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月牙泉附近有哪些名胜古迹
Ⅰ 敦煌有哪些景点
千年敦煌·月牙泉小镇民俗文化旅游景区
位于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接待点,全长511米,总占地面积113525.74㎡,建设面积48800㎡,共有特色商铺266家。千年敦煌·月牙泉小镇自2015年9月6日正式开街运营,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重点文化旅游项目。
作为“千年敦煌”项目的一期启动示范区,千年敦煌·月牙泉小镇采用敦煌汉唐时期大气古朴的古建筑风格和开放式走廊商业街设计。集沙漠风光、本真美食、人文情怀于一体,小吃餐饮、特色购物、艺术工坊、时尚休闲、主题客栈等多种业态自然相连,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旅游服务。
月牙泉小镇秉承“传递文化精神,承载历史记忆”的投资理念,以配套服务为核心,以文化体验为亮点,挖掘敦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展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保护和传承中创新发展,倾力打造丝绸之路第一印象地。
千年敦煌·月牙泉小镇是“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基地”“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保护基地”“甘肃省陇原巧手示范基地”和“酒泉市陇原巧手示范基地”。2016年以来,月牙泉小镇获得“中国最美村镇特色奖”和“一路一带最美驿站最佳目的地”等多项荣誉,成为游客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为敦煌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活力。
Ⅱ 敦煌附近有哪些景点
莫高窟
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它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鸣沙山
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 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
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在鸣沙山下,景区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雅丹地貌
敦煌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敦煌西200公里处,分布区长宽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长200~300米。又名三陇沙的地名始见于汉代,位置在古玉门关外,丝绸之路北线由此通过。三陇沙雅丹地貌,其走向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门关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区,因其怪异特点,故有魔鬼城。
敦煌古城
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玉门关
又称小方盘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千米处戈壁滩中。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
阳关
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阳关镇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阳关名扬千古。
三危山
旅游区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三危山东西数十里,其“三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三危山古代又称碑羽山、神羽山,从敦煌绿洲看,隐三峰崇之,如危欲坠,而得名三危。敦煌人称三危山为坐镇敦煌第一山,清代敦煌八景将三危山列为敦煌第一景,称做“危峰东峙”。三危山为敦煌第一圣境,在地方志中被列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东屹”。
Ⅲ 敦煌有哪些景点
您好!欢迎您到敦煌旅游!
敦煌的主要的旅游景点有:敦煌莫高窟、鸣沙山
月牙泉、玉门关、雅丹、阳关等等,周边地区有:嘉峪关城楼、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等等景点。
莫高窟:现行门票价格为160元/人,距离敦煌市区25公里。
鸣沙山
月牙泉,现门票价格为120元/人,距离敦煌市区5公里
玉门关,门票40元/人,距离敦煌市80公里
雅丹地貌,门票80元/人(含区间车)
如果有疑问,请HI我~~可以查看我的空间哦~祝您玩得愉快!
Ⅳ 郭煌月牙泉附近有哪些名胜古迹
鸣沙山、白马塔、莫高窟、雷音寺、民俗博物馆、白云观、阳关、渥洼池等众多名胜古迹,
Ⅳ 敦煌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月牙泉三宝---小花罗布麻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月牙泉】月牙泉在鸣沙山下,古称沙井,俗名药泉,景区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黄昏时分最佳。月牙泉有三宝:铁背鱼、五色沙、七星草,传说铁背鱼和七星草一起吃可以长生不老!月牙泉南岸的小花罗布红麻是泉边独特而唯一的保健中草药,也有延缓衰老的功效,每年6,7,8月小花盛开,犹如夜幕中的点点繁星,根据老辈人的说法:敦煌特有的狗鱼也许就是铁背鱼,月牙泉南岸的罗布麻就是传说的七星草!
