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旅游业与gdp增长的关系
⑴ 同为发展旅游产业的三亚市和海口市,你觉得谁的实力更强
海口市的实力更强,毕竟海口的经济总量远超三亚市。
⑵ 如何认识海南文化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俗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资源,其价值在现代旅游中正日益展现出来。可以说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项目之一。民俗旅游能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因葆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而显示着特殊的魅力。在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开发能反映民族性格、带便民族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海南乡土文化,十分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有多种多样丰富的文化元素,是海南的无形资产,是海南的一笔宝贵财富。但是也已经有一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消亡的危险。因此,我们要加大挖掘、抢救、整理的工作力度,予以认真保护,并尽可能地加以提高和利用。同时,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海南岛独特的旅游资源结合,可以提高海南旅游的文化含量,二者相得益彰。挖掘弘扬乡土文化,打文化旅游的牌。
海南有两大天然优势,一是优越的热带气候条件,二是有利的地理位置。在这两大天然优势下,海南的旅游业与热带农业蓬勃发展,并且发展迅速。给海南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促进了海南的发展。
依托海南省的热带资源和自然条件,在旅游业充分发展基础之上,完全可以将会展、体育赛事、会议举办、高端医疗、文化产业整合在一起,共同打造海南省综合产业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海南省完全可以将自己定位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端第三产业基地。会展主要依托海南省当前的完善的旅游产业;体育赛事则是对海南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特别是自行车、游泳、跳水等涉及自然元素的体育项目,海南都具有全国性的优势;而高端医疗业的发展则是满足海南高端旅游的定位,每年在三亚过冬的游客数以万计,在这种情况下,高端医疗和养生必有前景;而综合会展、体育、旅游等产业,海南所打造的,则是一个整合各种资源的文化产业平台,依托这一平台,各行各业都能互相支持,良性互动中发展。
总之,海南省发展的关键在于将海南的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起来并整合各种资源,充分挖掘自然优势和现有条件,实现产业链的升级与拓展,走综合发展之道。
我们相信,再过数年,海南会成为中国南海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海南会以其旅游天堂、科技圣地这一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海南独特的内涵与风范,吸引千千万万的游客、专家和学子,成为面向21世纪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典范。
⑶ 三亚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三亚经济发展主要是旅游业为主、房地产业为辅的现状。根据目前全国经济形势,目前三亚市正在积极进行产业转型,重点发展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低碳、环保型的第三产业,助推全市经济发展。
⑷ 三亚经济如何
三亚的就业以服务业为主,这里90%左右的产业都是靠旅游业带动起来的,值得一提的是,三亚是个零工业的城市,高消费群体基本都是外地人,本地物价较贵,物资比较缺的,不少东西都要到海口或者广州订货
⑸ gdp增长多少会影响旅游产业
GDP增长,意味者百姓的收入会增加,也就增加了旅游消费的机会。
因此GDP与旅游市场正相关。
⑹ 海南岛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有多大影响(需要具体数据)
建省办经济特区17年来,海南旅游业从一个哇哇待哺的幼小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优势“朝阳”产业。初步测算,2004年,全省旅游业直接创造或通过传导链间接创造的增加值为86.80亿元,对GDP的贡献率为11.0%。其中,旅游业直接创造的增加值为48.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3%,对GDP的贡献率由上年的5.6%上升至6.2%。2004年,全省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11.01亿元,比1987年增长96.4倍,年均增长30.9%。其中,境外旅游收入6.77亿元,比1987年增长15.5倍,年均增长17.9%;国内旅游收入104.24亿元,增长141.8倍,年均递增33.3%。旅游业增加值率为42.5%,比上年提高2.17百分点。
初步测算,2004年旅游业通过传导链影响关联产业间接创造增加值为37.96亿元,对GDP的贡献率为4.8%。按旅游业每收入1元间接影响关联行业增收4.3元和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间接带动关联行业增加4.5个就业岗位的研究资料测算,200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11.01亿元,由此影响关联行业实现总收入477.34亿元,比1987年增长96.7倍,平均每年增长30.9%。2002年,全省旅游企业从业人员6.58万人,带动关联产业就业23.03万人,传导影响社会劳动就业29.61万人。旅游产业传导链进一步拉长。
⑺ 旅游业占海南省GDP的百分比是多少
由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和新华社海南分专社共同编制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属旅游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海口市发布。
《报告》显示,海南省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远远高于全球和中国,2014年达到最高值14.47%,较基期增加了1.67个百分点,甚至高于广州和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也说明了海南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也为海南的经济发展定下一个良好的方向,周边省区市用了40-50年的时间旅游才发展到现在的水平,而海南却用了十几年时间,旅游发展就达到了他们的水平。
⑻ 旅游业是如何影响GDP的
市(州)GDP(亿元)增长(%)市(州)GDP(亿元)增长(%)成 都1951.28 14.3 眉 山189.57 14.6 自 贡247.12 14.7 宜 宾307.25 14.8 攀枝花208.28 7.8 广 安204.53 14.6 泸 州283.43 15.0 达 州316.23 12.8 德 阳347.32 13.6 雅 安103.42 14.5 绵 阳388.59 13.7 巴 中95.02 11.3 广 元117.62 14.5 资 阳249.55 14.7 遂 宁171.56 14.5 阿 坝40.90 12.1 内 江257.77 14.8 甘 孜33.17 4.5 乐 山300.75 15.0 凉 山279.64 15.7 南 充306.30
⑼ 三亚的发展和变化
