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宜春城的城史历程

1276年元陷南宋首都临安,元朝军队大举南下,文天祥奉诏起兵万人勤王,时任庐陵主薄的吴希(袁州府萍乡县人)回袁州组织兵力曾短暂收复宜春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袁州安抚司,次年改“州”
为”路“,以袁州为袁州路,设总管府立录事司,宜春城为路治。至元十九年(1282年),袁州路隶属江西行省。在慈化寺(今宜春慈化禅寺)出家的彭莹玉在至元四年(1338年)和门徒周子旺在江西袁州率众五千余人起事,背心皆书“佛”字,扶周子旺称周王立年号,起义失败。 1949年7月设袁州分区驻地宜春县。宜春城为分区和县两级政府驻地。1952年9月,袁州专区并入南昌专区,隶属南昌专员公署。1958年12月20日,南昌专员公署迁至宜春县城,1959年元旦,更名为宜春专员公署。宜春城为专员公署和县两级政府驻地。
1970年宜春专员公署改宜春地区,1979年10月8日,划出宜春县部分地域设立宜春市,与宜春县同属宜春地区。宜春城同时为地区、市、县驻地
1985年3月29日,撤宜春县,划入宜春市。宜春城为地区、市两级政府驻地
2000年8月,撤宜春地区,设立宜春市(地级),原县级宜春市,改为袁州区。宜春城为市、区两级政府驻地

❷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

(2)宜春旅游业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❸ 宜春的经济发展

2012年,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250亿元,同比增长11%;财政总收入完成200.4亿元,同比增长34.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2.4亿元,同比增长4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500亿元,同比增长15.7%;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020亿元,同比增长3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350亿元,同比增长13%;外贸出口总额预计完成13.7亿美元,同比增长36.5%;实际利用外资预计达到4.8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8896元,同比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为7993元,同比增长14.5%;城镇化率预计为44.7%,提高2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预计为7.35‰;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为3.6%。
随着“主攻重大项目,推进产业升级”、 项目建设“夏季大会战”、“三千干部进企业、助推决战五百亿”等活动的开展及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的落实,全市230余个重大项目资金、用地等难题得到解决。据统计,仅发改系统就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16.16亿元;为47个项目争取了用地指标16000余亩,有效解决了部分重大项目用地难的问题。2012年全市32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工程项目,占全省重点项目的14.7%,居全省各设区市之首;西电东送特高压直流输电线工程、江西成品油管道二期工程、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工程、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宜春段等国家重点工程在我市投资达到142.8亿元。截止2012年11月,全市开工建设的107项重点工程,总投资943.1亿元,年计划投资255.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18.4亿元,占年计划的85.4%。河北御捷、赣锋锂业等项目相继落户;明月山机场、昌铜高速、花博园等项目已完工,宜春重工、中天机械、宏宇能源等项目已投产见效;靖安洪屏抽水蓄能电站、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宜春段、明月大桥、宜春新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万宜高速公路、丰城至厚田一级公路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岳吉铁路、樟树市赣江二桥、丰城市龙头山水电站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服务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2年,预计全市服务产业实现产业增加值312亿元,同比增长8.5%,占GDP比重为2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旅游业发展态势强劲。2012年1-11月,全市接待游客1538.3万人,增长46.5%;实现旅游收入112.1亿元,增长44%。预计全年接待游客1685万人,增长46.8%;实现旅游收入124亿元,增长43.9%。
传统商贸餐饮业提档升级。赣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步步高广场、宜春国际商贸城等一批商贸物流企业先后开业;迎宾馆、喜来乐大酒店等建成营业,餐饮住宿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以月亮文化节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产业和总部经济快速兴起,宜春经济开发区服务业基地、江西丰城龙津湖总部经济服务业基地被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第一批江西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安·中国陶瓷产业总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丰城市被列为全省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江西瑞景铁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江西省服务业龙头企业。高安市大城现代服务业先导示范区有序推进,重点打造商贸物流、农业观光、运动休闲、职业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食品数字可追溯博览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式落户。

