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罕古城
1. 简述伊犁将军长庚在新疆守边卫国的功绩
回忆先父陕甘总督长庚在西北的四十余年
(1990)
长庚,满洲正黄旗人。伊尔根觉罗氏,字少白。曾入都统金顺幕,总理营务。1880年任巴彦岱领队大臣。寻任伊犁副都统。1888年任驻藏大臣,旋擢伊犁将军。 1896年任镶蓝旗汉军都统。曾为领士事宜,多次与英、俄侵略者交涉,抗争。1904年任兵部尚书。次年再任伊犁将军。1909年(宣统元年)任陕甘总督。1911年武昌起义后,镇压、屠杀革命党人。本文作者赵欣余(伊尔根觉罗·培元)系长庚之子,他在以下两篇中,回顾了长庚的家世和从政的一生。
长庚家系简介
长庚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九月十五日出生在甘肃省山丹县。字继仙,号少白,晚号丹堤子,祖上原系宋朝臣民,随徽、钦二帝一同被俘虏入金,赐为赵姓。元、明时期,因其后代繁衍渐多,被迁移至叶赫河滨自成部落,后于天命四年秋被清帝赐姓为伊尔根觉罗。
长庚始祖保时福,太高祖宁柱,高祖果勒敏阿,曾祖倭兴额,父魁瀛(字仙洲)。长庚祖系入关之后被清廷派拨驻防江宁,隶属于正黄旗。
同治年回民起义时的长庚
1864年夏季,当时平瑞为乌鲁木齐都统时,长庚在其部下为幕府,其时陕西回民起义反对清廷,继而新疆回民响应,库车回民崛起占领了新疆南路的大部分城市,同年六月十二日乌鲁木齐回民继起,声势极为浩大。清廷为了镇压回族的反抗,便令平瑞率部前往镇压。
平瑞为了防止回民起义军的继续扩大,立即派兵守御奇台、昌吉、阜康等处。经过几度争战,平瑞非但制服不了回民的武装起义,反被回民起义军团团围困。不久,乌鲁木齐城内粮草将断,平瑞无计可施,便派人于黑夜偷出了重围去古城求援。
但是,由昌吉、呼图壁援运来的粮草屡屡被回民起义军于中途劫去。这时乌鲁木齐城中粮断的消息被回民起义军侦悉,便于八月十三日加紧攻城,连续攻打了十个昼夜未曾停息,城墙上的门楼雉堞都被炮火轰炸殆尽。平瑞见城墙难以御守,便征集全城百姓于城内挖掘沟堑以筑内垣。工事尚未修成,二十三日清晨忽然城东南方向惊天震地一声巨响,东南城墙已被回民起义军炸毁了。平瑞闻报率军力拒,城市虽未被攻破,但是,当时城市粮草已尽,牛马鸡犬等一切能吃的都被吃光了,平瑞的士兵大部分被饿倒了。
八月二十五日夜晚由呼图壁运援的粮草至距城30里外名叫地窝堡的地方,又被回民起义军劫去。于是回民起义军于九月初三日复攻乌城。下面摘录一段长庚记录平瑞守城战死的记录于下:
“……九月初三日寅时风起,忽北城上帐房失火,有首缠白市者自帐出,群知为贼谍,争捕之。俄而,城内关帝,城隍两庙皆火起,贼掘东门拥入。忠襄公(平瑞)在西北城上督战,有请出城图后举者,忠襄公皆眦裂叱之日,我城亡与亡,诸公生死我不能强顾,遂问城上曰,有敢巷战者从我来。有少年念余辈荷戈相随至鼓楼与余遇,余亦随之行。时鼓楼东贼麇集迎战一时许,从者死过半。忠襄公知事不可为,持佩刀谓众少年曰,我身为大臣不可为贼辱,尔等各觅生路,并厉声谓余曰:无守土者无殉城责,汝其速行!余闻之泣下,意犹未决。忠襄公强之始行。公见众散乃向北叩头起而自戕。余驰入署中抱忠襄公幼子欲奔。忠襄公夫人夺之回,阖宅皆仰药举火以殉。余于是潜出低徊泣涕不知所往……”
平瑞死后,长庚遂取道昌吉、古城,去归化探母。同治六年 (1867年)四月长庚奉命补山西县丞,长母因体弱多病仍居归化。分别时长母曾焚香叫长庚在出仕之前明誓报国,大约在我20岁前后和先父长庚在新疆居住时,先父曾将那时的誓言写下裱挂在自己的书斋里。记得其中有:“……天如厌乱,我必为国家收复西陲,惟天地实鉴斯言”之句。
长庚赴任山西时,其时正值甘、宁回民起义军活跃于黄河一带。归化、萨拉齐等地尤为吃紧。这时,长庚奉命通过以上地区押解一批赔偿俄国诺海牲畜银两赴乌里雅苏台。长庚随时易装作为掩护,顺利地完成了这一使命后,被乌里雅苏台将军福济保奏加知州衔,后又奉命代理毕克巡检。同治十年长庚因自己父亲的灵柩尚停于古城寺庙,便应了当时新疆伊犁将军荣通侯(字润亭)的聘请去塔尔巴哈台任职。同治十二年(1873年)陕西回民起义军首领白彦虎联合西宁的回民起义军,合兵攻破了乌鲁木齐,进而又围攻哈密。不久,这支回民起义军的队伍又与回族另外一支起义队伍的首领,元帅马明会合。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呼图壁的汉回也同时响应,高举义旗推白彦虎为领导。
当时驻防在呼图壁的清廷振武营游击徐学功见回民起义军相继而起,声势浩大,便屡屡告急。后经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黑龙江营总依勒和布率骑兵往援,方解了此围。当时长庚也在此番援呼战中立下战功,被保以知县补用并赏带了花翎。
光绪元年帮办大臣金顺奉调继景廉之职任乌鲁木齐都统。金顺经景廉推荐与长庚一见如故,凡军机大事推心委任,并委命其总理营务,统筹全局。自此不久,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皆相继收复,后经过金顺的一再保举,光绪四年(1878年)长庚奉命署理巴彦岱领队大臣职务。光绪六年清军又克服了伊犁,自此清廷镇压了西北回民革命力量,继而又统治了全疆。
葬亲京师及奉旨召见的情况
光绪十一年(1885年)长庚的母亲于吉昌病故,长庚遂即请假奔丧,并亲去古城启运父灵,扶双柩回京,至北京东郊朝阳门外海慧寺同殡,之后又在昌平黄土村一带购买了一块坟地加以埋葬。
长庚自父母双亡之后情绪万分颓丧,在他给他的好友志锐的信中曾这样写道:“……已将功名置之度外,只求今日葬亲明日即死,人生富贵已如灰冷,更何能有他念……”等语。从那以后,长庚便辞官不做,在北京居住守起孝来。
长庚在北京闲居了将近二年,当时清廷又因西北多事,经过军机景廉(秋坪)大司农、恭镗(振夔)将军,长顺(鹤亭)将军、定安(静村)将军等保举,西太后便于光绪十二年三月下诏召见长庚,那还是长庚第一次被召入宫觐见。
记得先父长庚曾对我说,召见时西太后详细地询问了西北的情况,家父长庚当时面呈了自己历年在西北尽心观察的记载及亲手绘制的舆图,当时还奏陈了重要边事数条:
(一)与俄国交往频繁的阿勒泰山,宜早定防守的计划。(二)伊犁边防需兴设军事工程的建议。(三)于缠金等地可大力开发屯田、漠北草地,及哈萨克等民族区应逐步组织、编制军队的计划,等等。
