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古城
① 溧阳市中医院的医院院歌
平陵古城,江南之星,青岫叠翠,天目潋艳; 燕山岭下,濑水之滨;人文荟萃,贤才济济; 鲜红的“十字”旗下,我们是承传华厦文明的;
丰饶的“金土地”上,我们是播散幸福之花的;
白衣公民,肩负重任,为民安康,救死扶伤,
圣洁天使,爱心如虹,与民欢乐,无私奉献,
将是我们神圣的使命。驱散百姓心头的愁云。
开拓创新科技兴院不断前进,为了人民的幸福和欢乐,敬献我们的忠诚。
医院地址: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西后街121号
② 咸阳有几个古都在此
咸阳历史悠久, 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自周开始有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回、西魏、北答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80年。境内有27座帝王陵和400余座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陪葬墓,绵延百里,蔚为壮观,素以“秦都、汉陵”闻名于世。更多咸阳介绍可浏览全游网: http://www.3608.com/city/c_intro_268.html
③ 谭国的故都遗迹
谭国故城,古史记载繁多。《春秋.庄公十一年》杜预注:“谭在济南平陵县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两公里处。《齐乘》:“东平陵在济南东七十五里。春秋谭国,齐桓灭之。古城在西南,龙山镇相对。”今城子崖隔武源河与龙山镇相对。《水经注.济水》:“关芦水来源马耳山,北经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源水汇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源泉。北经谭城东,俗谓之有布城也。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武源水从发源至入巨合水,流经不过十余里,而滨河古遗址平陵,巨合皆在其北,南则仅有城子崖,可见是谭城非城子崖莫属。这些记载说明谭城位于武源水与关芦水之间平陵城西南,隔关芦水与龙山镇相对。现武源水已干涸,河道已整平,但从附近整体地貌上看,仍然依稀可辨原河道走向。谭国故城遗址,宛若城垣,断垣残壁至今矗立在沃野平畴上。谭国故城的具体位置,不仅见载于官方的大量典籍、方志,也见载于民间收藏的各地《谭氏族谱》之中。古谭城是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首次发现。1930年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首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整个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墙基宽12.113米,总面积22,3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为4米左右。1989年至1991年又再次进行发掘,有了新的认识:“龙山文化人来此居住时就开始建城,但并无龙山文化城以前的龙山文化堆积。而且龙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积法筑成的,夯筑技术比较原始,而岳石文化城是版筑的,两者城垣的夯土结构迥然有别。因此,此次证明上世纪30年代发现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龙山文化城。龙山文化城是这次的新发现,同时对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确认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 2600多年前的古谭国故城——城子崖。据《姓纂》和《姓谱》记载:“谭子国在济州平陵县西南二里。”这是指谭国都城所在。古谭国位今山东省中部,南倚泰山山地北缘,北临黄河(古济水)南岸,隔河与济阳相望,西至长清县西黄河右岸的广里,东至长白山与邹平,临淄为界。周代的谭国四邻:东为齐国,南为鲁国,西为卫国,西南为遂国,北隔清河(今黄河)为燕国。谭国“盖青济之喉襟,登泰莱之要冲”。前控群山,蜿蜒其南界为屏障;后揽河泽,北扼滔滔黄河之天险,素为战略要地。 据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先生考证:“城子崖,即古谭国之城,谭建国在殷之末叶。”徐北文著《平陵城上雨丝丝》认为,城子崖到了商代,即建立了国家——谭,并由原始社会的居民点发展成为一座城堡,修筑了城池。顾东高著《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和《城子崖考察报告》均认为谭之立国是在商代。
城子崖是一处高出平地三至五米的长方形台地,其外观状如城垣。故村民呼之曰“城子崖”。城子崖位于龙山镇东略北,西倚今小青河支流巨野河,南距胶济铁路平陵城站0.5公里,东北距平陵古城3.5公里,北距商代谭国的早期都城0.5公里,旧济青公路东西穿过遗址。系武源河畔一隆起的台地。 谭国故城丰富的文化堆积,说明了当时城内已集居了相当可观的人口,从文化堆积的普遍性来看,几乎不存在空白区,并且一些房屋紧挨城墙建造,有的就建在早期的城墙之上,这说明当时在城内居住的人口已十分拥挤。目前国内学者多认为龙山时代居民数量为5000至10000人。到了谭国时期人口发展已不少于15000人。从遗址的文化遗存的面积看,足可领略龙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动人风采。遗址中出土的文物,种类之多,数量之大,构思之精巧,艺术造诣之深,皆为世人所称道。当时的谭城处于大周王朝通往东方各国的周道上,可见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放射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之光。谭国都城前后使用达数千年之久,是我国第一座时跨龙山、夏代至春秋使用时间最久的早期城市,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唯一的始于夏代的城市。考古界还发现,以谭国都城城子崖为中心的夏代古城散布于周围多达30余处,其中8万平方米以上的就有八处,这些都是伯益执政时期的所在。至春秋时期,谭国地域内共发现古遗址近百处,其中如巡检遗址、七郎院遗址,东涧溪遗址、候家遗址、马安遗址、西鹅庄遗址等文化遗存,可谓丰富至极。这些无疑对研究山东龙山文化、龙山时代城市的起源、夷商关系、谭国历史等史学理论课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④ 溧阳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啊
第一个回答请不要相信。。。溧阳没什么特别的习俗和周围的城市差不多而且溧阳山清水秀,从来没什么自然灾害街上弄的很干净,经济不错,消费水平很高是个典型的江南小镇人们都很友好和善如果说特别的习俗就是溧阳是个古城人文气息比较浓而且有4A风景区天目湖据说在溧阳某些乡有跳幡神之类的据说是国家遗产
