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粤西年例旅游文化资源的参考文献
Ⅰ 跪求能一篇完整的关于旅游资源调查的报告要有摘要和参考文献!
代完成,可按要求做好,hi联系
Ⅱ 成都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属于哪一类论文参考文献标识
成都的饮食文化的话还是很多的,毕竟四川有这么多个地方。
Ⅲ 寻关于《红色旅游资源经营管理模式研究》的论文…参考文献至少8个,谢谢
(一)进行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参与性、体验性红色旅游产品
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过程以及形成的感受。现代旅游者越来越注意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性,吉林省在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结合旅游体验的相关理论,注意使游客完全融入到旅游产品中,深刻体验红色景区的特色和文化,开发符合现代游客要求的参与性、体验性红色旅游产品。另外,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二)加强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及冰雪旅游的联合互动
吉林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吉林八景在内的众多知名旅游景区,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与很强的吸引力,要做好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以及冰雪旅游的联合互动,使旅游资源整体联动,促使旅游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同时,联合互动有利于红色旅游利用生态旅游及冰雪旅游成型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社设施,共享客源,扩大吉林省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努力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红色旅游建设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拓宽企业和民间的投资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先导,企业自筹、金融贷款、社会融资、吸引民间和海外资金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红色旅游投入格局。另外,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以及景区管理部门的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把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加强红色旅游人才培养和引入
坚持当地培训与区外引进、院校培养与在岗培养相结合的方针,加强红色旅游人才培养。着力抓好红色旅游景区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和解说人员的培养和引入,以提高红色旅游业行政管理人员的执政能力、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水平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R]2004.1
[2]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尹晓颖等。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5 , (2)
[4]孙艳红。河南省红色旅游的开发战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2 (5):67 - 69
[5]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编:《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5》,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
Ⅳ 粤西年例的由来 快!!!!! 作文!
所谓年例,是粤西本地居民的贺岁方式,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原始家长制时代(唐朝前),粤西土著人并没有过年的习惯,而是选谷熟的时候为腊,以腊月腊日作为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祀日子,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这是粤西年例盛况的最早描述。 年例是鉴江流域的土地上,盛行着一种新春祭祀、庆贺方式,可解释为:溯古例今,以此例比,照成规进行的“贺年例会”。 清朝晚期,在粤西多个县志对这活动作为风俗给予记载,说明这种贺年例会受到官府重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年例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许多办年例的人认为办好了年例就能够保证今后的一年风调雨顺,虽然不科学,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不知支撑了多少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 粤西的“年例”节,以独具地方特色和传统的“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粤西地区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特有的“年例”风俗节日,其融入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将有广阔的前景。
Ⅳ 粤西年例
这是广东茂名化州的一个习俗、、每村每镇都有一个日期、相当于‘探亲’、只是这个会请亲戚朋友过来开大餐、、请大家吃饭、、还有很多节目、、很热闹的、、
Ⅵ 求宗教文化与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徐亚非来.温宁军.杨先明自 民族宗教经济透视 1991 罗竹风 人·社会·宗教 1995 刘稚.秦榕 宗教与民俗 1991 张桥贵.陈麒书 宗教人类学 1993 祥和 佛教文化:新世纪云南旅游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期刊论文] -思想战线2000(5) 缪家福.张庆和 世纪之交的民族宗教—云南少数民族宗教形态与社会文化变迁 1999 李江敏.李志飞 文化旅游开发 2000
Ⅶ 论述旅游开发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用关键字搜素。
前言】: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旅游资源开发业已成为各省市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经。然而,实践证明,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调研报告主要通过了解旅游资源的一些类型,特点,来针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做一些简单介绍。
【关键词】:旅游 开发模式 利用
【正文】:
一、 旅游活动的概念。
通俗的讲,旅游活动就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出于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自己的常住地而外出的旅行和在外逗留活动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按资源类型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自然类旅游资源是指由地质、地貌、水体、气象气候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考察价值,能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自然景物和环境。
按自然资源分类的例子有高安的 ‘高安八景’’和“筠阳八景”, “高安八景”是荷山象石、仁济凉涛、华林灵迹等。“筠阳八景”是:凤山飞羽、锦水翔虹等
(2)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古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实体或以其为载体的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