不久,清廷便颁下诏旨,全文为:“奉上谕览奏均悉,该大臣于西北边情地势极称熟悉,所陈各节不无可采,边防关系极重,自应豫为筹划,以固疆圉而杜觊觎,著刘锦棠、谭钟鳞等按照该大臣所奏,体察地方情形详细规划妥议具奏,钦此。”
自清廷颁下这份诏旨之后,长庚名噪京师,凡是关心西北边局的京官、幕府一时都争着和长庚往来。当时长庚在北京大佛寺的住宅,真可以说是门庭若市,目不暇接了。
当时惇亲王掌握着清廷的军机枢密,他对长庚如此详知西北也很感兴趣。惇亲王曾特地设宴宴请长庚,长庚在践邀时,景廉军机赶忙迎过去拉了长庚的袖子亲切地向大家介绍说,这就是我常谈起的,今后为西方保障的国家栋梁长某人。自那以后,长庚的名声愈高,不但是名著京师,而且很快地传到了其他省府。当时志将军(志锐)正在长安,在他寄给长庚的诗中曾有:“君名十日长安播”之句。
当年十月,清廷便命长庚补授伊犁新设立的副都统缺,并赐予其后代以轻骑都尉三品官职世袭五代。
西藏瞻对事变的平息
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月长庚奉调驻藏大臣,当赴任至里塘时,闻知瞻对地方藏民起事,据报原因是由于西藏上层官吏暴虐无道而激起的民变,后又得知是由于首犯巴宗喇嘛等运用军队暴力,企图把一个叛酋之子迎入瞻对去统制该地的藏民而酿成民变。
由于瞻对民变阻挡了长庚赴任的道路,而且长庚尚未到任,兵马饷械等一无所有,也没法去瞻对地区进行排解,因此便在硕般多地方暂住下来,召集了邻近各地方官员调集了一批汉族官兵。在平息瞻对之前,长庚曾对官兵下令说,只许虚张声势,不许杀害藏民。
当时一些幕府则建议长庚趁此机会收回瞻对地区,归属四川管辖。长庚对此建议大不以为然,长庚还对幕府们说出了不能收回瞻对的道理,他说,瞻对地方自乾隆以来叛服不定,劳师伤财,而且在同治初年西藏曾派兵会同川军平定了瞻对,已奉旨将瞻对地方赏给了达赖喇嘛,派堪布管理。如今若是趁机收回瞻对,使朝廷失信于西藏,很可能因小而失大,引起无穷的后患。
后因瞻对地区屡未平息,长庚便会同川督刘秉璋、帮办大臣升泰、歧元将军等部合力平定了藏乱,于当年四月长庚方才抵藏。但是,长庚到任后仅数月之久,便奉旨补授伊犁将军职务,离开西藏去新疆赴任去了。
长庚对待进入伊犁义和团的态度
光绪庚子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起,当时以西太后为首的清廷保守派,最初企图利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赶走外国人,承认义和团为合法组织,允许他们到各地去召募团民。
当时在伊犁也有部分义和团的领导人前去召募团民,传演神拳,得到了伊犁百姓的支持和响应。这时,俄国人借口保护侨商,派兵自萨马进逼边卡,全疆百姓大为慌恐。
当时,陕甘总督魏光焘、新疆巡抚饶应祺等仿照东南各省的办法,与各国领事订立了互保条约,俄国才下令退兵。
以后长庚惟恐如果对义和团放任自流,会得罪外国人,也就会影响他在伊犁的统治地位,于是长庚便采用了一条“中庸之道”:他一方面派员去与俄国领事交涉,凡属伊犁辖地的教堂,俄国侨商的生命财产,完全由长庚负责保护。
另一方面,长庚对待义和团则采取了一种“来之不拒,去而不留”的态度。他把来到伊犁召募练团的一批义和团首领及其成员都安置在伊犁城外20里,距离俄国教堂很远地方的一座山庙里。并用兵在四外包围起来,限制义和团只能在包围的圈子里活动,这样就把去伊犁练团的团民给软禁了起来。
不久,清廷背叛了义和团,长庚也设计诱杀了在伊犁为首设坛的团民领导人。然而对其部下,长庚则采用了可以“自愿”退出伊犁,由伊犁官方“护送”出境的办法,逐步扼杀和瓦解了进入伊犁的义和团。
伊犁收回后中俄交界处的民族问题
伊犁在中俄边境交界处。自伊犁被收回之后,在这段边界上居住最多的哈萨克和布鲁特二族的国籍问题,成了伊犁收回后最复杂的善后问题。
当时,在该地区属于俄国国籍的哈萨克族大约有十分之八九,布鲁特族属俄国籍的约在二分之一左右。但是,这二族不论是属于中籍或俄籍的,他们的衣着、语言,生活习惯等均完全一致。有时在一个部落之内有中有俄,一家之中半中半俄,甚至二人之身忽中忽俄(中父、俄母,或俄父、中母)。这种情况在中俄交界处的数千里地带内都是如此,这样便引起了在不同国境居住的哈、布二族之争,并牵涉到了邦交问题。另外,在当时的中俄国境线上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即甘陕回民有逃到俄境的,以及费尔干省各“缠回”私入中国境内进行贸易而引起纷争的。当时中国法律同俄国法律所规定的宽严程度不同,而且当时俄国领事馆官员对于俄籍哈、布族则过于偏袒,根本无视中国的法律。记得先父长庚在以后谈到了这些事时曾说:“当时这类事情最不好办。如果中国官方对待俄国领事官员的袒护裁判不加闻问,则俄国会更加弱肉强食地为所欲为,如果中国官方对俄领事施加压力,又惟恐有碍邦交,当时掌握之难,实在不亚于东南各省。”
还听先父长庚说过:光绪六年他被提升为伊犁道员时,当时曾有哈萨克人要求长庚允许他们居住伊犁,并请求保护,长庚立刻答应了他们。但是,当时伊犁督统金顺很不愿意这批哈萨克人住在伊犁。长庚立刻去见金顺说:新疆大局初定,如果我们拒绝了哈萨克的依附,则这些哈萨克必去降俄;国籍、疆土的纠纷接连而来,事情更不好办了。于是金顺便同意了。不久,俄国为了这批哈萨克依附中国伊犁的事情果然通过外交机构,强硬地要求归还所依附的哈萨克。但是,俄国人没有确凿的理由,日后,这个纠纷便成为悬案被扔到一边去了。
光绪十四年长庚任伊犁将军时的中俄、中英边界争执
伊犁西方的帕米尔,据说即是唐朝的波谜罗地方,帕米尔距疏勒约1400余里,传说在乾隆二十四年,清将富德曾率部追击一个回酋到了该地,立下了一块碑记为“叶什勒库尔”。
嘉庆、道光以来,因日久年深,石碑湮没遗失了。至咸丰、同治以后,俄国人踞在哈萨克右,中各部与浩罕八部设土耳其斯坦、斜米七河、费尔干等省,甚至在塔城西部的旧雅尔城、阿克苏的察林河以东的乾竺特其都城,与哪格尔隔水相望,在莎车州西南约2000里。其西北可通帕米尔坎,当时帕米尔坎民贫多盗,其酋首经常率部抢掠邻近地方的财物,影响了英、印商人往来贸易。
当时,英国人曾经为此事用书面指责过清政府应对以上问题负责。后来帕米尔坎的酋首又私通了俄国人,变本加厉地抢掠和破坏帕米尔坎几个山口的贸易市场。因此在光绪十六年,英国使臣竟然无理要求清政府割分帕米尔坎的贸易山口。清政府虽然不敢自持主权,但恐怕引起中俄之争,遂婉言拒绝了英国的要求。
