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宁夏大汶口有什么旅游景点

大汶口遗址嘛

『贰』 泰安大汶口位置

泰安市区往南,大约50里路,很近的!
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
大汶河东回西贯穿,将其分为答南北两片。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汶河北岸,距东岳泰山60华里,是驰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和历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镇。大汶口属自古有名的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阳田”,地下资源丰富,104国道、京沪铁路穿境而过,处于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上。大汶口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遗址;有县级以上文物景点3处(明石桥、清山西会馆、文姜城遗址);有远近闻名的自然景观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处。

『叁』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

『肆』 寻大汶口文化遗址地理概况(气候.地形.水文,生物.面积,人口,交通),旅游资源(人文.自然)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有泥质、加砂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进行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其后,于1974、1977、1978年,又先后进行多次发掘。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编辑本段]特征
(1)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鱼业。已发现许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遗址。村落遗址所选择的地点,有在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带的高地上。农业以种植粟为主。在三里河遗址的一个窖穴中,曾发现1立方米的碳化粟。还发掘出大量牛、羊、猪、狗等家畜骨骼。
(2)房屋多数属于地面建筑,但也有少数半地穴式房屋。在呈子遗址中曾发掘出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基东西长4.65米,南北长4.55米,房门朝南。筑法是先在地坪上挖0.5米的基槽,槽内填土夯实。墙基内有密集的柱洞,室内有四个柱洞。在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还出土有陶房模型。一件立面呈长方形,短檐,攒尖顶,前面开门,三面设窗,门口及周围墙上刻有狗的形象。一件立面呈三角形,前面开门,左右及后墙也开窗。另一件横断面呈圆形,上有一周短檐,攒尖顶,有五道肾,无窗。这些陶房模型,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形象的大汶口文化房屋形状。
(3)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圆形竖穴和椭圆形竖穴,原先的用途可能是储藏东西的窖穴。也有口大于底的不规则形灰坑。
(4)大汶口文化的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石器有铲、锛、斧、凿、刀、匕首、矛等,有的石铲和石斧钻有圆孔。还有一些带柄石铲和石锛。骨器有镰、鱼镖、镞、匕首和矛。角器有锄、鱼镖、镞、匕首。蚌器有镰和镞。另有少量的陶网坠和陶纺轮。石器、骨器和角器都有一些变化,根据它们的出土层位可分早、中、晚3期。
(5)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较前已有很大提高。陶质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类。陶器装饰以镂刻和编织纹最具特色。常见的纹饰则有锥刺纹、附加堆纹、弦纹、划纹和篮纹。彩陶不多。彩陶上以黑彩和红彩绘平行线纹、弦纹、叶纹、花瓣纹、八角星纹等几何图案。陶器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器形有罐形鼎、钵形鼎、壶形鼎、背壶、长颈壶、深腹罐、高柄豆等。高柄杯和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征的陶器。在早、中、晚3期中,陶器的陶色、纹饰、器形都略有变化。陶色早期以红陶为主,兼有一些灰陶与黑灰陶。中期红陶减少,灰陶增多,兼有一些黑陶和白陶。晚期黑陶大为增多,并有少量红陶、灰陶和白陶。陶器的制法,早期以手制为主,到了晚期轮制逐渐增多。陶器纹饰,早期有锥刺纹、划纹和少量彩陶。彩陶上多为黑彩线条纹和叶脉纹。主要器形有釜形鼎、钵形鼎、小口带柄壶形鼎、敛口平底钵,也有在上腹部饰彩的陶钵、高柄豆、高柄觚、双耳壶等。中期又出现了附加堆纹、篮纹、压印纹和镂刻纹,以及施黑赭色和红色的彩陶。彩陶纹样有直线、斜线,弧线组成的花瓣纹和八角星纹等。中期的陶器器类较早期明显增多,主要有小口深腹罐形鼎、钵形鼎、盂形鼎、小口深腹罐、平底盉、三实足鬹、敛口钵、高柄喇叭形座豆,小口长颈带鼻壶、圈足尊、高柄杯、盆、簋、勺与漏器等。晚期陶器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篮纹、镂刻纹等,彩陶则以涡汶为主。器类有罐形鼎、瘦腹背壶(其中有白陶)、宽肩壶、高柄豆、袋足鬶(有白陶)、三实足盉、高柄豆、带把杯、长颈壶等。
