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

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

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原因: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4、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1)青海一带一路旅游业发展背景扩展阅读:

“一带一路”的国际意义:

“一带一路”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更为广阔。它不仅给参与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合作红利,也为世界贡献了应对挑战、创造机遇、强化信心的智慧与力量。

“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向。当今世界,挑战频发、风险日益增多。经济增长乏力,动能不足,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发酵,发展鸿沟日益突出。

“黑天鹅”事件频出,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地区动荡持续,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正摆在全人类面前。

这充分说明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了结构性问题,亟须找到新的破题之策与应对方略。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同时也有责任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面对新挑战新问题新情况,中国给出的全球治理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而“一带一路”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具体实践。

“一带一路”强调各国的平等参与、包容普惠,主张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共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与理念,“一带一路”针对各国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治理体系的短板,创立了亚投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新型国际机制,构建了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平台。

这既能缓解当今全球治理机制代表性、有效性、及时性难以适应现实需求的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提振国际社会参与全球治理的士气与信心。

同时又能满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变革全球治理机制的现实要求,大大增强了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重大突破。

“一带一路”为新时期世界走向共赢带来了中国方案。不同性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具体的战略诉求与优先方向不尽相同,但各国都希望获得发展与繁荣。

这便找到了各国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如何将一国的发展规划与他国的战略设计相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便成为各国实现双赢多赢的重要前提。

“一带一路”正是在各国寻求发展机遇的需求之下,同时尊重各自发展道路选择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合作平台。因为立足于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本国际关系准则。

聚焦于各国发展实际与现实需要,着力于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在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世界认可与赞誉的同时,也取得了日益显著的早期收获,给相关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给世界带来了走向普惠、均衡、可持续繁荣的信心。2016年10月开通的非洲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和2017年5月开通的蒙内铁路(蒙巴萨至内罗毕)。

成为中国在非洲大陆承建的两大极具影响力的世纪工程,受到许多非洲国家好评,被誉为“友谊合作之路”和“繁荣发展之路”。从中非合作的缩影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之路,更是一条希望之路、共赢之路。

❷ 在一路一带背景下旅游业怎么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便利服务
旅游业作为“一带一路”的先头兵,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跟上,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道路交通、电网能源、物流商贾以及食宿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缩短旅途时间,打造网络化、立体化的交通枢纽体系,建立物流商贾聚集地,提升对外界沟通交流的能力,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服务。
(二)遵循资源客观发展规律,开发与保护并重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必须遵循资源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稳步实施,切忌急于求成,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科学把握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特别是对以文物为主要旅游资源的景区景点,更应该严格按照我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景区内文物保护体制的建立,提升保护级别,不允许把国家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抵押、转让,不允许私人企业擅自经营,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旅游开发活动的审批制度,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前的规划工作,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安全免受破坏。
(三)挖掘文化内涵,创意规划开发
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都具有悠久醇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开展旅游使得各地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一带一路”沿线景区景点应该结合本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及历史渊源,开发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创意产品类型,使历史文化与创意开发完美结合,发展具有差异化的旅游产品。
(四)资源共享,打造旅游精品
“一带一路”所涉及的沿线地区之间旅游资源各具特色,有的地区与地区之间旅游资源相互补充,有的则为同类旅游资源,如果能将这些资源进行宏观调控,资源共享,加强不同地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延伸旅游产品链条,打造大规模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丝绸之路旅游带”,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将能有力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旅游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拓宽筹资渠道,保障开发顺利进行
“一带一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开发难度大,周期长,资金回笼较慢等特点,如果仅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来维持旅游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各沿岸地区应该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拓宽融资、投资渠道,为各方企业家提供一个有利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本或民间资本的加入,引进商业资金或社会资金的加入,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搭建更为广阔、便利的旅游投资平台,保障旅游资源得以持续有效的开发。
(六)注重营销,定位准确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应该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找出亮点进行准确的主题形象定位,突显丝绸之路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同时也要加大对推出的旅游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创新营销思路,进行有区别营销,通过开展旅游市场营销来支持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积极联合、吸纳专业化的旅游组织或旅游相关企业,使旅游资源的整合更加系统化、专业化,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铺平道路。

❸ 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

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是张骞于西汉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

