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切入点
『壹』 旅游资源的整合
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前景辉煌,各地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抓紧制定旅游规划,以便合理地利用资源、充分地发扬优势、尽快地进入市场,更多的繁荣经济。在旅游规划中提出资源整合的概念,今天仅就资源整合和开发规划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发表一下个人的见解。
一、旅游资源的整合是旅游开发的基础
1、必须树立现代资源观念
旅游开发首先要认识资源、认识市场,没有资源就无从对应市场。所以认识资源、特别是认识资源的价值是旅游开发的基础。
传统对资源的认识,局限于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虽然这样的资源观念,由于市场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或者说永远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所以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大概永远应该成为旅游开发的对象。但需求是变化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变化会引起人们对资源的认识的变化,所以旅游资源的概念在不断的向社会所有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事物发展。不能仅仅囿于传统对资源的认识,而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将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的事物,都纳入资源整合的范围。现代资源观念要求注意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概念的延伸,就一般意义上说,现代旅游资源观应该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特别要注重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城市旅游资源、商务旅游资源、会议旅游资源、休闲旅游资源、健身旅游资源、节庆旅游资源、娱乐旅游资源、购物旅游资源、教育旅游资源、科技旅游资源、产业旅游资源、时尚旅游资源,再加上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讲整合实际上就是要整合上述种种资源,千万不要仅仅看到资源的物化存在,还要看到资源的活化存在,这样才是发展现代旅游的资源观。
2、整合资源的目的是打造旅游产品
对资源的认识并不等于我们已经把握了发展旅游业的真谛,旅游业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认识资源上,停留在以资源为骄傲,不断的宣称自己是资源大省、资源大市、资源大县,那么对旅游业则丝毫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必须使资源经过整合与开发,形成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引来旅游者体验、观赏、感悟和消费。从而获得物质与精神的享受,形成经济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这样才是真正的发展旅游业,因此旅游产品是任何规划的核心部分。没有旅游产品的规划,对资源的认识再深入、再仔细也毫无意义。
3、整合资源的过程应该成为开发的过程
规划提出的整合资源,实际上是提供给实施者一种理念,是认识资源的一种升华,但规划并不能完全解决实施者在操作中过程中所遇到的全部问题,因为在规划期限内,有诸多难以预测的变量因素,如市场需求的变化、资金投入的变化、体制政策的变化、自然因素的变化等。那么对实施者而言,就应该首先接受规划提出的理念,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认真考虑和分析变量因素对实施规划所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在开发过程中更有创意、更符合实际、更贴近市场,所以不要把整合资源和开发行动割裂开来,必须把开发的过程视为整合资源的过程。
二、旅游资源的价值在市场中才能实现
1、资源、产品与市场
谈资源时忽略市场,谈市场时又忽略资源,这是需要我们十分警惕,并着力解决的大问题。多数旅游资源不可能直接进入市场,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将资源变成产品,变成市场上需要的那些产品,资源才能够在市场上产生回应。资源不等于产品,产品也不等于市场。但是资源、产品和市场有一种天然的(必然的)联系,通过理性化的规划和实际工作才能够发生并显现出这种必然的联系。没有发生这种必然的联系,便资源永远是资源,市场永远是市场。所以在我们认识资源的过程中,无论如何要将资源和产品联系起来,将资源和市场联系起来,这样旅游资源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资源,从而发挥其作用,特别是吸引力的作用。虽然也存在旅游者直接追寻资源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并非是普遍的,社会性的,当我们要考虑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时,这种现象便不是我们利用的主体。
2、市场是检验旅游资源价值的标尺
任何旅游资源都是在对比中存在的。可以说没有对比就无所谓旅游资源,在市场中旅游者对资源(产品)的选择是在对比中完成的。要确切把握拥有资源的价值,最终要根据市场来判定,市场是检验旅游资源价值的标尺。
在旅游资源的对比中,首先是同类资源的对比,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的很多。门类归属越大,类同的就越多,门类归属越细,则类同的就越少。严格的说旅游资源没有绝对的类同,只是在科学判断和社会判断需要归类时,就会出现类同资源,对旅游者而言,多数心仪科学判断和社会判断。所以所谓的同类资源常常在旅游者的心目中是一样的东西,因此在选择中就会进行比较。但旅游资源的价值肯定是不同的,对资源价值的判断,从旅游的角度讲可分为专家判断和旅游者判断。专家判断一般从两个方面,一是从科学的角度,二是从文化的角度(包括历史)。最终比较公正的、比较权威的及予一种认证,在同类资源中将其摆在适当位置,而分出价值等级界线。世界自然和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水利公园、A级景区、自然保护区、文化保护单位等都反映出不同的资源价值等级。有时在同一名目中还可以继续细划等级(世界级、国家级、地市级、县区级)。分级的结果提高了旅游资源的价值,特别是提高了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价值保护价值和开发价值(有时常常是保护与开发并存的价值)。专家判断有助于旅游者判断,但并不能完全代替旅游者的判断。