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中留下的名人故事
1. 名胜古迹流传下来的故事
“碧水绕村落,荫下有古屋”,逢简这个极具岭南水乡特色的村落里,水道、老桥、石巷、粉墙,让我们行走在这里就宛若捧读一部迷人心性的线装书,水袖般绕来舞去的烟雨风尘更教人有恍若隔世的迷离。
千年的石板铺就了饮涧的长虹,百年的祠堂记载着人世的沧桑,逢简村的每一座石桥、每一棵老树、每一座古祠,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都刻下了祖先生活的痕迹。
每座桥都铭刻一段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逢简村里共有古老的石桥30多座,以巨济桥、明远桥和金鳌桥最具代表性。
李仕修曾经是宋朝的进士、做了大官,由于政见与朝廷不一致,遂退隐到逢简村定居,他也是如今逢简村李氏的祖先。据村里老人说,李仕修每当有儿子出生时,就会修一座桥,他一生得了5个儿子,也就修了5座桥。5座桥中有4座桥的名称有记载,即巨济桥、明远桥、青云桥和青江桥,还有一座今已不可考。
记者在高翔坊纸扎艺人家采访时又听村民讲,李仕修是修桥在先,得子在后,为了感谢逢简的好风水,道光年间他又在高翔坊修建了一座“三界庙”,庙门的对联就提到了这五座桥,对联是“青云紫气通三界,锦水恩波沛五桥”。
究竟是修桥在先还是得子在先,村里人的说法并不一致。而逢简李氏家谱记载李仕修确实有5个儿子,其中一个叫李革的还做了南宋的国子监助教。
御赐桂树、石桥和牌坊
由皇帝御赐的桂树、石桥和牌坊,至今被村人津津乐道。
据村里的老人们介绍,逢简村村民李昌明在光绪年间中了举人,之后任海阳县教谕。他进京述职时受到光绪帝赞许,便赐予其一株由台湾进贡的金桂树(桂花树中最名贵的一种)。
相传,皇帝所赐的金桂树不到一尺高,李昌明告老还乡后将其种于花盆中。李昌明去世后不久,其家人不知此花名贵,加上家道没落,就冷落了它。抗战时期,李家门庭荒废,一个识“宝”之人将其挖走,以15块大洋卖给了一户梁姓人家。梁家人一直将此花当作宝贝种在天井中,直到解放后才将其移到自家门前。
始建于公元1700年的金鳌桥,则是由康熙皇帝御赐给当时皇子的老师刘云汉的。据称,刘云汉听说紫禁城中的金鳌和玉栋两座桥非常漂亮,就想亲眼去看看。有一天他假称患急症,进了紫禁城实现了此愿望。康熙听说此事后就对刘云汉讲,“你亦可返乡建一桥”。于是刘云汉以“金鳌玉栋”两座桥的风格为参照建造了金鳌桥。
巨济桥下还有一个在“文革”时被毁的“进士牌坊”的旧址,记者看到路边仅剩4个石墩,而桥边的水中还隐约可见牌坊的12根石桩,据说这也是明朝正德年间,逢简村民梁乔升中举后,皇上御赐他建的。村里的老人说,该牌坊共有三层,以红木建成,顶部刻有“天地同流”,中间刻有“恩荣”,底部刻有“进士坊”等字样,以前远在八九公里外的勒流镇都可以望见这个牌坊,足见其宏伟和高大;并说它是广东四大牌坊之一,但史书并无记载,只在梁氏家谱提到了牌坊的建造。
2. 中国名胜古迹的故事!要短点的
1、 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旧址在汾河以西,,西晋元康年间迁至汾河东岸,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庙址由府城西南迁至城南现址。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尧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平阳成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
2、 龙凤之脉 尧宫甬道中间由龙凤图案刻制的中轴线叫“龙凤之脉”,从大门开始一直通到广运殿,长达300米。龙和凤均为尧时期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标志,这里的龙凤之脉就是中国最吉祥的龙凤通道。
3. 有关中国著名历史、名胜古迹、英雄人物、爱国诗人、对中国做出重大贡献人物的故事。
岳飞幼年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传说其母透过在他的背上刺“尽忠报国”[1]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曾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
1124年21岁从军为宗泽部下,屡建战功,尝以八百岳家军大破万五金兵,声名大噪。历官御前忠武统军、鄂州驻答诸军都统制使、河阳等三镇节度使。
1126年靖康之变,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1134年(绍兴四年) ,岳飞首次伐金,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江红》。
1140年(绍兴十年)春,金兀术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兵临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南20公里),直迫金国首府汴京。岳家军士气高昂,高喊“直捣黄龙”。主和派秦桧向宋高宗献计,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退兵前,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干坤世界,无由再复!” 结果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之后岳飞父子被秦桧以谋反罪名予以逮捕审讯,由于找不到证据而无审讯结果,最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被赐死。。
至绍兴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准备北伐,便下诏平反岳飞,追封鄂王,谥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并立庙祀于湖北武昌,额名忠烈,修宋史列志传记
如何评价岳飞,我认为应当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层次,把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而又代表正义的各民族杰出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把那些为一己之私损害本国利益导致敌方受益的各民族卑鄙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叛徒。从这个角度来讲,岳飞是整个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之一。评价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应当弄清三个问题,其一是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概念是否冲突?其二是否定岳飞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其三是通过"民族战争"这种历史战争的分类来评价历史人物是否正确?
