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华山的介绍

华山(五岳之西岳华山)

华山(Mount Hua),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是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这一成果首先被孙中山所引用,创立“中华民国”。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华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为“第四洞天”,也是中国民间广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岳华山君神。共有72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1982年,华山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华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四十佳旅游胜地之一;1999年,华山被中央文明委、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4年,华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 2011年,华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6月29日,华山荣膺“2017中国最受欢迎旅游景区”殊荣。

华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中国黄河50景”之一。

(1)华山旅游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华山山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和《禹贡》中,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之名。

《水经·渭水注》载:“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古“花”、“华”通用,故“华山”即“花山”。

《白虎通义》载:“西方为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平王东迁,华山在东周王国之西,故称“西岳”。秦帝国建都咸阳,西汉帝国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东汉建立,华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沿用至今。

华山地处黄河中游流域,与黄河一起孕育了中华民族。据历代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古代华夏文明主要聚集在以华山为中心的方圆500千米范围内。

② 旅游业有发展前景吗

旅游业有发展前景,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将稳定增长,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这将进入世界旅游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



(2)华山旅游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2019年12月1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研究团队历时一年编写的《2019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在武汉发布。《报告》从全球与国内联动、社会经济文化融合的大视角,对年度中国旅游业发展绩效和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与评价,并对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和重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名。

《报告》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文旅机构改革顺利推进,产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顺利推进,为文化和旅游这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大市场运行持续向好,入境市场持续回温。”《报告》介绍,从增长速度来看,出境及入境游客人次与收入增速均呈上升趋势,而国内市场增速相对放缓。从近三年数据来看,中国出境旅游人次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9.1%。

③ 旅游业的发展如何

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的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他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 ,我国现在正处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阶段 ,到2020年 ,我国预计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目的地接待大国,而且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前景乐观
旅游业的发展 ,将会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人民时候水平的提高
如果你也想在这方面发展 我认为不错啊

