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东北尤其是黑龙江的旅游资源很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东北有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森林,而且东北夏天气温低很适合避暑,冬天又有丰富的雪资源。

网友远方雪的世界:

作为一个东北人,离开老家几十年,再回到老家,心中的感觉是五味杂陈。

黑龙江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且不说历史上“棒打狍子野鸡飞到饭锅里”的那些歇后语。就说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带,松嫩平原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的物产,镜泊湖、兴凯湖的美丽风光、扎龙湿地的鹤舞、东极抚远和北极漠河的风光,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民族特色,以及黑河、漠河、绥芬河的边境城市特色等等等等,旅游资源太多了。

可能很多人没有去过雪乡,我们先不提雪乡的风景,就说从亚布力到雪乡沿途的风景,就是美的一塌糊涂,就是冰雪的世界。除了雪乡,还有雪谷、雪村,还有美丽的中东铁路的重要一站横道河子,美丽的雪山森林分光凤凰山。这些雪景其实都是顶级的,有的黑龙家导游跟我说,南方人来了以后,都不休息,行李扔到床上,就跑到雪堆里去玩,玩的可开心了。

网友原味:

在没去过东北之前,我对东北的旅游概念是:黑龙江=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和中央大街;吉林=长白山;辽宁=沈阳故宫。今年夏天走了一些黑龙江的旅游景点,还没去黑龙江两个有名的5A景区,就已经让我出乎意料的爱上了黑龙江。黑龙江的夏天,犹如宫崎骏动画中的美好,蓝天白云,微风徐来。我的线路是从黑龙江—大庆—齐齐哈尔—加格达奇—漠河。

就我看来黑龙江的旅游资源非常好(真不是客气),但开发的太差了,所以发展的不如其他地方好。

宣传官方重视程度还是不够,而且宣传途径很老套单一。不要说网上很难搜到景点的开放时间门票这些资讯,就是到了当地问当地人,有的都给你回答的是:我们加格达奇没啥玩的,我们都去草原玩。。。在我看来,就森林湿地的空气就已经是最珍贵的旅游资源了,如果能让饱受雾霾之苦的北京人轻松来度个周末,相信不少人也愿意的。而且以前宣传老是冬天看雪看冰,春花、夏避暑、秋彩林呢?东北都有啊

网友了科尔:

真要回答这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既然被邀,赶鸭子上架,那好吧,端个小板凳坐好,听我慢慢道来。

10几年前,我曾在东三省之一的辽宁省沈阳市干媒体工作。那是辽宁省政府办公厅直管的一张报纸,受当时省长邀请,中国都市报教父级人物——华西都市报总编辑领军,当时的华西都市报抽调了10几个人去搭班子。在筹备新报纸出刊、具体运作直到市场反映的一年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当时的东北人,从领导到普通群众,其思想、观点、意识与南方相比,不是落后一丢丢的问题。

黑龙江。晚霞。一江之隔中俄双子城:左俄罗斯布市,右黑龙江省黑河市。勒克儿摄

铺陈上面一段话,目的就是用来回答题主“为什么”的基础。

B. 黑龙江每年的冰雪产业的经济效益

富饶美丽的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东北边疆。省名系由境内最大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简称“黑”。她在祖国的版图上如同一只展翅腾飞的天鹅,形象地展现了她妖饶美丽的风姿。辽阔的地域,浩瀚的林海,密集的江河,肥沃的土地,富饶的资源,以及举世闻名的风光名胜,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概 况

