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带一路与乡村旅游文化节有关系吗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国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个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未划定的中印、中不边界地区也总体保持稳定安宁。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Ⅱ 西塘古镇国际旅游文化节标志,ps或者AI作图完整稿

logo设计在我们这些设计公司都要价1000的,你这个肯定不行,花钱找人做吧,别贪便宜,网络logo和现实中是不一样的

Ⅲ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的摇篮 金山丽水 蕴宝含英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巴蜀文化区,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地区,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日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当。不过,在古代,巴蜀文化区的地域范围还包括汉中盆地、黔涪高原。鄂西南和湘西山地等“与巴蜀同俗”的区域。巴蜀地区东部是四川盆地,西部是川西山地和高原,属于长江上游流域地区,只有西北部的若尔盖草地一小部分属于黄河上源。它的西北与青海相接,北部与甘肃、陕西为邻,东连湖北、湖南,南临贵州、云南,西倚西藏,面积达57万平方公里。 从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巴蜀位于东亚大陆腹地的“两 河流域”——黄河与长江之间,而与巴蜀同纬度的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则位于西亚“两河流域”之间的肥沃新月地带,还有同纬度的北非尼罗河谷,它们都有相似的地理条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生长区。 巴蜀地形复杂多样,含盆地、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高山诸种类型,大致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巴蜀东部地形为典型的发育完整、周延无缺的盆状,四周为崇山所环绕,一般在海拔 1000一2000米之间,少数可达海拔3000—4000米。中部盆底低下平坦,地质上乃古代一内陆湖盆,盆底大致可以广元、雅安、叙永和奉节四地的连线为界,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形状象个菱形的大盆。 在盆地地貌图上,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我们可以用笔划出盆地内部西、中、东三个部分: 西为川西冲积平原,居于龙泉山以西,面积为90OO平方公里,是四川全省仅有的大平原。其中以岷江、沱江冲积成的成都平原为最大,为盆地中农产最盛、人日最密区域,古称“华阳之地”,是巴蜀古文明兴起的一个重要区域。 中为龙泉山与华蓥山之间的川中方山丘陵,已辟为梯田、台地,是全省最大的农业区。 东为华蓥山以东的川东平行岭谷,由西山(华蓥山)、中山(铜锣山)、东山(明月山)等大小20余条条状山岭和丘陵台地相间排列而成。这里的川江两岸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也是巴蜀古文明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区域。 盆地内山地约占40%,丘陵占51.9%,平原占7.2%。因地形多样,物产丰盈,资源丰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自古以来即为农业富庶之区。 “天府之国”的美誉,主要就是指的四川盆地。 盆地四周高山连绵,为盆地与邻接地区间的自然界线。盆地北缘为米仓山和大巴山,山外为汉水河谷盆地。盆地东缘为川鄂界上的巫山山脉,乃长江三峡所从出,其外为湖广盆地,古称云梦泽。盆地东南缘为武陵山脉,山间为施南盆地,属于湖北,以七曜山为川鄂分界线。正南缘为大娄山山脉,横亘其外为云贵高原。西南缘为大小凉山,山外为宁南高原。西缘为龙门山、邛崃山、夹金山和大相岭,山外为青藏高原东麓和横断山脉南端。 盆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对巴蜀文明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带来强烈影 响:一方面,盆地四周有高山屏障,自成一个地理单元,古称“四塞之 国”,使它的文化面貌具有显著的地方性,即古人所谓“人情物态,别是 一方”。另一方面,由于盆地的地理位置正处于我国西部高原和东部平原 的过渡地带,处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的交汇地带,这种东 与西、南与北的交汇位置,又促成了巴蜀先民很早以来就致力于突破群山 封锁、开拓对外交流的奋斗,使得巴蜀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农业文明的 封闭性和静态性,但它又明显地具有对外努力开拓的开放性。