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自然旅游业
❶ 旅游开发与自然遗迹的保护
现在社会上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旅游的关系认识比较模糊,一些在旅游方面参与决策的同志,对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缺乏理解,以至一些决策部门把自然文化遗产单纯当作旅游资源去开发。这是个错误的认识。我始终坚持遗产不等于旅游资源的观点。比如黄山,从旅游部门或旅游角度看,黄山是重要游览地,可称之为旅游资源。但作为政府,要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为它定性、定位,就不能这样去看。黄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科研、教育、游览等功能,旅游只是其中一项功能,非惟一功能。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我国现有的风景名胜区,80%左右唐宋时代就很有名气了,许多名山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山水文化内涵。这些风景名胜属于保护性的遗产,而不是经济开发性的资产;是社会公众的资产,而不是属于少数人特权独享的遗产。像泰山,皇帝能上,老百姓也能上。
政府部门有的人觉得讲保护就是限制发展,而没有意识到保护是发展的前提条件。风景区的保护,就是防止、限制、禁止在风景区内进行破坏性的经济开发,使风景区的精神文化功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以便带动区外的经济发展。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最好的保护,将会带来最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达到“保护”和“发展”的双重目的,我认为“功能分区,协调发展”是个好办法。“山上游,山下住”,这就叫功能分区。把旅游的服务设施安排在山下,山上保持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然文化遗产,让人游览。许多国家的“国家公园法”规定实行分区制,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在这方面搞得最好的,是四川的黄龙,它叫“沟内游,沟外住”。区内的自然景观保护得很好,区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
九寨沟没有执行“沟内游,沟外住”,而是沟内游,沟内住,把宾馆建在沟内,结果造成了水污染。九寨沟的第一美就是水美,水被污染了,还去看什么?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自然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是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黄山受到的破坏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三化”使它的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三化”表现之一是建星级宾馆。这种宾馆每个人占有的空间大,用的水多,消耗的电多,所需的服务人员多,产生的污染大。另外,建筑体量大了,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错误的指导思想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有两方面,一是错位开发,二是超载开发。错位开发即搞错了地方,把应该放在风景区外的旅游服务基地建在了区内,把应该放在山下的东西弄到了山顶。泰山现在已经搞起了三条索道,山顶0.6平方公里的地方,1987年建筑密度已经达到25%。1980年泰山第一条索道还没动工,就有很多院士、专家、教授反对,因为它破坏自然景观。可反了20多年,却越反越多。到1993年,又建了两条。解放以来泰安市的历次发展规划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城不上山,城不压山,山城一体”。可是现在正不断地向上扩建。失控的重要因素就是纯粹的经济观点。为了赚钱,不惜糟踏自然环境,违背客观规律。
目前世界文化遗产面临四大威胁:国际战争、地区冲突、大型工程、失控的群众旅游和旅游开发。这里所说的失控的旅游,主要指“人满为患”。我则认为在我国的自然景区“屋满为患”更为严重。“人满”还好些,淡季到了,人就会少。人走了,草还会生长出来。可是钢筋水泥的屋子建在那里,不仅破坏了原来的生物栖息地,而且想拆也没有那么容易
❷ 影响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有哪些
在经济方抄面,可能引起物价上涨袭,尤其是地价的上涨;导致产业结构的不正常变化,可能影响到旅游地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在环境方面,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可以造成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加大当地空气、噪声、水质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在社会文化方面,为适应游客的需要,当地文化被不恰当地商品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有可能引发犯罪;大量增加的外来游客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从而诱发主客矛盾。
❸ 发展旅游业有什么好处人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行业,中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就明确了开发建设的基本方针。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建设旅游项目。这种开放的投资方针推动了中国旅游投资市场的活跃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特别是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总体上看,中国旅游业的投资环境呈不断优化的趋势。
未来10 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到2010 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今后几年内将存在重大的投资机会。
我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其中人文旅游有着突出的比较优势,不少旅游资源还具有垄断性,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不能比的。
