、特色民宿区、手工作坊区、轰趴馆六大功能片区)。
7. 旬阳六大转型升级内容
“到十三五末旬阳的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20%、25%、30%以上,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全省20强,实现县改市。” 这是旬阳县在刚刚召开的县委十四届十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关于“十三五”的高点定位,撑托这一宏伟愿景的坚强柱石,是“六个转型升级”。
着眼发展四大产业,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新型材料产业瞄准行业最新发展方向,致力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规模化生产实力、产业配套齐全的产业园。先进制造产业以陕汽集团为依托,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新型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等产品。生物制品产业突出养生保健产品开发,着力发展生物制药、富硒食品和生物化工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依托境内汉江、旬河、羊山等水能和风能资源,抓住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遇,积极招商引资,孵化产业项目。
深挖地域文化潜力,带动文化旅游转型升级。深入挖掘旬阳汉水文化、太极文化、红色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的潜力,学习借鉴省内外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依托富集的山水农林资源,重点建设太极城、羊山、蜀河古镇、红军纪念馆,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休憩地。
着力培育现代农业,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用工业化、企业化、商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推进烟草、畜牧等传统产业向深、精、高效方向发展。林果、中药材等新兴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引导本县能人回乡创业和工商资本注资特色农业产业。
破解城建交通难题,实现城乡面貌转型升级。以解决城市建设特色不明显、定位不明确、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为导向,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统筹资源、加快推进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让以城市建设和交通改善为重点的城乡面貌有更大改观。
争创教育卫生名县,力推民生保障转型升级。从强队伍、优服务、破难题三个方面入手。采取聘任制、竞争上岗等措施,锻造一支名校长、名院长队伍,培育一支名师、好医生和好护士队伍,造就一批省市有名的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深化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和服务为民理念,不断提升优化服务水平。统筹资源、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薄弱、布局不合理、技术不过硬、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打造法治德治强县,实现县域治理转型升级。以解决社会治理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黄赌毒、违法乱纪、不讲公德、要挟党委政府、恶意耍蛮撒泼等突出问题为着力点,采取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讲规矩、守良俗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加快发展扫清障碍。
8.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适合发展什么农业合养殖业
稻田渔业养殖。
9. 统筹城乡发展:农民怎么想政府如何帮——旬阳县农民进城入镇调研报告
) 旬阳县委十三届十一次全委会提出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谋划旬阳未来的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怎样把农民进城这件事关城乡统筹发展的大事办实办好,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既能让广大农民愿意进城、乐意进城,又能让他们进城后能“稳得住、留得下”,安居乐业,让农民进城落户这项工作既能最大程度的符合县情民意,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带着农民进城“农民怎么想?政府如何帮”这两个核心问题,县委宣传部组织调研组,分别选取城郊镇、中心镇和边远乡镇的川道、中山、高山村进行随机抽样选点,进院入户和农民面对面的进行访谈交流,倾听农民对进城落户的看法和建议。通过扎实细致的调研,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基本摸清了农民对进城的想法、意愿和要求。现将调研情况整理梳理报告如下: 一、 基本概况:调查组分别选取旬阳东区的蜀河镇(代表古老建制镇),旬阳北区的甘溪镇(代表县城建制镇),旬阳南区的金寨镇(代表新型建制镇)。每镇选取高山、中山和低山3个村,每村按高、中、低随机选取10户农民,入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调查组重点走访了蜀河镇的高桥村(低山村)、甘溪镇的桂花树村(高山村)、施家坡村(中山村)、袁湾村(低山村)、金寨镇的小营村(低山村)、谭家院村(中山村)、观音堂村(高山村),同时走访了构元乡的开花村(低山村)、吕河镇的周家阳坡村(中山村)部分农户,共9村100户农户。调研结果为:其中39户农户有进城定居意愿,占调查总户数的39%;59户农户不愿意进城定居,占调查总户数的59%;2户农户视情况待定,占调查总户数的2%。