(6)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艺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多数是墓内的随葬品。雕塑品有象牙雕筒、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饰、嵌绿松石的骨筒、雕花骨匕、穿孔玉铲、玉珠,以及陶塑动物等。这些雕塑品,制作都相当精细,造型优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颇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7)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埋于集中的墓地。每一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死者头向一致。墓室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有的仅有棺,但也有棺椁皆备的。葬式一般为单身仰身直肢葬,也有二人合葬或多人合葬的。多人合葬,少则三人,多则达二十三人。二人合葬墓有同性合葬,也有异性合葬。且有一次葬或二次葬的合葬墓。此外,还发现了一些无头葬、无尸葬和“迁出葬”(即将墓内部分骨骼迁移它处,而在原葬墓内仍保留死者的部分骨骼)。葬式有屈肢葬、俯身葬和重叠葬等。墓内多数无任何随葬品。凡有随葬品的墓,随葬品的多少十分悬殊。少者1、2件,多者百件以上。如大汶口M10是1老年女性墓葬。墓坑东西长4.2米,南北宽3.2米,墓底有二层台和涂漆棺椁。随葬品有装饰于头和颈部的3串77件石质饰品,玉臂环、玉指环各1件,腹部置玉铲1件,还有象牙雕筒2件、骨雕筒1件、象牙梳1件。陶器达90多件(其中白陶、磨光黑陶、彩陶共38件),还有猪头、兽骨、鳄鱼鳞板等。随葬品的悬殊,反映了社会上的贫富悬殊日趋严重。
[编辑本段]类型
关于大汶口文化的类型问题,目前考古界看法不一。有人提出可划分为“青莲岗”、“刘林”和“花厅”3个类型。也有人认为可以划分为“大汶口”、“大墩子”和“三里河”3个类型。现将后一种划分的3个类型,简介于下:
(1)大汶口类型:包括山东中南部的泰安、济宁等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经过发掘的有滕州岗上、曲阜西夏侯、邹城野店、兖州王因等遗址。该类型的特点,表现在陶器器形上,以釜形鼎、大镂孔编织纹高柄豆、背壶、筒形杯、盉、尊形器、圈足瓶、袋足鬶、带耳杯等较有代表性。墓葬以头向东单身仰身直肢葬为主,并有少量仰身屈肢葬和俯身葬。死者手中多握有獐牙器。王因早期墓葬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同性合葬墓。
(2)大墩子类型:因最初发现于江苏北部的邳县大墩子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的苏北地区。经过发掘的遗址有邳县刘林、新沂花厅、连云港二涧村等遗址。陶器以鼎、鬶、豆、背壶、带把三足罐、簋形器、钵、觚形杯、高圈足杯、罐等较有代表性。葬式也以头向东或东北的单身仰身直肢葬为主,死者手中也多握有獐牙器。有的墓中的死者两眼处还放有石环。
(3)三里河类型:因山东胶州三里河遗址具有代表性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潍坊地区和日照等地。经过发掘的遗址有日照东海峪、安丘景芝镇、诸城呈子等遗址。陶器以釜、罐形鼎、鬶、单耳长颈壶、双耳长颈壶、细长瓶、大口折肩尊、单耳杯、高柄杯、折腹钵等具有代表性,背壶、豆、筒形杯较少。葬式以头向西和西北的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在呈子遗址中还有较多的合葬墓,并有重叠葬,死者手中也多握有獐牙器或蚌器。有的死者手臂处放有石钺、蚌器、黑陶杯和海螺等。有的死者口中还含有玉琀。用猪下颌骨随葬比较普遍。
[编辑本段]发展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我国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1959年在山东泰安、宁阳两县交界的大汶口、堡头遗址,发掘了成百座墓葬,出土了大批独具风格的文物。以后同一类型文化的遗址和墓葬在山东和苏北的广大区域也不断发现,这就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就已发掘的材料看,可以初步分为早、中、晚三期。
大汶口文化时期,社会生产的劳动者的性别,先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男女随葬的石铲、石斧、石锛和纺轮这两类工具的变化,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随葬纺轮的则主要是女性。这说明男子已成为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而妇女则从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社会已经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了。
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已经出现了。家猪就是大汶口氏族家族的一种重要动产。有一些大汶口墓葬里随葬有很多猪头和猪的下颚骨。这些随葬的猪头和猪的下颚骨,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此外,随葬的私有财产还有陶器、生产工具和各种装饰品等。