我国是国际旅游大舞台上的后来者,旅游业发展得晚,但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80年代以来,我国周边国家政局相对稳定,为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进入90年代以后,从周边国家和地区所输入的客源已经超过70%。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BR>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BR>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BR>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BR>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BR><BR>三、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BR>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BR>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BR>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P>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BR>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P>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P>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P>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BR>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P>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BR><BR>四、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BR>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P>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BR>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P>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P>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P>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BR>不当的旅游</P>
<P>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P>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BR>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P>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P>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BR>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P>5、加强旅游环境立法。<BR>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主要内容有(1)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❹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景观特色以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一)广泛性:旅游资源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类型的复杂性,分布的多域性。我们在前面讲旅游资源分类时,已经从不同角度罗列了它的类型,其中既有看得见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实物,又有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体验感受的风俗民情、传说典故。有古代的,也有现实的和新生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经济的,也有文化的。它们从不同的形式,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地区。有的在天上,有的在地下,有的在海洋,有的在陆地,有的在都市,有的在乡村。总之,几乎所有领域都有它们的“形迹”。
(二)时代性: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有的现象可以做为旅游资源,有的则不能做为旅游资源,同一种东西,却有两种不同的利用价值。这是因为不同性质的国家、不同阶层的人们,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是不同的。如赌场、妓院,在资本主义社会可以用来吸引游客,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又如有的革命纪念地,象德国法西斯屠杀爱国人士的集中营、万人坑,在当时是杀人场,在今天是人们凭吊革命先烈的纪念馆,是法西斯罪行的有力罪证。还有封建时代的宫阙,过去是皇家贵族淫乐的巢穴,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出入,现在却成了人民游乐观览的地方,成了控诉封建统治者血腥镇压人民的教育阵地。类似这样变化的例子很多,说明旅游资源具有随时代而变化的特点。这种变化的本质,就是社会时代性的差异。
(三)变异性:旅游资源还有变异性的特点。所谓变异性,就是它产生时并非具有旅游的属性,后来因某种原因,使它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旅游资源。相对于它初生的用途,发生本质的变异。这种例子也多得很。如名人故居,在主人还未变为名家时,他的住宅不过为几间普通的房子,后来他成了名人,房子也变为旅游资源。房子前后并未变,变化的是房子的不同性质的用途。又如美国华盛顿州的海圣伦斯火山,1980年5月18日大爆发,喷出的1400亿立方英尺的火山灰、石(其威力相当于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500多倍),给附近造成近百人的死亡和失踪,全部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当时的美国总统巡察了灾区之后说:“从长远观点看来,火山爆发将会使人们对它产生巨大的科学兴趣,甚至使这个地区变成旅游区,……可能成为一个可与大峡谷比美的游客吸引地”。可见,火山也会变成一座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再如我国1976年唐山——丰润大地震,从性质上讲,这是一次大灾难,使几十万人民死亡,造成的财产损失就更难以计算。可是,震后许多地方保留的现场遗址,却成了人们参观和科学考察的基地。唐山冶金设计院有座四层楼房,受猛烈的地震破坏,上两层被甩在楼侧空地上,整整齐齐地耸立在那里。这种奇怪的地震破坏现场,深深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科学研究者。从旅游角度看,它原为非旅游资源的普通楼房建筑,后来只因地震破坏,出奇不意地变成了旅游资源,这种变异差别多大啊。
(四)地域性: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上。所谓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观。如北欧挪威海岸,有许多伸入内陆的峡江景观,地中海沿岸有“三S”景观,非洲东部有“天然动物园”景观,中国西南有大面积岩溶地貌景观,长江中下游有水乡景观,热带海岸有红树林景观,这些都是大尺度自然景观。地域继续缩小,还有中、小尺度景观。这里地方特色就更浓郁,如四川盆地的方山景观,江南丘陵的红层和丹霞景观,罗布泊滨区的雅丹景观,柴达木的盐湖和风蚀地貌景观,云南元谋盆地的土林景观,黑龙江五大莲池的熔岩火山景观等等。民族特色的景观也有大、中、小尺度的区别,大者象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这样超级民族区内的景观特色。如中国的园林、庙观、古建筑(亭、台、楼、榭……)等在世界很有特色,它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结晶。中、小范围的民族景观,主要指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赛山歌,高山族的杵舞等,民族风情十分浓厚,富有巨大的吸引性。从世界而言,这种异族风情、异国情调更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总之,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都是具有地域活动局限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活动形成的,地方和民族色彩在地域上的差异变化十分鲜明。
