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特色
『壹』 生态旅游的特点
1、生态旅抄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袭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环境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略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贰』 旅游资源特点
6. 1. 1 环境独特
云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不老屯镇,地处首都饮用水源———密云县水库正北岸的上风上水地带,北部是绵延的燕山山脉,南部紧临浩渺的密云县水库。环湖公路和沙通铁路穿镇而过,距密云县卫星城 56 千米,距首都机场 115 千米。保护区面积3010 公顷,全境都在密云县水库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地表水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地下麦饭石矿泉水量大、质优,植被覆盖率近 80%,空气中负氧离子在 2 万以上,是一座天然氧吧,是一块极具开发价值的风水宝地。
6. 1. 2 资源丰富
保护区内生物资源丰富。保护区属于具有典型的暖温带特征,生境类型多样,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幼林、草地、水域、耕地、果园地、住宅地等。据初步统计,保护区有植物 888 种,其中,蕨类植物56 种,裸子植物6 种,被子植物826 种。根据本次调查和以往资料分析,已知保护区内有陆栖脊椎动物211 种,其中,哺乳动物32 种,鸟类162 种,爬行动物10 种,两栖动物6 种。保护区西北高,东南低,环湖丘陵、平原地带开阔; 花岗岩、金矿、铁矿、麦饭石储量大,铁矿、麦饭石储量都在1 亿吨以上; 不老湖、转山子水库、燕落水库等6 座中小型水库,与华北地区最大人工湖密云县水库遥相呼应,形成大、中、小三级水域明珠。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形成了以板栗、鸭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基地。
6. 1. 3 历史悠久
不老屯的名称源于一个不老的传说,不老屯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山安口村出土的石器、陶器,充分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不老屯地区就有人类居住。燕落村南密云县水库下的共工城遗址,距今 4100 多年,是原始部落时期尧的臣子共工 ( 掌管手工业的大臣) 流放居住的土城,是北京地区第一座古城。密云县人口第一大村———燕落村的古城池,始建于公元 440 年北魏时期,有燕落县等十几个州、郡、县设址,平定 “安史之乱”最后一仗的古战场就在这里。
6. 1. 4 文化厚重
密云县东有雾灵,西有云蒙,南有黍谷,北有云峰,四座名山各有特点。 “不老之山”———云峰山,历史上宗教氛围浓重,香火旺盛。山前有考古未定的 “古崖居”,山上有建于隋唐年间的超胜庵、建于北齐天保五年 ( 554) 的大安寺,山顶有天然形成的花岗岩菩萨洞,山后有建于明代的桃花庵、吉祥寺和 27 座古塔。大安寺旁的 “古佛道场”,相传是燃灯佛 ( 如来佛的前世佛)传经布道的地方。集中分布在大安寺和超胜庵附近的 13 组摩崖石刻群,有篆书、隶书、正楷、勾勒体等字体,在北京地区罕见,为书法艺术之大观。其中大安寺周围的 “仙门”、 “仙坐”、 “仙手印”、“遇仙石”、“王志遇仙记”等 7 组摩崖石刻,记载着不老的传说,证实了不老屯名称的来历。清代兵部尚书范承勋游历云峰山,流连忘返,曾作云峰山十景诗,手书 “尘外赏”镌刻于石壁之上,为云峰山留下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周围的清朝太子陵、老爷庙、圣水山庙、龙王庙、娘娘庙、药师庙、三关庙、七顶山庙,更衬出云峰山久有的雄浑和神奇。
镇域北有明长城、烽火台、戏台、兵营,南有国家级天文台观测点。杨各庄村附近的密云县寓馆,是清朝皇帝去承德途中休息的地方。清代大学士刘墉随乾隆皇帝往来于北京与承德之间,常在此停留,伴驾之余,写有诗歌、札记、随笔 179 篇,主要描写祖国壮美山河、记载生活感悟及杂谈。这本 《刘墉诗稿》手迹,经三代人珍存,现收藏于密云县博物馆。
6. 1. 5 基础优越
全面退出传统粮食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成果,形成了 8 万亩板栗、1. 2 万亩鸭梨、0. 8 万亩水晶梨、中华圣桃、鹿王鲜桃特色林果布局,干鲜果品产量达 800 万 ~ 1000 万千克; 以奶牛、合同鸡、肉羊为主的绿色养殖业快速发展; 麦饭石岩层孕育的矿泉水得到开发; 燕香板栗、黄土坎鸭梨、不老村矿泉水,注册为品牌,畅销于市场; 农旅结合启动了密云县北线生态旅游,云峰山景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四星级圣水山国际乡村俱乐部、不老山庄、云峰农庄、铁道部物资局招待所,与兴起的民俗旅游接待户一起形成了大旅游发展态势。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保护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回归大自然成为都市人精神享受的一部分。为适应这种需求,我们紧紧抓住 “入世”和 “申奥”成功两大机遇,运用生态经济理论,从发展都市型郊区经济的高度,适时提出了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叁』 生态旅游有哪些特征
首先,生态旅游强调保护旅游资源,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其次,在生态旅游过程中,人们的身心得以解脱,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第三,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肆』 旅游资源有什么特点
不同于土地、矿藏等传统资源,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广域性、区域性、不可移动性、多样性、永续性等特点。
()旅游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广泛。可以说,在地球上任意一点都有旅游资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陆地上有人们熟悉的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像黄山集地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于一体。城市有体现人类智慧的现代建筑,乡村有浓郁的民俗及田园风光,人烟稀少的山区、沙漠,有原始、纯朴的自然风光;在无人居住的陆地上则有人们不熟悉的特色景观,如南极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涛汹涌的海浪和一望无际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万变的气象景观。可以说,几乎在地理圈范围内的各个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存在。