20年前,三亚好比‘渔村小妹’,20年后,三亚历经岁月变迁,出落成了国际‘大美女’。”三亚市副市长李柏青说,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是世界上热带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旅游产业的发展,见证了三亚20年的变化。 主城区扩大了两倍 1987年,海南筹备建省办特区前夕,三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年9月26日,经中央批准,三亚升格为地级市。20年来,三亚从一个南海小渔村蜕变为风情万种的滨海旅游城市。历经20年坎坷变迁,三亚已不再是杂草丛生的海滩荒地,主城区面积扩大了两倍;三亚已发展成中国最南端一个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南海上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三亚以独特的东方热带城的风貌倾倒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旅游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1988年前,守着世界罕见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三亚对旅游的认识比较模糊。当时天涯海角管理处刚刚成立,“天涯海角”只是保护性地向游人开放,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20年后的今天,三亚拥有旅游景区(点)23处,其中南山、大小洞天获国家5A级景区,天涯海角、亚龙湾、蜈支洲岛获国家4A级景区。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度假酒店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20年间,三亚拥有旅游酒店171家,五星级和按五星级标准建造的有17家,成为全国高星级酒店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希尔顿、凯宾斯基、埃德瑞、万豪等一批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陆续入驻三亚,使三亚成为跨国公司和管理集团的小“联合国”,从整体上提升了三亚国际旅游份额和市场竞争力。 2.2亿改造城市景观 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后几年,刚起步的三亚城市建设就亲历和见证了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惨淡,总建筑面积达130万平方米的120幢烂尾楼曾是这座城市心头最深的伤痛。 从2000年开始,三亚市政府采取“以拆促建,拆建结合”的举措处置停缓建工程。大东海“炸楼”一时成为轰动全国的消息。 2003年,旧城改造战役打响。三亚先后投入约2.2亿元进行“两河三岸”景观建设,改造东西两河三路及泊岸景观建设工程、东西河两座景观步行桥工程和临春桥等3座旧桥改造装饰工程。新建了45处街头游园绿地, “山、海、河、城”相互交融,尽显热带滨海城市景观特色。 财政收入增长122倍 三亚1987年全市生产总值14756万元,农业总产值13779万元,全市25万农业人口尚有一半未脱贫。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来,2007年,三亚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2.32亿元,比1987年增长15.8倍。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09亿元,比1987年增长122.3倍,年均增长27.2% 。 2007年,三亚市旅游酒店接待国内过夜游客486.23万人次,是1987年的44.16倍;接待境外过夜游客52.20万人次,是1987年的17.52倍。200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80.11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60%以上。旅游业成为三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三亚逐步向中国首选、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迈进。 三亚成功地举办了第53届、54届、55届世界小姐总决赛,以及新丝路模特大赛等享誉国际的大型活动。 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表示,三亚市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道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⑽ 三亚的经济
由于三亚长期孤悬南海,海峡屏障的制约,经济较为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步太晚。大约到明代中叶以后,朝廷又奉行“海禁“政策,边海州郡偏重武备,三亚的前身———崖县开始成为海防军事重镇,明、清两代均在此地设参将署或水师署,重军轻农成为当时主要政务,农业生产仍然落后;清朝末年以至民国初年,崖县地区大乱,经济遭到重创。民国15年以后,政局稍安定,崖县政府比较注重恢复农业经济,致使甘蔗与塘业在海南岛各县处于领先地位,当时成立了4个农业垦殖公司,成为三亚近代农业开发一个小小雏型;与此同时,开始修建公路,架设电话线,筹办电厂,开辟日晒盐田,设轮船公司等。此时的三亚港成为琼南重要渔盐港,有铺户400余间,盐户70户,海上航线可通海口图库、广州等港口。
日军侵占崖县期间,在三亚港设立华南海军第四基地,在县西部的黄流设华南第十三航空基地,整个崖县成为日军的大兵营。崖县全境遭受此空前劫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抗日胜利后,国民党又把榆林三亚地区变成海南最大的军事要塞。解放前的崖县,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状态。
解放初期, 崖县百废俱兴。土地改革后,农村生产力获得大解放,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1954年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从1954~1984年这30年间,崖县的各项事业有着辉煌的纪录,国民经济发展很快。这其间,以50年代中期,三亚县的经济文化事业状况最佳。虽然,50年代末冒出来的“大跃进“,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带来3年经济困难的严重后果。再加上“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所造成的破坏,其损失确实难于估计。三亚县农业总产值,1952年为541.86万元(1952年价),1957年为917.82万元(1957年价),1984年为5246.2万元(1980年价)。与农业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工业总产值也从1952年的117万元,上升到1984年的5208万元。按统计资料分析,如果扣除物价上升的因素,在这30余年间,三亚县的工业产值增加了30余倍,而农业总产值也增加了6倍多。然而,直至1984年为止,崖县作为一个农业县份,其经济主体结构并未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1984年撤县设市至1994年为止,是三亚发展史上是经济建设成果最显著、社会发展最快的10年。这10年时间大体上可以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县级市的3年,其特征是调整经济格局,逐步完成纯农业型经济向城市雏型经济的过渡。第二阶段为地级市的首5年。这个时期,正式提出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的城市经济发展方针。这一方针,突出了当地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带来了投资开发的热潮,促进了城市的初步繁荣。但是,工、农支柱产业未能形成,经济工作缺乏后劲。第三个阶段为地级市的后2年。