❹ 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若想凤凰栖,先把梧桐栽。开发区坚持“园区即城区”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立足长远,致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经发大道、春一路等主要干道40多公里以及相应的次干道和907米春顺大桥等道路桥梁设施,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和相配套的水电管网系统;对经发大道等主干道进行了全面绿化,绿化面积85万平方米,2012年被省绿化委员会评为“森林园区”;污水处理厂投入正常运行,日处理污水量已达5200吨;保障性住房建设4栋2.7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14栋6.8万平方米正在施工建设,已完成第二层主体结构施工;设施一流的义务教育学校——经都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并引入北师大教育教学管理团队管理,致力打造一流名校;2011年,客商服务中心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创造了“开发区速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增加,园区承载力显著提升。
产业聚集成效明显。按照“新型产业园、新型生态园、新型低碳园、新型效益园”的要求,以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为主线,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区、名牌集聚区,2010年被列入江西省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工业园区和全省首批十个创建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单位之一。注册企业600多家,区内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其中市本级1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优势技术创新团队2个,开发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其中市本级3项),省重点新产品153项。已形成以锂电新能源产业为导向,机电、医药、新型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同步推进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并已建成一个国家级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医药、机电、服务业三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宜春经济开发区致力于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大踏步前进,成为了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2012年全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8.5%,实现财政总收入增长31.6%。 江西济民可信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宜春重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特种电机股份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福斯特锂电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南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海佳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百神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科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江西联威锂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广东雄塑科技(江西)有限公司
广东兴发铝业(江西)有限公司
深圳创维电子(宜春)有限公司
江西广汇家居有限公司
宜春六星汽车城有限公司
江西天岳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江西金利达钾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盛富莱定向反光材料有限公司

❺ 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sO100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要把国内旅游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国内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
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要积极指导旅游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应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破除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发展旅游业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对于一些发展旅游条件比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来发展,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安置下岗员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眼界等,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场和空间,例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总之,旅游业可以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服务,也可以联动第三产业。
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将扶持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予以明确。同时,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保护,积极支持旅游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旅游资源是西部突出的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具有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五个重点方向都是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又互为促进的。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这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经济的启动,进而循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全面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最终促进西部经济繁荣,具有“突破口”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西部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的“输血经济”的模式,也有利于增强西部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使域外流入购买力扩大。也必然会带动餐饮业、旅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而这些正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游业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在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旅游新增就业占到38%,达到2940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1989年的5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598万人,增长了12倍。
旅游促进就业容量大、机会多,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苛刻,特别适合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旅游业已成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从增长潜力来看,2001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到2010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7%,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为3.3%,旅游就业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为此,当前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潜力,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实现旅游就业大增长;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广泛形成扩大就业的增长点;以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现就业人数与企业素质的双提高。
(六)大力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中拥有100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仅西部的307个重点贫困县中就有78个县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成了开发性扶贫的关键所在。找到一种与当地资源联系紧密,低投入、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有一定市场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成为优选产业。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经验。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在旅游潜力大的贫困地区设置并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❻ 宜春旅游资源报告

要紧紧围绕建设赣西旅游中心的战略目标,着力打好月亮之都、禅宗圣地两大旅游品牌、突出项目建设和宣传营销两大重点,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重视旅游教育培训,提高旅游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要着力在整合旅游资源上下功夫,在破解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在打造特色产品上下功夫,在拓展客源市场上下功夫,在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培育成宜春赶超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到2011年,全市旅游业要实现“3118”目标,即年接待海外游客突破 3万人次,旅游创汇突破1000万美元;年接待国内游客突破 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 80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 10%左右,把宜春市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铜鼓县作了典型发言。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1、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旅游厕所1座、消防设施1处;2、工农革命军三团团部旧址和毛泽东旧居肖家祠:旅游厕所1座、消防设施1处;3、铜鼓县烈士陵园:旅游厕所2座;4、铜鼓秋收起义阅兵广场:环境整治6500平方米、供电设施4000米、供排水设施3400米、旅游厕所2座、消防设施1处。

项目总投资500万元。资金来源:申请国债资金300万元,宜春市地方配套资金200万元。

❼ 宜春的旅游文化

2014年9月16日,江西境内首条设计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沪昆高铁南昌至长沙段正式开通运营,宜春站(高铁站)正式运营。
宜春站(原宜春东站)又名宜春新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位于宜春市袁州区袁州新城,南庙河以东,中山东路以南,是集高铁站、普铁站、长途汽车站、公交车站、出租车站等“五站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工程,是江西省第一家“五站一体”的大型车站,也是目前全省设区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宜春西站(原宜春站)站址在江西省宜春市平安路与东风路交汇处,建于1937年。隶属南昌铁路局管辖,为宜春车务段所在地。 宜春明月山机场(宜春机场)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湖田乡境内,为4C级支线机场,机场占地1921亩,跑道长2400米、宽45米,停机坪1.84万平方米,航站楼建筑面积6000 平方米,前期按4C标准设计,中期按4D标准规划,为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第36家机场和江西省第6个民用机场,也是赣西唯一的机场。

❽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

(8)宜春旅游业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❾ 城市旅游的发展历程

巴黎
1400年
华盛顿
200多年
班加罗尔
几十年
莫斯科
900多年
所以,选d

❿ 怎么发展宜春的旅游业(提20个建议)

我觉得宜春的旅游资源还是挺丰富的,要想发展好旅宜春的旅游资源,一定要搞一些促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