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简述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复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制。东临滨海的齐国产生了以姜太公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学说,又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❷ 探究齐鲁文化的感受

1 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也不是屈身于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祖国的河山添上一笔新绿,我不是一条奔腾的大河,也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眼汨汨的泉水,为需要我的大地流淌甘泉。2 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可以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可以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3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4 不要只贪爱温暖的太阳,更应该去爱风雨,它纯洁了你的灵魂;不要只接受光明,更应去享受黑夜,它让你看到了星辰;不要只迎接欢乐,更应该去忍受悲伤,它升华了你的灵魂。不要只贪求平坦的旅途,更应该去尝试坎坷,它磨练了你的意志;不要只欢迎赞扬,更应该去接受批评,它让你看到了缺陷;不要只祈求获取,更应该去作出奉献,它证明了你价值。5 是水,就要回归大海; 是白云,就要拥抱蓝天; 有知识,就要回报人民。是种子,就要冲出土层; 是鲜花,就要散发芳香; 有才华,就要报效祖国。6 我梦想,来到了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了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我梦想,登上了齐鲁的泰山,在云雾的飘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我梦想,来到了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7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我喜欢意气豪迈又沉郁冷峭的陆游,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我喜欢嫉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7 无论是批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遍尝百草写成《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无论是苦心研究最终发现“镭”的居里夫人,还是身患重病却探究出宇宙成因的史蒂芬 金;无论是勤学数十年才撰成《资本论》的马克思,还是潜心钻研反复试验而发明白炽灯的爱迪生。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❸ 齐鲁文化的风俗文化

