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严道古城遗址的探访严道古城遗址

有史学专家指出,严道古城在秦灭巴、蜀两国之前就已经存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徐中舒认为,严道最早是楚人建立的岷山王国。
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高俊刚馆长日前对记者表示,“明年我们要向国家申请进行古城的地下发掘,还预计在遗址上修建博物馆。”
秦汉时的严道城建筑在一个地势险要的荥河阶地上,以山岩陡坎作屏障,易守难攻。背靠大山,下临荥河的严道城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这使得那里的居民世代受益,几千年来,人们在那里繁衍生息。
今年7月,严道古城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件大喜事。”雅安市文管所负责人、著名古代文化研究者李炳中表示。
与文化界人士的敏感相比,生活在当地的人们似乎一时还不明白国家文物保护的意义,更不明白这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和关联。到现在,那座古代城池对于他们来讲,更多地还只是个地名,或者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模糊概念。
记者寻秘古城遗址
在荥经县城里打听严道古城遗址的具体位置并不困难,“你看到卖砂器的那里就到了” 县城里,一位饭馆老板热情地介绍说。“不过那里只有两块碑,看不到什么,你去干嘛”?店老板有些不解。
即便是身处众多林立的砂器作坊广告牌中,有严道古城遗址几个大字的指示牌仍赫然入目。顺着指示的小路走,右侧是一间小学,前方左侧是两块碑,分别写着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碑旁,但见地里三三两两地忙着收割,正是一派秋收景象。唯一的那条“主干道”看来是通往一位农户家中。道旁,一头黄牛正怡然自得地吃草,偶尔懒洋洋地抬起头瞅瞅四周。
这样的景象似乎与几千年前有重兵把守、商贸繁华的丝路重镇相去甚远。
阳光下,三个小男孩正在碑前嬉戏,对于每天都能看到的两座石碑上的文字,他们似乎兴趣不大。“课间休息和中午休息我们都爱在这里耍”孩子们说。个头高一点的小男生大声地念出了碑上的文字,当被问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啥意思时,孩子们全部摇头。提到古城遗址四个字,他们更是一脸茫然。
比起对古城的兴趣,记者手里的数码相机对他们更具吸引力。孩子们大声地笑闹着,童稚的声音在古城遗址的上空飘荡。
1970年代,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多次对严道古城遗址周围墓葬进行发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更是异彩纷呈。专家们发现,严道古城的考古发现和城址周围发现的古墓葬群,基本包括了战国时期巴蜀流行的主要墓葬形制。这些出土文物除反映出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巴蜀文化外,还反映了中原文化、楚文化、石棺葬文化因素的存在。
严道古城由主城与子城两部分组成。城址规模虽然不大,但设计合理,结构严谨,布局完整。作为蜀国的边境,这里曾是民族交融地带,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融合和发展,一旦对遗址发掘,对揭密古老的巴、蜀文化有巨大意义。
有史学专家指出,严道古城在秦灭巴、蜀两国之前就已经存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徐中舒认为,严道最早是楚人建立的岷山王国。
申请发掘地下古城
紧挨着严道古城遗址的一段汉代城墙,多年来吸引了无数考古工作者的眼光。
站在老黄牛旁,看向路的尽头,这番景象很难与潜意识中的那种雄伟古城墙发生关联。一位赶路的小姑娘指着小路的尽头说:“你要找的城墙就在那里,在竹林那边。”
绕过竹林,在杂草掩映中,果然看到一段几米长的泛黄岩石。
村民杨先伟(音)告诉记者,他30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这里。“我们小时候这个墙周围全是种的竹子,墙外是墓地,墙比现在高2倍还多,从右边一直弯到河边,我小时候还去玩过,现在都看不到了。”他说。
抚摸着这些古老的岩石,那些绿色的青苔和风化的小洞明显可见,每隔一米多便有一个小洞,竹林旁是一户人家的竹篱笆……从表面上看,这里已经看不出城墙的基本形状。
杨先伟回忆自己小时候曾听他的祖父辈们说起过,这道墙内有地道可通向城外,至于实际有没有,现在也没人去证实了。
既然经专家考证系汉代城墙,为什么没有碑文加以介绍?
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高俊刚馆长表示,明年他们将请有关专家来设计严道古城遗址保护方案,包括古城墙在内都属于保护对象。为有效保护这段古城墙,也为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他们打算请专家统一进行设计。
“明年我们要向国家申请进行古城的地下发掘,还预计在遗址上修建博物馆。”高俊刚说。