在39户有意愿进城定居农户中,有27户因资金各方面限制,等待相关政策扶持,持观望态度,占愿意进城定居人数的69.23%;有12户为条件成熟户,有无政策扶持均坚定进城定居,占愿意进城定居人数的30.77%。在39户有意愿进城定居农户中,愿意进县城农户为16户,占41.03%;愿意进集镇的农户为23户,占58.97%。从调查统计数据看,愿意进城农民虽然没有不愿进城的农民多,但所占比例不小;在有意愿进城的农民中,持等待观望态度、看政策优惠幅度的农户占很大比例;愿意进集镇农民比愿意进县城农民人数要多。 二、特点分析:(一)、愿意进城群体特点:1、青壮年农民。调查中愿意进城农民年龄大多在25岁至45岁之间。这部分农民思想较解放,容易接受新事物,渴望城镇便利舒适的生活。同时,这个年龄段农民年富力强,有条件和能力实现二次创业,能够解决进城后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问题。2、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在外打工的包工头或常年在外务工有一定积蓄的外出务工农民。这部分农民有一定经济实力、头脑灵活,长期的打工生涯已习惯城市的生活,不愿意回到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村居住,渴望拥有较为舒适的城镇生活环境。进城入镇后可安心落户城镇创业,也可选择继续外出务工。这是本次调查中愿意进城农民中最重要的一类群体。3、“半城半农”家庭。即夫妻双方一方在农村务农,一方在集镇租房经商、务工、照顾子女读书的家庭。这部分人长期在城镇租房经商、务工或照顾子女读书,他们早已成为城镇的一份子,能不再支付高额的房租、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4、有固定收入家庭。在调查中,我们还走访了几户家属是干部职工或教师的农户,这些农户家庭有一定固定收入,没有多少后顾之忧,他们进城生活意愿较强烈。(二)、不愿意进城群体特点:1、集镇周边农民。主要是居住在城郊、集镇周围或村镇,交通便利,土地条件较好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不愿意进城,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城镇周围,居住生活条件与生活在城镇相差并不大,并且拥有较好地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条件,进城入镇对他们没有吸引力。2、建新房农户。这部分农户认为他们倾其一生精力才建起新房,如果再让他们迁居,他们认为不管是从精力还是财力难以承受。3、年迈传统型农民。这类农民年龄多为50岁以上,常年靠土地生活,思想较为守旧,头脑不够灵活,已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方式,他们认为城镇生活消费水平高,进城后难以生存,有后顾之忧,守着土地至少衣食无忧。综合以上两类群体特点,通过对比分析,现阶段农民进城呈现以下四大特点:1、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比45岁以上的老年人愿意进城入镇。2、从经济基础上看,在外务工或有固定收入的较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更愿意进城生活。3、从分布地域上看,居住在中高山的农户较居住在河边川道的农户更渴望进城。4、从进城方式上看,进集镇社区定居的比进县城的农户比例要大。 三、农民想法:1、对进城入镇持肯定态度。农民普遍认为进城入镇这项决策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民心工程,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广大农民群众对这项决策表示肯定和欢迎。2、非常关心政策优惠程度。农民进城后原农村宅基地怎么补偿?承包地怎么补偿?补偿标准有多高?进城后就业有哪些优惠政策?这些牵扯到进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农民迫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具体标准,他们希望政府各方面的补助能够填补他们进城买房的资金缺口,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能够让他们生活无后顾之忧。因优惠政策尚未明确,因此造成大多数想进城的农民持观望态度,如果政策扶持好、吸引力大,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进城。3、房价太高担心难以承受。调查中大部分民众有进城入镇居住的意愿,但普遍认为县城房价太高或集镇地价太大,无购买能力。民众认为县城一套房动辄就要三、四十万,而集镇建房100平米的地基也要四、五万,建起至少需要十六、七万,他们认为难以承受。进城农民大部分希望政府能够单独规划建设农民进城安居小区或提供廉租房、保障性住房,面积在90平米左右,房价控制在1500/平米以下;集镇100平米地价应控制在三万元左右。4、解决好进城就业等后顾之忧。民众希望对进城入镇的农民应该“特殊照顾”,开展就业培训指导,提供就业岗位或就业信息。同时,解决好进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使进城农民收入固定、生活稳定、心理安定,适应城镇生活,由城市的客人转变为城市的主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5、取消户籍等阻碍进城定居的“门槛”。农民认为目前要进镇居住,各集镇所在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收取或变相收取不等的“上户费”,这种“土政策”成了阻碍农民进城入镇的“门槛”,民众希望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取消户籍、教育等“门槛”,使进城入镇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四、几点建议:通过走访调研,调研组一致认为,出台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居住政策是符合广大农民根本利益,是广大进城农民的殷切希望,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的现实举措,政策出台势在必行,应及时制定、果断出台。