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㈠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一、旅游业完全收入对GDP的作用
旅游业完全收入=旅游业直接收入+旅游业相关行业收入。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度很高的行业,它不仅可以为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提供巨大的市场,而且还可以带动和促进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文化娱乐业以及对外贸易等行业的发展,甚至可以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会给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带来4.3元增值效益。据此就可以计算出旅游业完全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二、旅游业外汇收入增加对外资利用的作用
旅游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大量人、财、物的加速流动。由此形成的招商引资和项目投资决策机率大大增加,旅游环境从本质意义上说,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构成,所以,旅游业通过正面促进对外开放,使区域内的引资和投资额增加。权威调查表明,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一美元,将会使利用外资额相应增加5至9美元。为统计方便我们取利用外资相应增加额的中值为年均利用外资的增加额,即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一美元,相应利用外资的增加额为7美元。
三、旅游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旅游业的种种特性,旅游业日益成为消除地区贫困的有效途径。旅游扶贫是一些自然和人文资源相对丰富或独特的山区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即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带动贫困山区的脱贫。旅游业总体上是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这就决定了旅游对就业者的专业技术要求不高,比较适合普通劳动者参与就业,所以,旅游扶贫在解决贫困地区就业问题上也是效果显着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鉴于旅游开发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显着作用,国家在一些投资政策方面都向旅游业作出倾斜,这方面突出体现在近年来的国债政策上。旅游国债主要是投向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有效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四、旅游业在扩大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旅游业是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五”期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年均增加50万人,间接增加250万(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相关行业将增加5个就业人员),五年共新增就业岗位1500万个,占第三产业新增劳动力的37%,占全国新增劳动力的32.2%。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业将在中国就业问题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就业的增长点。国家计委和国家旅游局初步确定,未来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达到年均增加就业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的目标,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中产业规模大、整体素质高、经济效益好、容纳就业多的重要行业。
五、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当一个产业在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中占据一个比较大的比例时,这个产业的波动将会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经超过了5%,并且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旅游业是一个敏感的行业,与多种因素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空间来看,旅游活动至少涉及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两地;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性很大的产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与国民经济中的大部分行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社会活动来看,它与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存在关系。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因素能动的产生反作用。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考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在新的环境下找准位置,在新的发展中发现和利用机遇,为实现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做出新的贡献。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泰民安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的政局继续保持稳定,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可以预见, 我国旅游行业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㈡ 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如何破局
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由来已久,“东强西弱、南强北弱”是整体格局。东部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能力、旅游产品的丰富度和服务水平,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尤其西部地区,多拥有较好的生态资源,构成旅游发展的天然基础,但受限于交通基础设施、区域经济水平等因素,旅游发展相对粗放,市场化程度相对较弱。
《行动计划》提出了四方面的具体举措。包括加快“三区三州”主通道建设,加快推进G8513平凉经九寨沟至绵阳、G4216成都至丽江、G0613丽江至香格里拉、G3012喀什至和田等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建设,到2020年,四省藏区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地级行政中心;完善区域干线公路网络,加快普通国道待贯通路段建设,实现普通国道网基本贯通等;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倾斜,在“十三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中增补一批旅游基建投资项目,专项用于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建设等;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开发具有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等。
㈢ 旅游业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的相关资料
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固然能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但也不能盲目的生搬硬套别人的发展模式。盲目的复制其他地区旅游项目的开发模式,可能会造成地区旅游业的坏帐。只有不断挖掘地区自身优势,竭力开发,才能是缩小同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差距,近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你的问题深度太大,我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两个问题。
㈣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1.历史原因.
2.传统工业依赖能源和资源,能源和资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区域差异.
3.进出口贸易的因素导致的海陆交通枢纽地区的发达.
4.产业主导因素的转移也可以导致地域发展水平的变化,从而使得一些地区和城市建立比较优势,比如现代的金融、软件、生物科技。以上都是不依赖传统区域发展因素的产业,这些产业主导的区域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行优势。
二
我国商业地理的现状从来都被认为是狭长的,一直有5个发动机之说: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东北、成都重庆地区,这些地区都是区域发展的重心。国家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很明显的,沿海好于中部,东北好于西北。
三
消除的方法重要的就是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要素转移和现有的资源及基础条件结合,使用人口转移、政策支持、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或者新兴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㈤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有哪些
1、从人均GDP最高的前5个省份与最低的后5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之比,以及地区间加权变异系数看,我国区域间差距自2006年以后逐步缩小,但近两三年出现再度扩大的势头。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81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仍很明显。
5、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平衡。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4%(2016年),为主要经济体最高,超过美国的7.3%、英国的7.2%。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脱实向虚”现象比较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待提升。
㈥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原因,现状及消除措施
一
1.历史原因.
2.传统工业依赖能源和资源,能源和资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区域差异.
3.进出口贸易的因素导致的海陆交通枢纽地区的发达.
4.产业主导因素的转移也可以导致地域发展水平的变化,从而使得一些地区和城市建立比较优势,比如现代的金融、软件、生物科技。以上都是不依赖传统区域发展因素的产业,这些产业主导的区域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行优势。
二
我国商业地理的现状从来都被认为是狭长的,一直有5个发动机之说: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东北、成都重庆地区,这些地区都是区域发展的重心。国家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很明显的,沿海好于中部,东北好于西北。
三
消除的方法重要的就是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要素转移和现有的资源及基础条件结合,使用人口转移、政策支持、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或者新兴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㈦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游业是旅游的媒介,是为旅游的主体和旅游的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提供服务中介。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就业。
3、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1、因投入资金过大,难于收回成本,造成经济损失;
2、因建造占地过多,影响农业的发展 ;
3、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影响人民生活。
㈧ 旅游业对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缩小经济差距方面的作用
1.旅游业是对宏观经济各产业关联度最大的行业之一,从上游来看,旅游行业可以带动内有色、钢铁,容建筑、纺织、航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
2.从下游看,旅游业可以带动餐饮、服务、酒店等各行业均产生关联影响。
3.从境外旅游角度看,旅游业可以影响国家的外汇储备,在人民币升值的条件下,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从地区就业看,旅游可以促进就业,增加当地区民的收入水平。
㈨ 为什么旅游业发达的地方,经济发展都不行
因为旅游业发达的地方一般都是一些交通不便利的内陆地区。这些地方因为交通不便利,所以经济发展的大都不行。
举一个例子,云南丽江的泸沽湖。我曾经去过那边玩,需要坐8个小时候的面包车才能到。一路上都是山路,而且非常的颠簸,经常会有一些石块啥的要落下来,路上的危险系数还是挺高的。
反观一下沿海地区,就是因为交通便利,经济就比内陆地区好很多,但是沿海这边的旅游业就没有内陆地区好了,有很多地方都被过度开发了。
所以,旅游业发达的地方,经济发展大都不行,因为旅游业发达的地方,交通不行,所以他们的经济没办法快速的发展起来。不过,还好有旅游业支撑着,也是可以保障这些地方的经济稳定。
㈩ 怎样解决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是极其迅猛的,达到。在此过程中,一些区域经济在年实现了战略性发展,但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区域经济是区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其综合集群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水平的明显提高。
首先是经济水平。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先富起来再富起来”的经济发展路线,逐渐将中国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随着不断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社会因素,略次于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