㈡ 古城镇的行政区划

古城镇是一个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凭借古文化、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日益凸显的地理区位优势,迸发出无限的魅力和活力。全镇面积17.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38亩,常住人口26228人,非农业人口1886人。8个行政村(社区)93个社。15个党支部有党员676人。
古城镇地处郫县北部,北靠锦水河与彭州市区相望;西临本县唐元镇;南与三道堰相连;东与新都区新繁镇龙安乡接址,距县城9.5公里,距彭州市1公里,距成都市区22公里,是“郫县望丛古蜀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唐昌古镇——都江堰、青城山”旅游线路上重要的一环,郫彭路、沙西线纵横贯穿全境,城际快速铁路郫彭段古城站的建设将进一步拉近古城与外界的距离。古城镇现已建成以古典建筑、民俗文化、旅游影视为特色的“西蜀古城”,初步形成0.8平方公里规模的仿汉、仿唐、仿明、仿清等古建筑群,成为成都市旅游环线的一个靓点。

㈢ 你觉得“良渚古城遗址”最令你震撼的地方是什么

我认为良渚古城遗址来最令自人震撼的地方是城市的布局三重向心式的结构,在之后的几千年的都城都有这样设计良渚还是这些5000年古城中其中规模最大的,拥有最完善水利系统的,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的,以及良渚城特有的良渚石钺文。

㈣ 郫县古城的郫县古城遗址

位于郫县古城镇古城村,是成都平原多处史前城址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遗址。遗址长专约650米,宽约属500米,总面积32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1996年古城遗址与成都平原其它吏前城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97年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全国同时期最大的礼仪性建筑遗迹,国内外数十家新闻单位进行了报道,引起了文物考古和史学界的极大关注。 城址中发现有用于防御的高耸城墙、礼仪性大房址、干栏式建筑、木骨或竹骨泥墙房址、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种类多样的灰坑,出土了大量磨制精细的石器和装饰精美的陶器。这些古城址建筑技术相同,文化性质单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宝墩古城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达60万平方米。郫县古城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平面也呈长方形,总面积30余万平方米,城址中部发现有面积达550平方米的礼仪性建筑。鱼凫古城,平面呈六边形,面积40万平方米。芒城古城,为内外双圈城墙,内外城墙间有壕沟,面积11万平方米。双河古城、紫竹古城,其平面也均呈长方形,面积分别为11万平方米、20万平方米 .

㈤ 震惊世界考古界的古城有怎样的神秘之处

这两座有着9000年历史的古城属于新石器时代,它们的相继发现,打乱了原来的历史,推翻了关于世界上昀早的城市始于苏美尔人的观点。这两座远古城市遗址中出现的众多谜团,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其中沙塔胡克尤为重要。虽然到目前为止,这座城市的遗址只有部分出土,但它已经成了考古资料的丰硕宝库。

沙塔胡克古城遗址地处土耳其平原中央,海拔900余米,长达470米,由于只有一部分出土,由此很难计算出原城的大小。据专家推测,这个面积宽广、人口比较稠密的城市或许会有6000~10000人。

若与苏美尔人建造的那些占地数百亩、居民数万的城市相比,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城市相对较小。然而建筑技巧却很独特,与以前出土的古代城市几乎完全不同,其城市布局、市民交往方式、城市交通等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之谜。

㈥ 隋唐城遗址的大致位置和建筑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及近郊,地跨洛河两岸。南对伊阙,北依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据勘查,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势高亢处,宫城在皇城之北,宫城北面有曜仪城、圆璧城前后重叠,又有东。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东厢有东城,其北有含嘉仓城。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现存遗址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面积约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洛阳市区及近郊。隋唐洛阳城是宇文恺设计建造的,宇文恺将隋唐洛阳城的规划设计完美的和洛阳的山川地貌结合在了一起,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唐洛阳城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历时500多年。作为我国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东亚各国。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东都,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平方公里。
洛阳隋唐都城的中轴线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筑,即:天阙(伊阙)、天街、天门(定鼎门)、天津桥、天枢、应天门、天堂,南北纵贯隋唐洛阳城中,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都城中轴线。
隋唐洛阳城的轴线建筑,是世天人合一的隋唐洛阳城界历史上最恢宏的建筑群之一。自定鼎门至龙光门,南北长7公里,相继建有十多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即定鼎门、天津桥、天枢、端门、应天门、乾元门、乾元殿、明堂、天堂、贞观殿、徽猷殿、玄武门、曜仪门、圆璧门和龙光门。据史料记载,其中仅明堂、天堂和天枢的高度就分别达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象隋唐洛阳城轴线建筑是何等宏伟壮观!
五代时梁、唐、晋也曾以此为都,但都城范围远比隋唐洛阳城小,主要是利用了隋唐洛阳城的宫城。
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唐洛阳城进行勘查;1959年调查了宫城、皇城及周围诸小城的平面布局,确定一些门址的位置,并发掘了皇城南墙的右掖门;1960~1965年继续调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场的位置,同时发掘了宫城。1969年,河南省博物馆与洛阳博物馆联合调查、钻探和发掘了含嘉仓城;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博物馆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又多次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内进行发掘。1963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8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㈦ 分析说明北京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

