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礼县旅游业发展的威胁
1. 礼县有多好
礼县
开放分类: 地理、甘肃、农业、行政区划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山区,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武山、甘谷接壤。全县总面积4299.92平方公里,共辖2镇34个乡,总人口10.35万户,50.13万人。礼县深居内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气温9.9℃,年均降雨量488.2毫米,全年日照1968.1小时,无霜期183天。
礼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黄河仰韶文化和长江巴蜀文化的交汇点,更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既有先秦十二公扬鞭跃马,驰骋千里,瞰视中原,横扫六国,完成霸业的遗址,也有诸葛亮六出祁山,挥师北上,屯兵伐魏,鞠躬尽瘁,光复汉室的足迹,并且还是东汉词赋家赵壹、五代诗人王仁裕、元代重臣赵世延、明礼部尚书蒙克新的故里。在6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时不闪耀着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斑谰光彩。
礼县全县辖2镇34乡,向积4299.92平人公里,总人日50.33万人。本要产小麦、玉米、洋芋、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苹果、花椒、核挑等经济林果,是全国32个优质水果基地县之一。境内有各种药用动植物5 3 4种,素有“陇南药乡”之称,被誉为“五朵金花”的大黄、红芪、当归、党参、半夏等中药材远近闻名,尤其是“双鹿牌”大黄远销海内外,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一半,海外称“中国铨黄”。全县有森林面积75.9万亩,大然草场144.4万由,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悠久的盐官骡马市场闻名西北。
礼县辖4个镇、24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盐官镇、石桥镇、白河镇、宽川乡、永兴乡、祁山乡、马河乡、红河乡、永坪乡、固城乡、崖城乡、罗坝乡、湫山乡、洮坪乡、上坪乡、江口乡、雷王乡、龙林乡、中坝乡、白关堡回族乡、沙金乡、桥头乡、草坪乡、雷坝乡、王坝乡、肖良乡、三峪乡、滩坪乡。
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西南部有铅、锌、铜、金、冰洲石等IO多种矿藏,其中黄金藏量最为丰富,现已探明储量27.8吨,远景储量在100吨以上;境内河流、地下水资批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县城距陇海线天水火车站98公军,距洛门火车站83公里,公路状况良好,通讯设施完善,各种电信服务齐全。
礼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旅游业独具特色。明成化九年始置礼县,殷末,周时是秦人的发祥地;先秦文化的重要发掘,将以无穷的魁力吸引众多游人访古寻幽。
以礼名县虽为时较晚,但其地却开发很早,历史相当悠久。
石桥乡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1964年出土了人首器形盖,1986年又出土了石、陶、骨器多件,经测定系距今5000多年前氏族公社时期用物。夏商时期,地属雍州。大禹“蟠冢导漾”,导的就是流经礼县的西汉水。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西垂(西犬丘)就在县东北的永兴一带(近年发现的秦公墓为证)。“非子邑秦”后,虽然秦都邑短时间的迁到了今清水县境内的秦亭,但很快秦庄公又将都邑迂回西垂,“居其故西犬丘”。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湃渭之会。秦昭襄王时陇西郡,辖礼县一部分地域。秦朝时,地域东北部属陇西郡西县,西南部仍为氐羌人所居,尚未置郡县。西汉时,地域东北部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改西县为西治。东汉时,东北部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及羌道。三国时,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西县隶于魏,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隶于蜀。晋时,东北部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曰始昌),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仇池国(296—322)时期,全部地域属仇池国。前赵(304—329)、后赵(319—351)、前凉(314—376)、前秦(351—394)、后秦(384—417)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政权或全部或部分,或较长时间或短暂地占据过本县地域,在此期间,东北部均称天水郡始昌县,西南部均称仇池郡。