(2)旅游资源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各种旅游资源既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从而使旅游资源产生区域性差异。如海岛低地、热带风光、椰林竹楼、高山积雪、沙漠驼铃等特色旅游资源,均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不仅自然旅游资源受自然环境影响,人文旅游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环境决定。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中,为了获取适宜的生存条件,不得不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因而,人类创造的各种人文景观及文化遗产,也都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留下了区域特征的烙印。以民居建筑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标志,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内蒙古牧区的牧民则主要居住帐篷与毡房,西南部潮热地区的居民更喜欢所谓“吊脚楼”,等等,这些民居的特点都与生活地的自然环境特异性密切相关。
(3)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各种特色旅游资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与其地理环境、区域环境相适应的地区,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区域特征。这正是旅游资源个性特征——不可移动性的体现。与这类地方色彩、区域特征相适应的是自然环境的个性特征,离开了个性特征,建立在特色、个性基础上的内涵与吸引力将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马俑运到外地去展出,由于数量有限,且脱离了兵马俑博物馆周边地区强烈的“兵马俑”氛围,一方面,人们很难感受到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由于数量上与兵马俑博物馆相去甚远,人们根本无法感受两千年前秦军兵强马壮、气势磅礴的阵容,体会秦始皇统帅百万大军“横扫六合”、“北却匈奴”、“南平吴越”,统一中国的宏伟业绩。再比如湖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作为景点被移造到其他地区后,游客通常很难理解为什么费那么大工夫建造似乎没有什么用途、还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楼。这也是许多仿造旅游景点共同面临的问题:仿真、逼真,甚至以假乱真,但由于缺乏区域环境的烘托气氛,使游客难以感同身受。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属地原则,即在旅游资源地进行开发,而不是把资源迁移到其他地方,制造“人造景点”,为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事实上,大量的旅游资源也是根本不存在迁移可能性的。
(4)旅游资源具有永续利用性。旅游产业之所以被称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就是因为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永续利用性。对于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一般不能将其像食物一样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风光、城镇风貌、名胜古迹、园林建筑等所形成的旅游资源,只是供旅游者参观游览,旅游者能带走的也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美感,但绝无可能把这些旅游资源也带走。再如黄山风景区的招牌——迎客松,尽管每年都有百万计的游客观赏、与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时时在迎客。由于这些资源不是实物消费形式的资源,因此,它们可以长期地为人们所利用。当然,也有少量的资源,如食品类的、消耗性的,在旅游活动中会被旅游者消耗掉,这在农家旅游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这些消耗性资源需要进行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使用也是相对的,在旅游过程中这类资源也会出现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长期使用资源也必须进行可持续开发,如黄山风景区对各景点进行轮休,即每一个景点在接待游客几年后就封闭一段时间,使该景点内的自然植被、生态环境能够得以恢复。所以在开发利用中,需要重视通过各种保护措施,一方面减少其自然的、人为的破坏,另一方面进行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等,延长资源的使用期限。
(5)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文化属性特征,蕴藏着一定的科学性和自然的或社会的哲理。从这一层面上,旅游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休闲、猎奇的水平上,更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观光、游览、参与和体验,在得到各种美的享受之外,还能丰富阅历、增长见识。例如,各种绚丽景色、博物馆、遗址遗迹、经典建筑,除了增加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外,还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思维。所以通过旅游活动、通过欣赏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创造出历史。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每到一处名山大川,都会因景而发,留下脍炙人口的景点诗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虽是吸引游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要获得这种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游者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当然,旅游活动真正的内涵,实际上正是通过对景点的某些文化内涵的欣赏与领悟,找到旅游者与景点之间在心灵上的谋和点,是进行旅游增值开发的关键,也是旅游产业与旅游资源长期、永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旅游开发不仅应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且更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蕴涵于景观的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现给旅游者,使其由单纯的表面旅游演化为内涵旅游,从而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伍』 生态旅游有哪些特点如何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包括: 0将对环境的冲击减到最小,不损坏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的永续; 0以最尊重的态度对待当地文化,以最大的经济利润回馈地方; 0给参与游客最大的旅游满足;
