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内蒙土木特左旗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属于哪个市

你要找到时土默特左旗吧 土默特左旗属于呼和浩特 位于呼和浩特与包头之间
【土默特左旗】归【呼和浩特】管辖,政府所在地——【察素齐】。
一、地理形势
土默特左旗地处内蒙古高原,地貌类型基本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部分。北部为阴山山脉中段的大青山区,总面积1007.57平方公里,海拔1300—2200多米;南部为土默川平原,总面积1772.3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1100米之间。
二、山地
(一)主要山峰
金銮殿山,位于毕克齐镇正北12公里处,山巅曾出土龟趺铜牌。前人著述认为魏帝行宫即在此山。也有人认为金銮殿山当为北魏广德殿址,故有是称。山顶为全旗最高点,海拔2271米。
西九峰,位于陶思浩乡陶思浩村北6公里,西白石头沟西侧,旧时有人认为该山为绥远境内诸峰最高处,当地人呼为“九分”,海拔2231米。
东九峰,位于西白石头沟口以北9公里处,与西九峰相对,海拔2060米。
马化龙山,位于东九峰东北1.5公里处,海拔2115.9米,与东九峰对峙而立,气势十分雄伟。
楼华山,位于察素齐镇东北、朱儿沟村北6.5公里处,临沟一侧,山峰陡峭,与对侧山壁构成“石门”天险,海拔1723.9米。
此老山,位于察素齐镇东8公里此老村后,南临土默川,山势巍峨独立,海拔1809米,其巅有圣母庙,每年四月初八日焚香者甚众。
圆山子山,位于察素齐镇万家沟村北,山势呈圆形,为土左旗北界,海拔2196米。
盘道山,位于毕克齐镇水磨沟棚顺营村北6公里处,海拔2080.3米。
狮子山,位于察素齐镇把什村西1公里处,海拔1282米,形似猛狮,亦为前山一峻。
二)主要沟谷
霍寨沟,沟口位于台阁牧镇霍寨村,北西南东走向,沟深24公里。
东白石头沟,沟口位于台阁牧镇沟门村,北南走向,沟深约30公里。
水磨沟,沟口位于毕克齐镇水磨村,北南走向,该沟在呼市十八道半沟中最大,《水经注》谓此为“ 白道中溪”。向北可通武川县,历来为南北交通要道,沟中曾出土罗马金币等物。据考,该沟在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沟深65公里。
黑牛沟,沟口位于毕克齐镇鸟尔素村西北,为北西南东走向,北与朱尔沟汇合,为山南通漠北之捷径。
朱儿沟,沟口位于察素齐镇朱儿沟村,北南走向,车辆可达武川。清末以来,该沟为最繁忙的民间通道之一,沟深约30公里。
西、东沟,沟口位于察素齐镇北西沟门村,沟深各为5公里,两沟仅隔一岗(中鼻梁)。
万家沟,沟口位于察素齐镇沙尔沁村、古城村之间,北西南东走向,沟深25公里。
西白石头沟(一前晌沟),沟口位于陶思浩乡沟门村,北南走向,沟深约25公里,向北可通武川,向西可通包头市土右旗。
古雁沟,沟口位于陶思浩乡古雁村西,北西南东走向,沟深约10公里。
三、平原
土默特左旗平原区属广阔的土默川平原部分,基本范围为大青山以南旗境之全部,地形平坦。按地貌成因,可分为:
山麓洪积平原,为大青山前至110国道以北区域内,该地带为接受来自山区的沉积物逐渐形成的冲积平原,地面高程在1030—1050米之间。
山前冲积平原,为山麓洪积平原南5—10公里之内,该地带为来自大青山的冲积物、沉积物,高程在1000—1030米之间。
黄河冲积平原,为哈素海以及退水渠以西部分,由于黄河故道从大青山前逐渐南移,使这一区域沉积了黄河冲积物,该范围地势平坦,高程在990米左右,为平原区的低凹地区。
大黑河冲积平原,为哈素海及退水渠以东部分,由大黑河冲积而成,高程在990米—1000米之间。
另外,沙尔沁、沙尔营两乡范围之内地势较高,为蛮汉山山麓阶地,高程在1010米—1060米之间。
一、文体设施
土默特左旗文化馆。始建于1951年10月,2001年10月建立新馆。馆内设有中老年活动中心、舞蹈排练厅、台球厅、少年乒乓球培训中心、艺术培训学校、音乐室等。
土默特左旗图书馆。筹建于1951年10月,1952年正式开馆,馆内藏书1071册。2000年8月,图书馆新建127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大楼内设书库、成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电脑室、自学室、办公室等,同时能容纳300多人看书学习。全馆总藏书30780册,内容涉及五大部类、二十二大类。平均每年接待读者15000人次,流通图书23300册次,开架书刊占到80%。为了弥补书源不足,加强了与各中学图书馆的协作,把全旗五所较大的中学图书馆,分设为旗图书馆分馆,实现了馆藏资源共享,同时建立健全了地方文献目录。2004年7月被评为“三级图书馆”。
文物馆。成立于1979年,馆址位于察素齐镇人民路南白塔寺内,占地10080平方米,馆藏有新石器时代以来各个时期的文物百余件。
体育运动中心。占地面积为7.86万平方米,包括体育场、灯光篮球场、训练房、游泳池等附属设施,可容纳两万人观看比赛。
土默特左旗新华书店。成立于1951年8月(当时是归绥县支店),1970年划归呼市,接受呼市新华书店管理。新华书店现有办公楼一处,库房一处,门市部三处,总面积3395平方米,经营的图书品种1万多种,实行微机管理,所有图书都可以在网上订货。同时,新华书店也是全旗中小学教材的中转发行中心。
二、土默特左旗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成立于1990年10月,下设美术书法协会、作家协会、音乐舞蹈戏剧协会、民间艺术协会、影视协会5个协会。十几年来文学艺术工作者努力钻研业务,科研及艺术创作颇丰,培养扶持了一大批文学艺术爱好者。前任文联副主席云雪冰同志的中国画《初夕》,参加了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展览并被送往延安展出;国画《正月》、《长城颂》选送到加拿大参展。会员卢林旺同志多幅作品入选《东方书法长城巨卷》、《艺海撷英》等大型画册。
三、《土默特报》
《土默特报》创刊于1958年10月,由中国共产党土默特旗委员会主办,该报为周3刊,8开4版,报头由乌兰夫题写,主要栏目有政文、消息、时事等。1959年6月停刊。1998年9月,《土默特报》复刊,由中共土默特左旗委宣传部主办,为旗委机关报,8开8版,主要栏目有综合新闻、时事信息、生活指南、服务天地、副刊等。1999年,《土默特报》改为《<呼和浩特日报>土默特左旗版》,接受呼和浩特日报社业务指导。2003年,复改为《土默特报》,8开4版,每周一刊。
【政情概况】
2004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5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4.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896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市前列
【资源特点】
土左旗境内河流水系主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哈素海及沿山各大小山沟水,平均年径流量4.1亿立方米,年产地表水1.8亿立方米,地下水2.3亿立方米,每年引黄河水入境733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丰富,年开采量为3.2亿立方米。全旗水利工程有哈素海水库、红领巾水库、万家沟水库、五一水库等,水库总库容蓄水量1.6亿立方米。
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48种,具有开采价值的有无烟煤、黄金、石棉、泥炭、石墨、云母、紫砂陶土等10余种,其中尤以紫砂陶土、石墨、泥炭最具开采价值。
全旗有林地面积22043公顷,用材林地面积1772公顷,总蓄积量703998立方米;草场面积28万亩;养殖水面面积4.5万亩;野生动物有狍子、鹿、青羊、狐狸等30余种;野生植物400余种。
【政区划分】
全旗现辖11个乡,5个镇,1个开发区,321个行政村,456个自然村。
【人口面积】
2004年底,全旗总人口3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8万人,占总人口的86.88%;总面积271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旗总面积的33.5%,平原面积约占全旗总面积的66.5%,
【自然特征】
土默特左旗地形北高南低,北面是大青山山地,最高海拔2270米,南部是土默特平原,海拔最低点哈素海为988.2米。全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6.3℃,年均日照2876.6小时,无霜期130天,年均降水量400毫米,年均蒸发量1870.3毫米,年均冻土层厚108厘米,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楼主给分啦