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在氏族内部出现富有者和贫穷者。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清楚地反映了这种演变。从墓的规模看,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从随葬品来看,差别更加悬殊,有两组墓葬可以对比:一组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可见贫富分化已经十分显著。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这时的陶器已用快转陶车来制造。陶车由轮盘和轮轴组成。使用时,由一人转动轮盘,使其急速旋转,由另一人借助陶轮转动形成的离心力,配以双手灵巧的动作,将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转陶车制坯,数量多,质量也好。烧制技术也有提高。扩大了窑室,缩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窑箅箅孔的数量,使热力分布更加均匀。这时采用了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使陶土中的铁元素得以还原,有的还在陶土中掺过炭,因此烧成的陶器多为黑色。白陶用高岭土制造,制造时努力保持陶土的纯洁,因而烧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白陶上有的还有图案花纹。
根据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掘,特别是墓葬的发掘,对大汶口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目前有3种不同看法:
一种认为私有制已经确立,一夫一妻制已得到巩固,应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阶段。
另一种认为墓内随葬品悬殊很大,并已出现文字,应是奴隶社会的初级阶段。
再一种是根据大汶口墓葬材料,认为应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
[编辑本段]社会
经济:大汶口文化的农业生产,以种植粟为主。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也从事渔猎和采集。生产工具有石制的斧、铲、刀、镞,骨角制的锄、鱼镖、鱼钩和镞等。制陶业较发达,小型陶器开始用轮制法生产。陶器以三足器、圈足器和平底器较多, 也有圜底器, 主要有鼎 、豆、觚形杯、壶、高柄杯和鬶等。石器、玉器、骨角牙器和进行镶嵌的手工业也很兴盛,出土的玉钺、花瓣纹象牙筒、透雕象牙梳等,制作精致,工艺水平很高。
居民习俗:当时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对侧上门齿,有的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颌骨内缩变形。还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龟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钩形器。这些习俗为中国其他史前文化所罕见。
墓葬: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墓葬无葬具,中、晚期出现木椁;早期有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墓,中、晚期有属于父权制确立后葬俗的夫妻合葬墓。在大汶口墓地,1959年发掘墓葬 133座,时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这里的大、中、小墓差别极大。大墓不但规模大,且常有木椁葬具,随葬品丰富精美,如有洁净的白陶 、乌黑而略带光泽的黑陶和优雅的彩陶,还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仅随葬1件陶鼎或再加1件獐牙。大小墓的鲜明对比,表明私有制产生,已出现贫富分化。在莒县陵阳河、大朱村、杭头和诸城前寨等遗址,还发现刻在陶尊上的陶文,引起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重视。大汶口文化渊源于北辛文化(见青莲岗文化),后继为山东龙山文化。该文化居民的种族,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东夷族。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北濒渤海、南抵苏皖、西进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发展成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风俗,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习俗的发源地。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当时的社会已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整个社会已接近阶级社会的门槛了。
图为红陶器,高22.5厘米,1971年峄山镇野店村出土,夹砂红陶,手工塑制。椭圆口,微外侈,喙状流,细长颈,圆鼓腹,宽带式把,三锥状足。