在同类资源的选择中,旅游者的判断常常除了考虑权威认证的因素外,也还会根据其它的市场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据区域因素、城市因素、时间因素、距离因素、消费因素(价格因素)和兴趣因素来综合进行判断与选择,虽然有时的判断并一是模式型的判断,其随机性和受外来因素(包括媒介和口碑)影响也是影响判断的重要方面。这种判断与选择并非要否定专家判断,而是一种利益权衡和价值取向。所以在旅游开发中究竟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开发,什么样的资源不能开发,要请专家进行判断(做规划也是专家判断的一种形式)。但当资源转化为产品,准备走向市场或已初步走向市场时就要密切关注旅游者的判断,就要研究市场需求和旅游者心理。此时旅游者的判断也将反映资源的价值,当然有时专家的判断也会和旅游者的判断大相经庭,这是因为专家的科学性的文化性的价值判断和旅游者的兴趣有时并不能全部完全吻合。所以注重市场的反映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产品在旅游市场中适应性,也决定着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同类资源与特质资源在市场中的选择
做规划有时在对待同类资源时,常常会不自觉的否定同质中的特质,但有时强调特质又会忽视同质的存在,这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强调同质有时会否定开发的意义,强调特质有时又会造成盲目开发的悲剧。在实践中就必须综合考虑资源的价值和市场的条件,就必须将资源的价值和市场的条件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之中综合考虑,这样才能比较客观的从认识上解决同质与特质的关系。
旅游者需求的文化取向中求异是主流,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选择特质(特色)明显突出的资源。通过创意、整合、配置、包装等必要的手段和方式,使资源中的特质能够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展示出来,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旅游者所喜欢。千万不要跟着同类资源跑(尽管从分类中可能归属一类),人家做什么你也做什么,这样容易在市场上慢半步,慢就意味着失去市场。必须善于寻找出自己的特质资源或资源特质,文章的功夫要着力下在特质上,使特质成为品牌的核心要素。
4、资源的附加价值尤其需要在市场中实现
旅游者判断也来自媒体宣传和口碑传颂的推介,因此价值的市场实现对企业而言,还需通过经营和管理,质量与服务等软系统的助力。价值可以说是客观存在的,但价值也是可变的,特别是在旅游者的需求中,旅游者的体验中,价值就非常数,其附加部分可能增值,也可能减值,这是市场的法则。
旅游者选择目的地(选择资源),一般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追求的满足,体验的满足,兴趣的满足,感悟的满足等多方面的目的性满足,这是其核心的选择。另一方面也需要生活要素的满足,因此资源在形成产品的过程就必须考虑旅游过程中生活要素的配置,忽视这一点,资源的价值也会减弱。例如:安全保障、人际交往、导游解说、牌示指引、饮食供应、购物条件、住宿设施、休闲氛围、娱乐参与、旅游厕所等。
市场是无情的,也是有情的,市场钟情于资源价值较高的产品,也同样钟情于人文价值较高的产品,所以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就需要一点人情味,文化味,品位的提升会使资源价值成倍的增加,所以单纯死守着资源,就会关闭市场的大门。当然资源的价值是根本的价值,必须加以严格保护,而且首先要保护,没有保护,就没有永续利用,不能为了追求市场的价值,而忽视保护的原则,那样,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市场的价值就会淡而化无,资源的价值也随之会淡而化无。
三、旅游资源的整合必须放在区域发展中考虑和实施
1、区域差异常常意味着市场差异
做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有时会忽视资源存在着区域性,特别是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半径。如果我们不能将旅游资源放在更大的区域内考虑,或者说进行跨区域的分析与对比,就很难得出正确的整合思路。因为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文化存在的表现力不同,对市场的影响力不同,就会产生降低或提升旅游资源的价值的现象。特别是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同类资源的更广泛的存在,就会使旅游者进行更多的对比和选择。也可能在本区域内是优质资源,但扩大区域范围对比和选择的结果,优质资源可能就会变成一般性资源。那么自我感觉良好的资源观念,就会遇到无情的市场的挑战,造成那种想当然的资源优势,却很难成为想当然的市场优势。
2、区域发展中的资源整合重点是区域合作的整合
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要抓住整合的重点。关键是合作整合和线路产品整合,要完全打破行政隶属的区域范围,要和未来的市场方向接合起来,很自然的形成旅游区域。旅游产业是一种社会性产业,而旅游需求又是多方面的需求,所以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需要整个社会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就某一区域而言,常常会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因此旅游产业应该是一种合作的产业,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是产业与社会的合作,是产业中行业与行业的合作,不要企图关起门来,只希望内部循环。这样市场必然是狭窄的市场,通过合作,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互补的优势,通过合作,产业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互补的优势,市场更是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互补的优势。这种合作应该遵循旅游者行为规律,特别是出游的规律,所以要通过线路产品将资源进行整合。使旅游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享受。线路产品也可以创品牌产品、创精品线路,久之,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也会不断增加。区域合作的整合,产品整合特别是线路产品的整合是更高层次意义上的资源整合。
3、区域发展中的资源整合要重点考虑依托城市
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起点,城市又常常是旅游交通的节点,因此以城市为核心形成旅游集散地,有时城市本身也是旅游目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城市的作用显而易见。做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很重要的是为当地旅游业选择依托城市,依托城市选择得好,则旅游业就比较容易发展起来。选择依托城市除了努力将当地的主要城市向旅游目的地发展建设外,还要从市场出发、从板块经济出发寻找客源依托城市,当然客源地的选择与定位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阶段性的选择。所以在资源整合中必须将城市也作为一种资源整合进来。