前凉时曾在东北部置西城校尉。西秦(385—431)时,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阳廉县,西南部分属仇池郡及白马郡。北魏时,红河、盐宫一带分属秦州汉阳郡的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平泉一带分属南秦州天水郡的水南、平泉、平原三县,城关地区属南秦州。汉阳郡的兰仓、谷泉二县,江口以下地区分属南秦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西魏时,盐官以东地区仍属秦州天水郡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城关地区分属成州汉阳郡的水南、汉阳二县,西南部地区分属成州潭水郡的潭水、甘若、武定、相山四县及成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北周时,盐官以东属黄瓜县(阳廉省),永兴、城关地区属成州仇池郡汉阳县,西南部地区属成州仇池郡的潭水、上禄二县。唐时,东北部先属山南西道成州的汉源、长道二县,后属陇右道秦州长道县,西南部分属陇右道成州上禄县及宕州良恭县。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治所,隶于秦州都督府。五代的岐、唐、晋、周时,东北部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的长道县,西南部没于吐蕃。五代汉时全县地域没于吐蕃。北宋时,东北部属长道县,西南部属大潭县,两县先属秦凤路之秦州,后改属岷州。南宋时,仍为长道、大潭两县地,但改属利州西路的西和州所辖,盐官以东地域属天水军(州级建制,治所在今天水镇)辖治。元朝时,东北部的长道县地域并人西和州,而于今城关镇别置“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下辖“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上千户所”及“礼店、文州蒙古军民奥鲁干户所”;“元帅府”负责西和州、武阶、文州地区的军民安全,“上千户所”则仅统摄今城关及西南部地域的军民。明初承元制,洪武四年(1371)置“礼店守御千户所”,隶岷州卫,属陕西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隶秦州卫,属仍旧。成化九年(1472)割秦州19里置礼县,属巩昌府所领的秦州管辖,原“千户所”与县并存不废。清朝时,顺治十六年(1659)裁撤卫所十百户,将巩昌卫、文县所、西固所归并礼县统辖,属巩昌府。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中华民国时,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礼县属陇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国16年(1927)道废,县直属于省。民国25年(1936)蒋介石令甘肃全省设七个行政专员公署,礼县属第四区(天水)专署领辖。1949年8月17日礼县解放,隶武都专区,1955年10月划归天水专区,1985年7月又划归陇南地区。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
2. 甘肃礼县怎么样
礼县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县,在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各类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开发而表现出不均衡局面。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开发,礼县资源优势逐渐呈现,各项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礼县工业起步较晚。解放初期,只有“五匠四坊”的个体小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产品种类较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礼县的工业企业经过整顿,实行集体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工业企业及乡镇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工业门类也由解放初单一型发展为涵盖建材、化工、修造、印刷、冶金、果品加工等行业门类。黄金产量位居全省前列,化工厂生产的导火索、炸药远销省内外。
礼县土地面积宽广,有史以来就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洋芋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向日葵、大麻、烟草等,经济林苹果、核桃、梨、花椒等。永兴苹果、八盘梨、雷坝花椒、铨水大黄等是礼县著名特产,其中八盘梨被列为“甘肃八梨”之一,铨水大黄已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保护认证,被誉为“中国铨黄”,出口量占全国的56%。
全县森林面积125万亩,森林覆盖率21.9%,森林覆盖地区主要在本县南部和西北部。在上坪乡境内有20余万亩草原,这里水草丰茂,为礼县的牧区所在,在草原上还建有马场,繁育着优良马种。