第一,当今世界经济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有利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第二,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最强音。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中国同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当今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要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共建“一带一路”符合中国和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3)青海一带一路旅游业发展背景扩展阅读:

一带一路就是21世纪的“丝绸之路”,在我们了解一路一带之前,我们现在了解一下丝绸之路吧!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而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一、陆上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河西走廊、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二、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唐代,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在最开始一带一路提出的时间到现在,一带一路战略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一带一路提出的时间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猛迅的时候,“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既然一带一路连接着非洲和欧洲,那么中国的西部就得到发展机遇,激发西部的发展潜力,使西部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无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❹ 在一路一带背景下旅游业如何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便利服务
旅游业作为“一带一路”的先头兵,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跟上,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道路交通、电网能源、物流商贾以及食宿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缩短旅途时间,打造网络化、立体化的交通枢纽体系,建立物流商贾聚集地,提升对外界沟通交流的能力,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服务。
(二)遵循资源客观发展规律,开发与保护并重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必须遵循资源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稳步实施,切忌急于求成,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科学把握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特别是对以文物为主要旅游资源的景区景点,更应该严格按照我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景区内文物保护体制的建立,提升保护级别,不允许把国家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抵押、转让,不允许私人企业擅自经营,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旅游开发活动的审批制度,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前的规划工作,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安全免受破坏。
(三)挖掘文化内涵,创意规划开发
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都具有悠久醇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开展旅游使得各地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一带一路”沿线景区景点应该结合本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及历史渊源,开发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创意产品类型,使历史文化与创意开发完美结合,发展具有差异化的旅游产品。
(四)资源共享,打造旅游精品
“一带一路”所涉及的沿线地区之间旅游资源各具特色,有的地区与地区之间旅游资源相互补充,有的则为同类旅游资源,如果能将这些资源进行宏观调控,资源共享,加强不同地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延伸旅游产品链条,打造大规模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丝绸之路旅游带”,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将能有力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旅游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拓宽筹资渠道,保障开发顺利进行
“一带一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开发难度大,周期长,资金回笼较慢等特点,如果仅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来维持旅游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各沿岸地区应该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拓宽融资、投资渠道,为各方企业家提供一个有利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本或民间资本的加入,引进商业资金或社会资金的加入,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搭建更为广阔、便利的旅游投资平台,保障旅游资源得以持续有效的开发。
(六)注重营销,定位准确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应该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找出亮点进行准确的主题形象定位,突显丝绸之路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同时也要加大对推出的旅游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创新营销思路,进行有区别营销,通过开展旅游市场营销来支持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积极联合、吸纳专业化的旅游组织或旅游相关企业,使旅游资源的整合更加系统化、专业化,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铺平道路。

❺ 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旅游业发展状况及形势预测

--------------------------------------------------------------------------------

2006-04-19 09:01:09

2003年是青海旅游业面临“非典”考验,在艰难中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旅游系统以“三个代表”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外抓市场,内抓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最大限度减少“非典”造成损失的同时,狠抓了旅游业的恢复与振兴。截至9月底,全省共接待港、澳、,%;旅游创汇406万美元,同比下降54%;国内旅游者334万人次,同比下降14%;,同比下降11%。,同比下降11%;,同比下降6%;,同比下降5%。