长庚赴任伊犁之前,正当俄国派兵侵入了帕米尔境,强横地占据了浩罕牧地,而英国也为了打通中国与印度的通商山口,派兵侵入了哪格尔坎界,借口防御北印度边境。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清廷的文武官员,都主张出兵对俄、英开战。前新疆巡抚陶勒肃(讳秀水)也紧急具文与俄国费尔干巡抚、荚印度总督力争。
于此之际,长庚到达伊犁接任的第二天,便与新疆巡抚力筹边防的防御设施,一面又会商总署坚持以理力争。长庚还暗中私下里联系了清政府驻俄国大使许景澄、驻英国大使薛福成,利用报纸引起了舆论的压力。
英、俄虽然理亏,但是,拒不撤兵,并千方百计地寻找着借口。俄国说:俄国兵开进帕米尔,占领了浩罕是为了防范英国,而英国则借口说:英国派兵占领哪格尔是为了防范俄国。
后来,英、俄又肆意讹诈,否认浩罕和哪格尔属于中国的土地。他们无理要求,如果中国有界碑做为证明,或者能够拿出地图的证据,他们两国便可退兵。但是界碑在前面谈过早已湮没遗失了,而且当时中国官方的地图,对以上地界根本就未予刊载。只是在光绪九年时,由中、英、俄三国协商分界,以乌孜别里山为准。然而,乌孜别里山起伏于万山丛中,根本无法辨认。
在这之后,英国又唆使阿富汗人通过中国领土发兵向俄国挑衅。这更激起了新疆全疆官兵的义愤,一致联名上书请战,认为中国遭受了如此的耻辱而不向英、俄侵略军开战,便是对外国人的屈膝示弱。
长庚见全疆护士气沸腾,便急忙写信给新疆巡抚陶勒肃,要求他紧急设法克制军心,并致信给陶巡抚,全文摘录于下,谓:
“……属地当争,边地当守,而兵衅万不可开,况能戡土匪之将士未足以御强敌,军中所资必仰诸内地及滨江海各省,数月乃达,而俄境铁轨已至萨玛尔干,英属铁轨已至北印度之劳尔,迟速迥殊,又新疆南北路与俄地犬牙相错者几五千余里,虽兵十倍不敷防守,且俄若以轻兵由斋桑斯克走布伦托海犯镇西、哈密,即可梗我咽喉。当此民穷财匮之时,尤不可轻战,只能备预不虞,徐图转圜。毋以小忿而起大衅,增兵徒增民困,益竭民脂”云云。
自此,俄国侵入的浩罕,英国侵入的哪格尔,遂成为外交悬案,被搁置了起来。但是,这是英、俄帝国领土扩张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无可抵赖的铁证之一。
在长庚的遗稿中,关于帕米尔地方的中国领土,后被俄国使用欺诈手段蒙骗去的情况,记载如下:
“……洪文卿使俄时所印中俄交界图,乃俄人谋英思由帕米尔窥印度,诡为个图悉圈我瓯脱阑入俄界,潜遣师袭据帕米尔,谋通南方,英人来诘我总督谓何故割地畀俄,总督愕然以询俄使,俄使梅洪译所印新图示之,指明两国界线,坚不认咎,洪方寝疾始知受欺,惧罪忧卒,俄人寻割帕米尔南疆与英和,英、俄既定约,中国不能与争,遂丧地七百余里。或云此案洪钧为张樵野 (荫桓)所卖云。”
长庚收回俄国借地巴尔鲁克山的情况
巴尔鲁克山位于伊、塔之间,西部面邻俄国边界,南接精河,西南与博罗塔拉地方接壤,为伊、塔之间的干脉要道。东南方直抵奎屯河北岸(即达库尔喀拉乌苏的固尔图),东北直抵塔城东南的老风口:即伊、塔、库、精四界之间,为伊、塔二城后路的要道。
巴尔鲁克山原是一座丰饶的原始森林区,地沃草肥,自从清政府借给俄国之后,俄国人便在那里坐享其利了。
长庚看到巴尔鲁克山为伊、塔要道,深恐俄国一旦因利乘便,伊、塔二城即会束手无策,而且当时在俄国借约期间,巴尔鲁克山还出了很多抢劫案件,中国官方也只能是望洋兴叹,无能为力。
光绪十九年借山条约已近10年限满了,前伊犁副都统额尔庆额曾经连摺奏请索回巴尔鲁克山。但是,软弱无能的清廷总督因为俄国使馆有续借巴尔鲁克山的请求,进退维谷,不敢断然向俄国提出收山事宜。后来长庚接连上奏陈明说:“此山一日不收,则伊塔一日不能宁靖,实为失地利、扰行旅、断后路、危疆域之大害。”
长庚一面上奏,一方面又派员到塔城,与俄驻塔领事馆磋商将近半年之久。后来长庚向俄领事断然地说,如果十年限满时俄国不交还巴尔鲁克山,伊犁官方便要按照人随地归的条件收回此山。俄国领事见无法再厚颜坚持了,最后便答应按期还地迁民。双方并订立了交山文约。
这件事情在当时曾经轰动一时,在周静安观察的记载中曾有这样一段记录:
“……先是俄使与译署(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续借此山,主者佥谓:若拒而不与恐起边衅,不得已,以拟将许之,已将订期于冬月初六日具奏后行之钦遵,乃伊犁已先期电奏到京谓已经交涉回收,此议遂寝。奏闻。
上颇嘉美,一时京师哄传,莫不以巨擘称赞,谓近数十年来洋务得意罕闻之事。”
自此,伊犁、塔城的边防才能相互联为一气。为此,清廷于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以长庚屡办外国交涉有功,特旨兼授镶蓝旗汉军都统的职务。
2. 左宗棠靠办团练起家,镇压太平天国,围剿捻军,绞杀陕甘回民起义。请简单说一下具体过程。
过程不写了,只写他的 过
八股文不佳,一辈子没有中进士。
好斗气,不服人。和李鸿章因浙江问题闹了后半生。
抓权太过。人都到了西北了,还紧抓福建海军。
不懂植物学,在新疆种啥子柳树,却不知道种胡杨。
不通经济, 硬上项目。所办洋务企业统统倒闭。
最大的过,不知道遵守党的民族政策,竟然镇压了回民起义,尽管历史上陕甘汉民给左宗棠建生祠祭拜。
还有,老不退休,阻挡年轻人的路。都7老80了还抬着棺材上陈。有自我吹捧之嫌。
3. 新疆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叫什么名字
新疆阿图什市有一座清真寺,这是新疆的第一座清真寺,是新疆伊斯兰教的发祥地。
公元十世纪之前,整个新疆地区没有伊斯兰教。当时活跃在这个地区的喀拉汗王朝也是绝对禁止伊斯兰教传入的。喀拉汗王朝的第三代汗王博格拉汗在继位前就有一位好友是波斯萨漫王朝的王子阿布.乃斯尔.萨玛尼(后来成为了他的宗教老师),经常给他传输一些伊斯兰教义,他开始对伊斯兰教有了认识和了解。博格拉汗继位后成为了汗王,萨玛尼对汗王说“你给我一块牛皮大的地方,让我盖一座清真寺吧”,汗王应允了。于是,萨玛尼王子用一张牛皮剪成了丝,圈下了这块地,建起了新疆的第一座清真寺。
从此,伊斯兰教从这里开始在整个新疆地区传播起来。