②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市概况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部边疆的战略要冲和边陲重镇。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国家沿边开放带与黄河经济开发带的交汇点,是我国与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各国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
呼和浩特市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北依阴山山脉,南濒九曲黄河,市区平均海拔1050米,年平均气温8℃左右,年降雨量350-500毫米,日照时数3000多小时,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特别是每年的7、8、9月,绿树成荫,气候凉爽, 更是旅游避暑的黄金季节。
呼和浩特市辖四区、四县、一旗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即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05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总人口244万人, 其中市区人口143万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满、朝鲜、 达斡尔、鄂温克等36个民族聚居的地区。
呼和浩特具有独特的经济区位优势,正西150 公里是“稀土之都”包头,偏北490 公里是“内陆口岸”二连浩特,西南380公里是鄂尔多斯天然气田, 东南距首都北京也只有 578公里,是西部地区首府、省会城市中距离北京最近的城市。
呼和浩特地域辽阔,物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矿产有煤、石墨、稀土、膨润土、石灰石和金、铜、铁等上百种,现已探明的矿产地170余处,矿点及矿化点128处。其中武川县的黄金储量居自治区前列,清水河县的陶土储量之大、品位之高为全国少有。此外,还有丰富的农畜土特产品,开发潜力比较大。
呼和浩特的工业以纺织、服装、食品、电子、石化、电力、机械、建材为主,共20多个行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伊利、仕奇、炼油厂、化肥厂、卷烟厂、TCL 内蒙古电器有限公司、金河、三角、金宇、蒙牛、三联化工等十多家实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伊利集团已发展成为全国乳制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及中国最大的冰淇淋生产厂家,内蒙古仕奇集团生产的“仕奇”牌西装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牌西装之一。
呼和浩特农村经济发展良好。现有耕地840万亩, 粮食产量稳定在90万吨左右。引黄入呼、万家沟水库等水利设施的建设,正在逐步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条件。依托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进展较快,目前,马铃薯、玉米、蔬菜、乳品等农畜产品的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伊利集团、蒙牛公司、华蒙金河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拉动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呼和浩特是自治区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网络中心,京兰铁路和3条国道在这里交汇, 京呼高速公路和呼包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民航已经开通了48条国内航线和2条国际航线, 电话全部实现了交换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百人拥有电话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八。随着多条铁路、公路和光缆的开通,呼和浩特已经成为连接东北、华北以及首都北京通往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
呼和浩特的科研教育也有一定的优势。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24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万余人;全市科技人员占自治区全部科技人员总数的30%以上,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约占 20%以上。全市拥有高等院校8所,中等专业学校34所。呼和浩特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也有一定的潜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生物技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优势和基础。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以如意、金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托县星火密集区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呼和浩特对外开放步伐较快。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沿边开放城市之一,多年来,我们致力于软、硬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来“筑巢引凤”,招商引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如意、金川开发区为龙头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对外交往方面,呼和浩特同日本国爱知县冈崎市、蒙古国乌兰巴托市等28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2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呼和浩特有两千多年的文字记载,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里有距今七八十万年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遗址“大窑文化”;有始筑于战国时代的我国最古老的“赵长城”;有作为“胡汉和亲”历史见证的昭君墓和闻名遐迩的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字刻写的天文图金刚舍利宝塔;被誉为“召城之最”的大召、“佛教建筑典范”的席力图召、“杏坞番红”的乌素图召、“古木参天”的喇嘛洞召等众多召庙共同组成独具魅力的召庙文化。加上充满蒙古族特色的草原风光、具有大漠风情的黄河旅游区、号称“塞外西湖”的哈素海度假村和位于大青山丛林翠柏中的乌素图国家森林旅游娱乐区,使呼和浩特成为游人向往的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通过实施以调整结构为重点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工程、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的脱贫致富达小康工程、以提高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文明程度为核心的现代化首府城市建设工程等“三大系统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九五”期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9.2亿元。比“八五”期末增长70.7%,年均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8.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5.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13%和10.5%,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78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2.9亿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600万美元。
展望未来,呼和浩特发展前景广阔,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绘就了世纪之初的发展蓝图:“十五”期间,我市总体发展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提高”,推进“三大系统工程”,强化“四个意识”,完成“五大战略任务”(一个目标即: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两个提高即: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财政收入水平。三大系统工程即: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心任务的脱贫致富达小康工程、以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工程、以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和文明程度为核心的现代化首府城市建设工程。四个意识即:首府意识、服务意识、机遇意识、赶超意识。五大战略任务即: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体制创新和科教创新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化首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与合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以此,全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和生态市建设步伐,努力促进首府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早日把呼和浩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府城市,到2005年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60万人左右,建成区面积控制在1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15年,中心城市、三个卫星城市及两个县城人口规模共达到260万人左右,城市建成区控制在200平方公里左右。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6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60元。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700亿元,到2015年力争突破千亿元大关。目前,244万呼和浩特人民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把呼和浩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

相关连接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呼和浩特—城市概况

【地理状况】【历史沿革】【城市特点】【城市现状】【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地理状况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所辖市,自治区首府。位于内蒙古中部土默川平原上,北靠大青山,南濒黄河。东距首都北京669公里。介于北纬39°35′~40°51′,东经110°46′~112°10′之间。东临集宁市、丰镇市,南隔长城与山西朔州市相望,西与包头市为邻,北与四子王旗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00公里,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77.9平方公里。现辖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郊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等4区1旗4县。总人口200.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01.8万人。居民中蒙古族较多,约17万人,还有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壮、藏、苗、土家、锡伯、维吾尔、鄂伦春等35个民族。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青山横亘北部,蛮汉山绵延东部,丘陵起伏于南部,形成一马蹄形,环山之间为平畴沃野。市区平均海拔1100米,山地最高点海拔2246米。境内河流为黄河水系,有大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枪盘河(水磨沟河)向西南汇入黄河,东部有湖泊哈素海。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长夏短,年平均气温6.4℃,1月份平均气温

③ 呼和浩特察素齐历史

“察素齐”系蒙古语译音,意为“造纸的房子”。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北部,是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旗委、旗人民政府驻地。地处呼包鄂经济圈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北靠武川县,西与只几梁乡毗邻,南与善岱镇、塔布赛乡相连,东与毕克齐镇、北什轴乡接壤。土地面积4060平方公里。
“察素齐”系蒙古语译音,意为“造纸的房子”。1950年为土默特旗第四区第四行政村,1954年建察素齐镇,1958年改察素齐乌宁公社。1960年旗政府驻地由萨拉齐镇迁到察素齐镇,1961年改为察素齐公社,1975年分设察素齐镇公社和察素齐农村公社,1981年镇公社改察素齐镇,1984年农村公社改为察素齐乡。1987年镇乡合一,建察素齐镇。1996年?,面积40.6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辖中山、太平、友好、西园、西沟门、瓦窑6个行政村和12个以序数命名的居委会。
2001年,撤销此老乡,并入察素齐镇,并划入原青山乡的东沟、宿尼板2村。2002年?,辖大众路、西园西、西园东、中山路西、中山路东、影院路、站南街、全胜路西、全胜路东、友好街、太平街、人民北路、水泥厂13个居委会;西园、中山、友好、太平、瓦窑、西沟门、朱尔沟、此老、东王毕克齐、点什气、秃力亥、什兵地、尔胜、兰灿、倘不浪、讨合气、山盖、东沟、宿尼板19个行政村。2006年,撤销把什乡,并入察素齐镇。
原此老乡为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辖乡。位于旗境北部,距旗政府7千米。呼(和浩特)包(头)公路、京包(头)铁路横贯乡境。“此老”系蒙古语译音,意为“石头”。1961年设此老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107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此老、王毕克齐、朱尔沟、点什气、秃力亥、什兵地、尔胜、倘不浪、兰灿、讨合气、山盖11个行政村。2001年撤销并入察素齐镇。
原把什乡为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辖乡。位于旗政府西北3千米。面积157平方千米,人口5808户21911人(2007年),其中农业人口5428户21274人,非农业人口564户637人。110国道和京包(头)铁路横贯乡境。“把什”系蒙古语“先生房子”的节略译音。1961年从乌宁公社分出,建把什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70.6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其中蒙古族0.23万人,辖把什、古城、沙尔沁、西柜、南柜、红房子、五里坡、毛脑亥、平基、那什图、西河沿、太阳、多尔计、云社堡、参将、缸房16个行政村。2001年,划入原哈素乡的二十家、善友板、恼木汗3村和原青山乡的万家沟、丈房塔2村;辖把什、古城、沙尔沁、西柜、红房子、多尔计、大阳、云社堡、南柜、五里坡、缸房、平基、毛脑亥、参将、西河沿、那什图、万庆、二十家、善友板、恼木汗、万家沟、丈房塔22个行政村(万庆村原属?)。2006年撤销并入察素齐镇。

