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庆涪陵地区经济发展怎么样

还不错吧.以重庆区县来讲的话 涪陵 算不错了.

B. 涪陵这个城市怎么样。繁华吗

重庆市涪陵区介于东经106°—107°纬29°—°之间。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质集散地。总面积达2941.46平方公里,有河流14条,港口有23个。年吞吐量为客运1162万人,货运212万吨,大型新建集装箱码头已投入使用。电力工业超前发展,地方电网自成体系,电力供应自给有余,天燃气充足。旅游饭店共50个,星级饭店9个,其中三星级以上6个。
涪陵区现已建成水路、公路、铁路交通枢纽。其中等级公路879公里。涪陵区不仅运输业发达,而且十分重视植被的生长。森林90万亩,植物4000余种,中药材946种。涪陵区还有独特的巴文化、易文化、榨菜文化,三种文化相互交融,涪陵区的风景十分优美有国家级风景名胜2处,省级3处:世界一绝的水底碑林白鹤梁,闻名遐迩的巴国故里小田溪,理学圣地点易洞,全国罕见、重庆唯一的野生植物带石夹沟,雄奇峻秀的乌江画廊

C. 重庆长寿区和涪陵区的经济发展前景哪个好

网友,我复认为长寿的经制济发展前景更好。理由如下:
1,长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口。
2,长寿经开区领跑重庆市几大国家级开发区(两江新区除外)之首
3,长寿城市发展日益红火,虽没有涪陵的滨江城市,但其城市面积与热闹程度上,长寿更占优势。
3,长寿街道工业走廊工程,使得长寿全面发展。“三地一中心”的战略得到贯彻落实。长寿几大农业园区,发展如火如荼。
4,长寿目前开通的渝利铁路,贯穿中国东西部。正在建设的郑渝铁路(在长寿北,长寿湖停靠)是国家中长期规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哈线,京广线北京至郑州段,郑渝线,渝昆线,昆明至泰国的东南亚线组成一条横贯中国东北,华北,关中,大西南,东南亚的高铁大动脉)
5,长寿河网密布,山川相潦。长寿湖,五华山。长寿沙田柚,巴寡妇清的故事,龙溪河运荔枝等古老文化。
6,涪陵相对来说它的潜力在于国内,而长寿在国际。这就是最大差距。

D. 涪陵新区究竟有多少发展潜力

涪陵还是很有潜力的,因为在长江边上,高速、铁路、高铁什么的都版很方便。

涪陵区委权四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做大做靓城市,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涪陵新区城市建设将进一步提速。区委、区政府把涪陵新区作为涪陵城市拓展、产业升级、人口聚集的主战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建成承接重庆主城、辐射周边区县的区域性新区,成为全市城市发展新区的示范性新区。力争到2016年,新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万人。

E. 涪陵的历史渊源

涪陵,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枳地。秦朝,属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属巴郡。

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在巴郡枳县侨置涪陵郡,治汉复城。北周时,移郡治至汉平县。

隋开皇初年(581年),撤销涪陵郡。开皇十三年(594年),移汉平县治于涪陵镇,改名涪陵县,属巴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设涪州,属江南西道以及夔州都督府(治今奉节)。天宝初年,改为涪陵郡。乾元初年,复名为涪州。

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属夔州路(治今奉节)。南宋,置涪州,属夔州路(治今奉节),辖涪陵县、武隆县。 元朝,置涪州,属四川行中书省重庆路,辖武龙县。明代,置涪州,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清朝,置涪州,属重庆府,不领县。

(5)涪陵旅游业发展的意义扩展阅读

相关名人

1、萧湘(1871年-1940年),出生在武隆县巷口镇(原属涪陵县),家境虽然贫寒,但很爱学习。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萧湘通过考试中了举人,又考取进士,随后被清政府派往日本法政大学学习。在此期间,萧湘认识了梁启超,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

不久,萧湘在日本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并积极参加同盟会的各项活动。1906年,萧湘在梁启超支持下,与蒲殿俊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川汉铁路改进会”,要求清政府将官办的川汉铁路改为商办。

萧湘还撰写《驳铜元局挪用事件之详议》等文章,为后来成立的“保路同志会”和保路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四川咨议局成立后,萧湘创办四川咨议院机关报《蜀报》。保路运动爆发后,作为四川保路运动的驻京联络代表,萧湘向清政府请愿,结果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1923年秋,满怀报国志但又无法实现的萧湘回到涪陵,定居在涪陵城江东杨家院子。萧湘在涪陵办起第一个图书馆——涪陵存古图书馆,并将自己的数千册书籍全部捐给图书馆。1940年1月,萧湘因病而含愤去世,终年70岁。