4. 左宗棠是在那年收复新疆的此前历代政府是怎样管辖新疆的
1876-1878年间左宗棠指挥清军驱逐侵占新疆的阿古柏侵略军,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战争。 [战争起因及双方作战部署]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加剧,英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的角逐激化,对中国西部边疆安全构成直接威胁。1865年(清同治四年),中亚浩罕汗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军事头目阿古柏在英国支持下,率兵侵入南疆,建立"哲德莎尔"伪政权,进而占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实行殖民统治。清政府忙于镇压内地人民起义,无暇西顾。1871年,俄国又乘机出兵占领时为新疆军政中心的伊犁地区,加紧与英国争夺中国西北边陲。与此同时,中国东南、西南和南部边疆也面临列强侵略威胁,边疆危机日益严重。1875年(清光绪元年),清廷采纳左宗棠等人当务之急是出兵收复新疆的主张,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根据新疆敌情及地理特点,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同时,筹运粮饷,整顿军队,改善武器装备,并编组了一支以道员刘锦棠部、都统金顺部、提督张曜部为主的作战部队,共约六七万人,委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加紧进行战争准备。 1876年4月,左宗棠从甘肃省城兰州移驻肃州(今酒泉)。时已入新疆的张曜部屯哈密,金顺部屯巴里坤、古城(今奇台)一带。根据既定方针,左宗棠令刘锦棠率所部湘军分批出嘉峪关,经哈密前往巴里坤,会合金顺所部先取北路;命张曜部固守哈密,防敌由吐鲁番东犯。阿古柏得悉清军西进,即由阿克苏赶至托克逊部署防御:以白彦虎(投敌的原陕西回民起义军首领)、马人得(投敌的原新疆封建割据集团头目)等率部分守乌鲁木齐等北疆要地,阻击清军;以一部兵力防守胜金台、辟展(今鄯善)一线;主力2万余人分守达坂、吐鲁番、托克逊,成犄角之势。 [收复北疆] 1876年8月上旬,刘锦棠、金顺二部清军从阜康出发,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避开供水困难的大道,走敌虽严密防守但水源充足的小道,出敌意外地迫近乌鲁木齐北面重地古牧地(今米泉)。扫清敌外围据点后,用大炮轰塌城墙,17日从缺口冲入城内,一举歼敌5000余人,并乘胜r18_c1.gif HTTP/1.1 Accept: */*得等仓皇南逃。尔后,左宗棠命刘锦棠部驻守乌鲁木齐,防止阿古柏军北犯,并继续清剿山中残敌;命金顺挥军西进。昌吉、呼图壁及玛纳斯北城之敌闻风溃逃。9月初,金顺部开始攻玛纳斯南城,月余不克。后刘锦棠、伊犁将军荣全先后增援会攻,于11月6日占领该城。至此,天山北路为阿古柏军占领之地全部收复。时临冬季,大雪封山,刘锦棠等就地筹粮整军,以待来年进军南疆。 [挺进南疆] 1877年4月,左宗棠指挥清军三路并进:刘锦棠部自乌鲁木齐南下攻达坂;张曜部自哈密西进;记名提督徐占彪部出巴里坤,至盐池与张曜部会师,合攻辟展、吐鲁番。刘锦棠部奇袭包围达坂,19日破城,毙俘敌3000余人。随即分兵一部助攻吐鲁番,主力直捣托克逊,迫守敌海古拉(阿古柏次子)于4月下旬弃城西逃。与此同时,张、徐二部清军连克辟展、胜金台等地,吐鲁番守敌白彦虎望风西窜,马人得率部投降。至此,南疆门户洞开。阿古柏见大势已去,5月下旬于库尔勒气急暴病而死(一说绝望自杀,或谓被人毒死)。海古拉携其父尸西遁,由白彦虎防守喀喇沙尔(今焉耆)、库尔勒等地。阿古柏长子伯克·胡里在库车杀其弟海古拉,后于喀什噶尔(今喀什)称王,企图在英俄庇护下负隅顽抗。 是年秋,左宗棠决心尽复南疆,遂以刘锦棠部为"主战"之军,以张曜部为"且战且防"之军,相继长驱西进。南疆各族人民久受阿古柏的荼毒,纷纷拿起武器配合清军作战。10月,刘锦棠部以破竹之势,驰骋2000余里,收复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南疆东四城。西四城叶尔羌(今莎车)、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和阗(今和田)、喀什噶尔之敌益形孤立,内部分崩离析,已降敌的前喀什噶尔守备何步云亦乘机反正。刘锦棠闻讯,立即挥军分路前进,于12月中下旬连克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伯克·胡里、白彦虎等率残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清军攻克和阗。至此,整个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 清军收复新疆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英俄企图利用阿古柏肢解和侵吞中国西北领土的阴谋。沙俄迫于阿古柏侵略势力已彻底失败、左宗棠正积极部署进军伊犁的形势,同意与清政府举行谈判。经过长期反复交涉,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面的斋桑湖以东地区却被沙俄强行割去),从而使新疆各族人民免遭殖民统治,重回祖国怀抱。