④ 黄河一共有多少条分支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黄河支流众多,重要支流主要有:

一、白河和黑河

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两条大支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高原,两河分水岭低矮,无明显流域界,存在同谷异水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

黑河(又称墨曲),因两岸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自河(又称嘎曲),地势较高,泥炭出露不明显,河水较清。

白河发源于红原县查勒肯,自南而北,流经红原县,至若尔盖县的唐克镇附近汇入黄河,河道长270公里,流域面积5488平方公里,干流均为土质河床。从河源至龙日坝,河道长38公里,流经丘陵山区,落差大,平均比降为24‰,谷底宽0.5~1.5公里;龙日坝至瓦切,河道长155公里,流经浅山丘陵区,河道弯曲,比降已降至0.6‰,谷底宽达2~3公里,两岸多滩地,部分地段已沼泽化,区间有五条较大支流汇入;瓦切至入黄口,河道长77公里,流经平原区,河道蜿蜒曲折,比降平缓,平均为0.3‰,谷底宽增至3~5公里。

黑河发源于红原与松潘两县交界岷山西麓的洞亚恰,由东南流向西北,经若尔盖县,于甘肃省玛曲县曲果果芒汇入黄河,河道长456公里,流域面积7608平方公里。

白河、黑河流域位于红原弧形构造的内侧,受弧形构造的控制。在早更新世时期,这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而断陷成湖,汇集周围山地水流,自成独立水系,称为唐克湖,后逐渐成为沼泽。白河、黑河就是在这一沼泽区发展而成的,所以这两条河除上游丘陵区有较明显的河谷外,大部分河段河流都在盆底沼泽间串流蛇曲,水系发育为湖串形。沼泽遍布,湖泊众多,较大的沼泽地有喀哈尔乔、乔雷乔、乔迪公玛、黑青乔、鄂列格纳和日十乔等,较大湖泊有哈丘、措拉坚、莫乌错尔格等。湖沼面积共4322平方公里,其中白河流域1020平方公里,黑河流域3302平方公里,分别占各河流域面积的18.6%和43.4%。这些沼泽地区,河道平缓,排泄不畅,底层又为粘性土质,渗透性差,土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而且日照强烈,植物生长繁茂,有利于泥炭、沼泽发育。在这种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沼泽地。泥炭层厚可达十几米以上,储量19.1亿吨,分布集中,质量也比较好,据当地试验,泥炭的发热量很高,每公斤可达3000大卡,大致与木柴相仿。泥炭不仅是一种能源,而且可以作为良好的有机肥料,还可以提炼稀有金属和化工原料。

白河、黑河流域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又是“松潘低压”常年所在地区。地面高程在海拔34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只有0.7~1.1℃,极端最低气温达-33.7℃。气候特点是“冬长、夏无、春秋短”。多年平均气压为666~670毫巴,变幅不大,水的沸点很低只有88℃左右。空气中的含氧量约相当于内地平原的40%~67%。年平均降水量为640~750毫米,是黄河流域年降水量的高值区之一,7~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暴雨的量级和频次都是黄河流域的低值区,加之地面沼泽对径流的滞缓作用,无大洪峰出现。黑河若尔盖水文站1961年7月7日实测洪峰流量为191立方米每秒,历时一个月,洪水总量达3.3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白河为17.8亿立方米,黑河为18.3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分别为32.4万立方米和24.1万立方米,居黄河支流之冠。

二、洮河

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按沟门村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0.8万立方米,仅次于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

洮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黄土高原西部,兼有这两大地区的特点。地形类别复杂多样,上游为河源草原区,中游为土石山林区和黄土丘陵区,大多数地区都是草场辽阔、森林茂密的地方,地面覆盖度高,水源涵养条件好。下游属黄土丘陵沟整区,约占流域面积27%,沟壑纵横,植被稀少,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流域气候,虽属大陆性,但因受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气候交绥的影响,大部地区湿润多雨,降水量较大,除最北部年降水量近400毫米外,其余90%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均在6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还高达八九百毫米。

洮河水系发育,受西秦岭构造体系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褶皱频繁,断裂以高角度断层为主,多为北西西方向,因而干流呈大“L”形,其转折点在由民县。河源至由民县,洮河大体顺西秦岭自西向东流,经417公里至由民县后,急转西北再向北流,又行256公里入刘家峡水库区。岷县境内洮河河谷形态较为开阔,滩台地较多,是流域的主要农业区之一。河出岷县后峡谷与川地相间,川地人口较多,农业集中,峡谷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洮河流域平均宽度只有38公里,不易形成大洪水。

三、湟水

湟水是黄河上游左岸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境,流经西宁市,于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全长374公里,流域面积32863平方公里,其中约有88%的面积属青海省,12%的面积属甘肃省。

湟水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隅,北界以巍峨高耸的祁连山脉与河西走廊水系相邻,南部以拉鸡山与黄河干流为界,西隔日月山与青海湖为邻。湟水流域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大地构造属祁连山褶皱带,地质条件复杂,因而水系构造十分独特。流域地貌的主要格局是由北西走向的三条相互平行山脉及其所夹的两条谷地组成,构成了湟水干流与支流大通河两个并行、但自然条件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观区。

支流大通河位于流域北部,由祁连山及其紧傍的大坂山组成一狭长的谷地,大通河流经其间,上游多沼泽,中下游为高山峡谷,河道长561公里。以两河交汇点计,它比湟水干流还长256公里。大通河流域面积15130平方公里,占湟水流域面积的46%,流域平均宽仅30~50公里。流域内海拔高程为3000~4000米,气候寒冷,林草繁茂,人烟稀少,以畜牧业为主。

湟水干流位于流域南部,由大坂山和拉鸡山两条平行山脉组成一条较宽的谷地,湟水流经其间,流域平均宽60~100公里。两岸支流众多,呈平行对称排列,较大支流有药水河、西纳川、北川河、沙塘川、引胜沟等。北川河流域面积3371平方公里,仅次于大通河。湟水干流谷地,主要地形为黄土丘陵,土层深厚,海拔较大通河为低,气候温和,人口稠密,农业开发较早,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湟水流域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区内地形差异大,气温的时空变化也较大,西宁有句民谚:“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地区的气候多变的特点。流域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0.6~7.9℃,七月平均气温也只有10~22℃,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大通河可达600毫米以上。湟水干流与支流大通河的水沙情况有很大差别。据民和、享堂两水文站资料统计,湟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6.5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为0.24亿吨。湟水干流民和站年平均径流量为17.9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1.5万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2050万吨,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300多吨,属轻度侵蚀。支流大通河水量较丰,据享堂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为28.6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9万立方米,高出湟水干流64%;沙量很少,只有涅水干流的15.5%,平均含沙量仅1.13公斤每立方米,是一条清水河流。

四、大黑河

大黑河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东北隅,是黄河上游末端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境的坝顶村,流经呼和浩特市近郊,于托克托县城附近注入黄河,干流长236公里,流域面积17673平方公里。流域内盆地面积51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纵横,是自治区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北部为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54%,其余为黄土丘陵区。在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向由西向东,大黑河干流由北东方向流来,形成对流格局,故称逆向支流。