答:有一点需要明确,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中对于水源的考虑,首先要保证宫廷园林的用水,其次要保证漕粮运输的水道便利。正是这两点,使得水源成为北京城市建设和变迁的关键因素。



解释:历史上,辽代的南京城和金代中都城大致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外附近。它们的地表供水,主要来自今
北京城西南郊的莲花池(一个天然小湖泊)。可莲花池水源毕竟有限,虽然供应辽代和金代这样的地方政权都城内部宫廷园林用水有余,但随着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性
的政治中心,运河用水的吃紧就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金中都与元大都位置比较从元朝建大都城开始,北京的城址开始向东北方向移动。在金中都的东北郊,有着比较丰沛的水源,可以统称为高梁河水系,包括大面积的湖泊(积水潭)和清澈的泉流。这既为城市新址的建设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同时也为新城的水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元大都对水源的利用其实,自元朝之后一直到明清,为解决北京城市水运问题,历代都在寻求着新的途径。最著名的是元
朝郭守敬所开凿的通惠运河。由于高梁河水系的水源依然不能保证都城漕粮运输,郭守敬勘探地形,将大都城西北沿山地区的泉流水源,都设法引入今天北京颐和园
中的昆明湖,然后疏通运渠经大都城再至通州与南北大运河相接,这一段运河称之为“通惠河”。郭守敬开凿的通惠河总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㈧ 东周时期城址发展的背景及其表现

东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工艺著作《周礼·考工记》。这书比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其他工种的经验。

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都城规划的思想,如说:“匠师营造国都时,面积应有九里见方,每边开三座门;都城里的道路应该是纵横各有九条,其中南北的大路要特别宽,能够容纳九辆马车同时行驶;应该把祭祀国王祖先的太庙安排在左方,把祭祀农业之神的社稷庙安排在右方,把王宫安排在南面,市场安排在北面”等等。这对于后世都城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元朝的首都大都城和明清的北京城就基本上继承了这种设计思想。

《考工记》还记载了白天如何应用日影,晚上如何应用月影来测定方向,记录了房基如何取正、定水平和计算度量的标准等等。此外,又记述了当时手工业的其他工种,如木工分作七部,金工分作六部,皮革工、设色工和刮磨工各分作五部,以及陶工分作两部的情况,其中不少工种都与建筑业有关。

这些建筑经验的总结,再加上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就使我国的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长治市近年来发现的较早的建筑遗存,有长子韩国城址、长治市分水岭韩国早期城址、潞城市古潞子国城址、沁县阏舆古城、武乡故城古城等几座东周古城址。