四、资源整合和旅游开发规划重点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促进游客停留时间、促进游客消费水平
资源整合和旅游开发的目的是发展旅游经济,而最终决定旅游经济是否能够得到发展的关键,是游客是否能够较长时间的停留在旅游目的地,是游客是否能够理性消费,并形成规模消费。使游客能够长时间停留,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否有足够的旅游吸引力,是否能多方面满足游客的需求;其二,是否有成熟旅游产业,有较好的旅游接待力和较好的城市旅游氛围;其三,是否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水准和目的地人民的友善态度。促进游客消费水平仅仅靠门票收入、客房收入等钢性收入是不行的,而要使游客的消费呈现在产业要素的各个环节,呈现在旅游目的地整个社会的旅游供给。靠不断提高价格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好思路。要注意不断扩大弹性收入的比重,特别是要扩大购物收入、娱乐收入、餐饮收入和休闲健身等收入。刺激消费形成旅游规模经济。
2、增强城市旅游功能、塑造旅游城市形象
不同的城市会有不同的特点,但进行资源整合和旅游规划时,就要有意识地不断增强城市的旅游功能,这样才能使该城市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城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够成为旅游目的地城市,需要一些交通条件、区域条件、形象条件、旅游产业发育条件等。但一但下决心发展旅游业并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规划时,就必须考虑该城市的旅游功能,否则就可能与我们发展旅游业的初衷相悖。在增强城市旅游功能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塑造旅游城市的形象,因为形象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形象是诱发旅游者出行的重要因素。
3、进入市场要靠有力的促销行动
资源的价值既然是在市场中实现的,那么开拓市场就是旅游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没有有力的促销行动,又不可能打开市场之门的。何为有力促销行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有足够的资金保证;二是要有针对性极强的市场目标,三是要有生动、鲜活的促销形式。促销形式要大量的注入文化内涵,使促销形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资源整合中的文化选择
自然资源中的整合总体上说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自然资源大多以物化的形式存在,虽然在整合中也需要注入文化,使自然资源在审美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人文资源的整合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主要是由于文化的选择容易产出和本区域和相邻区域文化现象的类同交叉。由于文化的选择容易产生以我为主的倾向,包括对本地的历史遗存、历史人物、民俗风情、节庆活动、宗教信仰、传说故事等的认识,常常自我感觉良好。不能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从而产生自我为是的结果,这种自我为是又影响到规划编制者。最终使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成为一个难点,成为影响规划实施的障碍。对旅游整合中的文化选择应取慎重态度,应放在更大区域内考虑,避免雷同。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考虑现代文化对旅游者需求的影响。一但确定了文化选择就应努力在文化表现力、文化感染力上下功夫。
5、资源整合不仅仅为了开发利用、也为了更好的保护资源
对旅游资源的整合,无疑是为了开发利用,但如果没有保护,则开发利用的行为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资源的破坏、资源的消失,那么开发利用则失去了对象,或者降低了开发利用的价值。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财富,资源不开发利用,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但乱开发利用就会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所以保护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保护应该放在适当的位置。但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对某种被认为是资源的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有一些建设性的影响资源的原始性,我认为末常不可,关键是要把握影响度,当影响度直接危胁到资源的完整性,特别是危胁到核心资源,又可称最有价值的资源时,开发利用就应该慎之又慎,此时保护则应上升为第一位。
『贰』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内涵及目的是什么
回顾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已经由景点竞争、城市竞争和线路竞争发展到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联合竞争阶段,创新与区域联合已成为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两大主题。因此,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突出特色,形成区域旅游发展合力,不仅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各地方共谋多赢的必然选择。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是指为保证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以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为中心,对区域内各种相关资源要素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开发和联动开发,使之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然而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由于存在着行政区划、地方利益竞争等制约因素,各合作单元对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主体、内容等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破坏了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使得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不能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影响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资源整合和开发规划的重点问题如下:
1、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游客消费水平资源整合和旅游开发的目的是发展旅游经济。而最终决定旅游经济能否得到发展的关键,是游客是否能够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旅游目的地,是游客是否能够理性消费,并形成规模消费。
游客能否长时间停留,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否有足够的旅游吸引力,是否能多方面满足游客的需求;其二,是否有成熟的旅游产业,有较好的旅游接待力和较好的城市旅游氛围;其三,是否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水准和目的地人民的友善态度。
促进游客消费水平仅仅靠提高门票收入、客房收入等刚性收入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好思路,必须要使游客的消费呈现在产业要素的各个环节,呈现在旅游目的地整个社会的旅游供给。要注意不断扩大弹性收入的比重,特别是要扩大购物收入、娱乐收入、餐饮收入和休闲健身等收入,刺激消费形成旅游规模经济。
2、增强城市旅游功能,不同的城市塑造旅游城市形象,会有不同的特点,但进行资源整合和旅游规划时,要有意识地不断增强城市的旅游功能,这样才能使该城市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城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够成为旅游目的地城市,需要一些交通条件、区域条件、形象条件、旅游产业发育条件等。但一旦下决心发展旅游业并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规划时,就必须考虑该城市的旅游功能,否则就可能与我们发展旅游业的初衷相悖。在增强城市旅游功能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塑造旅游城市的形象,因为形象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形象是诱发旅游者出行的重要因素。
3、进入市场要靠有力的促销行动。
资源的价值既然是在市场中实现的,那么开拓市场就是旅游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没有有力的促销行动,是不可能打开市场之门的。何为有力的促销行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有足够的资金保证;二是要有针对性极强的市场目标,三是要有生动、鲜活的促销形式。促销形式要大量的注入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资源整合中的文化选择。
自然资源中的整合总体上说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自然资源大多以物化的形式存在,虽然在整合中也需要注入文化,使自然资源在审美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
人文资源的整合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主要是由于文化的选择容易产出和本区域、相邻区域文化现象的类同交叉。由于文化的选择容易产生以我为主的倾向,包括对本地的历史遗存、历史人物、民俗风情、节庆活动、宗教信仰、传说故事等的认识,常常自我感觉良好。不能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从而产生自我为是的结果,这种自以为是又影响到规划编制者。最终使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成为一个难点,成为影响规划实施的障碍。对旅游整合中的文化选择应取慎重态度,应放在更大区域内考虑,避免雷同。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考虑现代文化对旅游者需求的影响。一旦确定了文化选择就应努力在文化表现力、文化感染力上下功夫。
5、资源整合不仅是为了开发利用,也为了更好地保护资源对旅游资源的整合,无疑是为了开发利用,但如果没有保护,则开发利用的行为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破坏,甚至消失,那么开发利用则失去了对象,或者降低了开发利用的价值。
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财富,不加以开发利用,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但乱开发利用就会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所以保护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保护应该放在适当的位置。但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在开发利用中,有一些建设性的影响资源的原始性,关键是要把握影响度,当影响度直接危胁到资源的完整性,特别是危胁到核心资源,又可称最有价值的资源时,开发利用就应该慎之又慎,此时保护则应上升为第一位。
『叁』 如何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
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带等形式保护起来;
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
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
『肆』 如何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我国的旅游业正在慢慢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现阶段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需求,从而提升产业价值,获得可持续发展。
但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目前面临着一个主要难题: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规划不当。
如何挖掘文旅资源?
