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安徽其中的一个水里有一座又一座古镇被因为大水被淹没在了水底现在仍清晰可见那个叫什么名字

话说,这座神秘的湖泊,位于安徽省黄山市西北部,正好处在九华山和黄山之间,是一座风景回优美的答旅游景区,在安徽省旅游景区中,可以和黄山、九华山相媲美,它,就是安徽“两山一湖”中的“一湖”——太平湖。

据当地县志记载,话说早在南北朝时期,这里就有一座古县,名叫陵阳县,到了东晋成帝时期,为了避讳杜陵皇后名字中的“陵”字,而改陵阳为广阳,这是有关广阳最早的记载。

据说唐朝时期,李白也知道这个地方,还特意来此游玩赏鉴,并写下了“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去陵阳钓鱼晚”的诗句。所以,从史料上分析,广阳古城是真实存在的。

『贰』 澄江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八大谜团

谜团重重
是水坝、庙宇还是古城?根据司马迁《史记》等史书记载,战国时期,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便派出大将庄蹻率领大军来到滇地(现在的云南地区),征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正当庄蹻准备班师回朝之际,偏偏赶上秦国入侵楚国,切断了他回路。庄蹻索性在滇地称王建国,史称“庄蹻王滇”。到了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中央王朝把滇国所在区域设为“益州郡”,下辖24个县,滇王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古滇文明逐渐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关于古滇国的一切,逐渐湮没,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之谜。
至于俞元城,在有关的史料记载中曾经描述,西汉王朝在抚仙湖一带设立了俞元城,可是俞元城到隋唐以后再没有任何记载。澄江当地一直流传这样的传说,“俞元古城和人都沉到湖底”。
因此,在第一次水下考古的时候,专家根据有限的线索初步推测这座古老的建筑可能就是古滇国国都或者俞元城。
但随着第二次水下探秘的推进,更多的新发现使原来的推测又有所变化。
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庆柱认为,有关水下古建筑群的疑点较多。
疑点之一,该建筑群通过声呐探测扫描,确定其面积大致为2.4平方公里,那么大的城市规模不是一般都城或者郡县所能达到。在汉代,一般的中国县级城市仅有0.25平方公里,郡级城市一般为0.64平方公里。
疑点之二,建筑结构不一致。无论古滇国国都还是俞元城的建筑结构应为土木结构,而水下古建筑群结构以石头为主。疑点之三,符号、图案不太吻合。从澄江、江川等地各种墓葬群中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兵器是古滇国青铜文化的重要标志,在许多剑柄上都雕有奇特的动物造型,如变形的青蛙、呲牙的蛇头、猴头人身像等,这些图案刻画得较为清晰,面目表情可见。而这次探秘发现的三道人工划痕、“0”“1”符号、七个规律排列的石孔、一张“人面图案”及象征太阳的图案只是简单的勾勒,看上去更原始古老,二者在此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不太一样。