2、王超奎(1907年-1941年),生于武隆县庙垭乡(原属涪陵县)一户清贫农家。

他幼年丧父,靠母亲撑持全家。1926年,王超奎走出校门投奔杨森部(驻涪的国民革命军20军)当一名士兵。由于他有文化,逐步由士兵升任班长、排长、连长直至营长职务。

1937年,王超奎所在的20军奉令调往上海参加淞沪抗战。1937年10月,王超奎所在部队被编入第6军团序列,王当时任国民革命军20军133师398团3营9连连长,全连驻防大场、蕴藻浜、陈家行一线。王超奎带领全连官兵奋勇冲杀,左臂负了重伤,仍坚守阵地。

1940年10月王超奎升任20军133师398团2营营长。1941年12月,长沙第三次会战开始。20军奉命在新墙河以南、汨罗江以北,坚持阻击日军十天时间,王超奎和坚守阵地的战士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肉搏战,终因势单力薄战死在阵地上。1988年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王超奎为革命烈士。

F. 涪陵新区的发展规划

新区按照“418”战略部署和“双百”现代化大城市的建设发展要求,为回把新区建设成为涪陵的现代答产业基地、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富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突出“现代、生态、宜居”特色,以加快产业、人口和功能聚集为重点,以提高新城区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为核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举全区之力,加快城市西进步伐,拓展城市空间,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富有现代气息的“产城融合、产城互动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规划到2016年形成35平方公里、35万人口的城市规模,年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建成65 平方公里,约60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工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比重达到40%—50%,正在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G. 介绍涪陵著名景点

1.涪陵石夹沟
石夹沟景区位于涪陵区东南约45公里的武陵山乡(原龙塘乡)境内,平均海拔约1500米,属著名的武陵山脉西南段,面积约30平方公里。景区山势奇峻多姿,原生植被丰富,种类繁多;空气清新宜人,生态环境极其优良,完全可以媲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胜境。
2.白鹤梁水下石铭。位于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
3.重庆涪陵医药工业园区。通过参观生产线、药物种植基地、风景区旅游,有利于科普知识的传播和旅游业的开发。
4.重庆乌江长廊。乌江的旅游资源,更是丰富多彩。千里乌江、千时节画廊。风景绝佳,集雄、奇、险、秀、幽于一江,尤以高度评价。
5.雨台山。雨台山是古时人们求雨的地方,因祈雨而得名,有丰富的祈雨文化。 整个景区占地1300余亩,海拔860米,三面峭壁,一面陡坡,绝对高差在200-300米之间。然而景区内却地势平缓,苍松蔽日,翠竹遍野,山顶上12个山丘围着百亩仙鹤湖形成山环水、水抱山的秀丽风景。
6.重庆涪陵御泉河。御泉河旅游景区位于涪陵城东南19公里,属千里乌江一脉,这里山青水碧、空气清新,峡谷原始植被茂密,河岸悬崖峭壁,古代巴人遗迹众多。
7.重庆涪陵周易园。原名点易洞,位于长江北岸,与涪陵城隔江相望。据《舆地纪胜》和《涪州志》载,北宋程颐曾在此注《易》六载,写成理学代表作《易传》,程氏理学由此发祥。园西壁上刻有“点易洞”字迹。
8.重庆涪陵小溪。位于涪陵境内,距城区14千米。风景区既有神奇幽深的溶洞瀑潭和风光旖旎的山川景色,又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誉为“千里乌江第一景”。主要景观有古道通幽、天桥卧波、溶洞巴王府、溶洞神仙府、地下龙宫等5处。天桥卧波中的天生石拱桥最负盛名。
9.涪陵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重庆市涪陵区国有大木林场,距重庆市区180千米,距涪陵市区64千米、2001年建园,面积为1633.33公顷。海拔1620~980米。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已完成公路、宾馆、高山足球场、百鸟园等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北抵长江、两临乌江,山上森林茂密,峰峦叠峰,具有中国少有的千顷柳杉林之奇、鸟鸣谷之幽、揽月峰之雄、千尺崖之陆、常春谷之野。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观果,冬可滑雪。