地理位置和面积。黑龙江省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南起北纬43°26′,北至北纬53°33′,南北长约1120公里;西起东经121°11′,东至东经135°05′,东西宽约93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居全国第六位。
悠久的历史。黑龙江省有悠久的历史,如果从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的年代算起,远古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万年。据文献记载,居住在黑龙江省地区的肃慎(息慎)、东胡等古代民族曾向中原传说中的虞舜和后来的周王朝呈献贡品。发祥于这片膏腴之地的靺鞨及其后裔女真和满族, 先后建立了王朝。 8世纪,靺鞨曷人建立渤海国,史称“海东盛国”。12世纪初,女真人建立了金朝,奄有中国北部大片土地,与南宋相对峙。以黑龙江省流域为“兴龙之地”的满族于17世纪入主中原,建立了最后一个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17世纪中叶以后,黑龙江地区各族人民反抗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占领,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行政区划。黑龙江省现辖13个地市,其中12个省辖市,1个行政公署,66个县(市),其中县级市19个;874个乡(镇),其中镇464个。省会设在哈尔滨市。
人口与民族。2002年末,全省人口为381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792.1万人,占47%,城镇人口2020.9万人,占53%。黑龙江省是多民族杂散居的边疆省份。除汉族以外,有53个少数民族,17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在少数民族中,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10个民族是黑龙江省的世居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截止2002年底,全省有1个蒙古族自治县,1个达斡尔族区,69个民族乡(镇),676个民族聚居村。全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满族,约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8.5%。在我省少数民族中,满族、回族、锡伯族使用汉语、汉文;朝鲜族、蒙古族有本民族语言、文字;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自 然 条 件

地形地貌。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基本地貌特征是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表现为南北两大山地,东西两大平原,山势和缓,平原广阔。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构成全省的山地骨架,山脉从西北和东南两向,对全省起屏障、闭合作用,中西部的松嫩平原和东部的三江平原分别向我国内陆腹地和俄罗斯展开,形成了便利的国内、国际联系。边境线长3,045公里,全省有25个开放口岸,在我国沿边开放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其他省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黑龙江省位于中温带和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景色宜人。年均降水量在450~650毫米,年平均气温-4~4℃,无霜期在100-140天之间。
肥沃的黑土地、祖国的粮仓。黑龙江省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现有耕地面积14268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7.6%,人均耕地面积3.75亩(农业从业者人均耕地面积19.2亩),高于全国人均1.5亩的水平,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土质肥沃,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占耕地的60%以上,土质养份储量比其它省区高2-5倍,且土地集中连片,80%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势平坦,绝大部分耕地坡度在5度以下,适于大规模集约化经营。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其中大豆、甜菜、亚麻、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全省粮食商品率达60%以上。草原面积6500万亩,年产草量80亿公斤,是全国重点牧区之一。松嫩平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7%,自然条件适宜,有利于农牧业发展,粮豆薯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江平原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24%,三江平原开发历史较短,土壤肥沃,人均耕地多,粮豆商品率高,后备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大。
浩瀚的林海,全国最大的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黑龙江省的森林,广泛地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和老爷岭等山区。全省森林面积191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1.9%,活立木总蓄积量15亿立方米。主要树种有100多种,用材树30余种,其中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波萝、胡桃楸等是国内少有的珍贵树种。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区,以兴安落叶松为代表;小兴安岭-老爷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以红松为主。林区繁衍着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和野生植物。
丰富的矿产资源。黑龙江省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有131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77种,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41种,优势矿产资源9种。石油、煤、金、石墨等优势矿产资源众多。石油集中分布在西部大庆地区;煤主要分布在东部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一带,西北部黑宝山地区也有煤藏;金分布在大兴安岭和黑龙江沿岸地带,其他有色金属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非金属矿分布较广、矿种繁多,遍布全省。煤炭资源种类全,质量佳。东部以烟煤为主,主要煤种是炼焦煤和动力煤,还有国内稀缺的主焦煤,西北部以褐煤为主。
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的河流1,918条,其中超过5,000平方公里的有27条,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8条。黑龙江全长4,370公里,仅次于长江、黄河,列我国第三,是著名的国际界河。黑龙江省水资源总量75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656亿立方米。已初具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鱼等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瑰丽壮观的旅游风光。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的风景区、旅游点共有111处,其中自然资源风景区、旅游点82处,目前只开发了四分之一。虽然黑龙江省开发历史较晚,但古迹遗址等人文景观别具特色,自然景观原始壮丽,形成独特的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夏季是避暑的胜地,冬季是冰雪的乐园。自然景观中,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是北方著名风景区、疗养区,叶剑英同志曾为它吟出“高山平湖水上山、北国风光胜江南”的诗句;五大连池火山地质自然保护区由1719—1721年火山爆发形成的5个相连的堰塞湖和周围14座火山丘组成。地质地貌保存完整,熔岩流动景象清晰,熔岩台地上的火山喷气锥是火山研究的珍品,自然的奇观,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这里日夜涌流的泉水,可治疗多种疾病。兴凯湖是中俄边境最大的界湖,我国境内面积1,080平方公里。兴凯湖水域广阔,水草茂盛,栖息着天鹅、丹顶鹤、鸳鸯等珍贵水禽,这里建有自然保护区。抚远位于我国最东端,是祖国最早升起太阳的地方。漠河则位于我国最北端,是我国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北极光的地方,被人们称为“北极村”。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每年盛夏都吸引大批旅客来此观光。此外,大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齐齐哈尔和杜蒙的丹顶鹤之乡以及亚布力滑雪场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北国景观。人文景观包括史前遗址、古城堡、历史名胜、宗教建筑、民俗民情和独特的城市建筑风格。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交映,使黑龙江不仅是避暑胜地,也成为冬季旅游热点,吸引海内外游客