在巴蜀地 区,不仅由于环境的多样化和兼容性带来山林竹木、瓜果药材、北粟南稻、 桑蚕漆蜡等应有尽有,更重要的是促成了巴蜀人巧思勤作、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兼收并蓄等传统的形成。只要跨出盆地,东出三峡,便与楚文化的孕育地江汉平原山水相通;北越秦岭、大巴山,便与秦陇文化的中心关中之地岭谷相连;走近西北,则与横断山脉的“藏彝走廊”路途相接。所以,司马迁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先民们以世世代代的努力突破了四周山地的阻隔,打通了若干条对外通道,促成了与四方的交通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形成巴蜀文化善于兼容和开放的明显特点。 巴蜀西部包括盆地西缘山地以西的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区。西北为甘孜——阿坝高原,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南一隅。发源于岷山高原上的岷江上游地区,古称“江源”,是氐羌高原文化较早发展起来的地方,也是蜀文化的来源地之一。再往西则为我国西南横断山脉的北翼,山脊海拔均在4000一5000米以上。其中大雪山之巅的贡嘎山高达7556米,是四川第一高峰,白雪皑皑,冰川峰峡,被称为“蜀山之王”。这里山高谷深,岭谷高差往往在2000—3000米以上,是全国地表起伏最悬殊的地区之一。从北到南的大雪山、邛崃山和大凉山等南北向山脉是四川东部和西部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和农业分界线,东部和西部不同特征的地貌、气候、植被。农业和民族,均在这里分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今天的重庆市和四川省境内大小河流约有13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30多条,主要有长江(又称“川江”)、岷江(包括大渡河、青衣江)、沱江、嘉陵江(包括涪江、渠江)、金沙江(包括雅砻江)、乌江、赤水河等,都属于长江水系,只有极西北的白河和黑河(墨曲)注人黄河。东部盆地所有水系都由南北两方汇人长江,呈树枝状水网,流聚于盆底的最低部,全盆地的河流皆汇聚于长江,这是巴蜀文化具有强烈向心力的地理原因之一。 盆地内清河流的中下游与指曲山脉相关处,多成峡谷地形,这是巴蜀地理的又一个特色。如岷江婉蜒于龙门山脉褶曲的南端形成岷江小三峡;沱江中流横渡龙泉山而成金堂峡;嘉陵江下流截断沥鼻、温塘、观音诸山而成嘉陵小三峡;长江重庆以下,有铜锣、明月、黄草和剪刀四峡;奉节至宜昌,长江截断巫山有著名的长江三峡:雄伟险峻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滩多水急的西陵峡;在峡江最大的支流大宁河上,又有出峡复入峡、大峡套小峡的上游四峡和下游三峡,人们一般称之为"小三峡”。巴蜀的众多三峡,构成天府旅游的突出特色和奇观,这是大自然的恩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巴蜀文化生长、繁衍的温床,它不但造福于历史,而且造福于今天,还将继续造福于未来,直至永远。 巴蜀境域位于北纬30''上下,而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其他地区,如阿拉伯、伊朗、非洲北部及北美南部,正当北半球回归高压带,气流下沉,温热干燥,莫不为沙漠横亘区域。这些地方的古文明发生区域有如沙漠中星星点点的绿洲。而巴蜀境域则不问,这里没有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沙漠现象,而内部地形差异性极大,受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表现为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诸种气候和动植物的多种生长类型,大致可划分为东部亚热带湿润气候和西部高原冬干夏雨气候两大类型。 东部盆地四面环山,冬季寒潮不易人侵,夏季焚风现象显著,具有冬暖、夏热、春旱,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秋季多绵雨的特点。雅安一带是全省雨量最多的区域,有“雨城”之称,“西蜀天漏”就是形容盆地多雨的特征。重庆市则因云雾多而被称为“雾城”。成都平原,古称“广都之野”,适宜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长,这里自古即是山青水秀,葱荔绿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于农耕的美丽富饶之地,故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西部高原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因而气候变化很大,有多种类型,具有干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的季风高原型特点。高原南端的金沙江、安宁河谷地区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加以北部群山阻隔,气候独具一做既有干雨季分明的季风高原型特征,又有冬暖夏凉、四季不鲜明的低纬度亚热带型特征。 