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产值及比重

从产业结构看,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提升,达到4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

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2个百分点;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提升到48.2%。

『贰』 2014年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

A适合题意,2014年与2013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这说明该省三次产业结构趋向优化,转方式、调结构取得进展;
B表述错误,第三产业没有超过50%;
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及新兴产业;
D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只能看出比重的变化,没有提到规模.
故本题选A.

『叁』 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会大于1吗

这要根据你给予“1”的含义来判定。如果你规定“1”是GDP的整体,那么单项旅游收入不可能大于1;如果你规定“1”只是GDP中的一个份额,那么,旅游收入有可能大于1。

『肆』 2014年韩国旅游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据韩联社12月21日报道,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和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21日表示,2014年前10个月,韩国旅游收入已经超过2013年全年的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分析认为,韩国2014年旅游收入大增得益于中国游客在韩国的慷慨消费。
统计显示,2014年1-10月,韩国旅游收入达147.82亿美元,超过2013年全年旅游收入(141.6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韩国文体部预测,2014年全年旅游收入有望达167亿美元,同比增加17.9%。
分析认为,韩国2014年旅游收入大幅增加得益于中国游客在韩消费额度高。2014年1-10月,赴韩中国游客达524.6万人次,同比猛增39.0%。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游客在韩人均支出1738.4美元,在赴韩旅游主要国家中居首。
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方面也分析指出,不少中国游客在韩国大手笔购物从而刷新了韩国2014年的旅游收入记录。今后更多的中国游客将前往韩国旅游,这有望进一步拉动韩国旅游收入增加。

『伍』 2014意大利旅游业所占本国gdp比例

只能找到2011年的情况
2011年意大利旅游收入达到2700亿美元左右,位居世界第四
当年国内生产总值:2.036687万亿美元
那旅游业所占比例也就是13.25%
如果实在要2014年的数据只能上goog.le了

『陆』 关于2014年旅游业的发展及趋势分析

旅游是一个容易敏感的行业,他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随着2013年10月1日开始执行新旅游法以后,旅行社的普遍反映业务发展不是很理想,尤其是一线的门市经营者们的体会更深一些。价格大涨,严重影响了游客出游的数量,这是一个明显的情况。这也反映出了当今游客还是价格敏感型的,对于品质的追求那只是少部分游客的追求。我敢断言,旅行社也会以市场为导向,推出低价产品,方法就是目前已经出现的,也就是旅游补充协议的诞生。虽然旅行社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但是确实可以挽回一定的游客数量。游客也会欣然接受。
另一个因素就是包括国内和国际的大环境,比如钓鱼岛、黄岩岛等政治敏感问题是否会进一步的恶化等这些都会对旅游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整体来讲个体旅游还会进一步扩大,随团旅游的发展总体上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合理的价格,品质的保证会慢慢得到加强。自由行自驾游市场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主题旅游、体验式旅游将会逐渐兴起。

『柒』 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多少

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

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信息,2014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主要有: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进”的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粮食产量达到1.21万亿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

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

『捌』 2014年成都市旅游业gdp是多少

以下排名范围是中国大陆

按城市经济:
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深圳、苏州、重庆、成都、杭州、无锡
按城市综合实力: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大连、苏州、青岛、无锡、佛山

注:
【城市综合实力】的是以经济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基础,并结合生态环境竞争力后计算得出。
城市经济竞争力涵盖GDP总量,GDP增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经济和产业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以及经济发展潜力等方面。
城市文化竞争力涵盖教育实力,科技创新水平,文化及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和文化影响力,文化氛围,公民总体素质和公民意识,城市历史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
城市社会竞争力涵盖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基尼系数,社会治安状况,居民幸福指数,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国际化程度和社会包容性以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等方面。
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涵盖空气质量,污染物排放程度,森林覆盖率,生态多样性及野生动植物分布,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布,旅游业总收入GDP占比以及环境承载力等方面。

『玖』 济南市旅游业占济南经济的比重

济南不是旅游城市,旅游业占的比重不大。
还有纠正一下楼上的,济南经济的主要来源是重工业,而非轻工业。
重工业是济南经济的支柱。

#··回复··#:谢谢mknemo的数据。不过我还要说,重工业在过去以及现在一直是济南市的支柱产业(将来是否暂且不论)。
今年1—9月份,济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7·8亿元,同比增长21·1%。从在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看,重工业增加值占73·3%,轻重工业比例是1:2·74。从增长速度看,轻工业同比增长11·23%,重工业同比增长25·29%。重工业增幅高于轻工业14·06个百分点,而且比全市GDP增幅高10·7个百分点。在济南市的工业企业中,高增长行业与低增长行业间的景气差距开始不断加大,汽车、钢铁、建材、机械等重工业明显提速。