④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我给你一个我当记者采访伊春伊春时的稿件吧,或许对你有参考作用。
建设园林城市,发展生态旅游
——记祖国林都伊春 桐 源
在峰峦叠嶂的小兴安岭腹地,苍莽的林海之中,有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城市。这里四季分明:初春花团锦簇,生机盎然;盛夏千山滴翠,绿浪起伏;仲秋层林尽染,林果飘香;隆冬千里冰封,银妆素裹。这就是祖国林都、红松故乡、恐龙故乡伊春。
伊春市地处黑龙江东北部,纵贯小兴安岭山系,地域辽阔,幅员广大,行政区划面积3.3万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伊春的现行管理体制为市政府和林管局合一的方式。辖1市、1县、15个区和17个林业局。境内有汉、满、回、朝鲜、蒙古、鄂伦春等22个民族,全市132总人口万。自1948年大规模开发以来,共为国家生产木材2.3亿立方米,相当于国有林区建国以来为国家提供木材的六分之一。
伊春境内水系发达,有670多条河流,是黑龙江、松花江两大水系的重要源头,东南西构成三江平原的天然屏障,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9.5公里。嘉荫国际客货一类口岸是伊春连接俄远东地区的黄金通道和实施“南联北开”战略的重要门户,对俄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具有十分便捷的区位优势。
由于远离喧嚣的都市,这里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环境静谧,置身其中,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回归自然的感觉。
伊春森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82.2%,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五营丰林自然保护区和带岭凉水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五营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在小兴安岭林海中,生物群落丰富多样,有1390多种植物、300多种野生动物。伊春地文景观奇特,小兴安岭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在大森林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奇岩怪石:汤旺河林海奇石、朗乡石林、嘉荫茅兰沟、南岔仙翁山已成为中国北方罕见的地质奇观。在“恐龙之乡”嘉荫县,挖掘出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黑龙江满洲龙,被称为“神州第一龙”。伊春冰雪旅游资源丰富,受气候影响,降雪量大,雪质好,雪期长,是黑龙江省重点开发的三大冰雪旅游线之一。伊春空气清新,大森林每年可以吸纳二氧化碳2400吨,吐出氧气3300吨。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和植物芳香气,被誉为“天然氧吧”。
生态旅游——绿水青山任我行
小兴安岭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了各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红松籽、榛子、山葡萄、猕猴桃、都柿等山野果漫山遍野,刺嫩芽、猴腿、蕨菜等山野菜别具特色,还有东北虎、马鹿、黑熊、犴、猞猁等珍惜动物出没于林海雪原之中,巨大的宝藏等待着伊春人民开发。
目前,伊春的各类旅游景点初具规模,现已拥有桃山国际狩猎场、五营国家级森林公园、丰林自然保护区、日月峡滑雪场、汤旺河林中奇石园、美溪回龙湾、金山屯大丰河漂流、嘉荫茅兰沟、朗乡万松岩、上甘岭溪水森林公园等20个风景区,建成了闻名中外的恐龙地质公园、东北抗联遗址、火山岩地质公园、小兴安岭资源博物馆、小兴安岭恐龙博物馆、小兴安岭石苑、木雕园等一批人文景观。每年接待大量游人到这里参观、度假。
伊春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牢牢抓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优先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力争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预计全市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5.5亿元,接待旅游人数626.4万人次,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6500人,使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十五”期间,以“中国林都——伊春”为整体品牌形象,全市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先后承办4届中国黑龙江森林生态旅游节和1届中国黑龙江五花山观赏节。并结合伊春旅游资源特色举办了漂流节、冬季摄影节和杜鹃花观赏周。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展览活动和国内主客源市场产品推介活动。
为进一步规范旅游行业,伊春市制定出台了《伊春市旅游区(点)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伊春市旅游家庭旅馆评定标准》等7个规范性文件、标准。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法规、规定,全市旅游管理部门大力开展旅游市场整顿和监督检查工作,严厉查处非法、违规经营旅游业务的行为,有效地维护了旅游市场秩序,保护了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伊春的旅游建设工作赢得了世人的认可,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黑龙江省定为重点建设的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城市建设:与大自然水乳交融
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园林城市的建设,生态旅游为园林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园林城市的建设又会刺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这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 伊春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对中心城区建设提出了“山在城中、林在城中、水在城中、景在城中;城在山中、城在林中、城在水边、城在景中”的建设理念,并描绘了伊春、乌马河、翠峦、友好四区连片的建设蓝图,力争2010年使中心城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发挥辐射牵动作用,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效应,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品位高雅、风格独特、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
伊春的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人造景观的自然和谐,人与大自然的融合贯通,所以提出了“依山就势造风景、就地取材建园林的”建设方法。这种做法既可以节省建设资金,又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尽量保留湿地、林地,使自然景观纳入中心城区,达到生态环境与园林建设的有机结合,展现森林环抱、绿荫遍地的秀丽画卷;按动静分设的原则,在已形成或即将建设的道路两侧统一考虑设置主商业区、副商业区、居住区、别墅区、工业园区、养殖加工区、绿化区以及健身休闲等功能区,居住区内以五层建筑为主,点缀以适当的高层建筑,体现高低错落、景观别致的美景。同时树立建筑是形,文化是魂的科学理念,将建筑富与不同的文化内涵;将中心城区原有的代表性、标志性建筑翻新,精雕细琢,提升档次,使之成为人们休闲观赏的新景观;在中心城区边缘依山种植四季常绿树种,突出红松故乡的特色生态,并在中心城景区内仿北京香山移植规模比较大的达子香林,增加旅游景观,形成以街路绿化为骨架,以庭院小区绿化为基础,以公园、广场、园林绿地为景点的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园林绿化体系。
为了有效积累建设资金,实现园林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伊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保证人均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将剩余土地通过竞争的方式出让使用权;将中心城区的户外广告牌经营权及路、桥、广场、雕塑的冠名权转让、租赁和拍卖,盘活资产,筹集建设资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伊春人民的辛勤耕耘下,林都伊春必将成为祖国北方一道靓丽的风景。

⑤ 华山自古一条路,来华山旅游为什么一定走一次“长空栈道”