5. 详求 古西域72国各国名称及简介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曾先后存在有36个国家。至于古代“西域”三十六国现在的地方,按历史资料,大致应是: (一)乌孙: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是当时乌孙国的属地,但绝大部分被沙俄侵占; (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 (三)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 (四)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 (五)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 (六)楼兰: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 (七)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 (八)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为西域36国中最小的国。 (九)戎卢: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南; (十)纡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东; (十一)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 (上述四国全部在今和田地区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淹没) (十二)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 (十三)、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 (十四)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一带; (十五)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 (十六)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 (十七)莎车: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 (十八)尉头: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 (十九)温宿: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一带; (二十)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后被焉耆吞并; (二十一)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 (二十二)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带; (二十三)乌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 (二十四)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东一带; (二十五)单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东北; (二十六)蒲类: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七)蒲类后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八)西且弥: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东南; (二十九)东且弥: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 (三十)劫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东北; (三十一)狐胡: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以北; (三十二)山国: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 (三十三)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 (三十四)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市及附近地区; (三十五)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 (三十六)车师后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 此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吉宾、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小国为西域国家,现在中亚及阿富汗、印度等国境内
6.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国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国:夜郎古国、楼兰古国、大理古国。
1、夜郎古国
夜郎古国是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地域大致是及贵州及湖南西部、广西北部一带。
秦及汉初,夜郎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地多雨潦、少牲畜、无蚕桑,与巴、蜀、楚、南越均有经济联系。蜀地的枸酱等土产,常经夜郎运到南越。
2、楼兰古国
楼兰古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现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迹。楼兰古国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国,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共有800多年的历史。