(五)交叉性:旅游资源的交叉性主要表现在同一地区多种类型的交错分布。世界上的主要旅游地区,几乎都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交叉分布的综合体。自然和人文诸景观要素又往往在互相联系和制约的环境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着。很少存在孤立的、与周围其它景观要素互不联系的单一景象。从大尺度景观类型而言,任何人文旅游资源总是发育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其观赏价值也常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如南方地区开展滑冰运动,就比北方地区少,而北方地区搞游乐设施,在冬半年会长时间地处于淡季状态。这种情况都是与气候条件分不开。反过来,自然旅游环境亦需要人工的规划、建设和开发,需要人文经济景观和条件的配合。如交通路线、旅馆设施以及一些人工景观建筑的点缀。没有这些条件,自然旅游资源也无法开发利用,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也不能获得更高级的发展。其实,这种旅游资源的交叉性,对一个风景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游人的动机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出游大多数都想看到更多的景观类型。所以旅游资源的交叉性,更能适应游人的观景要求,是旅游活动丰富多彩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一个旅游区开发的优势所在。
(六)永续性:综观旅游的发展史,人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使用的价值。尽管有部分旅游资源,如狩猎、垂钓、采集、购物、品尝风味等,会被旅游者消耗掉的,需要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但是多数旅游资源是不会被游客消耗掉的,如参观展览、泛舟、滑冰、海水浴、太阳浴等,都具有永续使用的特点。对于这些旅游资源,游人只能带走各种印象和美感,而不能带走旅游资源本身。旅游资源的永续性,正是形成旅游业投资小、收益大、利用时间长等优点的基本原因。但是,旅游资源也有一个保护问题,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地方风格的保护。只有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才能使这种资源的永续性得到充分的利用。
(七)季节性: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是由纬度和地势、气候、日、月运动等因素决定的。纬度的高度,使地面获得的热量出现了差异。高纬度地带,太阳高度角低,地面接受的太阳能少,因此出现了一年四季景观的变化。严寒而漫长的冬季,使河湖封冻,树叶枯落,以绿色旅游为内容的观光业出现淡季,而以滑雪、滑冰为内容的体育旅游进入旺季。除了地理纬度的因素外,地势的高低、坡向等,也会直接影响自然景观发生季节变化和垂直变化。高山峡谷区,即使在适于旅游的旺季,也会出现从山麓至山顶的景观四季变化。总之,这种自然景观的季节性变化使旅游业出现了淡季旺季。比如钱塘观潮,因日、月起潮力的变化和杭州湾口的喇叭状构造,使最大的涌潮出现在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几日,观潮者若错过“潮生日”,就不能看到有“天下壮观无”之称的钱塘秋潮胜景。又如北京香山红叶观赏,也出现在秋天很短一个时间,错过这个机会,红叶景象就失去了观赏的价值。
(八)增智性:旅游资源一般具有文化属性。游人通过游览、参观,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增加智力,启迪美感,是人类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例如北京延庆的木化石是获取古生物知识的旅游园地;西安碑林是研究古代书法的理想地方;伦敦蜡人馆是研究美术绘画的场所;北京圆明园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
❺ 自然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应该如何开发
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说取得了一些成绩,带来了各种效益。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免出现了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了眼前利益,往往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甚至进行掠夺性开发,使一些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出现了无序的状态。具体的问题概括起来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1. 进行违反自然规律的开发,使自然旅游资源所依存的天然条件改变,导致自然景观的变异,甚至消亡。此种现象是令人相当惋惜与痛心的。如由于在黄山大建宾馆,人工蓄水,造成黄山人字瀑的断流;青海湖鸟类的减少;白洋淀的境遇等等无不是违背自然规律,而遭受自然的惩罚。自然景观作为地域综合体是受诸如地质地貌、风力风向、温度湿度、地理方位等因素影响的。人为地改变其中的一点或几点因素,就有可能导致整体失衡,从而改变整个景观。因此,人们在开发自然旅游资源时,应在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旅游资源。
2. 自然旅游景观的非自然化倾向。自然景观的非自然化倾向是指城市化,公园化、人工化,导致旅游景点特有风格与美感的消失。世界上最高、载重量最大的户外观光电梯———张家界百龙观光电梯,其三百五十米的高度比法国埃菲尔铁塔观光电梯还要高出二百三十三米。它虽然赢得了两项世界之最,方便了游人,增加了地方税收。但它对景观美感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它让地质、旅游、美学等专家学者扼腕,让真正懂得美、欣赏美的旅游者痛惜。它带来的经济效益无论有多么可观,都是有限的,可它损毁的却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
3. 自然旅游景点商业化、集市化,最终导致旅游景点的世俗化,失去吸引旅游者的原有特色,削弱了旅游价值。在旅游地随意设摊经商,往往将清丽、幽静、脱俗的自然景观弄得一片喧嚣,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总也躲不开煞风景的摊点。如此开发,只能使自然旅游景观渐渐失去昔日的魅力,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失去其应有的旅游价值,最后只能是得不偿失。