『伍』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里

大汶口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南部,大汶河北岸,距东岳泰山60华里,是驰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和历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镇。大汶口属自古有名的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阳田”,地下资源丰富,104国道、京沪铁路穿境而过,处于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上。大汶口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遗址;有县级以上文物景点3处(明石桥、清山西会馆、文姜城遗址);有远近闻名的自然景观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处。
说起大汶口旅游资源当首推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四海皆知的中华文明发祥地,是新石器时期的典型文化遗存,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称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开发利用大汶口文化遗址,是保护和抢救大汶口文化的需要,也是研究我国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文化遗址仍未得到开发利用。大汶口镇有着良好的交通、人文、资源三大优势,文化开发工程得到各级旅游、文化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已被列入了开发计划。
在大汶口文化开发的同时,大汶口镇还将开发其他人文、自然景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西会馆距今26O多年,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已成为大汶口古老昌盛见证的明代石桥,粗犷雄伟、牢固耐用,但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两者都亟待修缮。齐鲁会诸侯的宫城旧城——文姜城遗址,只留下一片高台废墟,也可整修开放;还有大汶河古渡口开发,借助大汶河河坝的改造,使之成为水上乐园;利用镇北部的云亭山,建立人工狩猎场,人工养殖兽禽,营造狩猎氛围。
大汶口镇近年来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大汶口是彩陶的故乡,通过对古老陶艺的研究,现开发出具有浓厚大汶口文化特色的陶器工艺品;对大汶河三叶虫化石进行开挖,制作出闻名华夏的三叶虫石砚。该镇还开发了具有大汶口民间传统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元宵灯会和农历七月十五河灯竞放大会,每年一届,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旅游项目。该镇还有着淳朴善良的民风和现代化的干净整洁的镇容村貌,大力开发民俗旅游,现已有2O多批来自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前来参观。根据整体开发规划,近几年大汶口还将开发建设大汶口博物馆、陶艺馆和大汶河绿色公园等旅游项目。
大汶口镇政通人和,经济迅猛发展,文化资源开发任重而道远。开发大汶口旅游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而且还能促进海峡两岸和世界华人的学术交流。大汶口寻根将与泰山怀古、孔府朝圣成为天下华人的共识。

『陆』 泰安泰山大汶口旅游置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泰安泰山大汶口旅游置业有限公司于2009年05月04日在泰安市岱岳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李华增,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水利工程施工、维修、安装;旅游开发;土地整理等。
法定代表人:李华增
成立时间:2009-05-04
注册资本:24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70903000000063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国有控股)
公司地址:泰安大汶口石膏工业园

『柒』 山东旅游攻略

山东城市美食鲁菜,又叫山东菜。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古书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齐鲁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美好地域,为烹饪文化的发展、山东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植公的宠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称的名厨;南儿朝时,高阳大守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烹饪术作了较系统的总结、记下了众多名菜做法,反映当时鲁菜发展的高超技艺;唐代,段文昌,山东临淄人,穆宗时任宰相,精干饮食,并自编食经五十卷,成为历史掌故。到了宋代,宋都汀梁所作“北食”即鲁菜的别称,已具规模。明清两代,已经自成菜系,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所及已达黄河流域、东北地带,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