否定岳飞为民族英雄的一个逻辑是根据民族英雄的定义和中华民族形成的时期导出的。即民族英雄是指在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人物,据此,岳飞要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就必须出现在中华民族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的时候,然而,岳飞是宋朝将领,而有些人认为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即行政、经济文化一体化在元朝才开始,因此,岳飞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该逻辑的错误是用一个不断发展的民族观念来否定以特定人物为载体的民族英雄精神。中华民族是在当前我们所生存的这片土地上,由众多族群通过不断的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概念,因此,无论是就地域还是就族群的多少来说,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向前发展、向后包容的一个族群。中华民族这种发展和包容的特征在民族英雄方面就表现为:肯定历史上作为民族精神和信仰载体的英雄人物的存在。族群和英雄人物都是实体,会随历史而消亡,而积极、优秀、正义的英雄精神则可以千古流传并为所有民族共享。清朝康熙给袁重焕平反和乾隆为史可法立祠,为何?与其说尊敬对方不如说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子民效法这些英雄人物为国家服务。因此,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人们维护英雄、抨击叛徒的言论和行为,本质都是在维护本民族的精神信仰,这种精神信仰对于维护当前民族的现实利益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不断前进、优秀的中华民族当然需要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
否定岳飞是中华民族英雄的另一个理由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即有利于当前国内族群的团结。这个观点在一部分人群中非常有市场,其依据主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因此,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是狭隘的民族英雄主义,否定"家里打架"的代表人物岳飞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
其错误有三个:一是用否定一个族群的历史人物取代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石--平等,二是岳飞仅仅是汉人的英雄,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则是狭隘的、有害于团结的,三是将现实需要置于历史事实之上。坚持族群平等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石,而且也是我国政府的职责。政府应当是超越族群之上的,从我国的汉、唐、宋、明到大清帝国,无不是多族群国家并坚持族群和睦的政策。坚持族群平等就不应该通过政府行为去损害其所辖包括汉人在内的所有族群的英雄信仰,否则必将引起纷争,而这恰恰是既有害于国家又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损害少数族群的利益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损害汉人的利益更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这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判断。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原文化远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非常成熟,纵观我国历史上所有少数族群建立政权时,还停留在奴隶社会,而中原政权早已是高度发达的封建政权,所以开明的少数族群国君无不是学习和吸收中原文化。另外,通过几千年的国家分裂与统一、屯边政策和族群迁徙,当今汉人已不是历史上的"秦人"或"汉人",而是封建政权坚持和亲、和睦政策下的多族群血缘和文化融合为一体的结果,这也是汉人和汉文化为什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因。汉人在人数上和汉文化上居主导地位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不是哪个人可以强制的。再则,占主导地位同时意味着负有更多的义务,明朝打击倭寇、清朝反击俄罗斯和抗日卫国战争,汉人贡献巨大、牺牲巨大,并不因谁占有政权而退缩。