礼县的交通运输主要以公路为主,S208线、S306线贯穿县境内,已形成东连天水、北达武山、兰州,南抵武都、宕昌的公路运输格局。
礼县的旅游资源丰富,有古文化遗址、自然风光等。礼县地处秦人发祥地,古文化遗址遍布全县,其中有闻名海内外的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诗人王仁裕故里,省级文物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高寺头、石沟坪仰韶文化遗址,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地祁山堡及全国五大武侯祠之一——祁山武侯祠,三国古战场遗址——铁笼山。此外还有翠峰观、赤土山园林、大香山、红河湖、洮坪原始森林、上坪大河边草原等一大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投诉甘肃省礼县永平镇牟间村领导的电话
直接打电话到县纪委办公室。进行匿名投诉就可以了。
4. 甘肃礼县在那
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山区,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武山、甘谷接壤。全县总面积4299.92平方公里,共辖2镇34个乡,总人口10.35万户,50.13万人。礼县深居内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气温9.9℃,年均降雨量488.2毫米,全年日照1968.1小时,无霜期183天。
礼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黄河仰韶文化和长江巴蜀文化的交汇点,更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既有先秦十二公扬鞭跃马,驰骋千里,瞰视中原,横扫六国,完成霸业的遗址,也有诸葛亮六出祁山,挥师北上,屯兵伐魏,鞠躬尽瘁,光复汉室的足迹,并且还是东汉词赋家赵壹、五代诗人王仁裕、元代重臣赵世延、明礼部尚书蒙克新的故里。在6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时不闪耀着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斑谰光彩。
礼县全县辖2镇34乡,向积4299.92平人公里,总人日50.33万人。本要产小麦、玉米、洋芋、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苹果、花椒、核挑等经济林果,是全国32个优质水果基地县之一。境内有各种药用动植物5 3 4种,素有“陇南药乡”之称,被誉为“五朵金花”的大黄、红芪、当归、党参、半夏等中药材远近闻名,尤其是“双鹿牌”大黄远销海内外,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一半,海外称“中国铨黄”。全县有森林面积75.9万亩,大然草场144.4万由,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悠久的盐官骡马市场闻名西北。
礼县辖4个镇、24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盐官镇、石桥镇、白河镇、宽川乡、永兴乡、祁山乡、马河乡、红河乡、永坪乡、固城乡、崖城乡、罗坝乡、湫山乡、洮坪乡、上坪乡、江口乡、雷王乡、龙林乡、中坝乡、白关堡回族乡、沙金乡、桥头乡、草坪乡、雷坝乡、王坝乡、肖良乡、三峪乡、滩坪乡。
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西南部有铅、锌、铜、金、冰洲石等IO多种矿藏,其中黄金藏量最为丰富,现已探明储量27.8吨,远景储量在100吨以上;境内河流、地下水资批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县城距陇海线天水火车站98公军,距洛门火车站83公里,公路状况良好,通讯设施完善,各种电信服务齐全。
礼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旅游业独具特色。明成化九年始置礼县,殷末,周时是秦人的发祥地;先秦文化的重要发掘,将以无穷的魁力吸引众多游人访古寻幽
5. 甘肃礼县都有什么名胜古迹
【玉泉观】
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在甘肃天水市北天靖山麓。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现存建筑为明清时重建。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中轴线自下而上,有山门、遇仙桥、大门、通仙桥、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泉阁、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顶有小庙,传为明魏忠贤生祠。侧有雷祖庙、三官殿、诸葛祠、托公祠、三清阁、选胜亭、静观亭、苍圣殿、玉泉井。井上有六角亭。神仙洞传为元代陆、马二真人羽化处。三清殿梁上墨书题记”明嘉靖叁拾陆年岁次丁酉季冬重建”,第一山牌坊墨书题记“嘉靖叁拾柒年建”。亭台高下,碑碣遍山;林木蓊郁,曲径深幽。登观远眺,山川城廓尽收眼底。
【伏羲庙】