民国《江川县志》有一段非常详实也非常生动的记载:清咸丰九年六月,“一日早起,忽有飓风吹荡,继而波涛山立,声呜雷响,殆有天翻地覆之势,远近惊讶,莫名所以。约一时许,则又风平浪静,海面如镜。少间,则见尖山对面抚仙湖深处有马二匹,灰色而黑鬃尾,由海中窜出,蹄波不濡,双双驶骋至孤山将抵麓,忽而又踅头窜回,如是三次,仍由原处而没。至翌日,三日,亦覆如是,远近与湖滨村落之人均见之。尖山驻军并将此事分头通报。”
谜一:水下“活人”
据乘坐潜水艇沉人湖底和潜入水下的潜水员透露,抚仙湖水下尸体数不胜数,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人体库,这些水下尸体都是斜站着的,男尸前倾,女尸后仰,还会随着水的流动而游动,好像活人一般。
谜二:湖中大鱼
抚仙湖中的大鱼有多大……奶奶讲:有一次从省城回来,乘船过澄江海(抚仙湖),到了尖山时,海里大风大浪,船像树叶一样颠簸,不远处看到一个像船一样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大鱼的背脊……
谜三:桑田沧海
康熙《江川县志》载: “饮虹桥,在抚仙湖中。旧有大小两孤山,好事者冶铁为桥,跨两山之间,如虹饮然,故名,一夕风雨交作,桥与小孤山失所在,大孤山存。”
“明洪武十年,江川地震,明星湾子沟有独家村,因地震陷落入湖。”
“清乾隆十七年江川地震,秦家山抚仙湖边田荡入湖中者甚多,而最多者23户。”
民国《江川县志》载:“抚仙湖滨有村曰冯家湾,其村关圣宫门首原有石埂一路,所以防波浪之淘田禾。 民国十三年(1924年)四月十二日午时,石埂间忽响,声大震,冲出黄烟一堵,向湖之东南而去。农人群往视之,石埂连田陷于湖内,旁边陷成大坑。”
谜四:航空禁飞区
抗日战争时期,一架国民党飞机,已经准备在呈贡机场降落,却突然偏离航向,神使鬼差地撞到抚仙湖畔的老虎山上,机毁人亡。
20世纪80年代,我军一架军用飞机飞临抚仙湖上空,突然仪表失灵,飞机失控,坠入湖中。
1992年11月9日抚仙湖发生特大风暴,千名渔民困于湖中……请求空军援助……飞机飞抵抚仙湖……围着抚仙湖飞了一圈,而且飞得很高,人们有些费解,这究竟为什么?原来,空指首长介绍说抚仙湖列为“航空禁飞区”……为什么列为禁飞区,它是否又是一个百慕大三角或大西洋中魔鬼地带一样的神秘地域?
谜五:夜见光环
1991年10月24日,旧历九月十七,正好是“霜降”日,夜间月明星稀,风平浪静,张玉祥等人驾船到湖中捕鱼,发现从湖中冒出一个发光的圆盘,像个光环,十分醒目耀眼……
谜六:水底建筑
盛传,抚仙湖古时候是一个很大的坝子,坝子里有一个繁华的城池,一场像水漫金山一样的大水淹没了这个坝子,那个热闹非凡的城池也在这场灾难中沉入水底。人们在湖上行船,风平浪静的时候还能看见城墙……
谜七:孤山鲛宫
民间传说,孤山下面是龙宫,孤山由十棵金柱子顶着。孤山下面有许多的洞,抚仙湖的鱼进去游玩,谁知身大洞口小,进去就出不来,就永远呆在里面。湖中的鱼经常到这里来朝见。
谜八:怪石界鱼
抚仙湖和星云湖中间的隔河上,有一块“界鱼石”,抚仙湖的抗浪鱼和星云湖的大头鱼,游到此处各自回头,形成了有名的“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奇观。
这八大千古之谜,有一些是湖边人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说,本身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在人们口传耳听的过程中容易被加工和篡改,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有一些传说,突然之间就会变为现实。比如说抚仙湖里有一座城,风平浪静的时候还能看见城墙。现在果然在抚仙湖水下发现了一座古城,说明这些传说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叁』 千岛湖水下古城有人看到过吗,保存还完好吗