我国是旅游古国,旅游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包括国家的整体与区域地理环境、历史变革、风俗人情、遗址、审美观念、经济社会发展等。
在中国大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独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民族性格、道德风尚、审美趋向、情感模式、风俗习惯等。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发挥其独特优势,显得非常紧迫。
明确旅游文化的重要地位,树立先进的发展理念,需要充分发挥中国整体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优势,创造整体性的文化氛围。
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体验、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魅力;进而形成中国整体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局面。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人们喜闻乐见的元素,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景观,丰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与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加快,必将会引起旺盛的旅游休闲需求!
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发挥要素优势,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必将会大力提升。
以上内容摘自《搜狐公众平台》
『伍』 如何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4a级景区
文旅项目如何打造?
要素整理
文化要素对接旅游产品;旅游产品融入文化要素。
价值提升
通过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两者价值功能。
横向拓展
向IT方向拓展开发新的互动式体验及手工制造业方向脱产旅游商品。
纵向延展
在文化创意、文艺表演、文化展示形式衍生新市场,如动漫的多元衍生品。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陆』 如何开发历史文化旅游地资源
(1)历史遗址类资源开发的原则
①依法保护的原则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利用首先应该是建立在遗址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不利于保护而损害遗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许的。在开发过程中,应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文物保护法规,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完善各项保护措施,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②系统规划、科学开发的原则
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服从于省、市、区的总体规划,与邻近地区相呼应,兼顾社会效益与民生工程。实行遗址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局部开发相结合、遗址开发管理措施与旅游景观建设技术措施相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组合与遗址区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近期开发与远期开发相结合。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合理规划中远期项目。搞好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对历史遗址的系统开发、科学开发和动态连续性开发,促进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滚动发展。
③恢复原有人文环境的原则
依据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在不干涉遗址遗迹本体的前提下,保证原真性及完整性,要尽可能减少对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本体的干预,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及其环境的完整性。营建改善与遗址类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保存和恢复遗址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充分发掘历史遗址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所蕴藏着的历史人文价值,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④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类型各异,既有居住遗址、工业遗址、军事商贸遗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遗址。从发展来看也很不平衡,有的发展得比较早,有的仍处于起步甚至完全的保护阶段。类型不一样,开发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外在表现就不尽相同;所处的阶段不同,开发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开发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各类遗址及遗迹的分布、保存现状及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于起步阶段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观光消费;对发展较早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传及管理措施。
⑤体验旅游开发原则
体验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学识层次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建博物馆、导游解说的层次上,而应通过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使游客融入遗址,增加游客参与的程度,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新的保护规划方案中,将建成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参观抗战民居,吃抗战饭,看抗战电影,甚至可以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而在工业遗址或作坊遗址开发中,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产品的过程。
(2)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
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是当前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遵从的主要观念之一。其含义不仅仅是要在利用时保护历史遗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动态的保护模式。其动态保护就是将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纳入当地的生态保护系统、文化旅游开发系统以及文物保护系统;把历史、现实、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进行整合,从全局的观念去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遗产。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遗址本体及其载体的可持续性保护;一是历史遗址所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实体的可持续保护,也包括价值观的再认识。