巴蜀东部和西部不同的地形和气候,带来这里生物圈内的兼容性和多样性,其植物种类比整个欧洲还多,是珍稀动植物的宝库。资源植物约有4000多种,其中珍贵的有古老的珙桐、连香树和水青树,有水杉、银杉、冷杉、云杉、银杏等高大乔木,有古老的铁树——苏铁,有各种杜鹃和花楸,不同时令开不同颜色的山花,烂漫幽香。还有箭竹、水竹、方竹、筇竹等 4 0多种竹类灌木层,是珍贵动物大熊猫食用的“粮仓”。遍布盆地中的楠竹、慈竹、白夹竹等则是几千年来用作建筑、农具、日用器物、工艺品、食品和燃料的取之不尽的宝库。在今天,以已开发的占地6万余亩的蜀南竹海和正待开发的占地超过10万亩的巴山竹海为代表的巴蜀竹海洋,又成为远近驰名的旅游胜地。 不同门类的野生植物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经济资源,其中单是各种中草药就有约4000种,川贝、虫草、川连、川芎、天麻、巴豆、巴戟天、蜀椒等药材,多年来驰誉中外,至今在全世界的中药市场上,仍以“川广药材”为其美称。 巴蜀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脊椎动物11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列人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55种。举世闻名的大熊猫,今天主要生息在四川境内西北部的几处自然保护区内。金丝猴是栖于树上的“金发女郎”,它的法国名称叫做洛克塞尔安娜猴,是用一个俄国金发女郎的名字命名的。扭角羚是森林、灌丛和草甸之间的游民,角似羚羊但扭曲似牛,头似马但嘴有羊胡须,肩似驼但尾似鹿,被美国著名动物学家夏勒命名为 “六不像”。还有小熊猫则是大熊猫的亲密伙伴。从历史渊源上看,它们都是一百万年到几百万年以前的古老动物,曾共同经受过第四纪冰川的严峻考验。《华阳国志》记载古代巴蜀贡献的珍稀动物有犀象、牦牛,还有山鸡、白雉,其毛皮羽绒很早已被开发。至于大熊猫,因它只吃竹子,不伤生命,不猎食其它动物,故古代即作为和平使者的“义兽”,命名为 “驺虞”,被人们视为神物加以保护。 优越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巴蜀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很早兴起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晋人左思《蜀都赋》曾生动地描绘巴蜀古代生态是“原坟衍,通望弥博,演以潜沫,浸以绵雒,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邑居隐赈,夹江傍山,栋宇相望,桑梓接连,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桔柚之园”的理想的“农业国”。在巴蜀封域内,平原、丘陵主要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是省内主要农耕土壤,是孕育巴蜀竹篱茅舍、流水潺潺绕屋的“林盘文化”的生长地。山地为红壤、黄壤、棕壤,是主要的森林土壤,也是巴蜀“梯田文化”特色的孕育地。高山、高原广泛分布的高山草甸土,适宜生长各种牧草和灌丛。最早的牧羊人——氐羌在远古时代就已选择岷山作为生息地,这里也就成了巴蜀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华阳国志》记载巴地和蜀地不仅“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而且是“桑蚕麻芒”等经济作物的优良产地,是“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壁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罽、牦、犀、象、毡、踊、丹黄、空青、桑、漆、麻、苎”等土特产品的优良产地,还是荔枝、芳蒻、香茗、给客橙等奇珍异果的生产地和巴戟天、蜀椒等名贵药物的出产地。至今,巴蜀还受着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恩惠。 今天的重庆市和四川省古称巴蜀。大致说来,盆地西部和中部地区称为蜀,盆地东部(即习称的川东)地区称为巴,而整个盆地连同周边地区则又通称为蜀。不过,巴蜀的地域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巴蜀文化区以及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大体上相适应的。 在战国以前的历史文献里,巴与蜀是分称的,不论在地域范围、人类群体,还是在古国、古族等方面,巴、蜀之间都有着清楚的分野。到战国时代的文献中,才开始出现巴蜀合称的记载,从地域相连的角度反映了巴与蜀文化和人类群体的交流融汇。 巴字的本义,按照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原为“食象它(蛇)”,是一种吞食大象的巨蛇。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巴字含义的不同解释,但多无确据,没有取得公认。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巴作为地域名称,它的涵盖面相当广阔,其中心区是川东、鄂西地区,还北达陕南、汉中之地,包有嘉陵江和汉水上游地区,又南极黔涪之地,包有黔中和湘西地区。