经济社会发展

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黑龙江省已经从昔日的北大荒变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工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2003年,全省GDP可实现4433亿元。农业走上特色之路。耕地面积、机械化程度、粮食出省商品量和库存量以及大豆、绿色食品的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已经形成300亿公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2年商品粮输出量达158.5亿公斤。畜牧业在农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奶牛存栏截止到2003年上半年已达106.8万头,牛奶、乳制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绿色食品监控面积、获得标识认证的产品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建国初期25个大企业北迁我省,“一五”计划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22项摆在黑龙江,六、七十年代大规模开发大庆油田和大、小兴安岭林区,八十年代以后又上一批电力、医药、食品等项目,形成了石化、机械、食品、煤炭、森工、医药等14大门类的工业体系,具有年产5000万吨原油、7000万吨煤炭、1000亿千瓦时发电量和大量工业装备的生产能力,不仅奠定了在全国的重要地位,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9位、工业利润居全国第6位,而且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国有为主、中直大企业为主的特有经济格局,200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占87%(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88%(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中央直属企业占67%(比重居全国第一位)。基础设施己具规模。铁路营运里程4751公里,公路里程6.3万公里,水上通航里程5057公里,拥有空中航线45条,其中国际航线8条。邮电通信基础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长途光缆总长度近3万公里,局用交换机容量796.6万门,移动电话用户65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17.9万户。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和科技合作关系。现有25个国家一类口岸和9个边境互市贸易区。对俄贸易合作占全省外贸进出口额的53.6%,占中俄贸易总额的l/5。科教事业迅速发展。有科研机构240个,高等院校48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全国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高等院校在校生33.5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21万人。石油开采、焊接工程、机器人、飞机制造、大型发电机组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走在全国前列。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黑龙江总体上仍属欠发达省份,体制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比如:国有企业多,但历史包袱沉重;工业基础雄厚,但投入不足、设备老化;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当前粮食问题压力很大;资源丰富,但没有完全转变成经济优势,且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矛盾相当尖锐。

发 展 潜 力

黑龙江省资源富集,开发较晚,发展潜力很大。具有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的潜力。全省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国有资产总额3500多亿元,按照2005年基本完成对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对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计划,国有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将从目前的87%下降到50%左右,国有资产退出总额达1500多亿元,其中计划完全退出国有的企业近300户。具有资源深度开发的潜力。原字号产业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程度低。大量的玉米、大立等农产品亟待通过精深加工增值增效;畜牧业正在向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迈进,特别是通过实施“奶业振兴计划”,奶牛存栏已超过100万头,鲜奶产量超过200万吨,不断增产的乳类、肉类、鱼类、禽蛋类等畜产品也需精深加工提高市场竞争力。大量的山林特产品和地下矿产资源亟待开发,特别是煤炭、森工、石油等行业的产品更加需要延伸产业链。具有利用生态优势的潜力。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比较好。利用这个优势,近年来绿色食品生产取得长足发展,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占全国的38%,产量占全国的37%,正在继续加快开发。以夏季避暑游、冬季冰雪游、沿边跨国游、民族风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支柱产业,目前迫切需要做大做强。与此同时,正在加快生态示范省建设,以及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具有发展对俄经济技术合作的潜力。国家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对俄合作和开拓俄罗斯市场的重大决策,黑龙江省利用地缘优势,目前正在全面推进对俄经贸和科技合作。在发展对俄贸易上,正在加快互市贸易区建设,完善在俄境内的以轻工产品市场、果菜市场、建筑及装饰材料市场为重点的市场营销体系。在发展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上,正在与俄方就石油天然气、森林采伐加工、农业、工业大项目、矿产资源开发、科技等领域开展合作。已经建立了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由黑龙江省牵头正在莫斯科建设中俄科技园,目前正在哈尔滨建设中俄国际科学城。具有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的潜力。正在大力发展以“良种工程”、“大豆振兴计划”为重点的优质粮生产和以“奶业振兴计划”为重点的畜牧业,在运用先进技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上潜力很大。黑龙江省农产品市场开拓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寻求合作伙伴加以解决。具有基础设施建设的潜力。正在实施大项目战略,已启动“百项工程”,重点推进水利基础设施、运输邮电通信、能源等重点工程建设,年投资额超600亿元,正在用市场化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落实。