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建筑遗址、石窟石刻等。陕西被誉为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比较著名的文物名胜有田猿人遗址,半坡原始村落遗址,轩辕皇帝的陵墓,唐代法门寺地宫珍宝和佛指舍利,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等。
民族文化及其载体——主要包括可视、可感、可参与的特殊民俗礼仪、习俗风情、节日庆典、民族艺术和工艺等。如高安风物像每年端午节的龙舟赛、采茶戏、无公害蔬菜、太阳粉丝、黄沙挂面、田南老酒、大观楼牌腐竹、建山面条、龙潭皮蛋、家乡肉等
宗教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参观游览型的宗教建筑艺术;另一类是这些宗教建筑和艺术本身营造的宗教活动场所。
城乡风貌:具有视觉形象的历史文化名城、独具特色的现代都市风光,具有清新质朴的田园风光、古镇村落等。
现代人造设施:富有特色、具有规模、某种特殊意义和影响力的大型工程及文化设施。
三、按投资主体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政府主导型资源开发模式
(2)企业主导型资源开发模式
(3)民间投资型资源开发模式
(4)外商投资型资源开发模式
【意见和建议】:
(1) 资源价值高,区位优,经济条件好:全方位开发模式
全方位开发模式是是指对于依托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按照事业规律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2) 资源价值高,区位一般,经济条件差:重点开发模式
重点开发模式针对本地区最有特色,最能带动产业链,最能拉动内需,并且最有价值的地区或旅游资源进行重点开发
(3)资源价值高,区位、经济条件差:特色开发模式
特色开发模式是将本地区最不同于其他同等地区,有特色的资源重点开发。培养特色文化,如客家文化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4)资源价值低,区位好,经济条件好:参与性游乐开发模式
如: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一些让顾客朋友们能够参与的旅游方式
(5)资源价值、区位、经济条件都一般:稀有性开发模式
如音乐节旅游,工业旅游
【参考文献】: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资源开发》
高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学术)
浅谈我国度假旅游开发模式(文献)
蒋飞洋《文物历史》
Ⅷ l求旅游资源参考文献。。。。。。。急。
1苏平、吴必虎、朱虹《旅游区引景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人文地理,2001年第五期
2李祥妹《内中国人理想容景观模式与寺庙园林环境》人文地理,2001年第一期
3裴泽生《对我国度假旅游发展的探讨》1996年11月8日
4张凌云《试论我国度假区的市场定位和开发方向》旅游学刊,1996年第4期
5宋平《主题公园的经济学与美学思考》中国园林.1998年第3期
6石凤英《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第4期
7张林源、杨新军《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年第1期
8王昆欣等《一个值得去大力开发的旅游市场》旅游学刊,2000年第6期
Ⅸ 论文: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需要些什么参考文献
我知道[1] 宋伟宏.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J]. 博物馆研究, 2006,(03). [2] 周武忠.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3] 敏颜.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应重点抓五方面工作[J]. 城市规划通讯, 2006,(10). [4] 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贵州民族研究, 2007,(03). [5] 陈峰云,范玉仙,朱文晶,李长安.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6] 周武忠.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 艺术百家, 2006,(07). [7] 安群.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比较分析[J].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教育, 2006,(02). [8] 贾鸿雁.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 改革与战略, 2007,(11). [9] 喻学才. 我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八大难题[J]. 旅游学刊, 2005,(05). [10] 梅术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康俊香. 供需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 2007. [2] 赵晓宁. 论我国世界遗产地周边环境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四川大学, 2006. [3] 林芳芳. 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法律保护的缺陷及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 2006,(04). [2] 霍改华,甘联君. 重庆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3] 王艳平. 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旅游学刊, 2006,(10).
Ⅹ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 王琳. 从旅游产品的特点看青岛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01) .
[2] 孙梅. 奥帆基地:青岛旅游新坐标[J]. 招商周刊, 2006,(16) .
[3] 李鹭. 抓住奥运契机 推动青岛旅游新发展[J].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7) .
[4] 行怀勇. 青岛市旅游经济优劣分析与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8,(09) .
[5] 董玉明. 海洋文化与青岛旅游开发[J]. 海岸工程, 2002,(01) .
[6] 刘成顺. 青岛旅游:统计有水 市场少鱼[J]. 招商周刊, 2006,(21) .
[7] 孙玉敏. 建言青岛旅游[J]. 招商周刊, 2003,(14) .
[8] 陈娟. 2008年奥运会与青岛旅游宣传策略[J]. 求实, 2004,(S3) .
[9] 李恒光. 认清产业定位,抓住契机,推进青岛旅游经济发展[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
[10]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 [1] 马波, 张瑞清. 对青岛旅游名牌战略的理论思考[J]. 东方论坛, 1997,(03)
[2] 孙玲. 谁影响了2007青岛旅游?[J]. 半岛新生活, 2008,(02)
[3]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4] 王瑛. 青岛会展旅游发展分析[J]. 甘肃高师学报, 2006,(03)
[5] 钱光明. 不只为“齐读”叫好[J]. 教育文汇, 2008,(05)
[6] 张广海, 刘佳. 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7] 孙宏霞. 构筑琅琊文化特色促进青岛旅游可持续发展[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8] 田旺军, 赵迁远. 青岛市文博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思路[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9] 奥帆赛让青岛更美丽[J]. 城色, 2008,(06)
[10] 辛志娟, Tim Turner. 旅游景区英译亟待规范——以青岛旅游景区翻译为例[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