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利用地方特色发展旅游业的例子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问题

发展阶段

根据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
,
舒伯阳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
早期萌芽阶段
,
属自发式
,
旅游
主题不明确
,
仅作为休闲调剂
,
投资与经营主体是个人或小群体
,
市场供求关系模糊
,
以个人需求
为导向
;
初级经营阶段
,
仍属自发式
,
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
,
中小旅行社也主动参与经营
,
市场以短期赢利为目的
,
并以产品为导向
;
成熟的经营阶段
,
属开发式
,
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
策划
,
投资与经营主体为大型
(
旅游
)
企业集团
,
市场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
,
以项目投资为导向。
据此判断
,
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已发展到成熟的经营阶段。

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起步较晚。近几年
,
在哈尔滨等大中型中心城市郊区出现了“现代农
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业实践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
此外
,
还有部分个人或集体参与投资经营的“风情园”、
农家乐”等项目
,
但是从其投资与经营
主体、
开发规模、
功能等方面分析
,
并以舒伯阳的旅游观光农业三阶段论来判断
,
黑龙江的旅游观

光农业正处于从初级经营向成熟经营过渡的阶段。

目前
,
黑龙江很多地区投入运营、在建或者拟建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较多
,
按其内容不同
,

分为
5
种类型
:
综合农科知识类
:
如黑龙江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
哈尔滨的
“绿山川”
生态园、
二龙山现代高效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园等
;
瓜果品尝类
:
如密山市绿色观光农业走廊等
;
民俗生态类
:
如大庆胜利民族风情园等
;
花卉养植类
:
如鸡西润丰绿色园区等
;
种养殖产业类
:
如大庆国家级现
代化农业示范基地、
牡丹江大湾农业科技园区等。
其中
,60%
以上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都是属于综
合类型
,
即集农业、科普、观光、餐饮、经贸等于一体
,
进行农、
林、果、
牧、
渔等立体综合开发。

存在问题

从目前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现状来看
,
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
初步的基础
,
但是并没有摆脱目前旅游观光农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品牌不突出、配套设施不齐
全、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
尤其以下列三大问题较为突出
:

规模较小
,
而且地域分布不平衡。
根据国外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
,
当旅游观光农业区半径
大于
29.5
公里的区域
(
面积
)

,
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
,
而黑龙江的项目绝大多数小于这个数字
,
因此项目主要集中于经济较繁荣、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附近
,
尤其以哈尔滨和大庆一线较

,
而资源相对丰富的中部、
北部地区较少。
随着其它地区经济的崛起和山区脱贫
,
其发展潜力不
容忽视。

目前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
政府缺
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
,
很多项目又缺少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
,
造成投
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
使一些地方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题开发重复、
雷同或近似
,
景区
少总体布局规划
,
往往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这给今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了隐

,
同时
,
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
,
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项目的市场定位、建设主题定位不够准确
,
缺少鲜明的北方农业特色和传统的文化基础。许
多项目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
评估审查
,
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单纯模仿别人的模式
,
并没有
将种、养品种的新、奇、特和传统文化底蕴做实、做强、做大
,
是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
的直接原因。此外
,
有的地方没把旅游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的
有机结合
,
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的发展
,
而客源的组织又以当地散客和学生为

,
与旅游组织联系不紧密
,
许多参观学习都是免费接待
,
因此
,
很多的旅游项目入不敷出、
举步维
艰。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的基本思路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
,
应以超前的眼光
,
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整体规
划和宏观调控
;
应从发展大旅游的角度来实现黑龙江特色鲜明、
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整合
,
实现
旅游观光农业产业链的拉伸
;
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
坚持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
顾的原则
,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提高综合效益
;
应以农业为核心
,
以生产为本
,
走特色品牌、
精品项
目之路
;
应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
以人力资源建设为保障
,
稳健地发展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
,
既为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黑龙江的支柱产业做出贡献
,
也为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起到长足的推进、示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2280119" });

范作用。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项目模式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资源
,
并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
,
其旅游
观光农业项目的发展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

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主题公园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
,
以大农业或农业的某一领域为题材
,

农业生产场所、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
,
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建
设项目。
在功能上
,
可建立粮油、
果品、
花卉等专业性农业公园
;
在利用方式上
,
可将作物的观赏、
采摘、制品及其有关的文艺活动、节庆活动等融为一体
,
提高其经营效益
,
丰富游览乐趣。