千岛湖闻名中外,许多游客在陶醉于这片湖光山色时或许并不知晓,千岛湖的碧波之下还隐藏着两座千年古城。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古城能否重见天日,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2010年12月,著名水下摄影师吴立新第四次来到浙江西部的一个偏僻小镇,开始进行一项特殊的水下探险拍摄。探险地点位于浙江西部的新安江水库,也就是著名的千岛湖,探寻沉入湖底五十多年的神秘古城。
□吴立新水下古城的探险拍摄活动始于2009年11月,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委托,吴立新驱车千里赶往杭州千岛湖附近的偏远小镇,开始了第一次的水下古城探险拍摄活动。
千岛湖位于浙江省西部淳安县境内,是新安江水库拦坝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1959年9月21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库开始截流蓄水。不到半年的时间,库区内海拔108米以下的山岭土地,包括浙江、安徽等在内的2个古城、3个古镇、1377个古村落先后沉入烟波浩瀚的新安江水库之中。108米以上的山峰丘陵星星点点散布在碧绿的湖面上,数一数竟有1078个之多,千岛湖由此而得名。
在被淹没的古城镇中,最著名的是淳安、遂安老城以及茶园、港口、威坪三个古镇。其中淳安和遂安两个古县城,当地人习惯称其为贺城和狮城,两座古城的历史均在1800年以上,城里的文物古迹、商铺民居无计其数。
淳安老城贺城遗址位于千岛湖底50至70米左右的地方,水体过深,探险难度和危险较大;遂安老城狮城的淹没水位平均在30米左右,又处在相对僻静的湖区,水下探险拍摄的条件较为成熟。经过认真思考,吴立新把探险的目标首先确定在了遂安老城狮城。
新安江水库筑坝蓄水之前,为了保证新安江水库航道上过往船只的安全,曾对航道经过的主要城镇乡村的高大古老建筑,包括寺庙、牌楼、书院、桥梁进行过大规模的拆迁。许多古代建筑因此毁于一旦。但据当地居民回忆,新安江水库建成蓄水时,由于水势上涨的速度超过了人们的预想,遂安古城许多古代建筑来不及拆迁便被大水淹没。因此,水下的遂安古城很可能保存着许多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建筑。
□水下狮城遗址现在位于距淳安县千岛湖西南湖区水域的五狮岛旁,因背靠五狮山而得名。
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地老人们的回忆,狮城一共有五座城门。按照地理位置,北门应该是距离水面最近的,因此吴立新决定首先找到北门。
在微弱的光线中,吴立新一步一步摸索着前进。凭借多年的探险潜水经验,吴立新隐隐约约感觉到离古城的北门越来越近了。
吴立新首先找到了北门附近的城墙。从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墙四周大部分保持完好。城墙用条石和城砖砌成,表面平整、光滑。城墙外壁下半截多用长方形条石砌成,上半截则用烧制方砖。我们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砖上有浇印而成的阳文,“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秋”等字样也可以一一辨认清楚。
沿着城墙,吴立新找到北门的城门,门是半掩半开的。尽管经过了50余年的岁月洗礼,城门还保持着当年的姿态,似乎还在默默地等待着车马行人的穿行来往。
古代狮城是江西和安徽过往浙江的交通要隘,加之这一带百里平丘,土地肥沃,自古就有“浙西小天府”之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狮城城墙建于明朝,之后历代均没有对遂安城墙做大的修整。根据史料记载,狮城由北向南一共有五座城门,每座城门之上都建有城楼。一城五门的格局,在中国的古代城镇中并不多见。这种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镇布局讲究风水环境、注重城防功能的鲜明特征。
吴立新再次潜入湖底,潜水灯光能照亮仅仅是眼前微小的部分。吴立新在幽暗中缓缓前行,忽然,一支精美的龙头闯入了画面。这是一只镂空雕刻、豪华至极的盘龙!灯再往下照,“圣旨”两个硕大的字展现在眼前。随着镜头方向转变,又看到了“节”、“孝”等字样。旁边的雕刻,凤凰和麒麟相互对视、栩栩如生。相邻的诗书画卷、亭台楼榭等雕刻逐一展现开来。

『肆』 水下古城有着怎样美丽的传奇

在抚仙湖北岸,有一个叫镇海营的村子。关于古城沉入水底的传说,在这里广为流传……

在镇海营村民眼中,汤绍荣是一位集编剧、导演和乐师于一身的能人。他时常带领村民们排练的大戏,都是取材于当地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并以此来表达他们对那些古老信念的追溯和向往。