H. 涪陵的特色

在涪陵满山遍野到处可见到一种奇特的绿色或紫红色叶的蔬菜植物,当地人称之为“包包菜”、“疙瘩菜”或“青菜头”。因为它茎部有膨大凸起的乳状组织,显得奇形怪状。有的象圆球,有的象羊角,有的更象是小胖儿童的脸,平滑光亮特别可爱。在1936年,我国著名的园艺家毛宗良及1942年农学家曾勉和李曙轩教授, 按国际惯例给“青菜头”作过拉丁文命名。 毛的命名是: Brassicajuncea coss var Tsatsai Mao,其意为“芸苔属种菜变种──青菜头”。曾、李的命名是:Brassica juncea coss Var tnmida Tsen et lee。直到20世纪 80年代中期,经农业科学工作者的科研分析,在系统地对芥菜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正式确定“青菜头”的植物学名称为“茎瘤芥”(Var. tnmida Tsen etlee),拉丁文命名的沿用早年曾、李教授的命名形式(缩写)。茎瘤芥在植物分类上定位为:双子叶植物纲,十字花科,芸苔属,芥菜种叶芥亚种,大叶芥变种的变种。它最初由野生芥菜经漫长的历史时期进化而来。目前,尚无任何科学依据证实这种植物始于何时何地,是否为涪陵所独有,这给涪陵大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编辑本段]涪陵榨菜来历
相传,青菜头种植始于涪陵清溪场,流传日久,涪陵长江沿岸种植青菜头比比皆是。因其叶和茎均可利用,又便于加工贮藏,深受农家喜受,长江沿岸农家无不种之。清朝末年,青菜头被人们加工利用形成商品后,陆续发展到丰都、重庆江北、巴县、江津、忠县、万县等地,一九三五年引浙入江,至七十年代末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种植。
早年间,涪陵长江沿岸种植有“菱角菜”、“笔架菜”、“猪脑壳菜”、“独立菜”、“无乳简庄菜”、“棒菜”等品种,当时以瘤茎的角长最好,短而次之,无瘤棒菜最差。在涪陵民间栽培习惯于先播种,后移栽,一般不直播。多种植于通河(长江)风的油沙地带。
青菜头植株喜肥、耐寒、生长期短,个重500-1000克。每年“白露”前后播种,至“寒露”后开始移栽,次年“立春”后即可收获,“惊蛰”后即抽苔开花结实。然而,正宗的涪陵榨菜原料是在特殊的土壤和水质环境、气候中孕育出来的,产区面积不是很大,主要在重庆市丰都县的高家镇,至重庆巴南区木洞镇附近200公里长江沿岸地带,其中涪陵系中心主产区。生长特别好, 收获的青菜头肉质肥厚、嫩脆、少筋、味优良。这一范围外地区生长的青菜头质地较差。这真有点儿“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味。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特产”“水土异也”。
1939年(民国28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学教授李家文等亲自到涪调查后形成《榨菜调查报告》,该报告称:“调查费时两月有余……并访晤榨菜发明人。”1963年秋,四川省文史资料编委派员到涪陵进行两月之久的采访、座谈核实后,才确定了榨菜创始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关于榨菜缘起的内容综述如下:榨菜起源于涪陵城西邱寿安家。邱寿安,清光绪年间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开设“荣生昌”酱园,兼营多种腌菜业务,家中雇有资中人邓炳成负责干腌菜的采办整理和运输。光绪二十四年(1898),下邱家院一带的青菜头丰收,由于邓炳成懂自己家乡“大头菜”的加工技术,与邱家妇女们商量,他试着仿以大头菜全形腌制法,将青菜头制成腌菜,其味甚之。“有客至,主妇置于席间,宾主皆赞美”。“翌年继而制之,数达八十坛……”。这足以说明邓炳成就是涪陵榨菜的创始人,由于他既善于总结民间咸菜制作经验,又善于引用外地技术,创造了青菜头的全形加工新技术。他为开创涪陵榨菜事业迈出了第一步,给人民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当年,青菜头腌菜制好后邓炳成顺便捎带两坛到宜昌供邱寿安尝新。邱又用它待客,亲友及同行一致为此菜奇特,鲜美可口,为其它腌菜所不及。