所以说,汉人是个开放的、包容的、胸怀宽广的族群,把汉人景仰岳飞的行为定位成狭隘的英雄主义,实在是对这个族群的诋毁。如前所述,岳飞代表积极、正义的精神,汉人景仰岳飞并不等于接受岳飞的愚忠思想,汉人景仰成吉思汗并不等于认同其攻城掠池中的屠城行为。今天否定了岳飞一个人,明天就会否定象岳飞这样的所有族群的英雄,岳飞等人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将无所依存,中华民族的英雄观也将灰飞烟灭,那么一旦敌国入侵,国家、民族危亡,谁去抗敌?谁去做英雄?怎么维护民族团结?所以,辩证吸收各族群英雄的可贵之处,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实现复兴的精神动力。所以,学习向岳飞这样的英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如果说教材给孩子们以"金人都是大坏蛋"的看法,那是教育方法有待改善,而不是历史的错,不能因此否定我们的民族英雄。
"民族战争"这种战争分类方法也很令人费解。古今中外的战争不计其数,在国家出现以前的战争都是部落(族)之间的战争,其大多以获取其它部族的食物和女人为目的;国家出现以后的所有国家之间的战争,大多以占有对方的子民和资源为目的。因此,古今中外的战争,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正义或非正义,战争的目的都是维护自己或扩大自己的现实利益。在我国历史上,所有封建国家均为帝王一人之私,其利用所辖族群与他国进行战争的目的非常明确,如果将这些战争用"民族战争分类",那么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再到宋辽西夏,所有这些国家的国君都应该是"民族战争"的首领,其首先代表的应是民族利益,那么这些国君都代表的是那些具体的民族呢?这些民族今天何在呢?为什么大多数国君都不是民族英雄呢?又为什么会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君权神授,降伏万民"的宣扬呢?所以,我个人认为"民族战争"的分类方法首先颠倒了战争的目的,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其次,这种分类方法不适合定义民族英雄的概念。从我国的岳飞到法国的贞德,这些英雄概念的隐含义非常明显,那就是他们都是当时国家的英雄,这时候的"民族"其实是国家一词的代名词,是一个地域概念,他们并不为某一个族群所专有,而是为当时国家内所有族群景仰。由于国家的可继承性,所以政权更迭、朝代更换只能让我们站在国家的高度去思考英雄,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哪个族群的人就完全否定他们。
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用功利性的眼光去篡改历史,那样的镜子将是一面哈哈镜;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是先祖活动的事实,只有首先尊重事实,我们才可能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据资料显示,岳飞是南宋著名的将领,传说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这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的信条。岳飞数次北伐抗金,曾得到宋高宗赐的"精忠岳飞"锦旗。1142年,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成为南宋绥靖政策的牺牲品。因此,岳飞首先是为国家所任命的抗金将领,从岳飞抗击金国的目的和最大受益者来看,显然是为了南宋的国家利益。另外,说岳飞代表正义,是因为一个国家政权腐败并不能成为另一个国家侵略的借口,一个国家的命运应当由它自己的人民说了算。岳飞所代表的是置个人安危于脑后,不屈不挠,救国家和百姓于危亡的精神和气节,从这个意义上将岳飞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没有什么不妥。
因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否定岳飞为中华民族英雄的做法都不可取。那么,究竟应怎样看待象岳飞这样的历史人物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尊重史实,其次应当从国家利益和是否代表正义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
4. 名胜古迹中的文化名人
孔子
诸葛亮
李白
苏轼
5. 中国名胜古迹感人的故事
西湖十景之四
断桥残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 [编辑本段]一.景色的由来断桥位于杭州市西湖白堤的东端,背靠宝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断桥势较高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的最佳去处。
