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带来的社会效益有哪些
㈠ 发展旅游业有什么好处人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行业,中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就明确了开发建设的基本方针。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建设旅游项目。这种开放的投资方针推动了中国旅游投资市场的活跃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特别是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总体上看,中国旅游业的投资环境呈不断优化的趋势。
未来10 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到2010 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今后几年内将存在重大的投资机会。
我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其中人文旅游有着突出的比较优势,不少旅游资源还具有垄断性,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不能比的。
我国是国际旅游大舞台上的后来者,旅游业发展得晚,但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80年代以来,我国周边国家政局相对稳定,为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进入90年代以后,从周边国家和地区所输入的客源已经超过70%。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BR>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BR>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BR>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BR>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BR><BR>三、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BR>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BR>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BR>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P>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BR>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P>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P>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P>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BR>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P>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BR><BR>四、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BR>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P>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BR>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P>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P>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P>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BR>不当的旅游</P>
<P>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P>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BR>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P>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P>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BR>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P>5、加强旅游环境立法。<BR>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主要内容有(1)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㈡ 旅游文化节的开展能带来哪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可以提升本地的知名度,以增加更多的游客量;提升本内地的文化素养,因容为创办文化节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要求,否则很难创办好;提高本地居民对本地文化、旅游的热情度等等
2、经济效益:创办文化节后,吸引更多的游客,可以带动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带动本地的GDP;可以吸引外地商人到此投资,如果有人投资的话,那么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更大了,因为他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人才等等的需求量就会增大。
3、总体来说,一个地方的旅游节如果办的好的话所带来的效益会非常大,不仅仅有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还有很多别的方面的。
4、最后祝您成功!
㈢ 绿色旅游能带来什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绿色旅游能让人们了解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更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天津为例说明:蓟县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充分利用开发本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京东名胜游、自然生态游、山乡风情游、素质之旅等特色旅游,走出了一条农旅结合、商旅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新路。
念活“秀美经”,唱活“文明戏”,拓宽发展路,是蓟县“大旅游”观念给我们的启示,值得借鉴学习。
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历史悠久的天津蓟县,本着“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促进了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去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亿元的基础上,今年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仅“五一”旅游“黄金周”就接待中外游客15.18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852.5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8%和100.4%,创历史新高。
蓟县位于天津北部,古称渔阳,居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境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交通快捷、便利。经过多年的生态环境建设,蓟县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69%,宜林荒山全部得到了绿化,形成了冬青、春花、夏绿、秋果的绿化美化格局,被誉为天津市的后花园。近年来,蓟县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目前,全县已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仙山及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和被列为津门十景之首的黄崖关长城以及独具特色的石趣园、九山顶等风景区。
为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蓟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完善景区软、硬环境建设。今年,投巨资开发建设长城龙台、九龙山梨木台景点,恢复乾隆行宫,建设天池山庄、青山岭旅游度假区等系列工程,积极培植旅游名牌,提高景区、景点的载体功能,相继推出了京东名胜游、自然生态游、山乡风情游、素质之旅四条旅游精品线。采取农旅结合、商旅结合的形式,开辟田园风光游,建成6个果品采摘超市,以及融参观购物于一体的长城旅游纪念品商店。与此同时,举办第三届长城国际马拉松旅游活动、盘山登山大赛、长城国际书画展、飞车跨长城等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在开通京、津、唐至蓟县旅游专线的基础上,开通了马来西亚、日本、丹麦到蓟县的旅游专线。
围绕唱活“文明戏”,念活“秀美经”,不断提高景区管理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实行持证上岗、挂牌服务,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大力推行标准化服务、微笑服务和文明服务,积极为游客创造安全、清新、整洁的旅游环境。
众多游客到蓟县旅游,不仅给蓟县带来大量的财流、物流和信息流,而且大大加快了蓟县对外开放的进程,促进了蓟县经济的发展。今年1至6月,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8.2亿元,同比增长16.3%,三级财政收入达到3.17亿元,同比增长35.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941元,同比增长14.8%。
㈣ 上海旅游的社会效益是什么
宣传上海的城市文化,增进其他城市居民与上海居民的了解互信,借鉴上海经验加快当地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㈤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大、受经济衰退影响小等特点,使本地区存在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据专家测算,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收入,即能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第三世界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的旅游收入,将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