大黑河流域在大地构造上,北部山区属于阴山东西纬向构造带,南部平原属于断陷盆地,这个断陷盆地称为河套湖,大约在第三纪初期就已形成,自成独立水系,大黑河只是当时盆地周围水系中位于东边的一条大支流。自晚更新世以来,由于盆地南边河曲至托克托间的支流被黄河溯源侵蚀而拉开,湖盆遂归入黄河水系,大黑河才成为黄河的支流。
大黑河水系由东部的大黑河支流、西部诸支流以及哈素海退水渠三部分组成。大黑河干流由河源至美岱,河长120公里,穿行于石山峡谷间,平均比降4.7‰;美岱以下至河口,河长116公里,流经土默特川平原,系土质河床,其中美岱至三两河长63公里,比降1.63‰,三两至河口河长53公里,比降0.36‰,在美岱以下左岸有什拉乌素河、宝贝河等较大支流汇入。西部各支流,都发源于大青山,较大的有哈拉沁沟、乌素图沟、枪盘河(水磨沟)、万家沟、美岱沟、水涧沟等,集水面积数百平方公里至千余平方公里,沟道长数十至百公里,比降陡,沟口附近有洪积扇,出峪口后无明显河床,山洪漫流于平川之上然后入大黑河。哈素海退水渠,由北向南流经平原低洼处,将平原分为两半,东部称大黑河冲积平原,西部称黄河冲积平原,汇集各渠系之退水流入大黑河的尾闾处。大黑河水系的特点是干流和支流在山区均有固定流路,进入平原后则无固定流路,并多与灌溉渠道交织在一起,水系紊乱,排泄不畅。历史上大水之年,托克托附近常常是三面高水压境,南面又受黄河顶托,素有“万水归托”之称。

本流域地处中纬度,属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降雨集中。年平均降雨量330~460毫米,由东向西递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大黑河的水沙,主要来自山区和丘陵区。干流美岱站及下游左岸支流年径流量为1.96亿立方米,右岸大青山各支流为2.33亿立方米,共有年径流量4.29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4万立方米。年输沙量以美岱站计为600万吨,平均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400吨。水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洪水多出现在七八两个月,陡涨陡落,山洪暴发时,常挟带大量泥沙并含有大量有机质,淤积土默特川平原,使之成为肥沃的土地。早在2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引用山区洪水淤灌农田。建国后有了更大发展,干流和各支流峪口以下,修建了许多引洪淤灌工程,节节引走洪水和泥沙,自1968年以来,除个别大水年外,大黑河的洪水很少流入黄河。

五、窟野河

窟野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的巴定沟,流向东南,于陕西省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干流长242公里,流域面积8706平方公里。据温家川水文站1954~1980年实测资料统计,年径流量7.4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36亿吨,平均含沙量高达182公斤每立方米,是黄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流域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高达1.56万吨,中下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每平方公里竟高达2~3万吨,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泥沙颗粒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占总沙量的60%,因此,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严重影响。

窟野河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从1500米降至740米,流域平均比降较大。水系分布为乔木树枝状,在神木房子塔以上分为两大支,西支为正流称乌兰木伦河;东支称 牛川,是最大的支流,河长109公里,集水面积227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6%。两河合流后称窟野河,两岸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支沟甚多,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流域西北部地区属风沙和干燥草原区,植被稀少,风蚀严重。

流域内出露的岩层多为砂岩或砂页岩互层,呈水平排列,强度低,易风化。基岩上部为红土、红色土与新黄土。新黄土由风积而成,中值粒径大于0.045毫米。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常见暴雨中心地区之一,短历时暴雨强度可达每分钟2毫米以上,往往形成涨落迅猛的大洪水,含沙量极高。温家川水文站实测,1976年最大洪峰流量达140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曾出现过1700公斤每立方米的高含沙量。窟野河流域属黄土高原与荒漠地带接壤地区,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流域内煤炭资源蕴藏丰富,著名的东胜及神(木)府(谷)煤田已有相当规模。加速治理窟野河,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以及减少输入黄河的粗泥沙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六、无定河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一条多沙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北部自于山北麓定边县境,流经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境,流向东北,后转向东流,至鱼河堡,再转向东南,于陕西清涧县河口村注入黄河,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0261平方公里。据川口水文站1957~1967年实测资料统计,平均年径流量为15.3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17亿吨,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输沙总量仅次于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无定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和毛乌素沙漠边缘,兼有这两种地貌特征。按地貌和水土流失的特点,流域内可分为三个类型区:一是风沙区,位于流域西北部,面积l6446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54.3%,地面为第四系松散的沙土和沙质黄土所覆盖,地貌形态有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滩地,水蚀轻微,风蚀剧烈。二是河源梁间区,位于流域西南部,面积34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11.4%,沟蚀特别严重,年侵蚀量占流域年输沙量的21.4%。三是黄土丘陵沟整区,位于流域中下游,面积1036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4.396,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量占流域年输沙量的72.6%,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高达1.77万吨。

多年来,无定河被列为水土保持治理的重点,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榆林地区治沙成绩很大,流域内支流上修建了大量拦泥淤地坝库工程,特别是在无定河上游建成一系列蓄水拦泥的库坝,有效地拦减了泥沙。通过综合治理,流域的水沙已经有所改变,据川口水文站实测资料分析,1971~1980年比1952~1960年平均径流量减少25.3%,年输沙量减少62. 4%(含降雨偏小影响)。近年来,流域内发现储量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并已进行开发。1997年,无定河流域的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首都北京。

七、汾河

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纵贯山西省境中部,流经太原和临汾两大盆地,于万荣县汇入黄河,干流长710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积占山西省面积的25%,地跨47个县市,人口917万,耕地1760万亩,分别占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浇地719万亩,占全省44%。许多重要工业城市,如太原、榆次、临汾、侯马等,集中分布在汾河的两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

汾河水系受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的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盆地中发育成河。古老的汾河比现在更长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远流长,贯穿着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四大盆地,穿过中条山南流,于平陆县茅津渡入黄河。后经喜马拉雅运动,首尾均遭夺袭。据考证,现今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岭关风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东支,后来由于石岭关隆起,以及太行山东侧的河流溯源侵蚀速度较快,夺袭汾河东支而成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个很不自然的弯曲,汾河则保留其西支而成为今日的汾河上游。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经运城盆地南流入黄河,后因涑水河谷北东走向的断裂复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转向,循涑水河谷下游运行,至永济县城附近汇入黄河。至上更新世时,由于龙门山与孤峰山间断裂作用再度复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弃古河道而折转西流,汇入黄河,形成目前的水系形态。

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汾河流域的水沙已有较大的变化。据河津站实测资料统计,1951~1959年平均年径流量17.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0.71亿吨。自1959年以来,由于修建大量的水库工程和工农业用水迅速增长,河津站1960~1978年平均年径流量减为14.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减为0.28亿吨,较前期分别减少年径流量18%,年输沙量60%。80年代以来,河津站径流量锐减,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紧缺是汾河流域的主要问题。

八、渭河

渭河位于黄河腹地大“几”字形基底部位,西起乌鼠山,东至潼关,北起白于山,南抵秦岭,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为黄河最大支流。按华县及状头水文站测验资料合计,渭河年径流量100.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34亿吨,分别占黄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黄河输送水、沙最多的支流。渭河流域范围包括陕、甘、宁三省区的87个县市,人口2406万,耕地5867万亩,分别占黄河流域人口的28.5%和耕地的30.4%。宝鸡峡以东地区是有名的关中平原,大型灌区集中连片,大中城市很多,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渭河水系发育,受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和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影响,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渭河干流偏于流域南部,沿秦岭北麓东流,河道长818公里,其中河源至宝鸡峡流经山区,河谷川峡相间;宝鸡峡以下,流经地堑断陷盆地,称关中平原,河谷宽阔,比降平缓,水流弯曲。南岸水系源于秦岭,流经石山区,多系流程短、比降大、水多沙少的支流。北岸水系发育于黄土高原,源远流长,集水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是流域内主要产沙地区。较大支流多集中在北岸,其中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大支流有三条,即葫芦河、泾河、北洛河。