长子韩国古城址及墓地(战国)在今长子县城西3公里处的孟家庄村北。北有雍河,南有浊漳河南源、两支流环抱古城址,于东北角相接后流去。城址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0.5公里,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
长子,相传远古时代尧帝的大儿子丹封于此并筑城,故名长子。西周时周文王封辛甲子于长子。长子县名沿用至今。古城址现存东北角城墙、北城、西城墙和西南城,保存较清楚,从今北高庙烈士陵园(县城北)到城关镇河东村西270米。再沿雍河南岸向西300米,构成北城墙。向南沿雍河构成西城墙。向西南曲折行1742米,为南城墙。基本轮廓清楚,整个城址为长方形。城基础宽8——10米。夯窝密集,夯层厚8——10厘米,夯土层明显,为板筑法,穿孔杆直径30厘米。东、西城墙破坏严重,现只存城基。西南城角矗立于地面,高4.5米。夯土层十分明显,保存较好。城址北发现商代墓地。城角还残留大量的东周时代的绳纹板瓦和筒瓦残片。197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对古城址进行过勘测。1986年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阏舆古城(东周)在沁县城西15公里的册村、乌苏村周围。1958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考古队调查发现。遗址南北长890米,东西宽680米,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古韩国的阏与古城。周赦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国昭襄王派兵经上党,攻韩国攻阏舆城,韩国求助于赵国,赵国派大将军赵奢率兵打败秦军,解放了阏舆城之围。后被韩封为 马服君。至今,乌苏村南的南、北马服村就是当年赵奢的食邑地。1940年前后,因连年暴雨成灾,洪水冲刷严重,曾塌陷出多座战国时代的古墓葬。在墓室石刻拱额上曾发现雕刻有“阏舆”字样的题记,并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惜年久无存。现存古城址遗址夯土层依稀可见。经省考古界专家多次勘察考证,确认系战国时期的一座古城遗址。1986年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潞河古城位于潞城市区东北25公里西流乡潞河村与古城村一带,潞河村居北,古城村居南。地处浊漳河西岸,依山傍水,丘岭谷地,气候温和,景致幽雅。该地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5公里,占地3平方公里。相距约1公里,浊漳河绕潞河村北经古城村东流。
1983年初,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晋东南地区文化局联合,对这一带进行了调查,钻探和发掘。东周古城遗址在古城村附近,残存西城墙和北城墙的一部分。现潞河村东侧,漳河西岸存夯土城墙残垣断壁依稀可见。
史载:西周时,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8年)居住在山西黎城一带的赤狄民族在此地建立了子爵小国,史称潞国。到春秋时期称做“潞氏国”、“潞子国”。潞子婴儿为其君。“潞子国”其统治地域在今山西省潞城县、黎城县至长治市北一带地区。
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潞国被晋国所灭。后来一直为郡地、县城所在地。
北朝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39)刈陵县北迁,移至漳水北,城遂变。