0通常出现于相对少受干扰的自然区域或文化区域; 0游客应成为对自然环境保护、管理的正面贡献者; 0以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的经营管理制度为目标。 Butler(1990)指出生态旅游还有以下的特点: 0规模小;
0通常由当地居民开发;
0在相对未受破坏的自然区域观赏、学习享受自然和当地文化; 0以保护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的福利为目的; O有适当的管理。
上述概括较为笼统,笔者认为生态旅游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个性”:
(一)自然性
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3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二)保护性
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和产业革命以前的旅游活动相比,当时的旅游只是少数人参与的一种活动,旅游并没有对旅游对象及其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当时不可能提出保护的问题。
和产业革命后的大众旅游活动相比,大众参与的传统旅游由于参加人数之多、旅游热潮来势之猛,使旅游业中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均为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下的应急行为,在旅游经济效应的推动下,开发和管理都是粗放性的,旅游活动影响甚至破坏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下,人们不得不再次省悟,若再不注意保护,旅游将消耗掉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残留下来的最后的人类自然和文明将丧失贻尽。
『陆』 白色旅游,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旅游的资源特点,及发展趋势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红色旅游”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沿线为重点。
红色旅游是依托红色资源而存在的,这些资源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将红色和旅游结合起来,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产业的创新,它不仅在旅游行业上实现了创新,而且对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有着深刻的意义。红色和旅游的结合将为旅游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把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探索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根据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集中程度,在我国的政区图上可划分出 12 大红色旅游区,可分为东、西、南、北、中 5 个资源地带。
(一)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历程
我国红色旅游由萌发到市场化的进程。作为以红色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的发展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密不可分,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
即公费学习和政治接待阶段,接待单位不是按照旅游的概念去经营,而是当作政治任务进行事业接待,甚至不计投入产出。
2、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为主要旅游资源的地方,开始起步发展旅游业,并占得一定先机。
3、快速发展阶段
90年代中后期,以抗战胜利50周年、建国50周年、建党80周年等纪念活动为契机的重大活动给红色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4、四是市场化阶段
进入21世纪,受“假日经济”等因素影响,大众旅游和假日旅游蓬勃发展,红色旅游也明显受益。各地加大了对市场化条件下红色旅游发展问题的实践与探讨力度,红色旅游正逐步按照旅游发展的规律走向纵深。但从总体来看“红色旅游的发展仍滞后于国内整体旅游业的发展”。
(二)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1、红色旅游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在中央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驱动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加快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步伐。红色旅游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并逐渐得到国外游客的关注。
2、红色旅游市场增长势头强劲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广大群众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红色旅游一经推出并受到普遍欢迎,市场发展势头强劲。每逢重大节庆日、旅游黄金周和学生寒暑假,到教育基地参观游览人数明显增长。
3、红色旅游发展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活力
目前全国各地红色旅游景区每年旅游综合效益约为200 亿元,并带动建筑、商贸、交通、电信、加工业和农业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兴而百业旺”的良好局面。
三、红色旅游发展趋势
红色旅游发展面临大好机遇,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级政府规划到位,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红色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新的起点和新的模式。