自远古时代,以齐鲁为代表的山东地区就确立了堂室、栏厩、宅院为结构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称作“五亩之宅”。数千年来,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成份。
山东地区庭院经济的开发始于齐鲁立国,姜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的富国思想中都有发展庭院经济的主张,反映着鲜明的庭院创收的富民意识。管子认为,“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具备,国之富也”,“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很显然,管仲已把庭院经济纳入他治齐的经济政策之中。 孟子把庭院经济纳入其“仁政”措施。他向梁惠王构画了一个田宅、农桑、禽畜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经济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不像孔子那样不关心耕稼园圃。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孟子特别留意四邻的生业。东邻杀猪,也要问个为什么。孟母失口说了个“啖汝”,只好当真从东邻买肉以明不欺。再联系孟母断织的故事,这买肉的钱应为纺织所得。所以,上述主张来自孟子对邹鲁庭院经济的经验,带有向梁惠王交流的性质。
墨子没有孔孟那么多的人道、伦理情感,他对整个社会的批判都从尊重私有财产出发,以劳动者外在的物质功利为价值取向。从“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到“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从“小为非”到“大为非”,通过非道德数值的递加、积累,来论证自己的思想主张。可以说,墨子是第一个阐明齐鲁人庭院保护意识的思想家。
魏晋时期,士族官僚掀起一股聚敛财富的潮流,领导这场 新潮流的是山东琅邪(今临沂)人王戎。 王戎身为朝廷三公,其聚敛财富的方式,一不贪污受贿,二不盘剥吏民,而是以山东庭院经济的方式经营田园。他亲执牙筹,昼夜忙碌,虽失三公身分,却显示了山东人劳动致富的本色。
北魏青州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除农业知识外,详细记载了树果的培植嫁接,禽畜的饲养医治,农业副产品的加工等,可以说是庭院经济的总结和指导性著作。其体例和创意来自山东人独特的经济眼光。
北齐琅邪人颜之推还把庭院富家的经验作为家训告诫子孙,“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筑室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琅邪颜氏以文学传家,却以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治家守业之本,显然是来之于山东庭院富家的传统。
司马迁讲,邹鲁“颇有桑麻之业”。“齐鲁千亩桑麻”,“与千户侯等”。
桑麻滋养出无与伦比的齐鲁“女工”。姜太公到齐,即“劝其女工之业”。到春秋时,齐地女工率先使用铁制的刀针。《管子·海王》载:“一女必有一刀一针”。《论衡·程材》讲:“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当时,齐地制做的精美丝织品有“冰纨、绮绣、纯丽 之物,号冠带衣履天下”。到汉代,临淄、定陶、亢父(今济宁)成为丝织业的三大中心。唐代诗人杜甫“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的诗句,足以反映齐鲁家庭纺织业的领先地位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除桑麻外,齐鲁庭院内外的经济树种还有漆树。孔子弟子有漆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宋国蒙(今山东曹县南)人庄子做过漆园小吏。《汉书·地理志》讲,兖州“厥贡漆丝”。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已有漆树、漆园,汉代兖州的漆产量、质量已很可观,并成为朝廷贡品。
现代常见的树类,大都已在古代扎根于齐鲁宅院。《诗·齐风·东方之日》有“折柳樊圃”的诗句。榆树春生榆荚,可良用救荒。《齐民要术》称“能种(榆)千顷,岁收千匹”。古人称槐树为三宫槐或守宫槐。北宋莘县人王#亲植三株槐树于庭院,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其子王旦果然在宋真宗时拜相,成为一代名臣。直到今天,山东仍多柳、榆、槐等树,各地还有以此命名的村庄。
“瓜桃李枣”是山东人对庭院百果的概称。管仲治齐,大力提倡种植瓜瓠百果。值得一提的是齐鲁的吊瓜和葫芦,几千年来一直生长在庭院,至今也没移植到田间。
中国传统的六畜是马、牛、羊、猪、狗、鸡,其广义应包括骡、驴、猫、鸭、鹅等所有的家畜和家禽。
从春秋发明牛耕开始,牛就和农家结下了不解之缘。齐人宁戚是个喂牛的,他以《饭牛歌》说齐桓公,其中有“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的词句。农谚讲:“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大牲畜要在夜里添刍料,宁戚的歌反映了齐地所积累的养牛经验。战国时,齐将田单被困在即墨(今平度市东南),竟能在久困的城内收得千余头牛,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唐代登 州东牟郡(今蓬莱)、莱州东莱郡(今莱州)、密州高密郡,“土贡牛黄”。牛黄是牛的胆结石,十分稀少,上述地区又非牧区,主要来之家畜,可知山东庭院养牛之多。
古人以车代步,马多为有车的富家所养。孔子讲:“有马者借人乘之。”冯谖说孟尝君“狗马实外厩”。直到民国,山东的富户门前都竖有拴马桩,有的用穿鼻石直接砌在墙壁上。高大豪华的宅院,再拴上几匹马,显得十分气派。至于其它家畜,更是山东人的家常生业。曾参家养猪,曾父烹猪以存教,与孟母如出一辙。
齐鲁人民同树果六畜在庭院内共处了几千年,对它们倾注了太多的辛劳和感情,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们用人的情感去挖掘树果六畜的文化意蕴,体味出人生哲理、社会人伦和道德价值观念,使树果六畜成为人的文化载体和符号,并以此显示人的主动立场和主体地位。这种思维方式及全部内容,也反映了齐鲁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其一,“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中国人往往为树果披上生命的灵光, 为禽畜赋以人的名分。
桃李为弟子、槐树为三公、石榴为多子房,桃子、李子、杏子均以“子”命名。人兽之别本来有强烈的道德界定,可自古中国人就人与禽畜互名。先秦时的狗就有名字,山东、河北人呼猫为男猫、女猫。龙的传人称儿子为“犬子”,山东人名多“禽”,孔子名儿曰“鲤”,弟子名司马牛。颜之推讲,“北土多有名儿为驴、驹、豚子者”。这种以人度物的现象,反映了树果六畜已是庭院中不可分割的一员,是中国人热恋故土家园心态的折射。远离家乡的人,望见家中的老槐树,家中的鸡狗,都会倍感亲切,它们就是家园的代表和象征。
其二,庭院经济培养了山东人民勤劳致富的自觉意识和正义感,增强了对亏人自利、不劳而获行为的鄙视。
农夫“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是齐鲁人民的优良传统。鲁相公仪休家道富足,其妻因职业癖好而纺织不停,由此可知齐鲁妇女对家庭纺织的热衷和专一,对勤劳致富的自觉意识。直到今天,山东人对房前屋后、庭院栏圈都要精心规划,从不闲置。这种劳动致富的自觉意识,使山东人对“非机杼之物”从不起非分之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普通百姓或许不熟悉孔夫子的这段话,但他们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墨子反对窃人牛马桃李的主张与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偷鸡摸狗的“小为非”被山东人所不齿,轰轰烈烈的“江洋大盗”的胆气则为人们所钦服。
其三,古代山东人从树果六畜中引发和体味出为人处世的哲理和原则, 并将其纳入日常生活的吉凶祸福之中。
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尊客面前不叱狗”等成语,都是各阶层人们体味出的处世哲理。山东人从远古就有着逢凶化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招凤之桐,三公之槐特别受人青睐;桑与“丧”谐音,一般不栽在门前;男女婚姻,要看属相是否相和;梨不分着吃。这些都反映了脆弱的小生产者对“凶祸”的恐惧,对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被动、命定意识的背后,透露出一种以自己的智慧、进取来主宰生活的主动意识。