⑤ 济南历史
济南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据考古发掘资料,远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济南东郊龙山镇而被命名。夏代,龙山镇城子崖一带建有较大规模的城市。
商周时代,济南为古谭国(东方方国,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带)地。春秋战国时代,济南属齐国,称“泺”“鞍”“历下”等邑,为齐国西南边陲重镇。
秦代,地属济北郡(郡治博阳,即今泰安)。西汉始置济南郡,郡治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平陵城)。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设济南国,首府东平陵。
前154年,废济南国,复置济南郡。汉武帝时,济南郡辖东平陵、历城等14县,属青州刺史部。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济南郡复称济南国,辖14县,后改辖10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屡屡更替,济南先后为魏、西晋、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境,置郡置国,变化频繁。
其间,济南郡治于西晋永嘉末年(313年前)从平陵(即东平陵)迁至历城。从此,今济南市区成为历代郡国、州府的行政中心。
刘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济南郡侨置冀州,济南为州、郡两级治所。北魏皇兴三年(469年),改侨冀州为齐州,辖济南郡、东魏郡、太原郡等6郡35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郡并县,齐州仍治济南,辖历城等10县。大业三年(607年)齐州改称齐郡。唐朝建立后,复称齐州,辖历城、章丘、长清等6县。唐中叶天宝年间,齐州曾一度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五代时期,仍称齐州,先后为梁、唐、晋、汉、周的辖境。
北宋,齐州先后属京东路和京东东路。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章丘、长清等5县。建炎二年(1128年)后,被金朝所据,仍为济南府,辖7县,属山东东路。
其间,曾一度为原济南知府刘豫建立的伪齐辖境。元初,改为济南路,直隶于中央中书省。至元二年(1265年),辖棣州、滨州2州及历城、章丘、济阳、商河等11县。
金元时期,济南先后为金山东东西路提刑司、元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治所,是山东地区的监察中心。
明初,复称济南府,辖泰安、德州、武定、滨州4州及历城、章丘、长清、济阳、商河等26县。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济南。
济南成为山东省会,全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调整区划。
济南府改辖德州和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州15县。民国初年,撤销济南府,置岱北道,辖27县。1914年岱北道改称济南道,辖县未变。
1925年改辖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0县。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厢及其四郊,正式设立济南市。时济南市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
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设立济南特别市。1949年5月复称济南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奴隶、封建社会的济南。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1958年,历城县划归济南市。其后,章丘、长清县于1978年,平阴县于1985年,济阳、商河县于1990年陆续划归济南市管辖。
1994年2月,济南市被正式确定为副省级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设区。济南市现辖7区3县。
(5)平陵古城扩展阅读:
“济南”,顾名思义,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济水,是一条早已消失了的河流,它发源于河南省的济源县,在山东境内的故道大约就是现在的黄河。
上古时代,济、河、淮(最初可能是指潍水)、江(最初可能是指沂水)并称“四渎”,都是古中国的圣河,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名川。
济水,是沟通中原与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的黄金水道,她在济南上古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用任何语言形容之都不过分。然而“济南”作为地名,却出现较晚。
西汉初年,设置济南郡,郡治在东平陵。东平陵今属章丘,位于今济南以东大约二三十公里处。东平陵西侧2公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城子崖古城遗址。
城子崖古城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它创建于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当时应该是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所在。夏朝的时候,它是赢姓谭国的都城;商周时期,它是子姓谭国的都城。
春秋前期,齐桓公灭掉谭国,设置平陵邑。到了战国,齐国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便在城子崖平陵城的东侧,新建一座360万平方米的东平陵城。
汉代,这座东平陵城成为济南郡的郡城,或者是济南国的都城。东汉末年的曹操,就曾做过济南国的国相。
所以,上古时代,今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今济南以东的章丘一带,只是到了西晋末年,才转移到现在的济南。论其原因,主要在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具体说,东平陵由于是汉魏时期的一座繁荣的大都市,人众物阜,居民用水和工农业用水过多,势必导致地下水位降低。另外,过度的开发,也使得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而影响到附近河流(如武原水)的流量,乃至枯竭。用水问题日益突出,最终迫使人们放弃东平陵城,而将济南郡治迁到历城,也就是今日的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