由于这一大片地域通称为巴,所以世代居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古族也被通称为巴,并由此派生出巴人、巴国、巴文化等概念。从这个意义上看,巴这个名称包含有地、族、人、国、文化等多层次的复杂的内涵,是一个复合性概念。 巴作为地域、民族和古国的名称,早在夏商时代就已著称于世。在《山海经》这部“古之巫书”里,记载有夏代开国君主夏启的臣子孟涂在长江三峡巴地主管神抵的事,又记载有“西南有巴国”的事。在其它古书里,还记载有鄂西南清江流域的廪君之巴,和川东嘉陵江流域的賨人之巴(板楯蛮)。 巴国最初立国在汉水上源一带,西周春秋时沿大巴山北缘向东发展,战国时代南移长江流域,溯江而上进人川东今重庆地区,从此重庆地区便成为了巴国大本营的所在。以重庆市为中心的川东地区历代通称为巴,显然是同巴国大有关系的。 至于蜀字的本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葵中蚕”,再从其它古代文献综合考察,蜀就是桑蚕,它是现代家蚕的直接前身。 古代文献中记载川西北阳江上游地区有蜀山,居住其地的蜀山氏曾与黄帝族通婚,表明最早的蜀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蜀也是一个包含着地、人、族、国、文化等多层次内涵的复合性概念。在夏商之际,除岷江上游的蜀山氏而外,在四川盆地西部平原和汉中平原等地,还有并存于世而相互争雄的蚕丛、柏灌、鱼凫等三代蜀王,他们族群不同,活动地域有异,却都通称为蜀,意味着蜀的地域范围也是相当广阔的。殷墟甲骨文中和西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有关“蜀”的记载,殷周甲骨文中的蜀,指的是以成都平原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边包括汉中盆地在内的古蜀国。正是这个古代蜀国,曾在商代创造过高度发达和辉煌的三星堆文明。从商周时代直到春秋战国,古蜀国曾经几次发生王权更迭。公元前316年巴、蜀统一于秦后,秦在巴、蜀故地分置了若干个郡,而分别以巴郡和蜀郡为中心。这样,以巴和蜀分别作为川东、川西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这个格局连同巴和蜀的名称,便一同保存了下来。隋唐以后,巴和蜀虽然不再是郡、州、道的行政区划名称,但一直作为地区的代称在各种场合被广泛地加以使用,以致成为地域、人群和文化最重要的标志,直到今天。 重庆有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是古巴国的国都。在历史上,它的名称变化甚多,有过江州、巴州、楚州等名称。隋初改为渝州,取意于古渝水(嘉陵江),重庆位于嘉陵江之滨,故名渝州,所以重庆至今仍简称为“渝”。北宋徽宗时改名恭州。南宋孝宗时,其第三子恭王赵悍封于恭州,后来孝宗禅位,恭王继位为帝,是为光宗。光宗即位时,照例要将封地升州为府,遂取名为重庆府。从此以后,重庆一名沿用至今,今则为直辖市名称。 初源于距今4500— 3700年前的“宝墩文化”,标志着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的兴起。在距今3000年左右出现了今成都市区内以十二桥木结构建筑遗址为代表的城邑,在距今2000多年前蜀王开明尚在成都建立了蜀国都城。公元前311年秦国建成都城,是成都城市定型化的界标。从此,作为全蜀以至中国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的城名和城址所在地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动。 从现有的各种资料看,作为城市的名称,成都早在战国时代就已见于记载,四川青川战国船棺葬内出土的铜矛上铸有“成都”铭文,稍晚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有“成都”的记载。历史文献记载中,《史记》和《山海经》都提到成都的名称,这表明成都城名的来源是十分久远的。 “四川”这个名称,始见于宋代。宋真宗咸平四年 (1001年)设益、梓、利、夔四州路,治所分别为今成都、三台、汉中和奉节。这四路,一般称为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在宋徽宗大观三年 (1109年)的诏书中就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词,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将“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略称的开始。这以后,宋代设有“四川宣抚使”、“四川制置使”等官职,就是中央派驻川峡四路的官员,都将川峡四路简称“四川”。到元代就正式以“四川”为名,建立了四川行省。 元代的中央行政机构叫中书省,各地直辖于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叫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代在宋代的川峡四路基础上设四川行省,简称四川省,省治成都。从此“四川”一名沿用下来。 1998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将四川分为今重庆直辖市和四川省。