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辩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
最早记载“断桥残雪”的是唐朝的张祜,他的《题杭州孤山寺》云: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诗中的一句“断桥荒藓涩”,从中可知断桥原是一座苔藓斑驳的古老平板石桥。大雪初霁,原来苔藓斑驳的古石桥上,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觉,这也就潜埋下了断桥残雪这西湖上独特景观的伏笔。 [编辑本段]二.美丽的传说宋代叫它宝佑桥。元代因桥头居住着一对以卖酒为生的段姓夫妇,又称为段家桥。
传说,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寡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寡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得你们酿出好酒。”说罢,取出三粒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后来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款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却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银两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塌啦。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 [编辑本段]三.雪后神韵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每当雪后初晴,来至断桥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明代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断桥春望》称:“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编辑本段]四,周边景色现在的断桥,是1921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编辑本段]五.几种说法1.明代《西湖游览志》戏说,断桥是由于孤山延伸来的白堤,到此逢桥而断才得名的。
2.断桥位于外湖和北里湖间,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佳处所。每当瑞雪初晴,站在宝石山上眺望,桥的阳面已冰消雪化,湖波荡漾,所以向阳面望去“雪残桥断”,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故从阴面望去,“断桥不断”。
2.平湖秋月而来的白堤至此而断,故称断桥。而冬日雪霁,伫立断桥举目四望,残雪似银,冻湖如墨,黑白分隔,格外动人心魄。故而,称其为“断桥残雪”。
3.明末的张岱却别立一说,他在《西湖梦寻》是写道:白堤上沿堤植桃柳,“树皆合抱,行其下者,枝叶扶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意向言“断桥残雪”,说的是月影。 [编辑本段]六.断桥相会 断桥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杭州西湖,有四大爱情桥“泠桥”、“残桥”、“断桥”、“跨虹桥”,盛名经久不衰。泠桥、残桥、断桥是古代的爱情桥,跨虹桥是现代爱情桥,是众多情侣约会相游的地方,而最符盛名的却是断桥,它的名字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在断桥上,流传的那许仙和白娘子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断桥成为西湖上众多桥中最著名的桥。
传说,白娘子原本是山野中修炼的一条小白蛇,有一天,小白蛇被一个捕蛇老人抓住了,差一点遭遇杀身之祸,幸亏被一个小牧童所救。 经过一千七百年的修炼,白娘子终于化做人形,经观音大士指点,来到杭州西湖寻找前世救命恩人小牧童。
清明佳节,烟雨蒙蒙,观音菩萨说过“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而在西湖的断桥的桥面上,由伞传情,白娘子终于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许仙,以身相许,结为夫妻。在经历水漫金山之后,又是在断桥邂逅重逢,再续前缘。
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这发至肺腑的话语,实实的催人泪下。抚摸桥栏,追古思今,每个性情中人都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每个到此的天涯游客人都会产生无尽的追思。