农业生产基地

有先进生产水平的、
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
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
光游览价值
,
广阔的田野、
大群的牲畜、
食品的生产流程等
,
都是看点。
例如密山的绿色观光农业
走廊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50
万亩的“走廊”上
,
建有白瓜生产基地、西红柿示范区、绿色水稻示
范区、
果园示范区等。
这种项目的旅游服从于生产、
服务于生活
,
利用现有的生产项目开展旅游
,
并利用旅游客流对企业的形象、产品、理念等进行宣传推广
,
相得益彰。

农业科技示范区

农业科技示范区是一个集科研、开发、创新、示范四个方面主体功能于一
体的农业综合大学科。
在示范区自身的科研、
生产设施的基础上
,
开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
并把农
业科技普及工作溶汇到游览中去
,
是现阶段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要模式之一。例如哈尔滨农业
高新技术园区
,
不仅担负着
“设施绿色蔬菜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等科研任务
,
还被哈尔滨市
委宣传部和市教委联合确定为“哈尔滨市青少年绿色农业实践基地”。

Ⅱ 当前有哪些比较好的精准扶贫的实例

扶贫小额信贷。2014年底,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人民 银行、银监会和保监会印发《内关于创新发展扶贫 小额信贷容的指导意见》,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量 身定制一款信贷产品。这种扶贫小额信贷的特点 是“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 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 偿金”,探索出有效解决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等 问题的新途径。到2016年底,全国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2833亿元,贫困户获贷率由2014年的2%提高 到2016年底的26.7%。全国共有740万贫困户 受益。以宁夏盐池县为例,2016年贷款总额5.4 亿元,贫困户获贷率达86%,共支持8181户贫 困户发展滩羊养殖、黄花菜种植等扶贫产业,户 均增收1.2万元。扶贫小额信贷瞄准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薄弱 环节,将金融活水引入贫困地区,调动了贫困户 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其市场意识、 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意识,激活了贫困户内生发 展动力,增加了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Ⅲ 如何理解旅游业发展的扶贫效应

旅游业的发展与第一二三产业密切相关(你可以找一篇相关的系统动力学论文看看)。一方面在第三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与旅游相关的吃住行等服务岗位);另一方面,可有效地带动第一产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可参考国家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和第二产业(食品加工、工艺品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旅游购物(国外旅游业发达国家占比40%,我国15%)。因此对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Ⅳ 旅游如何实现扶贫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国内财产的移动和再分配,旅游业实现了财富从发达地区回向不发达地区的答转移,旅游地区的很多人可从旅游的直接收入中得到益处。1991年贵州省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扶贫”的观念,几年来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一是景区周围农民普遍脱贫致富;二是活跃了农村经济;三是给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其他产业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通过旅游开发而脱贫致富的人口已有300万人以上,旅游业在脱贫致富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当前,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热潮方兴未艾。国务院9号文件充分肯定了旅游业的扶贫功能,明确提出要规划建设一批旅游扶贫试验区。2000年,国家旅游局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在有中国“贫困之冠”之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设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随后,一批国定、省定旅游扶贫试验区相继成立,许多贫困县甚至乡村也都充分利用本地方独特的旅游资源搞起了旅游业。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不少地方,如云南、新疆、四川、贵州、西藏、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山西等地,都已经开发了一大批旅游资源,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Ⅳ 求旅游项目成功实现旅游产业升级的案例。

福建龙岩新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这个项目就成功实现了福建新罗的旅游产业升级,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规划设计时,根据新罗区旅游资源的富集度、对外交通的便捷度以及旅游发展基础,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将新罗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为:一环,一心,四区,其中:
1. 一环:新罗多彩旅游环线;
2. 一心:商务度假及集散服务中心;
3. 四区:滨水休闲度假区(北部),生态宜居体验区(西部),创意文化展示区(南部),郊野休闲拓展区(东部)。
具体的详细案例,你可以去他们的网站看看,上面还有图片,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

Ⅵ 最好的精准扶贫就是发展旅游业吗

不一定,但是如果当地的环境适合的话,发展旅游业确实能做到精准扶贫。

三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量身定做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方案和实施路径。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最新统计,目前全国仍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按国际极端贫困人口标准,我国目前仍有4%左右的贫困人口。中国地域广大,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发展历史等各有不同,造成经济落后、人口贫困的根源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发展旅游业的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市场条件等千差万别。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旅游开发、管理和经营方案,做到目标精准、对象精准、方案精准、路径精准,让那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以最适合的方式和路径实现脱贫致富。

四是要有系统的引导政策和推动机制。到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发展目标。旅游扶贫是全国旅游界积极参与国家行动、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有系统的政策支持和推进机制,本着“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贫困户受益”的原则,动员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旅游业界参与到旅游扶贫这一历史性工程中来。政策内容应包括资金扶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援、技能培训等,推动机制应包括社会动员、奖励和激励、监督管理、绩效考核等。通过系统的政策体系和推进机制,把旅游扶贫做得更加精准、扎实、卓有成效。