三亚升格之前三亚市25万农业人口中尚有一半未脱贫。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3.9元,1987年443.6元,1994年为1486.6元。是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已达6308元,城乡人民生活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三亚经济经过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调整后,从1998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特别是进入“十一五“规划期间的2006年-2008年,年平均增长17.8%。2008年三亚市生产总值144.3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8%。
2011年三亚市生产总值达到286亿元(不含农垦,未经省统计局评估,下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1.2%,2011年达到355亿元,五年完成11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8%,2011年达到80亿元。发展质量逐步提升,三亚市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2%,2011年达到56500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8.6%,2011年达到50亿元,其中税收收入44.6亿元。金融形势保持稳定,截至11月底,三亚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82.6亿元、贷款余额263.2亿元,分别达到2006年底的3.6倍和3.5倍,不良贷款率从2006年底的19.57%下降为0.62%。 1987年总产值13779万元(1980年价),1994年为49592万元(1990年价)。农业的开发突出了“两高一优“的特色(高产、高效、优质)。为实现“两高一优“的目标,三亚特地制定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7年之中已投入2000万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同时,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集中科研力量,搞成片开发。三亚市以总面积达1.2万亩的妙林田洋作为成片开发的重点对象,在2年时间内系统改善田洋的灌溉面积1.1万亩,扩大灌溉面积1000亩,扩大田洋耕地1600亩,在田洋周边建芒果基地1000亩,造林1600亩,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实行综合经营,形成了三亚市科技兴农的示范基地。
2011年农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初步统计,三亚市农业总产值55.42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种植业31.97亿元,比上年增长6.2%;林业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牧业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渔业13.7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农林牧渔服务业2.15亿元,比上年增长8.9%。主要农业产品保持稳定增长,在禽蛋养殖规模扩大的带动下,禽蛋产量比上年增长41.6%;水果产量比上年增长8.4%;蔬菜产量比上年增长7.7%;肉类产量比上年增长3.4%,成为支撑农业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受城市建设征地影响,西瓜、哈密瓜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从而使瓜类产量比上年下降9.3%;水产品比上年下降2.9%;粮食比上年下降0.7%。 1987年产值为6770万元(1980年价),1994年为44676万元(1990年价)。1984建市后7年深筹集资金,建成威牌电视机厂、三亚木材厂、花岗石材料厂、15万吨水泥生产线、三川水泥厂、海王螺旋藻加工厂和海富、亨新两个制药厂、广宇旅游用品厂等;并先后与美、法、韩、奥、荷等国和香港地区开发合资或独资工业项目8个,总投资达1.01亿人民币和18.3亿美元。同时,南山火电厂、南山天然气接收终端站的建成,梅山石油化工区、梅山港一期工程、南山出口加工区、荔枝沟工业开发区的勘察规划论证和开发。
2012年,三亚市工业总产值5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50.60亿元,比上年增长21.0%;轻工业产值7.43亿元,比上年增长3.3%。经济效益指标有升有降。2012年列入统计监测的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实现利润总额1.69亿元,比上年下降25.6%。
2012年三亚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6.9%。2012年施工项目375个(不含农村私人,下同),比上年增加53个,其中,房地产施工项目153个,比上年增加37个。2012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39.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16.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0%。 1987年,提出建设旅游城的目标,是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9892人,其中外宾游客29757人,旅游收入997万元,外汇收入161万元;1990年,明确提出农、工、旅三大支柱产业的方针,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是年,接待中外游客886211人,其中外宾游客44576人,营业收入29636万元,旅游外汇收入3872万元。与建设新景区同步进行的优化旅游服务设施工作,成绩尤其突出。1987年,三亚市只有涉外宾馆5家,432间客房,864个床位;1990年,三亚市的旅游宾馆、招待所等已达160家,拥有13000多个床位。其中涉外宾馆40家(四星级酒店12家),拥有客房3706间,床位7713个。对外接待能力是1987年的9倍多。
2012年三亚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8%。从城乡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三亚市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8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批发业9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零售业9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5%。从列入统计监测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看,生活消费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三亚市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总额8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住宿业72.48亿元,比上年增长8.9%;餐饮业14.90亿元,比上年增长20.6%。限额以上住宿企业中,五星级酒店营业额比上年增长3.2%,四星级酒店营业额比上年增长1.5%,三星级酒店营业额比上年增长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