【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地貌地处敦煌西200公里处,分布区长宽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长200~300米。又名三陇沙的地名始见于汉代,位置在古玉门关外,丝绸之路北线由此通过。三陇沙雅丹地貌,其走向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门关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区,因其怪异特点,故有魔鬼城。
【敦煌古城】 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具备拍摄古代西部国边塞军事片的独特优势,现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在这里已先后拍摄了《封神演义》、《新龙门客栈》等二十多部影视剧。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阳关镇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首“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更使阳关名扬千古。
【三危山】敦煌三危山旅游区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和莫高窟与佛为缘,相互辉映,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风景线。 三危山东西绵延数十里,主峰隔大泉河与鸣沙山相望,其“三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三危山是敦煌历史的一座名山,是敦煌文明历史的发源地,据山海经记载,三危山是神鸟三青鸟居住的地方,在远古神话传说中,三青鸟是为神话人物西王母取食的童子,这给三危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结合上书左传,史记等记载,原住于洞庭湖,鄱阳湖之间的三青部落,在当时的部落战争中战败,一部分三苗人被流放到了三危山,据史书考证,三青本来是以鸟声龙身为图腾的民族,所谓的三青鸟居之,就是南方以三鸟为图腾的民族被流放到了这里,三苗民族迁移到了三危山,成为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敦煌居民,也由此翻开了敦煌灿烂历史的第一页。
Ⅵ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有哪些主要景点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的主要景点:四奇、三宝、沙漠奇观、鸣沙山。
1、四奇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2、三宝
月牙泉有三宝:铁背鱼、五色沙、七星草。鸣沙山的沙子有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传说铁背鱼和七星草一起吃可以长生不老!月牙泉南岸的小花罗布红麻是泉边独特而唯一的保健中草药,加工成茶叶后PH值呈弱碱性,降血压、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流量;
对高血压、高血脂、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头晕症状、改善睡眠质量有明显效果,同时具有增强免疫、预防感冒、平喘止咳、消除抑郁、活血养颜、解酒护肝、软化血管、通便利尿等功效,对以上症状有80%的疗效,也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每年6、7、8月小花盛开。
3、沙漠奇观
它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莫高窟,还有“大漠孤烟、边墙障,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就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姣姣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莫高窟九层楼 它和鸣沙山东的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
4、鸣沙山
鸣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
(6)敦煌月牙泉附近有哪些名胜古迹扩展阅读:
月牙泉的形成原因
一曰古河道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二曰断层渗泉。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
三曰风蚀湖。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四曰人工挖掘。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
Ⅶ 月牙泉的主要景点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
地。由于彼此之间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
月牙泉的周围是高高的沙山,中间有一个形似月牙的小湖。鸣沙山在晴天或有人从山上滑下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月牙泉有四奇:
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它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莫高窟,还有“大漠孤烟、边墙障,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就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姣姣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莫高窟九层楼 它和鸣沙山东的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 鸣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Ⅷ 敦煌有那几个旅游地方
敦煌以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为主,包括沙漠奇景——鸣沙山和月牙泉,丝路重关玉门关和阳关,汉长城及烽燧,汉代储备军粮遗址河仓城、沙州故城、敦煌古城,汉武帝得天马的渥洼池等名胜古迹,敦煌以及藏有研究「丝绸之路」文物资料的敦煌市博物馆。 莫高窟亦称千佛洞,距敦煌县城敦煌25公里,位於鸣沙山东面的崖壁上,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西元366年),距今约一千六百多年。在1,600公尺长的崖壁上,重重叠叠,栉次鳞比,上下相连,形成规模宏伟的石敦煌窟群,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到隋、唐、五代、宋、元、西夏等十个朝代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公尺以上,彩塑2,000尊以上,是现存世界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莫高窟的壁画,除佛教的内容之外,也有大量反映当时劳动生产的场景,例如渔猎、耕作、营造、运输、推敦煌磨、舂米、制陶;也有生产交通工具如车船、农具、纺车、织机等;有亭台楼阁、城池宫殿、塔寺店铺、桥梁水榭等古建筑,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以及敦煌敦煌地方的历敦煌史、各民族的历史和佛教史迹,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在浩如烟海敦煌的壁画中,最多、最成功的形象要数「飞天」,从四壁到窟顶,可谓「有龛皆成佛,无壁不飞天」。