❹ 河北齐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怎么样

河北齐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2017-12-12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专公司,注册地址位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和平西路668号。

河北齐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30100MA09H309XJ,企业法人王文玲,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河北齐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河北齐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❺ 论述: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

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

内容提要: 作为生活在齐鲁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特的生存样态及其表现形态的齐鲁文化,属"中国传统文化或中的正统派".而山东旅游呈现出的人文视界正是对中国正统文化的巡礼.本文即依据对文化旅游的一般理解,从文物古迹,民俗风情,艺术文化三个层面就齐鲁文化之于山东旅游的氤氲化生意义略做述论.
关键词: 齐鲁文化,山东民俗,文化旅游
作者: 程勇,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山东本为地域名称,但从汉代起就有人用以专指齐鲁之地,正式转成独立的政区名称,则是在金代以后的事.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改称山东省,由是固定下来.这片辽阔的地域之所以世称齐鲁之邦,则是由于在历史上曾分属齐鲁两国.山东不但有海岱湖山的自然胜景,更因齐鲁文化的氤氲化生而富藏人文旅游资源.所谓齐鲁文化是有别于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也就是生活在山东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特的生存样态及其表现形态.与其他文化体系一样,齐鲁文化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既有横向的地域扩展,也有纵向的历史演进.若以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方国文化为标尺,可将贯通古今的山东地域文化概分为先齐鲁方国文化,齐鲁方国文化与后齐鲁方国文化,其中自有一脉相传的精神气质.若依照杨向奎先生所说:"在中国历史上,齐鲁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派",则山东旅游呈现出的人文视界也便是对中国正统文化的巡礼.下面就依据对文化旅游的一般理解,从文物古迹,民俗风情,艺术文化三个层面就齐鲁文化之于山东旅游的氤氲化生意义略做述论.