2.增加外汇收入。旅游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还吸引了大量境外旅游者,成为重要的创汇方式,对于提高外汇储备、弥补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来增加外汇储备,对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显得极其重要。西藏1995年国际旅游业利润达到2598万元,超过工业、建筑业、交通业三个行业全年的利润总额。
3.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许多直接就业机会,还刺激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着许多间接的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以增加收入4.3元。因为旅游的活动本身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它一方面给交通运输、饭店宾馆、餐饮服务、商业网点等带来客源,另一方面也带动影响了轻纺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邮电通讯、房地产、金融保险业、文体事业等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同时,旅游还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使农产品可以跳过购销体制不畅的难题直接面对消费者,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4.带动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旅游吸引了许多外国旅游者,他们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建设成就、政策法规,因此,旅游在客观上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吸引外部资金和对外贸易创造了机会。同时,与工矿业相比,旅游业没有原料消耗,资源可以持续利用,是“无烟工业”,在本质上与环境保护有着内在一致性。此外,旅游对环境保护还可起到经济支撑的作用,旅游收入增加了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资金。要保护生态优势,减轻自然环境压力,发展旅游业是很有效的方法。
5.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产业。通过旅游业,民族文化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促使本民族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会积极深入地挖掘、拯救、复原、宣传民族文化,由此可见,发展旅游业,可以使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传承得以发扬光大。
6.促进文明建设。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在满足人们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成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旅游者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通过领略这些地区的秀丽山河、民俗风情、历史文物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另一方面,旅游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维,使当地居民开阔了眼界,促进了当地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及精神文明的提高。此外,旅游对文化层次的高要求能够激发当地居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
7.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通过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促进了各种文化、学术信息及先进科技成果的传递。旅游的客源大多来自于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这必然会推动本地区与外地的科技文化交流。
㈥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提供就业机会:
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大、受经济衰退影响小等特点,使本地区存在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
2、增加外汇收入:
旅游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还吸引了大量境外旅游者,成为重要的创汇方式,对于提高外汇储备、弥补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起了很大的作用。
3、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许多直接就业机会,还刺激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着许多间接的就业机会。
4、带动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
旅游吸引了许多外国旅游者,他们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建设成就、政策法规,因此,旅游在客观上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吸引外部资金和对外贸易创造了机会。
5、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产业。通过旅游业,民族文化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促使本民族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6、促进文明建设: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在满足人们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成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7、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通过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促进了各种文化、学术信息及先进科技成果的传递。
(6)旅游业带来的社会效益有哪些扩展阅读
随着旅游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旅游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旅游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旅游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旅游行业中的翘楚.
旅游业从整体上看,它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食、住、行、游、娱、购的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所以也称为无形贸易。
㈦ 旅游资源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您好!旅游资源包括的面很广,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外部因素的总和,可以是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环境,也可以指某个景区、景点的环境。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都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对象,旅游产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保护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意义 旅游环境是衡量一个旅游区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是旅游区重要的形象要素。在国家旅游区级别评价标准中,就涉及到许多项环境要素。国家《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价标准》(GB/T1775—1999)中,旅游区(点)等级的确定,依据有三大体系,即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定体系,景观质量评价体系,游客意见评价体系。资源与环境保护是其中重要的评价项目。内容包括空气质量,噪声质量,水环境质量,景观、文物、古建筑保护,环境氛围(协调性,生态状况等)。以旅游者体验来说,每次旅游行动之后,常常会说对某地印象如何如何,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体验和感受。优良的旅游环境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随着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环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旅游者追求优良旅游环境的愿望也更为强烈。山青水秀、原始古朴的生态、人文环境更受旅游者的欢迎,而那些环境恶化、充斥劣质人造景观的地方则日益为游客所厌弃。有的景区虽既无出色的文化古迹,也无奇特的自然景观,却有特别优良的环境质量,或某项特殊的有益健康的环境要素,也可因其环境特别优异而成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资源与环境有密切的依存关系,环境破坏与恶化会极大的降低甚至毁掉资源的价值。如我国某著名瀑布,由于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涵养失调,来水量大减,致使其面临断流危机。以致原来十分壮观、号称国内第一的大瀑布。而今变为“一股细流,几滴清泪”。不但使人游兴顿失,而且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行动受挫。又如我国的砂岩峰林景观著名的某世界自然遗产,在景区建起了号称“天下第一梯”的观光电梯,严重影响到自然景观的价值,已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质疑。我国二十多年来旅游发展的实践证实,旅游业虽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但绝不是无污染产业,无论是旅游开发建设、旅游经营、旅游活动过程中,在带来可观经济社会(就业)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环境影响和问题。如旅游垃圾,水、土壤、空气污染,生态平衡受到扰乱,一些宝贵资源过度开发,破坏性建设等等。产生这些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及时的采取适当的预防保护措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旅游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确保环境优良和安全已经成为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旅游发展应当兼顾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强化对旅游环境的保护和综合治理。现代旅游发展的四个阶段:资源—产品—市场—环境,即从资源开发到产品开发,到市场开发,再到环境开发建设,是一次次的观念创新和行为进步。实施现代旅游已经把环境保护和营造提高到最优先的战略地位。