C. 兴凯湖旅游住密山还是住档壁镇住哪经济实惠,玩三天二夜。我上网查听说档壁镇托太多,有些失望。

住密山就行,找一个便宜干净的旅店,每天都有好几趟公交车去兴凯湖,如果经济上允许也可以租一辆车

D. 辽宁旅游业是如何实现错位竞争的

据报道,日前辽宁当地举办的第六届冬捕节,其间将有10余万人到此观赏、购物,激活小县城的冬季旅游,辽宁已有十多个县区发展起有特色的冬捕活动。

此外还借冰雪旅游的平台,发挥冰雪渔业资源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冰雪渔业活动,提高渔民收入。全省12个市地、21个县市、区的35家企业开展了以“冬捕”“冬钓”为主要形式的冰雪休闲渔业活动,兴凯湖、镜泊湖冬捕成为品牌, 冬捕渔业产量超过8000吨。

辽宁错位竞争,在全省发展温泉产业,全省14个市绝大多数都因地制宜发展起特色温泉旅游产业。辽宁也成为全国最有吸引力的温泉旅游目的地之一。

E. 黑龙江专项整治旅游市场,14家旅行社被停业整顿,这会给当地旅游业带来哪些影响

黑龙江专项整治旅游市场,14家旅行社被停业整顿,这会给当地旅游业带来哪些影响?

2018年1月,某游客在个人公众号发布文章《雪乡的雪再白也掩盖不掉纯黑的人心!别再去雪乡了!》,爆出黑龙江双峰林场“赵家大院”客栈出现“宰客”、威胁游客等情况。

这次黑龙江地区专项整治旅游市场做的非常好,狠狠的对那些不法商贩一击沉重打击。这次整顿过后对当地旅游业的前途一定会带来一片光明!

F.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规范地质公园建设促进地方旅游事业发展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

地质遗迹保护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地质环境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职责。多年来,省国土资源厅根据黑龙江省地质遗迹的特点,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方针,积极推进地质公园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地质公园建设是保护地质遗迹和促进地方旅游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地质遗迹保护,推进地质公园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黑龙江省地质公园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全省已建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地质公园5处,省级地质公园17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世界、国家、省三级地质公园管理体系,为黑龙江省旅游事业发展开拓了新的景点。同时将地学科普知识、融于观光游乐之中,使过去传统的旅游解说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多年来,省国土资源厅加强沟通,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强化对地质公园保护设施、科普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8亿多元开展地质公园能力建设,使黑龙江省各地质公园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保护能力逐步加强,地质遗迹得到很好保护。同时,为加强全省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并积极开展立法工作,先后颁布实施《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保护条例》,《兴凯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办法》及《嘉荫恐龙化石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使全省地质公园建设、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轨道,有效地规范和推进了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