4. 与国际上的自然旅游资源的经营开发与管理相比,仍处于相形见拙的劣势。粗放型开发的现状与中国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充足的客源市场相比,还相距甚远,与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隐患和问题,更难以适应未来WTO 环境下全面开放和激烈竞争的国际旅游大市场。要想使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应从多方面解决制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自然旅游资
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是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中国旅游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❻ 旅游开发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保护措施)
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提高区内资源的利用价值,促进区内经济发展,增强保护区自我发展能力;生态旅游是在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对自然保护区内资源的综合利用。②有利于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积累丰富的管理、建设经验;自然保护区不仅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科研和教育基地、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观光考察。③有利于实现社区共管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旅游倡导的社区参与精神,通过社区群众的参与和从中受益,为保护区的保护争取到了最广泛和最坚实的内部支持。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不利影响:①生态旅游加大了保护区管理难度。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一方面可为保护区创造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伴随生态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一些游人的不文明活动及行为、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开发的盲目性等都会对其资源造成干扰和破坏,对保护区的正常管理带来影响,加大管理难度。如何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旅游产品成为自然保护区亟待解决而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②旅游对野生动植物构成潜在威胁。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由于游客素质良莠不齐及管理力量的限制,对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存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如攀爬树枝、践踏植被、采花摘果、捡鸟蛋、野外用火、惊扰轰赶动物等现象时有发生。另外,游客的进入,也增加了某些人畜共有的疾病传播机率。
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
自然保护区目前己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社会条件。一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得到逐步加强,二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已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
(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区旅游自然资源过程中,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充分考证它对其它资源、其它要素及整个旅游环境的影响,兼顾国内和国际公平原则,对当代人负起同样的道德义务,为他们能够享受旅游乐趣留下充分余地。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并在利用时尽可能加以保护,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点开发。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国土面积,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东西超过60个经度,具有复杂的多样性气候类型,拥用十分丰富的物种资源,构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但是,我国建立的近2 000个自然保护区中,空间地域分布差异很大,区位特征、保护对象以及资源品位都有所不同。
(3)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该纳入法制化轨道。虽然《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对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做出了相应规定,但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条件、程序、步骤以及限制措施等方面还不够详尽,仍然需要加以完善。
(4) 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能否做到集自然、保护、科教、创收于一体,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关键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完善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是极为重要的。生态旅游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的,同时体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概念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既能给人们提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真切感受,又能保障生态的完整和环境的质量,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❼ 个人可否开发自然旅游项目,可以的话,需要什么程序