㈨ 思州古城的唐代古城(遗址)保护与利用

今沿河历史上一直是巴楚黔中地、秦黔中郡、唐黔中道的核心区域,是盛唐黔中首郡——思州的治所;古务州、宁夷郡治于今沿河;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于今沿河所置务川县,历隋、唐、五代、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迁治今务川,治于今沿河长达519年,这个闻名世界的丹砂古县,是贵州历史上唯一设置于隋唐而一直保持建置至今的古县,是贵州建省时唯一的县。《元和郡县图志》载:“隋开皇十九年置务川县,属庸州,大业二年(州)废。武德四年于县置务川郡,贞观四年改为思州,以思邛水为名。“务川县:中下。郭下。本汉酉阳县地,属武陵郡。自晋至陈并为黔阳县地,隋开皇十九年置,因川为名。内江水,亦名涪陵水,在县西四十步。”这说明古思州、古务川县治所在今沿河河东老城。《贵州通志》(万历)载:“废沿河宣抚司:司治江东岸,元至大间与宣慰田氏争职坐,废,遗址尚存。”民国《沿河县志》载:“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春,沿河系谢汝霖旅(刘国圃团)驻防,王督办天培命周源稷由川来思招募。是年二月,周命王木匠率兵争防,谢部退出东岸。王部进驻沙子场,谢部反攻,王部退回,焚烧县署,延及民房甚多,自是两部隔河对峙”。此县署遗址即今河东粮站,现在县署门楼尚在,院墙、基址依稀可辨。今河东居民将其称为新衙门,而将南门泗王庙称为老衙门,因为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思南府移治沿河泗王庙。据考证(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和河东古城现场踏勘),隋务川县(公元559年置)县衙应在今坪上报恩寺。这一带是古务川城的核心,地势较高,平坦开阔,东有桅台坝作军事堡垒,东南有东山之险,西有观音岩和乌江可据,北、东、南三面均有护城河遗迹,不城自固,易守难攻,且交通便利,是古代建县衙的理想场所。北宋末(公元1118年)务川县、思州治迁今务川,县衙址在明清为报恩寺,民国时期为和平镇镇公所,历代均为公用地。桅台坝、东山、花园坡、观音岩、乌杨树沟、廖家嘴、龙砸嘴、三重桥、天生桥、鱼洞沟等地名古韵悠悠;廖家嘴码头在唐代是忙碌的思州码头;田坝当与思州田氏有历史渊源;周家坨、王家朝门等地名记录了古城明清时期文化的兴盛,周家自周述谦于清咸丰癸酉(公元1853年)中进士,周氏一门先后出进士、举人四名,王氏自王有道于明万历间中举后出进士、举人近十人。民国《沿河县志·古迹志》记载:“观音岩,在县东,石壁上有‘观音岩’三字,笔势飞舞,署唐吕碞题。“天生硚(桥),在东岸鱼洞沟。石骨横亘,底深上阔,不施斧凿,天然若硚(桥)。水经其下,人行其上,为涨水时往来要道。“三重桥,在东岸,建于两岩之间,为县东通龚滩必由之路(桥址在今河东粮站与沿河中学之间的鱼洞溪口,为三重石桥奇观,相传一重建于汉代,二重建于唐代,三重建于明代)。“报恩寺,在县东,建于明时,道光九年(公元1827年)邑人萧景仲重修。“观音阁,在县东。《思南府志》载:‘高阁撑云,危栏俯地。山光水色,涤人尘襟。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毁于火。’“泗王庙,建于乾隆间(公元1736—1795年),有亚元萧明程碑叙。前为思南府移治沿河行署,后为弹压委员和分治委员衙门。”可以说,河东古城每一寸都是文物古迹。今河东粮站是原民国沿河县署,门楼尚在,它也是元沿河宣抚司故址和唐思州古城遗址。思州署衙基础依稀可辨,北面、东面护城河及古城墙遗迹尚存。从现存遗迹可推测,唐思州城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其形、其神颇有几分汉未央宫乃至唐长安城的韵味。今河东古城尚有黑巷子、周家坨两条保存完整的古石板街,它们应是唐思州城的重要主干街道,经宋、元、明、清,见证着古城千余年的沧桑。盐会堡、盐会路、官店街、万字号等古地名诉说着古城的商业特色和曾经拥有的繁华。
城镇化的潮流不可逆转, 保护古城镇、古街区、古村落、典型民族村寨等物质文化遗产,形势严峻。沿河发展小城镇、推进乡村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应是: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找准功能定位,优化区域布局,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思州古城等文化遗产;充分利用沙沱、彭水两电站建设工程移民、国家级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新一轮扶贫开发异地扶贫移民等历史机遇;以建设黔渝湘鄂边区文化生态旅游强县、贵州特色生态农业强县、乌江中下游清洁能源富县和循环工业大县为目标;全面规划,重点突破。近期重点抓好县城和平镇的规划建设:
充分发掘沿河历史,准确定位沿河未来发展趋势,高规格编制城镇发展规划。近期重点抓好河东新区、乌江三桥、旧城改造、防洪堤工程等建设,重塑沿河乌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城市、黔东北、渝东南区域交通枢纽和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形象。
因沿河在贵州的区位及乌江之惠,成为贵州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开放前沿是必然的;作为区域水陆交通枢纽,自古如此,唐代尤甚,明清至民国一直保持,建国后因有国道326线和省道411线也一度风光。可近几年来,乌江水道作用弱化,省道411线降为县道,渝怀铁路未过沿河,沿河几千年来的交通枢纽地位被无情取缔了!
盛唐古思州文明、乌江黄金水道、明清盐运经济、传统沿河四宝、鸾塘书院,它们以及它们所展示的辉煌和代表的时代已经远去,成为历史。我们没能让历史凌固,只留下国定贫困县的帽子。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也丢失了!
沿河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第一要注意的是再现沿河的历史,展示沿河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再创辉煌。沿河的县城规划、建设,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江城风韵,展示古思州文明。
元朝废沿河宣抚司后,政权机构和城镇重心几乎都在河西,河东的发展受到抑制。也因为这样,唐思州古城的基本格局得以较好的保存,我们沿河,我们乌江,我们贵州才有幸拥有“唐思州古城”这一世界级的珍贵文化遗产。它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可是它坐落在沿河,沿河人最有义务保护好它,也最有条件利用好它。
前几轮旧城改造,已使河西成为颇有现代韵味的新城区。河东古城,仍然得以保存!城南区改造、河东新区建设、移民小区建设告一段落后,就该启动河东古城“改造”了吧。我们主张不要简单的改造,而是要特别保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统研究——综合利用。
特别保护,山西平遥古城、贵州镇远古城可资借鉴;系统研究,思南古城、彭水古城、唐长安城可供垂询;综合利用,贵阳甲秀小区是成功范例。甲秀楼小区既得到了完整保存,又与周边城区十分协调,相得益彰,十分完美,堪称世界典范!
沿河建思州文化小区?还是思州博物馆、思州遗址公园?有待相关专家研究,各界人士献计。总之,要给予最好的、最有效的保护和综合高效可持续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