济南轻重工业比例为:1:2.74
诸如中国重汽、济钢、济南二机床等等龙头企业无一例外均为重工业,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进入重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而“重工业时代”的到来无疑为以重工业为传统优势的济南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重工业时代”的新挑战,济南的重工业企业立足长远,苦练内功。
重工业在济南经济的发展中,正在由过去的“不能承受之重”,转变为承载济南经济快速发展厚望的重要支点,其良好的势头令人振奋。从难点变亮点,济南的重工业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将整体拉动济南经济提速、腾飞。

『拾』 为什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旅游局 数据不一致

为什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旅游局 数据不一致?
12月17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了2014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结果: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7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未扣除价格因素),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3.3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增速高0.6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4.33%,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
12月21日,国家旅游局网站发布了《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宣布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73万亿人民币,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6.6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39%。
两家都斩钉截铁地说有根据。
国家统计局说:根据《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和《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对2014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进行了核算。并解释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进行旅游及相关产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生产是指在机构单位的控制和组织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投入,创造新的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
国家旅游局说: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以既有的国际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投入产出法,核算出全年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
一个是指“最终成果”,一个是讲“综合贡献”;一个是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和《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可以说是“土标准”;一个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可以说是“洋规矩”。
从发布的主体看,一个国民经济统计的国家主管部门,一个是旅游业的国家主管部门。两者各有其官方的权威性。
从发布的时间看,先后相距4天。是两个国家主管部门事先缺乏构通,还是两家故意为之?按常理,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旅游产业增加值的数据,应先给旅游主管部门打打招呼。反之,国家旅游局发布年度旅游产业的关键数据,也应给统计主管部门通通气。现在公布的同一年全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差距如此之大,显然是各搞各的。都在北京,都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两个部门缺乏构通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今年8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16号令,公布《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标准。按理说,这个与旅游部门密切相关的产业统计标准,国家旅游局应高调回应。但事实并非如此,没见到一位国家旅游局负责官员发声。只是少数学者有些评述,本人也曾以短文相议。此次,国家统计局先声推出2014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结果,4天后国家旅游局拿出自己的统计数据,两者差别之大,大有针尖对麦芒之势。
两个部门对同一个产业的增加值拿出两种数据,有三种可能:其一,一对一错;其二,两者都对,只是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各有其理:其三,两者都不对,一个对旅游增加值估算过高,一个对旅游增加值估算过低,都有偏差。
本来,对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功能与作用的量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世界旅行旅游理事会(WTTC)已探讨多年。现在虽说有了《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旅游统计调查制度》、《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也只是“建议”而已。具体到各个国家如何实施,仍有许多难点,特别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众多国民经济部门及省区市都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连续的、细化的统计数据,要具体推断出百分之几点几的结论,实比登山还难。借用两个时髦用语,没有“大数据”,何能“云计算”?
对此,我国虽有几个省作过试验,有些学者也作过探讨,但在国家层面,尤其是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两个关键的主管部门并未坐下来共同深入探讨、系统调查、典型试验、周密研究、统一部署、联合推动,怎么可能对这个极为复杂、宏大的课题得出共识?尤其是如果以急功近利的心态,以任期内政绩为冲动点,事先划一个框框,在短时间内急急忙忙想搞出一个“体系”、制订一套“标准”,为“‘旅游+’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态、一种新的先进生产力”的结论寻找“统计依据”,怎么能经得起实践、时间、历史的检验,怎么能取得共识?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一句:极而言之,这道综合性社会经济“数学题”可能不会有一个标准的唯一的答案。不同的角度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笔者不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学知有限,也无能力为这场官司论长说短、为这两个数据辨别是非真伪。但是,有一点可以自信地说,解决旅游产业增加值量化这个旅游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需要摆脱“长官意志”、“权力裁判”,要靠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要靠各学科、各界别人士的合作攻关。也许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解决这个难题会多一些方法与渠道。
部门合作、产业融合,这是近来旅游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研究旅游产业增加值这个问题上,何不也行动一下呢?靠一个部门闭门造车不得,靠几个观点相同的专家苦思冥想、构思体系也不行。在这个问题上也需要开明、开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