俗称人祖庙在甘肃天水市西关。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嘉靖三年(1524年)重修。相传古时伏羲、神农部落聚集在渭水流域的天水,后人修庙祭祀。庙临街,两门三进,自南向北有:牌坊三间,单檐歇山顶,矗立在高3米的台基上,周围以砖砌勾栏;大门五间,通长17.6米,进深两间,悬山式,中央置宝瓶;仪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主体建筑为太极殿,屹立于长26.4米、宽13米、高1.8米的月台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通长26.6米。重檐歇山顶,琉璃瓦顶,饰螭首。脊饰缠枝牡丹、龙、兽、鸦尾,斗栱五铺,三抄,三平昂,刻卷云和龙头。门扇怖透花金线艾叶纹。圆窗透花,刻二龙一珠,障水板刻松鹿图,雕刻精美。殿身为双槽十架椽减住结构,内有金柱两排八根,上部绘河图,藻井顶棚等分六十四格,绘六十四卦。内有伏羲泥塑彩绘像。后有先天殿,原把神农,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通长19.4米,单檐歇山顶。侧有朝房、碑房、庑殿、鼓乐亭。庙原东北有池,跨池有桥,池畔有亭,名曰见易。院内植古柏、古槐几十株,绿荫蔽天,生气蓬勃。
【李广墓】
在甘肃天水市南1公里南山麓石马坪。封土高约两米,墓碑刻“汉将军李广墓”,据传是李广的衣冠军,葬宝剑衣物。墓前有石兽石马,造型生动,故得石马坪之名。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生于天水。善骑射。为西汉名将,文帝时,参加反击匈奴贵族攻掠的战争,转成朔漠四十余年,历经七十余战,屡建奇功,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
【南北宅子】
在甘肃天水市内,明朝举人胡来缙的住宅。南、北宅隔街对峙。南宅子东北角大门三间,硬山顶,高悬“副宪第”匾额。照壁西侧门匾“桂馥”,四合院,正厅坐南朝北,阔五间,进深四槛,悬山顶单檐,灰筒板阴阳瓦,砖木结构,门窗有简单浮雕,旁有小四合院,原是佛堂、书房、客厅。照壁东侧三合院,南为正房,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单檐,门窗已改建。胡来缙曾任县令、户部郎中,山西按察副使,廉洁奉公,不畏权势。其子胡忻,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直言上谏。原有牌坊座落大街,高悬“父子乡贤”木匾。北宅子亦是胡氏旧居,仅存二层楼房,梁上墨书“大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夏四月十五日建”。雕花栏板华丽,每块浮雕花饰各异,雕工精细,彩绘古朴,为明代佳作。明代民宅甘肃只此一处。
【双玉兰堂】
旧称甘泉寺,在甘肃天水县东南20公里甘泉镇南街。《秦州志》载:“东南七十里佛殿中有泉涌出”,“泉在厦前檐下,名曰春晓泉,东流入永川,其水极盛,旱不竭,冬不冻,士人引以灌田,作寺覆其上,号甘泉寺”。杜甫客居秦州赋名泉:“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取共十方僧,香美胜牛乳。”泉清不浊,潺潺缓流,味甘而纯。寺旧时已毁。现存侧院,坐西向东,解放后立为双玉兰堂纪念馆,西殿门上悬齐白石书“双玉兰堂”匾额。殿前左右两棵玉兰树,相距5米,高18米,枝头花开如白玉雕琢,高洁雅丽,盛开半月,相传树龄已一千二百岁。
【石门】
在甘肃天水县城东南50公里陇南山区,两峰对峙,形如门,故名。相传有虎豹出没,俗称卧虎台。《秦州志》载:“石门山东南百余里,其山壁立千仞,苍翠欲滴。四周峭壁无径,中通路若门,因号石门,盖天险也。”陡岩峭壁,犬牙交错,千奇百怪,林木藤萝遮天蔽日。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王母祠、三清殿、无量殿、玉皇殿和钟楼,峰间架通仙桥亭,从山门登山,沿小径盘旋10余里至山顶,北眺陇山、渭水,山环水绕。南望秦岭起伏,峰峦深远,烟波浩渺中的麦积山隐约可见,状如云海中岛屿。中秋夜,皓月仿佛从石门缝中徐徐升起,变幻无穷。石门月夜,意趣盎然,为天水一景。
【仙人崖】
在甘肃天水县城东南约40公里。以传说有神仙出没而得名,每到盛夏夜,火光从崖面飞出,名曰仙人送灯。东西走向约3公里,分为东庵、西庵、南庵、宝盖山和■珠山,面山带水,群峰环峙,清幽绝俗。山腰藤萝掩翳天然洞穴,奇形怪状。西庵长约90米,深10多米,穴内起平台,建殿宇楼阁十四座共三十六间,可容万人。东庵长约70米、深8米,内有明代建筑莲花寺,又名罗汉堂,塑佛、十八罗汉。侧有僧房,左有高梯通莲花洞,内凿石莲、石桌、石凳、石炉、石灶、石棋盘,塑披发仙人坐石上,传为剑客修炼处。两庵间,■珠山孤峰突起,羊肠小道,曲折盘旋,至顶约80米,古柏茂密,野花幽香。顶峰前建望云楼,后建无量殿,旁有钟楼,悬永乐铁钟一口。对面突起一峰高约70米,四面绝壁。山腰有南天门,上有燃灯阁,顶是玉皇阁。南庵残存魏晚期影塑四身和宋代塑像及壁画。野草蒙茸,奇花异树,清幽险峻。壑中平旷处原有寺庙。泉涌清流,气候宜人,为陇右林泉佳境。
【麦积山石窟】