1、红色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的主题内容和主要形式之一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在自然风景生态旅游、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旅游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效益,比较成熟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旅游宣传、旅游服务基本形成,红色旅游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红色品牌的树立,将促进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红色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红色旅游的资源分布,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增加人民的收入,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目标。一方面,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调节作用,相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业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当地居民从事旅游开发服务也可以提高收入。红色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减小城乡差距。
3、红色旅游发展逐步成熟,形成特色化产品和综合性发展趋势
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会出现一批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产品,成为特色化持续性红色旅游发展项目。另有一部分产品将与自然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产品融为一体,在综合性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效益。
红色旅游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高效发展态势,其发展趋势前景广阔。通过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红色旅游发展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协调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柒』 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传统旅游所表现出的问题促使人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是坚持还是摒弃?生态旅游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响应。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十几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远景设计院谈到其基本特征:
(1) 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 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 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 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捌』 生态旅游的特点有哪些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环境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略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玖』 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景色特点
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也是省内首家通过IS09000、IS014000质量环境双认证的景区,是由济南园林建设集团与新盛事置业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大型近郊旅游风景区。景区建设定位于“生态旅游”,以“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生态质量,合理开发利用”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全方位建设生态文化为原则,是一个融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场所。
红叶谷风景区以野生的灌木丛黄栌为主,是红叶谷独有的观赏树种。红叶谷海拔500米左右,平均气温比市区低5摄氏度左右,山地小气候较为明显,景区的植被覆盖率达97%,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是市区的300多倍,是一处“天然氧吧”,故称红叶谷是“泉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闲度假的天堂”。
红叶谷一谷有四季,四季不同天,是一年四季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春天,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红的碧桃,白的梨花,黄的连翘星罗棋布的点缀在一片生机盎然的山林中;夏日,谷中一片心动的郁郁葱葱,飞瀑湍流,山风送爽,谷长景深,流水潺潺,是难得的避暑胜地:秋天,登高送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冬日,白雪皑皑,玉树琼花,阳光纯净而明媚。
红叶谷强调生态文化,注重环境保护。针对红叶谷原有树种单一、容易引发植被毁灭性打击的状况,谷中补植了常绿树种、大小乔木、花灌木,以乡土树种、草种大面积进行荒山绿化,建设百亩蔷薇园、杜鹃园、梅园等十大专类园,共植树120多个品种40多万株,铺植草坪10万多平方米。同时.唱响“人类、鸟类、绿色和生命”主旋律,建立了强有力的山林生物防护和植物“飞播”体系,进行大规模招鸟养禽,现已驯养孔雀、火烈鸟、天鹅等鸟禽40余个品种上万只,将投放于天趣园中。
在原有山泉水系的基础上,层层筑坝蓄水,建设了三个水坝,以涵养水源;建立了一整套辐射景区的地下管网系统,对雨水,污水分别收集;并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废气排放;完成的各种园林景点和服务建筑,多选用生态建材,不用气味刺激污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