㈧ 旅游行业给我省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何谓乡村旅游,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满足城市 居民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愿望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最优越的地区之一。地形地貌、河流湖泊、植被种属等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奇特,同时,这些地区也多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化程度较低,贫困面积大,返贫现象也比较严重。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业理应成为本地区反贫困战略的主导力量。而在整个旅游业中乡村旅游对反贫困的作用最大、最直接。因为乡村旅游项目和目的地所在的地区基本都是贫困地区,其居民基本都是贫困人口。乡村旅游的社会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更在于能为贫困人口创造提高文化和科技素质的机会和条件。乡村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作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乡村旅游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乡村旅游,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从中直接受益,创造财富,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同时,农民直接开发、经营乡村旅游,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同时,具有高度外向性的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能动性,产生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资金、商品,打破这些地区的对外封闭状态,变投资的“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乡村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大、受经济衰退影响小等特点,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可利用资源供给有限,加上“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绿”等国家政策的推行,使本地区存在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正好可以让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据专家测算,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收入,即能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第三世界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的旅游收入,将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 增加外汇收入。乡村旅游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以其特有的神秘古朴,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还吸引了大量境外旅游者,成为重要的创汇方式,对于提高外汇储备、弥补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乡村旅游业经营的是“风景就地出口”,是“不出国门的劳务出口”,因而不需要直接输出物质产品,省去了运输费、仓储费、保险费和有关税金等开支和一些繁复的相关手续,同时不受贸易保护主义干扰、关税壁垒和出口配额的限制。所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来增加外汇储备,对提高西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显得极其重要。西藏1995年国际旅游业利润达到2598万元,超过工业、建筑业、交通业三个行业全年的利润总额。 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许多直接就业机会,还刺激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着许多间接的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以增加收入4.3元。因为乡村旅游的活动本身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它一方面给交通运输、饭店宾馆、餐饮服务、商业网点等带来客源,另一方面也带动影响了轻纺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邮电通讯、房地产、金融保险业、文体事业等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还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使农产品可以跳过购销体制不畅的难题直接面对消费者,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带动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少数民族地区富有独特文化魅力的乡村旅游吸引了许多外国旅游者,他们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建设成就、政策法规,因此,乡村旅游在客观上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吸引外部资金和对外贸易创造了机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腾飞,必须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协作,招商引资。开展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旅游活动是宣传本地区最有效的手段。乡村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作用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魅力在于清新怡人的田园风光可以使游客身心放松,因此,乡村旅游市场要求经营者以及旅游目的地具有优美、舒适、和谐的室内外环境。经营者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主动自觉地去保护、美化周边环境。同时,与工矿业相比,旅游业没有原料消耗,资源可以持续利用,是“无烟工业”,在本质上与环境保护有着内在一致性。此外,乡村旅游对环境保护还可起到经济支撑的作用,旅游收入增加了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资金。西南民族地区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要保护生态优势,减轻自然环境压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很有效的方法。 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产业。少数民族地区许多都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村落、生活方式、婚丧习俗、节庆活动、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是吸引外部游客的重要因素,也是乡村旅游开展的重要条件。通过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促使本民族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会积极深入地挖掘、拯救、复原、宣传民族文化,由此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使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传承得以发扬光大。 促进文明建设。乡村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在满足人们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成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旅游者在进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通过领略这些地区的秀丽山河、民俗风情、历史文物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另一方面,旅游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维,使当地居民开阔了眼界,促进了当地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及精神文明的提高。此外,乡村旅游对文化层次的高要求能够激发当地居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 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通过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促进了各种文化、学术信息及先进科技成果的传递。而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客源大多来自于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这必然会推动本地区与外地的科技文化交流。如贵州省2004年举办“中国·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与世界交流经验,探讨发展。另外,中国与挪威、新西兰、法国、爱尔兰、奥地利等国在贵州进行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合作,这对西南地区与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㈨ 旅游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何谓乡村旅游,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满足城市