作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结,载体和象征,满载着历史沧桑的文物古迹构成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层面.在山东辽阔的地域上,文物,遗址,史迹,古建筑星罗棋布,展现着齐鲁文化的精神气质,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从而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胜地.
齐鲁文化可远溯至四五十万年前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并在山东境内形成从沂沭旧石器文化以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国内罕见的完整的史前文化谱系,古文化遗址遍布各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已经给我们展现出这一远古文化的辉煌灿烂,大量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细石器,青铜器文化遗存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进程,而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陶器,石器,玉器,以及文字和夯筑技术的率先发明,无不昭示着远古时代山东人的智慧,影响及于黄河中游,江汉,长江中下游,辽东,冀北以至粤北地区.在山东,更有传说中的古老部落,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居住在山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传说中黄帝,炎帝和颛顼帝的后裔,构成诸夏族;一是太皞(又号伏羲氏)和少皞(或作少昊)后裔的东夷族.传说舜生于诸城,皋陶生于曲阜,而大禹治水的活动,也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对于这些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英雄与圣王的想象与纪念,不仅深植于齐鲁文化的观念层,孳生出诸多民俗节庆典礼,其物质性表现也构成山东旅游的一个主题,齐鲁风物因此沾溉神圣气韵.今天,在博物馆中徜徉,在文化遗址上信步,凝神谛听那些文物传达的历史脉动,我们仿佛可以超迈时空的阻隔,得与中华民族的古老身影亲切照面.倘去济南千佛山瞻仰舜王庙,到曲阜城东凭吊少昊陵,抚今追昔,基于华夏民族想象性认同的根源性的存在感也便会油然而生.
公元前11世纪,周王为控制殷商旧部,封太公望于营丘,建国为齐,以临淄为中心,辖域包括今鲁东,鲁中,鲁北,鲁西;封周公旦于殷人的发祥地奄,建邦称鲁,以曲阜为中心,辖域包括今泰安,新泰,泗水,兖州一带.两国以泰山为界,地理不同,风俗各异.因此,虽然都以东夷文化,商文化,周文化为源头,齐鲁两国却分别发展出功利型与伦理型或可说是智者型与仁者型的方国地域文化.虽然先秦时山东地域内还存在着邾,滕,薛等古国,齐鲁实际是东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可以说大致以泰山为界,齐鲁两国将山东切割为两大政治板块,构成两大文化区域,流风余韵,泽及后世.
齐鲁古都遗址迄今犹存,两国长达八九百年的历史更是遗留下极为丰富的文物史迹.考古发掘已经探明,齐鲁故城皆规模宏大,交通便利,功能完备,铜铁冶炼与制陶制骨的作坊遗址尚存,城墙的断壁残垣迤逦可辨,宫观古台痕迹依稀,故城内外墓冢累累.参观古都遗址,你尽可想象临淄"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的繁华,体味依循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匠人》)定制的鲁城布局所象征的庄严秩序,设计的精巧与施工的精良使人不能不惊佩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你甚至可以沿着东周殉马坑,汉画像石,陶舞俑等文物古迹所指示的方向,去遥想古人的生存样态,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构成了怎样绚丽多姿的生活世界.你还可以登临胶州穆陵雄关的齐长城遗址,济南北郊鞌之战的战场马鞍山,华不注山,前往莘县的马陵道古战场,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的平度即墨古城,寻访那些著名战役的遗迹,于残阳斜照时感慨历史行进的惨烈悲壮;你也可以在春光明媚之日登临曲阜的尼山,舞雩台,虔敬地瞻仰孔子的阙里故宅,和他带领学生习武的矍相圃,讲习诗礼的杏坛,以及颜回居住的陋巷故址,邹城的孟母三迁处,优入圣域,探询儒门圣哲的生命历程与文化传承,在邹城峄山的孔子小鲁处,泰山的孔子登临小天下处,放眼四望,体味一代哲人的宽广胸襟与心灵境界.于是,往圣先贤的音容笑貌,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态,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纵横议论,古战场上的烽火硝烟,金戈铁马,便都在穿越时空隔阂的知识意义追寻和情感体验中浮现出来.
黄松先生认为:"与鲁文化重视义理,道德的伦理型文化形成鲜明对照,齐文化更注重事功,物利.而齐文化的这种功利特质,从未使人产生肃穆的压抑感,却带有极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恢宏的气势中,透出无所不在的空灵."在人文旅游的历史文化层面上,现存的曲阜孔庙和烟台蓬莱阁虽多属明清建筑,却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精神气质.