如果把壁敦煌画排列起来,可绵延四十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 鸣沙山是敦煌旅游区的主要景点,是沙漠中的奇景。鸣沙山,又名神沙山,距敦煌市敦煌区南约五公里,全山系积沙而成,连绵起伏,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最高峰250公尺,山峰陡峭,山梁酷似刀刃,山坡呈水波状的沙纹。沙有红、黄、绿、白和黑五敦煌种色彩。赤足攀登沙山,进一步退半步,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吃力地爬上山顶,可一览浩瀚沙海的壮观景色。然后从山顶向下滑落,人体带沙流,发出一片隆隆的响声,故名鸣敦煌沙山。史书记载:在晴朗的天气下,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人们称这种景观为「沙岭晴鸣」。 月牙泉犹如一弯新月般的清泉,荡漾於沙山环抱之中。据《敦煌县志》记载,月牙泉「经历古今,沙填不满」,「虽遇烈风而泉不为沙掩盖」,其所以沙流淹敦煌没不了泉水,是因为泉水四周敦煌的沙山,南北高,东西低,地下水多从西山口入,东山口出。风随山转,从东南口吹入,急旋上升,挟带细沙,飞上山头,又从西北山口吹出。这种特定的长年风向造成了砂砾敦煌上升和泉如月状的情敦煌景。泉内水草丛生,清澈见底,碧波荡漾,久雨不溢,久旱不涸。传说泉内产敦煌有铁背鱼、七星草,吃了可长寿,因此,月牙泉又有「药泉」之称。 西千佛洞位於敦煌市35公里处,在莫高窟以西,也属敦煌艺术的一部分,洞敦煌窟凿於沿途崖壁上,开凿年月无从查考,据推测,基本上与莫高窟同时期。现存古窟16个,其中1-3窟为唐窟;4-8窟为魏窟;16窟为晚唐窟。其敦煌他多已倒塌,壁画也剥蚀不清。 安西榆林窟亦称万佛峡,位於安西县西南75公里的祁连山谷中,距敦煌市约50公里。为敦煌艺术的一部分,和敦煌莫高窟并称为姐妹窟。该窟创建年代也无从考证,据其时代背景及洞窟形敦煌制来看,应不晚於莫高窟。从现存壁画风格、游人题记榜题结衔断定,在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及绘塑。该窟开凿在榆林河两岸的砾石上,东岩30窟,西岩11窟,东西岩相距一百多公尺。现有主洞窟41个,壁画1,000平方公尺以上,彩塑100尊以上。周围的零散洞窟还有水峡口石窟、东千佛石窟、昌马石窟、红口子石窟、碱泉河石窟、旱峡石窟等,均为榆林窟的分支部分。壁画有场面宏伟、金碧辉煌的巨幅经变画,有形象生动的单一佛象,数量繁敦煌多的珍禽异兽、奇花异草敦煌,有耕获、嫁娶、宴饮、奕棋、酿酒、冶铁、音乐、舞蹈等画面。墙壁下方和通道敦煌中间,绘有供养人像和题名结衔。 阳关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玉门关在敦煌市西北88公里处,为汉代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上的重要关隘。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以来,成为中外交流锁钥之地。唐朝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出塞》诗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既写出当时两关的情景,又使两关名声大振。阳关在玉门关以南,故敦煌城已难寻觅,只在敦煌一座红色的敦煌砾石山峰上,直立一个古代的烽火台。遗址地面上没有残壁断垣,只是沙丘之间露有板结地面,敦煌有墙基的痕迹。登台敦煌南望,有一片凹地,人称「古墓滩」,可以捡到石器时代的碎瓦残片。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玉经此运入中原,故得名。玉门关遗址,是一座四垣保存完整的黄胶土夯筑的方形小城堡,西、北两墙各有一门,敦煌因墙土剥落形如土洞。现残存面积约600平方公尺,敦煌城墙东西长24.5公尺,敦煌南北宽26.4公尺,敦煌残高9.7公尺,城墙上宽3.7公尺,城顶四周有1.3公尺宽的走道,城内东南角有一条83公分宽的马道。周围尚有敦煌营垒、敦煌炮台、敦煌古塔等遗址。从敦煌玉门关城堡向西北了1晾望,敦煌汉长城遗址和现存的敦煌烽燧清晰可见。 敦煌白马塔位於敦煌故城址内部,是为敦煌纪念著名佛教高僧鸠摩罗什敦煌所骑的白马而修建的。塔有9层,高12公尺,直径约7公尺。建筑结构为土坯垒砌,中有立柱,外面涂以草泥、石灰。敦煌最底层呈八角形,用条敦煌砖包砌,每角面为三公尺,第2-4层为折角重叠形。第5层下有突出乳钉,环绕一周。上为敦煌仰莲花瓣。第6层为覆钵形、塔身。敦煌第7层为相轮形。最上面敦煌为六用形的坡刹盘,每角挂风铃一只。 锁阳城位於敦煌安西县东南约五十公里敦煌的疏勒河敦煌流域中部,是酒泉通敦煌古道上的一座边城,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小敦煌说《薛仁贵征西》中的寒江关、青龙关、卡房子、朱崔关、鸡爪关等都敦煌是锁阳城周围的重要关卡,至今广传薛家的故事。锁阳城原名为「苦峪城」,后来敦煌因唐朝名将薛仁敦煌贵征西时在这里受困,在粮尽援绝之时用当地盛产的锁阳充饥,解救了将士的生命,故改名为「锁阳城」。锁阳敦煌城由东西两个长方形的主城组成,城敦煌高约9公尺,宽约5公尺,均以泥土筑就。西城面积约16.5万千方公尺,东城约1.7万千方公尺。西城有西、北敦煌两门,约15公尺宽,城边有小道崎岖蜿蜒可达城头。登楼远眺,古城遗址历历敦煌在目,城外廓墙断敦煌续隐现,廓外烽燧、箭台和了望塔连绵数里。城墙上城堡、炮台、鹿角、擂台断续残存。城内建筑物荡然无存,但断壁残垣,时有时无,炭堆瓦烁却堆积敦煌如丘。这些积炭传说是当年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兵驻锁阳时炊灶的遗址和铸造兵器所用。
Ⅸ "敦煌月牙泉" 附近有哪些名胜古迹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1994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与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二绝”,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
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其山沙垄相衔,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入虬龙蜿蜒,又似大海中的波涛涌来荡去,甚为壮观。沙粉红、黄、绿、白、黑五色,晶莹闪光不沾一尘。如遇摩擦振动,便会殷殷发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故“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0.88公顷,平均水深3米左右,水质甘冽,清澈如镜。千百年来沙山环泉而不被掩埋,地处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实数罕见。泉内星草含芒、铁鱼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风光十分优美。
鸣沙山、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至此,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来泉边漫步,都会驰怀神往,遐思万千,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到鸣沙山月牙泉旅游,完全可以放松每一根神经,伴着驼铃声,在碧天黄沙中信步漫游,纵情游乐,并欣赏“铁背鱼,七星草,五色沙子三件宝”,相信在别处绝难享受到。