葫芦河发源于宁夏西吉县月亮山,流经甘肃省静宁县、庄浪县、秦安县、至天水三阳川注入渭河,河长300公里,流域面积1073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麓,于陕西高陵县注入渭河,河长455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据张家山站资料统计,年径流量20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82亿吨,是渭河的主要来沙区。泾河干流河源至崆峒峡和下游的早饭头至泾阳张家山为峡谷河段,其余河段河谷较宽,平凉至泾川间,河谷宽2~3公里,是泾河的最大川地区。泾河水系分布略呈手掌状,支流众多,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7条,多在政平至亭口一带汇集,常形成较大洪水。流域内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影响,水沙分布很不均匀,水量多来自上游六盘山区及干流南岸的支流,泥沙多来自北岸支流。马莲河是泾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定边县境,流域面积19086平方公里。第二大支流是蒲河,发源于甘肃环县境内,流域面积7478平方公里。这两条支流,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是泾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北洛河发源于陕西定边县白于山南麓,于大荔县境汇入黄河,河长680公里,自西北流向东南,北洛河水系分布为乔木树枝状,支流众多,流域面积26905平方公里,其中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较大支流有三条,即葫芦河、沮水和周水河。葫芦河是北洛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华池县的子午岭,河长235公里,流域面积5449平方公里,流域内植被良好,水蚀轻微。据壮头水文站资料统计,北洛河年径流量为9.2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0.98亿吨,流域的上游地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沟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二是流域的主要产沙地区。据刘家河水文站资料统计,上游地区控制面积只占全河30%,年输沙量却占全河90%。流域的中游地区,尤其是西部的子午岭和东部的崂山、黄龙山,因有大面积的森林,水源涵养条件好,是流域的主要产水地区。北洛河尾闾段离黄河很近,历史上由于黄河摆动西侵,曾一度直接入黄。

泾河、北洛河虽属黄河二级支流,但因流域面积大,水沙来量多,其汇入地点离渭河口接近,多把它们作为独立水系研究,常与渭河干流并列,称为“泾、洛、渭”。渭河下游河道比降平缓,入黄口附近河段历来受黄河河道摆动和洪水顶托影响。三门峡水库修建后,黄河河床淤高,渭河下游河道也发生溯源淤积,河道及洪水位升高,洪涝灾害加重。

九、洛河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蓝田县境,至河南省巩县境汇入黄河,河道长447公里,流域面积1888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42公里,流域形状狭长。据黑石关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34.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18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3公斤每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2万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黄河的多水支流之一。流域范围包括陕西、河南两省21个县市,总人口569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301人。洛河流域北靠华山、崤山,南倚伏牛山与长江水系毗邻,东南以外方山与淮河为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河流走向大致与黄河干流平行。流域内的土石山区占流域面积45.2%,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好,并有大片森林覆盖,水源涵养条件较好。黄土丘陵区占流域面积51.3%,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植被稀少,人烟稠密,耕垦指数较高,是本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冲积平原区只占流域面积3.5%,分布于沿河河谷盆地,是流域的主要农业基地,也是历史上文化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古都洛阳即位于洛河下游盆地。

洛河流域处于暖温带南部,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南部山区高达900毫米。流域内暴雨较多,而且降雨强度大,雨区面积也较大。暴雨中心常出现在流域中部,如1982年7月宜阳石呙镇暴雨中心最大24小时降雨量高达734.3毫米。据历史资料分析,洛河是黄河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由于洛河邻近黄河下游,洛河发生大洪水对黄河下游威胁很大。洛河上中游的峡谷段河谷狭窄,岩性坚硬,有许多优良坝址。洛河两岸支流众多,源短流急,多呈对称平行排列。最大支流为伊河,位于流域南部,以熊耳山与干流相隔,集水面积602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积31.9%,流向与干流平行,河谷形态亦与干流相似。次大支流为涧河,位于流域北部,集水面积134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积7.1%。这两条大支流都在洛阳至偃师间汇入干流,它们与干流一起组成扇状水系,往往伊、洛、涧河同时发生洪水,汇流集中,形成较大的洪峰流量。在伊河及洛河上,已分别建成陆浑、故县两座大型水库,起到了削减洪水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作用。

十、沁河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自北而南,过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济源五龙口进入冲积平原,于河南省武陟县南流入黄河。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

流域边缘山岭海拔高程多在1500米以上,中部山地海拔高程约1000米。流域内石山林区占流域面积的53%;土石丘陵区占流域面积的35%;河谷盆地占流域面积的10%;冲积平原区占流域面积的2%,分布于济源五龙口以下,有灌溉之利,亦有洪灾威胁。

干流河道分为四段:河源至安泽飞岭,长131公里,平均比降8‰,河床多砂砾石,河谷宽400~1000米,两岸山高50~100米;飞岭至护泽河口,长179公里,平均比降2.4‰,上段谷深流曲,下段穿行润城盆地,河谷一般宽200~500米,两岸山高50~150米,已建灌溉兼发电的水轮泵站多处;护泽河口至五龙口,长85公里,平均比降3.6‰,河道斩切太行山,穿行于宽约200~300米的峡谷之间,两岸崖壁陡立,水流湍急,河段内石灰岩地区溶洞水发育,最大的马山泉,流量达4立方米每秒;五龙口至沁河口,长90公里,平均比降0.5‰,河道流经冲积平原,通称沁河下游河段,在博爱北金村附近接纳最大支流丹河。丹河发源于高平丹朱岭,流经泽州盆地,河长169公里,流域面积3152平方公里。沁河下游河道两岸筑有大堤,全长150多公里,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武陟县木栾店附近临背河悬差7~10米,与黄河干流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

沁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4.4℃,无霜期173~220天。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递减,上中游平均为617毫米,下游600~720毫米。小董站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7.8亿立方米,其中,82%来自五龙口以上,其余来自丹河。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很不均衡,小董站1965~1966年实测年径流量为2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7~10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而春灌期3~6月径流量仅占17%。年平均输沙量为720万吨,80%集中在7~8月。

沁河流域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间洪水来源区之一。沁河洪水约有60%~70%来自五龙口以上,据调查考证,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阳城九女台曾发生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

沁河流域总人口217万,农业人口占92%,耕地537万亩。沁河下游灌区,相传始于秦代。建国后,全流域水利建设发展较快。据统计,1981年灌溉面积已达205万亩(包括下游流域外引沁灌区)。已建米山、任庄、董封、上郊、青天河等5座中型水库,总库容1.51亿立方米。枯水季节水量已不能满足用水需要。

十一、金堤河

金堤河发源于河南新乡县境,流向东北,经豫、鲁两省,至台前县张庄附近穿临黄堤入黄河。滑县以下干流长158.6公里,是一条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黄庄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沟和孟楼河等。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呈狭长三角形,面积4869平方公里,总人口288万,耕地530万亩。

⑤ 毕克齐镇的沿革

“毕克齐”系蒙古语译音,意为“先生、文书”。是一个约有400年历史的古老集镇。1954年建毕克齐镇,1958年改公社。1960年前为旗政府驻地。1984年改镇。1996年?,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辖大旗、鸟儿素、碾道、五道街、二道街、马王庙、庆春元、百庙、董家营、和顺店、一间房、北店、大古城、小古城、水磨、南园子、北园子、脑包、杨家堡、银匠房、流水、解放、曲房、腊铺、崞县、官保2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2001年,划入原青山乡的苏盖营、乌兰板、老道沟、西梁4个村;辖毕克齐居委会;银匠房、解放、流水、曲房、官保、崞县、腊铺、脑包、五道、北园子、碾道、二道、马王庙、庆春园、白庙、南园子、小古城、大古城、北店、一间房、董家营、和顺店、杨家堡、鸟尔素、大毕克齐、水磨、苏盖营、乌兰板、老道沟、西梁30个行政村。2006年,撤销兵州亥乡,并入毕克齐镇。
原兵州亥乡为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辖乡。位于旗境东北部,距旗政府25千米。呼(和浩特)包(头)公路和京包(头)铁路横贯乡境。“兵州亥”系蒙古语译音,意为“麻雀”。1961年设兵州亥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辖牛牛营、袄太、阳高、兵州亥、瓜房子、忽尔格气、大里堡、小里堡、上十里坡、下十里坡、沟门、什报气、五里坡、沟子板、阎桂房、讨合气16个行政村。2001年,划入原青山乡的彭顺营、店上2村,辖兵州亥、什报气、牛牛营、沟门、瓜房子、阳高、忽尔格气、袄太、大里堡、小里堡、阎桂房、沟子板、上十里坡、下十里坡、五里坡、讨合气、店上、彭顺营18个行政村。2006年撤销并入毕克齐镇。
原青山乡为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辖乡。位于旗境北部。乡政府驻此老乡境内,距旗政府5千米。古迹有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喇嘛洞召。1981年建青山公社,辖区为原属于把什、陶思浩、察素齐、毕克齐4个公社的11个山区大队。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1004平方千米,人口0.5万人,辖一前晌、万家沟、帐房塔、宿尼板、东沟、西梁、乌兰板申、老道沟、苏盖营、彭顺营、店上11个行政村。2001年撤乡,东沟、宿尼板2村划归察素齐镇,苏盖营、乌兰板、老道沟、西梁4个村划归毕克齐镇,万家沟、丈房塔2村划归把什乡,彭顺营、店上2村划归兵州亥乡,一前晌村划归陶思浩乡。