华山自古一条路,可以说是现在人人皆知的一句话,现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因为有着富裕的钱,就想要到各个地方去感受一下不同的风俗习惯,其中不乏一些险要的去处,冒险是现在很多人的嗜好,在一些险要的景点,体验一下平时生活体验不到的刺激,也给平凡的人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是如今很多人的渴望,所以,爬山和登高的一些刺激项目就倍受青睐,在陕西的华山,自从开放以来,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去爬山,秀丽的风景和壮观的山峰让游人叹为观止。

栈道的下面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能走上去的人都是有些胆识的,否则根本就过不过,或许,心中有坚持胆子也就大了,华山栈道自古就以险要而驰名天下,长空栈道位于西岳极顶南峰东侧南,上下皆是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着由条石搭成尺许路面,下由石柱固定,所以,在当地流传一句话“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之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般胆小的要爬栈道还需三思而后行,要不然真出事了,尸骨还要去“洛南商州”才能找回,这也许是激发人们要走栈道的一种激励吧!

⑥ 对华山景区的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整合华山资源,充复分利用相关文制化,按照细分的市场进行营销活动,或者同一宣传,或者各个击破。
1、a一方面,华山的客源市场已由以前的强烈地域集中变得地域分散化了,另一方面,华山客源市场除了受距离的影响,还与客源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客源市场的开拓应在稳定西北和华北地区现有份额的基础上,积极提升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所占比例。
b华山的季节性强度指数已大幅度下降,旅游旺季时间延长。华山交通组织及旅游设施规划应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c游客来华山旅游所选择的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乘公共汽车和通过自驾车前来旅游的人数比例有较大提高,乘火车的人数比例急剧下降,因此规划中对人流引导、停车场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d华山旅游综合开发深度不够。华山游客中,观光旅游的占据绝大多数,且游客大多数只逗留一天,额外消费偏低。因此,华山应强化旅游相关产业的综合开发力度,积极开发旅游产品,提升其综合竞争能力。
f游客对华山旅游设施和服务还不甚满意,对华山的生态环境和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给予了极大关注,这就要求华山开发应坚持以保护为前提的原则。

⑦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⑧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No.1

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旅游将同步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增大,再加上我国日趋快捷舒适的交通体系的构建图,相对稳定格安全的国内社会秩序以及悠远的历史文化,使我国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国家日益受到国外旅客的青睐。

No.2

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确立

由于旅游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加快货币回笼,增加外汇储备,拉动内需等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全国各省 市 区纷纷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可以预见,我国未来将不断强化旅游业的市场地位,继续将其培育为拉动内需,提升消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核心产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排头兵。

No.3

旅游区域间协调发展重现生机

旅游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是指各行政区域加强旅游的联系和合作,以实现区域间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开展多样化特色化的旅游活动,发挥区域间的整体旅游优势。

No.4

国内旅游消费将成多元化趋势

随着旅游者收入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提高,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写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趋于追求能够满足特定需求的旅游方式,注重旅游过程的体验性。