Ⅳ 巴蜀文化旅游区具备世界遗产称号的旅游区有哪些

巴蜀是处长江上游即今四川、重庆重点的一带,你对巴蜀有哪些了解呢?知道巴蜀文化有哪些吗?一起来看看了解一下吧!

巴蜀文化有哪些

蜀道文化

四塞之国

巴蜀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难,故李白发出 "蜀道锦绣天府

锦绣天府

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封闭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但正是因为如此,又反过来激励起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环境与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终于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陇文化的沟通,最大的障碍是北方的高山--秦岭。但巴蜀先民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高超的栈道技术,打破了盆地地缘的封锁,克服了狭隘的封闭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开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个美女的神话故事,就是上古时代开山通道进行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栈道是巴蜀人的一大发明。司马迁认为巴蜀"四塞之国"的封闭性是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来达到开放的,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须开道,遇水必须造桥,古蜀先民为了突破封闭,在发明了栈道的同时,又发表了笮桥。笮桥即绳桥,有多种类型,至今尚可见到的藏区的溜索和编网的藤桥,岷山上的竹索桥,滇西北的编网篾桥,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桥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铁索桥,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开放的智慧体现。

南方丝绸之路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说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国)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道。这条通道,现代史学家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为西道,即"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州)、青衣(雅安)、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这条路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区。

另一条是东道,称为"五尺道"。从成都出发,到僰道(宜宾)、南广(高县)、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经大理与旄牛道重合。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最早走这条线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灭蜀后南迁的蜀王子安阳王。安阳王率领兵将3万人沿着这条线路进入了越南北部红河地区,建立了瓯骆国,越南历史上又称之为"蜀朝"。

Ⅳ 我县正在举办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请仿照示例为此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示例相约秀美乡村体验农家风情

品味生活芬芳,回归自然天堂

Ⅵ 巴蜀与楚文化旅游区独具特色的优质旅游资源

巴蜀与楚文化旅游区是独具特色的优质旅游资源

Ⅶ 巴蜀的巴蜀旅游

山水名胜、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兼备。峨眉山、青城山、西岭雪山、钓鱼城、青城山、九寨沟黄龙、兴文石林、大足石刻、龙缸(现已建成世界最长玻璃廊桥)、云阳张飞庙等都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引人入胜。
都江堰、剑门蜀道则是人工改造自然的辉煌成果。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东面凌云山西壁),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王建墓、刘备墓与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都与著名历史人物有密切关系。自贡是恐龙窝,为恐龙化石集中产地。卧龙自然保护区因大熊猫而为世界注目。成都青羊宫花会、凉山彝族火把节、川西北藏族转山会等,都是民俗旅游的重点。云阳龙缸喀斯特溶岩地质公园是世界唯一一个坡度拥有近90°切深度达到世界第三的巨型天坑被誉有“天下第一缸”之称。巴蜀山川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 巴蜀旅游资源丰富,既拥有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又拥有熔巴蜀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的浓郁文化景观。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1个(武隆喀斯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森林公园24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个。
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险幽秀之称: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夔门天下雄。经过当代的开发,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丽”的特色:九寨沟山水的神奇,黄龙山水的瑰丽,熊猫世界的趣,恐龙世界的奇,是今日旅游者领略的最大感受。从线路上看,有西北线的九寨、黄龙、四姑娘山、贡嘎山,有北线的剑门蜀道,有东线的三峡风光,有东北线的龙缸地质公园,有南线的蜀南竹海风光和泸沽湖探秘。整个巴蜀景观布局疏密相间,如金线穿珠,珍珠满盆,几乎每个县都有可供旅游的景点。
巴蜀旅游线最大的特色是雄险幽秀的自然景观,往往包含着人杰文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剑门蜀道具有丰富的三国蜀汉文化和梓潼文昌文化以及女皇武则天故里的文化内涵;九寨黄龙一线,具有羌族石碉文化、夏禹文化、古蜀岷山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的内涵;泸沽湖具有“母系王国”的文化内涵;三峡一线则更是一个古代文化的宝库。这是巴蜀旅游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Ⅷ 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的历届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回顾