汤绍荣给我们讲述了那个在当地流传甚广的传奇故事:

澄江县过去并不叫澄江,而是叫河阳县,在现在县城的位置以南。河阳县府衙门前有一对大石狮子。一天,城里来了个道士,满街地跑着喊:“狮子眼睛红,看看水晶宫!”意思就是告诉大家,石狮子的眼睛要是红了,就会发大水,赶快逃命吧!大家都不相信,认为他不过是个疯道士。没过多久,狮子的眼睛果然变红了,汹涌大水随之翻滚而来,淹没了街道村舍,毫无防备的人们四散奔逃。整个河阳县开始下陷,水势铺天盖地。有一家只有老夫妇二人,家里很穷,又没有儿女,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口猪。老两口牵着猪开始逃命,说也奇怪,他们跑到哪里,水就淹到哪里,慌得老两口一口气都不敢歇。后来跑到一个小塘边,两位老人实在跑不动了,只好停下来听天由命。身后的猪也停了下来,突然间,大水止住,不再上涨,老两口眼睁睁看着大水奇迹般退下,死里逃生。这个地方后来就得了个名字“镇海营”,意思是说它把泛滥的大水都镇住了。而那只猪就是传说中抚仙湖里的金猪。

现在,镇海营还在抚仙湖畔,是龙街镇万海村民委员会的一个村民小组。这个神奇的故事也始终伴随它存在。

公元前106年,西汉王朝就在这里设立了俞元县。《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俞元,池在南,桥水所出”,“桥水上承俞元之南池,县治龙池洲,周四十七里。”但是后来,俞元古城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不见了踪影,在史书中也不再有任何记载。在俞元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偌大的古城怎会突然不见?难道它在传说中的那场大水中沉没了吗?今天湖底古城遗迹的意外发现,让当地人大吃一惊,难道传说中的故事竟然是真的吗?这座水下城市会不会就是神秘失踪的俞元古城呢?

在这一点上,各方的争议很大,围绕古城的归属问题,展开了一场场论争。

玉溪市文联主席王金坤认为,抚仙湖水底的这座古城,就是俞元古城。他的理由是,如果说这是滇国古城的话,滇国到现在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了,那个时候战争频繁,互相争抢地盘,不可能有时间精力耗费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上。但是到汉代建立俞元县的时候,局势就相对比较稳定了,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时期,才会有时间和财力进行城市建设。这座水下古城,面积庞大,建筑精良,所以是俞元古城的可能性大一些。

而澄江县文史委的张墅主任则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湖底古城可能是古滇国之前的某个大城市。公元前279年,滇王在云南建立古滇国。在此之前,抚仙湖周围有一些小国家,湖底古城可能是那些小国家辖区内的一些大城市,而不可能是俞元古城。

争论的双方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看来,在发现进一步的证据之前,确实无法得出可靠的结论。其实,在抚仙湖历史上,曾经数度发生灾变,每次灾变湖水都会吞没良田或建筑。康熙《江川县志》载:

饮虹桥,在抚仙湖中,旧有大小两孤山,好事者冶铁为桥,跨两山之问,如虹饮然,故名。一夕风雨交作,桥与小孤山失所在,大孤山存。

明洪武十年,江川地震,明星湾子沟有独家村,因地震陷落入湖。

清乾隆十七年,江川地震,秦家山抚仙湖边田荡入湖中者甚多,而最多者23户。

民国《江川县志》载:

抚仙湖滨有村曰冯家湾,其村关圣官门首原有石埂一路,所以防波浪之淘田禾。民国十三年(1924年)四月十二目午时,石埂间忽响,声大震,冲出黄烟一堵,向湖之东南而去。农人群往视之,石埂连田陷于湖内,旁边陷成大坑。