二、加强地质公园规划编制,强化地质公园能力建设

为保证地质公园建设得到规范发展,省国土资源厅在编制完成“全省地质遗迹保护和合理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各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并将其作为地质公园建设发展的依据和项目立项的前提,“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有效地推进了地质公园规范化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各地质公园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从2002年至今,全省各地质公园先后建设保护栈道30余千米,保护围栏20千米,修建道路40千米,设立说明牌、警示牌1000余块,完成灾害护坡15千米,建造石阶路30千米,建设和改造博物馆6处,退耕还林还草10万亩,并进一步开展了对园区环境整治,治理和美化环境6平方千米,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了地质公园的服务功能,对推进黑龙江省地质遗迹保护和旅游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强宣传,推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当地就业能力和经济的繁荣,目前,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地质公园分布在省旅游规划的黄金线路上,已成为黑龙江省旅游的重要景区。五大连池经过几年建设,发展迅速,已成我国重要的地学科普基地和国家旅游观光胜地40佳,“5A”级旅游景区。地质公园建设不仅使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目前,园区旅游总收入已实现2.3亿元,比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初期提高了10倍。伊春小兴安岭石林地质公园已成为伊春林区振兴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得到了很好发展,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园区景点已达200余处,开辟旅游线路1.2万米,形成了点线结合,遥相呼应的东、南、西、北、中五大景区。汤旺河区人民政府按照“依托石林、保护生态、发展旅游、形成规模产业”的思路,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旅游业的发展,现年接待游客能力已突破20万人次,实现产值2亿多元,拉动就业人数达1000余人,造福了当地的百姓,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地质公园的建设,使生态环境和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并有力地推动了黑龙江省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在黑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G. 兴凯湖农场原六连还通车吗我是六连的。

房主你好~! 密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辖7镇14乡,人口43.6万,境内有5个国营农场,东与虎林相连,南与俄罗斯相邻,边境线长265公里,其中水界235公里。西与工业重地鸡西市为邻,北与七台河市相接,既处在东北亚“金三角”之中,又位与对俄出口黄金通道上。 密山市辖7个镇、9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密山镇、连珠山镇、当壁镇、知一镇、黑台镇、兴凯镇、裴德镇、柳毛乡、杨木乡、兴凯湖朝鲜族乡、承紫河乡、白泡子乡、二人班乡、太平乡、和平乡、富源乡。市境内有:牡丹江分局、八五五农场、八五七农场、八五一一农场、兴凯湖农场。 密山市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1899年清朝设立蜂蜜山招商局,1908年设密山府;1912年废府立县,1939年,日伪在密山设立东安省,1941年设东安市。1946年6月台22日英雄的359旅解放密山,成立人民政权,设立东安地委、东安市政府后改制为密山县。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解放后,十万转业官兵、千百热血支边青年和密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之歌,在密山这片热土既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密山地域辽阔,幅员3843平方公里,属三江平原第二区,北部为完达山脉,南部为长白山脉,中部为穆棱河冲积平原,地貌特征为“三山二水五分田”。乌苏里江一级支流--穆棱河贯穿全市。境内有全省最大的人工水库--青年水库和全国最大的国界湖--兴凯湖。秀山碧水的青年水库与博大神奇的兴凯湖一南一北相映成趣,各展神姿,是理想的旅游胜地。兴凯湖的大白鱼和美丽秀虾更是闻名遐迩。 密山有着富饶的地下宝藏和地上生物资源。煤炭、石墨、钾长石、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钛铁、铀、金、铝等10多种高品位矿产资源分布全市。其中煤炭储量约为5亿吨,石墨储量约为2.5亿吨,钾长石储量约为1亿吨,钛铁储量约为8万吨,大理石储量约为5.4 亿吨。森林总蓄积量439万立方米。山产品达300多种,其中山野菜年蕴藏量1500吨,食用真菌类300吨,植物药类约2500吨。 密山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肥沃。水源丰沛,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耕地面积达20.1万公顷(其中农管局系统9.4万公顷)。湖、河、库、泡、泽星罗棋布,有3亿多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密山盛产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和烤烟、甜菜、白瓜等经济作物,是全省主要产粮基地之一,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县),列入国家产粮大县、商品粮基地。 密山交通便利,有国铁横贯8个乡镇,哈尔滨——密山、牡丹江市(鸡西)——密山的特快、直快、普快列车每日往返多次。公路四通八达,有通往邻市县干线公路8条,直通俄罗斯海参崴市国际公路一条,连续多年被省政府授予公路建设先进市(县)。 希望我的回答会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