200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11月25日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隆重举行,旅游文化节于12月11日圆满落幕。六十多项精彩旅游活动在全省铺开,除了作为主会场的广州举行的25项旅游活动外,作为分会场的深圳、江门、汕头和湛江也将举行众多的旅游盛事。深圳有世界模特大赛总决赛、深圳旅游组歌大赛、购物美食节、社区文化节、酒吧文化节等;汕头有潮汕美食节,潮汕特色文艺表演、潮剧精品展演等;江门有中国(江门)侨乡旅游节系列活动;湛江有国际舞狮邀请赛、湛江红橙旅游文化节等;珠海有音乐派对、珠海首届海洋文化节;韶关有首届红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首届韶关国际茶禅旅游文化节;清远有清远盘王节;阳江有阳江风筝节等等。200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由国家旅游局、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以“活力广东、欢乐祥和”为主题,全面展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广东首次举办规模盛大的国际旅游文化节。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是当今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和旅游大省,并日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地和海内外游客选择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广东首次举办规模盛大的国际旅游文化节,意义重大、影响广泛。旅游文化节是一次旅游的盛会,文化的盛典,更是全面展示南粤风采、广东特色的盛典。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推动“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中外旅游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2006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11月24日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开幕,由国家旅游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广东省旅游局、文化厅、侨办、外办和广州、深圳、江门、湛江、肇庆等市人民政府承办。主会场设在广州和深圳,分会场设在肇庆、湛江和江门。于11月30日闭幕,闭幕式在深圳世界之窗举行。在为时一周的文化节期间,全省将举办德国巴伐利亚国际啤酒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花船大巡游、泛珠旅游大促销暨国际旅游展览会、广东群众戏剧曲艺花会、“寻找广东最美乡村”评选等活动。同时,在全省各地的主会场及分会场将同期举办各种特色活动,包括广州国际美食节、珠江灯会暨焰火晚会、湛江旅游海鲜美食节、珠海2006珠海“爱与分享”沙滩音乐派对、汕头第十二届潮汕美食节、汕头第八届国际美食博览会和潮剧潮乐优秀剧(节)目展演、清远英德国际英石文化旅游节、2006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第八届中国南岭瑶族盘王节、湛江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湛江市工业博览会、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茂名中国第一滩少数民族沙滩风情节、茂名山地风筝节、茂名冼太夫人文化节、韶关旅游美食节等等80项大型活动。国际巨星成龙担当广东旅游形象大使。旅游文化节覆盖了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等全省大部分地区,再次将岭南文化展示在国际舞台上。此次文化节期间,20个大型旅游项目现场签约,涉及资金4.6亿美元。泛珠地区九省(区)旅游局负责人还联合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备忘录”,以加快推进该地区旅游合作。本届旅游文化节由“2006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更名为“2006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泛珠旅游合作。
2007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由国家旅游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开幕式于11月23日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隆重举行。随后举办了旅游招商会、旅游大促销暨国际旅游展览会、泛珠三角旅游花车大巡游、岭南民间艺术展演、“友城之夜”、海外杰出华人广东行等系列活动,全省各地分会场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节庆活动。
2008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于11月28日开幕。历时7天,120多项活动中,除了保留开幕式、旅游招商会、旅游大促销暨国际旅游展览会、旅游花车大巡游、海外杰出华人广东行系列活动、友城之夜活动、岭南民间艺术汇演等传统精品项目外,还新增了“成龙和他的朋友们”广州爱心演唱会、广东开放论坛、天合联盟航空产品推介会、网上旅游文化节、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深圳大奖赛、韶关禅宗文化旅游节等。旅游文化节期间,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11000名境外嘉宾莅粤观摩开幕式;旅游招商会吸引超过1000名境内外客商与代表参会,共签订投资项目112宗,吸收外资金额22.49亿美元;分布在全省14个主分会场的140个独具风情的活动项目向海内外嘉宾展示了“活力广东”的无穷魅力,展示了广东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热烈、和谐的节庆氛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2009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将于11月13日至19日举行,会期为期一周,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开展170余项文化旅游活动,全方位展示南粤风采。