⑨ 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一)加快发展旅游网络营销1.大力发展网络营销。随着网络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营销策略的多样化,旅游业也积极改变陈旧观念,挤身于网络营销的大潮之中。旅游业网络营销是利用电子网络这一载体的营销活动,是利用互联网,对旅游市场进行更有效的细分和目标定位,对分销、渠道、产品的定价、服务、产品理念进行更为有效的规划和实施,创造满足旅游者与旅游产品销售者之间的交易。旅游业发展网络营销具有产品和网络两大优势:一是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具有生产消费同步、远距离异地消费、消费者无法对产品预先感知等特性,成为最宜于网上查询、浏览、购买的产品类型之一;二是网络拥有丰富信息源和传递速递快、覆盖面广、自主性强、反应及时、营运方式更合理等优势,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生产、营销、销售成本,节约顾客精力、时间、资金成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力发展网络营销是旅游市场营销模式的必然趋势之一,尤其是在我国申奥成功后,奥运带来的巨大市场为旅游网络营销带来一个难得的机遇。2.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从发展趋势来看,网络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网络营销仍处于较低阶段,存在着信息源真实性和更新速度、网络安全等诸多问题,致使旅游网络营销还不能完全发挥其优势,成为制约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的瓶颈。在此转变时期,只有把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二)加强绿色营销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们都开始追求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贯彻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旅游业“它是个资源型产业,有赖于自然的馈赠和社会遗产”,但在现实发展中,旅游业是“无烟产业”已受到质疑,“旅游者带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随着旅游业的推进,世界有太多精美如画但很敏感的环境受到破坏,而且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有损环境资源现象,直接影响到旅游业本身的发展。因此我国旅游业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绿色营销。首先,树立以资源价值观为中心的绿色营销观念。其次,确定绿色营销目标。再次,树立绿色营销组合战略。旅游业在确立绿色营销观念和目标的基础上,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价格、包装、分销、促销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贯彻绿色原则,并科学地予以组合运用。最后,开展绿色认证。从1993 年起,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ISO14000),极大地推动旅游业绿色营销的发展。比如我国浙江省、山东省开展的创建“绿色饭店 ”活动以及武夷山景区实施的ISO14000认证,为旅游业的绿色营销注入了新的内容。加强开展绿色旅游营销,是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与环境友好、和谐的产业,是符合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爱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潮流,是走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条极富生命力的营销策略。(三)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开展旅游品牌营销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建设,以品牌为核心进行营销也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的的精髓应在于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但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品牌营销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还远远不够,致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有效延长。因此,必须首先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利于不败之地。比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主题公园,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再现,这个主题公园正是因为很好地挖掘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在全国主题公园旅游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它却能以年均效益1,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发展。同时,要注意“深度”挖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不断融入创新因素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原有基础的延续。其次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要走品牌化道路,要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这是品牌营销的主要任务。依据我国旅游文化,策划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形象,赋予旅游产品品牌强大的生命力,然后根据成功地塑造品牌目标形象的要求、目标市场状况以及自身的综合条件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合传播的方式,所选择和组合的传播方式要能够全面、准确、直观地表现出品牌的目标形象特点来,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经济条件,要注意对投入与产出效益的研究,尽量花最少的钱而取得最大的效果。另外,旅游公共部门(政府及各旅游行政部门)也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营销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地区、省和全国的整体性促销上,从而带动旅游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又讯】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走的是粗放经营的路子,靠的是外延广度开发。今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应由设施建设转向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及促进旅游结构的优化布局。应遵循立足东部,深入挖潜,逐步开发中西部的方针。具体建议是: 1、进行全国旅游资源普查,制定综合开发规划。对全国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等方面进行普查,分析和综合评价、分等、分级,为合理地开发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旅游业各部门和专家结合,制定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长期战略规划。同时,制止在风景区进行无计划破坏性建设。 2、积极引导国内旅游。安排和解决好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争夺旅游热点地区和旅游旺季的矛盾,以合理地开发各种类型旅游资源。 3、加快区域旅游开发,变长线 旅游为长线与区域旅游相结合的旅游经营模式,尽快形成全国通畅的旅游网络,以带动区域经济(尤其是有旅游资源的落后地区)发展。 4、东部地区旅游资源向深度开发,旅游业向内涵效益型转变,推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具有娱乐性、参与性兼地方特色的专项旅游和节日旅游项目,提高游客的回游率,延长停留时间,增加购物比重,扩大旅游收入。西部旅游资源开发,要与交通和经济开发同步,当前急需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建立或扩大航空口岸,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 5、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条件在于人才的培养。因此,促进旅游教育,重视旅游高等教育,培训多层次的旅游人才,是提高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和研究水平的重要保证。 6、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对旅游资源加以保护,增强旅游自身发展能力,不断增加旅游投入,扩大旅游业的规模。 7、积极开展宗教旅游。该项旅游具有稳定的客源和大量宗教捐款。只要我们在政策、宣传上给予照顾,发展前景乐观。

⑩ 如何发展旅游业

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
按照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把秦皇岛真正建回设成为一答个精品大景区。把旅游六要素同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和利用好城市形象、社会风貌等社会资源。其次是管理上的创新。
从对旅游业的管理上升为对旅游活动的管理,变条带式的管理为板块式的旅游目的地管理,实现旅游管理从行业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紧紧围绕来秦旅游者需求设计和创新管理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是产品上的创新。设计培育新的主打旅游产品,探索大型参与式的四季皆宜的旅游项目开发思路。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整合,打造特色节目。加快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组合新的旅游线路,创建“宜游”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