山东古为齐鲁之邦,地处半岛,三面环海,腹地有丘陵平原,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海鲜水族、粮油畜牲、蔬菜果品、昆虫野味一应俱全,为烹饪提供了丰盛的物质条件。庖厨烹技全面,巧于用料,注重调味,适应面广。其中尤以“爆、炒、烧、塌”等最有特色。正如清代袁枚称:“滚油炮(爆)炒,加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瞬间完成,营养素保护好,食之清爽不腻;烧有红烧、白烧,著名的“九转大肠”是烧菜的代表;“塌”是山东独有的烹调方法,其主料要事先用调料腌渍入叶或夹入馅心,再沾粉或挂糊。两面塌煎至金黄色。放入调料或清汤,以慢火(火靠)尽汤汁。使之浸入主料,增加鲜味。山东广为流传的锅塌豆腐、锅塌菠菜等,都是久为人们所乐道的传统名菜。

鲁菜还精于制汤。汤有“清汤”、“奶汤”之别。《齐民要术》中就有制作清汤的记载,是味精产生之前的提鲜佐料。俗称“厨师的汤,唱戏的腔”。经过长期实践,现已演变为用肥鸡、肥鸭。猪时子为主料,经沸煮、微煮、“清哨”,使汤清澈见底,味道鲜美。奶汤则呈乳白色。用“清汤”和”奶汤”制作的数十种菜,多被列为高级宴席的珍馐美味。

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对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称一绝。在山东,无论是参、翅、燕、贝,还是鳞、介、虾、蟹,经当地厨师妙手烹制,都可成为精彩鲜美的佳肴。仅胶东沿海生长的比目鱼(当地俗称“偏口鱼”),运用多种刀工处理和不同技法,可烹制成数十道美味佳肴,其色、香、味、形各具特色,百般变化于一鱼之中。以小海鲜烹制的“油爆双花”、“红烧海螺”、“炸蛎黄”以及用海珍品制作的“蟹黄鱼翅”、“扒原壳鲍鱼”、“绣球干贝”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海鲜珍品。

善于以葱香调味,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不论是爆、炒、烧。榴,还是烹调汤汁,都以葱丝(或葱未)爆锅,就是蒸、扒、炸、烤等菜,也借助葱香提叶,如“烤鸭”、“烤乳猪”、“锅烧时子”、“炸脂盖”等,均以葱段为佐料。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经济、文化、交通事业的发展,鲁菜又逐渐形成了济南、胶东两地分别代表内陆与沿海的地方风味。

泉城济南,自金、元以后便设为省治,济南的烹饪大师们.利用丰富的资源。全面继承传统技艺,广泛吸收外地经验。把来路福山、南路济宁、曲阜的烹调技艺融为一体,将当地的烹调技术推向精湛完美的境界。济南菜取料广泛,高至山珍海味,低至瓜、果、莱、蔬,就是极为平常的蒲菜、芸豆、豆腐和畜禽内脏等,一经精心调制,即可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济南菜讲究清香、鲜嫩、味纯,有“一菜一味,百菜不重”之称。鲁菜精于制汤,则以济南为代表。济南的清汤、奶汤极为考究,独具一格。在济南菜中,用爆、炒、烧、炸、塌、扒等技法烹制的名菜就达二三百种之多。济南饮食业历来十分兴盛,原有的聚丰德、燕喜堂、汇泉楼等曾久负盛名的老店,均以经营山东传统风味菜闻名遐尔。

烟台莱属胶东风味,以烹制海鲜见长。胶东菜源于福山,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福山地区作为烹饪之乡,曾涌现出许多名厨高手,通过他们的努力,使福山菜流传于省内外,并对鲁菜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烟台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山青水秀,果香鱼肥、素有“渤海明珠”美称。“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是历史上对烟台酒楼之盛的生动写照。山东风味独特的海鲜菜。以烟台为代表,仅用海味制作的宴席,如全鱼席、鱼翅席、海参席、海蟹席、小鲜席等,构成品类纷繁的海味菜单。著名的风味饭店有蓬莱春、会宾楼、松竹杯、天鹅饭店等,都以经营传统胶东风味菜而著称。