②“生态博物馆”理论
生态博物馆是指在原来的地理和社会、文化条件下保存人类群体遗存及生存状态的博物馆。即历史遗址应原状地、动态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环境中,某种意义上讲,遗产环境等同于“博物馆”的建筑面积。换言之,在生态博物馆中,人们将不再从博物架上看结果,而是在房前屋后观过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传统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生态博物馆的观念是法国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观念,他主张将一个完整地域以博物馆的观念来思考,将自然生态与历史古迹统合在现代人的生活整体环境中,整体的展现出来达到自然环境、历史古迹保存与增进现代人生活整体环境的目的。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和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反映。在生态博物馆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区域保护的原则,以及将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在同一环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对于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我们可以通过采用“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将遗址所处的环境、自然景观、遗存等动态的保护与展示给公众,用全局的观念去开发和保护[1]。
(3)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目前,国内关于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
①遗址公园
就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这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保护,也通过公园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我国现阶段的遗址公园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类在公园内是有所保留的遗址,成为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园的雷锋塔、成都望江公园的崇丽阁等;第二类是遗址本身可以成为公园,如圆明园遗址公园;第三类是考古型的遗址公园,它强调的是对文物遗存有所展示,并强调文物的真实性展示,如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
②旅游景区
许多遗址处在风景名胜区之中,在风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将遗址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景点,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展示性开发。如乐山大佛旅游区内的苏轼故居,张良庙-紫柏山旅游区内的张良庙、青岛的琅琊台遗址,重庆的合川钓鱼城等,拥有丰富的古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综合开发旅游产品,形成集历史文化、山水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③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是指在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的原因形成的遗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馆,包括具有博物馆功能的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无论地上或地下都保存着大量的遗址、遗迹和遗物。为了在保护历史遗址的同时传播历史文化我国对历史遗址采取通过兴建博物馆的模式来保护展示宣传其文化内涵。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建立在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形成的原址上,它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通过展示遗址本身的形成和变迁遗址博物馆使公众了解过去,成为链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环节。如1925年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发掘原址上的遗址博物馆——陕西半坡博物馆。再到今天遍布全国各地数百家遗址博物馆,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我国遗址博物馆经历了一个迅猛的发展过程,并因为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现成为重要的参观游览地。
④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中国有许多遗址面积大,遗址区内居民众多,国家目前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拨出大量资金,清空区内人口,对遗址资源实施保护。因此在遗址区建设历史文化农业园区是一种比较现实的做法。比如汉长安城面积巨大,居民5万多人,主要以农业经营为主,为了有效保护遗址,可在遗址区内发展都市农业,建设观光农园、市民休闲体验农园、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等。
『柒』 旅游资源的自然性和文化性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深度开发
.
四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的比较优势,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1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
1•1 三国遗迹数量众多,品味独特
四川现存的三国遗迹数量众多,约有100多处,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一线尤为集中,其中武侯祠、剑门关、桓侯祠、七曲山大庙、庞统祠、平襄楼等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大多具有唯一性或垄断性,品味独特。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公认最具影响力的纪念诸葛亮和刘备的祠堂,惠陵是全国唯一具有明确标志的三国皇帝陵墓;剑阁剑门关是诸葛亮最早设立关隘以驻军防守的地方;阆中桓侯祠是原址保存、建筑面积最大的张飞庙;梓潼七曲山大庙的关圣殿是省内最早的关帝庙,殿内的金脸关公塑像为全国唯一;罗江白马关庞统祠墓是保存最完整、时间最早的三国蜀汉遗迹;芦山县的平襄楼是国内尚存的祭祀蜀汉大将姜维最古老的建筑物;大邑赵子龙祠墓是全国唯一的赵云墓;雷波马湖海龙寺是全国唯一的孟获庙等。
1•2 三国文化旅游亮点突出,优势明显