在甘肃天水县城东南约30公里山中。崛起一峰,高150余米,如农家积麦之状,因有此名。据文献记载,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西魏文帝时,再修崖阁,重兴寺字,魏文帝皇后乙弗氏薨,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造七佛阁。隋文帝曾建宝塔“敕葬神尼舍利”。山顶现存舍利塔为清代重建。历代开窟造像在距山基20—30米、70—8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层层相迭,上下错落,密如蜂房。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地震,崖面中间塌毁,窟群分成东崖和西崖。现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代洞窟一百九十四个(东崖五十四个,西崖一百四十个),泥塑像、石雕像七千亲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泥塑有高浮塑、圆塑、粘贴塑、壁塑四种。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端庄的佛,犹如头上无冕旒的世俗帝王,侧侍的菩萨、弟子,有的低眉含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或眉开眼笑,有的俊俏活泼,向人招手致意,还有聪慧虔诚的少年和天真的男女儿童形象。从高约16米的阿弥陀佛,到10余厘米小的影塑,从神圣的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均精巧细腻,栩栩如生。把神人格化,生活气息浓厚,令人感到亲切,而不神秘。泥塑上彩而不重彩,被誉为塑像馆。抬头仰望,凌空飞栈。攀行其上,惊险陡峭,五代《玉堂闲话》云:“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功。”在群众中有“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积木成山,拆木成功”的传说。石窟形制完全按照我国民族建筑形式开凿,方型、平顶,前壁开门,两侧开龛的房屋建筑为崖阁式。麦积山是秦岭山脉西端的奇峰,冬暖夏凉,秋季细雨霏霏,云雾缭绕,《广舆记》誉为“秦地林泉之冠”,“麦积烟雨”为天水八景之首。登上高70多米的上七佛阁(俗称散花楼),居高临下,扬手撒花,花随着上旋气流越飘越高。峰峦重迭,碧波如海,与蓝天相接。解放后加以管理保护,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倍增光辉。
【祁山岩关诸葛亮庙】
在甘肃陇南山区的礼县境内,汉水源头,南面临水,拔地而起,独做群峰,素有“祁山暮雨”胜景。岩石奇特,古柏苍翠。上有清代重修诸葛亮庙,内有塑像、影祠,尚存历代名人书写匾额三十余面、楹联五副、碑石二十余通,对诸葛亮毕生事迹和功业概述甚详,字迹劲秀,古趣盎然。
【大地湾遗址】
在甘肃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邵店村。属仰韶文化遗址,距今七千八百年。1978年开始发掘,共发掘房屋238座,是研究建筑新石器时代的实物例证。在此出上陶、石、骨器数千件。石器制作粗糙,有刀、铲、斧、敲砸器。陶器均为夹砂红陶,火侯低,质地较松,陶色不均匀,全部手制。四足鼎,造型奇特。此遗址器形和纹饰与宝鸡北首岭下层差别较大,但和华县老官台、元君庙下层则近似。为研究仰韶文化的分期问题提供了大批资料。其中一件人头形器口的彩陶瓶,是研究当时人的发式、服饰、风俗等的珍贵资料。另有一方地画,为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原始绘画艺术,对研究绘画起源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出土一对口径51厘米的六千年前的变体鱼纹彩陶大盆,制作正规,图案精美,笔法流畅,是彩陶中的精品。 </FONT>
6. 礼县八大景
礼县部分名胜古迹简介
祁山堡 位于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是三国时蜀汉承相诸葛亮统帅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扎营之地,因而闻名于世。“祁山暮雨”为礼县八景之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祁山堡为宽阔秤地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蜀汉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率师第一次出祁山攻魏,街亭一战,蜀军溃败,挥泪斩马谡。建兴九年(231)又二次出兵祁山,在上邽(今天水),卤城(今盐官)等地与魏兵周旋,于木门道射杀魏将张郃,终还祁山堡。后人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堡内建诸葛武侯祠。相传城堡始建于西汉,今城垣遗迹清晰可见。武侯祠始建于南北朝,现存殿宇多系清代重建,分三殿三院,有房20余间,系硬山顶土木结构。殿内有孔明、关羽等人塑像,有壁画、匾额、楹联、碑刻数十方,形态生动,字迹劲秀,概述了诸葛亮毕生事迹和功业。游人身临其境,古趣盎然。
礼县文庙大殿 在县城东街县政府招待所中院。据《秦州新志》记载:“文庙初建城东锦屏山麓,后迁县南之西关,顺治十三年(1656)署县事欧阳瑊改迁兹地,后经康熙年间、乾隆四年(1739)、道光十九年(1839)先后重修,”原以大殿为中心,有棂星门、魁星阁、乡贤祠、名宦祠等群体建筑,规模宠敞,计有3院,房屋40余间。1958年由县政府招待所占用后,逐年拆除改为新型建筑。现仅存大殿一座,面阔五间,长期2米,进深四间,宽大7米。重檐歇山顶,上复琉璃筒瓦,正脊两端施龙吻,中置麒麟火球,看面饰二龙戏珠浮雕。垂脊、戗脊饰云雷、卷草纹,玲珑秀丽。梁架结构为十架椽,身内双槽,六椽栿前后乳筏扎牵用五柱,柱子排列规整。檐柱与老檐柱之间以穿插 枋加固。上层檐下斗拱为单拱三踩单下昂,下层檐下斗拱为重拱五踩二下昂,该殿除门窗改换外,其余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维修后辟为文物陈列馆。