孔庙是西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我国三大古建筑群.其构成是我国历代的庙堂格局,以殿堂为主,廊庑为配;以台阁为变化,门坊为中轴,墙垣为区划,大成门,大成殿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整个建筑群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结构规整,布局严谨.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给人以肃穆庄严,博大宏深之感.细致考量,孔庙建筑群实是土木写就的强调礼乐和谐的伦理学.就基本格局说,孔庙的中轴线意识十分强烈,八进序列,使整个建筑群的纵深感很强,加强了崇祀即礼的意义,大成殿规模最巨,历代陪祀者居于两庑,孔子妻屈尊寝殿,也无不显示着主次分明的礼的秩序;另一方面,整个建筑群又呈现出一种左右匀齐之绝对对称布局,使其不仅具有礼的特性,而且具有乐的意蕴,是中国式的以礼为基调的礼乐和谐.这是重视理性,道德的伦理型文化的典范体现,充满了内向的忧患意识和理性的反省思考,静穆,壮阔,伟大.
蓬莱阁建筑群座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由吕祖殿,蓬莱主阁等六个建筑单体组成,每个建筑单体又由许多别具风格的亭台楼阁所簇拥,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虽然建筑技术极尽巧妙,各亭殿的廊壁之间更多有历代名人楹联字画,堪称人文萃聚,但蓬莱阁旅游的文化基点却是齐文化空灵特质所构筑起的神仙世界.登临蓬莱阁,或许你能幸运地看到神仙显市的奇景,如苏轼《登州海市》所描绘的:"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海市蜃楼的自然幻景翻成蓬瀛神山的无尽想象;漫步于吕祖殿和仙人桥,令人悠然神往的则是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而倘在雾天伫立于主阁明廊之上,凭栏四顾,看楼台殿阁在雾霭中时隐时现,便不禁顿生置身仙境,出尘超凡之感.蓬莱因此被视为仙山的代称,"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神仙世界似乎触手可及.海外神山传说和蓬莱仙话的文化积淀使得蓬莱阁建筑群充满着轻盈飘逸的气息,而人间仙境的成型则体现了齐文化精神空灵和行为功利的奇妙融合,神奇,端庄,宏丽.
秦汉以后,齐鲁两国文化便融汇于仁智合一的传统文化之中,不复具独立的方国地域文化意义,虽然在齐鲁两国所辖区域内依然保存了一些地方文化特色,在思想,心理,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仍有不同.而且,虽然今日山东大地上遗留下的文物古迹多沿循着传统文化儒释道杂糅的总体格局和发展态势,但山东旅游别具风调的当然还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齐鲁方国文化融合所造就的神韵.这里就简单谈谈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汇之于泰山人文旅游的氤氲化生意义.
泰山有日出云海松涛飞瀑等极为壮美的自然景观,但泰山之所以高踞五岳之首,号称岱宗,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却更仰赖于其深厚的文化内蕴.早在上古时代,泰山就已经受到东夷部族的顶礼膜拜:泰山是大地的主宰——地主,人死后亡魂都归泰山神管辖,因而是归宗神山.齐,鲁两国都承东夷旧邦而建,也均有泰山祭祀,但文化取向却有差异.齐国更多受到东夷原始自然崇拜遗风的影响,盛行祭祀自然神;鲁国更多周礼文化的影响,注重祭山中的等级名分.两国文化的融汇便造就了泰山的一体两面形象,一为宗教性的神山,一为伦理性的圣山.这便构成以后泰山封禅的信仰基础,进而,齐文化的兼容并包导致了多元综合的封禅典礼,鲁文化的尊尊亲亲构建了封禅典礼的象征意义,而齐,鲁文化共有的重民意识则铸就了国泰民安的封禅主题.于是,围绕上述信仰,意义展开的封建帝王的封禅设祭,文人名士的吟哦题咏,黎庶百姓的踏访寻根,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古迹,宗教建筑遍布全山,碑铭石刻所在皆是,巍峨雄浑的自然胜景集聚了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五岳独尊的泰山理所当然地成为首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位于泰山前麓的岱庙,作为泰山古建筑的典型代表,也很鲜明地体现了齐,鲁文化的融汇.虽然历代帝王到泰山封禅时皆驻跸于此,其实乃是供奉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宗教建筑,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内传为宋代所作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便点明了主题,从而与泰山之巅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碧霞祠遥相呼应.但是,这一源自东夷——齐文化的民间信仰主题的表现,却依循了鲁文化的伦理规范:整个建筑群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则均衡对称地配以殿庑廊亭,即使是碑石的安放,树木的栽植也十分讲究对称和谐;主要建筑物尺度高大,次要建筑物则按等级降低,天贶殿正如高高在上的帝王,统摄着其他所有建筑,红墙黄瓦显示着无比尊荣,一切都那样井然有序——这不正是礼乐和谐的孔庙的建筑模式吗 神灵信仰与儒学规范便是如此和谐地融合为一体.