蜀汉英雄是三国文化旅游的亮点,四川开展三国文化旅游的优势在于中国人喜爱并深受其影响的三国人物诸葛亮。虽然诸葛亮的故乡在山东沂南,躬耕读书在湖北襄樊,逝世后安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但他一生最伟大的功业建立在四川。即使人们记不住他的出生地和安葬地,但却记得他建功立业的地方在四川,记得祭祀他的祠堂成都武侯祠。正因如此,全国所有三国景区的同行都承认,若论诸葛亮文化内涵的厚重精深和影响力,全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与四川相比,任何城市都无法与成都相比。所以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将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作为切入点和主线。
1•3 资源的文化价值高
三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中国文化至深,其中体现的谋略思维和忠义精神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四川在三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一是《三国志》是三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其作者陈寿是四川人;二是《三国演义》中,蜀汉政权为三国正统,蜀汉英雄是正面讴歌的对象;三是四川三国故事集中,三国遗址保存较好。可以说四川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
四川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价值高,成都武侯祠、罗江庞统祠、绵竹双忠祠、绵阳蒋琬墓、南充万卷楼、阆中张飞庙等祠庙的文化内涵都相当丰富。
1•4 三国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组合良好,民间艺术丰富
四川三国文化遗迹与自然生态大多组合良好,适宜打造历史文物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如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既有“邓艾偷渡阴平”的历史,又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剑门蜀道既有三国文化内涵,又有自然奇观———天下雄关和生态景观———翠云廊[1];雷波县既有全国唯一的孟获庙,又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溶洞奇观;七曲山景区既有诸葛屯兵、张飞植柏等30多处三国遗迹,又有被誉为天然氧吧的万顷纯古柏等。文化资源结合自然生态,突出创新,增加卖点,这也是当今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思路。
有关三国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戏曲、民间故事、谚语等不计其数,尤其是三国文化和我国戏曲发展联系紧密,三国故事是地方戏极为热衷的题材,其中的军事斗智和武打场面充满了智慧和惊险的观赏因素,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同时,这些剧目的基本思想倾向都是“拥刘汉、贬孙曹”,赞扬蜀汉集团文臣武将的机智和武勇。长期以来,三国戏一直是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川剧中三国戏的总数有150出之多[2],这是其他题材的剧目难以相比的。这也正是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综合性的体现。
2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及原因
2•1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的现状
1982年,剑门蜀道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川旅游部门便开始着手启动三国文化旅游线。这条线路涉及成都、绵阳、广元、阆中、南充等地,囊括了四川主要的三国遗址和旅游景点。1993年,随着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四川又开始重提三国文化旅游,希望借此带动四川三国旅游文化热潮。1994年,国家旅游局、文物局联手推出“1994中国文物古迹游”,其中一条线路是“1710年前的三国战略线”[3]。
这条线路的北线即是四川、陕西、河南三省的三国景点。但是,几次开发均未被市场认可。目前,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呈现出成都武侯祠一枝独秀的局面。据统计,2005年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人次数仅占四川游客总数的5•9%,门票和经营收入仅占四川旅游总收入的0•13%[4]。这种状况与我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2•2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的原因分析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升温困难,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首先是线路长、景点散,各家“自扫门前雪”,只顾介绍自家景点,很少深挖三国文化的内涵。从成都到广元一线,由《三国演义》、民间附会和后人纪念形成的大小三国文化景区有数十个,传统上以成都武候祠、剑阁剑门关、翠云廊最有名,其他相对较弱。这些景区分布于5个市、10余个县,分布广、跨区多,一方面为川西北发展三国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各自为政,群龙无首,总体规划滞后的局面。
此外,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主线路(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属线型的通道式旅游线路,沿108国道一路排开。过去,这条线路全长360多公里,道路等级低,景点分散,旅长游短,游客周转速度慢[5]。
且108国道贯穿剑门关、明月峡、七曲山大庙等景区,将景区分割成两半,使景区成为过境点,而非相对封闭的景区,不利于开发建设和管理。
就目前来看,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单一且缺乏联动,几乎都是观光产品,并且主要都是“看庙”,开发建设档次低,缺乏体验和参与性。除成都武侯祠打造成为精品外,其它景区都只是初级产品,看点少,吸引力较弱。
3 实施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战略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起步早,发展晚,长期处于品牌大,市场小,宣传多,游客少,景点热,线路冷的尴尬状况。但由于三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景区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及国内外游客的认可,三国文化旅游仍然充满了市场潜力。
3•1 加快整合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推进三国文化旅游的整体合力
整合是一种共赢的手段,合作区域实行旅游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整个区域旅游业的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旅游竞争力[6]。
要充分发掘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市场潜力,关键在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各市、区县要以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为基础,在发展思路、产业规划、基础设施配套、旅游产品打造包装等方面加强互动交流。一方面,依托各自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并注重相互之间特色品牌的差异互补,错位发展,体现特异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域合作,尤其是省际间的合作,只有以资源的关联性、旅游链的完整性、消费的舒适性为首要原则,从完整的三国文化旅游市场角度联手设计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才能充分体现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整体性。