一、2003年青海旅游业运行情况

(一)服从大局,加强领导,有效防止了“非典”通过旅游途径传入青海

旅游业是“非典”影响的重灾区,是“非典”冲击最直接的行业。发现“非典”疫情之初,青海虽然没有发现“非典”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但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青海防控“非典”的部署和要求,于4月中旬在旅游系统建立健全了“非典”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预防和控制的应急预案,建立和坚持了24小时值班制度,以以会代培的方式对全省各州、地、市和重点县旅游局长、西宁地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总经理近200人进行培训,并和卫生防疫部门一起对各景区、点,各旅游企业进行检查指导。同时为堵住“非典”通过旅游途径传人青海,4月下旬,全面暂停了旅游经营业务。从4月下旬到5月底,全省各旅行社共取消人境旅游团队270个,7100余人;取消出境团队38个,1527人;取消出省团队60个,4 526人;取消省外来青团队380个,人。塔尔寺、鸟岛、互助土族故土园、大通森林公园、循化孟达天池等主要景区(点)先后关闭。全省200余辆大中型旅游车辆及青海湖、龙羊峡、李家峡等景区的游船全部停运。星级饭店的客房出租率也大幅度下滑,%,最低时仅为10%。餐饮业、%、62%、85%。据测算,仅4月下旬至5月底,。虽然自6月份开始,在全国率先放开了青海省内旅游市场,开展了“青海人游青海”活动。但截至6月底,旅行社组团、接团仅恢复到2002年同期的58%,景区(点)接待恢复到2002年同期的55%,星级饭店人住率也仅达到44%。游客人数比2002年同期下降65%,旅游总收入下降76%;境外游客同比下降86%,创汇下降82%。
为了帮助旅游企业渡过难关,6月份以后,国家、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对旅游行业进行扶持的政策,决定200年5月至9月间,免征旅行社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税附加;对饭店业减征30%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星级饭店免缴卫星地面接收站全部收费,对旅游车辆减免10%客运附加费。省旅游局配合协助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家、省政府对旅游行业进行扶持的优惠政策,向各旅行社退还了部分质量保证金。同时,省旅游协会还免收了2003年会员单位会费,已交纳的全部予以退还。这些措施缓解了旅游企业资金不足的压力,为“非典”过后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

根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旅游部门加大了重点景区的建设力度。进行了青海湖151景区环境整治工作,拆除了7000多平方米有碍景观的建筑物,实施了绿化工程,种植草坪,恢复植被多平方米,初步改变了景区脏、乱、差的面貌,目前正全力进行协调和策划151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餐饮娱乐中心、白塔等重点建设项目,即将动工兴建。贵德黄河景区步行道及附属设施项目、塔尔寺景区道路、互助北山扎龙沟景区道路也已经竣工。坎布拉旅游公路已接近尾声。循化、倒淌河、西海镇等地的小城镇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初见成效,格尔木、贵德、门源等地的主题公园、城市广场建设进展顺利。民间投资也取得较大进展,按照五星级标准建设、,投资4000万元的外贸大厦,投资3600万元的百华大楼都计划于2003年竣工;万通大酒店、银龙大酒店、国华宾馆等一批高等级宾馆也将于2004年、2005年竣工。互助投资1000万元的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已完成700余万元,部分投入运营;总投资500万元的河渔民俗村已完成投资300余万元。投资500万元的乐都同乐公园开工建设。青海创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750万元与海晏县共同组建了沙岛生态旅游开发公司,正在进行项目策划工作。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在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与江苏、北京、甘肃及省内部分企业洽谈签约旅游投资项目6个,。加拿大叶氏基金董事长与青海达成了总投资额为800万美元的青海湖旅游基础设施及互助北山旅游度假村意向性协议项目;日本国松下茂树先生与西宁市达成了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的拉脊山温泉意向性协议项目;四川恒山集团所属青海西宁郁金园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与互助县达成投资7000万元兴建土族民俗风情园协议项目,一期工程已破土动工。门源县积极策划,准备将岗什卡雪峰登山探险、仙米风光等优势旅游资源以零元拍卖给具有开发能力的企业开发经营,以带动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三)推出重点活动,提升青海形象

为树立和提升青海旅游形象,促进旅游业的恢复与振兴,省政府暨相关部门重点推出了中国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张健横渡青海湖、第二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三项大的活动。依托青海丰富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探索旅游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创出高原旅游、文化和体育品牌。中央电视台、青海电视台直播了开幕式,新华社、中国体育报、中国旅游报、青海日报、新浪网等媒体对各项活动分别进行了直播或跟踪报道。中央电视台一路顺风、旅游风向标等栏目还先后播放了青海专题;中国西安画院从2003年开始,把青海作为采风绘画基地,并决定在2004年举办青海风光书画展。这些活动对提升青海知名度,推动青海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组织青海旅游宣传大篷车

由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共同组织青海省、西宁市及旅游重点县旅游局、各大旅行社、星级饭店、民族歌舞表演队、省内主要媒体组成的青海旅游宣传大篷车,于3月6日从西宁出发,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7省(区)对青海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介。大篷车历时叨天,行程12 000余公里,举办旅游说明会6场,座谈会6次,歌舞表演和宣传推介活动11场,散发宣传资料50 000余份。400余家旅行社近百家新闻媒体参加了“青海旅游说明会”,多名市民观看了大篷车文艺表演队演出文艺节目,共与各地旅游局签订合作协议10份,与各地旅行社达成意向性协议150份,沿途各省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达到了宣传青海、推介青海、让人们了解青海的目的。同时,西宁市旅游局也组织了旅游宣传大篷车,经甘肃、宁夏、内蒙古、海北、北京等省区进行宣传,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加强区域合作,走捆绑式发展战略