卤城古盐井 在礼县城东30公里的盐官镇。汉代置盐官,三国时称卤城。因盛产食盐而驰名。诸葛亮率师伐魏,兵出祁山时,在卤城做过粮仓;郦道元称盐官食盐“相承营盐不辍,味与海盐同”;杜甫入蜀经盐官有吟咏《盐井》诗;吴璘抗金于兹地,设地网、筑二连城。现存有古城垣两段,约长50米,宽7米,高3至5米,古盐井一口、井院中的盐神庙尚有硬山顶式正殿三间,内有盐神塑像;制盐工具全套,有关盐井的碑刻,匾额,典籍和书画多种。其中,明嘉靖丁未年(1547)《重修盐官镇盐井碑记》,清代无名氏撰写的《盐泉赋》,民国时《甘肃盐法志略》等文献,对进一步研究卤城及盐井历史,具有较高的参与价值。
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 位于礼县县城南郊农田里。碑刻建于元代仁宗延佑三年(1316),为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奉敕撰文,赵孟頫奉敕书丹并篆额。碑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外观雄浑,整体宏丽。碑首高1.3米,顶拱形,上雕六龙盘踞左右,威丽壮观,面额书“敕赐雍古氏家庙碑”八字。碑身高2米,宽1.3米,厚0.42米。正面四周阴刻串枝莲纹,中间刻文皆为楷书,右起竖列33行,行64字,共1230多字(个别字损)。书体用笔圆润,骨力内藏。龟趺长2米,宽1.3米,外露0.2米。碑文记载了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三代六英,为创立元朝所建的丰功伟绩。因赵世延其先世为雍古族人,故称“雍古氏家庙碑”。此碑对研究元蒙历史和书法艺术有较高价值。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新建了保护碑亭。
王仁裕神道碑 在礼县城西南15公里的石桥乡斩龙村。碑外观高大雄浑,碑文书法苍劲秀丽,刻工精细巧娴,是研究五代史和宋代书法艺术的珍贵石刻。由碑首、碑身、碑跌三部分组成。通高3.05米,宽1.14米,厚0.4米。碑首拱形顶,上覆六龙盘踞,威武壮观。碑额篆书“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九字。碑面两边阴刻缠枝牡丹与石榴花纹。碑面中间阴刻楷书碑文,自右向左竖列36行,行71字,共2500余字,主要介绍了王仁裕的家世及生平事迹。王仁裕为天水人,五代周兵部尚书,工文祠,其门生多为一时名公。碑建于北宋雍熙三年(986年),门生李昉撰文,“天水江得山刻”。1983年在王仁裕神道碑附近又出土王仁裕墓志铭。同列为现级文物保护单位。
寨子里遗址 在礼县城西南10公里的高寺头村,是西汉水上游一个较为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1947年至1988年,经过多次考察,发现有灰层、灰坑、灶址、房址等遗址。地表遗有较多的陶片,历年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出土。石器有斧、锛、凿、刀、铲、磨棒、磨盘、箭头和纺轮;骨器有骨针和鱼钩;陶器有钵、盆、碗、壶、瓮、罐、瓶等。陶器底部多有席纹和布纹,细泥陶器上多施红底黑花彩绘,有几何纹及动植物形象。装饰品有骨笄、石璜、兽牙、石珠、陶环和各种佩饰。从器形和纹饰可以认定为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类型。为进一步探讨这一区域的开发时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6年初冬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其资料正在整理。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坪遗址 位于礼县城南50公里的雷坝乡蒲陈村,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1976年农田基建中出土陶器数十件,铜鐎斗一件,人骨数十具。陶器有双马鞍口罐、单耳罐、双耳瓶口罐、扁腹罐、鼓腹罐、高领罐、圆腹罐及盆、豆、簋、鬲等。泥质有夹粗砂陶与细砂陶两种。陶胎大部分为褐色,表面色泽不匀,多为褐、灰、黑相杂。全部陶器有褐、橙、黄、灰、黑色多种。陶器皆为手制,以素面为主,也有彩绘、附加堆饰,刻划纹、镂空等形式;此外还有刻划符号,多饰于双马鞍口、豆、鬲和罐类的颈部。属寺洼文化安国类型,对研究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中游先民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郑家磨遗址 在礼县盐关镇中川村境内,西距县城约35公里。遗址位于茅水河西岸的第一台地里。东近上磨村,西临下磨村,天水至礼县公路由该遗址南边穿过。1947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1958年以来,省、地、县进行过多次复查。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文化层厚0.5—1米不等。地面及断崖上均暴露有仰韶文化的陶、石、骨器等遗存,经鉴定为半坡和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面积较大,遗存丰富,保存尚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沟坪遗址 位于礼县石桥乡圣泉村境内,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5—2.8米,历年有陶、石、骨器出土。