建议政府在推进农民进城入镇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点:1、明确政策,提高吸引力。农民进城与否,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导向问题。要把政策机制作为吸引农民进城的着力点,用最优惠的政策引导农民进城,让农民“想进来”。一是要尽快明确进城农民原农村宅基地、承包地补助标准,明确进城农民住房保障、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具体优惠政策,建立进城农民财产评估机制,对两放弃农民的原有房屋、地面附属物及土地等财产进行有效评估,维护进城农民应得利益。补助标准和优惠政策既要依据省市相关文件,又要结合旬阳实际,最大限度增强吸引力。二是要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知晓率。充分利用会议及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民进城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优惠政策、保障措施等,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建立咨询平台,开通农民进城热线电话,随时接受群众咨询,为群众解疑释惑,排忧解难,指导农民按程序申请两放弃、享受优惠政策。在县政府网站设置农民进城定居专栏,接受外出务工农民网络咨询,引导外出务工农民自愿两放弃,进城购房置业。通过强势宣传让农民进城政策家喻户晓,营造“人人了解农民进城政策、人人关心农民进城工作、人人支持农民进城工作”的良好氛围。2、科学规划,解决房价问题。住房问题是进城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现行商品房价格大部分进城农民无经济能力承受。探索建立农民进城住房保障机制,是解决农民进城的核心问题。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进城农民住房保障。一是抓住国家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机遇,在县城统筹规划配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使进城农民“买得起房”。二是结合“安居工程”、“生态移民”在乡镇集镇统一规划建设进程农民安置小区,统一纳入所在乡镇管理,对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实行“一费制”管理,简化建房手续、降低地价,使进镇农民“建得起房”。三是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村镇社区规划,使一部分既不想进县城又无经济能力进集镇的农民先进村镇社区。3、提供服务,解决就业保障。切实做好进城农民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保障,解决进城农民后顾之忧。一是组织开展进城农民技能培训,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载体,大力开展农民进城劳动技能培训,力争使进城农民人人掌握一项就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县城、集镇的二、三产业发展,尤其是各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满足进城农民的务工需求,使进城农民从农民转变为工人,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各部门要对进城农民提供同等的城市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并积极制定落实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等方面优惠政策,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尤其是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问题,要结合县城建设和农民进城发展趋势,逐步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农民子女接受正常教育。通过实施一系列进城农民配套服务政策跟踪服务,使进城农民真正达到“稳得住、留得下”的目标。4、及早谋划,解决进城农民土地问题。为有效解决进城后农民土地问题,建议政府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尽快出台明晰进城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补偿标准,进城农户直接将土地上缴村集体,由村集体按照补偿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偿,土地归村集体所有;二是积极引导进城农户将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流转集中,实行规模化经营,农户收取土地转让金或租赁费;三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合作社,规范运行程序及相关机制,进城农户亦可将土地交农村土地合作社经营,合作社为农户颁发土地股权证,每年领取股息和分红,推进农村烤烟、蚕桑、现代农业、养殖等产业的集约化经营。5、因类而异,分批次推进。对农民进城入镇定居不强求整县整镇推进、步调一致、一拥而入,不搞“一刀切”,给农民最大限度的自主选择权利,分类分批次推进。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农民愿不愿意进城、房屋和土地处置方式等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结合自身条件,自主选择。二是鼓励有经济实力、条件成熟农户先进城,条件暂不成熟的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进城,分批次推进农民进城。三是农民可选择进县城、亦可选择进集镇、也可选择进村镇社区,根据条件,分类实施农民进城工作,但无论是农民选择进县城还是选择进集镇,均应按照鼓励农民进城居住实施办法给予补助,鼓励农民进城入镇。(陕西省旬阳县委宣传部调研组:程海林 赵攀强蔚世悦 敖忠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