2002年青海、西藏两省区、敦煌寺区旅游协作会议在西宁召开,达成了加强联合协作,逐步放开市场,共同打造青藏线旅游的协议。受非典影响,共同宣传促销等诸多工作没有开展,但在联合协作、放开市场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青海、西藏两省区共同争取青藏铁路旅游规划事宜已得到国家旅游局同意,并承诺牵头制作青藏铁路旅游规划,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将于2004年初启动。在相互放开市场方面,2003年敦煌市共组织敦煌一塔尔寺长线旅游团队600多个,12 000多人,直接进入景区,青海组织了格尔木-西藏团队75个,1265人,到敦煌团队对个,2645人。2003年8月,西北旅游协作区第十五届年会在西宁召开,原则上达成在坚持属地化管理的前提下,相互放开市场,建立大西北旅游区及共同宣传促销的共识。

(六)“十一”黄金周工作创历史最好水平

由于“非典”的影响,2003年“五一”黄金周人民群众未能如愿旅游,被压抑的旅游愿望在“十一”黄金周被释放出来。为切实做好“十一”黄金周工作,旅游部门早部署、早安排,做了精心准备。省政府调整、充实了全省假日旅游协调会议,制定了《全省旅游协调会议议事规则及工作职责》,各成员单位协调配合作,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共同治理整顿旅游市场,建立了良好的旅游秩序和健康、安全的旅游环境。2003年“十一”黄金周共接待省内外旅游者41万余人次,较2002年同期增长118%,,同比增长118%;,同比增长115%,,同比增长121%。黄金周过后许多景区仍然游人不断,旅游季节明显延长。

二、当前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旅游业已得到各地区、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青海旅游业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招商引资工作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及青海省各级政府都制订了一些优惠政策,各行业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然而旅游业直接招商引资数量并不多,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这固然有目前青海旅游业淡旺季明显,经营时间短的因素,主要原因还在于个别地区和部门思想不够解放,工作不够细致,措施不够得力,没能真正为投资方做好引导及服务工作,旅游行业还没有真正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2、行业管理水平较低,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和宏观指导不够,一方面制约与监督力度不够,旅游市场还存在无序竞争,景区脏、乱、差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尾随游客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存在部分重点景区多头管理和旅游企业小。散、弱的状况,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3、景区建设及配套设施滞后。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青海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而景区开发层次低、缺乏旅游精品的矛盾日益突出,景区策划和建设性详规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包括重点建设项目青海湖151景区的设计及建设性详规仍在进一步完善中。

三、2004年发展形势与对策

(一)2004年青海旅游业面临的形势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经出现并将进一步扩大旅游的普及化、大众化特征,旅游将逐步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消费时尚和日常生活需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的支持,使西部地区交通、通讯条件进一步改善,内外交流进一步增加,对民族文化、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优势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青海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业作为青海重点培育的5大优势产业和扩大就业的重点产业之一,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青海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景区建设都有了很大改善,全社会办旅游的积极性日益高涨,青海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旅游业已经具备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条件。但是,由于旅游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制约因素多,和青海经济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二)预计目标

根据青海旅游业的发展实际,,比2003年增长30%;旅游创汇达到611万美元,同比增长30%;国内旅游者472万人次,同比增长20%,,同比增长20%。

(三)思路与对策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加快建设、强化管理,扩大宣传、拓展市场,推动青海旅游迈上新台阶。

1、发展思路:规划并建设好“一个中心”、“一条线路”和一个突破口:

(l)一个中心:即以西宁市为中心,发展环西宁旅游圈。突出避暑、休闲和省会城市特色,把凉爽气候作为亮点,逐步把塔尔寺、青海湖、贵德、李家峡、互助、门源、同仁、循化、乐都等景区(点)

❻ 一带一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时代背景
当今世来界正发源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一个新的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陆续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联互通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措施。依赖“丝绸之路”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并赋予其新的合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