这只是有文字可考的部分记载,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还不知曾发生过多少次。所以,抚仙湖底的古城很难说便是一朝一代留下的遗迹,倒很有可能记录了千百年间数次灾变造成的损失和那些永远为岁月尘封的秘密。

『伍』 云南抚仙湖发现神秘古物,疑似水下古城,是真是假

近日,云南玉溪,有网友潜水抚仙湖时意外发现湖底有神秘古物。据了解,早在2006年就有考古队进入抚仙湖底进行探测,发现水底有大批人工建筑物,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但这种说法遭到外界争议,有待考察认证。

对于流传已久的“水下古城”的猜测,马馆长认为,人们通过考古调查和多年来对抚仙湖的了解,基本是有共同认知的。中央电视台曾做过抚仙湖水下考古直播,很多考古部门的同事都参与了,抚仙湖水下并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的遗迹。那里实际上已经被多个部门多次做过勘察,没有发现有什么古城。

发现的几块石头确实有人工痕迹,他们查阅资料发现,清代康熙年间,那附近曾有一个水坝塌陷进了水里面。潜水员打捞上来的两件器物年代也不对,一件是明代的,一件是清初的,可能是当时的渔民在船上生活时不慎遗落进湖里的。应该说在下面发现古城的可能性不大。

『陆』 抚仙湖下的水下古城揭开了哪些宝藏之谜

神秘的抚仙湖至今有许多不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鱼的,并且,鱼还不小。这来自抚仙湖一直有的水怪传说:有人乘船过抚仙湖时遇狂风大浪,不远处看见一个像船一样的东西,仔细一瞧,却是一条大鱼的背脊。当然,笼罩在抚仙湖上的谜团远不止于此。


现在,抚仙湖成了云南的知名旅游景点。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因湖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被古人称为“琉璃万顷”。大气中透出几丝温婉安静,淳朴闲适;湖边的景色怡人,颇有仙气。

『柒』 云南水下古城之谜,是怎么回事

水深突破30米的时候,耿卫开始贴着湖底缓缓上行。一个巨大的黑影突然伫立眼前,那是一块高3米、宽6米的石碑。尽管看不清文字,莫名的力量让这个30多岁的潜水探险家双膝跪下,虔诚三叩首。

这是2004年夏天,云南当地的潜水员耿卫自费对抚仙湖进行的一次古滇文明遗址考察。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境内,距离昆明100公里,这是全国第二深内陆淡水湖。这样的考察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快10年了,耿卫从年轻时便致力于寻求的水下古城奥秘,却依然静静地躺在深蓝之下。

两次水下考古直播

日前,当地政府已经决定,将于下月中旬与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联手对抚仙湖进行第二次水下考古探秘,并向国内公开招募潜水探秘选手,报名者除了会深潜水外,最好要有参与水下考古的经历,如参与过“南海一号”、“碗礁一号”沉船揭秘……

此次水下探秘长达7天,将对近几年水下古建筑的新发现如“斗兽场式建筑”、“水下金字塔”等遗迹进行进一步考察,同时采用空中飞艇、水下拍摄、声纳探测扫描等特殊拍摄手段,挖掘和展示水下古城的各种谜团。

事实上,早在2001年6月3日,央视就已经耗巨资进行过水下考古直播。耿卫对《第一财经日报》解释说,整个水下城至少2.4平方公里,而央视只可能拍摄到很小的一个角。

1800年前的古城

公元前106年的古滇时代,西汉王朝在抚仙湖一带设立了俞元县,但俞元古城后来在地球上神秘消失了,史书上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此后,当地就一直流传着水底城池的传说。在那个古老的传说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连同古城一起沉入湖底的人,至今水下生活得好好的”;还有人说,在潜水时看到了水下木乃伊,男人前倾,女人后仰,站在湖底。