由国家旅游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省旅游局、文化厅、外经贸厅、侨办、外办、港澳办、台办、省贸促会,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长隆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主会场设在广州,从今年开始,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均设立了分会场,旅游文化节首次覆盖全省,其中梅州、汕尾、茂名、云浮、东莞、江门、阳江作为新的分会场首次加入本届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将从历年的天河体育中心转到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举行,闭幕式设在广州长隆欢乐世界。市场化运作也进一步深入,旅游文化节闭幕式也首次转为企业承办,闭幕式晚会将于11月19日晚8:00在广州长隆欢乐世界举行,该台晚会由广州长隆集团承办。在随后的一周里,旅游招商会、“唱响广东”2009旅游金曲精英大赛、“老照片·新广东”海外华人图说南粤系列活动、首届中国粤菜峰会、广东旅游推广大使评聘活动、2009广州金牌导游大赛等活动将在广州主会场轮番上演。同时,各分会场也将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多姿多彩、引人入胜的活动。届时将好戏连台,高潮迭起,令您应接不暇,尽享旅游文化盛宴。
此外,2009年的旅游文化节在保留传统经典项目如旅游招商会、花车花船大巡游、海外杰出华人广东行系列活动、友城之夜系列活动、岭南民间艺术汇演、广州(国际)美食节等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注重挖掘本地特色旅游文化资源,推广“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旅游品牌,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和品牌项目。如旨在打造广东“旅游歌曲名片”、体现唱游大结合的“唱响广东”2009旅游金曲精英大赛;以“乡土、乡音、乡情”为主题、打造广东华人华侨归乡旅游精品线路的“老照片·新广东”海外华人图说南粤系列活动;以广东与国际友好省州旅游合作与发展为主题的广东·友好省州旅游合作高峰论坛;推出“东盟”旅游主题展区、台湾主题展区、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展示区等多个主题展区的广东国际旅游展览会暨海峡两岸旅游投资交流会;以弘扬岭南饮食文化之精粹、传播广东美食天堂之美誉为主旨的首届中国粤菜峰会等。本届旅游文化节将邀请国外友好省、州、国际友城等政府官员、驻华使节、海内外主要旅游机构、旅行商社、新闻媒体记者、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文化艺术团体及中外客商前来参加活动,并将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开展宣传推介,积极组织和招徕众多的海内外游客来粤旅游观光、投资考察。
2009年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
据悉,2009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由国家旅游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省旅游局、文化厅、外经贸厅、侨办、外办、港澳办、台办、省贸促会,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长隆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主会场设在广州,21个地级以上市均设立了分会场,开幕式设在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闭幕式设在广州长隆欢乐世界。目前已基本确定的各类活动项目总计170余项,覆盖全省东西南北中,全面展现广东旅游文化资源。
广东十个值得一去的迷你岛
荷包岛 荷包岛 山海相接,空气弥漫草木清香
推荐理由
荷包岛位于珠海市西南端,岛上没有如鲫的游人,所以可说是一片难得的净土。岛上有大南湾、小南湾、大树湾、笼统湾等12个海湾和大片的原始森林,海滩沙质细腻,是个放飞心情的好地方。 东澳岛 水清沙幼,潜入海底探奇寻宝
推荐理由
东澳岛位于万山群岛中南部,岛上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2%。
岛上目前最吸引人的项目是海底潜水,由专业潜水教练带领游人海底寻宝,乐趣无穷。 外伶仃岛 石奇水美,伶仃洋上逐浪飞舟
推荐理由
外伶仃岛虽然比邻珠海,但不是著名的景点,少有外地游客前往,也因此没有过度开发,至今仍保持着最原始的自然风貌,非常适合一家大小静静享受海岛假期。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钓螃蟹,出海捕鱼渔家乐,外岛浮潜窥探五光十色海底世界的新奇刺激,对平日忙碌工作少有时间休息放松的都市人极具诱惑力。 南澳岛 碧海金沙,山林秀美历史丰厚
推荐理由
汕头的南澳岛是一个山海合一的岛屿,除了有美好的海滩之外,还有山,有风车群美景,有海滨古镇的风情,有古老的传说和古建筑。环绕着南澳岛的是无处不在的美景。 三门岛 天然原始,一滩彩石瑰丽多姿
推荐理由
三门岛是另一个能望见清澈海水的小岛。位于大海中央,也少了人类的污染,于是,多了几分纯净。在这座小岛上,虽然也没有叫得上名号的景观,但随处走走,大海的美景却总在眼前。 大甲岛 自然清新,戏水踏浪看珊瑚
推荐理由
大甲岛风光很优美,水清澈见底,众多无名的小海滩有着美好的景观,是纯景观取胜的海岛旅游之地。 上下川岛 风光旖旎,椰林海滩渔歌唱晚
推荐理由
上下川岛隶属于广东台山市,上川岛森林茂密、猕猴成群;下川岛千棵椰林、万顷碧波。这两个美丽的岛屿,以绮丽的海洋风情成为理想的海滨度假旅游胜地。 海陵岛 滩阔浪柔,抓鱼捉蟹童趣十足
推荐理由
海陵岛位于阳江市南部,有“南方北戴河”和“东方夏威夷”之美称。著名的闸坡旅游度假区就在这样一个土地平旷、绿畴千里、灵山秀水的小岛上。 放鸡岛 水静风轻,潜水网钓各得其乐
推荐理由
每年的5月到8月,是茂名放鸡岛的黄金岁月。在这段时间中,放鸡岛海水清澈见底,能见度最高,尤其是在浅水区,那里的鱼群和珊瑚更是清晰可见,让人很想潜入其中。 东海岛 滩长沙细,狂啖海鲜尽情尽兴
推荐理由
湛江东海岛是一个平坦而开阔的大海岛。东海岛的海滩长28公里,宽100- 300米,海湾呈新月形,仅次于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沙滩,因此,东海岛的海滩应该算是全球亚军,全中国第一长。