2002年由巴中、汉中、广元三市率先发起的三国文化旅游协作,签署了《川陕毗邻地区旅游合作协议书》,本着“资源共享、线路共建、市场共拓、信息互通、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合作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协作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在制定或修订旅游发展规划时还要进一步站在大旅游、大载体、大投入、大经营、大回报的高度,打破行政区域和体制限
制,加强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与管理,才能把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3•2 深度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优化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空间地域组合
深度开发首先应该是综合性开发,要把各方面的资源全部利用,实行整体开发。深度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是进一步发展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突破口,整合、深度开发散乱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不是简单地将三国遗迹捆绑销售,而是进行深度的市场协作和优化产品的空间地域组合。
针对三国文化主题进行四川文化旅游建设,主要是以诸葛亮为重点和主线,大手笔、高起点建设三国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因此,应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条件,优化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一是以成都武侯祠、锦里为中心,推出三国蜀汉都市休闲文化旅游,把成都建成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支撑中心和国际著名的三国文化旅游城市;二是以剑门蜀道为纽带,以庞统祠、富乐山、七曲山大庙、剑门关、翠云廊、昭化古城、明月峡、清风峡等为支撑,推出三国军事文化旅游,优化和突出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3•3 联手包装,完善和延长三国文化旅游产业链要提高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变“招徕客人”为“留住客人”,关键是要通过行政区域联手、政企联手、部门联手等方式进行打造包装,努力对三国文化旅游景观进行定位升级,形成与“三国文化旅游线”相配套的独具特色的知名旅游品牌体系。完善和延长三国文化旅游产业链不仅要围绕三国蜀汉都市休闲文化旅游和三国军事文化旅游展开,加强景区路网建设,加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而且要将三国旅游与三国文化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打造和提升三国文化旅游品牌。
首先,将三国文化产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三国文化的产业开发最初是在文化产业上进行的。从早期的史志、小说、民间文艺,到后来的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现在,三国商战谋略著作和电脑游戏成为了三国文化产业的主力。而这些文化产业都可以与三国旅游结合起来,如梓潼七曲山大庙可以用民间的关公信仰来吸引游客朝拜;锦里的诸葛连弩等民间游艺可吸引游客参与;梓潼五丁开山景区的张飞趟脚石等丰富的民间故事则增加了游客对三国历史的体悟和情趣;剑门豆腐等三国民间饮食增加了三国文化体验的内涵;绵阳富乐山三国戏、评书更是三国文化大餐;现代三国影视业发展又催生了影视城游览、表演等旅游项目,如无锡三国城[7],虽然四川目前尚无此内容。
近年来,以三国文化为题材的商战谋略著作层出不穷,三国谋略成为部分企业的培训项目,将三国文化旅游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可以开发出新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和市场。
其次,将三国文化产业与旅游营销相结合。如将三国文化旅游的相关景区用游戏的形式串起来,制成电脑游戏,既开发了文化产业项目,又为三国文化旅游提供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宣传平台。可组织三国网络游戏大赛,吸引更多人关注三国文化,参与三国文化旅游。还可以利用三国历史中的悬念故事来吸引游客,诸葛亮六出祁山发明的木牛流马即是个绝好的题材,如组织国际性的木牛流马设计表演大赛,用此类节庆活动来吸引世人眼球,塑造旅游地形象,使其具有文化使命感,从而增强竞争力[8]。
第三,将文化研究普及与旅游产品创新相结合。三国文化旅游的灵魂是三国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流行和多元文化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如果有一天,中国的青少年不再了解三国故事,不再为三国英雄而激动,那一天便是三国文化旅游的结束日。三国文化的研究普及既是三国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又可以直接创新产品、带来游客。协作体可以通过组织这方面的研讨会、培训班,来提高相关管理干部和从业人员的素质。
4 结语
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是四川“十一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四条精品路线之一。对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是四川旅游行业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重大举措,它对进一步增强旅游开发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整合四川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丰富四川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方海川(1965-),女,四川泸州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生态旅游研究。
冯佳(1987-),女,湖南长沙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5级学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向玉成.巴蜀旅游史资料选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460.
[2]沈伯俊.三国漫谈[M].成都:巴蜀书社, 1995.
[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三联书店, 1999: 113.
[4]吕一飞.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 2006(6).
[5]郭跃,张述林.旅游资源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8: 349.
[6]王迎涛.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J].地域研究与发展, 2009(1).
[7]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95.
[8]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