1998年,一次偶然的潜水,耿卫发现了距离湖边300米的一处石堆,或如俄罗斯方块般镶嵌,或用水泥填充缝隙,或错落有致左右对称。他相信,这些都是古滇时代的建筑。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城?300米长、7米宽的青石板大街,接近未改造前的北京王府井,30多米高的建筑,高过当地如今的最高建筑,2.4平方公里的规模不逊玛雅文明,而这一切都建于1800年前。

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教授徐啸虎认为,根据出土陶器和史料推断,这是在春秋战国以前的古滇国遗迹,曾经的繁盛程度可能远超中原。因为地壳运动,或水位上涨,最终把这座盛极一时的古城吞没。

孤独的探秘

当耿卫第一次告诉别人,他认为自己已经发现抚仙湖畔民间传说中的水下古城时,一个朋友特意绕过巨大的餐桌走到耿卫旁边,摸摸他的额头说:“体温正常,看来是酒喝多了。”

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耿卫开始了10年漫长而孤独的考察求证。

刚开始,他在残石中找到一片陶瓷碎片,激动地找到云南省文物局,时任局长断定此乃宋代之前的文物,但还需要录像以供专家分析。此后,他用自制水下摄影机拍下部分古迹外观,再后来,他也写过很多考古开发的计划书交给当地政府寻求支持。但是,由于遗址中找不到文物或者文字,难以确定其价值,抚仙湖底考古一直被搁置。

“现在中国的考古更多的是侧重文物发现,而不是古迹遗址。”历经近10年的探索后,耿卫已经成了半个考古专家。现在他开始研究甲骨文、古埃及文和玛雅等文字,以期能从古城石块模糊的纹路间找到蛛丝马迹。此外,他还自费购买了数十万元的复杂仪器,继续他孤独的探秘路程。

遭遇投资风险

“只要能找到地质专家证明,石群是人为而非地质作用结果,即使不探究其年代,也足以问鼎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在今年3月的一次专题研讨会上,澄江古生物化石发现者、云南大学教授侯先光谨慎表示,抚仙湖底这些类似建筑的石堆,到底确是人类遗迹,还是地质运动的天然之作,有待进一步证实。

侯先光认为疑点在于,中国历史上都是采用木材做建筑材料,因而不能像欧洲古建筑那样保存久远。抚仙湖底这些类似建筑的石堆,可以确定是1000年以前的。但果真是人工建筑的话,这样的建筑形式为什么没有留存下来?

求证这个问题需要巨大的投入,这已经不是耿卫个人所能承受的了。一台水下摄影机60万元,一架声纳扫描仪100万元。“南海一号”从准备到展开完成考古调查,经费超过300万元;去年的“碗礁一号”水下考古更是耗资过亿。耗资如此巨大,所幸回报也很丰厚——南海、碗礁的沉船,装载了上万件一级文物。但是如果抚仙湖水下石群只能找到零星瓦片罐,那么大的投资风险又有谁来承担?

“只说探秘,避开考古”,这也许是当地政府一个聪明的尝试。在当地政府看来,通过即将到来的6月探秘活动,可以为该地赚足人气、发展旅游业,而考古的事,则再慢慢推进。

『捌』 千岛湖水下古城的历史

千岛湖水下的两座县城,一座叫古淳安城,一座叫古遂安城。1955年10月,当时的电力工业部选址淳安和建德交界的铜官,建设新安江水电站。1959年4月30日,两县29万人移民他乡。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库区开始蓄水。这两座浙西古城,连同27个乡镇、1000多个村庄、30万亩良田和数千间民房,悄然沉入湖底。迄今,古城在水底度过了43载。

古城的历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史书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吴大将贺齐讨伐山越,平定黟、歙两地。在歙县东面的叶乡设始新县,在歙县南面的武强乡设新定县。

公元209年,贺齐带人马筑起了始新县城。所以,淳安古城又称贺城。元朝末年,贺城毁于兵燹。明洪武年间重新修筑。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9年),淳安知县海瑞为古城修建6座城门,并建起城楼,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