居民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愿望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最优越的地区之一。地形地貌、河流湖泊、植被种属等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奇特,同时,这些地区也多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化程度较低,贫困面积大,返贫现象也比较严重。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业理应成为本地区反贫困战略的主导力量。而在整个旅游业中乡村旅游对反贫困的作用最大、最直接。因为乡村旅游项目和目的地所在的地区基本都是贫困地区,其居民基本都是贫困人口。乡村旅游的社会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更在于能为贫困人口创造提高文化和科技素质的机会和条件。乡村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作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乡村旅游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乡村旅游,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从中直接受益,创造财富,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同时,农民直接开发、经营乡村旅游,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同时,具有高度外向性的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能动性,产生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资金、商品,打破这些地区的对外封闭状态,变投资的“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乡村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大、受经济衰退影响小等特点,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可利用资源供给有限,加上“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绿”等国家政策的推行,使本地区存在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正好可以让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据专家测算,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收入,即能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第三世界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的旅游收入,将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
增加外汇收入。乡村旅游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以其特有的神秘古朴,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还吸引了大量境外旅游者,成为重要的创汇方式,对于提高外汇储备、弥补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乡村旅游业经营的是“风景就地出口”,是“不出国门的劳务出口”,因而不需要直接输出物质产品,省去了运输费、仓储费、保险费和有关税金等开支和一些繁复的相关手续,同时不受贸易保护主义干扰、关税壁垒和出口配额的限制。所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来增加外汇储备,对提高西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显得极其重要。西藏1995年国际旅游业利润达到2598万元,超过工业、建筑业、交通业三个行业全年的利润总额。
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许多直接就业机会,还刺激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着许多间接的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以增加收入4.3元。因为乡村旅游的活动本身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它一方面给交通运输、饭店宾馆、餐饮服务、商业网点等带来客源,另一方面也带动影响了轻纺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邮电通讯、房地产、金融保险业、文体事业等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还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使农产品可以跳过购销体制不畅的难题直接面对消费者,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带动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少数民族地区富有独特文化魅力的乡村旅游吸引了许多外国旅游者,他们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建设成就、政策法规,因此,乡村旅游在客观上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吸引外部资金和对外贸易创造了机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腾飞,必须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协作,招商引资。开展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旅游活动是宣传本地区最有效的手段。乡村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作用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魅力在于清新怡人的田园风光可以使游客身心放松,因此,乡村旅游市场要求经营者以及旅游目的地具有优美、舒适、和谐的室内外环境。经营者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主动自觉地去保护、美化周边环境。同时,与工矿业相比,旅游业没有原料消耗,资源可以持续利用,是“无烟工业”,在本质上与环境保护有着内在一致性。此外,乡村旅游对环境保护还可起到经济支撑的作用,旅游收入增加了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资金。西南民族地区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要保护生态优势,减轻自然环境压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很有效的方法。
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产业。少数民族地区许多都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村落、生活方式、婚丧习俗、节庆活动、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是吸引外部游客的重要因素,也是乡村旅游开展的重要条件。通过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促使本民族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会积极深入地挖掘、拯救、复原、宣传民族文化,由此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使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传承得以发扬光大。
促进文明建设。乡村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在满足人们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成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旅游者在进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通过领略这些地区的秀丽山河、民俗风情、历史文物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另一方面,旅游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维,使当地居民开阔了眼界,促进了当地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及精神文明的提高。此外,乡村旅游对文化层次的高要求能够激发当地居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
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通过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促进了各种文化、学术信息及先进科技成果的传递。而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客源大多来自于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这必然会推动本地区与外地的科技文化交流。如贵州省2004年举办“中国·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与世界交流经验,探讨发展。另外,中国与挪威、新西兰、法国、爱尔兰、奥地利等国在贵州进行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合作,这对西南地区与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㈩ 旅游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资料来源:www.17u.com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我国旅游收人为1600多亿元,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的第八位。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三、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四、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5、加强旅游环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主要内容有(1)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