陶器有夹沙、泥制两种,有灰、褐、红、黄等色,纹饰有绳纹、旋纹、附加堆纹,彩陶为红陶黑彩,有勾叶圆点纹、网纹、鲵鱼纹等。地面散布陶片较多,器形有钵、盆、罐、瓶等等。出土完整器物有变体鲵鱼彩陶瓶一件,高44厘米,口径9厘米,侈口、平唇、细高直颈、圆肩、深斜腹、平底、腹中附双鼻耳,颈间绘二横线与数点,肩绘弧线三角和似双角样图案,腹绘双变体鲵鱼纹,弧线勾叶圆点纹。该遗址遗存比较丰富,多属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石岭下类型,周代遗存次之。1947年裴文中首次发现,196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寺头遗址 位于礼县石桥乡高寺村境内,遗址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约200米,文化层厚达4米以上,断崖上暴露有灰层、灰坑、灶址、居住面等遗迹,地表遗有大量夹沙、泥质、细泥质的灰、红、橙黄色陶片。纹饰有细绳纹、彩绘等。器形有尖底瓶、卷沿盆、碗等。另外还有石刀、石斧、陶纺轮、骨锥、骨鱼钩等生产工具。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等类型。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始社会女头塑像 1964年礼县高寺头村出土,属仰韶文化遗物。残高12.5厘米,宽8.5厘米,陶色橙黄,五官部分用堆塑与镂空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双目深沉,嘴唇微启,以极为洗练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母系氏族公社繁盛时期的少女形象,为原始人像杰作。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已纳入《中国美术辞典》。
7. 谁知道礼县的历史
礼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黄河仰韶文化和长江巴蜀文化的交汇点,更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既有先秦十二公扬鞭跃马,驰骋千里,瞰视中原,横扫六国,完成霸业的遗址,也有诸葛亮六出祁山,挥师北上,屯兵伐魏,鞠躬尽瘁,光复汉室的足迹,并且还是东汉词赋家赵壹、五代诗人王仁裕、元代重臣赵世延、明礼部尚书蒙克新的故里。在6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时不闪耀着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斑谰光彩。 礼县全县辖2镇34乡,向积4299.92平人公里,总人日50.33万人。本要产小麦、玉米、洋芋、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苹果、花椒、核挑等经济林果,是全国32个优质水果基地县之一。境内有各种药用动植物5 3 4种,素有“陇南药乡”之称,被誉为“五朵金花”的大黄、红芪、当归、党参、半夏等中药材远近闻名,尤其是“双鹿牌”大黄远销海内外,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一半,海外称“中国铨黄”。全县有森林面积75.9万亩,大然草场144.4万由,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悠久的盐官骡马市场闻名西北。 礼县辖4个镇、24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盐官镇、石桥镇、白河镇、宽川乡、永兴乡、祁山乡、马河乡、红河乡、永坪乡、固城乡、崖城乡、罗坝乡、湫山乡、洮坪乡、上坪乡、江口乡、雷王乡、龙林乡、中坝乡、白关堡回族乡、沙金乡、桥头乡、草坪乡、雷坝乡、王坝乡、肖良乡、三峪乡、滩坪乡。 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西南部有铅、锌、铜、金、冰洲石等IO多种矿藏,其中黄金藏量最为丰富,现已探明储量27.8吨,远景储量在100吨以上;境内河流、地下水资批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县城距陇海线天水火车站98公军,距洛门火车站83公里,公路状况良好,通讯设施完善,各种电信服务齐全。 礼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旅游业独具特色。明成化九年始置礼县,殷末,周时是秦人的发祥地;先秦文化的重要发掘,将以无穷的魁力吸引众多游人访古寻幽。 以礼名县虽为时较晚,但其地却开发很早,历史相当悠久。 石桥乡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1964年出土了人首器形盖,1986年又出土了石、陶、骨器多件,经测定系距今5000多年前氏族公社时期用物。夏商时期,地属雍州。大禹“蟠冢导漾”,导的就是流经礼县的西汉水。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西垂(西犬丘)就在县东北的永兴一带(近年发现的秦公墓为证)。“非子邑秦”后,虽然秦都邑短时间的迁到了今清水县境内的秦亭,但很快秦庄公又将都邑迂回西垂,“居其故西犬丘”。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湃渭之会。秦昭襄王时陇西郡,辖礼县一部分地域。