6. 十则历史文化名人故事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7. 高唐的名胜古迹和名人故事
古遗址
高唐县有灵城遗址、清平县城遗址、北辛庄唐代遗址、蒋庄宋、元遗址,郝庄元代遗址、减水迥龙庙遗址。
(1)灵城遗址 即汉灵县城址,现南镇村。位于县城东南17.5公里处。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81年,此地名曰“灵丘”,到公元前306年名曰“灵县”。公元27年废县,地入博平。220年复灵县,属清河郡。606年废县,地入博平。620年复置灵县,621年又入博平。宋朝置“灵城镇”,金、元袭之,明清时称“南刘镇”。民国至今称作“南镇”。今细辩灵城地貌,仍有灵城故城墙遗址。
(2)清平县城遗址 1069年—1940年为清平县城,1940年清平县城迁址康庄,此地名曰“旧城”。旧城镇现仍有清平县城遗迹多处,如:传说中的唐明宗祠、唐明宗墓。还有迎旭门、文庙、文庙影壁等古建筑,城墙旧址仍有遗迹。
(3)蒋庄宋、元遗址 位于琉璃寺蒋庄村西南500米处,为村落遗址。遗址高于耕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0.2—1.5米,地表面有很多砖、瓦、器物残片。1958年曾出土过瓷缸、瓷碗等文物。遗址原为一个小村庄,仅有20多户人家,名“梁家楼”,现蒋庄梁姓即是原“梁家楼”之后。
(4)减水迥龙庙遗址 位于尹集镇四新村西南部,为元代庙宇遗址。高约4米,面积1500平方米。遗址内含有大量的砖、瓦、瓷片、瓷碗底、口沿等遗物。遗址上现有明嘉靖26年重修减水迥龙庙碑1通和3通捐资筑庙人名碑,另有碑帽、碑座2个。
古代建筑
高唐县历史悠久,古建筑众多,主要有梁村塔、高唐文庙、旧城文庙、文庙影壁、迎旭门、高唐钟鼓楼、石雕塔。
(1)梁村塔 位于梁村镇梁村街东。创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清曾维修,平面呈八角形,青砖砌筑,共13级。高37.5米,塔基占地面积33平方米。第一层系重檐,檐下设斗拱,北有门洞。二层以上每层4个门洞,塔顶为全葫芦状。塔北10米处有古槐1株,故有“唐塔宋槐”之说。现为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高唐文庙 坐落在县委招待所院内,原名“文昌宫”,又名“启圣祠”,过去是供奉孔子的地方。据《高唐州志》载:文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370年(明洪武三年)、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42年(乾隆七年)多次重修扩建。现存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占地面积275平方米,为歇山式建筑。顶部正脊前后除用黄绿琉璃瓦砌出三个菱形外,其余均为灰瓦。檐下头拱,均为装饰性的附件,并非承担重力的实拱,明显为清代建筑风格。
(3)旧城文庙、文庙影壁、迎旭门 坐落在高唐县旧城镇,为原清平县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 旧城文庙,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4间。占地面积277.8平方米,单檐灰瓦歇山顶,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建。文庙后还有古柏6株。文庙影壁在文庙南,相距100米。影壁高5米,宽10.25米,厚1.27米。整体灵架式用大方青砖修成,琉璃瓦盖顶。中间有一圆绿色花边琉璃饰件,上有烧制的“太和元气”4个大字。在方青砖上有乾隆“二十五年”的戳印。旧城迎旭门,为原清平县城之东门。门洞上方中央有匾碑一块,上书“迎旭门”。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刻嵌。迎旭门残存南北长15.5米,东西宽12.9米,整体为青砖砌筑。
(4)高唐钟鼓楼位于北湖路与鼓楼路交汇处西侧,原名鼓楼,1453年(明景泰四年)知州赵玉始建。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知州谈熔重修,改名奎光阁,新铸铁钟悬于重九之日,人曰谈公楼。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知州徐宗干重修之,又增置鼍鼓、大云磬等物。上层塑魁星像,东廊有前贤题诗勒石。 钟鼓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由楼基和两层主楼组成,总高15米,为当时县城内最高建筑,有“高阁凌云”之称,是高唐县的象征。楼基是青砖砌成的长方形高台,占地120平方米,南北长10米,从下往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7米。台上四周建有高1米的女儿墙。顺街辟拱行通道,形似城门,宽4米,高5米,深10米,供行人车马通行。楼基西面南侧有一小拱门,门内为登楼的唯一台阶通道,楼基之上为主楼,全部为木结构,柱梁椽檩纵横交错,卯榫衔接,环环相扣。主楼的下层为大厅,南北长8米,东西宽6米,高4米。东西有廊,环楼8根立柱支撑飞檐。上层地面4米见方,高4米,为悬钟之处。在建筑形式上承袭宋、元楼阁之貌,结构上基本保留了明初的建筑风格。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震波及本县,钟鼓楼受损,为防险,经政府批准于8月拆除。