Ⅸ 烟台市民文化节logo中的字体是什么字体啊

好像是造字工房朗倩改的

Ⅹ 巴蜀文化的详细介绍

所谓巴蜀文化,即巴文化与蜀文化,巴蜀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而巴蜀文化的特点又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巴文化与蜀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明显的区别,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
四川盆地虽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但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却成为巴蜀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们穿行于横断山脉,其中可通行的河谷,成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盆地的东部有长江三峡作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正是依据这样的地理特点,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 巴蜀文化又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险幽秀之称:重庆武隆仙女山、金佛山、长江三峡、夔门天下雄。经过当代的开发,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丽”的特色:九寨沟山水的神奇,黄龙山水的瑰丽,熊猫世界的趣,恐龙世界的奇,是今日旅游者领略的最大感受。从线路上看,有西北线的九寨、黄龙、四姑娘山、贡嘎山,有北线的剑门蜀道,有东线的三峡风光,有南线的蜀南竹海风光和泸沽湖探秘。整个巴、蜀景观布局疏密相间,如金线穿珠,珍珠满盆,几乎每个县都有可供旅游的景点。
巴、蜀旅游线最大的特色是雄险幽秀的自然景观,往往包含着人杰文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剑门蜀道具有丰富的三国蜀汉文化和梓潼文昌文化以及女皇武则天故里的文化内涵;九寨黄龙一线,具有羌族石碉文化、夏禹文化、古蜀岷山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的内涵;泸沽湖具有“母系王国”的文化内涵;三峡一线则更是一个古代文化的宝库。这是巴蜀旅游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
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
永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地面之上又已经科学发掘的陵墓,可供游人参观,这更可以引起人们对于帝王陵寝秘密的兴趣。 巴蜀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难,故李白发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封闭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但正是因为如此,又反过来激励起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环境与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终于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陇文化的沟通,最大的障碍是北方的高山——秦岭。但巴蜀先民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高超的栈道技术,打破了盆地地缘的封锁,克服了狭隘的封闭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开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个美女的神话故事,就是上古时代开山通道进行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栈道是巴蜀人的一大发明。司马迁认为巴蜀“四塞之国”的封闭性是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来达到开放的,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须开道,遇水必须造桥,古蜀先民为了突破封闭,在发明了栈道的同时,又发表了笮桥。笮桥即绳桥,有多种类型,至今尚可见到的藏区的溜索和编网的藤桥,岷山上的竹索桥,滇西北的编网篾桥,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桥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铁索桥,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开放的智慧体现。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说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国)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道。这条通道,现代史学家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为西道,即“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州)、青衣(雅安)、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这条路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区。
另一条是东道,称为“五尺道”。从成都出发,到僰道(宜宾)、南广(高县)、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经大理与旄牛道重合。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最早走这条线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灭蜀后南迁的蜀王子安阳王。安阳王率领兵将3万人沿着这条线路进入了越南北部红河地区,建立了瓯骆国,越南历史上又称之为“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