以人为载体的民俗风情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层面,是以入乡随俗为追求目标所营造的旨在使游人亲历和参与的文化与生活空间.民俗学家指出,民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它既具有由民俗事象本身存在属性显示出的内在特征,也包括民俗事象在时空及其发展中显示出的外部特征.山东旅游在民俗文化层上的体现自然是其民俗的乡土特质,而与本文相关的则是在纷繁百态的山东地域民俗事象中集聚呈现的齐鲁文化底蕴.
山东民俗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早在新石器时期,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出史前时期山东民俗的特色.齐鲁封建之后,齐国较好地整合了东夷文化与商周文化传统,"因其俗,简其礼"(《史记·齐太公世家》),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通商惠工,尊贤尚功,具有商品经济的鲜明色彩;鲁国则更多地保持了宗周文化传统,对东夷文化传统则是"变其俗,革其礼"(《史记·鲁周公世家》),敦本抑末,祟礼重教,延续和加强了小农经济形态.商业繁荣的齐人"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史记·苏秦列传》),而以农立国的鲁人"俗好儒,备于礼"(《史记·货殖列传》),"其民好学,上礼义,重廉耻"(《汉书·地理志》).齐鲁民俗之别对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与复杂多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齐人的疏阔多智和鲁人的俭啬好礼便至今犹有印记.不过,随着孔孟儒家学说在西汉中叶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便逐步树立起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而齐人至少在唐代中后期也以忠义闻名于世,所谓"化青齐为邹鲁","风近邹鲁"于是便长期被高悬为评价各地民俗的准则.
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山东地域广阔,地理环境的差别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造就了各具观赏性的民俗文化事象.你可以去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的渔村海岛,体验滨海文化的神奇瑰丽;你可以去东营,惠民一带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感受母亲之河的丰厚馈赠;你可以沿京杭运河山东段巡行,体味运河民俗的迷人风情,从漕运习俗,商业经营习俗,造船习俗,城镇集市习俗,行帮会馆习俗中感叹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在微山湖,东平湖的渔船上感受北方江南的别样风致;你可以在泰山,千佛山的山会庙会上观览山岳文化的民俗画卷,亲身感受深深楔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民间信仰世界,可以在梁山,阳谷,郓城等地欣赏精彩的武术表演,上景阳岗,黄泥岗,狮子楼,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怀想水泊梁山英雄好汉们的轰轰烈烈……这些琳琅满目的民俗风情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旅游的民俗层面,其中活跃着的是山东人的精神信念和伦理情怀,并说到底是山东人个性气质的隐喻性或象征性体现.
刘德增先生指出:"粗犷,豪放,刚烈,节俭,好客,勤劳,坦直,忠信,孝义,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东人'."在文化旅游的各个层面中,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最为直接地体现着山东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而世代传承的儒家伦理也便凝结为山东民俗的核心.
山东人的豪爽坦直,重然诺,讲孝义,由来已久.梁山好汉和瓦岗寨众英雄那些脍炙人口的的传奇故事,《二十四孝》中山东孝子的动人传说,便足够充分地表征着山东人性格的历史影像.而倘若亲身参与进山东人的生活世界,结交一个山东朋友,你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山东人的活法:见面称"二哥",不仅可以让人顿生打虎影响武松一般的豪气,而且透着一股子比"四海之内皆兄弟"还要亲热得多的情意;声嗓粗大,不善言辞,吵不上几句便剑拔弩张,挥拳相向,让你不能不信服"不到山东不知胆大"的谣谚,就连山东女子也刚烈过人,她们哼唱的摇篮曲让人不得不顿生感叹:"这样的催眠曲好像也只有带些男子汉气派的山东小孩的娘才唱得出";胸怀坦荡,感情外露,喜欢开门见山,直来直去,但你尽可放心与山东人交往,因为"山东人的直,是极纯正而不含任性,蛮横或粗野的味道.其直是发源于良心深处,公正庄严的动机.所以,这样的直是一种美德",是"顺道直行"与"顺理直言";与朋友交,尤重孝道,不孝顺父母的人在哪里都会遭到唾弃,而一旦倾心相交,便可为朋友两肋插刀,断头沥血,举手投足间都带有忠诚二字,让你觉得山东人实在是可以完全托赖的人——这样的性格,再加上强悍的体魄和颇为典型的北方人的脸孔,称山东人为"山东大汉"实在并非虚誉.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俗也的确可以鲜明地体现某一地域人们的性格特征.虽然因为气候,地理,物产的缘故,山东各地的食俗有不少内涵差异,例如宴席的座次和格局,饭菜设置和上菜的顺序,在鲁东和鲁西南就差异甚大,但其中体现的山东人性格气质却是基本一致的.山东固然富产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但给外地游客以极深印象的则还是鲁西南的煎饼卷大葱,鲁东的玉米饼就大葱蘸酱,那股生吞活剥,酣畅淋漓的劲头让你不能不敬佩山东人的粗犷.山东人生性节俭,自幼儿起就接受节俭即品行端正的教育,以贪吃好奢为戒,可在对待客人上却又无比大方,宁可自己的家人食不果腹,也要倾囊而出甚至不惜借贷以款待客人.而且,一醉方休是山东人待客的礼数,虽然未免总使外地客人感到不胜酒力的难堪,酒席过后也是一片狼藉的景象,可在豪饮海量当中就体现了山东人的爽直实在.且不说酒酣耳热之际的放言无忌,摩拳擦掌,就是只看看山东人用的海碗大盘,便能深切体味到扑面而来的豪放大气了,这可与讲究精致风雅的江南食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深受儒家礼教熏染的山东人在饮食上也颇重礼节,举凡安席,敬酒,劝菜都有种种讲究,足可见出山东人对体现在男女,尊卑,长幼关系上的礼仪的重视程度.
民俗学者认为:山东的腹地济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的民俗传承,对周围各地有典型意义,可以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其中曲阜,邹城,泰安的民俗特色尤为显著.举凡家族亲族俗制,祖神祭祀,婚丧礼俗,节庆典礼习俗以至衣食住行,在体现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上都是具有典范意义的.这当中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至为重要的则是直承宗周文化的儒家伦理对山东民俗的构型,规范与重铸.假如你有一探究竟的兴味,你便会发现不少婚姻,丧葬,祭祀的礼俗形式可以在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中找到依据,而忠,孝,仁,义的儒家伦理观念也正是那些民俗事象的核心思想,其中在家族(敬老爱幼,嫡长子继承制,男尊女卑,妇女三从四德等),婚姻(尊父母之命,听媒约之言,要求妇女守寡,守贞节等),丧葬(服丧,入殡,停灵,出殡,葬礼,家祭等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你也可以发现,这些观念还赋予了一些习俗以新的意义,固定为具有儒家伦理精神的民俗事象.例如,在曲阜,元宵节观灯便不仅是娱乐性的民间游艺活动,当多年不育的妇女去偷吃那些用豆面,萝卜做成的灯,以祈求怀孕生子,或者去祖坟上"上灯""送灯"时,体现的乃是基于"灯""丁"谐音象征的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仪式性隐喻.你还可以发现,这些观念甚至催生出了别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中国各地都有供奉财神的民俗,但外地特别是南方,香火最盛的是赵公元帅,传说这个道教中的瘟神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禳灾,招财进宝,但在山东,民间信仰的财神却有文武两位,文财神是比干,武财神则是关羽,他们之所以成为财神,则是因为他们的忠义,是通过这种信仰提醒志在逐一什之利的商人切勿见利忘义.
当然,在其他民俗文化圈也不难见到儒家伦理对乡土民俗的规范与重铸的印记,但不能不承认山东民俗在这方面的典范性质,那就请你到邹鲁圣人之地,在色彩斑斓的民俗事象中去寻访正统文化的回响吧!钱穆先生说:"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在为山东人的崇礼尚义折服的同时,你不也能悄然萌生出极为亲切的文化认同感吗