⑥ 黄河下游的支流

黄河支流众多,重要支流主要有:

一、白河和黑河

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两条大支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高原,两河分水岭低矮,无明显流域界,存在同谷异水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

黑河(又称墨曲),因两岸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自河(又称嘎曲),地势较高,泥炭出露不明显,河水较清。

白河发源于红原县查勒肯,自南而北,流经红原县,至若尔盖县的唐克镇附近汇入黄河,河道长270公里,流域面积5488平方公里,干流均为土质河床。从河源至龙日坝,河道长38公里,流经丘陵山区,落差大,平均比降为24‰,谷底宽0.5~1.5公里;龙日坝至瓦切,河道长155公里,流经浅山丘陵区,河道弯曲,比降已降至0.6‰,谷底宽达2~3公里,两岸多滩地,部分地段已沼泽化,区间有五条较大支流汇入;瓦切至入黄口,河道长77公里,流经平原区,河道蜿蜒曲折,比降平缓,平均为0.3‰,谷底宽增至3~5公里。

黑河发源于红原与松潘两县交界岷山西麓的洞亚恰,由东南流向西北,经若尔盖县,于甘肃省玛曲县曲果果芒汇入黄河,河道长456公里,流域面积7608平方公里。

白河、黑河流域位于红原弧形构造的内侧,受弧形构造的控制。在早更新世时期,这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而断陷成湖,汇集周围山地水流,自成独立水系,称为唐克湖,后逐渐成为沼泽。白河、黑河就是在这一沼泽区发展而成的,所以这两条河除上游丘陵区有较明显的河谷外,大部分河段河流都在盆底沼泽间串流蛇曲,水系发育为湖串形。沼泽遍布,湖泊众多,较大的沼泽地有喀哈尔乔、乔雷乔、乔迪公玛、黑青乔、鄂列格纳和日十乔等,较大湖泊有哈丘、措拉坚、莫乌错尔格等。湖沼面积共4322平方公里,其中白河流域1020平方公里,黑河流域3302平方公里,分别占各河流域面积的18.6%和43.4%。这些沼泽地区,河道平缓,排泄不畅,底层又为粘性土质,渗透性差,土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而且日照强烈,植物生长繁茂,有利于泥炭、沼泽发育。在这种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沼泽地。泥炭层厚可达十几米以上,储量19.1亿吨,分布集中,质量也比较好,据当地试验,泥炭的发热量很高,每公斤可达3000大卡,大致与木柴相仿。泥炭不仅是一种能源,而且可以作为良好的有机肥料,还可以提炼稀有金属和化工原料。

白河、黑河流域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又是“松潘低压”常年所在地区。地面高程在海拔34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只有0.7~1.1℃,极端最低气温达-33.7℃。气候特点是“冬长、夏无、春秋短”。多年平均气压为666~670毫巴,变幅不大,水的沸点很低只有88℃左右。空气中的含氧量约相当于内地平原的40%~67%。年平均降水量为640~750毫米,是黄河流域年降水量的高值区之一,7~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暴雨的量级和频次都是黄河流域的低值区,加之地面沼泽对径流的滞缓作用,无大洪峰出现。黑河若尔盖水文站1961年7月7日实测洪峰流量为191立方米每秒,历时一个月,洪水总量达3.3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白河为17.8亿立方米,黑河为18.3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分别为32.4万立方米和24.1万立方米,居黄河支流之冠。

二、洮河

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按沟门村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0.8万立方米,仅次于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

洮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黄土高原西部,兼有这两大地区的特点。地形类别复杂多样,上游为河源草原区,中游为土石山林区和黄土丘陵区,大多数地区都是草场辽阔、森林茂密的地方,地面覆盖度高,水源涵养条件好。下游属黄土丘陵沟整区,约占流域面积27%,沟壑纵横,植被稀少,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流域气候,虽属大陆性,但因受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气候交绥的影响,大部地区湿润多雨,降水量较大,除最北部年降水量近400毫米外,其余90%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均在6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还高达八九百毫米。

洮河水系发育,受西秦岭构造体系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褶皱频繁,断裂以高角度断层为主,多为北西西方向,因而干流呈大“L”形,其转折点在由民县。河源至由民县,洮河大体顺西秦岭自西向东流,经417公里至由民县后,急转西北再向北流,又行256公里入刘家峡水库区。岷县境内洮河河谷形态较为开阔,滩台地较多,是流域的主要农业区之一。河出岷县后峡谷与川地相间,川地人口较多,农业集中,峡谷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洮河流域平均宽度只有38公里,不易形成大洪水。

三、湟水

湟水是黄河上游左岸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境,流经西宁市,于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全长374公里,流域面积32863平方公里,其中约有88%的面积属青海省,12%的面积属甘肃省。

湟水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隅,北界以巍峨高耸的祁连山脉与河西走廊水系相邻,南部以拉鸡山与黄河干流为界,西隔日月山与青海湖为邻。湟水流域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大地构造属祁连山褶皱带,地质条件复杂,因而水系构造十分独特。流域地貌的主要格局是由北西走向的三条相互平行山脉及其所夹的两条谷地组成,构成了湟水干流与支流大通河两个并行、但自然条件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观区。

支流大通河位于流域北部,由祁连山及其紧傍的大坂山组成一狭长的谷地,大通河流经其间,上游多沼泽,中下游为高山峡谷,河道长561公里。以两河交汇点计,它比湟水干流还长256公里。大通河流域面积15130平方公里,占湟水流域面积的46%,流域平均宽仅30~50公里。流域内海拔高程为3000~4000米,气候寒冷,林草繁茂,人烟稀少,以畜牧业为主。

湟水干流位于流域南部,由大坂山和拉鸡山两条平行山脉组成一条较宽的谷地,湟水流经其间,流域平均宽60~100公里。两岸支流众多,呈平行对称排列,较大支流有药水河、西纳川、北川河、沙塘川、引胜沟等。北川河流域面积3371平方公里,仅次于大通河。湟水干流谷地,主要地形为黄土丘陵,土层深厚,海拔较大通河为低,气候温和,人口稠密,农业开发较早,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湟水流域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区内地形差异大,气温的时空变化也较大,西宁有句民谚:“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地区的气候多变的特点。流域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0.6~7.9℃,七月平均气温也只有10~22℃,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大通河可达600毫米以上。湟水干流与支流大通河的水沙情况有很大差别。据民和、享堂两水文站资料统计,湟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6.5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为0.24亿吨。湟水干流民和站年平均径流量为17.9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1.5万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2050万吨,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300多吨,属轻度侵蚀。支流大通河水量较丰,据享堂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为28.6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9万立方米,高出湟水干流64%;沙量很少,只有涅水干流的15.5%,平均含沙量仅1.13公斤每立方米,是一条清水河流。

四、大黑河

大黑河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东北隅,是黄河上游末端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境的坝顶村,流经呼和浩特市近郊,于托克托县城附近注入黄河,干流长236公里,流域面积17673平方公里。流域内盆地面积51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纵横,是自治区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北部为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54%,其余为黄土丘陵区。在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向由西向东,大黑河干流由北东方向流来,形成对流格局,故称逆向支流。