秦朝时,地域东北部属陇西郡西县,西南部仍为氐羌人所居,尚未置郡县。西汉时,地域东北部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改西县为西治。东汉时,东北部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及羌道。三国时,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西县隶于魏,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隶于蜀。晋时,东北部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曰始昌),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仇池国(296—322)时期,全部地域属仇池国。前赵(304—329)、后赵(319—351)、前凉(314—376)、前秦(351—394)、后秦(384—417)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政权或全部或部分,或较长时间或短暂地占据过本县地域,在此期间,东北部均称天水郡始昌县,西南部均称仇池郡。前凉时曾在东北部置西城校尉。西秦(385—431)时,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阳廉县,西南部分属仇池郡及白马郡。北魏时,红河、盐宫一带分属秦州汉阳郡的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平泉一带分属南秦州天水郡的水南、平泉、平原三县,城关地区属南秦州。汉阳郡的兰仓、谷泉二县,江口以下地区分属南秦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西魏时,盐官以东地区仍属秦州天水郡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城关地区分属成州汉阳郡的水南、汉阳二县,西南部地区分属成州潭水郡的潭水、甘若、武定、相山四县及成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北周时,盐官以东属黄瓜县(阳廉省),永兴、城关地区属成州仇池郡汉阳县,西南部地区属成州仇池郡的潭水、上禄二县。唐时,东北部先属山南西道成州的汉源、长道二县,后属陇右道秦州长道县,西南部分属陇右道成州上禄县及宕州良恭县。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治所,隶于秦州都督府。五代的岐、唐、晋、周时,东北部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的长道县,西南部没于吐蕃。五代汉时全县地域没于吐蕃。北宋时,东北部属长道县,西南部属大潭县,两县先属秦凤路之秦州,后改属岷州。南宋时,仍为长道、大潭两县地,但改属利州西路的西和州所辖,盐官以东地域属天水军(州级建制,治所在今天水镇)辖治。元朝时,东北部的长道县地域并人西和州,而于今城关镇别置“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下辖“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上千户所”及“礼店、文州蒙古军民奥鲁干户所”;“元帅府”负责西和州、武阶、文州地区的军民安全,“上千户所”则仅统摄今城关及西南部地域的军民。明初承元制,洪武四年(1371)置“礼店守御千户所”,隶岷州卫,属陕西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隶秦州卫,属仍旧。成化九年(1472)割秦州19里置礼县,属巩昌府所领的秦州管辖,原“千户所”与县并存不废。清朝时,顺治十六年(1659)裁撤卫所十百户,将巩昌卫、文县所、西固所归并礼县统辖,属巩昌府。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中华民国时,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礼县属陇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国16年(1927)道废,县直属于省。民国25年(1936)蒋介石令甘肃全省设七个行政专员公署,礼县属第四区(天水)专署领辖。1949年8月17日礼县解放,隶武都专区,1955年10月划归天水专区,1985年7月又划归陇南地区。
8.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石桥镇二组修河提强行占用农民土地。没有补偿老板到现场就骂人。强行占用农民土地合法吗
肯定违法。
土地管理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土地必须经过审批,征收土地时必须补偿到位。
可以拨打12336土地违法举报电话进行举报,也可以到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反映。
同时可以登录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栏目进行反映或拨打12345市长热线反映。
9. 礼县的发展如何
客观来说相当落后,所谓经济技术就谈不上,企业基本谈不上
所以客观来说潜力巨大
如果你打算在那投资什么的
最好提前考察
另外你这问题有点太大
让人无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