3、大理古国
古国大理:1956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同时,大理也是滇西的交通枢纽。改革开放后,大理已逐步发展为滇西的商贸旅游中心城市。
(6)浩罕古城扩展阅读:
1、楼兰古国消失之谜
1900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东,到达孔雀河下游,想寻找行踪不定的罗布泊。3月27日,探险队到达了一个土岗。
这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斯文·赫定发现他们带来的水泄漏了许多。在干旱的沙漠中,没有水就等于死亡。他们于是去寻找水源,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
一座古城出现在他们的眼前:有城墙,有街道,有房屋,甚至还有烽火台。斯文·赫定在这里发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36张写有汉字的纸片、120片竹简和几支毛笔。
斯文·赫定回国后,把文物交给德国的希姆莱鉴定。经鉴定,这座古城是赫赫有名的古国楼兰,整个世界震惊了,随后,许多国家的探险队随之而来。
经历史学家和文物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楼兰古国神秘的面纱被撩开了一角。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组织了楼兰考古队,开始对楼兰古城古道进行调查、考察。
在通向楼兰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队发现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几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是一层套一层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像一个大太阳,不由得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
2、夜郎古国
夜郎古国是中国历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国之一,它和消失在沙漠的楼兰古国以及变身著名旅游圣地的大理古国一起丰富绚丽了大中华的民族文化,并成为中国人心里一块当仁不让的历史文化品牌。
因此,不但黔地,曾为夜郎县属地的湖南沅水流域都在探讨这个在历史上存留了两三百多年,然后又神秘消失的蛮夷古国。
3、大理古国
大理国在内部受到诸侯割据困扰的同时,周边的一些其他民族的部落贵族,也纷纷开始趁机作乱,反抗起大理的统治来。
“乌蛮”三十七部中的“于矢部”在混战中统一了贵州南部地区,建立“罗殿国”。“些么徒”部统一了滇池东南地区,建立“自杞国”。
“邛部”的贵族扩充武装,“闭其境以专利”,自称“山前山后百蛮都鬼主”。“金齿百夷”贵族叭真,兼并了周围各部,建立“景陇金殿国”。
大理国形成了“酋领星碎,相为雄长。干戈日寻,民坠涂炭”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大理国灭亡。
大理国就这样在内部的统治危机与部族的叛乱中国势疲敝,逐渐走向衰落。蒙古灭金之后为了对南宋形成两面包抄的夹击战术,决定先征服大理。
1253年,忽必烈率领率领10万大军,分兵3路进攻师南下,长驱直大理国入,大理国内各部落纷纷投降。
同年十二月,蒙古攻陷大理城,大理末代国君段兴智弃城而逃。1254年,蒙古大军活擒段兴智,存续300余年大理国灭亡了。
7. 喀什古城在哪
喀什古城地理位置在新疆喀什市
喀什噶尔古城,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疏勒国都改称“盘橐城”,前身即西汉时疏勒城。据近年来史学界考证,盘橐遗址就是今喀什市东南郊的艾斯克萨古城,位于克孜勒河与吐曼河交界的高埠之上,从地理位置上看,这种推测极有可能,不过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疏勒国……王治疏勒城…有市列”(《汉书·西域传》),这是2100余年前张骞对喀什古城的最早文字记录。疏勒城(今喀什市)的形成无疑还要提前一二百年。至于此城的方位面积,目前尚无可考。
1主要景点
编辑
莫尔佛塔
位于喀什市东郊20余公里古玛塔格山中段的一座沙丘上,其南面隔恰克玛克河古河道与几公里外的汉诺依古城相忘望。这是我国西域古疏勒国都附近一处著名的佛寺遗址,是唐朝中晚期的建筑物。2001年莫尔佛塔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艾提尕尔清真寺
始建于公元1442年,坐落在景区中心的艾提尕尔广场西侧,约合16820平方米,占地面积25.22亩,是中亚最大的清真寺之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妃故园
阿帕霍加墓,座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占地面积30亩,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距今已350年,是一座典型的维吾尔式古陵墓建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橐城