大黑河流域在大地构造上,北部山区属于阴山东西纬向构造带,南部平原属于断陷盆地,这个断陷盆地称为河套湖,大约在第三纪初期就已形成,自成独立水系,大黑河只是当时盆地周围水系中位于东边的一条大支流。自晚更新世以来,由于盆地南边河曲至托克托间的支流被黄河溯源侵蚀而拉开,湖盆遂归入黄河水系,大黑河才成为黄河的支流。
大黑河水系由东部的大黑河支流、西部诸支流以及哈素海退水渠三部分组成。大黑河干流由河源至美岱,河长120公里,穿行于石山峡谷间,平均比降4.7‰;美岱以下至河口,河长116公里,流经土默特川平原,系土质河床,其中美岱至三两河长63公里,比降1.63‰,三两至河口河长53公里,比降0.36‰,在美岱以下左岸有什拉乌素河、宝贝河等较大支流汇入。西部各支流,都发源于大青山,较大的有哈拉沁沟、乌素图沟、枪盘河(水磨沟)、万家沟、美岱沟、水涧沟等,集水面积数百平方公里至千余平方公里,沟道长数十至百公里,比降陡,沟口附近有洪积扇,出峪口后无明显河床,山洪漫流于平川之上然后入大黑河。哈素海退水渠,由北向南流经平原低洼处,将平原分为两半,东部称大黑河冲积平原,西部称黄河冲积平原,汇集各渠系之退水流入大黑河的尾闾处。大黑河水系的特点是干流和支流在山区均有固定流路,进入平原后则无固定流路,并多与灌溉渠道交织在一起,水系紊乱,排泄不畅。历史上大水之年,托克托附近常常是三面高水压境,南面又受黄河顶托,素有“万水归托”之称。

本流域地处中纬度,属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降雨集中。年平均降雨量330~460毫米,由东向西递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大黑河的水沙,主要来自山区和丘陵区。干流美岱站及下游左岸支流年径流量为1.96亿立方米,右岸大青山各支流为2.33亿立方米,共有年径流量4.29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4万立方米。年输沙量以美岱站计为600万吨,平均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400吨。水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洪水多出现在七八两个月,陡涨陡落,山洪暴发时,常挟带大量泥沙并含有大量有机质,淤积土默特川平原,使之成为肥沃的土地。早在2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引用山区洪水淤灌农田。建国后有了更大发展,干流和各支流峪口以下,修建了许多引洪淤灌工程,节节引走洪水和泥沙,自1968年以来,除个别大水年外,大黑河的洪水很少流入黄河。

五、窟野河

窟野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的巴定沟,流向东南,于陕西省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干流长242公里,流域面积8706平方公里。据温家川水文站1954~1980年实测资料统计,年径流量7.4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36亿吨,平均含沙量高达182公斤每立方米,是黄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流域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高达1.56万吨,中下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每平方公里竟高达2~3万吨,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泥沙颗粒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占总沙量的60%,因此,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严重影响。

窟野河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从1500米降至740米,流域平均比降较大。水系分布为乔木树枝状,在神木房子塔以上分为两大支,西支为正流称乌兰木伦河;东支称 牛川,是最大的支流,河长109公里,集水面积227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6%。两河合流后称窟野河,两岸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支沟甚多,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流域西北部地区属风沙和干燥草原区,植被稀少,风蚀严重。

流域内出露的岩层多为砂岩或砂页岩互层,呈水平排列,强度低,易风化。基岩上部为红土、红色土与新黄土。新黄土由风积而成,中值粒径大于0.045毫米。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常见暴雨中心地区之一,短历时暴雨强度可达每分钟2毫米以上,往往形成涨落迅猛的大洪水,含沙量极高。温家川水文站实测,1976年最大洪峰流量达140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曾出现过1700公斤每立方米的高含沙量。窟野河流域属黄土高原与荒漠地带接壤地区,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流域内煤炭资源蕴藏丰富,著名的东胜及神(木)府(谷)煤田已有相当规模。加速治理窟野河,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以及减少输入黄河的粗泥沙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六、无定河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一条多沙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北部自于山北麓定边县境,流经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境,流向东北,后转向东流,至鱼河堡,再转向东南,于陕西清涧县河口村注入黄河,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0261平方公里。据川口水文站1957~1967年实测资料统计,平均年径流量为15.3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17亿吨,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输沙总量仅次于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无定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和毛乌素沙漠边缘,兼有这两种地貌特征。按地貌和水土流失的特点,流域内可分为三个类型区:一是风沙区,位于流域西北部,面积l6446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54.3%,地面为第四系松散的沙土和沙质黄土所覆盖,地貌形态有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滩地,水蚀轻微,风蚀剧烈。二是河源梁间区,位于流域西南部,面积34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11.4%,沟蚀特别严重,年侵蚀量占流域年输沙量的21.4%。三是黄土丘陵沟整区,位于流域中下游,面积1036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4.396,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量占流域年输沙量的72.6%,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高达1.77万吨。

多年来,无定河被列为水土保持治理的重点,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榆林地区治沙成绩很大,流域内支流上修建了大量拦泥淤地坝库工程,特别是在无定河上游建成一系列蓄水拦泥的库坝,有效地拦减了泥沙。通过综合治理,流域的水沙已经有所改变,据川口水文站实测资料分析,1971~1980年比1952~1960年平均径流量减少25.3%,年输沙量减少62. 4%(含降雨偏小影响)。近年来,流域内发现储量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并已进行开发。1997年,无定河流域的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首都北京。

七、汾河

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纵贯山西省境中部,流经太原和临汾两大盆地,于万荣县汇入黄河,干流长710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积占山西省面积的25%,地跨47个县市,人口917万,耕地1760万亩,分别占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浇地719万亩,占全省44%。许多重要工业城市,如太原、榆次、临汾、侯马等,集中分布在汾河的两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

汾河水系受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的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盆地中发育成河。古老的汾河比现在更长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远流长,贯穿着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四大盆地,穿过中条山南流,于平陆县茅津渡入黄河。后经喜马拉雅运动,首尾均遭夺袭。据考证,现今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岭关风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东支,后来由于石岭关隆起,以及太行山东侧的河流溯源侵蚀速度较快,夺袭汾河东支而成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个很不自然的弯曲,汾河则保留其西支而成为今日的汾河上游。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经运城盆地南流入黄河,后因涑水河谷北东走向的断裂复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转向,循涑水河谷下游运行,至永济县城附近汇入黄河。至上更新世时,由于龙门山与孤峰山间断裂作用再度复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弃古河道而折转西流,汇入黄河,形成目前的水系形态。

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汾河流域的水沙已有较大的变化。据河津站实测资料统计,1951~1959年平均年径流量17.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0.71亿吨。自1959年以来,由于修建大量的水库工程和工农业用水迅速增长,河津站1960~1978年平均年径流量减为14.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减为0.28亿吨,较前期分别减少年径流量18%,年输沙量60%。80年代以来,河津站径流量锐减,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紧缺是汾河流域的主要问题。

八、渭河

渭河位于黄河腹地大“几”字形基底部位,西起乌鼠山,东至潼关,北起白于山,南抵秦岭,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为黄河最大支流。按华县及状头水文站测验资料合计,渭河年径流量100.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34亿吨,分别占黄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黄河输送水、沙最多的支流。渭河流域范围包括陕、甘、宁三省区的87个县市,人口2406万,耕地5867万亩,分别占黄河流域人口的28.5%和耕地的30.4%。宝鸡峡以东地区是有名的关中平原,大型灌区集中连片,大中城市很多,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渭河水系发育,受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和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影响,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渭河干流偏于流域南部,沿秦岭北麓东流,河道长818公里,其中河源至宝鸡峡流经山区,河谷川峡相间;宝鸡峡以下,流经地堑断陷盆地,称关中平原,河谷宽阔,比降平缓,水流弯曲。南岸水系源于秦岭,流经石山区,多系流程短、比降大、水多沙少的支流。北岸水系发育于黄土高原,源远流长,集水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是流域内主要产沙地区。较大支流多集中在北岸,其中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大支流有三条,即葫芦河、泾河、北洛河。