今年5月以来,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启动了2015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在全国共选取了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要求各级扶贫部门和旅游部门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广泛动员力量、扩大社会参与、组织开展培训、加强监督管理,切实把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旅游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理应成为“精准扶贫”的先行者,使参与旅游发展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成为“精准脱贫”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Ⅶ 依靠旅游扶贫振兴的乡村是否会二度返贫

依靠旅游扶贫振兴的乡村,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再次返贫的。因为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只会越来越热门儿,不会萧条。

Ⅷ 求:某地脱贫致富的案例。

脱贫致富路上大显身手

发布日期: 2007-11-13 信息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近年来,利辛县农村涌现出3000左右经纪人,他们在脱贫致富路上大显身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旧城镇农民潘吉民,2000年6月自费购置一台电脑,从网上捕捉市场行情,下载信息1100多条,收到回复36次,不仅使自己年成交额达10万元,还通过农网与宿州、固始、长丰、合肥等地客商联系,为当地农民养牛提供棉籽饼饲料,既节减了饲养成本,也节省了外出费用。望疃镇芦沟村农民曹天华,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使生猪运输车由原来的3辆增加到现在的23辆,业务联系员由原来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136人,供货网点由原来的2个发展到现在的19个,营业额由原来的70万元/月,猛增到现在的850万元/月。他还积极联系3个农产品销售市场,2个中介服务组织,推动了当地15种农产品的销售,带动本地110余户农户脱了贫。 农村经纪人信息灵通,成为农民调整结构的引路人。去年,全县发展棉花西瓜套种8万亩,蔬菜15万亩,其它经济作物6万亩;新增改良黄牛8.72万头,三元杂交猪40.2万头,山羊4.5万只;全县养鸽200对以上的农户达200余户,养殖白玉蜗牛户达100多户。

----------------------------------------------------------------
沾化县靠冬枣产业走致富新路
2007-12-17 信息来源:广西农业信息网
在沾化县古城镇东辛村的一个冬枣园里,园子的主人周全友老汉说:“就是靠县里帮俺栽上的这6亩冬枣园,俺不但还上了前些年老伴治脑血栓欠下的债,今年还能有2万多块钱的存款。”

10月13日,来自全省7个市20个县的扶贫办主任,45个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齐聚沾化县,共同剖析一个依靠“一种水果成功脱贫致富”的案例。

沾化县扶贫开发办主任马景刚介绍说,该县在全省率先提出了“林果产业扶贫开发战略”,已建成20多万亩扶贫冬枣园,像周老汉这样依靠冬枣脱贫致富的低收入群众已有4万多户25万人。

沾化境内多为退海之地,盐碱涝洼成片,旱、涝、风、雹、潮灾多发,人民群众曾长期生活贫困。1994年,该县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在扶贫解困过程中,人们发现传统的救济式扶贫模式,效果并不理想,很多人花完救济款还是穷,有的人年年等靠救济。针对这种状况,该县决策者转变思路,寻找能帮群众自身“造血”的路子,使贫困群众摆脱对救济的依赖,扔掉“拐棍”走上致富路。

经过论证,该县把目光凝聚到品质独特、极具市场潜力的冬枣上,但当时冬枣仅限于农家庭院零星栽植,数量少,产量低。县里便集中扶贫资金,从培植苗木入手,把冬枣从庭院搬到大田。县里先后投入3300万元,为贫困村和困难群众提供苗木,培训人才,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至今已建成覆盖10个乡镇的20.4万亩扶贫冬枣密植园,230个村的4万多农户户均5亩冬枣园、庭院10棵冬枣树。去年,他们人均冬枣收入达到3000余元,现在已经走出“低保”奔小康。

省扶贫开发办主任黄祖绍认为,沾化县成功探索出的冬枣产业扶贫路子,值得各地,特别是各林果产区学习和借鉴。

Ⅸ 如何发展旅游业让老百姓脱贫致富

政府,社会,老百姓自己多方面合作,共同推动旅游业。

现如今,各种大机器生产让手工劳动行业越来越难,很多老百姓面临失业,土地也因为拆迁之类的不可以种植,有的人家有很大地,劳动力却缺乏,老百姓的生活确实艰难,在改善这一难题的过程中,旅游业可以说是很好的一个选择,乡村环境优美,可以吸引很多外来游客前来观光,所以构建生态度假村正式老百姓致富路上的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