艾斯克萨古城,“艾斯克萨”维吾尔语为“破城子”之意。地处喀什市帕依纳甫路东侧,1954年,考古学家武伯纶曾来此考察,从种种迹象看,艾斯克萨古堡是公元74年-91年的17年间,班超曾经驻守过的疏勒国盘橐城。现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喀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福乐智慧园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座落在喀什市南郊,占地965平方米,1987年重修,1988年重新开放。现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徕宁城
公元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清军平定了“大小霍加之乱”,统一了整个新疆。不久,喀什驻扎办事大臣永贵上书朝廷,请求另筑一座新城,作为朝廷驻喀官署。乾隆准奏。并于1762年4月动工,到8月底,新城即告建成。新城筑就的第9年,即1771年,乾隆皇帝御笔亲书,为新城定名为“徕宁城”,取安抚边疆各民族、百姓安居乐业之意。新疆解放后到今日,徕宁城一直是公安、武警的驻扎工作之地。是喀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高台民居
维吾尔语的本名叫“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因此地土陶作坊多,才得下这个称谓。高台民居现有居民640多户4000多人,均为维吾尔族。高台占地86亩,内有40多条小巷,其中16条是死胡同。
乌帕尔新石器文化遗址
1972年在喀什市西南50多公里的乌帕尔一带连续发现的阿克塔拉、温古洛克、库鲁克塔拉、德沃勒克4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统一被称为“乌帕尔新石器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西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表明六、七千年前喀什噶尔绿洲上的原始人类与我国黄河流域存在着某种渊源。
汉诺依古城遗址
位于喀什市东北28公里处,地处伯什克然木乡境内,是目前所知喀什市附近起源较早、发展历史最长的一处古文化遗址。起始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年),下至清朝中期,鼎盛于唐、宋时代(公元7世纪-13世纪)。1957年4月被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仙洞
三仙洞位于喀什市北部10余公里处的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的半腰间。据时间推断,喀什三仙洞窟中的壁画与塑像最早开凿年代约在2世纪中晚期,其下限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云木拉克夏宫
原为云木拉克夏涝坝,是历史上清朝驻军指挥机构的供水水源地,军官指挥部在清朝后期已被市民在原址上修建了住宅,曾一度是喀什旧城最大的涝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周边居民提供用水需求,是喀什噶尔古城居民千年来的生活见证。
俄国领事馆
1890年前后,沙俄在喀什噶尔完全站稳了脚跟,即于1893年春,在城西的色满庄,也就是今日的色满宾馆处,兴建正规的领事馆。新领事馆占地1.5万平方米,合22.5亩,所有房屋全部按俄式风格建成,全部平房,厚铁皮尖拱盖顶,屋顶涂以墨绿色油漆,并留有大孔通风气门,屋内地面由厚木板铺就,墙身厚实坚固,四壁有玻璃大窗;冬季取暖用外包铜皮的高大茅炉,领事馆造型别致,显得豪华气派。其建筑样式,对喀什以后的街区建筑有极大影响,效而仿之,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喀什街道上,俄式建筑十分醒目。
英国领事馆
1908年8月25日,英国驻喀什噶尔总领事馆正式成立。首任英国驻喀什噶尔总领事叫叔德华,当时领事馆办公地点在今地区汽车配件公司一带,租用的是民房。直至四年后的1912年,英国在今其尼瓦克宾馆院内兴建正规领事馆。为了要超过沙俄,占地达50亩,是俄领事馆的两倍多。这座英领馆,由瑞典驻喀传教团的谊格伯克设计,前后施工5年,至1917年底才全部竣工。
瑞典基督教代办处
位于景区内今武装部驻地,占地约40亩,内设教堂与两幢瑞典式平房,教堂毁于1934年的喀什战乱,两幢平房至今保留,全砖结构。
耿公祠
左宗棠率大军入疆,前线总指挥刘锦棠将阿古柏侵略军赶出新疆,将大营扎在喀什噶尔后,由他主持,在喀什噶尔老城最高处,修建了一座颇为壮观的耿公祠,祠堂下面即是“九龙泉”。
布拉克贝希泉
维吾尔语“泉边”,位于景区东北部的一处泉景,因有九股泉眼,汉族群众称其为“九龙泉”。清代至解放初期,九龙泉还被人称作“耿公泉”,泉边旧有的一座佛寺也被称为“耿公祠”,这是为纪念东汉名将耿公而附会出的地名。[1]
2地理环境
编辑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中心,南至人民路,北至色满路、亚瓦格路,西至云木拉克夏路,东至吐曼河观光带。喀什噶尔古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情独特,素有“不到喀什游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游不算到喀什”的美誉。
8. 俄国占领了中国新疆西部的一个城市叫什么
伊犁
1871年7月,沙皇俄国趁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侵占新疆并向东进犯之际,出兵占领了伊犁地区。清政府与之多次交涉,沙俄拒不撤兵。1875年,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4月,左宗棠进军新疆,于1877年12月击溃阿古柏,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