青岛不仅有景色秀丽的海滨风光供人游览,也有佳有供人品尝。青岛也以善烹海鲜驰名,基本属于福山风味,但又不乏本地特色,口味注重清淡、鲜嫩,讲究花色造型。随着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青岛市为数众多的宾馆饭店争相开业;一些历史名店、老店,经过装饰改造,也获得新生。著名的春和楼饭店。被誉为岛上明珠的青岛饭店,均以其设备整洁典雅,菜品精细味美,服务热情周到而著称。

出于曲阜的孔府菜历史悠久、用料讲究。刀工细腻、烹调程序严格、复杂。口味讲究清淡鲜嫩、软烂香醇、原汁原味,对菜点制作精益求精,始终保持传统风味,是鲁菜中的饺伎者。原曾封闭在府内的孔府菜,80年代以来也走向了市场,济南、北京都开办了“孔膳堂”。

鲁西、鲁北禽蛋菜、泰安以豆制品为主要原料的素菜,以及鲁中地区具有齐国遗风的肉、鱼菜,各具特色。
山东菜正是集山东各地烹调技艺之长,兼收各地风味之特点而又加以发展升华,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而形成的,80年代以来,国家和政府将鲁菜烹饪艺术视作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采取了继承和发扬的方针,从厨的一代新秀在茁壮成长,他们正在为鲁菜的继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济南城内原来百泉争涌,分布着久负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有美泉100多处,享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称。现大多数名泉都已见底,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涟涟水波。趵突泉有“天下第一泉”之美称,喷高三尺已不复见,然奇泉不可不看,更有易安与李攀龙,非去不可。黑虎泉,找一个人少的早上,漫步泉旁,看泉眼如珠冒起,听黑虎泉奔涌之畅快,亦属一乐事。

大明湖、千佛山与趵突泉,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大明湖湖面宽阔,由众泉汇流而成,夏日湖上荷花映日,绿柳成荫,赶上荷花节期间去大明颇有一番风味。千佛山为佛教名山,古名历山,有舜耕历山之说,登山远眺,明湖如镜,黄河似带,泉城风貌,尽收眼底。 山东简称“鲁”或“齐鲁”。东临海洋,西靠大陆。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大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庙岛群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门户。

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部是起伏和缓、谷宽坡缓的波状丘陵,为鲁东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为鲁西北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位于沂沭大断裂带以西,黄河、小清河以南,京杭大运河以东,是全省地势最高、山地面积最广的地区。主峰在千米以上的泰、鲁、沂、蒙诸山构成全区的脊背。鲁东丘陵区位于沭河、潍河谷地以东,三面环海。海拔700米以上的崂山、昆嵛山、艾山等少数山峰耸立在丘陵地之上。

山东的文明史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前,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山东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丁公村“龙山陶书”,发掘出了中国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拥有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这里还是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山东历史上出现过一大批对中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文化的支柱,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仍然是中外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

山东省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山川风光秀丽,构成了独特的旅游风景线。境内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点约493处,古建筑、古遗址1.3万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9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山东旅游独特的风格。

山东旅游把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基本形成了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一体的海滨风光旅游区;以潍坊市区为中心,以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俗旅游区;以淄博齐国故城、殉马坑、蒲松龄故居为主体的齐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自然风貌为主体的东营黄河口旅游区;以水浒故事为主线;以梁山、阳古为重点的“水浒”旅游线。

气候:山东省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刮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天气多变,干早少雨多风沙;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年平均气温11℃-14℃,由南而北,自西向东递减。 鲁西南平均气温多在13℃以上,济南、枣庄等地达14℃以上,胶东半岛、黄河三角洲最低,多在12℃乃至11℃以下。一月份全省平均气温-1~-4℃,七月份全省平均气温24~27℃。
最佳旅游时间:一年四季皆可。

『捌』 泰安泰山大汶口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地址 怎么去啊

在泰安大汶口石膏工业园驻地,石膏研发会所内1号别墅。从泰安交通宾馆做车,到膏城花园下车,往东300米就到。

『玖』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