❻ 山东旅游景点推荐哪里准备带小孩去玩玩。

山东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当然就是泰山了,青岛的崂山也是比较不错的,都可以去看一看

❼ 齐鲁文化的精髓包括哪些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回,产生了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概括起来难度很大,我认为忠诚、仁义、好客、豪放、包容是齐鲁文化的具体体现。

❽ 简述齐鲁旅游文化区的主要特征

作为生活在齐鲁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特的生存样态及其表现形态的齐鲁文化,属"中国传统文化或中的正统派".而山东旅游呈现出的人文视界正是对中国正统文化的巡礼.本文即依据对文化旅游的一般理解,从文物古迹,民俗风情,艺术文化三个层面就齐鲁文化之于山东旅游的氤氲化生意义略做述论.
关键词: 齐鲁文化,山东民俗,文化旅游
作者: 程勇,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山东本为地域名称,但从汉代起就有人用以专指齐鲁之地,正式转成独立的政区名称,则是在金代以后的事.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改称山东省,由是固定下来.这片辽阔的地域之所以世称齐鲁之邦,则是由于在历史上曾分属齐鲁两国.山东不但有海岱湖山的自然胜景,更因齐鲁文化的氤氲化生而富藏人文旅游资源.所谓齐鲁文化是有别于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也就是生活在山东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特的生存样态及其表现形态.与其他文化体系一样,齐鲁文化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既有横向的地域扩展,也有纵向的历史演进.若以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方国文化为标尺,可将贯通古今的山东地域文化概分为先齐鲁方国文化,齐鲁方国文化与后齐鲁方国文化,其中自有一脉相传的精神气质.若依照杨向奎先生所说:"在中国历史上,齐鲁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派",则山东旅游呈现出的人文视界也便是对中国正统文化的巡礼.下面就依据对文化旅游的一般理解,从文物古迹,民俗风情,艺术文化三个层面就齐鲁文化之于山东旅游的氤氲化生意义略做述论.