1878年6月,清政府任命崇厚为钦差大臣,赴沙皇俄国谈判收复伊犁事宜。1879年10月2日,崇厚在沙俄的胁迫下,未经清政府允许,擅自与沙俄在黑海之滨的里瓦吉亚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条约签订后,国内舆论哗然。1880年2月19日,清廷颁发上谕,任命大理寺少卿、驻英法公使曾纪泽为出使俄国钦差大臣,希望在对俄酌量让步的基础上改订《交收伊犁条约》,挽回一部分主权。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曾纪泽在沙俄拟定的《伊犁条约》上签字画押,并签订了关于赔款交纳办法的专条、中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及其附件《俄商前往中国贸易过界卡伦单》
共20条。主要内容有:1.俄国将伊犁地区归还中国,中国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一带地方划归俄有,根据本约规定的界线,在塔尔巴哈台地区“酌定新界”,在喀什噶尔地区“照两国现管之界勘定、安设界牌”。2.中国赔款900万银卢布(约合509万两白银),限两年内偿清。3.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照旧免税,在新疆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准俄商前往肃州(即嘉峪关)贸易,由俄国运入该处的货物,按旧例减税三分之一。俄商贩货由陆路运入中国,可照旧经张家口、通州前赴天津,或由天津运往别口和内地市场销售。俄人可以在设领各城及张家口建造铺房、行栈。另据中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陆路商路除恰克图至天津一路外,增辟尼布楚—张家口—天津及科布多—张家口—天津两条新线。俄商所往通商路线各处如通州等也准许销售货物,所有完纳税饷等事,均按新章办理。俄商来蒙古、新疆贸易的过境卡伦增至35处。4.俄国得在肃州、吐鲁番两处增设领事,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乌鲁木齐、古城五处,“俟商务兴旺”后陆续添设领事,俄国领事官有权与中国地方官“公同查办”两国人民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切事端。5.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国籍者,均听其便,中国官员不得阻拦。
9. 古时候的西域36国分别是哪36国
乌孙、龟兹、焉耆、若羌、楼兰、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
1、龟兹国
龟兹国(拼音qiū‘cí,梵语Kucina)又称丘慈、邱兹、丘兹,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汉朝时为西域北道诸国之一,唐代安西四镇之一。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
龟兹古代居民属印欧种。回鹘人到来后,人种和语言均逐渐回鹘化,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 、新和六县市。
2、楼兰国
楼兰国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
公元前77年楼兰国更名鄯善国,并迁都泥城,向汉朝称臣,原都城楼兰城则由汉朝派兵屯田,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
国人属印欧人种,语言为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由于孔雀河的改道,罗布泊水萎缩,生存环境日益恶劣。
约公元422年以后,楼兰城民众迫于严重干旱,遗弃楼兰城,逐渐南移,鄯善国(楼兰国)先后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前后经历了约600余年的鄯善国(楼兰国),至此灭亡。
3、小宛
丝绸之路南道之南的小国,位于今新疆且末县境内的南部山区,确地不详。汉朝时有人口1050人,约150户,养兵200人。都城在扜零城,职官有辅国侯、左都尉、右都尉等。
4、戎卢
戎卢,古西域国名,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内。据《汉书》记载,戎卢国距离西汉首都长安八千三百里,东与小宛比邻、南与婼羌接壤。该国约有一千六百多人,兵力有三百余人。戎卢国的灭亡时间不详,但是知道戎卢国最后是被于阗兼并的。
5、西夜
西夜国是丝绸之路南道小国,又名漂沙 。位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境,一说叶城县城西南的乌夏尔巴什即其国都所在地。 西汉时其王在呼犍谷。有4000人,350余户,养兵1000人。
人种与羌人相类。经济以游牧为主,地产玉石。东汉时人口达万余人,户增至2500,养兵达3000人。国分为西夜与子合两部 。东汉初,为莎车所破,东汉末被疏勒所并。
北魏时国名又改称“悉居半”。唐代称“朱俱 波”或“朱居?”,国力且有发展,曾并吞帕米尔高原上的蒲犁国、德若国和依耐国。其王族为疏勒人,语言与于阗语大同小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域三十六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戎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小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楼兰古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龟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