邱顿生谋利之念,马上投放市场,销售甚好。邱是位富有商业经验的商人,他想到这个新产品今后会有广大的销售市场,经营起来必有大利可图。于当年赶回涪陵老家,精心策划,投资建厂,安排家人大量制作。便拜邓炳成掌脉师,研究改革加工工艺,用风晾脱水、初腌后,用压豆腐的木箱榨除盐水,并将此方法制成的腌菜制品取名为“榨菜”。次年运宜昌八十坛试销,并以“涪陵榨菜”这奇特之名广告于市,未及半月即销售一空。每坛榨菜重25公斤,售价大洋32元。为此,“榨菜”之名由此而生,运用至今。邱家榨菜试销成功得此厚利,又令家中扩大生产,增加产量,每年榨菜遂达八百坛之多。为了长期获利,并令其家人秘守加工方法,不许传给外人。如配制香料便要到几家药店购买原料秘密进行配制,以防秘方泄漏。又如风晾脱水,便在自家院内栽桩扯索,制作过程更是闭门加工,不许外人参观,如此达十六年之久。
至1899年榨菜小批量在宜昌试销,当时由于产品新奇,每坛榨菜可盈利25元以上,销售数量日渐增多,始终供不应求。经过多年经营,榨菜销售在宜昌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这就是中国第一个涪陵榨菜销售市场。
邱寿安之弟邱汉章在上海开设行庄,于望平街。1912年返家后,见榨菜有利可图,便想扩大市场,立即运80坛榨菜到上海试销,当时上海市民不知榨菜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是什么,味道如何,并无人购买。邱汉章即设法宣传,到处张贴广告,并登报广告宣传;同时又将榨菜切成丝、片装成小包,附上使用说明,派人在戏院、浴室、码头等公共场所销售。有好奇者买回尝试,其味可口,经扩大宣传后,陆续有人来购买,未经一月便销售一空。当时上海居民凡炒菜或炖汤,添入少许榨菜,味极鲜美,所以深受欢迎。有的竟以榨菜作为茶会款待上宾之用,或作为赠送友人的礼品。
1913年邱汉章又运了六百坛榨菜到上海销售,仍然畅销无余。到1914年,邱汉章在上海设立“道生恒”榨菜庄,以经营榨菜为主,兼营其它南货,这便是中国第一家专业榨菜庄。当年销售榨菜达千坛左右,所以上海也成了中国第二个榨菜销售市场。邱氏的商业经营,给榨菜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榨菜生产的大发展。
1930年后,榨菜已行销港澳,出口南洋、日本、菲律宾及旧金山一带。年销售量达三万坛。榨菜的集散市场首为上海,次为汉口,再次为宜昌。在上海有经营出口榨菜的“鑫和”、“盈丰”、“协茂”,李保森等大商行,“鑫和”商行并以精选涪陵榨菜的“地球牌”运销国外享有盛名。“盈丰”、“协茂”和李保森商行也经营出口榨菜。这些商行都集中在上海场翔路,离港较近,以利经营。
[编辑本段]涪陵榨菜的制作
一、原材料与设备:
(一)原材料 榨菜的主要原材料是青菜头、盐、辣椒和辅助香料等。
青菜头俗名生货。一般年景,境内所产历来自给有余,还可供丰都、长寿、洛碛等地加工,以及运销重庆供市民鲜食。民国时期,厂商于头年交订金买期货,或于加工季节直接收购。20年代,有专事生货交易者,买卖双方由辛力(经纪人)作成,每万斤由双方各给佣金1元(银元)。1952年以后由供销社收购。 青菜头的规格,30年代已定肥大、质嫩、性脆者为上品,空花、瘦长、皮老、筋多为劣货。50年代起供销社收购规定:"冒顶"(未抽薹前)砍菜,切掉老根,上齐菜心,去叶无"鹦哥嘴"和菜匙,个重在125克以上的优良品种为合格菜;凡淘汰劣种及65 至125克的良种菜且剔修合格者作小菜(次级品)收购。
菜盐历来以四川自流井粗粒井盐为主。抗日战争期中,川盐实行统制配给,腌菜用盐按省政府规定,由榨菜同业公会向涪陵盐务局申请核定供应。但手续苛繁,盐局可任意核减,或不按时供给,加工户到时须用,不得不在黑市购买,每到春季涪陵常闹盐荒。涪陵解放后,盐运部门预作安排,先向食盐生产部门订货,专门加工粗粒洁白卫生盐,保证及时供应。1953年全县供就菜盐1270吨,1966年3200吨,1983年达到1.4万吨。
辣椒和花椒、胡椒等辅助香料的配方、采购、加工,民国年间由加工户自行决定。辣椒能提味、防腐、着色,是传统榨菜加工必不可少的原料。民国24年以前一般多用万县、石柱椒(俗称下河辣椒),成本低,但色泽欠鲜艳;以后,购成都椒(上河辣椒),色泽鲜红,久贮不变。1953年,建涪陵县辣椒厂统一采购优质椒,统一加工辣椒粉和辅助香料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