葫芦河发源于宁夏西吉县月亮山,流经甘肃省静宁县、庄浪县、秦安县、至天水三阳川注入渭河,河长300公里,流域面积1073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麓,于陕西高陵县注入渭河,河长455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据张家山站资料统计,年径流量20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82亿吨,是渭河的主要来沙区。泾河干流河源至崆峒峡和下游的早饭头至泾阳张家山为峡谷河段,其余河段河谷较宽,平凉至泾川间,河谷宽2~3公里,是泾河的最大川地区。泾河水系分布略呈手掌状,支流众多,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7条,多在政平至亭口一带汇集,常形成较大洪水。流域内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影响,水沙分布很不均匀,水量多来自上游六盘山区及干流南岸的支流,泥沙多来自北岸支流。马莲河是泾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定边县境,流域面积19086平方公里。第二大支流是蒲河,发源于甘肃环县境内,流域面积7478平方公里。这两条支流,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是泾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北洛河发源于陕西定边县白于山南麓,于大荔县境汇入黄河,河长680公里,自西北流向东南,北洛河水系分布为乔木树枝状,支流众多,流域面积26905平方公里,其中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较大支流有三条,即葫芦河、沮水和周水河。葫芦河是北洛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华池县的子午岭,河长235公里,流域面积5449平方公里,流域内植被良好,水蚀轻微。据壮头水文站资料统计,北洛河年径流量为9.2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0.98亿吨,流域的上游地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沟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二是流域的主要产沙地区。据刘家河水文站资料统计,上游地区控制面积只占全河30%,年输沙量却占全河90%。流域的中游地区,尤其是西部的子午岭和东部的崂山、黄龙山,因有大面积的森林,水源涵养条件好,是流域的主要产水地区。北洛河尾闾段离黄河很近,历史上由于黄河摆动西侵,曾一度直接入黄。

泾河、北洛河虽属黄河二级支流,但因流域面积大,水沙来量多,其汇入地点离渭河口接近,多把它们作为独立水系研究,常与渭河干流并列,称为“泾、洛、渭”。渭河下游河道比降平缓,入黄口附近河段历来受黄河河道摆动和洪水顶托影响。三门峡水库修建后,黄河河床淤高,渭河下游河道也发生溯源淤积,河道及洪水位升高,洪涝灾害加重。

九、洛河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蓝田县境,至河南省巩县境汇入黄河,河道长447公里,流域面积1888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42公里,流域形状狭长。据黑石关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34.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18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3公斤每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2万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黄河的多水支流之一。流域范围包括陕西、河南两省21个县市,总人口569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301人。洛河流域北靠华山、崤山,南倚伏牛山与长江水系毗邻,东南以外方山与淮河为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河流走向大致与黄河干流平行。流域内的土石山区占流域面积45.2%,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好,并有大片森林覆盖,水源涵养条件较好。黄土丘陵区占流域面积51.3%,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植被稀少,人烟稠密,耕垦指数较高,是本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冲积平原区只占流域面积3.5%,分布于沿河河谷盆地,是流域的主要农业基地,也是历史上文化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古都洛阳即位于洛河下游盆地。

洛河流域处于暖温带南部,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南部山区高达900毫米。流域内暴雨较多,而且降雨强度大,雨区面积也较大。暴雨中心常出现在流域中部,如1982年7月宜阳石呙镇暴雨中心最大24小时降雨量高达734.3毫米。据历史资料分析,洛河是黄河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由于洛河邻近黄河下游,洛河发生大洪水对黄河下游威胁很大。洛河上中游的峡谷段河谷狭窄,岩性坚硬,有许多优良坝址。洛河两岸支流众多,源短流急,多呈对称平行排列。最大支流为伊河,位于流域南部,以熊耳山与干流相隔,集水面积602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积31.9%,流向与干流平行,河谷形态亦与干流相似。次大支流为涧河,位于流域北部,集水面积134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积7.1%。这两条大支流都在洛阳至偃师间汇入干流,它们与干流一起组成扇状水系,往往伊、洛、涧河同时发生洪水,汇流集中,形成较大的洪峰流量。在伊河及洛河上,已分别建成陆浑、故县两座大型水库,起到了削减洪水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作用。

十、沁河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自北而南,过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济源五龙口进入冲积平原,于河南省武陟县南流入黄河。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

流域边缘山岭海拔高程多在1500米以上,中部山地海拔高程约1000米。流域内石山林区占流域面积的53%;土石丘陵区占流域面积的35%;河谷盆地占流域面积的10%;冲积平原区占流域面积的2%,分布于济源五龙口以下,有灌溉之利,亦有洪灾威胁。

干流河道分为四段:河源至安泽飞岭,长131公里,平均比降8‰,河床多砂砾石,河谷宽400~1000米,两岸山高50~100米;飞岭至护泽河口,长179公里,平均比降2.4‰,上段谷深流曲,下段穿行润城盆地,河谷一般宽200~500米,两岸山高50~150米,已建灌溉兼发电的水轮泵站多处;护泽河口至五龙口,长85公里,平均比降3.6‰,河道斩切太行山,穿行于宽约200~300米的峡谷之间,两岸崖壁陡立,水流湍急,河段内石灰岩地区溶洞水发育,最大的马山泉,流量达4立方米每秒;五龙口至沁河口,长90公里,平均比降0.5‰,河道流经冲积平原,通称沁河下游河段,在博爱北金村附近接纳最大支流丹河。丹河发源于高平丹朱岭,流经泽州盆地,河长169公里,流域面积3152平方公里。沁河下游河道两岸筑有大堤,全长150多公里,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武陟县木栾店附近临背河悬差7~10米,与黄河干流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

沁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4.4℃,无霜期173~220天。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递减,上中游平均为617毫米,下游600~720毫米。小董站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7.8亿立方米,其中,82%来自五龙口以上,其余来自丹河。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很不均衡,小董站1965~1966年实测年径流量为2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7~10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而春灌期3~6月径流量仅占17%。年平均输沙量为720万吨,80%集中在7~8月。

沁河流域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间洪水来源区之一。沁河洪水约有60%~70%来自五龙口以上,据调查考证,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阳城九女台曾发生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

沁河流域总人口217万,农业人口占92%,耕地537万亩。沁河下游灌区,相传始于秦代。建国后,全流域水利建设发展较快。据统计,1981年灌溉面积已达205万亩(包括下游流域外引沁灌区)。已建米山、任庄、董封、上郊、青天河等5座中型水库,总库容1.51亿立方米。枯水季节水量已不能满足用水需要。

十一、金堤河

金堤河发源于河南新乡县境,流向东北,经豫、鲁两省,至台前县张庄附近穿临黄堤入黄河。滑县以下干流长158.6公里,是一条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黄庄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沟和孟楼河等。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呈狭长三角形,面积4869平方公里,总人口288万,耕地530万亩。

金堤河流域所在地历史上是黄河决溢迁徙的地区。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黄河河道两岸逐步修建堤防,太行堤、北临黄大堤与北金堤之间的水系,几经演变成为今日的金堤河。

⑦ 土左旗把什乡云瑞儿子是谁

这位知友,把什乡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把什乡辖把什、古城、沙尔沁、西柜、红房子、多尔计、大阳、云社堡、南柜、五里坡、缸房、平基、毛脑亥、参将、西河沿、那什图、万庆、二十家、善友板、恼木汗、万家沟、丈房塔22个村委会。这个村云瑞的儿子是谁,网友怎能知道呢,建议还是问问他的亲戚朋友吧。

⑧ 黄河有几条支流

洮河是黄河上游的支流,在甘肃省西南部,源出甘、青两省边境西倾山东麓,东流到岷县折向北,经临洮县到永靖县城附近入黄河,全长500余千米。
湟水在青海省东部,也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海晏县包呼图山,向东南流经西宁市,到甘肃省兰州市西面的达家川入黄海,全长349千米。上游河谷呈串珠状,下游宽阔,水能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便利。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省中部。源出宁武县管岑山,经太原市南流到新绛县折向西,在河津县西入黄河,全长716千米。上游穿行山地;中游经太原盆地,介休县义棠镇以下河谷变窄,过灵石峡进入临纷盆地;下游河谷开阔。
渭河在陕西省中部,是黄河最大支流,源出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流横贯陕西渭河平原,在潼关县入黄河,全长787千米。上游及经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有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农业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