作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结,载体和象征,满载着历史沧桑的文物古迹构成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层面.在山东辽阔的地域上,文物,遗址,史迹,古建筑星罗棋布,展现着齐鲁文化的精神气质,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从而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胜地.
齐鲁文化可远溯至四五十万年前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并在山东境内形成从沂沭旧石器文化以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国内罕见的完整的史前文化谱系,古文化遗址遍布各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已经给我们展现出这一远古文化的辉煌灿烂,大量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细石器,青铜器文化遗存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进程,而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陶器,石器,玉器,以及文字和夯筑技术的率先发明,无不昭示着远古时代山东人的智慧,影响及于黄河中游,江汉,长江中下游,辽东,冀北以至粤北地区.在山东,更有传说中的古老部落,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居住在山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传说中黄帝,炎帝和颛顼帝的后裔,构成诸夏族;一是太皞(又号伏羲氏)和少皞(或作少昊)后裔的东夷族.传说舜生于诸城,皋陶生于曲阜,而大禹治水的活动,也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对于这些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英雄与圣王的想象与纪念,不仅深植于齐鲁文化的观念层,孳生出诸多民俗节庆典礼,其物质性表现也构成山东旅游的一个主题,齐鲁风物因此沾溉神圣气韵.今天,在博物馆中徜徉,在文化遗址上信步,凝神谛听那些文物传达的历史脉动,我们仿佛可以超迈时空的阻隔,得与中华民族的古老身影亲切照面.倘去济南千佛山瞻仰舜王庙,到曲阜城东凭吊少昊陵,抚今追昔,基于华夏民族想象性认同的根源性的存在感也便会油然而生.
公元前11世纪,周王为控制殷商旧部,封太公望于营丘,建国为齐,以临淄为中心,辖域包括今鲁东,鲁中,鲁北,鲁西;封周公旦于殷人的发祥地奄,建邦称鲁,以曲阜为中心,辖域包括今泰安,新泰,泗水,兖州一带.两国以泰山为界,地理不同,风俗各异.因此,虽然都以东夷文化,商文化,周文化为源头,齐鲁两国却分别发展出功利型与伦理型或可说是智者型与仁者型的方国地域文化.虽然先秦时山东地域内还存在着邾,滕,薛等古国,齐鲁实际是东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可以说大致以泰山为界,齐鲁两国将山东切割为两大政治板块,构成两大文化区域,流风余韵,泽及后世.
齐鲁古都遗址迄今犹存,两国长达八九百年的历史更是遗留下极为丰富的文物史迹.考古发掘已经探明,齐鲁故城皆规模宏大,交通便利,功能完备,铜铁冶炼与制陶制骨的作坊遗址尚存,城墙的断壁残垣迤逦可辨,宫观古台痕迹依稀,故城内外墓冢累累.参观古都遗址,你尽可想象临淄"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的繁华,体味依循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匠人》)定制的鲁城布局所象征的庄严秩序,设计的精巧与施工的精良使人不能不惊佩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你甚至可以沿着东周殉马坑,汉画像石,陶舞俑等文物古迹所指示的方向,去遥想古人的生存样态,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构成了怎样绚丽多姿的生活世界.你还可以登临胶州穆陵雄关的齐长城遗址,济南北郊鞌之战的战场马鞍山,华不注山,前往莘县的马陵道古战场,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的平度即墨古城,寻访那些著名战役的遗迹,于残阳斜照时感慨历史行进的惨烈悲壮;你也可以在春光明媚之日登临曲阜的尼山,舞雩台,虔敬地瞻仰孔子的阙里故宅,和他带领学生习武的矍相圃,讲习诗礼的杏坛,以及颜回居住的陋巷故址,邹城的孟母三迁处,优入圣域,探询儒门圣哲的生命历程与文化传承,在邹城峄山的孔子小鲁处,泰山的孔子登临小天下处,放眼四望,体味一代哲人的宽广胸襟与心灵境界.于是,往圣先贤的音容笑貌,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态,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纵横议论,古战场上的烽火硝烟,金戈铁马,便都在穿越时空隔阂的知识意义追寻和情感体验中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