(5)柴府花园 位于东北湖畔,古建筑群。据《高唐县志》记载,柴府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为后周世宗柴荣之5世孙柴荣皇城私宅,后毁于兵燹匪患。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驻跸于此。柴府四面湖水环抱,花园式建筑,前门、中厅、后寝、回廊均为宋代建筑风格。整个建筑面积为938.48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西辟花园,东为柴府。柴府为二进院,步入津池即为主厅,主厅面阔5间,歇山式,灰瓦顶,吻兽相配,宋式彩绘相宜,飞檐排角,古色古香。院东西建有回廊、亭、轩、水池。后院为后寝殿,面阔5间,歇山式,东西厢房各3间。西为单体院落,有角门与东院相通。步入朱红大门,迎面为仿古戏楼,面阔3间,宋代歇山式建筑,两侧耳室各1间。此院是戏剧爱好者活动的场所。
(6)大觉寺位于东南湖畔。高唐史之春秋,西汉置县,地处南北通衢,东西要道。自齐始,为西鄙之重镇,史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秦王李世民为成就霸业,征伐四方,挥师东进,亲率三军,力克高唐。命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监造高唐州城大觉寺及舍利塔,彰显千秋功业。
古墓葬
高唐县有固河汉墓群、华歆墓、房公墓、谷官屯金墓、王懋德墓、杨通墓、孙庄汉墓、梁庄汉墓、杨庄汉墓。
(1)固河汉墓群 位于固河村西南部,分布在长0.7公里,宽0.5公里的地面内。原有7座封土高大的墓葬,除盼子墓还有封土外,其他6座墓葬的封土已被铲平。汉墓群的部分墓室保存较好,只有一小部分因修建水利工程被挖掘。曾出土过陶楼、汉画像石、陶灯、陶案、陶灶、陶猪、陶狗、陶鸡等文物。汉画石像现被砌在固河村西部一流水口上。在墓中为墓室门框,上面刻有虎头御环拉手,并有花草、鸟兽等精细的浮雕。据调查,除封土的7座墓葬外,在村北、村南也有一些无封土汉墓,曾出土过大批文物。
(2)房公墓 位于高唐镇祁寨村北500米处,该墓发掘前夯筑封土高出地表2.5米。因早年被盗,墓室大部分坍塌。墓室为单室,平面近方行,南北4.2米,东西4.5米,绳纹小砖砌成。墓底距地面4.5米,铺地砖排为“人”字行。墓室地面四周和墓壁之间,有排水沟,墓门西南宽1.1米,有斜坡墓道2.15米,棺木和人骨皆无,随葬器物有瓷器、陶器、陶俑等38件。瓷器有:瓷壶、瓷虎子、龙首三足器架,瓷樵斗、瓷盒、瓷碗、瓷唾壶、瓷灯;陶器有:陶壶、陶罐、陶碗、镇墓兽、陶狗、牛车模型、陶井栏;陶俑有:武士俑、鲜卑侍吏俑、仪仗俑、女俑等。墓内还出土有墓志铭,志盖阳刻篆文为“魏济州刺史房公之铭”,志文共26行,满行26字,魏体书。
(3)谷官屯金墓 即虞寅墓,位于韩寨乡谷官屯村东一洼坑内。金代虞寅墓为仿木结构建筑的圆形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平面成圆形,直径5米,墓顶早已坍塌,残存墓壁高1.29米。墓室建筑有门、窗、柱,完全模拟地面建筑。墓壁上画满壁画,绘画面积约21平方米。内有残存的棺木和骨架。墓内出土陪葬物有瓷器5件、碑形志石1盒、壁画16幅。瓷器有:瓷碗、开片瓷盘、白瓷盘。志盖上刻有16个女真文篆字: “金故信武将军骑都尉致仁虞公墓志铭”:志石刻有1767个字,主要记录了虞寅的生平事迹及生卒年月。壁画随墓环绕成圆形,较完整的12幅,其中有8幅画面描绘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内容,另4幅是出行活动的内容。壁画绘有乐伎、车马、床帐、奴仆等。出土文物和壁画现分别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和聊城地区博物馆。
古石刻
(1)释迦牟尼像 暗红色沙质岩石雕成。头饰螺髻,双耳垂肩,风眼微闭,鼻骨如刀削一般,棱角鲜明。鼻翼与嘴角几乎同宽。脸圆腴丰满,颈稍短粗。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坦胸,腰束带,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左手扶左膝,右臂举至胸前,呈入静状。给人以静穆端庄之感,手残,通高65厘米,座高24.5厘米。经考证,为隋或唐代初期的遗物。
(2)大观八行碑 长2.28米,宽1米,厚0.125米,原碑为宋代大观年间立,现存残碑为明代景泰年间重立,瘦金体楷书。主要讲述了诸士应具有的孝、悌、和、忠、睦、娴、仁、恤等八种行为。碑末有“及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上柱国魏国公食道一万一千户食实封汗八百户臣蔡京题额”。因保护失当,剥脱甚重,字迹不清难辨。此外,保存完好的碑刻还有:重修报恩寺碑、重修邢家佛寺碑、张曾墓碑。
8. 名人写的名胜古迹的故事
要是说文章,那就太多了.
故事嘛,我有印象的:
长城-《孟姜女》,作者春秋末年的左丘明.
西湖断桥-《白蛇传》,作者明冯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