1.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包括项目策划、项目规划、项目设计等。对于旅游项目,前期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项目策划。2.项目进行到工程建设阶段,不能为了迎合政府的需要,加快投资进度,而应该随时根据政策、市场等相关因素的变化,控制好节奏,调整投资。一方面由于文物保护法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法规、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法规等造成旅游投资商的进入障碍,使投资人无法完全取得门票经营权,无法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土地的性质也是一个有较大影响的政策障碍。即使是在法律允许下,土地利用规划可以作出调整,但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要指当地政府是否将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是否扶持并将旅游业作为未来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1、当前旅游产业所创造的收入占当地GDP的比重超过8%;2、发展旅游产业在当地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方面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可以综合考察当地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与旅游有关的宾馆、酒店等的标准、总体规模、单体建筑的体量。另一方面应考察与投资项目有直接关系的基础设施情况,如电力供应情况、供水、通讯、医疗救护等。开门招商,关门打狗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一旦项目启动,招商时的各种忽悠早已荡然无存,紧接着是各种摊派、变相收费,真可谓亦步亦金。原本正常的服务,如气象资料,是做旅游开发必须具备的基础资料,但却要缴纳不菲费用
❽ 采取什么措施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说取得了一些成绩,带来了各种效益。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免出现了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了眼前利益,往往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甚至进行掠夺性开发,使一些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出现了无序的状态。具体的问题概括起来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1. 进行违反自然规律的开发,使自然旅游资源所依存的天然条件改变,导致自然景观的变异,甚至消亡。此种现象是令人相当惋惜与痛心的。如由于在黄山大建宾馆,人工蓄水,造成黄山人字瀑的断流;青海湖鸟类的减少;白洋淀的境遇等等无不是违背自然规律,而遭受自然的惩罚。自然景观作为地域综合体是受诸如地质地貌、风力风向、温度湿度、地理方位等因素影响的。人为地改变其中的一点或几点因素,就有可能导致整体失衡,从而改变整个景观。因此,人们在开发自然旅游资源时,应在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旅游资源。
2. 自然旅游景观的非自然化倾向。自然景观的非自然化倾向是指城市化,公园化、人工化,导致旅游景点特有风格与美感的消失。世界上最高、载重量最大的户外观光电梯———张家界百龙观光电梯,其三百五十米的高度比法国埃菲尔铁塔观光电梯还要高出二百三十三米。它虽然赢得了两项世界之最,方便了游人,增加了地方税收。但它对景观美感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它让地质、旅游、美学等专家学者扼腕,让真正懂得美、欣赏美的旅游者痛惜。它带来的经济效益无论有多么可观,都是有限的,可它损毁的却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
3. 自然旅游景点商业化、集市化,最终导致旅游景点的世俗化,失去吸引旅游者的原有特色,削弱了旅游价值。在旅游地随意设摊经商,往往将清丽、幽静、脱俗的自然景观弄得一片喧嚣,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总也躲不开煞风景的摊点。如此开发,只能使自然旅游景观渐渐失去昔日的魅力,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失去其应有的旅游价值,最后只能是得不偿失。
4. 与国际上的自然旅游资源的经营开发与管理相比,仍处于相形见拙的劣势。粗放型开发的现状与中国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充足的客源市场相比,还相距甚远,与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隐患和问题,更难以适应未来WTO 环境下全面开放和激烈竞争的国际旅游大市场。要想使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应从多方面解决制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自然旅游资
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是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中国旅游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谢谢采纳,我是8年级的
❾ 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业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全面规划,有序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2、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3、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针对目前生态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重开发、轻宣传教育的问题,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4、加强生态旅游的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时间短、发展速度快,许多技术难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
5、严格控制规模,避免城市化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6、科学解决能源问题,对大自然能源的消耗要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坚持“最小消耗”的原则,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环保型”设施。
(9)开发自然旅游业扩展阅读:
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文化、旅游、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宏观掌控、精准“把脉”,制订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使文化旅游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并完善相关机制,为企业建设旅游文化项目做好指导。
避免项目的重复建设;禁止在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加强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设置不得触碰的“高压线”。
对破坏文化资源和在文化旅游建设中破坏周边环境的企业进行严惩,对违反法律的企业交有关部门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❿ 自然保护区应该开发/禁止开发旅游业的辩论赛,求正反观点,在线等
开发旅游业。开发后有钱才能更好的保护啊。再自然的保护区没人知道,只是一个禁区。被损坏了都不知道,开发旅游业就可以给爱好者一个平台,在控制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